A苗園圃:落車鐘的啟發

兩兄弟為什麼大打出手?原因可以很多,例如爭玩具、爭食物、爭使用廁所優先權、電視節目選擇權等。相信家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都曾見證這些爭鬥。有一段時間,爭按落車鐘這一回事,竟然成為兩兄弟開火的新導線。 巴士的落車鐘像有種魔法,曾深深吸引當時讀小一的小強。每天早上,我都帶兩兄弟搭巴士上學。車程中,小強尤其注意車廂內的電視屏幕,喜愛凝視那移動中的行車路線圖。每當報站系統以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廣播下一站資訊時,他也會樂此不疲地模仿起來。對他來說,按落車鐘是一件神奇、自主、令人期待的事。而那時就讀小四的小明,似乎看通弟弟的心意,暗地籌謀破壞行動。「昨日你已按了鐘,為公平起見,今天該輪到我了!」小明說罷便迅速使勁地按下落車鐘,不論其神色或是姿態,都在向小強表達「我正向你宣戰」的信息。每朝早最期待的事被破壞,小強當場「着火」高呼:「不可以!」他猶如一頭被惹怒的蠻牛,直衝向小明宣泄。我費盡氣力才稍為把他安撫下來,但很快又不敵小明的一張尖銳嘴巴,蠻牛再次「着火」……我投降了! 想像的仇恨 報復的心態 爸爸知道後,當晚向兩兄弟宣布法令:「小明逢星期一三五按鐘,小強則星期二四六才准按。明日起生效,不得異議!」法令是頒布了,但不知有多少回星期二和四(即小強按鐘的日子),小明有如鬥牛士,趁小強不為意,下手挑釁(快速按鐘),再得意洋洋地面向他。鬥牛士與蠻牛各不相讓,戰鬥一回比一回激烈。我的忍耐力已到臨界點,短短十來分鐘車程,怎麼就沒有一天能順利度過?有一天,在車廂中再顧不了什麼儀態,我先發出「獅吼功」,再使出「太極推手」,把二人強行分開,鎮住局面。但我知道這只是暫時收效。 小明背後目的,其實在於報復。我很清楚問題根源:他把弟弟視作敵人,既因為小學階段,孩子對公平概念特別執著;也因為「A仔」比較記仇的特性。小明把弟弟小時候的一些搗蛋事全數算上,還常記在心頭。這些,都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的問題。 每個階段都有出路 當我苦惱不堪之際,卻突然想出法子來。何不讓兩兄弟乘坐不同班次的巴士呢?於是,我嘗試先帶小強上第一班次。整趟車程中他都心滿意足,無阻礙地按落車鐘,開心地上學去,蠻牛消失了!我吩咐工人讓小明自行上第二班次,待我送完小強回校,再返回巴士站,時間剛剛好,就接上剛下車的小明。此時此刻的他,不用做鬥牛士,而且馴如綿羊,在步行回校的數分鐘路程,還會挽着我的臂彎。我們談天說地直至道別。就這樣,各人都懷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展開新的一天。 當發現問題根源不是輕易解決之事,便需動腦筋想「暫緩法子」。新的「暫緩法子」可能費時又費神,也未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只要家長接受現實,願意突破,出路就會現於眼前。現在小明再沒有把矛頭指向弟弟了,因為他已步入青少年階段,要面對更廣闊的世界;而我知道,我必須繼續持有「接受現實,願意突破」的心態來與他同行。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畢業彩蛋

7月天,過往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已是收爐的日子;今年的暑假卻像「碌卡」一樣,在3、4月間被「預支」了!炎炎夏日,戴住口罩,還要考試交功課兼行畢業禮(如果有實體的話),正向地說,是另一種體驗吧? 剛參加完舊校提早舉行的聯校畢業禮,這是退休之後,首次重返典禮現場。即使疫情未完全緩和,校長、教師們也想設法讓學生體驗畢業禮所附帶的儀式感,實是功不可沒;無他,要珍惜那份不可或缺的在學回憶。有人說「人生就是記憶的堆疊」,那麼小學畢業禮是否真的只是一段永恆不變、行禮如儀所製造的學校生活回憶?非也。 儀式簡單 卻確立歸屬感 記得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無遠弗屆的網絡還未出現,左鄰右里就是「互聯網絡」。公屋走廊一聲呼喚,有時分享食物,有時幫忙「睇火」;孩子們的遊戲不是到處尋幽探秘,就是角色扮演。兄弟姊妹一齊玩「煮飯仔」,你做侍應,我扮客人。角色扮演不是遊戲般簡單吧?家家酒也好,role-playing也好,社會化過程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典禮、活動背後,也是多元化的角色扮演「遊戲」吧?然而,我們都會賦予不同的、深刻的意義。 意義之一乃是歸屬感這個印記的確立。據說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能帶給人幸福的感覺,因為歸屬感讓人獲得肯定:你屬於這裏,你有着這個身分(identity),你得到這個成就。現代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曾說:「人類內心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雖則畢業禮行禮如儀,但卻是那個簡單儀式所營造的氛圍讓人全神貫注,上台接受頒獎或證書剎那,更要屏住氣息。印記一旦建立起來,就像烙印一樣,可以recall、可以重溫。 重新連繫 增強抗逆能力 另一層較深的意義是連繫感(connectedness),特別是這些年間,因為疫情起伏不斷所導致的疏離隔閡,突顯了儀式的重要。儀式的舉行把人聚集,人匯聚就是連繫的時刻。有形的集體活動把無形的意義連繫起來,例如我是第20屆的畢業生,他是我師兄,我們都是足球校隊的,是一team人。連繫感是積極正向情緒的引擎,也是抗逆能力的基礎。當此刻的你感到困倦時,不期然或會刷刷手機,看看舊相,重溫那些開心事,那就是重新接線,讓溫暖的連繫感呈現,慰藉心靈,也期盼生活動力立馬提升。 自去年9月從校長的角色退下來,原來已快1年;今天置身典禮會場,雖然職務卸掉,那種歸屬感和連繫感不單未有消散,反而更加立體清晰。衷心祝福所有應屆畢業同學,天涯海角,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重新開始,畢業彩蛋就是把握當下,挺直腰骨,邁步享受跑在人生馬拉松的無限風光!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梅子黃時雨

家裏的物品好易發霉,最近那竹製的桌子邊緣就蓋上一層毛茸茸的菌絲,木製的刷子又長出白色菇來。我敬佩大自然的生命力,也不忘張羅漂白水和消毒物品,把家裏的物品全都仔細地一抹再抹。我要消滅所有會飄會滋生的微生物。 折騰大半天,都是「黴菌」惹的禍。以為要與它訣別之際,殊不知過幾天,又在課堂重遇它。最近的文學課堂在學聞一多的詩歌《死水》,其中一句「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就正正提及「黴菌」。為了向學生描述詩歌的細節,我不情願地到網上尋找黴菌的圖片。我和黴菌重逢了。 要與黴菌共存? 為了講課內容有所憑據,我到圖書館翻書,打開《圖解微生物細菌.病毒.黴菌》;一瞬間我想起家中發霉的家具,就按捺不住「公器私用」,逕直翻到那章節「如何預防家中產生黴菌」,試着找出消滅它們的辦法。辦法找到了,也找到一個真相——黴菌是很難消滅的;作者說:「人覺得舒服,黴菌及虱子也覺得很舒服。」這意味要黴菌消失,就要我一同難受吧?作者要說服我與黴菌共存。我不想妥協,所以打開另一本關於微生物的書《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翻到黴菌的章節,卻讀到以下內容: 眞菌細胞擁有許多和人類共通的特性:都屬於真核生物,細胞都具有明確的內環結構。眞菌疾病有時比細菌疾病更難醫治,這是由於真菌和哺乳類細胞雷同所致。能殺死真菌的藥物,也往往會傷害人體的某些細胞。黴菌,竟然和人那麼親近!我再多讀幾個章節,再得知黴菌確實難以消滅,又知道黴菌可能對醫療有用,然後被另一個作者再一次勸說要與黴菌共存。從難受到接受,我又慢慢記起,曾因為喜歡下雨的氣味,所以在Instagram的一個文學帳號Literally_Classy摘錄過以下句子: 一點的一滴的/淅瀝淅瀝/心靜了下來/聽說下雨氣息是黴菌的氣味/據悉昆蟲也喜歡這種味道/一場雨,一個共享的時空/黴菌,送我來回科學又折返文學。 最近讀到一所學校的招聘文案,其中對新聘中文教師的要求如此:「在非文學作品中尋找文學性。」確實,生活處處都是文學。今天我在課堂提及5、6月的雨,分享了一首賀鑄詞。我說詞中最後三句,正是詞人自述如何惆悵。就在那一刻,我看着課室窗外的雨,在學生面前念一遍詞中最後三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我又想起家中又要發霉的桌子。 《圖解微生物:細菌.病毒.黴菌》 (網上圖片) 作者:青木皐 譯者:陳玉華 出版社:世茂 《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 有關細菌、病毒和黴菌的必要知識與常識》 (網上圖片) 作者:安妮.馬克蘇拉克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調校與「升中」孩子的互動

孩子升中了!他們成長為今天的「小大人」,父母既期待孩子探索更大的世界,又擔憂他們能否適應新環境和學習模式。不少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相處時,都面對不同的狀况: .孩子渴望獨立自主,不喜歡父母干預 .生活節奏加快,孩子未能分配好時間 .學習模式改變,但孩子缺乏應對方法 .孩子受朋友和潮流影響,尋求朋輩認同 .孩子易情緒化,與父母衝突增多 孩子的種種轉變是一個信號,代表他們的內在世界有所震盪,雖然他們仍然很想得到父母的協助,但他們又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有獨立思考空間。我們在各方面可以如何調校與孩子的互動? 減少冗長道理 積極聆聽 1. 學習篇:由於學習模式由傾向背誦轉為理解,量也突然增多,這時如果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請避免一刀切地判斷孩子為懶惰,反而這是一個好機會向孩子介紹學習和時間管理的方法。父母可與子女一同商討時間分配,代替為子女安排好一切的方式。 2. 社交篇:這階段的孩子正在追求身分認同,如果父母批評孩子的朋友,他們會很敏感,父母可利用自己小時候的挫敗經驗來感染孩子,代替以大人的角度來批評和說道理。同時與孩子一同訂立有建設性的限制,如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和外出活動的性質等。 3. 聊天篇:「先心情,後事情」,父母可減少冗長的道理,更多的積極聆聽,了解孩子對新環境的看法。當孩子不耐煩時,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動,輕輕放下一兩句的叮嚀,給予孩子思考的空間去感受自己和別人的心境,學習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明白,期待與父母的溝通中有更大的空間,透過共同商討來作決定。因此在情况許可下,家長可給他們自己去經歷和探索。我鼓勵父母成為孩子的戰友,放下說服和改變對方的溝通方式,更多地去聆聽和理解孩子的難處,由心地接納和陪伴他們走過每個成長的高峰和低谷。 升中預備班「讀書有法」暑期課程: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2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志耀--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我的考車日記

寫稿之時,正正是我考筆試的前一天,埋頭苦幹了一整個早上,過了明天,如果順利及格的話,我便可以考取日本車牌了! 有不少人給我說,其實只要我回香港逗留1個月,便可以用香港車牌,報考轉換日本駕駛執照的試,那麼我便不需要花30多萬日圓上駕駛學校(日本稱為教習所),由零開始學車。坦白說,在香港考到車牌,除了懂得駕駛自己考車的培正道外,我真的不懂駕駛其他道路,遑論駕駛高速公路、切線掉頭等,就連停車場泊車也不太懂;相反,經過在日本駕駛學校全面特訓後,我的駕駛信心大增。 上回講到我已經考取了「仮免許」(類似半個駕駛執照),然後進入第2階段,可以正式在街上駕駛。在第2階段,我總共要上19小時的駕駛課及12小時的「學科」。學科堂主要學習交通規則、標誌等,而當中也包括3小時的急救課,以及學習怎樣換車胎及上雪鏈等。另外更有一節課堂是用來分析學生的「駕駛性格」,從適應考試中了解自己的性格,從而認識自己性格上對交通安全有沒有影響等。 學神互相討論找盲點 而駕駛堂(日本稱為技能)除了會學習在街道上駕駛要注意的事宜,學習駕駛不同交匯處等之外,還有上高速公路的堂、自己看地圖找路的堂、跟不相識學員互相評論大家駕駛技術的堂。在整個學車過程中,其實會有好幾次跟不認識的學員一起坐在同一輛車,互相交換駕駛。第1次是考仮免許的時候,然後就是3小時的高速公路堂,每人在高速公路上輪流駕駛1小時,習慣以時速80至100公里駕駛,並學習如何在高速公路上切線、進入休息站等。此外就是互相評論大家駕駛技術的堂,這是一節2小時的課堂,駕駛導師帶領我跟兩個大學男生,互相輪流駕駛,其間要不斷寫筆記,記錄駕駛者駕駛時的好與壞,然後3人會一起討論(有點像會考中文口試)。大家逐一表達自己的意見,導師從旁指引,好讓駕駛者看到自己的盲點。此外,除了學習駕駛私家車外,更有機會學習怎樣駕駛50cc以下的「綿羊仔」(日本稱為原付),學習駕駛兩輪車能讓駕駛者了解電單車駕駛者的心理,能進一步留意駕駛時的盲點。駕駛過「綿羊仔」後,才知道原來電單車是如此多fun,雖然從來沒有打算學習電單車,但學過綿羊仔後我也有點心動! 經過這2個多月的駕駛特訓,我真的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提升了不少,起碼在切線、上高速公路時,也克服了恐懼,衝過自己心理關口。雖然整個過程真的不容易,但總算「關關難、關關過」,最後成功完成路試,只差一步便能真正取得車牌,但毫無疑問是我人生中一個不錯的經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椰菜媽--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的第一本書《菜園愛書》於2016年出版的那一年,新雅文化的尹小姐邀請我到意大利波隆拿童書展為海外人士介紹《菜園愛書》,萬料不到竟會在異鄉遇上我最愛的香港本地創作品牌Chocolate Rain的設計師麥雅端。也許,我們仨均有各自的專長,尹小姐擁有豐富出版童書的經驗;藝術家Chocolate Rain憑着一針一線開始,逐步構建她的港式童話王國,作品深入民心;而我就憑一個又一個故事,走入社區推廣親子閱讀,為孩子留下美好回憶。然而,吸引力法則總會把擁有共同理念的人拉在一起,大家都愛一起分享「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理想;終於,我們決定團結力量,攜手合作創作「百家村的這一家」系列。 培養讀者實踐健康生活 「百家村的這一家」系列共有兩本繪本,分別是《菇寶寶美好的一天》和《拯救田園大行動》,創作過程一點也不容易,因為優質的繪本不止是文字的敘述,而是把文字融入圖畫中;所以,故事才是靈魂,文字和圖畫是心臟。但是,我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原則和角色,如何才能達到共識呢?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有商有量就是不二法門。就這樣,我們發揮團隊精神,起動這項工程。 首先,兩本書的故事概念交由菜姨姨負責創作,人物角色的形象要鮮明,有親和力,讓法天娜擔任百家村的村長吧!由她做主導,請來小菜菜和菠菜哥哥推廣閱讀和運動,還有提倡食得健康的星級大廚Chefo小廚先生,同心協力,成為最佳拍檔。由他們陪伴讀者建立喜愛閱讀、健康飲食、強身健體和減廢為寶的生活態度,再融入熱情與幹勁、關懷、節制、承擔、勇氣和領導才能……透過正向思維價值觀,一起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拼布圖案突出故事主角 有了故事概念之後,就交由新雅文化事業的編輯部負責編輯,以專業角度去雕琢文字,並配合圖畫來連繫故事的整體韻律。最後由Chocolate Rain以拼布圖案來突顯作品的獨特,且看《菇寶寶寶美好的一天》封面和封底,天空以粉紅色襯底,草地不止是綠色,還有不同的拼布圖案和顏色組合而成,加上故事主角和菇寶一家呈現美好一天的愉悅感。再看天空是粉藍的《拯救田園大行動》封面,白色波波圓點和白雲互相映襯,草地採用不同層次的綠和獨特的圖案互相輝映,猶如建造一座「橋」連接文字和讀者來一起欣賞藝術作品。 最後,要感謝為我們賜序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院長(知識交流)羅嘉怡博士和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先生,他們的鼓勵讓我們繼續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百家村的這一家」系列 《菇寶寶美好的一天》 (作者提供) 《拯救田園大行動》 (作者提供) 故事概念:菜姨姨 繪圖:Chocolate Rain 出版社:新雅文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菜姨姨--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迹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教養孩子相關的壓力(一):認清「思想陷阱」

教養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教養孩子的路途上,每一個家長都有生氣、挫敗、氣餒甚至無助的時候。面對以下情景,家長可能會有以下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想法:「他總是這個樣子!」、「什麼事情也好,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一定會發脾氣﹗」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想法:「他真的很懶惰!」、「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勤力?」   臨牀心理學家點出,這些負面想法恍如「思想陷阱」,只會令家長在負面想法中愈陷愈深!「思想陷阱」有以下特點: 以偏概全:覺得孩子在某一個場景有某種表現,在另一個場景亦都會有類似的表現。例如: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家長就覺得孩子亦會因為其他事情而發脾氣。 固定思維:覺得「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是「天性所然」,後天教養改變不了。 忽視外在因素:覺得孩子的行為全部取決於內在因素(如:孩子不肯做功課代表孩子很懶惰),而忽視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外在因素(如:今日的功課特別難)。 以偏概全和固定思維的想法,令家長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孩子也不可能有所進步。忽視外在因素,就可能令家長缺乏同理心,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所以,家長應該經常留意自己的想法,當發現自己出現「思想陷阱」時,立即改變自己的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現在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上星期他不能去同學家玩都沒有發脾氣,證明他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次只要我幫一幫他,他應該都可以平靜下來的。」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今天比平日用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外在原因?是不是功課太難了?還是今天的功課特別多?」 這些較為正面的想法,通常都可以令家長的內心感到更平靜、更有耐性,家長自然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處理問題。下回我們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繪本融入LBD教學

學校近年大力推動課外閱讀文化,圖書館主任亦加藏了不少繪本來吸引孩子,還不時舉辦親子繪本共讀工作坊,教導爸媽如何欣賞繪本,以及學習共讀技巧。如果問教師,除了中文課和圖書課外,你會採用繪本作為教材嗎?不少教師第一個反應是:「會否很浪費時間?要先完成教科書啊!」 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於繪本都存在一些誤會,例如覺得繪本字數太少、繪本很難與科本課程扣連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中,一直使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教師借助繪本教學,並得到非常正面回饋。 以繪本作引子 孩子更投入 LBD常識課着重學生與主題的連結,相比起在課堂開始時直接指出學習主題,與他們一同閱讀一本繪本帶他們進入主題,學生的投入感來得更強,往往很快便能連結到自身的經驗,打開他們好奇的小腦袋。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健康的我」課題中,我們便使用日本兒科醫生毛利子的繪本《著涼》作為引入,故事中的主角因為晚上踢被子而生病了。閱讀故事後,教師提問:「為什麼那個小朋友會生病?」同學便熱切地討論起來,也分享自身的經驗,繼而探討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對於一些更抽象的主題,繪本教學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認識社區」單元中,提及傷健共融的概念,「共融」這個概念對孩子而言比較深,我們便透過繪本《每一個都要到》讓他們明白。繪本的主角是一個需要使用輪椅的孩子,她在學校旅行中因為行動不便而未能參與,她的同學便紛紛想辦法讓她也能參與。透過故事,學生能很快理解到傷健人士的需要,引伸下去,更能舉一反三地指出社區內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增設什麼設施來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 活用提問技巧 延伸教學 在LBD的課程中,繪本不是「課本」,這些書並不是用來「教」的。參與了我們的繪本教學工作坊後,教師會仿效台灣宋慧慈老師建議的「四層次提問」︰記憶性問題、覺受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讓小朋友思考問題的核心,展開學生自己的探究和發掘。 此外,繪本亦能吸引學生在課外時間主動深化課題。例如「獨特的我」主題中,我們與學生一起認識情緒,在課堂上使用了不同繪本,課後亦設有延伸閱讀的繪本書單,讓他們回家閱讀,與家人一起更深入地發掘主題。 上個月,LBD團隊在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舉行了全校教師繪本工作坊,旨在讓教師拋開繪本的一切「功能」,全心全意感受繪本的美。活動當天,校長教師聚首禮堂,慢慢欣賞展示的過百本繪本,輕鬆地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並討論他們所喜歡繪本與學科的關係,共度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教師的回饋也十分正面,有教師分享道:「從前以為繪本很少字,擔心會不適合高年班,但原來好的繪本意味深遠,大人和小朋友看也會有不同的得着。」LBD團隊也樂見這幅美麗的畫面,期望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把這股愉快氣氛帶進課室,與學生一同分享繪本之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美國教育搞邊科?

王師奶參加了閨密兒子的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生畢業禮,能考入史丹福已不容易,修畢博士更難。參加了這畢業禮,令小婦人心中產生疑問:美國教育搞邊科? 史丹福是美國西岸私立名校,法律系每年約誕生180名博士,經濟系較少,每年約30名。包括其他各系,每年約有800名博士生畢業(不包醫學系和Juris Doctor) ,JD是法律專業,希拉里和拜登都擁有JD資格,但一般人不稱呼他們是博士。據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統計,美國每年約有5萬多名博士出爐。據知史丹福博士生唔止唔使交學費,更有生活津貼,每年約4萬美元(約31萬港元),足夠應付生活需要,他們可能要為學校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每所大學處理不同,但大多名校都會像史丹福這樣給博士生類似待遇。如此說來,美國名牌大學不少,每年支出也是天文數字,唔怪得咁多人申請去美國讀書喇。據小婦人所知,美國有些頗有名氣的大學財政捉襟見肘,連一些必修科都開唔足,一般成績不差的學生亦要4年半或5年才可畢業,何以對博士生又如此慷慨? 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禮所見,畢業生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大陸、越南、印度、香港、非洲的也不少。畢業禮多采多姿,上台的有手抱嬰兒,有拖兒帶女,有手舞西非尼日利亞國旗。取得博士學位後,美國政府並無規定要在美國貢獻所學,博士們可自由回自己國家,將自己從美國學得的知識為自己祖國效勞。計吓條數,美國佬笨到加零一,貼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別人的子弟來學嘢,唔單止免收學費,仲供應埋三幾年食住,嫁女貼大牀,笨唔笨啲呀!勢必有恩將仇報的人,掉轉槍頭將師父打到口腫面腫,俗語說「教曉徒弟無師父」並非虛言。美國教育搞邊科? 美國海外留學生百多萬,人數最多是中國大陸,約佔35%,其次是印度18%,還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韓國、越南、台灣、日本、伊朗等。若論海外學生之多,美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王師奶好奇怪,一些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如伊朗,在美國留學的竟有萬多人,大多來自德黑蘭大學和名校謝里夫理工大學,選讀的多是理工科。他們學成回國,分分鐘可能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敵人栽培人才,打番自己,點諗㗎? 楚材晉用 有一個熟悉美國大學教育的學者叫王師奶勿作杞人之憂,美國佬傻唔晒,而且掉轉頭有着數𠻹。能到美國讀博士的人,多在本國讀完大學或碩士,都是該國精英。美國雖然花巨額金錢給博士生數年的免學費和生活津貼,到博士生成才了,大部分留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為美國平添了一批人才,自己又毋須花錢為他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培訓付出金錢和時間,而且保證是別的國家萬中挑一的尖子,何樂不為?據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有關2017年資料顯示,約90%主攻數理科研的中國大陸博士畢業生沒有回到本國,有在美就業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信手舉來,華裔的諾貝爾獎得主有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崔琦、朱棣文、高錕,他們都在美國研究獲得成就,而又在美國工作很長時間,錢學森在科硏上亦赫赫有名。其他地方的博士生亦大致如此,因為美國研究環境和設備較好,生活亦較穩定,楚材晉用,看來美國佬真係傻唔晒。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師奶--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為子女移民就是好?

最近很多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非移民莫屬。不止講還有行動配合,我身邊都有不少朋友說走就走,「雷厲風行」到我連忍着淚say goodbye的機會都沒有,透過facebook見到新post才知已經落戶外地,當中以英倫為多。 移民不是看財力咁簡單 移民或不移民?That is the question!這個問題絕對沒有、亦沒有需要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背景條件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慮和選擇。不過移民從來不是看財力咁簡單,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還有自己的事業,坦白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瀟灑地隨心所欲的能力和決心。但是坊間出現了很極端的看法和說法:有能力,尤其是有子女的,一定要走,否則就是貪圖安逸無guts,還要禍延下代,認為父母對不起子女! 公開夫妻間分歧 添煩添亂 最近就有一個身居要職擁有專業資格的媽媽,不捨得、不願意放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事業,和堅持為了子女好一定要移民的丈夫,出現嚴重分歧。這種分歧,根本很難拆解,這個媽媽把自己的問題看法post上關於親子教養的facebook專頁,其實大可不必,本來兩夫妻的意見分歧已經難搞,公開之後留言七嘴八舌,指摘有,附和有,於事無補只會添煩添亂。睇完留言之後,最可取的似乎是爸爸帶着子女移民,媽媽留低香港繼續工作。但我敢寫包單,這段婚姻凍過水! 表面上,看來是移民不移民的決定,實際上這兩夫妻即使未去到貌合神離,雙方的相處出現問題,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移民問題只是導火線。如果是為了子女好移民的話,是不是應該聽聽當事人的意見?再講,先把子女送去讀書熟習一下風土人情,移民下一步再講,事情可以很簡單,為什麼搞到如此複雜勢不兩立? 要由頭開始 需做足心理準備 近年香港的政治氣候的確出現了很大變化,覺得很難適應,想去新地方作新嘗試無可厚非。但大前提要看是否只是個人,還是以一個家庭單位作考慮。如果自己一個人話事,又或者一家人有共同目標理念的話,只要計得掂條數,要走就走無問題。不過即使有條件,都要做足思想心理準備,移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子女的學業,自己的事業,全部要由頭開始,每個國家地方都有獨特的文化,要適應不容易,要融入更加不容易。即使語言通,但文化教育生活圈子不是那麼容易打得通。柴米油鹽生活上種種所需,一陣子當然無問題,但一輩子的話,要承受的壓力可就不一樣了! 寫寫吓突然覺得很心酸,我們還有根嗎?心之所在,家之所處,何處是吾家?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慧敏--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