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書本伴侶

送了孩子上學,心血來潮吃了一個素菜早餐,刻意放慢步伐不是因為有空,相反其實案頭功夫堆積如山,但沒有動力投入工作。心靈狀態疲憊時候要快速充電,方法之一就是找我的靈魂伴侶尋求慰籍,那就是書本。  在餐廳附近的書店閒晃一會,隨意翻開書本,閱讀一小段又合上,面對頂天立地的書櫃,顏色厚度不一的書脊,看過去就像連綿的花圃,深邃又遼闊;又像個會呼吸吐納的僧人,慈祥沉穩。實體書就是有一種溫柔的力量,能夠療癒我的心。看到有趣的書目拿出來揭揭,手指尖掃過文字、眼睛追蹤心裏默念,這是一個身心靈的契合。當一個人裏裏外外全面接軌時,就是專注在當下,是一個身心調息的境界。 被書本包圍的感覺,不會令我頭暈轉向,相反有被保護的感覺,小時後家境不富裕,最大的消閑活動就只有逛圖書館,或者呆坐在家中小小的二手圖書角落,由書本構建的城堡,盛載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和創意。當今流行電子書,它們也很有用途,小小的一個屏幕輕巧便攜卻能展示大量緊貼時代的資訊,如果學校多用電子書,或許有助舒緩兒童書包過重影響脊椎健康的問題,所以我不否定電子產品的教育價值,但仍然相信實體書是不可替代! 讓兒童喜愛閱讀實體書,就像給他們撮合青梅竹馬的伴侶,教會他們欣賞文字背後的人文交流。 孩子們很快便會懂得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搜尋資料,不太需要我們操心。但沒有幾多個孩子會揭字典?會曬書本?會逛二手書店?會懂得欣賞一個書名背後,包涵了作家的嘔心瀝血和出版團隊的努力磨合?讓兒童喜愛閱讀實體書,就像給他們撮合青梅竹馬的伴侶,教會他們欣賞文字背後的人文交流。一頁一頁翻開書本聽到紙張廝磨,觸及紙張質感、又或者嗅到泛黃舊書獨有的味道,整個氛圍是浪漫幸福;沉醉在小說的延伸想像空間也好,還是反覆思量文章的觀點也好,都會讓孩子習慣和自己獨處,面對內心認識自己。 我覺得閱讀很減壓,不會勉強自己一口氣完成一本書,而是要慢慢享受它的陪伴,所以沒有刻意指導雞蛋仔看書,但我特意為他設立小小藏書閣,讓他習慣那份浪漫。言語發展遲緩也不阻礙他「朗讀」,嬰兒話大概只有他懂,見他平靜愉快一邊揭書說故事,一邊安排公仔做角色扮演排話劇,似乎他已經學懂享受書本帶來超越時空的連結,這種非物質的溫暖,是小朋友最好的禮物。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秋色茶點 (上)

金風颯颯,落葉知秋,火熱的夏季總算過去,爽朗的秋天到來,人也隨之特別醒神爽朗。 孩子們對於這清風送爽的天氣,亦不甘後人,自動發起了新的玩意。那天早上,因我要先到探訪家庭再回學校,剛步入校門,就看到孩子們忙中有序地把課室的椅子、桌子逐一搬到戶外花園,有的孩子拿著小水壺、有的正在搬運餐具、有的輕提餅食和水果……  孩子們忙過不休,也看得我眼花繚亂。在孩子們的努力合作下,活動漸見雛形。原來他們正準備在戶外吃茶點,孩子們看見我便精神奕奕地跟我打招呼:「校長早晨﹗」禮貌地回過一聲早晨後,我也故意的向孩子們發問 : 「為何大家都坐在外面而不在課室呢?」  孩子們心情喜悅,喜眉笑眼地對我說: 「我們今天在花園喫茶點呢﹗」坐在小孩旁邊的同伴接著說:「校長,因為天氣很好,是秋天,所以我們才到外面喫茶點……」,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接著道:秋天吹著涼涼的秋風,不會流汗…… 天氣涼就沒有蚊子叮人…… 一邊喫茶點、一邊看著葉子飄落,好美麗…… 最後孩子還來一個總結一秋天在戶外喫茶點,是最最最美味的﹗ 秋陽杲杲,照耀在笑容燦爛的孩子臉上,真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 對於孩子的表現,我是心滿意足的,雖然只是開課初期,十月之秋,在混齡教室裏,孩子們都有著其本份和責任,雖然是喫茶點一宗小事,但是孩子們深深受著老師的誘導,認識天氣與個人的感受,還能本著一些想像與要求,締造了這次到花園喫茶點的活動。07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融入社區的STEAM教育

本年初有幸到訪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擔任其一年一度STEAM比賽的評判。學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陽光笑臉遍校園、共融文化互支持、創新科技澤社群。特別是校長親切的笑容和開朗的笑聲極具感染力,促使師生皆投入STEAM教育學與教的過程中。 過程中我特別欣喜見到很多家長撥冗到校為同學打氣,共享孩子的學習喜悅。由於雲泉學校擁有較多南亞裔孩子,故以英語教學為主,聽著不同種族的孩子們以流利的英語交談,我猶如置身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當中。 一切從「關心社區」出發 是次STEAM比賽主題是「關心社區」,孩子們先要了解社區的各種問題和需要,從而對一個特定的社區問題疑定解決方案。比賽過程中,各組同學的表現均十分出色,能看孩子們和老師們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去探究問題、蒐集背景資料和建立解決方案。可見透過參加STEAM比賽,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地運用跨學科知識,實踐多角度思考協作解難。 小眼睛看大社區 有一組同學發現區內公園欠缺為長者而設的運動設施,他們建議在公園內設立大型顯示屏幕和安全地台,讓長者們一起跟著屏幕中的導師和音樂安全地做合適長者的運動。同學亦主動訪問了區內長者,參考用家的意見,進一步優化他們的方案及產品設計。小組在台上介紹方案時,同學們上下一心,各人擔當不同的角色。有些負責講解、有些維肖維妙地扮演長者做運動、有些負責回答評審的提問……可見小組成員在匯報過程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圖1: 評判們一邊測試「垃圾桶機械人」的效能,一邊聆聽同學的介紹。同學加入人文學科和藝術元素(Arts),把機械人變得色彩繽紛,與平時骯髒的垃圾桶截然不同。不但能美化環境,亦能解決社區衞生問題。(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另一組同學建議區內公園應增設親子休憩設施。他們參考了外國的例子,提議在公園設置二人共用的「親子鞦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盪鞦韆,共享愉快的親子時光。當天,其中一位評判是該區的區議員,她對孩子的創意和建議讚不絕口,並樂意在區議會倡議設置「親子鞦韆」的方案。可見孩子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絕不比大人遜色。 還有一組同學發現區內行人道上的垃圾桶常常滿溢,清潔工人往往未能及時去清理垃圾,構成社區衞生問題。因此,他們設計了一個垃圾桶機械人,每當垃圾桶的垃圾滿載時,它便會自動前往就近的垃圾收集站,瀉下垃圾後便會返回原本的位置。孩子們用模型來展示該機械人的運作和功能,十分有創意(圖1)。孩子再透過和評判的討論,進一步了解該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例如孩子發現,在人多的路上,走動的機械人對途人會構成一定危險。另外,垃圾桶的味道也許會對市民帶來滋擾。孩子積極地回應評判說:「多謝各位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把設計進一步改良。」可見,同學掌握到「精益求精、不斷進步」的創科精神。 雲泉學校又把人文學科和藝術元素(Arts)加入在STEM教育中,變成了STEAM教育,希望學生從關心和改善人類社群出發,並把藝術融入STEM的產品設計當中。例如:同學留意到社區環境衛生的問題,再花心思把垃圾桶機械人打扮得美輪美奐,不但可美化社區環境,亦可讓市民對垃圾桶的形象改觀。 在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劣時,孩子建立明辨性思考。 這5C正是廿一世紀的育才目標。 這次STEAM比賽舉辦得十分成功,雲泉學校的同學能體會到跨學科的學習模式,透過自主學習和設計循環(Design Cycle)去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亦能夠對社區作深入了解,從而關心(Compassion)區內人士的需要。在協作學習(Collaboration)的過程中,孩子學會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的技巧。有趣的題目讓孩子發揮創意(Creativity)思考解決方案。同時,在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優劣時,孩子又建立明辨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5C正是廿一世紀的育才目標。 近年,教育局極力推動跨學科閱讀(Reading across curriculum),老師也可考慮在STEAM學習中加入跨科閲讀元素(Reading)。 亦可加入電腦編程和機械人元素(Robotics),進一步豐富STEAM教育學與教的歷程。 STEAM教育能否成功有賴敢於創新、願花時間及循循善誘的教師團隊。教學團隊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校長須讓老師擁有專業自主空間來發揮創意,並盡量在資源上配合,方能讓學校在STEAM教學更上一層樓!這樣便能惠及學生,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意, 讓他們成為關心社會和樂於助人的未來社會主人翁。 圖2: 同學正在討論如何回答評判的題問。這組同學透過立體模型,為校園建議了一個善用再生能源的方案。(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圖3: 同學正嘗試回答評判的題問。這一組同學透過立體模型, 設計了一個運用太陽能發電的候車室。讓在路邊等候巴士的乘客不用吸入汽車廢氣之餘,更可以在舒適的候車室享受冷氣和閱讀報章雜誌。(相片由雲泉學校提供)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遊藝鬆一鬆

每個週末都驚心動魄,受社會事件影響,我連享受親子活動也會有罪疚感。過去的週末,本來打算放棄出席一個繪本遊藝工作坊,但這是第一次以家長身分報名,可以放下專業人士的包袱,思前想後還是出門上課去。 工作坊是一個硏究的成效發報會,針對幼稚園學童三大情緒狀況困擾:㥽怒、驚恐和嫉妒,硏究團隊透過遊戲與藝術活動包括繪本故事分享,讓家長更接納理解孩子感受,從中協助幼兒調整情緒,有效提升親子關係。 負責帶領硏究的何天虹教授本身是社交舞高手,她以愛因斯坦的名言作引旨:「邏輯把人從A點帶到B點,但想像力可以無遠弗屆」。原來這神級科學家熱愛小提琴,如果沒有相對論,他的最大成就應該是古典音樂。音樂的薰陶刺激了科學家無窮的創意,也讓他在物理範疇作出重要研究為後世探索宇「鋪路」。何教授引述腦神經研究,解釋七歲前的小朋友,右腦與藝術創意相關的部分其實比左腦負責數理邏輯的部分,更活躍、更成熟,代表身理發育上孩子未完全準備好背誦、思辨之類的學習方法,相反,他們的腦袋卻已成熟地處理色彩音樂等刺激,所以特別吸收藝術的養分,產生創意。 小腦袋在一個簡單的遊戲裏原來已經練習怎樣處理一連串複雜的數據。小遊戲已經要那麼多「腦力」,可想而知其他遊戲藝術活動能為幼兒帶來多大的效益! 教授用了最經典的遊戲Peek-a-boo來解釋創意的重要性,這個由嬰兒開始玩的遊戲,無限次逗笑幼兒,簡單的遊戲背後已開始訓練多種求生技能: 每一次打開雙手見到媽媽的臉都是一個「意料之外」,他們學會等待期待、觀察思考、把握時機作出適當的回應,同時面對打開雙手的「未知世界」,可以是笑是喊或發呆,都是要靠腦袋反覆經驗,然後整合環境刺激⋯⋯ 小腦袋在一個簡單的遊戲裏原來已經練習怎樣處理一連串複雜的數據。小遊戲已經要那麼多「腦力」,可想而知其他遊戲藝術活動能為幼兒帶來多大的效益! 以阿媽「用家」身分去想,知道理論之後便很實際地問:「如何「操作」藝術遊戲去有效玩耍?」時間所限,工作坊針對性地分享一套繪本,故事內容已經讓家長反思兒童情緒問題,而講者教導父母們盡力在講故事期間,加入大量互動元素,務求小朋友代入故事例如邀請他們為主人翁改名、多一點對答協助孩子「入戲」。舉例除了「揭」故事書,也可以一起設計動作去「翻頁」、去「吹起」一頁,目的都是希望小朋友投入,在半遊戲半故事的狀態下領略情緒管理的技巧,安全地表達而及接納個人情緒。 當然還有更多故事技巧未能盡錄,有機會在未來幾篇文章可以分享這個輕鬆的上午,我也要喘息一下,計劃和雞蛋仔的遊藝活動!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提升說話技巧—地點篇

小孩子的說話技巧是如何訓練出來的呢?是透過仔細的觀察,然後運用準確的詞彙,在成人引導下,逐步建立起來的。上星期我們談過如何觀察圖片中的人物,今次我們就要說說如何運用觀察,學習地點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認識一些基本地點,他需要知道及能說出場所的正確名稱,例如︰學校、家、超級市場、運動場、餐廳、遊樂場等等。要求孩子用準確的詞語說明地點,而棄用「這裏」、「那裏」等一些不明確的用語。 當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詞彙以後,我們便開始再進一步擴展,要求他們在不同的場景中找出更恰當更貼切的詞語。例如︰看到一幅有關家居生活的圖片,我們便進一步引導他們,看看這個地點是家中的客廳、睡房、廚房,還是其他呢?又例如︰在學校的範圍裏,也有不同的地點,好像是課室、操場、音樂室等等。鼓勵他們更精準確地描述。 不應只顧將名稱以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而應通過觀察仔細的內容……. 除了一些孩子經常會接觸到的地方,我們也應提升其他地點和建築物詞彙的認識。例如︰商場、服裝店、百貨公司、體育館、游泳池、科學館、太空館等等。教導孩子時,不應只顧將名稱以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而應通過觀察仔細的內容,例如建築物的外型、建築物裏陳設、人物的活動等等,立體地理解這個地方。 久而久之,孩子一定能夠建立良好的觀察能力,以及精準的詞彙描述地點。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當媽媽是包青天

細佬及哥哥因砌力哥的紛爭,要媽媽當包青天。(作者提供) 今日因工作關係,很夜才回到家中,家中孩子已吃完晚飯,大兒子哥哥正和二兒子細佬在玩力高模型。模型公仔有許多不同造型,玩了不久,兩兄弟突然爭執起來,說了一輪這隻公仔的頭、應該配哪對腳,這個軀體應配另一個公仔頭之類,兩兄弟各自各說,指責對方不是,並要求媽媽當公正人,如開家事法庭一般。 坦白說,他們的模型公仔太多,我實在無法分辦是誰倒轉了公仔的腳或頭;亦有時候小朋友之間玩耍,一時願意借給對方,突然心血來潮,又會拒絕借玩具給對方,媽媽也難以當包青天判斷誰對誰錯。我跟兩個孩子說,他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收起全部模型公仔,一起也不玩了。一是他們一起想不同方案解決爭拗,因為他們為了這些小事而令兄弟之間不愉快,是一件令人很煩的事。 小朋友的世界有時候或會將小事看到很大,只要家長放手,引導孩子思考討論及想辦法,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提升解難能力 這兩兄弟為了可以繼續玩耍,便開始不斷嘗試「度橋」,但卻想來想去也找不到解決方法。於是我提議他們,不如在每一粒模型寫上名字,以分辦物件屬於哪一個。兩兄弟聽到媽媽的建議,立即呆了。「力高哪麼細小,如何寫上名字?」細佬反駁媽媽的建議。我再建議不如每粒力高貼上貼紙及寫上名字,然後兩兄弟各自玩自己的力高,以後各不相干,你玩你的力高、我玩我的力高,互相不交換來玩。兩兄弟聽了這方案後,又再繼續討論,他們仍覺得媽媽的建議十分差,不但會令模型變得很肉酸,亦影響拼砌順暢度,而且不交換來玩,各自可玩的力高少了一半。 妹妹也愛砌力哥。(作者提供) 討論了一會兒,兩兄弟開始覺得原來的爭拗是一件小事及無聊,想了一會,兩兄弟又突然大笑。就在此時,我告訴他們:「媽媽現在去沖涼,待我一會兒出來,你們再告訴我是貼貼紙,還是有其他解決方法。」當我沖涼後再看看這兩兄弟,他們又再玩得興高彩烈。「你們的解決方法是怎樣呢?」我望著他們,細佬說:「我們已經解決了,我們以後會全部混在一起玩。」「如再有紛爭怎麼辦?」大佬說:「玩耍時有紛爭是正常的,但我們都會和好如初及一起玩的啊。」 三個孩子由細到大均愛玩砌積木。(作者提供) 小朋友的世界有時候或會將小事看到很大,只要家長放手,引導孩子思考討論及想辦法,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提升解難能力,對成長來說很重要。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給孩子一個機會(下)

在我多年照顧基層家庭的經驗,有時候孩子們就是欠一個「機會」。 猶記得在這十多年的經歷中,我第一次為孩子痛心得流下眼淚,就是看到孩子們穿起我從名校借回來的戲服,讓這基層孩子穿上一樣的戲服,他們就能演活當中角色,做一場好戲,只要他們能有「機會」,其實他們與富家的孩子又有何分別呢? 當天黯然落淚的時候,身邊正好有一位義工,他還以為我看到孩子演出成功欣然下淚,其實在我心底裏是有萬般感受,千言萬語 一時不知從何說起,看到孩子努力地演出,孩子們也欣喜自己能夠當一個小演員,那種心滿意足的表情,實在難以忘懷,那時那刻,我也不想多說一言半語﹗ 「機會」是什麼呢?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拿破崙說過:才能不配以時機,它會變成無用。 9月初,有幸獲得利希慎基金的邀請到沙田文化中心欣賞一套由音樂兒童基金會策劃的音樂劇,劇目為童Sing童氣,內容是展示逆境孩子成長的力量,這套兒童音樂劇是由基層兒童親自演奏音樂和其家庭一起演出的,音樂兒童基金正正是以一己的力量,讓一些基層兒童提供學習音樂的機會,兒童們學會演奏音樂,苦無機會演出,他們就在天台上進行音樂會,可算是用心良苦,也佩服基金會成員的毅力和看透基層兒童的需要,他們也正正是欠缺一個機會。 「機會」是什麼呢?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拿破崙說過:才能不配以時機,它會變成無用。 我面對的孩子年紀幼小,未能創造機會,亦不懂把握機會,慶幸身邊看到不少好人好事仍會把機會留給基層孩子,讓他們的才能,不至於不能配以時機,而變得無法施展才能,懷材不遇﹗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請停止向長子或長女說你要作一個好榜樣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經不覺間作為網球教練已第16個年頭,我有一位曾經跟我打網球的學生,現在已成家立室了,育有一對兄弟,哥哥8歲,弟弟5歲,現在這對兄弟亦跟他爸爸一樣,開始跟我學網球了,在第一課兩兄弟興高采烈地走到球場來到我面前,哥哥更以一副認真的樣子表明很喜歡網,很想成為一個出色的網球員,我亦深深被他的真誠打動,反而弟弟卻一面天真爛漫,漫不經意地拿著球拍來揮動,抱著玩的心態來及時行樂,心裡不期然會預期哥哥的進度會比弟弟快,如是者上了三堂之後,哥哥的表現卻不似預期,反而弟弟在沒太大期望之下卻進步神速,其後我發覺哥哥開始有些少心灰意冷,雖然未談得上說快要放棄,但肢體語言不禁流露出一些垂頭喪氣。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其實這樣的問題亦屢見不鮮,很多家裡的哥哥或姐姐都守護著「榜樣」這二字,在大多數人以為是理所當然之下,在不知不覺間這二字為他們帶來無形的壓力,成為他們成長中束縛的枷鎖,長輩常常說身為哥哥姐姐要作一個好榜樣,無事大小都要讓弟弟妹妹,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令他們心中起了一個不必要的比較,而這種比較為他們感到怨憤和不平衡的情緒,會形成期望與表現的落差,帶來面對錯折時有種極端失落的反差,使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容易氣餒或放棄爭取。 避免一切的比較 所以家長應盡量停止一切良性與惡性的比較,多些直接表達讚賞,如小朋友做得不好,應直接指出行為或問題所在,表明要求及感受,不應用「榜樣」來脅迫孩子做好。其實每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他們的長處和短處,不應因為比較年長就要事事妥當,八面玲瓏,反而應因材施教,讓他們個別定立自己的目標,多加讚許和鼓勵他們朝著自己的方向去面對自己的學習。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說話訓練

在語文的學習中,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越來越重視說話的表現。完整句子結構、精要內容、恰當詞語,以及獨到見解,都是良好說話能力的重要元素。由幼稚園開始,我們如何能夠培養孩子能夠向著這些目標進發呢?究竟如何教導更有效呢?那就是在過程之中,不斷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有準確觀察,已是邁進成功的一大步。 說來容易,要如何觀察才能夠更準確呢?相信大家都會聽過或用過六何法及四何法,又或是英文的Wh問題。這個方向我非常贊同,但往往由於操之過急,孩子未能好好掌握,反而適得其反。 建議大家先選擇一幅圖畫作為教材。圖畫中要有一兩個人物或動物,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裏進行一些事情。接著,就讓我們先看一看是「誰」。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有兩個要求︰第一就是知道性別,是男還是女,透過觀察外表或身體的特徵嘗試猜測 ; 第二就是估計年齡範圍︰例如看到一個成年女人和一個小孩子便詢問孩子為何知道這是成人呢?我們應儘量接受任何合理的答案,然後就再看看圖中的小孩子,從他的外貌身高判別年紀。 另一項需要觀察的,就是從衣著和環境之間取得的提示,掌握這些人的角色/工作,例如︰一個穿著工作服、手持掃把,站在街頭的男子,我們便能推斷這是一位清道夫。透過運用精準的詞匯去表達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就是觀察圖片中人物之間的關係,他們究竟是老師和學生、一家人,或只是在街道上的行人呢?同樣透過選取圖中相關的材料,去進行判斷。 今次所討論的,其實只集中在觀察一個人或是一些人,即是「何人」或「Who」,原來內裏都大有學問呢!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保護活恐龍

社會繼續動蕩,平衡時空,這天我去跑檔攤,為兒子參加幼稚園萬聖節派做準備。中秋節活動時雞蛋仔患重感冒缺學一週,這次萬聖節活動,希望他可以健健康康參予。徵詢老公意見,決定打扮兒子成為他最喜歡的綠色恐龍。 由於我家政零分從沒有想過可以親手縫製服裝,唯有四處巡視希望找到小人兒稱身的裝扮。發現男幼童的扮相普遍是醫生警察消防員又或者是胖南瓜,反而女孩子的服裝選擇蠻多:仙子、蝴蝶、天使女巫,就算是南瓜也有蕾絲裙,當下真的想反串讓雞蛋仔扮宮主……. 走了半天終於在阿婆檔攤看到綠色毛絨絨恐龍連身衣,阿婆見我大汗淋漓笑著讓我坐在褶櫈休息一下。她笑說:「兒子才兩歲,走走趯趯的日子還長呀!要鍛練身體呀!」我不禁嘀咕:「才過了中秋節便要為萬聖節張羅,下一會便聖誕節了!幼稚園的活動真的考起我!」 阿婆與媳婦都心疼孩子,已經聯手計劃如何協助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但求少一點功課多一點玩樂時間。 阿婆搖搖頭:「不要埋怨,一不留神就已經錯過這些美好時光!可以陪他儍,就跟他一起瘋吧!」她努力尋找一件全新的恐龍裝,同時分享她的孫子如何忙碌應付小二學業,由嬉皮笑臉的幼稚園娃娃變成沉默寡言的小學雞。就讀區內名校,一家人都希望他可以慢慢跟上進度,可惜成年人主觀期望落空,小二開學後壓力只是變本加厲。阿婆與媳婦都心疼孩子,已經聯手計劃如何協助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但求少一點功課多一點玩樂時間。 阿婆繼續說:「萬聖節洋玩意也是我孫子最愛,小孩都喜歡吃糖,如果念國際學校應該玩得很瘋狂。」但國際學校不是一般人可以付擔,將來也未必涵接本地大學,捨得送孫子往外地念書嗎? 「學費貴,所以我要守住這個玩具小攤自給自足,兒媳們負擔孩子的花費便夠了!人老了沒什麼將來可顧,倒是憂慮我的金孫,眼下香港兵荒馬亂,但太平時社會也是了無生氣,無創意無活力,要是孫子可以向外闖,我會很欣慰!」 阿婆見證香港玩具生意的興衰,越來越少原創玩具,更多的是包裝成玩具的教材,要賺錢就要強調學術成份取悅父母。她認為我們有份扼殺全代孩子的創意,港孩失去遊戲空間,沒有原創能力和獨立思考,很難在世界佔一席位。 香港教育制度僵化可能是元兇,但被動配合的家長會否也是幫兇? 拿着恐龍裝回家時,細細回味阿婆的話語,薑是老的辣,世事都被她看破了。香港教育制度僵化可能是元兇,但被動配合的家長會否也是幫兇?小朋友童心未泯,仍然幻想恐龍時代,我又有沒有盡力保護這條創意活恐龍呢?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