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決勝之關鍵取決於心態(二)

上回提及一個跟我學習小型網球的男孩,由過往比賽每每名落孫山,未嚐踏足頒獎台的滋味,到在決賽面對曾經擊敗他兩次的對手,最後成功摘冠,在重要關頭決勝關鍵竟然是心態!究竟在比賽裏什麼心態有正面幫助,什麼有負面影響?那麼運動比賽心態又能夠應用在其他學習方面嗎? 在打球一刻,球手在想什麼? 在高水平的比賽中每位選手的身體素質、技術和策略都已是八面玲瓏,所以心態才是在重要緊關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有危機意識和擅於處理危機的選手,往往懂得如何讓有助比賽的思想做主導,防止有害的思想影響比賽表現。從改變思想開始,有助改變行為,從而改變比賽結果。 雖則網球是一項對抗的活動,無疑對手是你的敵人,會為你帶來無窮無盡的壓力。但試換個角度來想,真正的比賽並不是對抗而是合作。在比賽中真正要打敗的不是對手,而是對方設下的種種難關與障礙。難關越大使你遇強越強,在克服難關的同時令你茁壯成長。 其實真正的比賽是沒有輸家,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去應付對方設下的難題而得益。只要對方合作扮演好強敵的角色,不論輸或贏你都能從中得到收獲;相反如果對手扮演不了這個角色,就算你輕鬆取勝,也只是浪費時間,晉級但未能成長。 只有遇上強勁對手,才能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這樣的心態能夠改變你對網球比賽的行為與能力,與其祈求對方失誤,不如希望對手打得更好,而你就打出更好的球去回應。你要有更快的反應和移動速度,令對手感到挑戰而達到更佳的狀態,之後要突破自己去將他壓抑下來。你要同時對自己和對手都有信心,相信對手能打出好表現,這能有助你在比賽中提升狀態和即時的判斷力。在比賽結束後,要衷心和對手握手, 感激他為你創造了一個有挑戰性的局面,讓你在過程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和成長。 很多人覺得考試是一種壓力,是因為他們認為它是一樣考入名校的工具,與將來的功名成就掛勾。 現今的社會風氣很多時候都被表面階級化,由細到大被灌輸名次的重要性,正所謂成王敗寇,要出類拔萃成為冠軍才可以得到尊重。在這種爭名奪利的風氣下,很少人可以停下來用心欣賞自己的長處。很多人覺得考試是一種壓力,是因為他們認為它是一樣考入名校的工具,與將來的功名成就掛勾。然而甚少人認為它是一種挑戰,是一種學習過程,當中可以學會堅持不懈同時又能令你茁壯成長。我不是鼓吹考試風氣,而是既然挑戰在眼前,何不尊重它,用心感受他為你帶來的種種障礙,感激它的存在為你創造了挑戰,感受它背後的深層意義和存在目的。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扮賭馬教數學,香港敢不敢?

我在澳洲墨爾本讀書時,曾經有兩次是在學校上課時「扮賭馬」。 第一次是小學五年級。當時的班主任帶了一套自己「私伙」的賽馬桌上遊戲到課室,然後就扮演「外圍佬」角色(註:做外圍在澳洲是合法的),用遊戲紙幣讓我們下注,然後就透過那套桌上遊戲舉行一場虛擬賽事。班主任透過賠率、派彩要我們練習乘數。 老師教我們看馬經,向扮演「外圍佬」的老師下注 第二次「賭馬」,已經是中學三年級。雖然都是用遊戲紙幣,我們已不再只是透過桌上遊戲舉辦虛擬跑馬賽事,而是以一場真的賽事(註:澳洲是天天都有馬跑的)作為教學用途。在賽事前的大約一個星期,我們的數學老師為了我們能更投入教學過程,就教我們看馬經,研究有關賽事馬匹的班次、往績、年齡、騎師、在賽事內會背上的重量等。我們在研究馬經後,就會用老師派發的遊戲紙幣向扮演「外圍佬」的老師下注。除了較簡單獨贏和位置還可以下注二重彩、三重彩,他提供的各賠率亦會隨着學生的下注而調整。到了賽事那天,我們就在課室一起看有關賽事,一群同學們簡直是興高采烈! 根據下注過程和數據,學會計算機會率 其實,老師主要並不是教我們賭馬。在我們就賽事研究馬經的那個星期,老師就在教授我們不同與機會率有關的數學原理。到賽事結束後,他就用了好幾課,根據整個下注過程和數據,教我們怎樣運用各種原理去計算很多種實在與潛在機會率:原來無論他對賠率的調整或提供多種下注模式,都是為了示範一些不同的機會率計算或估計方式,還要是可以計到出神入化的。 當教育者在大環境下事事要「船頭驚鬼、船尾驚賊」時,我懷疑在香港嘗試推行活動、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帶來到有幾多刺激與啟發。 無論是小五以賭馬方式教乘數、或中三以賭馬方式教機會率,老師們都沒有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沉迷賭博。我們一群同學們亦沒有因此而突然覺得賭博十分刺激、上了癮、成為了賭徒。對於老師們來說,我相信他們只是想透過一些較刺激的方式,去教授一些很正經的學術材料,他們更相信我們是有常理的、不會因此那麼容易「學壞」。 不過,我可以想像,如果我當年的小五與中三老師們,嘗試在香港以賭馬方式教授數學,各路家長必定起哄。鼓吹賭博呀!有傷風化呀!教壞細路呀!道德淪亡呀!那兩位老師一定會收到無窮無盡的投訴,有家長甚至會把情況「報料」給傳媒、讓輿論公審。老師們小則會被紀律處分,大則會被解僱及被一眾學校列入永不錄用的黑名單。 香港教育者及個別父母都會不時聲稱,期望香港學校能多些以活動及較生活化形式來教學。可是,當教育者在上述大環境下事事要「船頭驚鬼、船尾驚賊」時,我懷疑在香港嘗試推行活動、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帶來到有幾多刺激與啟發。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離虎得樂

家傭困惑地望著我:「他要面試?他一歲為什麼要面試?」 趁開學特賣買了一堆兒童書和一幅會發聲的地圖,計劃每天跟牙牙學語的雞蛋仔說故事。家傭也覺得有趣,邀請她隨意翻閱時,順帶告訴她平日可以陪雞蛋仔閱讀。她擔心雞蛋仔會用書本磨牙,我覺得沒吞下去就成,多接觸書本反而避免不久參與面試時,吃掉學校的書本。家傭困惑地望著我:「他要面試?他一歲為什麼要面試?」 她一直好奇為什麼有僱主期望菲傭可以補習英語,她認為孩子上學就自然會英語。 想了想,簡略地告訴她香港就學情況,介紹了N班面試之類;她說在菲律賓的孩子,適齡入學由政府安排,大部份家長都不會為學位奔走,當然富有的孩子可以選擇唸私學,但也沒有幼稚園面試云云。來港之後,她一直好奇為什麼有僱主期望菲傭可以補習英語,她認為孩子上學就自然會英語。她又不明白學校有老師有功課,為什麼放學後仍要補習。間中聽到學童輕生的新聞,她會心疼那些父母。在她心目中,菲國小孩最大的威脅只是毒品,所以她努力儲蓄,計劃當兒子踏入青春期時就辭職回鄉,陪伴兒子加緊管教。至於升學,她樂觀認為菲律賓就業情況一般,念書跟賺錢沒有直接關係,只求孩子健康、不要誤入歧途,開開心心上學就足夠了。 家傭難以置信,除了香港還有什麼地方都有類似的壓力?她側側頭:「都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嗎?」 聽罷有點心虛,此地無銀地辨解:「國情不一樣,不是我過份緊張,而是買圖書時,身邊已經有孕婦付款,售貨員認為雞蛋仔太遲起步,人家胎教已學拼音遊戲!」家傭難以置信,除了香港還有什麼地方都有類似的壓力?我再想了想,台灣、新加坡、聽說上海的壓力也不少。「那麼,」她側側頭:「都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嗎?」嗯……又一個無言而對。 這一番對話讓我輾轉反側了幾晚,反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華人傳統。雖說行行出狀元,但在香港傾家蕩產去栽培孩子念書的虎爸媽仍佔大多數。當初在書攤玩了半天發聲地圖,實在不好意思佔人家便宜,便買了回家,順便購入特價的圖書。這純粹貪平宜的動機,很快被售貨員加油添醋,動搖起來,變成懶惰媽媽輸在起跑線,要盡快將勤補拙變成大老虎,加緊訓練幼兒。 可以期望他出類拔萃,但不可以忘記他有自由意志。 老實說,兒子對地圖只有過一分鐘的好奇,讓我有點失望。不過冷靜地分析,他才一歲根本沒有足夠認知能力,怎可以強迫孩子理解呢?曾經道聽途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硏究過,理想的家長會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並設定合理水平較高的期望作為向上的推動力,但尊重小朋友最終的自主權。我可以大力參與雞蛋仔的教育,可以期望他出類拔萃,但不可以忘記他有自由意志。 當我繼續專注研究那幅地圖時,雞蛋仔竟然安靜地靠著我,閱讀心愛的小火車數字書。那一刻感受到雞蛋仔的呼吸和體溫,親子時光時多麼美好!施主,回頭是岸,離虎得樂!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英文的現在式

上一篇探討過基本英文動詞時態(tenses)的教學方法,包括現在式、過去式和將來式。今次讓我們看看容易混淆的簡單現在式(simple present tense)和現在進行式(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只要把用法的界定清楚理解,便能準確運用兩者。 既然稱為現在式,為何不同情況要用不同的文法表達呢?這個問題是頗困擾的,不過只要把用法的界定清楚理解,便能準確運用兩者。簡單現在式(simple present tense)是用來表達一些固定的活動和習慣等。換句話說是常規性的活動,例如:I drink coffee everyday. Tom plays basketball on Saturdays. Amy always buys chocolate cookies. 在句子中everyday , always, Saturdays等會經常出現。 至於現在進行式的用途主要描述兩種不同時間狀況:(一)在說話時正進行的活動,句式中會經常使用now,at the moment等等,例如:The chef is baking a pizza now. The children are reading at the moment. (二)預計在不久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句式裏會常見的字詞有tonight,morning,in the evening,in the afternoon等,例如:The family is going to the cinema tonight. The students are visiting the museum tomorrow. 利用人型公仔作出不同的活動,可以是跳躍,也可以坐着。 教導孩子時可應用時間線,以中間一點表示現在,箭尾部分代表過去,箭頭代表將來。利用人型公仔作出不同的活動,可以是跳躍,也可以坐着;正在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同時以句式來表達情景,讓孩子明白正在進行的事,可以利用現在進行式在表達。 除了利用這簡單教具讓小朋友理解,大家也可以從生活經驗,協助孩子透徹的分辨兩種情況和表達的方法。跟孩子討論他一些固定的活動,例如逢星期六會去學繪畫,星期日會有家庭聚會,這些情境都可以用簡單現在式表達。至於當他進行一些活動的期間,便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去描述,讓他印象更深刻,例如當他正在玩耍時或正在閱讀時,我們利用這些機會加強對這動詞時態句式的應用。 緊記要學會一些新知識,除了要明白基礎,也要透過不同體驗將所學的知識鞏固,應用更為廣泛,只要家長循着這個方法,不論是英語的動詞時態,或者是其他學科裏面的任何內容,都能夠輕易掌握。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六月飛霜、八月雨(下)

我駕着小汽車離開,途中在路上看見不少救護車、警車、消防車等川流不息,一定有很多市民、村民需要救助吧!其實身在車廂裏也感到危險,因為能見度實在太低,道路上全是雨水像小河流,建築物的簷篷瀉水如大瀑布,情景如水天連成一線的,感覺並不良好。我的車子還載滿同事,我必須小心翼翼,把她們送到較遠的港鐵站,因為錦上路站實在太大雨,下不了車。而且大家也認為應該快快離開錦田一帶,以免影響交通和救援工作。  直至駛出錦田到達元朗市,這地區雨勢較細,看到路上途人的表情是不以為意的,我就知道這是另一個世界。剛才錦田一帶各人都非常徬徨,跟這裏的情景是天淵之別。雖然都是元朗,感受卻截然不同。我和同事們開始放下緊張的思緒,大家鬆一口氣。 送走了同事,我開始聯絡住在學校附近的家庭,因為家訪到過他們的家,知道他們位處低窪地帶的,我都主動聯絡,幸好都並無太大破壞。當然亦有㡬個家庭水浸入屋了,但是家人仍然有能力處理,亦沒有人受傷,這讓我放下心頭大石。 連鐵造的狗籠也冲了出屋外,在水中載浮載沉 此刻,電話一路咚咚作響,因為不停收到義工們的信息。他們都是住在八鄉錦田區的。有一、兩位義工災情甚嚴重,水浸入屋至梳化高度,大部份家具、電器都損毀了。有的甚至連鐵造的狗籠也冲了出屋外,在水中載浮載沉。這位義工傷心極了,正在傷心之際,對面鄰居太太給他電話說:「你家的『地主』被水冲到我的屋裏去,我已把它拾起放好,不用擔心」。義工聽了後,真是哭笑難分。 鐵造的狗籠也冲了出屋外,在水中載浮載沉。(呂麗紅提供圖片) 道路上如河流般,水中看到烏龜、塘虱魚、甚至有家長說水中看見蛇 義工傳來一幅又一幅家園水浸嚴重的圖片,屋苑裏水淹至窗口,災情真是嚴重。但義工跟我說情況是危急的,不是看到圖片說一聲很嚴重啊!而是心裏在想,只是幾分鐘水就淹至小腿……又幾分鐘,水又淹至大髀,當時在想,是不是要棄屋逃生保命呢?!心裏實在萬分惶恐。 還有一些村民說,在道路上如河流般,水中看到烏龜、塘虱魚、甚至有家長說水中看見蛇。 香港的雨季是五、六月,但是今年的五月份卻沒有一場雨,至少元朗區沒有。八月卻如此反常,下雨下得難以置信,很多村民也說40年來從未見過這種水災。猶記得去年 7、8月份差不多每個星期也來一個颱風,叫人聞「風」色變 。今年則三個月內,日本有12個颱風侵襲,強颱風、超強颱風,比比皆是。剛剛的「飛燕」超強颱風,在西太平洋海上風速達230公里,風力之強勁超乎想像。如此種種極端的天氣現象,已非常明顯,造成這現象的,究竟何故? 初初在這所村校任教,與五個小孩相處,記得最靈巧的小雪常常提醒我這位老師和同學,不要用太多紙巾,否則地球先生就會生病了。 我身邊有一位義工鄺大狀,亦是我單車隊的隊長,他常說六月飛霜必有冤情。 現在8月大雨訴冤的可是天宮叫我們好好愛護地球,因為地球真的受不了。除了大家要好好珍惜,也是時候認真教育下一代,如何應對地球暖化的問題了!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父母不可不知對孩子的影響

今時今日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培育孩子的個人品德、學業都是令人擔憂的項目。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主見,家長們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在教育小孩身上,更希望在教育過程中不會有反效果,令孩子做出反抗性的行為。若家中有兩位小孩以上,家長更加頭痛,因為每一個孩子均不一樣,教育過程中也不可重複使用相同的教材。 做人父母甚艱難,相信很多父母都認同此話,管教兒女是一門很高深學問,不同方法都會有不同的效果。用對了方法當然是好,若果用錯方法,令孩子反叛,故意做出反抗行為,父母更加頭痛。所以作為父母,也應先了解自己是位怎樣的家長、有何性格缺點需要改善,了解自己後,在教導孩子過程中,多加注意,這會令孩子更易接受,事半功倍。 管教方式可分為「反應」和「要求」兩個元素 有研究發現,各式各樣的管教方式主要可分為兩個元素,「反應」以及「要求」,這兩項元素的高低組合,可將家長分為四大類,而所教導出來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徵狀。 首先談權威性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所有「反應」均很熱烈、「要求」亦較高。這類家長當子女有好行為、好表現時,他們會有很大的反應,會毫不吝嗇不斷讚美孩子。當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時,家長也會較大反應。不過他們不一定會懲罰孩子,亦會和孩子講道理、暫時停止遊戲,為雙方設立冷靜時間。 在權威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一般會比較獨立、比較勇於表達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亦會接納不同意見。 獨裁型式管教下,孩子行為或變得非常服從或反叛 第二類為獨裁型家長,他們對孩子要求高,但「反應」會較為冷淡。家長會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並會為孩子的行為定優劣、而反應較少。這類型的家長甚少對孩子作出鼓勵,當孩子有壞行為時,態度亦會較強硬,不理解釋便會懲罰孩子。這類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行為可能會變得兩極:一是非常服從、一是非常反叛,他們的創造力、自我形象、社交能力會比較差,亦相對較不善於表達自己。 第三類為縱容性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任何「反應」均熱烈、對他們的「要求」亦偏低。這類家長會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相信孩子能自行管束自己的行為,很少給予懲罰。家長亦會經常獎勵孩子,亦因而會壓縮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同時,家長為避免逆孩子意,他們不知不覺間會接受了孩子的壞行為及不達標的表現。這類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特徵多數是有主見的孩子,部份更會變得自以為是。他們的社交能力會較弱,尤其是與人磋商的能力或抗逆能力會較差。 對孩子的「反應」冷淡、「要求」低,對孩子的團體生活、學業有負面影響…… 第四類為不理不睬的家長,對孩子的「反應」冷淡、「要求」低。他們很少投入在孩子的活動之中,甚至會對此反感,他們對孩子可以說是只給予衣食住行的基本照顧。在這類家長照顧下成長的孩子,對團體生活、學業有負面影響,他們亦難以建立對家庭及社會的歸屬感。 其實,上述都是比較極端例子,相信家長都不會以單一方法管教。小朋友在不同年齡階段,父母的角色也有不同,父母子女之間多作調節,小朋友自然亦會培育出良好的品格,保持正向思維。 無論是哪一類型都好,父母應避免採用太極端的方法,有時候並不一定以督促形式管教,父母如可與子女以朋友關係相處,讓子女勇於表達自己,相信這種親子關係更加理想、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更親密。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我只是一個有顏色的人

這兩星期去了兩個地區做音樂工作坊,順便與住在那裡的基層兒童見面和面試,希望能夠把音樂兒童計劃擴至更多地區。葵涌和大角嘴是我們這年開始服務的地方,根據政府的數據顯示,除了深水埗之外,這兩個地區也住了很多劏房戶,更住了很多南亞家庭,這是我一直期待可以服務的一群。 有些人最初會質疑我們的定位,為什麼要幫那些雙非兒童,N無人士? 現在也會有人繼續問為什麼要幫助那些南亞兒童?  這些兒童沒有機會選擇他們的家庭…… 其實,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很簡單,就是這些兒童沒有機會選擇他們的家庭,他們的父母,住劏房,被排擠是不甘情願下的無奈,他們到了反叛期,他們會反對任何事情,反對這個社會,因為社會沒有容納他們,到時這些天真無邪的小孩子變成了極端思想的青年人,再去介入已經非常困難。 去年,我遇見一個女孩叫加也沙,甜美的笑容,長長的眼睫毛,一家幾口住在紅磡的劏房,幸運地在青年中心的活動中知悉我們的計劃,媽媽便幫她報名。在香港出生的她,和其他孩子一樣要通過面試,經濟審查才可以被安排成為音樂兒童,她經過9星期的工作坊,最後選了小提琴,最初適應是須要一段時間,但她態度誠懇,媽媽也很感恩,每次也陪伴女兒來上課。 今年,加也沙進入第二年的學習,她進度仍然比其他小朋友慢,但依然熱衷於小提琴,我那天和她聊天,終於明白為什麼她的進度較慢,原來他們一家是伊斯蘭教徒,每天有一段時間要禱告,這時所有工作或事情要停止,到再拿出小提琴時,一疊功課在枱上,不得不先做功課,最後沒有機會練習,另外,由於老師是男性,加也沙很小心地和老師保持距離,大部分時間只是看著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自己完全不敢跟上去。 不要因為他們身上的顏色而抹殺了他們學音樂的機會。 聽了她的故事,我馬上和她調班,安排女老師教她,希望情況有所改變。 臨走時,她很害羞和我説:「我會努力!唔係,我會比心機!」 希望我們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不要因為他們身上的顏色而抹殺了他們學音樂的機會。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細說澳洲教育(三)- 選擇學校

上兩星期細說了關於澳洲學校類別及報名與入學程序,今期就說一個較「埋身」的問題:如果要送孩子去澳洲讀書,在選擇學校時應該考慮什麼主要因素?當然,有些因素是根本性的。例如個別家庭負擔學費的能力、個別學校是否只收有澳洲居留權的學生(有些政府學校是收海外學生的,只是他們會向海外學生徵收像獨立學校程度的學費)、學生本身是否符合個別學校的要求等。 對於着重學術成績都的父母來說,公立學校其實大多都不輸蝕…… 撇除上述這些因素,不少對澳洲教育制度不熟悉的人都會以為,基於學費的差距,獨立學校會比天主教學校好、而天主教學校又會比公立學校好。其實,純粹從學術成績來說,不同類別學校的平均成績都是大致上相近的。所以,對於着重學術成績都的父母來說,公立學校其實大多都不輸蝕。縱使如此,不少澳洲父母仍會因不同理由選擇把子女送到獨立學校或天主教學校就讀,因素大多都是這些: 羊群心態:說到這個問題,大家不要以為澳洲不是像香港那麼嚴重。無論是精英公立學校或老牌獨立學校,父母們都是以訛傳訛地不論學校是否適合自己子女或家庭價值觀都去追捧。我還記得,當我們對朋友們說為阿仔報名A、B、及C學校,幾乎每一個都說A有那麼好、C有那麼不堪。但當我們親身去參觀學校後,就竟然是最喜歡C而不喜歡A。所以,與其「跟風」,父母都是應該自己親身去看看學校吧!澳洲的天主教與獨立學校定期會舉辦開放日、亦不時樂意為時間上不能出席開放日的父母安排單對單的參觀。 男校、女校還是男女校:公立學校大多是男女校,天主教或獨立學校到了中學程度時就反而大多是單性學校。所以,那些較想子女就讀單性學校的父母就會偏向報讀天主教或獨立學校。 有些父母的確會因個別天主教或獨立學校所着重的宗教或人文價值而去選擇學校…… 價值觀:我絕對不是說澳洲的公立學校不着重一些社會核心價值,但有些父母的確會因個別天主教或獨立學校所着重的宗教或人文價值而去選擇學校。譬如說,一些較保守的基督教徒會偏向送子女入讀在性教育方面較傳統的學校;有些父母會被當地不少天主教學校較着重社會公義價值觀而為子女報讀那些學校。 設施/課程及課外活動選擇:簡單來說,獨立學校無論在體育場地、教育設施等都通常比較充裕(雖然這充裕未必表示學生學術成績更彪炳)。這令不少獨立學校能提供較多運動、文化活動、學術科目或文憑(有些獨立學校除了當地中學文憑課程,亦會教授IB)等選擇,學生上課時亦能採用較高科技的方式(例如用平板電腦做功課)。 世襲/人脈:相對於香港的名校,澳洲的老牌獨立學校對於世襲式一代傳一代那樣、入讀同一家學校及舊生之間的人脈關係(俗稱為Old School Tie)是更加着重、更加根深蒂固。有些父母縱使明知這些學校的學術成績未必比公立學校優勝,但都仍會為了讓子女長大後在職場上「贏在起跑線」而不惜一切地送子女入讀這些學校。 好了,已寫了三個星期的澳洲教育「技術文」,下星期會重拾其他親子題目了。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生吃海產揾命搏?

香港人最饞嘴,既愛吃鮮味的魚生刺身,亦愛吃生蠔。 加上牠們的價格較貴,是吃自助餐「回本」之選。但大家知唔知生吃海產的健康風險呢? 加州有位30歲仁兄嗜吃三文魚生,一星期吃足五餐。今年一月他突然肚痛腹瀉,還排出一條長5呎多的條蟲!專家證實該寄生蟲來自三文魚。在世界各地經常有人發現線蟲在三文魚肉中鑽出鑽入, 非常嚇人。 食生蠔感染食肉菌致命 去年九月,在美國有一名來自德州的中年女士和她的兩位親友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巿場品嚐了兩打生蠔。約在36小時後,她呼吸困難,下肢出現紅疹及痕癢。醫生證實她受霍亂弧菌感染,情況嚴重。不久,霍亂弧菌變成了「食肉菌」侵蝕她雙腳的細胞和組織,組織壞死令雙腳變黑。21天後,她便離世。 今天年初,又有一位71歳長者在佛羅里達州的一間餐廳吃完生蠔後,亦受到霍亂弧菌感染而致命。原來,在美國每年有8萬人感染霍亂, 死亡個案達100多宗(深度閱讀:按此進入)。 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本港36-50%食物中毒個案均和霍亂弧菌感染有關,其中近四成與進食海鮮相關。反映從吃生的或未熟透的海鮮感染霍亂弧菌的情況十分普遍。其實,把生蠔連海水一併吞下,好滋味的同時亦揾命搏!吞下去的不只有浮游生物,亦有寄生蟲 、細菌和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若吃的量少和體魄強健,影響可能較為輕微。但若以打計地「豪吞生蠔」和身體狀況「麻麻地」,受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機會便大大提高, 後果可大可小。小則上吐下瀉;大則受霍亂弧菌或肝炎病毒入侵,導致命危。所以兒童、長者、病患者及孕婦絕不要吃生蠔和魚生。在「打邊爐」時,必須要把海產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有人說:「在高級餐廳吃生蠔一定無事!因為貨源來自歐洲、澳洲或美洲清潔的水域,有些還會經過已消毒的海水淨化。」 事實上,於清潔水域的蠔也會有機會被霍亂弧菌、其它病原細菌和病毒依附着。上述在美國吃生蠔的致命個案便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冷藏魚生不能殺死細菌,當温度回升至4°C以上,細菌會隨時間增生。 無論是海水或淡水魚,牠們身體均會有寄生蟲和細菌;倘若魚生用魚處理不當,我們便會把寄生蟲和大量細菌通通吃下,危害健康。要減低寄生蟲的風險,魚生用魚必須經過冷凍處理,一般要在-20°C(或以下)冷藏不少於一星期,才能把大部份寄生蟲殺死。但是冷凍並不能殺死細菌和病毒,當温度回升至4°C以上,細菌會隨時間增生,構成健康風險。如把魚生放在室温中超過兩小時,細菌便會大幅增加,變成不宜食用。 以上的真實個案說明了吃魚生和生蠔的健康風險甚高。從科學機率看來,吃魚生和生蠔越頻密,「中招」風險越高。所以,間中淺嚐為上策也!其實,把海產煮熟來吃也十分美味,不用揾命搏啊!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英文的時間表述

英文語法中,動詞時態(verb tenses)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由於中文語法在表達事態的手法截然不同,所以學生對此也是較難掌握,即使在閱讀書籍時會經常接觸,也未必完全明白箇中的規則。在我接觸的學生之中,有些是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他們在對話時能準確地運用動詞時態,不過在書寫時也會不時出現錯誤。正因如此,在學習動詞時態時,最好先弄清楚 一些基本概念,對於日後不同的動詞變化會較為容易學會。 那麼如何開始呢?家長可先在白紙上畫上一條橫線代表時間進程,在中間加上present(現在)和小朋友的模樣,再箭尾寫上past(過去)和畫一個幼兒,在箭頭寫上future(將來)和畫一個成人。接着,跟孩子討論一下他現在會做或者能做的事,例如:你玩桌上遊戲(You play board games.)。你彈鋼琴(You play piano);然後再跟他說說孩童時的活動,例如:你玩積木(You played blocks.)。你最愛看汽車圖書(You loved to read books about cars.)。這樣做是為讓他感受到現在和過去的明顯分別,從而帶出現在式(present tense)和過去式(past tense)的基礎概念。   弄清楚現在和過去式的分別後,便可以從容地掌握將來式。以同樣的方法先跟孩子討論,想像一下他們將會能夠做到些什麼,這樣便可以從現在跨越到未來,學習future tense(將來式)。其中一個做法,可以邀請孩子想像一下爸爸媽現在能做到的事,從而猜想將來他們能夠做到的,例如:我將會懂得如何駕駛(I will learn how to drive.)。我將會自行上學(I will go to school by myself.)。 學好這些基礎概念之後,便可以加強句式應用,如何將動詞改變以表示時間概念,反覆的練習固然需要,但如果先理解背後的重要概念,必能事半功倍。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