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扮賭馬教數學,香港敢不敢?

我在澳洲墨爾本讀書時,曾經有兩次是在學校上課時「扮賭馬」。

第一次是小學五年級。當時的班主任帶了一套自己「私伙」的賽馬桌上遊戲到課室,然後就扮演「外圍佬」角色(註:做外圍在澳洲是合法的),用遊戲紙幣讓我們下注,然後就透過那套桌上遊戲舉行一場虛擬賽事。班主任透過賠率、派彩要我們練習乘數。

老師教我們看馬經,向扮演「外圍佬」的老師下注

第二次「賭馬」,已經是中學三年級。雖然都是用遊戲紙幣,我們已不再只是透過桌上遊戲舉辦虛擬跑馬賽事,而是以一場真的賽事(註:澳洲是天天都有馬跑的)作為教學用途。在賽事前的大約一個星期,我們的數學老師為了我們能更投入教學過程,就教我們看馬經,研究有關賽事馬匹的班次、往績、年齡、騎師、在賽事內會背上的重量等。我們在研究馬經後,就會用老師派發的遊戲紙幣向扮演「外圍佬」的老師下注。除了較簡單獨贏和位置還可以下注二重彩、三重彩,他提供的各賠率亦會隨着學生的下注而調整。到了賽事那天,我們就在課室一起看有關賽事,一群同學們簡直是興高采烈!

根據下注過程和數據,學會計算機會率

其實,老師主要並不是教我們賭馬。在我們就賽事研究馬經的那個星期,老師就在教授我們不同與機會率有關的數學原理。到賽事結束後,他就用了好幾課,根據整個下注過程和數據,教我們怎樣運用各種原理去計算很多種實在與潛在機會率:原來無論他對賠率的調整或提供多種下注模式,都是為了示範一些不同的機會率計算或估計方式,還要是可以計到出神入化的。

當教育者在大環境下事事要「船頭驚鬼、船尾驚賊」時,我懷疑在香港嘗試推行活動、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帶來到有幾多刺激與啟發。

無論是小五以賭馬方式教乘數、或中三以賭馬方式教機會率,老師們都沒有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沉迷賭博。我們一群同學們亦沒有因此而突然覺得賭博十分刺激、上了癮、成為了賭徒。對於老師們來說,我相信他們只是想透過一些較刺激的方式,去教授一些很正經的學術材料,他們更相信我們是有常理的、不會因此那麼容易「學壞」。

不過,我可以想像,如果我當年的小五與中三老師們,嘗試在香港以賭馬方式教授數學,各路家長必定起哄。鼓吹賭博呀!有傷風化呀!教壞細路呀!道德淪亡呀!那兩位老師一定會收到無窮無盡的投訴,有家長甚至會把情況「報料」給傳媒、讓輿論公審。老師們小則會被紀律處分,大則會被解僱及被一眾學校列入永不錄用的黑名單。

香港教育者及個別父母都會不時聲稱,期望香港學校能多些以活動及較生活化形式來教學。可是,當教育者在上述大環境下事事要「船頭驚鬼、船尾驚賊」時,我懷疑在香港嘗試推行活動、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帶來到有幾多刺激與啟發。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