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公平起跑 踢走世襲式小一入學
究竟教育的起跑線在哪裏呢?有人說是初生報playgroup、nursery、幼稚園時,更有人說是在射精前!那麼公共教育的起始階段又在何時? 文:周勁倫 |
儘管政府推出「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 」,但學前教育並非強迫,沒上幼稚園的仍然可讀小學,因此官方的起跑線應該是小一,而「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作為一個決定起跑線的機制,就顯得尤其重要。
當家長們不斷鑽研如何取得更高入學分數、估算學額供求和做足叩門工夫時,又有多少人質疑過這個沿用多年的制度是否合適?上個月,我便邀請了一位小學校長,在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所辦的「家長開咪」節目環節,對談有關小一入學的情况,討論制度上的改善空間。
「小一入學統籌辦法」適用全港所有官津小學,以鄰近入學為原則劃分校網。在2000年教改時,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曾提出「有批評指家長的背景對其子女能否進入某些小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與公平原則不符」,以及「亦造成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相當差異」,並試圖建議除「必收生」外,取消計分制,讓學校自行處理只佔15%的自行分配學位,再扣除約25%的「必收生」後,希望整體統一派位的學額增至60%。可是這個「去除制度上的學習障礙」的願景,卻因學校的反對而落空,最後就是續用充滿世襲色彩的計分方法至今。
宗教分父母舊生分最爭議
現行制度把全部學額約各分一半在兩階段分配。首階段為「自行分配學位」,以計分方式進行。有同校兄姊或父母是教職員為必收生,佔整體學位約30%,這以方便照顧為原則的安排,爭議不是太大;但若必收生人數超過30%時,超出的不是在計分學額中填補,反而是在第二階段「統一派位」中抽補,這變相蠶食了最公平、以抽籤形式分配的學額。
而最令人費解的,是現制度竟然容許申請時有小六兄姊在校,但申請者上小一時其兄姊已畢業升中的,都列作必收生。在沒有小六留班的世代(除極少數特殊原因),這個制度的漏洞不止是不合理,更顯示出有關部門對長期不公的過時制度因循迂腐!
「自行分配」階段的計分方法更一向為人詬病。與辦學團體有相同宗教有5分,而父母是校友更有10分,這些充滿世襲色彩的制度是最受爭議的地方。因為香港的特殊殖民地歷史原因,很多學校,包括大部分的傳統名校也是由教會開辦,無宗教者便顯得蝕底。個人信仰竟成了升學的入場券,更加成為望子成龍的手段!另外也不是天下父母所讀的小學也能享有「校友分」,因過往十幾年,便有百多所小學被殺了。
政府全面資助小學已近40年,理應不再保留那些充滿世襲色彩及單向傾斜辦學團體的入學制度。為什麼這些制度不延續至中學階段呢?難道宗教和校友對中學就不再重要?無他的,因為升中派位已經是一個純以學業成績篩選學生的制度,在香港辦學有什麼比分數、擇優重要呢?但我仍相信教會應該是更歡迎未信者的地方;而無論是什麼背景的辦學團體,都不應忘記有教無類的教育初衷。無論你是否既得利益者,請不要再以沒有絕對公平為理由,推遲改革一個更公平的制度,是時候重新檢討這條起跑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