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減少過度競爭 由家長教育做起

自2000年教改後,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已絕少在教育新聞出現,差點誤以為不再運作!近日其轄下的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卻有新動作,在學生正在放暑假時,就推廣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方式提出建議及諮詢公眾。剛從親子旅行回港翌日,我就收到記者朋友查詢及電台訪問邀請。提到家長教育,家長同盟當然不敢怠慢,必定發聲。

今次諮詢建議措施,包括校本、社區為本及全港家長教育活動、網上學習課程及職場家長教育課程、「快樂孩子運動」、家長教育的課程架構、進一步加強家長教師會及家長教師聯會的角色等。老實說,家長教育牽涉範圍廣泛,但其建議內容並不容易理解,更莫說要一般家長回應。

總體上,我十分同意加強對家長的教育,認識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需要,以免過度競爭。然而避免過度競爭並非只在家長教育上落墨就能一蹴即就,孤掌難鳴,政府、學校、家長永遠是互動的三角關係。今天扭曲了的教育環境,是多年來文化與制度造成的結果,家長催谷子女,是因為學校對成績有要求,社會生涯出路對分數有要求;學校着重功課考試,是因為升學制度主要由分數定優次,收生以學生升學成績作招徠;除DSE外,如升中banding、直資制度容許面試收生,都令競爭文化進一步惡化及提前到初小和幼稚園階段。

如果學校不變,升學制度沒有多元出路配合,只繼續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及推出大量家長講座和課程,問題並不會解決。

家長教育須增情緒支援

事實上,現在學校及機構一直有為家長舉辦講座,小兒的學校今個學年平均每個月都舉行。文件提出「在其工作地點或職場附近的地點舉辦家長教育講座/工作坊」,明明家長最缺乏的就是時間,偏偏不提出要求僱主給予假期或在工作時間內舉行。我們連親子、共享天倫的時間也不夠,特別是每天超時工作的基層家庭,父母哪有額外時間參加家長培訓班?當然有選擇總比沒有好,但除了協助子女面對學業問題的課程外,家長教育範疇也應該增加對家長情緒需要的支援。其實,家長也是身心衰竭的一群,但這方面的諮詢卻是欠奉。

諮詢文件亦提到,要為十八區家教會聯會提供更多資源,但家教聯不等於區內所有家長教師會,家教聯的管理層有許多已經不是現職家長。事實上近年民間有很多不同的家長組織出現,包括家長同盟。我們的聲音應該不只被聽到,政府應好好利用今次機會把不同的家長聲音化為動力,一同為改善香港教育而努力。如果只繼續集中把推廣家長教育的資源放在家教聯會上,政府資源不但可能未能公平公開地給各大小機構NGO參與,亦可能會傾斜提供單一式的家長教育課程。

家教會應加強校政參與

家教會作為學校常設唯一家長組織,不應只着重舉辦聯誼活動,除舉辦家長教育活動外,好應該加強家校合作,做好溝通橋樑的角色。我不時收到家長求助,訴說仔女在學校遇學習壓力時十分無助。家教會作為家長組織應該發揮互相扶持的作用。一般的學習問題離不開家課和默測考,雖然教育局早有指引請學校諮詢家長,以制定適切的評估及家課政策,然而有幾多學校確切實行?若家教會可以在此協助家長參與制定相關政策,效果可能更實際直接。

我曾擔任家長校董,並參與家教會委員的工作,但深感一般家長對家長校董及家教會選舉的關注都不足夠。在推動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中,加大力度推廣家長校董和家教會的參與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基石。除了不是所有幼稚園有家教會外,有很多私立中小學亦沒有家教會及家長校董,政府應該設法在私校推廣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