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做功課,因為是學生的責任?

在社交媒體的家長群中,對功課的討論可謂無日無之,分享、比較及爭論的帖子,成為不少家長每天追蹤的話題,亦不時吸引到記者的眼球,成為報章上的標題。近日在功課群組內有一個談請病假要交功課的帖子,因我兒最近也病過,所以引起了我的關注。帖裏大家都集中爭論交功課的責任,但我卻覺得用責任去談功課是種錯配,有點兒失焦。

文:周勁倫

請病假交功課 有何道理?

大家都知道功課的目的是什麼嗎?沒有這個共識,很難討論下去。一般來說,其目的離不開:

1、鞏固剛學到的(絕大多數的功課),或

2、預備將要學習的(備課/flipped classroom);

3、並回饋老師知道學生進度及檢討其教學

但是,從來都不是因為什麼責任。當學生沒有上課(不論事假病假),老師根本就沒有教授課業給這學生,學生又怎會懂得去做功課並即時完成呢?又如何達到(1)呢?除非這些功課都不是用來鞏固當日剛學到,而是反覆練習早前所學的,又或一切都是為考試而設的,這正是常為人所詬病,功課變成操練的工具!但如果目的是(2),在健康狀况許可下去做,其實是有益的。

寧願死撐 不反問功課原意

大家常說,做功課是學生的責任,又用僱主要員工完成任務的角度去看待,正正反映出大家根本就把功課看成「被要求」的工作。只要是老師給的,不管什麼東西什麼時候,完成就是硬道理。亦是因為這個價值觀,當遇上不論質或量方面有問題的功課時,學生和家長都不會反問,再苦也撐下去。最後不止是苦了自己,亦達不到做功課的原意。

我認同努力學習是學生的本分,但同樣地,確保功課質素及數量合適也是老師的責任。我很明白當遇到問題時,大家也很想找人訴苦和認同,但說到要真正解決問題,還總得要靠家長自己勇敢去面對。但為何今時今日,向校方反映意見竟然需要無比勇氣?究竟是家長太多疑、自設審查?還是學校並未有保持開放的態度,窒礙了家校溝通?

家長同盟替家長反映問題

上個月,家長同盟發起了「家長行動2017」運動,替家長向學校及教育局反映問題。在短短一星期內,我們便收集了超過260個家長個案。其實,小學功課壓力跟小學全日制息息相關。教育局推行小學全日制已經有20多年,原意是學生增加在校時間後,能讓校方更靈活編排課程,並有較充裕時間去加強師生的溝通,以及提供較全面照顧,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發展。可是這些原意一直未能做到,學生的學習壓力卻有增無減。

我們去年發起了「還我真.全日制小學」運動,推行了兩項全港性家長調查,合共收到超過1600個回應。調查除發現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和家課量多之外,更顯示小學全日制的推行跟原意落差很大:包括沒有足夠的導修堂給學生在校完成部分功課,又沒有向家長諮詢及公開披露家課政策,更沒有充足的小息和午膳時間。

教育局於2014年取消家課上限指引,任由學校無上限派發家課;此外,雖有指引說明營辦全日制小學要讓學生有100分鐘休息時間,但視學時卻全無監察或記錄,令指引形同虛設。在校本制度下,學校的管理層固然責任重大,但身為政策的設計及推行者,教育局不能坐視不顧。我們促請政府加大力度落實全日制小學原意,減輕學童家課及學習壓力,為基礎教育鬆綁,重拾教育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