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瑞典人:為好衣物延續壽命

「昨天我買了3對新襪仔給賓仔,你猜我付了幾錢?」幼稚園同事艾蘭問我。她有兩個兒子,大仔兩歲,細佬在媽媽脹鼓鼓的肚子內,隨時面世。對於小朋友的襪子和內衣褲我最知價,身為3女之母,這兩樣衣物我都需要替他們定時添置,於是我充滿信心地快答:「79克朗!」艾蘭點頭兼送突眼表情,我說:「然後好快就不合穿,又要買新的!」艾蘭再次不停點頭兼突眼。

文:周游

以布料用量和小朋友穿著時間長度來看,小朋友的衣物售價實在最不合比例。我們家幸運,大女兒14年前出生時,我首度當媽媽,什麼也不曉;當時定期往政府屬下的幼兒護理地區診所檢查,照超聲波時護士沒有刻意搜尋孩子的性別,除非父母主動要求想知道,否則一般的做法是待臨盆一刻方知骨肉是龍是鳳。我們沒有特別問,覺得孩子性別不要緊,最緊要健康正常。如是者,我自己既然不喜歡粉紅公主嬌俏款,便挑了幾件粉藍和米白色調的嬰兒裝作準備。

衣物戶戶相傳 省錢不浪費

丈夫兩個朋友知道我們將添丁,送來幾大袋童裝,統統是他們家孩子長大了不合穿的,小量還很新淨,其餘是半新,嬰兒棉質衣物都勤洗過,更加軟綿綿。這些舊衣原來是朋友的其他朋友轉贈的,一旦不合穿,就再洗淨送出去給認識的準父母,於是乎,一袋衫可能已經給幾個孩子穿過了。

循環再用在瑞典人生活中正常過正常,購買二手衣物是不少家庭的習慣,有些為節儉,有些為地球和環境着想。初為人母的我學會了去二手店買孩子衣服,一件普通棉質T恤在商店起碼賣80、90元,二手店30元內有交易;碰上夏季的跳虱市場,隨時10元一件。

轉贈舊衣 學會順境非必然

兩個大女兒在10歲前也常常穿二手衣物,有我在二手店搜尋的,也有瑞典朋友給的。我在香港的姨姨體型嬌小,定期把不再穿的衣服、波鞋和冬天靴子寄來瑞典給我們,幫我們節省了不少。我問過她:「你的衣服那麼新淨好看,沒有朋友或他們的孩子合穿嗎?」姨姨告訴我:「香港地,無人有興趣著二手衫的。」

我們家3個女兒,就是這樣把人家的衣服壽命延續下去。細女不再合穿的,以前我有送給朋友的女兒,大家都各自收到其他人轉贈的孩子衣物,穿不完。現在我會拿去給行乞婦女,來自東歐的她們遠道來瑞典,天天坐在超市和商店門外,某些放了家人的照片,都是幾個年紀尚小的孩子。每一回我都帶着女兒,讓她們把衣物送到這些有需要的母親手上,讓她們明白生活順境不是必然的。

我也有替女兒添新衣,兩個大女踏入青春期,是搜索自我的階段,對衣服鞋子有各自的喜好。我們會趁減價期間去買有需要的,通常是長高了或者腳大了才添,如果衣櫃已經有的就不會再買。她們也有一些零用錢,有會自己定期去逛商店買新衫的同學。長氣的我常這樣說:「我們要好好選擇,儲下來的錢留待假期一起去旅行,開眼界儲回憶,或者買一些自己好恨要的東西,那不是更好嗎?」姊妹倆自小跟媽媽四處短遊,體驗過旅遊真樂趣,也會說:「去旅行看未見過的東西好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