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瑞典人:孩子擁有同等價值

某天二女兒心有不忿地說:「老師要我們再做多一次作文!」我有讀她的功課,寫得不錯的。「她說我們的瑞典語文寫作需要改善,好多同學連大細草都寫錯…… 」

我們家二女兒今年14歲,就讀8年級,即等同香港中二。瑞典學校制度跟許多歐洲國家一樣,強制小學9年制,中學gymnasium 3年制,然後可以升讀大學。瑞典中小學校九成屬全國政府轄下,由各省政府行政的教育機關管理,並由獨立的學校監管局每年視察評分。私立小學也存在,但不多,通常是以英語為主的國際學校或推行特定教育理念為主,普遍家長也沒有特別為孩子報讀。

不多不少中庸之道

瑞典小學課程大綱按政府教育局定期修訂的「教育方針」制定,小學普遍程度分別不會太大。孩子小學學位由市政府按住址分派,大部分學童都在自己居住的同區上小學。不論是政府或者私立中小學,學費均全免。大學亦然,所有歐盟國民在瑞典升讀大學也是免學費的。

功課和考試不多,學習沒多壓力,課餘沒有補習班,孩子有時間與空間去玩,去做孩子應該做的事——這些都是大家對北歐教育的印象,亦的確是一般瑞典學童的健康幸福生活寫照。問題是:學習的成績呢?

那天二女兒說要重做瑞典作文功課,說是有同學不懂得「句子完結用句號後需要寫大草,不是忘記了,而是實在有同學的瑞典文程度確是那麼差」。縱然明白寫作結構需要鍛煉,然而中二學生語文文法基本功做不好,實在感到意外兼擔憂:是課程設計不善?老師教得不好?學生們學得太差?抑或是……

瑞典文化有種根深柢固理念叫lagom,「不多不少中庸之道」,處處展現於社會、職場以至教育環境。

香港人追求出人頭地做精英,瑞典人則認為集體共識比一切更重要。有人說這種態度源於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強調「所有人都擁有同等價值」,於是待遇也必須一樣。

實行平等概念成本高

事實上,瑞典教育理念第一天條是「所有孩子均擁有同等價值」,整個系統的設計和目標是要囊括和照顧所有孩子的學習條件。偉大的概念付諸實行呢?

就是成本太高和資源不足以分配。學校不鼓勵精英學習,老師亦不會額外協助有需要的學生。對年紀較小的學童來說,沒有明顯賞罰或紀律制度,做得好無人讚,做得差似乎也沒大礙,我覺得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學習的動力,甚至往後對待人接物的判斷。當發現中二學生連母語作文大細草都不分時,老師就讓全班同學重頭再做一次。「兩頭唔到岸」的情况,已非第一次。

(這篇文章是今年最後一期,下年再見!忍不住說:2019好行夾唔送!願2020榮光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