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小但食量大 為什麼倉鼠這麼「能吃」?

相信大家都見過倉鼠吧!倉鼠體型小小,食量卻驚人,每天不斷地吃,有時甚至可以把一整條小胡蘿蔔慢慢塞進肚子裏。是什麼讓牠們這麼能吃? 內容提供:Wenno 倉鼠當然沒有把所有食物都吞進肚子裏,而是暫時放在了他們體?的「打包袋」(又稱「頰囊」)中暫時儲存,讓牠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野餐啦! 「頰囊」是口腔內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囊袋,簡單而言,則是口腔旁邊有很大的空間儲存食物。例如倉鼠的頰囊可以從兩頰延伸至肩部以外,而猴子的頰囊則向下延至頸部兩側。除此之外,花栗鼠、松鼠、鴨嘴獸等動物都有頰囊。 原來倉鼠肥嘟嘟的臉珠是用來儲存食物的「頰囊」。(網上圖片) 這個特殊的「打包袋」不僅可以幫動物們積穀防飢,在寒冷天氣或惡劣地形下,仍可儲存食物,保障未來,就像人類儲錢一樣。此外,「打包袋」還可以讓牠們隨時空出前肢奔跑,毌須兩手抓住食物,迅速逃避天敵。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活在咖啡王國 發現2大咖啡冷知識

香港的咖啡文化日益濃厚,從咖啡連鎖店到深水埗文青街的獨立精品咖啡店到在家自行磨豆沖泡咖啡,豐儉由人,各適其適。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筆者邂逅咖啡,多得烏干達這位「紅娘」的穿針引線。不說不知,這個東非國家是非洲第一大咖啡出口國,同時也是全球第八大咖啡生產國,更是羅布斯塔品種咖啡 (robusta coffee) 的發源地。羅布斯塔品種咖啡跟最主要的咖啡品種阿拉比卡咖啡 (arabica coffee) 不同,含咖啡因濃度高,顆粒較粗、酸味較低而苦味較濃,一般用作即溶咖啡。 野生咖啡樹在烏干達鄉間是隨處可見。 生活在這樣的咖啡王國,接觸和認識咖啡的機會自然多了。品嚐過平生第一杯現磨咖啡後,每天清晨便多了一個生活習慣——在家自行磨豆沖泡咖啡。 自問是咖啡初哥,我就不在這班門弄斧,免得貽笑大方。反倒想分享有關咖啡豆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野生咖啡樹在烏干達鄉間是隨處可見。 咖啡冷知識:用蕉葉蒸咖啡豆 最近一次入村進行「流動教室」,快來到鄉間之際,在村口看見幾個路邊小攤,售賣用繩子串起一個又一個看似迷你糉子的小吃。 「Teacher Brian,那些用蕉葉包裹著的小吃是什麼呢?」 「咖啡豆。」 咀嚼咖啡豆? 原來咖啡豆在烏干達最初的食法,並非烘焙後磨成粉末沖泡成飲料,乃是一種小食,用來接待賓客。做法是把咖啡豆放在太陽底下曬數週,定時翻動。待咖啡櫻桃曬乾後,加上幼鹽(或同時加入辣椒粉調味),用蕉葉包裹後蒸煮即可。 這個用蕉葉包裹著,貌似粽子的小吃便是可咀嚼的咖啡豆。 若你還是覺得理解不來的話,咀嚼咖啡豆彷如嚼煙。將一塊曬乾了的煙葉,放進口腔中,用牙齒進行咀嚼,有點像吃口香糖或檳榔。在經過咀嚼後,嚼煙會釋放出香味及尼古丁。同樣地,咀嚼咖啡豆會釋放咖啡因,有提神及穩定情緒之用。 由於烏干達的地勢和氣候適合種植咖啡豆,在鄉間到處可見野生咖啡樹。不過,這樣零星的咖啡樹多由小型家庭農場種植。採豆後缺乏資源和科技烘焙、包裝和營銷,故以咖啡豆為小吃還是非常普遍。 種植咖啡豆的農耕小戶若能品嚐到他們栽種的咖啡,你說多好。這也意味著他們得以藉生產咖啡而改善生活。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疫情下學童情緒易受困 心理學家教4招拆解心情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孩子停課多時,減少出門確能保障身體(生理)健康,但足不出戶下,精神(心理)健康卻反受影響。年幼孩子看似天真,實是心思十分敏感,眼見父母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終日奔波,縱未必理解發生甚麼事,卻容易感受到他人憂慮,從而緊張。再者,坐困四壁,無法好好活動下,孩子必定更困惑。不幸地,孩子即使感到憂慮,仍未必願意談及自身感受,或因擔心他人根本不想或沒空聆聽,或因認為尋求協助是軟弱的表現,覺得別人幫不到自己等等。根據本地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提出,家長可就「S.A.F.E.」四大原則,助小孩消除苦惱: 內容提供:Wenno 「S」代表「Sense of Security」,意為安全感。孩子渴求安全感,身處這紛亂無常的時代尤甚。對他們而言,家長是最好的依靠對象,要是家長能對他們多加聆聽、給予更精準回應,多點陪伴遊玩,更可助孩子感到安心,不被世界動盪影響。 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A」代表「Allowance」,意為寬容。疫情久久不消,為大人帶來壓力,實是孩子亦然。因長困家中,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也許會無法集中精神完成日常作業,如功課和學習,幫忙家務時亦會速度減慢。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 「F」代表「Familiarity」,意為熟悉感。維持熟悉感有助孩子情緒安穩。疫情下,孩子的生活習慣起了大大的改變,如不可出外與朋友玩樂、上街必須戴口罩等;這些轉變或許必須適應,但家長可盡量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維持熟悉感,如像往日一起看電視、一起閱讀,都有助孩子減少焦慮。 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圖片來源:Pexels.com) 「E」代表「Emotional Regulation」,意為調節情緒。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家長可先告訴孩子疫情終會過去,香港醫護十分專業,再與他們聆聽音樂、繪畫、唱歌消愁。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能控制之事(如以正確方式洗手)來對抗疫情,保護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面對困境。 最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自身煩惱,以表達關懷,一起解決問題,那麼即使疫境再嚴峻,親子關係依然親密穩固。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2021小一統一派位】料競爭創新低 進取定保守?升學專家教「大抽獎」填表策略

2021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即將開始,未能在第一階段獲得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們,可於1月30及31日交表,結果將於今年6月2及3日公布。在餘下不足個多星期的交表時間,本地升學及教育顧問Ian Tsang建議家長最後要考慮以下重點。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統一派位將全港劃分為30多個「小一學校網」,家長在「小一入學申請表」上需根據住址填報其所屬的「小一學校網」編號。統一派位基本上以家長的選擇為依歸,若學校小一學位求過於供時,電腦將按「隨機編號」分派。統一派位電腦程序首先會處理甲部選擇,然後處理乙部選擇。教育局早前宣佈2021-22年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共有49,749個申請,成功獲派學位人數有23,107人,成功獲派此類學位的學生不足半數,餘下尚未獲分配的26,642位申請人,預計有超過25,000人參加統一派位。 料參加人數創十年新低 小一派位2021自行分配學位結果於去年11月下旬出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獲派學位的成功率創十年以來的新高,成功獲派學位的學童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四。不過Ian Tsang認為,整體上今年參加小一統一派位人數下跌,會是近十年的新低,主要因受近期移民潮影響,預計參加統一派位的學童人數較局方今年公布的統一派位名額數目為低,最終參加人數更有可能低至24,000人以下,預期整體競爭情況未算激烈。 在整體申請學生人數減少的情況下,也意味着統一派位競爭有機會稍為緩和,那是否代表未獲派學位的學童,可在統一派位階段更進取地向熱門小學「出擊」?Ian Tsang表示,無論派位競爭是否劇烈,在統一派位階段申請心儀小學的做法,都是在甲、乙兩部分均填寫該校為第一志願。假如以該校作為第一志願的申請人數少於可分配名額,便當然能獲得分配,否則的話便要由幸運之神定奪。 本地升學及教育顧問Ian Tsang(受訪者提供) 勿輕忽第二、三志願 在填表方面,家長一直關心甲部要否填滿三個選擇還是只填一間或兩間學校。他表示,最傳統的甲部填表策略一般都會將曾經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過的一所小學作為甲部第一志願,目的除了是為盡用所有途經增加獲派最心儀小學的機會外,亦是為假若未能成功獲派後的「叩門」階段鋪路。至於第二、三志願的選擇,家長便可考慮在甲部二、三志願(一)漏空以免獲派而失去在乙部的機會,或(二)填上兩所熱門小學為可能要「叩門」鋪路。 他續指:「真正的統一派位乙部填表策略,是取決於在第一志願未能成功獲派後,如何在未知的情況下挑選出尚有剩餘名額的小學,所以在填寫餘下的志願上,填表的關鍵在於第二和第三志願。如果子女已經獲最少一間私立小學取錄作為後備的話,填表策略上可以較為進取,只需剔除校網內大概首三份一至一半最熱門的小學名額,便可在餘下小學中挑選另一間最心儀的學校填寫在第二志願。」 如果子女已獲最少一間私立小學取錄作為後備的話,填表策略上可以較為進取。(網上圖片) 上網了解學校教學資源 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每名申請學童只可選擇一所學校,但到了統一派位階段的乙部,家長只能填寫所屬校網的的學校。距離辦理統一派位選校手續尚有一個多星期,面對以上情況,Ian Tsang建議家長要仔細了解其校網的不同學校:「在疫情下,大多數學校都已經將大量教學資源和資訊公開在學校網頁上,尤其是校內學生需要較多支援的小學,在這方面投放的資源會較傳統教學模式的學校為高。」他建議家長把握填表前尚餘的時間,仔細了解校網內所有小學,及早為子女作出最適合孩子的選擇及填表策略的方向。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生活】《天竺鼠車車》爆紅!6件事飼養天竺鼠前你要知

由知名監督見里朝希所導的定格動畫《PUI PUI 天竺鼠車車》,近來全城爆紅。一集約3分鐘的動畫,且完全無對白,僅有天竺鼠車車的叫聲配音,搭上肢體動作,劇情淺顯易懂,許多網友看完影片後,紛紛被可愛的天竺鼠療癒,甚至掀起飼養潮。如果您正心郁郁想將天竺鼠帶回家,有以下資料您不可不知: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近期爆紅的日本動畫(《PUI PUI 天竺鼠車車》,以萌爆可愛造型引起港人留意。(網上圖片) 1. 天竺鼠又稱為豚鼠、葵鼠、荷蘭豬、幾內亞豬(Guinea Pig),至於為什麼會叫幾內亞豬?是因為天竺鼠在剛由南美洲引進英國的時候,是非常昂貴的寵物,一隻天竺鼠要索價1 Guinea(金幣單位),亦因為牠賣相「圓碌碌」,有點像小豬,所以被稱為Guinea Pig。 天竺鼠又稱為豚鼠,平均壽命為5至8年。(網上圖片) 2. 初生的天竺鼠只要發育完全,1天之內就可以自由活動並吃固體食物,不過一般還是會與天竺鼠媽媽一起生活,吸食母乳三星期週之後才離開。天竺鼠為草食性,主人要準備大量乾草於籠中讓牠們可隨時進食,因牠們數小時不食草已可致腸停,有機會致命。另外,天竺鼠自身無法合成維生素C,主人亦要準備維生素C餅餵牠們。 3. 天竺鼠被人類畜養已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最早是當作肉用。由於個性溫和,飼養照顧容易,目前已經成為許多民眾的寵物。 4. 天竺鼠的平均壽命為5至8年,而且是群居性動物,需要主人的經常陪伴,因此飼主可能必須犧牲長途旅行的自由。如果您的工作或居住地點經常需要變動,在飼養天竺鼠前,請三思而行。 5. 天竺鼠沒有定點排泄的習性,很難訓練牠們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而且牠們的排泄物產量驚人,因此鼠籠需要定期的清理。 天竺鼠需要主人的經常陪伴,因此飼主可能要犧牲長途旅行的自由。(網上圖片) 6. 醫療天竺鼠的費用,往往比購買一隻天竺鼠高昂(現時一般短毛鼠巿價約售$400至$900一隻),飼養天竺鼠除了衝動、決心之外,還需要強烈的責任感。 養天竺鼠之前,一定要好好思考清楚,鼓勵以領養代替購買,飼養後也要做個盡責的好主人。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邊打機邊學習】教你如何「打住機」改善學科成績

以前,父母最害怕子女沉迷電玩,只顧「打機」而荒廢學業。今時今日,「打機」再不是男孩的專利,連女孩也紛紛加入「打機」行列。當你嘗試勸他們不要沉迷「打機」時,他冷冷回你一句:「這是『電競』!」,你頓時「無聲出」。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打機 = 唔讀書? 我們都年輕過,小孩貪玩是很正常的。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只是怕他們時間分配不均,影響學業而己。如果一邊打機,一邊增進學科知識,不就簡單符合家長的期望,同時滿足孩子了嗎? 家長們大多擔心子女因打機而影響學業。(網上圖片) 電競 + 學習?「溝埋做電競學習吖!」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 PaGamO(點擊觀看影片),一個網上教育電競平台。這個即時戰略遊戲,以攻城掠地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王國,攻擊、防衛所使用的武器就是學科題目,包括中、英、數等。在遊戲過程中,玩家可以提升知識水平、自學能力、集中力,同時提升學習的興趣及動機。 遊戲的同時,系統可以透過同學答題表現,分析他們在學習上的強弱項,有助日後加強針對特定課題,提高學習效率。 將學習課題「遊戲化」(圖片來源:PaGamO) 談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將學習課題「遊戲化」,無非旨在提升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遊戲中,玩家為了提升自己的實力,與其他玩家一較高下,自然提供了最佳的學習動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提升遊戲中的能力值之餘,涉獵不同知識。 在這個資訊爆炸性增長的時代,尋求知識並不再單單從老師一方面而來,互聯網上不同知識型網站,以及 YouTube 等平台上亦有很多教學影片,知識觸手可及。比起學習一些短答題應付考試,平台更希望讓小朋友學習「如何自學」,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迎接未來強調自主學習的趨勢。 把學習化成一個遊戲,讓學生領略學習的趣味。(網上圖片) 結語:讓學習重新變得有趣 學習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可是在制度下,學生難以領略學習的趣味。如果是制度的不足,使學習變得沉悶,PaGamO 可能擔當著為學習增添趣味的角色。制度之下,同學之間成績的較勁是無可避免的,與其是一場痛苦的同儕競爭,把學習化成一個遊戲,以「玩家競技」的形式會否是另一條出路?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親子】親子常衝突?是時候檢視你是孩子的阻力還是助力

最近接獲很多線上諮詢,家裏的媽媽們似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難題,這些難題經由新型肺炎這疫情帶來,再由媽媽這個身份衍化出來,更多的混亂、糾結、不堪重負。 內容提供:Be Myself 學校的延遲開學、網課的作業檢查、電子產品的管控、長時間在家,這一切如同一個放大鏡,將媽媽們身上可能從未覺察到的脆弱和慌張,一一映照得絲毫畢現…… 透過利用人類設計圖,有助親子間了解彼此的差異,以及親子相處時如何避免衝突。(網上圖片) 這是一位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 + 投射者類型的孩子。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的特性是性子急,做事追求效率,同一時間可以做不同工作,精力充沛,當遇見投射者類型的孩子(做事有自己節奏、不慌不忙、懶洋洋的樣子、倦怠、光動嘴不動手)時,可想而知他們的親子相處時光會面對多少的挑戰和困難。 親子相處總難免面對挑戰和困難。(網上圖片) 當我在線上給這位媽媽講解完她和孩子人類設計圖的內容,那媽媽就感慨萬千地說:「分析得太好了!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做事很著急,看到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我就很煩。所以就經常要跟著後面不停地催促,而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慢慢來的,這樣慢條斯理挺也不錯的。每當這個時候,我的情緒就不由自主地上來,我總想讓他變得快點,可孩子還是不慌不忙的樣子,我就越來越著急,情緒開始失控,所以家裏差不多每天都吵吵鬧鬧……好心煩,覺得孩子不聽話,自己像做錯了事一樣。」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似乎找到了一個解決親子衝突的好工具,通過分析在人類設計圖中父母和孩子的不同特點,在講解過程中除了共情的運用和個性化解讀,就足以讓媽媽茅塞頓開。 「我知道卡點了!」「我得好好和孩子談談!」猶如一個夜行者忽然看見一束光,就這樣照見了自己、照見了孩子、照見了前路,這就是這位媽媽透過人類設計圖解讀後的智慧。 你的孩子和你的人類圖絕對不一樣。(網上圖片) 我們要知道的是,你的孩子絕對和你的人類圖不一樣,也就是絕對和你的天賦設計不一樣。 所以你也絕不能按照你的想法來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社會的一些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所謂傳統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否則你給予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制約」,最大的壞處就是磨滅掉孩子本身具有的天賦,更甚至走一個與其的天賦設計相反的方向。而且孩子得到的是對他成長的阻礙,而不是提升和助力。 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孩子的天賦設計,按照孩子的靈魂的約定,按照孩子的生命流向來跟他互動。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捉緊兒童腳部成長黃金期 拜拜扁平足及X形腿

兒童的足部成長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即使痛症、易疲累等現象會較易出現,卻未被家長為意。在此,希望能與家長們分享兒童足部成長不同階段的變化,以及合適的護理方式,好讓子女們的足部能健康地發展。 內容提供:香港足脊檢查中心 小童足部的成長階段可分為嬰兒期(0-3歲)、幼童期(4-6歲)、小童期(7-14歲)及成年期(>14歲)。 在嬰兒期(0-3歲),由於足部骨骼尚在發展階段,足底脂肪層亦較厚,肥嘟嘟的腳形就像是扁平足。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我們亦稱為「脂肪足」或「假扁平足」,並不需要特別的護理,反而鼓勵此階段的小朋友在家多點赤腳走路,刺激他們足部抓地的感覺,令將來走路更平穩。而鞋類的選擇方面,應購買一些鞋底較薄身的,讓足底對地面的反射感覺能更直接及準確。 幼童期階段足底脂肪層開始被吸收,足底的形態漸現。X形腿及後足外翻等現象會比較明顯。(網上圖片) 而幼童期階段(4-6歲),足底脂肪層開始被吸收,足底的形態漸漸顯現。同時,X形腿及後足外翻等現象會比較明顯。家長可能會發現小童在此年歲會容易跌倒,投訴易疲倦等行為。 嬰兒期(0-3歲)的足底脂肪層較厚,肥嘟嘟的腳形就像是扁平足,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網上圖片) 由於4-6歲的骨骼結構仍在變化階段,適當設計的鞋及鞋墊的選擇是重要的。在鞋類方面,家長應選擇一些後跟柸較堅硬,而中筒鞋的控制能力會較好。鞋內有一般承托力的鞋墊便足夠了,好讓幼童的足弓能得到適當的刺激而健康發展。 4-6歲的骨骼結構仍在變化,選鞋方面宜後跟柸較堅硬,鞋墊承托力,好讓幼童的足弓能得到適當的刺激。(網上圖片) 當小朋友到了7歲,便踏入小童期。生理成長的速度會減慢,但如果此階段缺乏足夠的運動及良好設計的鞋及鞋墊去好好保護,足部骨骼結構較易受損,形成後天性扁平足、X形腿等問題。過了14歲的矯正黃金期,踏入成年階段,足部骨骼已定形,穿墊的目的是預防將來關節及肌肉勞損,改善走路姿勢,減少將來可能發生的痛症等現象。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給媽媽的情緒課】面對情緒失控 教你90秒C.I.A自救法

寫這文章當下,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卻傳來一宗令人心酸的新聞。香港灣仔一位需要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全職媽媽,在教導7歲長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企圖勒死兒子不遂後自縊,被發現時已經腦幹死亡。 內容提供:家家輔友 無論有多憤怒,都只是90秒的事 作為一位壓力大的母親,生氣、憤怒、忟憎是常有的情緒。(不要批判你的情緒,認清情緒並告訴自己︰哦!原來我在生氣。)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會開始有不同反應,接著大腦啟動生理機制,而你就像是被引爆一般,感到「火都嚟」、「著晒控制唔到」。 不過,根據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指出︰由接收負面情緒訊息、傳遍身體、以至消失,這只需要90秒!而如果90秒後,你仍然意憤難平,原因就在於你心態停留在這些已過去的事情上。 90秒的C.I.A救命計劃 各位父母,當你察覺憤怒機制將被開啟,你其實還有90秒的時間讓自己脫離「情緒風暴」,就好像即將要撞車,你還可以趕快煞車一樣。當然,這和煞車一樣是十分困難的。在這90秒時間,C.I.A絕對可以幫助到你渡過「爆發」的一刻。 C︰Cut 停止 停下來!就是現在!就像是電影導演喊「Cut」一般,什麼都不要做。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停頓,讓情緒機制更容易回復平衡。「Cut」讓你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配合深呼吸,可以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 I︰Imagine 想像 焦慮、憤怒、感到可怕的事情,全部來自於大腦的防衛機制。為了保護我們,大腦有時候會誇大這些負面情緒。只有停止一切,才有機會認清現實的狀況。 所謂的「想像」,是給你自己逐步檢視起伏的情緒,允許自己去瞭解那些自動產生的負面感受,到底是真實﹖還是假象﹖這個思考去想一下你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需要又是什麼﹖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法? A︰Action 行動 相信到了「行動」這個時候,90秒已經到達尾聲。你是時候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想法,與剛才的負面情緒對話,並面對情緒波動。 如果C.I.A 救命計劃後,你仍然感到不知所措,請到廁所向鏡子的自己微笑。大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聰明,它分辨不出因為開心而笑或是因為笑而開心,它僅僅可以把開心和笑連結起來。 最後,如果各位家長遇到情緒困擾,希望得到支援得話,可以聯絡以下服務單位。而家家輔友亦有提供免費Whatsapp輔導服務,按此聯絡我們。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466 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2896 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82 0000 ●利民會《即時通》:18288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嚐出烏干達文化 淺談兩道無添加道地菜

香港享有美食天堂之譽,從米芝蓮星級食府到人流不絕的街頭小吃;從傳統的巧手小菜到創新的分子料理,應有盡有,豐儉由人。 烏干達人也很重視吃,但不太重視飲食的多樣化,食物是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這也是許多農業社會的共通性。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大量的澱粉質補充體力,對飲食精緻與否,其實不太在意,對飲食的講究是商業社會的追求。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烏干達人對餐點比較保守和傳統,對傳統食物的執著到一個地步,喜歡每天每餐吃同樣的食物,吃一輩子也沒有問題。有次請本地朋友到外用膳,來到一家餐廳。雖然菜單上的選擇豐富,她想也不想便點了烏干達人的至愛--matooke。問她為什麼不嘗試其他菜式,她帶著微笑,一臉滿足的說:「我每天吃matooke也不膩!」到底matooke是什麼? 烏干達道地菜:Matooke Matooke是「青香蕉」,是一種綠色皮的無糖芭蕉,含高澱粉質。它跟我們吃的黃皮香蕉屬不同品種。Matooke不管是生或是熟均是綠色。未煮的蕉身很硬,需要用刀子削掉蕉皮。最傳統和具風味的料理方式是削皮後用蕉葉包裹放在鍋裏,然後用柴火灶蒸煮一至兩小時。 待收割的matooke 未煮的蕉身很硬,需用刀子削掉蕉。 熟後顏色變黃,質感也變軟。搗爛成泥後 (像薯蓉),由於味道淡淡,必配上煮得糊糊的豆子、蔬菜、燉肉和花生醬(groundnut sauce,簡稱gnut sauce) 。別誤會,此花生醬並非我們塗在麵包上的花生醬,乃是用花生、洋蔥、番茄、蒜頭、菜油攪碎後煮成的醬汁,顏色多是淺粉紅/淺紫色。 傳統的matooke做法是用蕉皮包裹削皮的matooke,用柴火慢煮一至兩小時。 Groundnut是花生的一種,是做gnut sauce的主要材料。 Matooke配gnut sauce是絕配 另一種高澱粉質的主食是posho,是玉米麵粉加水煮,邊煮邊攪拌至濃稠,約二十分鐘左右。跟matooke相比,它的味道更清淡。我的學生覺得淡而無味,我卻喜歡它無加添的原味。配菜同樣是煮得糊糊的豆子、蔬菜、燉肉和花生醬。由於posho的價格低廉,容易料理,是學校午餐的基本食糧。 Posho配燉煮的豆子和醬汁是本地主食之一,也是本地學校最常供應的膳食。 由於烏干達是務農國家,每餐總會有兩三種澱粉,主要的種類有米飯、matooke、posho外,還有馬鈴薯、木薯和地瓜。配菜的選擇卻比澱粉的選擇少,只有番茄、椰菜、燉煮豆子,一盤堆得像小山的澱粉,旁邊只有一點點的配菜。 飲食文化反映當地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從這兩種烏干達的主要食糧和它們的烹調方法便可見一斑。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