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書訪】陳葒校長:「閲讀作為工具就死咗!」

「閱讀可以不只是一本書,閱讀生活都係閱讀。」陳葒,陳校長,本身亦是一位作家,出過小說、詩集、兒童及青年文學作品。聽陳校長分享他的閱讀人生,猶如在閱讀一個深受啓發的故事……   五歲鑽入「藏經閣」 故事由文化大革命開始——-當時陳校長五歲,教書的父母被下放,他跟隨阿叔住在廈門一間幾千呎的大宅內。「屋入面有一個好神秘的地方,係一間閣樓,長年鎖住。每次大人都要搬一條木梯爬上去,一入去就好耐唔出嚟。」後來他終於發現那是個「藏經閣」,裏面有大量中國古典書籍,因文革關係不可公開。 五歲的人生,就由閱讀引領進入一個無限可能的世界。「我第一本睇嘅書係《說唐》,清朝半白話文章回小說,講述隋唐時期群雄起嘅英雄故事。當時唔係識太多字,但無防碍追讀這本書。之後一本接一本地看,大部份係中國古典文學書藉。」陳校長笑言﹕「當時係『焗閱』——焗住閱讀,咁大間屋,得我一個細路,冇任何娛樂,睇書對於我嚟講係一種心靈嘅享受。」   武俠精神從小說萌芽 十一歲時,陳校長隨阿叔一家搬到香港,「七個人住二百呎單位,當時只識廿六個英文字母,要追英文又要學廣東話。咁嘅生活下,閱讀係幫我排解困難嘅一個過程,因為閱讀令我感受到快樂和愉悅。」來港後,閱讀的範疇更闊了,中西古典現代什麼都讀,但最愛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 十年前,陳校長毅然放棄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為香港基層學生開設免費補習班——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這種扶助弱勢的精神是否來自從小閱讀的俠義英雄故事?陳校長直言,閱讀其中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塑造生命的價值觀。「我會承認我成長嘅性格,頗多來自閱讀,有啲係小說,有啲係經典如《論語孟子》,呢啲書一直影響緊我做一個點樣嘅人。亦都喺人生重要嘅關頭上,影響我做出某啲決擇。」 「零八年我做校長嘅時候,頂唔順當時教育嘅情況,基層學生被忽略。孔子喺兩三千年前,已經強調教育最核心嘅理念,係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現實係要有錢才有好教育,亦做唔到因材施教,課程一刀砌,你跟到就跟,跟唔到就算。」   閱讀不應變成手段 不過,要放棄安穩的工作,走一條没有人走過的路,又要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陳校長也曾經猶疑過,那時候因著日本一位高中老師的自傳《夜巡老師》令他的信念變得堅定,「嗰位老師為咗救一個學生脫離黑社會,自己斬咗一隻手指。喺書中我得到動力和鼓舞,死就死啦,最終辭職了。」 閱讀塑造了今日的自己,在育人路上,陳校長始終堅持本心,但眼見主流教育推動閱讀的方法令人婉惜,「閱讀除了吸收知識外,還有兩個更深層次嘅目的,就是心靈嘅享受和成長。本土教育推動閱讀失敗之處,係將閱讀變成工具!老師和家長將閱讀當成一種手段,覺得識多幾隻字,考試會好啲,作文會叻啲,又要炒名句,又要查字典。閲讀作為工具就死咗,嗰啲書全部變成工具書,有邊個喜歡睇工具書?」   從故事性引發興趣 回憶兒時的閱讀經驗,一個小孩之所以孜孜不倦地閱讀經典並享受其中,陳校長認為主要是有足夠的空間,包括時間的空間和閒適心態的空間,這些正正是現今小孩所缺乏的。「學生的時間被填得滿滿,有空閒的話,寧願打機或尋找各種觀能刺激去放鬆自己。」陳校長說。 要引導學生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作品,陳校長認為應該由故事性強的作品入手,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那些中國經典小說。「現時缺乏嘅係一種渠道去接觸經典和感受呢啲作品有幾好睇,我哋要用不同方法去做,例如以媒體誘導,以經典著作為題材製作動畫,令佢哋覺得好好睇,鍾意睇,而書更加好睇!」陳校長強調,引起學生的興趣、令他們主動去接觸經典故事,始終是推動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像陳校長即將於「小島學園補習中心」開班教「兒童幸福哲學課」,把康德、穆勒、伊壁鳩魯的大師級哲學思想引進到青少年的生活層面,繼而吸引他們進深閱讀及思考。至於如何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則需要家長好好思考,每個小朋友的興趣都不一樣。 問道陳校長近來在讀什麼?他推介了台灣作家楊照的《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面對未來的五十個關鍵字》。他說這本書的優點是把真實事件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很有趣味,而且書中內容跟香港現時局勢很相似,有關民主自由社會之間如何求同存異,而且內容淺顯,很適合中學生看。   陳校長著作 陳校長從教育界出身,同時也是本地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憑長篇小說《青春出於籃》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組)冠軍;亦是香港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受邀理事;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學會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員;青少年文藝雜誌《新少年雙月刊》主編。著作包括:《青春出於籃》、《校園風雲》、《靈感如泉作文秘笈》、《陳葒校長教寫作》、《微型小說與語文教學》、《教改瘋語》、《教育空間》、《正經小學》、《飛翔的小島學園——香港本土創新教育的實踐》、《校園情思》、《陳校長約你去行街》、《陳校長帶你見球星》、《陳校長幫你找好書》、《陳校長教你選偶像》及《十年補天——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的理念和實踐》。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部份圖片由「小島學園補習中心」提供)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教育孩子面對輸更重要

之前說了「8不家教觀」的前2個「不」,接下來是第3個「不」——「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 我們一生中要面對的競爭有許多。爭奶粉、爭玩具、爭名校、爭成績、爭大學學位、爭工作、爭薪酬、爭晉升、爭權、爭利、爭面子、爭男女朋友、爭愛、爭寵、爭家產、爭墓地……幾乎無時無刻都處於競爭之中。不管是怎樣性質的競爭,都至少涉及4個層面,分別是事(爭競什麼)、法(競爭規則)、人(和誰競爭)、果(競爭結果)。 以孩子面對的玩具競爭為例,事(玩具)、法(鬥大力)、人(隔離屋B仔)、果(贏或輸。爭到或爭不到);如以中六學生面對的學習競爭為例,事(DSE成績)、法(考試規則)、人(所有DSE考生)、果(贏或輸。考到或考不到理想成績)。 上述競爭的4個層面,前3項都可以說是因,都會影響到第4項的果。如果再加上運氣和偶然,那影響結果的變數就更多。比如一個學霸在考試當天病了,或坐的地鐵出軌因此遲到了,甚至路上出意外了,十拿十穩的五星星就沒有了。 天才也是輸多贏少 說了這麼多有關競爭的分析,主要是想帶出以下這一點。人的一生中幾乎每一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競爭。這些競爭有不同的範疇、不同的規則、不同的對手,就算你是一個天才,也會輸多贏少。因為你只是某方面的天才(如果你是全能的天才那應該稱為神),只能在與其天才有關的競爭才能贏(還要假設你碰到的對手不是另一個天才,以及沒有倒楣的偶然因素出現)。在非你專長的眾多範疇,你還是會輸給別人。天才猶如此,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我們8不家教觀的第3「不」——「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是的,當人生中輸的時候比贏的時候多得多,身為家長的你就不應該只着緊教育孩子如何去贏,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面對輸。因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輸不起的後果比贏不了更糟糕得多。 你的孩子如果輸不起,後果並不只是自身情緒心理上的失落、崩潰、自責、自卑、逃避……(這些也已經夠嚴重的了),還會因此而對比自己弱的人加倍狂妄,甚至有欺虐的心態。這就是弱者向更弱者抽刀的心態。無他,輸不起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可能輸的對手,還不盡情滿足自己的勝者虛榮?這就使自己的人格有了缺陷。 為了贏 不擇手段更可怕 輸不起的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就是他會不擇手段地去贏。如前所述,一個人再厲害,也是輸的時候多。輸不起的人面對不了輸,但靠本身正常實力卻又贏不了,那怎麼辦呢?唯有用不正當的方式,用不正當的手段。考試靠正常實力贏不了就作弊;工作靠正常實力贏不了就陷害同事;做生意贏不了同行對手就行賄。所以不要小看孩子輸不起的後果,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的心態和人格,最終將連累他整個人生。 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輸不起的心態呢?下期再談。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0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幫助孩子發展興趣特長

上期舉了幾位外國名人作例子,來說明「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現在我再舉兩個比較貼地的香港人例子來說明此點。 跳繩特長成為事業 幾年前我認識了一個年輕人Ken,他自小就不愛讀書,成績很差。好不容易捱到中三,卻又升不了中四。心灰意冷之下,Ken便向家人提議輟學,投身社會。Ken輟學後,在一年多內曾做過十多個行業,但都做不長。當時他的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有樂趣,幸好,還有一樣東西讓他念念不忘,那就是他在中一時學過的花式跳繩。這是他唯一感興趣和擅長的事。 後來Ken決定把花式跳繩作為發展方向,由於這是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他不單可以堅持下去,並且取得了成功。現在的Ken,是一間花式跳繩會的教練總監,為許多學校提供訓練課程,學生無數,當中更有贏得世界跳繩冠軍的。Ken的例子告訴我們,與其逼孩子在沒興趣沒能力的學業上苦捱,不如好好地幫他發展一項興趣和特長。這份興趣特長最後有可能成為他的事業,甚至為他帶來成功。 即使孩子發展的興趣和特長最終沒能成為他的工作,也不是毫無用處。 我另一個年輕朋友阿豪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阿豪小時候也是不愛讀書的人,他的會考成績只有3分。但他對武術感興趣,也有天分特長,長大後他成為世界冠軍。然而他退役後並沒有成為武術教練,而是轉投商界,現在已是某大企業的高級業務發展經理。 運動員憑堅毅成功轉投商界 阿豪說為了提升技術,運動員不會掩飾自己的無知,不會羞於向人請教。這種不恥下問虛心求教的心態,幫助他順利轉型商界,並取得成功。阿豪認為武術鍛煉也塑造了自己堅毅的性格,使他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會考只有3分的他,後來繼續進修,今天他已是運動訓練教育專業學士、文學碩士及行政人員管理碩士,並且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阿豪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青年人盡可能發揮自己的興趣和長處,這對將來從事任何職業都會有幫助。 不少孩子都有一些特別的能力和興趣,但這些能力興趣由於和學校的考試教學無關,因此家長就覺得沒用,不重視不珍惜。 正因家長只把焦點放在迎合學校的應試教育要求,只看到孩子在學校做得不好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做得很好的其他方面。其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或必須適合這個應試教育模式,當他們無法在這套單一高壓的應試教學中獲得進步和成長,家長就更應該讓他們有更大更多可以發揮自己那些特性特長的空間。如果他喜歡跳繩,放學後多讓他去跳,不要逼他去補習;如果他喜歡武術,周末幫他報功夫班而不是英文班。如果你的孩子是喜歡和擅長游泳的「魚」,家長應做的,是為他創造更多在江海中暢游的機會,而不是逼他和別人一樣去運動場練跑。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愛因斯坦畢加索 如果是港童…… 

人不是上帝,不可能樣樣皆能。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讀中學時除了數學的成績優秀,其他學科都屬低下;大畫家畢加索讀小學時除了繪畫,其他學科都無興趣,成績自然也極差。但如果他們是今天的香港孩子,會有怎樣的結局呢?他們的父母會責罵他們不努力學習,然後逼他們天天放學去補習。 多兩個庸人 少兩個奇才 晚飯後,愛因斯坦剛打開電腦就被媽媽關機,因為明天有默書有小測;放假時,畢加索剛打開畫簿就被爸爸收走,因為好幾本中英數課後練習還未完成。他們必須聽話,否則一不及格就會被父母責罵,而老師也會責怪父母。就這樣,他們的興趣特長不被重視,他們的學習短處卻常被逼迫。最後,他們無興趣、缺能力的中英文科或者會從原來的30分進步到40分,但同時,他們原本擁有的數理或繪畫天分特長,卻被打壓抑制消磨殆盡。結果這個地球多了兩名平庸之人,少了兩名曠世奇才。 我認識不少有特長的孩子,有的對汽車的熟悉更勝專業師傅;有的對魔鬼魚的認識更勝專家學者;有的能在舊報紙上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建築;有的能維肖維妙模仿不同名人的聲線和動物的叫聲;有的能跑;有的能跳;有的能歌;有的能煮;有的具親和力;有的具領袖風範。這些特長只要得到發展,將來都可以幫助他們立足社會有所成就。 幫助發展特長 而非逼迫弱點 但可惜的是,在這個單一高壓的應試教育生態之下,許多家長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看不見這些應試學科以外的特長。家長只會看見孩子在應試科目上的短處,然後千方百計地以這些短處去逼迫他們、打擊他們。 最終孩子的短處沒有因被逼迫而變長,本來的長處卻因得不到發展空間而變短,許多優秀的孩子就是這樣被家長和應試教育制度聯手平庸化。更糟糕的是,親子關係也被破壞了。 至今我仍記得當年一個學生小黃,送我一塊田徑金牌。小黃讀書成績不好,經常被媽媽責罵。那年她在陸運會拿了兩塊金牌,回家後馬上把其中一塊送給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讚賞。誰料媽媽不但沒有任何表揚,還冷冷地回了一句「讀書又唔見你咁叻」。結果小黃把那塊金牌轉送了給我。而我也忘不了她離開前說的那句話:「今生今世,佢唔使旨意我會再送嘢畀佢。」 家長們,千萬不要讓應試教育破壞我們和子女的關係,不要讓考試分數遮住我們看清孩子內心的視線。難得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不管是否和考試相關,我們都應該在時間、空間、資源和情意上,盡可能為他提供有助其發展的支援。其實只要孩子能夠好好地發展一項興趣和特長,他的將來就會有所成就。 「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下次我再以香港人的例子說明此點,並談談如何支援孩子發展特長。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你的孩子是放頭型還是後上型?

前一篇《陳校長「8不」家教觀》,談到「孩子的成長有其自己的步速,不會有統一的快慢標準」。因此父母應該給予子女(尤其是他們學習得較慢的話)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步速去成長。這一篇我以賽馬為例再說清楚一些。 賽馬當然以最快時間衝線為勝。但每匹馬由於血統基因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競跑特性。要跑出最快的時間,就必須以符合其特性的步速模式去跑。步速模式用賽馬界術語可以簡單地分為「放頭」、「跟前」、「居中」、「後上」這4種。「放頭」模式是馬匹一出閘就加速帶頭,希望放離對手一直帶到終點;「後上」模式是馬匹刻意放慢速度留在馬群後面跑,直到最後幾百米的直路才發力超越對手衝線。至於「跟前」和「局中」都是指馬匹在最後直路的衝刺前,於馬群中所處的位置。練馬師能掌握馬匹的競跑特性,會據此指示騎師以何種步速去比賽。 具有「放頭」競跑特性的馬,若被迫留在馬群後跟跑,牠最後會因為沒有後勁而追不上對手;有着「後上」競跑特性的馬,如果一出閘就加速放頭跑,很可能很快就會慢下來,在最後直路已無力衝刺了。馬匹如果被迫以不適合自己特性的步速去跑,後果不止是贏不了比賽,分分鐘還會跑到內傷,甚至有生命危險。 錯用步速 衝線不成反「內傷」 孩子的成長也一樣,各有不同的步速模式。身為父母,要先觀察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特性和步速模式。不必着急於孩子在某時某刻與同齡孩子相比的快慢,更不必因此而逼孩子改變他的成長步速模式。因為你的孩子成長特性有可能就是「居中」或「後上」型的步速模式,如果刻意催逼他前置甚至放頭,他不但捱不到成長的終點線,更可能因此受到內傷(產生心理陰影),從此不願在人生路上競跑。 但如果馬匹不管用何種步速模式,每次出賽都輸對手一條街,怎麼辦呢?加強操練,吃藥進補?不必。馬匹的跑道不止一條,不適合在賽馬場競跑的馬匹,可能是跑障礙賽的高手,是馬術比賽的天才,是出色的儀仗馬、警騎、戰馬。都不適合?那讓牠蹄踐霜雪、毛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盡性生活吧,這也是馬的跑道。 換條擅長跑道 跑出個人天地 同樣道理,人生的跑道也不是只有讀書、考試、升大學這一條。如果你的孩子在應試讀書上的大墮後,是因為他真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興趣,那也不必逼孩子加強操練和課後進補,而是要了解他其他方面的興趣特長,並且幫助他好好發展,日後能以這個興趣特長去跑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 由此我們將進入「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下篇再談。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5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陳校長「8不」家教觀

近年我常主持家長教育講座,但分享主題只有一個——時代已變!如希望子女成年後具備立足未來社會的素質和能力,必須摒棄過往那一套過時的家庭教育觀念。最近我將那些講座的PPT內容整理歸納為8個觀念,在此首次以文章方式和讀者分享。8個觀點都帶有「不」字,方便記憶,姑且稱之為「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吧! 讓我們先從「贏在起跑線」這個觀點說起。現在一說起贏在起跑線,幾乎就會被指為怪獸家長。但莫扎特幾歲就會作曲,音樂才能肯定贏在起跑線。如果贏在起跑線是錯的,難道他的父母應該不讓他接觸音樂,逼他去踢足球?可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錯。 如果孩子很早就具備某方面優於同齡人的才能,家長實在毋須故意讓他慢下來和別人同步,更應該給予孩子發展才能的空間和支援。孩子應否贏在起跑線,視乎他是否具有比同齡人優秀的才能。沒有過人之處卻要贏在起跑線,就只能靠催谷靠操練,靠各種不自然的教育手段。這樣即使孩子贏在起跑線,但能否捱到衝線都成疑問。這種贏在起跑線的方式當然不應該。 成長步速 不會有統一標準 起步的快慢並不重要,因為人生並非短途賽事。就算活不到120歲,人生依然是一條漫長的跑道,有一個很遙遠的終點。重要的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衝過終點線。這就要開始談到「『8不』家教觀」的第一點:「孩子的成長有其自己的步速,不會有統一的快慢標準。」 有的孩子不到1歲就會走會跑,有的1歲了還沒站得穩;有的孩子2歲就會說急口令,有的3、4歲還只會說片言隻語。誰是正常?大家都正常。因為看長遠一點,1歲就會跑的孩子並不會比1歲還沒站穩的孩子走的更好跑得更快;說話早與遲,語言能力也不會有什麼分別。 不正常的是教育制度 學習能力發展也一樣。有的孩子很小就有不錯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有的孩子要等較年長才發展起來。學得快一點,學得慢一些,同樣都屬正常。不正常的,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制度。這個制度認為同一年齡和年級就必須有統一學習進度,認為所有7歲的小一學生都必須掌握同樣課程和考試範圍的學科知識,所以會把那些成長速度較慢的孩子視為差的學生、失敗者,打上不及格的烙印。但其實他們都是正常的。 家長必須明白這一點,你的孩子並非有問題,而是有自己的成長步速。因此父母應該給予子女(尤其是他們學習得較慢的話)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步速去成長。千萬不要被這個不合時宜的教育制度所欺騙,而對自己孩子諸多批評、埋怨、催谷和逼迫。 對於成長步速,下次再進一步舉例詳說。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讓孩子以大自然為師,冀打破現時應試教育的心態。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