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學堂】1-3歲遲遲未肯開口或咬字不清 善用口肌工具改善發展

內容提供:創思成長支援中心 工作上,時常接觸到很多遲遲未開口叫「爸爸」、「媽媽」的小朋友,有些是因為他們的溝通動機不高、有些是因為他們的整體智能發展還沒有到達開口說話的階段,也有為數不少是因為口腔肌肉發展遲緩,令他們無發配合呼氣、舌頭活動、唇部活動、下顎骨調控能力等基本口肌能力來說話。 無論爸媽們如何示範,以吸引子女模仿他們說話,子女所發的聲音頂多是類近單字的單音,而且多是單一重複性的發聲,令不少爸媽都感到沮喪。 小朋友的說話能力跟口腔肌肉發展有直接影響(圖片來源:XFrame.io) 試想像,小朋友的下顎骨還未有足夠的穩定性來支援舌頭和唇部活動,或是小朋友的呼吸和喉部震動活動之間的協調還未控制好,他們的小嘴巴又怎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組成不同的字詞來表達呢? 因此,要支援口肌發展有問題的小朋友,言語治療師會利用不同口肌工具來協助他們發展基本口肌能力。例如:言語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能力,使用不同的氣笛和稀稠的泡泡水等工具來訓練吹氣能力,又或使用不同的牙膠棒訓練小朋友下顎骨的控制能力等。 配合小朋友不同需要的口肌工具(圖片來源:創思成長支援中心) 一般來說,一種口肌工具能同時訓練多於一部份的口肌,言語治療師會按小朋友需要的而向家長提供意見。 此外,口肌工具提供的觸覺提示也特別適合一些聽覺接收和視覺專注能力較弱的小朋友。例如:當爸媽拿出一個波,示範說出「波」字時,小朋友視覺上需要專注爸媽的口部活動,聽覺上需要專注聆聽爸媽說的「波」字,兩者都是轉瞬即逝的提示。 一種口肌工具能同時訓練多於一部份的口肌 (圖片來源:XFrame.io) 若果使用口肌工具,將合適的口肌工具平放,以提供合唇的觸覺提示,再在示範說出「波」字時,迅速地將口肌工具拉出,小朋友便可以在多種感官提示下作出模仿,大大增加他們成功模仿說話的機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言語治療師 不止教發音

醫院的言語治療是個有趣的專科,除了處理一般人所認識的語言或發音問題外,其實還涉獵一切跟口部相關的範疇——從日常每天都需要的進食吞嚥,到口腔肌肉的發展、聲線的大小高低,全部都跟言語治療息息相關。 家長自以為是 拒孩子治療 很多時候,當病人或家長,聽到醫生說需要轉介、接受言語治療,家長都摸不着頭腦,甚至覺得不以為然、掉以輕心。在診症室內,常常都聽到家長說:我的小孩說話又大聲又流利,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什麼要看言語治療!然後他們就會自己「權衡輕重」,不接受言語治療。 其實「言語治療」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四隻字。隨醫學進步、學科變得專門化,言語治療早就不只是單單着重語言說話發音咬字。簡單來說,只要跟「口」有關的問題,我們都會處理。無論是小孩的口部肌肉發展、經常流口水或拒食、吞嚥困難,以至是聲線沙啞、說話不流暢等,也是言語治療的範圍之內。 我們的專業訓練側重口部的解剖及生理學,同時加上兒童心理發展,令我們必須像偵探一樣,逐步推測兒童說話或進食問題背後的原因,然後慢慢對症下藥,解決很多以往給誤解的問題。 不肯吃飯 或口肌敏感 例如,小孩子不吃飯,拒絕進食,一般家長都認為小朋友曳曳不聽話,以為罵一下、打兩下就可以撥亂反正;但實際上,部分小朋友有「口肌敏感」的問題,對黏稠的食物很抗拒,原來他們每次吞這類食物時都會有「作嘔」的感覺,吞嚥未必如我們一樣舒適,所以打得再用力其實也無濟於事。 有的小朋友可能飲水經常嗆到、不斷咳嗽,有些長輩說這是正常,毋須擔心,然而,當這情况持續出現而且沒好轉,可能是小朋友的吞嚥功能出現問題,以至在吞嚥流質時,錯誤地流入氣管,最嚴重的後果是水會經氣管進入肺部,引起肺炎。所以要記住:吞嚥無小事! 還有一些例子:像小朋友聲音沙啞,經常失聲,家長都以為聲線是天生,聲音像鄭子誠抑或像曾志偉都是天注定,沒辦法解決。其實不然,聲線治療也是言語治療的其中一部分,不少聲線問題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能得到改善。 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將會通過這平台,為大家介紹言語治療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如果你發現我所寫的問題好像似曾相識,甚至是正困擾着你,就可以找我們,一起解決問題。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東南西北大混亂(一)

最近,有好幾位學生正在研習數學的方向題。家長們用盡方法,孩子仍然不太明白,差不多相關的題目全都錯了。大部分家長的對策是再造更多題目,希望熟練後能掌握,但經常事與願違。 從根本的定義先鞏固孩子的理解 如果你也正為這個題目煩惱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可試試以下的方法:從根本的定義先鞏固孩子的理解,再以練習加強思考,這樣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在鐘面上3、6、9、12的數字有固定位置,將它理解為方向也可 第一步要孩子抓住東南西北的相對關係。我們都知道如果坐標的箭頭指向「北」時,它的相對便是南,東和西分別會在右和左兩邊。不過,有些孩子左右混淆,使得東西兩個方位混亂了,所以需要用另一個方法「順時針」去確認。在鐘面上3、6、9、12的數字有固定位置,將它理解為方向也可,從3點開始是東,6點是南,9點是西,12點是北。這種方法也有很多應用之處,在野外定向時也使用,其實警察、飛機師和士兵都會經常使用這方法來表示位置。 家長可以把座標中的指向轉變為6,讓孩子迅速地運用順時針的方法把方向辨認出來 第二步孩子要靈活辨認方向。有了基礎的關係後,就要掌握不同「北」的方向也能準確認出其餘方位。家長可以把座標中的指向轉變為6,讓孩子迅速地運用順時針的方法把方向辨認出來。過程中,有些孩子會感到特別困難,這時我們可以做一個小教具協助他們。 教具的材料需要一個小的人形公仔、有窗口的信封一個、油性筆一支、剪刀及萬用膠。首先用剪刀在信封的窗口剪出三厘米 x三厘米的正方形一個,在正中央畫上一個座標及寫上北(N)的方向,把小公仔用萬用膠貼到線條中間的交匯點,注意眼睛必須向著北方才可。做好以後,便可以跟孩子練習,讓他動動腦和手。當公仔的方向改變時用順時針的方法迅速確認四個方向。經過反覆練習孩子便能夠更掌握四個方向的相對關係。 今次先說到這裏,下次再分享其餘部分!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輪流玩 學社交

今時今日,要在社會立足,良好的社交能力越趨重要,與學業成績能讓你事半功倍。作為父母,打從孩子是嬰兒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他們溝通的能力,在輕鬆及愉快的環境下,讓他們樂於在社群中與其他人互動。 抱著孩子時面對著他,讓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臉, 然後開始跟他說話 從出生那天開始,爸爸媽媽便可以把握與小朋友相處的時間,與他們溝通溝通,抱著孩子時面對著他,讓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臉, 然後開始跟他說話。家長會感到苦惱,究竟跟孩子說甚麼呢?其實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講講關於自己今天做過的事,見過的人,遇到有趣的事物,跟他一一傾訴。在這個年紀,他們當然不懂得回應,但由於聽覺已發展成熟,可以啟發語言學習。 到了九個月至一歲,孩子的肌肉發展有一定程度,我們便可以跟他玩輪流遊戲。 遊戲非常簡單,玩具方面只需一輛玩具車或一個球。孩子和其中一位父母是一組,小孩坐在家長前面;另一位父母則是另一組,兩組面對面坐好,距離約一米,輪流把玩具車推給對方。這個輪流的過程,是對話的基礎,正如一問一答的情況,我說一句,你答一句。 當孩子漸漸明白輪流概念,加上活動能力提升。其中一個方法可以用「放物」遊戲增強運用;玩具方面需要一些積木,每人輪流放一塊積木,形成高塔,最初只有兩位成員參與,熟練後可多一位成員,三人輪流,小朋友學會等候。類似的遊戲還有可以輪流投球、行平衡木等等。 小朋友學會等候、分享和合作 在過程中,小朋友學會等候、分享和合作,這通通都是良好社交的基礎,慢慢長大後,他們自然更容易投入社交圈子。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重組句子這樣「拆」(一)

在中文科裏,「重組句子」是其中一個非常富挑戰性的難題。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尤其是中文根基不太好的,真是困難重重。當我教導自己的孩子時,最初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參考了不少資料,發現重組句子都可以用非常科學的方法解題,希望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重組句子的題目中,如果詞組的數量越多,難度便越高。 假設有三組詞語,分別是:「中文」、「詞語」和「排列」,要把他們排列總共有6個可能性: 「中文」「詞語」「排列」 「中文」「排列」「詞語」 「詞語」「排列」「中文」 「詞語」「中文」「排列」 「排列」「中文」「詞語」 「排列」「詞語」「中文」 首要的任務便要把相關連的詞語組合起來 如果以數學排列的話,三組詞語可以排出6個可能性,四組詞語有24個可能性,五組詞語變成120個可能性,如此類推,如果有10組詞語,排列的可能性便有超過360萬個可能性。既因如此,在進行重組句子時,首要的任務便要把相關連的詞語組合起來,盡量減少詞語組合的數量,這樣做的話也能同時令整句意思突顯出來。 如何有策略地組合詞語呢?我們可以從語法開始,在語法上有一些組合是必然的。第一種常見的組合是形容詞或代名詞和「的」字的組合,緊隨的通常都是名詞: (形容詞) 可愛的[孩子]   煩惱的[媽媽] 獨特的[創作] (代名詞)小明的[書包]   學校的[圖書館] 他的[手錶] 第二種常見的語法組合是副詞和「地」,緊隨的一般都是動詞: 小心地[走路]   踴躍地[舉手] 慢慢地[吃飯] 認識了這兩種組合,讓我們試試應用於解題中。舉個簡單例子說明一下: 草地上 / 小女孩 / 躺在 / 懶洋洋地 / 柔軟的 / 。 這條題目共有5個詞語,即是有120個可能性。詞組中有「的」和「地」,我們先把有關聯的詞語組合起來,把詞語組合大幅降低至三組而成為: 「柔軟的草地上」 「懶洋洋地躺在」 「小女孩」 那麼現在就很容易把詞語重組,成為一個有意義又通順的句子: 「小女孩懶洋洋地躺在柔軟的草地上。」 透過學習與語法策解重組句子,能更有效及迅速完成。今次先給大家分享其中兩項語法規則,還有其他的,留待下回分解。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