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一張獎勵貼紙的力量

小息鐘聲響起,我立時收拾桌子上的手提電腦、筆記本和文具,從背包裏拿出三疊分別有「小熊維尼」、「反斗奇兵」和「冰雪奇緣」的獎勵貼紙,走到課室門前。一如所料,我還沒有坐下,五六位中一預備班的學生以時速九秒九的跑過來,在我面前煞停。「你們都準備就緒?」他們擠眉弄眼。「要一氣呵成,否則從頭再來!」 每次回港必定大量入貨貼紙。 積極爭取獎賞 他們排成一條直線後,帶頭的是個子小小,但勇氣卻不少的Trevor。他筆直的站著,雙手放在身後,定睛的注視我,氣定神閒、字正腔圓的背誦: 「《聖經》詩篇一零三篇8節如此說:『耶和華有憐憫和恩典,不輕易發怒,充滿慈愛。』」如此自信,實在無懈可擊。「太棒了,Trevor!來!選一張你喜歡的貼紙!」此時,排在後面的同學已按捺不住,一擁而上;有些給Trevor意見,建議該選哪張才好,又有些趁機鎖定自己的心頭好。 喜歡Hosea的「紙膠帶」手錶嗎? 「讓Trevor自己選擇,那是屬於他的獎勵!」他靦覥的指著「反斗奇兵」的「巴斯光年」,我點頭示好,他便把貼紙撕出來,貼在他的My English Passport (類似香港超市儲印花換禮品,每集齊五枚貼紙,學生便會得到一份神秘禮物)。我瞥看他的passport,發現只要他多拿一張貼紙便可以獲得第一階段的獎賞,無怪乎他如此大聲的說:「Miss Samwise,謝謝您!」站在他後面的David上前…… 學生喜歡收集貼紙之餘,更將passport填上顏色。 貼紙背後的3大「企圖」 我喜歡給學生貼紙,卻不隨便亦不吝嗇給他們,總會設計一些簡單的英語活動讓他們自由參與,從而締造獎賞貼紙的機會。我相信,主動爭取回來的東西,往往比那些免費贈品來得吸引。 每禮拜我按著授課內容,挑選相關一些《聖經》經文作為每週金句。例如,這個禮拜我們學習何謂形容詞,便選了Trevor背誦的那節經文,裏面用了幾個形容詞來修飾名詞「耶和華」:「compassionate」、「gracious」、「slow」、和「abounding」。 說實話,背誦對烏干達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毫無難度,我卻另有「企圖」:一是訓練他們的勇氣--主動接觸不是「食人族」的老師和表達意願的膽量;二是讓他們經驗被肯定和獲得獎勵帶來的喜悅,這是他們在成長中缺乏的;三是讓他們嘗嘗擁有的滋味--自己爭取回來的東西永遠屬於他們,沒人可以奪走,知識如是,貼紙也如是。 去年送出十二張「歲次己亥(豬年)」的郵票小全張,不到五分鐘便給學生「秒殺」。 當然,我沒有想過這些對香港學生一點都不陌生的卡通人物貼紙,對烏干達的中一生來說是新鮮事。當他們獲得其他獎勵(如香港郵票和紙膠帶)時,彷彿如獲奇珍異寶,珍而重之。「Miss Samwise,這學期終結,我會帶上這本passport回到農村,我的監護人一定為我自豪。」Christine給我看她那本貼滿貼紙的passport。 還有Hosea在上課前,特別給我看他怎樣用紙膠帶美化他的手錶,Trevor則為他的塑膠水樽來個大變身--給它穿上一件用紙膠帶造成的新衣。 Trevor的水樽不再是跟其他同學的一模一樣,乃是獨一無二了。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由畏師到敢言   來之不易的勇氣

不要小看學生在課堂舉手發問或回答問題,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平生的第一次。 某禮拜五的下午,如常是中一預備班紅組的英文堂。我跟學生正在核對測驗卷。 來到卷目最後部分,題目需要學生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八章26-39節一段敘事經文中,識別不同類型的英語句式:如疑問句、感嘆句等。就在我著全班同學先一起誦讀經文那一刻,坐在班房中央的兩位同學Leticia和Benon突然提起測驗卷,臉帶笑容,筆直的站了起來。 我還沒來得及問個究竟,其餘二十二位同學立時響應。站好後,全班齊聲誦讀經文。 電影《暴雨驕陽》結尾一幕,學生站在桌子上向被革職的老師致敬。(網上圖片)   想起《暴雨驕陽》 我瞪著眼,發怔了好一會兒,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輕輕地滑落到嘴邊。我一邊嚐嚐這甜甜的淚水,一邊享受他們的朗讀。執教鞭十多年,從未感動到渾身起雞皮疙瘩。腦海裏浮現電影《暴雨驕陽》結尾的一幕:羅賓威廉斯飾演的老師被炒魷魚,垂頭喪氣回去班房收拾私人物件,一個一個學生站在枱上,以「O Captain!My Captain!」向他們尊敬的「非一般老師」送上符合老師脫俗作風的告別。羅賓威廉斯笑了,對學生說:Thank boys, thank you! 這兩幕雖有不同,但相同之處是學生因著內心那份無比的勇氣而激發出來的舉動。   日跑幾場的老師 在烏干達的中小學課堂裏,師生比例大概是1:80至1:200 不等。不少老師為了餬口,一天「跑幾場」,情況就如早上分別在港島和九龍兩間中學教數節課,下午匆匆忙忙跑到新界另一間中學多教兩節。先不說教學質素,他們要記下每班學生的名字已是一大挑戰。 在資源缺乏下,教學支援和師資培訓有限,老師多是chalk and talk,教學自然以老師為中心,而非學生。再說,老師在烏干達猶如洪水猛獸,不論是值得鼓勵或需要糾正的事情,學生均不敢吭聲,唯恐受到杖打(體罰在這裏是生活日常),師生互動是奢侈品。 站在我眼前的這群孩子,在TAS(The Amazima School)唸書還沒有一年,居然如此脫胎換骨,不但擺脫了過往對老師的恐懼,更主動帶領課堂節奏,這是何等的勇氣! 各科課堂使用聖經是TAS的特色之一。 也許您會問:他們為什麼無緣無故的站起來誦讀?我記不起何時在課堂跟他們說過,每當誦讀聖經時必須站立起來,以示對上帝和祂的話語的敬畏。做夢也沒有想過,他們會把老師的說話藏在心裏,並實踐出來,這不是每一位老師心之所願嗎?「謝謝同學們,這畫面肯定是老師在TAS 第一個學期教學最難忘的時刻。」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三): 非一般的圖書推介

上回分享到「師生共讀」的誕生。我跟我的烏干達學生們共讀的多是繪本。插畫漂亮,故事較短,對上課進度影響不大。過了幾個禮拜,我轉做了書介。畢竟他們剛開始接觸課外閱讀,如何在林林總總的圖書中,挑選一本合適自己的讀物是一門學問。每次推薦一本故事書,我總會在他們最想知道的情節時賣關子——欲知後事如何?請到圖書館借閱此書。 您讀過他們推介的圖書嗎?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之後,我陪同他們到圖書館借書 (我們的學生是每週一次在英語課堂時段,分批到圖書館借書),遇著一些希望得到更多指引來挑選圖書的同學,我會給他們貼心的推介。學生Benon Kaseruzi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喜歡閱讀一些以故事形式道出社會議題的圖書,我鼓勵他看著名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其中一本名著《塊肉餘生錄》(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不要給這一百二十多頁的圖書嚇到,也不用深究每一個你不認識的詞彙。你拿著這本實體書,『坐定定』的一頁一頁翻開來讀,享受狄更斯帶你進入的世界就可以了。」 喜見同學在文字以外,使用插畫來表達她的意見。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二:另類「親子」共讀 兩個禮拜後,Benon在午膳時找我,說要分享他讀畢的第一本小說。我喜歡看見我的烏干達學生,克服了對老師的恐懼後,就是這麼的主動和跳脫。不用十分鐘,他便一氣呵成的把整個故事重點說完。我心裏忽發奇想:要不讓他來做書介?同儕分享學習經驗,有時比來自老師的指導更有效。「Benon,你願意把你剛才說的,化作文字,跟同學們分享嗎?」 這個「邂逅讀者的走廊」給予全校同學更多認識課外閱讀。 除了Benon,我還個別邀請多幾位有興趣分享圖書的同學,在課室來一個「同學推介圖書」的展覽。我給他們每人一張粉紅色海報卡紙,自由設計他們的分享。但我倒要求他們拿著推介的圖書,讓我拍一張個人照片,以彩色打印在A4紙上,然後過膠。這既可以讓推介更個人化,事後又可送給他們留為紀念,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推薦課外讀物,意義重大! 推廣閱讀包括課室閱讀氣氛的營造 不說不知,在課室展示學生作品對香港的師生一點不陌生,這裏卻是極其罕有。課室多是空空的四面牆,沒什麼粉飾。所以,當同學們的海報貼在課室時,引來全校同學的關注和討論,紛紛在小息、午膳和放學後前來欣賞。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二:另類「親子」共讀

上週提到烏干達的中小學生鮮有機會閱讀課外圖書,TAS(The Amazima School)圖書館那二千多本的課外讀物,對我的學生是沙漠中的綠洲。這扇閱讀之門開了,下一步是如何有系統的推廣課外閱讀,讓學生懂得閱讀、喜愛閱讀、持續閱讀。 聽完繪本作家分享寫作和成書過程後,插畫師即場示範如何用一塊木炭繪圖。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從繪本入手 在閱讀領域上開荒,我黔驢技窮!擅於做一件事情,不代表懂得怎樣教會其他人,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是。一路走來,其實沒有什麼法子,零零碎碎的所謂心得,怎能有策略地推廣閱讀?再說,以往在香港任教中學,我的英語教學經驗多是公開考試班,不論是舊制的會考(HKCEE)/高考 (HKAL) 和現在的文憑試 (DSE),要在兩三年內充分預備學生應試已是一大挑戰,哪來時間和心力推廣閱讀?偶爾試過,也不過是蜻蜓點水。 去年機緣巧合下,圖書館主任邀請了一位繪本作家Cathy Kreutter和其插畫家Johnmary Mukiza到校分享。我既喜歡閱讀,又是語文教師和寫作人,希望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分享會之前做點預備工夫,讓學生投入和認識閱讀。左思右想後,我決定在講座前一天,抽起原先計劃好的課堂,來一個另類「親子」共讀——唸那位作家其中一本繪本給我的學生聽。 作者Cathy Kreutter(右)跟插畫家Johnmary Mukiza(網上圖片) 這想法源於多年前「姑侄共讀」的經驗:當我仍在香港的時候,曾試過幾次跟我兩歲多的雙生侄兒一起捧着圖書朗讀。我不曉得「師生共讀」的烏干達版本成效如何,還是硬著頭皮試一試。 班上「親子」共讀初體驗 那天課堂,我特意借來一張高腳凳,坐在白板前面,讓學生與自己有較佳的眼神接觸。「中一預備班的同學,我們今天不『上課』,一起閱讀明天到訪作家的繪本:《Tendo’s Wish》(點擊連結可收聽作者分享書介)。」我稍微舉起繪本,彩色繽紛的封面和一個非洲男孩的繪圖立時吸引他們。不論是班中最年稚的同學 (12歲),抑或是最年長的 (21歲),也把自己的椅子向前推,讓身體貼近桌子,雙手托著腮邊,露出雪白牙齒、目不轉睛的看著我。 第一本師生共讀的繪本《Tendo’s Wish》 在他們如此殷切的祈盼下,我在一班非洲孩子面前「初次啼聲」。翻開繪本,我開始講故事,聲演不同角色之餘,也配合動作,讓他們更投入。隨著故事的推進,我不時會停下來和他們作「對話式閱讀」,如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故事下一個情節會如何發展?你要是男主角,下一步會做什麼?從他們的屁股幾乎要離開座椅的高舉右手,您就知道他們回應的踴躍。每次我挑選幾位同學回答後,其他沒有被選中的總會扁著嘴說:「老師,我也想發表一下啊!」 看著他們初次運用邏輯、想像力和角色代閱讀,我多麼渴望時間能停留在那一刻。下課後,他們紛紛走過來說:「Miss Samwise,今天是第一次有大人這樣跟我們講故事。您下次會跟我們說什麼呢?」就這樣,我開始了「師生共讀」。 今年中二學生Noel很滿意自己的畫作 初試了另類「親子」共讀,過了幾個禮拜,我甚至轉做「書介」。想知我這「書介」如何在學校向非洲學生推動閱讀?下禮拜再告訴您。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