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兩代育兒 學新知識建新共識

頌恩跟丈夫是雙職家長,他們就讀小學的兒子嘉雋由外婆日間照顧。嘉雋為人好動,每天放學後都渴望到公園玩耍後才回家做功課。然而,嘉雋每到公園便不願離開,婆婆每次都要耗費心力,才能帶嘉雋回家。在輔導室討論教養困難時,頌恩表示由於嘉雋比較活躍,每天晚上回家跟功課難度很高。曾經有專家建議,每天能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活動(放電),能幫助他們更好專注。可是帶嘉雋去公園是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因為他總是不肯離開。 長輩缺現代育兒技巧 雙職家庭遇挑戰 頌恩理解婆婆的困難,但看着嘉雋每天從上午6:30到下午3:30都待在有規範的環境中,幾乎沒有自由的喘息空間,她希望能給兒子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頌恩發現,如果能讓兒子在放學後稍微放鬆一下再回家做作業,對於這個活潑的孩子來說,效率會更高。 婆婆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在公園和孫子一起活動,因此擔心自己照顧不好,令孫兒有損傷;她覺得在家裏玩玩具不是一樣嗎?而且學業是重中之重,應該完成作業再去玩。 這例子反映了許多香港家庭的典型痛點:以學業為重的教育觀念、對於遊戲的質疑、雙職家庭的挑戰,以及長輩缺乏現代育兒技巧,導致育兒困境。然而能有兩代共同照顧孩子是寶貴的家庭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此資源,從找到共同目標開始,繼而知己知彼、姻親互補。 坦誠溝通 協定遊玩「家規」 頌恩參與「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後,開始嘗試從婆婆的擔心理解她的困難,也明白到長輩的年代沒有學習管教技巧,不懂如何以「恩威並施」及「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去跟孫兒約法三章並確切執行。 頌恩讓事情從坦誠溝通開始,先表示明白長輩的擔心,再解釋兒子的性格特質。經討論後他們跟孩子協商遊玩時間——在離開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並在餘下5、3、1分鐘再次提醒,能合作便加以獎勵。而重點是頌恩讓兒子知道這是父母和祖父母一同協定的「家規」。 現今許多長輩都清楚知道需要學習新的教養知識和方法,只是大家都忙於日常事務,放假也想休息,往往沒勇氣把這些耗費心力的管教議題拿出來討論。久而久之,彼此在忍受中妥協,不知不覺間犧牲了孫兒的需要。 隨着單親家庭的數目增加,社會的經濟需要促使老年人口的知識和健康水平提升,兩代協作的育兒方式已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特點,而是全球的趨勢。兩代育兒的形式可以根據家庭情况而變化,從全面照顧到偶爾支援,愈來愈多的學術研究聚焦於兩代共職的問題。社福及教育界的家長教育已不限於父母,祖父母課程也日益增加,只是這方面的推廣仍需加強。家福會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希望推廣有實證支持的「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對象為社工/輔導員/教育工作者,並於11月28日舉行培訓,由前線同工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曾潔雯探討祖父母的教養模式及相應管教育兒技巧,並分享前線經驗。名額有限,報名:forms.office.com/r/6RFzRVKrF2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孩子在關愛中獲安全感

初小的朗仔(化名)平常容易發怒,甚至會尖叫、掉書本發泄情緒。他在接受遊戲治療時,最喜歡玩射球,因為他可以不斷入球,為自己創造很多勝利場面,更會在遊戲中加添小懲罰,從而建立一些能力感。 有些孩子總會給人較反叛的感覺,但其實每個不合作的行為背後,可能顯示孩子的不同需求。反叛行為愈多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小朋友經歷更多,更需要被人關愛。朗仔的外婆表示,朗仔在幼兒時期已經歷父母離異,他們各自有新家庭或伴侶,從那時候開始,朗仔便由外婆照顧。當別人問及他的父母時,他都會大發脾氣,並指父母是拋棄他的「衰人」。同時,朗仔從小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每逢溫習做功課時,家裏都會上演「六國大封相」,令外婆無計可施,甚至會向朗仔說:「你再不聽話,我便不要你,不再愛你!」 相信很多父母也對自己的小孩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這麼簡單你也不懂?」、「你初小時仍會溫習,現在高小便不聽教了,真的比弟弟更難教呢!」當家長急於掌控孩子反叛的場面,很多時會將他和其他孩子比較,又或者指摘子女的行為不符合期望,令孩子容易感到被嫌棄,認為自己總是被家人比下去,變得更不願跟父母合作。 怕被拋棄 情緒不受控 朗仔最大恐懼是再被人拋棄,他很清楚自己已經失去了父母,不想再失去外婆。面對外婆的責罵,朗仔會選擇抑壓情緒,不再吵鬧,但他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一直存在,所以有時候朗仔會很頻密地問外婆:「我乖嗎?」、「外婆愛不愛我?」期望獲取肯定及關愛。如果提問中得不到讓他安心的回應,脾氣便會變得更不受控。 每個小孩都怕自己不被父母所愛,其實大部分家長並非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曾經有幾名中學生向筆者透露心聲:「因為我成績較差,媽媽較疼妹妹,我覺得自己好無用」、「像我們這些天生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其實怎樣努力,父母都不會滿意」。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父母並非真的偏愛其他兄弟姊妹,而孩子想表達的是他們十分需要被關愛、肯定和接納。有些有特殊學習需要及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會較難達到一定的學習水平或遵從大人所設立的規則,因此,孩子會較主觀地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很難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或許他們不擅長讀書,但不難發現孩子在籃球、排球、藝術或樂於助人的性格中有可取之處。作為父母,有時也需要學習接納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可能與其他孩子有異,容許他們與自己心中的期盼不同,同時也可以嘗試找出孩子努力過並值得欣賞之處。 經過社工輔導後,外婆對朗仔「說教」前,會先了解其出現情緒問題背後的原因,明白他能力有所限制,漸漸地外婆沒再說出威嚇的說話。有時朗仔只是做出很微小的舉動,外婆也會給予肯定,這樣也令朗仔知道與他相依為命的外婆心底裏仍然很愛他。這一年朗仔再配合遊戲治療,明顯少了脾氣,即使間中情緒失控,但過後也會自覺地向外婆道歉。孩子有了足夠安全感,內心便有愛自己的能力,也會開始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 文:呂雅欣(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父女和解

作為家事調解員,在工作上會遇到不少家庭因為成員之間的各類爭議而求助,當中不乏分居/離異家庭。除了當事人雙方,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更是不可忽視。透過調解服務,可以協助家庭成員以和平理性的態度處理爭議,達成彼此接納的家事調解協議。以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女兒今年18歲,她在外地求學,而父母正處於分居狀態。爸爸常認為女兒對他冷淡及不尊重,是受媽媽影響,以下是母女的WhatsApp對話內容。 對話一 媽媽:我不想你和爸爸關係這麼差。我和你爸爸現在仍然有在WhatsApp聊天。你不要怪責爸爸,這是我和他兩個人之間的問題。你失去了爸爸,我會內疚和傷心。 女兒:這是我的選擇,你不需要內疚。 媽媽:這一刻,你不能原諒他,但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做到。大家永遠是一家人。 對話二 媽媽:其實我好想一家人吃一頓飯。你有空便回覆爸爸的信息。 女兒:其實我不想。就算現在願意和他對話,他依然很討厭,最根本的問題也沒有改善。 媽媽:我不期望任何人改變,我有沒有要求你為我改變? 女兒:沒有,但我會尊重人,他卻不會。 媽媽:我有教你去原諒和接納所有人。 女兒:為什麼我要和他說話,令自己勞氣。 對話三 女兒:暫時不會接受爸爸的金錢,不希望他替我支付學費。 媽媽:你有什麼考慮和擔心? 女兒:已想像到,日後他會以此為把柄,會令我極度不開心和憤怒。 媽媽:尊重你的決定。 離異家庭 父母子女常見問題 最後父母雙方接受了家事調解服務,而爸爸亦為自己過去做過的一切向媽媽道歉,同時也積極聆聽媽媽的意見,改善與女兒的溝通方法。女兒漸漸接納爸爸,一家三口亦會視訊通話,女兒甚至會主動向爸爸介紹她的同學,一起分享科技資訊,更計劃家庭旅行。 由以上對話可見,雖然爸爸與媽媽已經分開,但由始至終並不希望父女關係變差。而以上例子亦是離異家庭父母和子女常見的問題,所以我們常鼓勵已離異的父母以孩子的福祉為大前提,履行父母共同責任,放下彼此之間的恩怨,避免孩子跌入兩難的局面,讓孩子自在地愛爸爸,也愛媽媽。如遇到困難,可考慮接受家事調解服務或共享親職支援中心的「共享親職」輔導服務。 文:張巧儀(香港家庭福利會資深社會工作員/認可家事調解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那年7歲

《那年7歲》(7 years,Lukas Graham主唱) 歌詞摘要: 當我7歲的時候,我需要朋友和我玩樂。 當我11歲的時候,爸爸是我理想中的榜樣。 當我20歲的時候,我只有目標,不相信失敗。 很快我到30歲,我仍然向生命學習。 我的妻子為我生下孩子,我給孩子說說故事。 很快我就到60歲,記得生命的每一刻, 我希望孩子一個月探望我一至兩次。 很快我就到60歲,或許我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冰冷; 又或許我會有很多孩子,能給我溫暖。 不分人生階段 盡力愛你愛的人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聽着這首歌會有很不同的共鳴。有人聽到幸福、有人聽到憧憬、有人聽到唏噓……這就是生命,是愛的循環:努力地生活,盡力地去愛和照顧你最愛的人。 孩子,當你們年幼時,我緊張你們吃得飽、穿得暖。睡前給你們讀故事書,因為媽媽太想睡,會悄悄的將幾頁書跳過,但卻會被你們識破。周末忙於帶你們參加遊戲小組、興趣班。對不起,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未能出席你們每年的學校家長日。還記得,我曾記錯數學科考試的日期,原來那天是常識科考試,你很冷靜的面對,也沒有怪責我和你溫錯了科目。小學、中學、公開考試放榜前,媽媽都會寢食難安。 孩子,轉眼間你們要告別童年了,你們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比上一代更精彩。父母盡能力去支持你們追求夢想。我送給你們的禮物,不是財富,而是自由和信任。一家人齊齊整整地吃一頓飯,是媽媽最大的心願。我常問你們,我煮的飯菜是什麼味道。標準的答案:是愛,是幸福的味道。 昔日,無論我說什麼無聊笑話,你們也會捧腹大笑。以往我擔心你們迷路,如今你們長大了,卻會帶我去更遠更好玩的地方。現在,從你們的話語中,我認識到新的世界,也得到很多歡樂。即使我們未能經常實體見面,但我也期待着你們在忙碌中WhatsApp給我的相片、短片、錄音,分享一些你們的近况。 以上分享相信都是所有媽媽的心聲,其實只要一個信息、一張照片、一個電話,都能隨時隨地與家人分享愛和關懷。我鼓勵每一個家長,多用輕鬆有創意的方法,不抱怨不囉嗦地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和掛念;亦鼓勵每一個子女,多用心用時間陪伴和關心父母,一起締造幸福的循環。 文:張巧儀(香港家庭福利會資深社會工作員/認可家事調解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建立有效溝通:深入孩子內心

猶記得有父母與我分享和孩子溝通的片段,在過程中他不斷表示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從不體諒其苦心。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是否真的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呢?抑或只是一個情緒的表達? 相信父母對以下的說話都不會陌生:「快啲溫書啦,唔好成日打機。」表面上看似一句無傷大雅的說話,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卻有可能是「父母不會體諒他日常讀書的艱辛」。然而,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想責怪孩子花費時間打機,實質是出於對孩子健康的關心,擔心孩子因使用手機時間過長,形成沉溺的習慣,最後損害身心健康。 遺憾在對話的過程中,父母並未能真實傳達對孩子的關心,而子女亦未能表達出內心的真實需要——父母的體諒,結果形成雙方情緒輸出、對罵的後果。假若我們真的想建立一個溝通平台,說話前要「停一停,想一想」,思考一下我們想表達的核心信息是什麼。皆因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比較敏感,甚或是未能思考及體會到父母所表達的背後意思。 溝通從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要開展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同理心和耐性。 聆聽孩子想法 以同理心表達關心支持 理解的第一步,由學習聆聽開始。當孩子與我們溝通時,我們不僅僅要聽他們說話,更是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意味着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急於打斷及評論。我們可以試着說︰「見到你好似心情唔係太好,不如分享畀我聽吓?」而不要說︰「小小事都唔開心,問你又唔講,𠵱家想點!」 其次,我們在溝通時,要學習以同理心去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支持,意即我們需要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其正面對的處境。這樣,孩子會更願意跟我們分享當中的困惑、挑戰和夢想。而對於孩子面對的難題,其實他們也大概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們只需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並欣賞他們的不斷嘗試,便能讓孩子們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家長可以試着說︰「我欣賞你願意付出好多努力同心機去嘗試。」不要說︰「好小事咋嘛,係應該要做得好㗎!」 當我們在溝通中使用責怪的態度,有可能與孩子情緒牴觸,而導致關係變差。我們可以學習耐心引導孩子思考而避免指摘,使用積極和尊重的語言,表達我們的觀點和期望,鼓勵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試着說︰「不如我哋一齊諗吓可以點樣迎接呢個挑戰。」不要說︰「成日掛住打機,打到個人都有問題,小小事都處理唔好。」 家長孩子建立共同目標 互相理解 最後,我們可以建立共同的目標。溝通並非單向,而是一個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家長和孩子一起訂立目標,共同努力實現,這樣可以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合作,同時透過共同經歷去理解大家的觀點和需求。 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縱然需要時間和練習,卻可以令家長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透過真誠的傾聽、關心和支持,與子女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讓我們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核心信息,創造一個溝通和諧的環境,讓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建立美好的關係。 文:黃朗翹(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親子力量 紓緩長者憂愁

  「情緒健康」是近年的熱門話題。我們對情緒健康的印象,可能來自一些相關報道,當中很多都涉及長期累積壓力而導致不幸結果。因此,如何紓緩壓力以避免累積,成為我們一直重視的議題。  孫兒陪同 種盆栽散步玩遊戲 筆者從事長者情緒健康服務,看到長者在生活中遇上不少困難,如身體機能退化、失去至親和缺乏支援等情况。不幸地,這些情况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長者可能會因為持續的困境而變得態度消極,逐漸累積並引發情緒健康問題。家人的陪伴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如何幫助家中長者紓緩負面情緒壓力呢?筆者嘗試從兩個不同的家庭角色(子女、孫兒女),與大家分享兩個解決方法: 1. 多代親子活動 家長可以帶領子女與家中長者一同尋找自己的喜好,如讓長者與孫兒、孫女在家中種植小盆栽,分工合作照料植物,這樣能為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從而調適心中壓力。另外,一系列簡單活動如認知遊戲、數字遊戲,甚至日落時到公園散步等,也能為他們營造舒適的時光和脫離壓力的空間;與孫兒、孫女共同增添正面積極的生活模式,絕對有助減輕長者內心的痛苦及壓力。 2. 多留意長者情緒,連繫相關社區資源 除了陪伴,家人亦應多留意及關心長者的情緒,同時尋求相應的社區資源,亦可幫助解決問題。當子女察覺到家中長者遇到困難及情緒不穩時,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渠道尋找專業協助。 首先,多留意長者狀况並關注他們正面對的問題。當意識到問題及徵狀,可以到網上搜索受認可的相關資訊,從而加深了解他們的情况。同時,亦可致電相關的服務機構或前往附近的長者鄰舍中心,尋求專業意見及幫助。機構社工會透過專業知識協助家庭成員尋找問題所在,同時作出相應的輔導及解決措施,紓緩長者的負面情緒及壓力,逐步帶領他們探索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難方法。筆者深信只要保持信念,所有小改變都會帶來大改善,最後大家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個人都一定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出路,透過家人的陪伴及專業的協助,相信大家都可以跨過難關。在面對困難時,盼望我們銘記: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周志恒(香港家庭福利會躍動啟晴——情緒健康支援計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家庭中的優勢

「你收聲呀!我同社工溫sir講緊嘢啊,我唔想聽到你把聲啊,你好煩啊!」電話的另一頭傳來學生家長對她兒子的一聲怒吼。我輕嘆一口氣,繼續說道:「星仔(化名)媽媽,我感受到你這段時間要照顧阿仔已經好辛苦,我明白你都好着緊阿仔,但有時候可能你都要退後一步,照顧好自己先……」掛掉電話後,我不禁重重地呼了一口氣,然後抖擻精神,開始在腦海中計劃接下來應該如何介入這個個案。 讚賞孩子改善關係 「溫sir,𠵱家星仔喺屋企有好大進步啊!佢喺家舍多了機會同其他舍友交流,明顯見到星仔嘅表達能力高咗。之前有次我病咗,星仔竟然主動幫我落樓下買餸,我當然都有畀佢打機獎勵佢啦!……係啊,我最近都多咗讚賞他,我哋嘅關係都改善咗好多,唔會好似以前咁郁啲就嘈交!同埋之前心理學家搵咗我同老公一齊傾,我發覺原來我有時都放得太多心思喺星仔到,嗰次我仲喺心理學家面前同老公大吵咗一場啊!我當時諗,今次唔係離婚就係要有所改變,但我諗唔到我老公嗰次之後,有好大嘅轉變啊!𠵱家我哋全家都好好,將重心由放喺星仔轉到兩公婆嘅關係當中……」又一次掛掉電話,這次的我,不禁微笑起來,打從心裏替他們高興。 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作為學校社工的我,清楚明白這句話確實不假。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又會發現每個家庭都有其優勢,甚至這些優勢往往是最後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家庭就是一個如此有趣的系統,某些時候,我們或許只看到家庭內的種種問題,而看不到家庭中一些優勢之處。但當有人稍作提醒,又或許環境稍微轉換,家庭的優勢似乎又足以把它的缺點掩蓋。 要發掘家庭中的優勢,其實並不困難。只要能做到接納、鼓勵與關懷我們的家人,自然不會被家庭中的問題所蒙蔽。正因為發現香港不少家庭都因着各式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忽視了內在優勢,香港家庭福利會遂致力推廣家庭幸福。除了提供一系列有質素的綜合家庭服務及促進家庭幸福的家庭支援計劃外,也提供涵蓋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等不同年齡層的服務,務求透過全面多樣的服務,去幫助每個家庭善用其優勢來創建家庭幸福。 文:溫文賦(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幸福就在咫尺

在這段抗疫的日子裏,大家也過着不一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是這麼近那麼遠。在抗疫新常態下,一家人的生活有着什麼的改變呢?你可有發現,幸福就在咫尺﹗ 疫下與家人共進晚餐 在家工作、學習的模式,讓家人彼此在同一個空間下活動,與家人多了相處時間,關係變得更親密嗎?疫情前的你,是否常常出席朋友的聚會,回家與家人共膳的日子卻寥寥可數?在限聚令之下,晚市一度暫停,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變得理所當然吧!不能外遊的情况下,有否自製本地一日遊、露營、行山,與家人發現更多在港生活的小趣味?這些日子,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處,當中能發掘更多的幸福感嘛。 分工合作 發揮家庭力量 舉個例子:背起背包,計劃一個郊區小旅行,與家人共度一個充實的周末。子女負責計劃行程,準備物資和玩樂遊戲;父母負責準備食物和交通路線,過程中也許你會發現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各有自己獨特的作風、能力和優勝之處。有些孩子在計劃行程中,滿腦子天馬行空的鬼主意;父母在準備食物上,有着更貼心和仔細的考慮,這就是各家庭成員之間擔任着不同的崗位和發揮着不同的角色,各有獨特之處。家人之間的分工、彼此的合作,同時發揮着家庭的力量,這就是家庭幸福元素中的「家庭資源」、「家庭團結」的重要部分。 快樂及值得回味的事情其實可以很簡單,當懷着感恩的心,這些回憶已能讓我們回味一輩子。就算是與家人來個簡單、充實、溫馨的郊遊日,也能幫助我們在這段抗疫疲勞的日子裏,好好充電,加添力量,加點愛,擁抱生活中的家庭幸福點滴。 想了解多一點如何建立家庭幸福,從「家庭幸福指數」內的6個範疇: 「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和「生活平衡」,尋找、分享維持家庭幸福的元素,歡迎你登入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填寫「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網上問卷:www.hkfws.org.hk/news/latest-news/questionnaire 文:梁曉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