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群組:售出作品 建立自信 小手作凝聚媽媽助減壓

  媽媽這角色殊不簡單,除了是家中大廚、家務主理員,也是孩子私人護士、補習老師和人生教練。可是,在照顧家人以外,媽媽們可有想過為自己緊張的生活調劑一下嗎?有一群媽媽透過她們的小手作聚集起來,互相扶持鼓勵,為忙碌的家庭生活帶來多一份滿足和喜樂。 文︰顏燕雯      攝︰黃志東 YYmama(左一)的鈎織作品非常精美,每次分享時媽媽們都愛不釋手,嚷着要買回家。 不說不知,很多媽媽都是手作高手,她們可以為孩子縫補衣服、教子女做美勞功課,或者隨手便可織出一件「溫暖牌」。只是她們擁有這樣的能力,卻不知道可以把手藝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自由人Bless, so free」計劃召集人陳渝英(冰冰)除了教授兒童藝術和情緒課程,亦經常與不同機構合作,在工作及社區服務上,她接觸不少基層婦女,心中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想為基層婦女服務,例如教她們做手作,讓她們有一技傍身之餘,亦可增加家庭收入。「有一次有人邀請我探訪基層婦女,我才發現,她們最需要的,其實未必是金錢上的支援,而是希望有人了解她們、明白她們,以及得到別人的關懷。很多時候,她們每天都是盡心盡力去照顧家庭和小朋友,情緒上可能會有很大波動,會激心、會內疚,可是透過手作,卻發現有治療和紓壓作用,於是便有成立這個組織的概念。」 有一子一女的媽媽June,有次用熱熔膠槍幫囡囡黏好頭飾後,愛上了這個小工具,萌生起做頭飾的念頭。從前她是上班一族,每天工作、下班照顧孩子,周末也要帶仔女上興趣班,如是者重複了10多年,覺得沒有了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好好休息,去年她毅然辭去工作,更開始上網學做日式頭飾,尋找到另一個可以給自己紓緩壓力的方法。 群組會以「自由人Bless, so free」名義邀請媽媽參與社區手作市集,讓她們有目標地以自身之力增加家庭收入,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關係。 冰冰召集了一班喜愛做手作的媽媽,她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興趣和強項,有人會用環保物料製作髮飾,有人會做滴膠耳環,有人則擅長鈎織。她開設了facebook專頁,為各位媽媽提供平台去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又會舉辦工作坊及以計劃名義參與各種市集,讓媽媽們有機會互相學習、支持,另一方面又可紓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自信。 「自由人Bless, so free」從不同途徑接觸到有興趣參與手作製作及銷售的婦女,幫助她們學習創作、市場推廣、市集及網絡銷售,召集人冰冰(黃衫者)認為婦女當了母親,應該仍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哪管只是「做手工」,已經可以為她們帶來紓壓作用,重拾自信。 環保亦是冰冰提供的理念,所以很多媽媽都是利用回收物料來製作產品,如曾任職珠寶設計10年的Joey是環保支持者,現在她會把回收的塑膠、絲帶等製成環保飾物,物盡其用,更會做義教和義賣飾品。 作品獲青睞感滿足 「其中一位媽媽於我們專頁中售出她第一件貨品時,感到非常開心,那是一條企鵝吊墜頸鏈。記得她說,在家中製作這飾品時,女兒還以告誡的口脗叫媽媽『不要做這些無聊的東西』,令媽媽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要花時間在手作上。但自貨品售出後,她因為有人喜歡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很滿足,女兒亦開始改觀,更與媽媽一同合作改善產品質素。」冰冰說,最初目標的確是幫助基層媽媽,後來也不再局限於這界別,只要是喜歡手作,有共同理念便可加入。 「她們有些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只是全職媽媽,在生活中想找尋一些紓壓空間。老實說,賣出的產品,未必可以幫她們餬口,也有人不把手作拿出來賣,純粹自用或送給朋友。重點是她們在這裏不會再感到孤獨,大家在平日溝通時談談湊小朋友、談談日常生活,感到有人與自己同行。」 有些媽媽的手作技巧較高,冰冰會為她們舉辦工作坊,讓希望更上一層樓的媽媽來學習;亦有市集邀請群組內的媽媽做導師,在活動中教授不同手作工作坊。 主張公平貿易 免被剝削 有些媽媽的手作非常精美,如YYmama的鈎織作品每次一拿出來,媽媽們都會愛不釋手。YYmama有一個9歲的囡囡,她指自己在中學時已喜歡做手工和編織,更會為囡囡織很多頸巾,「她是我的fans,平時會要求我給她織什麼,我便去學,趁她上學或晚上睡覺後我便製作,每天約花兩三小時去做。」兩年前,她開始把自己的作品放上網跟人分享,除了頸巾,還有手袋、洗碗布等。朋友叫她試試拿到網上賣,後來認識冰冰後,她便透過自由人平台出售自己的產品,「相比自己個人的平台,在群組內會覺得更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欣賞。我試過自己賣產品時被壓價,又說你的產品不值這個價錢,感覺並不好受,但這裏得到很多人支持,令我更有動力去製作,要不然,我會覺得有些孤單」。冰冰說,有時為媽媽們的產品定價會有一番掙扎,「定價太高的話,我們又未必吸納到那個消費層,但若太低又不想,因為那些始終是媽媽們的心機」。她主張公平貿易原則,目的是減少貿易過程中對生產者的剝削,保障媽媽們有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回報,有尊嚴地生活。 冰冰會替每個媽媽製作的產品附上介紹卡,分享她們手作背後的小故事。

詳細內容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

  社會紛亂,牽動無數香港人的情緒,青少年固然首當其衝,但小朋友面對一幕幕震撼人心的電視畫面,他們所受的創傷亦不宜低估。關懷及支援我們情緒受傷的下一代,成為當下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務。 文︰沈雅詩 情緒錦囊 助孩子走出陰霾 自今年7月開始,念小六的陽陽(11歲)就經常坐在電視機面前留意「反修例」運動的新聞,情緒亦大起大落,令媽媽Jo擔心不已。「元朗7‧21白衣人襲擊事件那次,他哭得很厲害,不斷問我香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更說要離開香港,當時他提議我們一家人移民,但現實上,我很難答應他。」 別以為11歲只是個小人兒,其實不少小學生也很關心時事,像陽陽和他的老友,便經常透過WhatsApp群組互相傳遞網絡消息。「現在很多小朋友,思想都很成熟,家長亦很難阻止他們接收資訊。」 在緊張的社會局勢下,家長不妨陪伴青少年做一些輕鬆的活動,讓大家把焦點轉移,休息一下。 留意壓力反應表徵 這場社會運動持續了近半年,不斷發酵,陽陽的情緒也一直被牽着走,Jo透露,兒子最近便曾代入理大留守者的角色,「他說換着是自己亦不會走,因為年輕人沒有做錯,不應該被捉去坐監」。作為媽媽,Jo唯有借機教兒子做人處事要「be water」,不要太偏激,也鼓勵他多想想香港仍然有很多好人好事,別太心灰。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主管兼臨牀心理學家余欣泉指出,近月的社會事件,很多人都有情緒壓力,小孩子亦不例外,「兒童常見的壓力反應表徵包括有情緒不穩,例如容易煩躁、有攻擊性、易喊等,又或是特別容易驚慌,常說怕黑、怕獨處、怕鬼怪。孩子也或許會不斷重複問有關事件。此外,專注力、睡眠質素、食慾等亦可能受到影響。」而幼童甚或出現倒退行為,例如遺尿、吮手指等,亦有更大的分離焦慮。 余欣泉 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小朋友有上述徵狀,余欣泉建議家長先引導他們說出感受,「孩子的想法很直接的,假如他說『驚』,要走、要離開香港,意思是他有所憂慮、不喜歡這個地方,但背後原因是什麼呢?家長需要去發掘」。 她補充,兒童的發問,很多時都與擔心有關,家長不妨直接反映並回應他們的擔心,例如︰「你是否擔心我們會受傷?」而家長亦可以用肯定的語氣,例如︰「爸爸、媽媽會懂得保護自己的」、「我們會保護你」等話語,來幫助他平靜下來。此外,多擁抱、多牽孩子的手,也有助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為回應當前社會的需要,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參考中外研究資料,最近整理出《情緒支援錦囊》(下稱《錦囊》),希望能幫助大家一把。「雖然面對壓力事件,每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但還是有些大原則和技巧,可以作借鏡的。」余欣泉說。 雖然很多學生也未必有走到最前方參與這場社會運動,但卻以不同形式表態支持。 中小學生看新聞 家長陪同 她又特別提到此段時期接收新聞資訊的問題,「如果是5歲以下,我會建議家長盡量禁止他們接觸,合家歡時段不宜看新聞報道,更加不要看直播新聞了;但小學生、中學生的確很難避免,那便唯有盡量陪伴他們一起收看」。惟余欣泉提醒,假若發現子女的情緒實在太繃緊,便有需要協助他們抽離,「家長或許要限制他們追新聞、追網絡消息的時間,例如規定每天只可以看手機一小時,其餘時間鼓勵他們多做其他有興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盡力維持過往的生活規律」。 持續近半年的反修例風暴,累積不少民怨,各個年齡層都出現情緒爆煲。 至於青少年,他們常見的壓力反應,以及家長的處理手法,都跟兒童有少許分別,余欣泉提議可參考《錦囊》的貼士。 青少年常見的壓力反應,包括︰ 出現抑鬱的徵狀,包括情緒低落、沉默、抽離、孤立自己 常沉思有關的事件,易感絕望、沒有將來 在朋輩、家庭中變得易發脾氣、激動,甚至疏遠 對將來變得十分焦慮 對有關事件感到不合常理的內疚、羞愧 身體會出現病痛,如肚痛、頭痛、便秘,甚至停經 出現沉溺行為,如上網、打遊戲機、飲酒等 社會紛亂,牽動很多人的情緒,小朋友的創傷亦不宜低估。 家長或教師可作的支援,包括︰ 輕輕拍青少年膊頭,表示關心;如青少年想哭,可借肩膀讓他哭 他們未必願意立即敞開心窗,可以就着其他生活瑣事先打開話題,再探討大家近日看到或經歷過的事  如他們出現較多情緒徵狀,可提醒減少接收資訊,例如只瀏覽最多一至兩個可靠的媒體,並減少WhatsApp、Telegram裏群組的數量 如青少年情緒激動,讓他們透過講出心聲而梳理情緒;不需要完全認同他們的看法或激烈的感受,但可以表示明白及理解,並鼓勵他們留意安全  如彼此看法不同,以青少年的情緒感受及安全為關心重點,勿嘗試說服或批判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可一同作其他輕鬆的活動,如玩桌上遊戲、看電影、烹飪等,讓彼此可以休息一會 做與不做:7「要」 7「不要」 作為助人者,若真心想與「受傷者」同行,請先謹記7「要」與7「不要」。 7要︰ 1. 要先預備自己,留意自己身心狀態 2. 要穩定他/她的情緒,可以做深呼吸或「安心穩步」(Grounding)練習(詳見另稿) 3. 要專注聆聽,以開放的心表達接納與關懷 4. 要肯定他的感受,如︰「真的感到驚慌」、「嬲都係人之常情」等 5. 要給他/她時間梳理情緒,不要期望有即時轉變 6. 如情况許可,可作跟進支援,同時幫他/她尋找更多個人與社區資源 7. 如情况沒有改善,可以轉介專業人士協助 7不要︰ 1. 如當事人未準備好,不用強迫他/她講述事情經過,以免再度受傷害 2. 不責怪對方,如︰「一早提醒了你不要上街」、「你太激動了」 3. 不隨便作出保證,如︰「明天會更好」、「情况一定會改善」 4. 不批判對方的狀態,如︰「唔好擔心太多」、「起碼你都無事,執番條命算好彩」 5. 不需要叫對方多角度思考,如︰「你試下從×××角度睇吓,點解人哋要咁做」 6.不否定傷害曾經出現 7. 不用問太多細節,容許自己在沉默中陪伴對方   鼓勵孩子以適當方式宣泄情緒,例如透過繪畫,畫出內心感受。 和你傾:同理心對話 關心孩子所關心 無論我們多疼愛孩子,但如果對話當中欠缺同理心,一切都是徒然,他們不單不會感受到我們的關懷,甚至會抗拒接觸。就不同的情境,《錦囊》分享了不同的「同理心對話」,不妨一起學幾招! 開展對話時,可以從你的擔心和關懷開始,例如︰「你好像悶悶不樂,有事情困擾你嗎?」 容許對方未準備好分享感受,可以這樣說︰「有時說出自己的難題或情感並不容易的,這刻如你未想討論,是可以的。」 主動聆聽,反映感受。例如︰「聽起來,你似乎正面對非常困難的時刻,找不到出路。」 就算不認同對方的看法或行為,先不加判斷,不討論觀點和看法,並避免給予意見,應從對方的角度了解他/她所面對的問題及重視其感受,可作這樣回應︰「你心中好像有很多憤怒,是嗎?」 未必需要為對方的問題提供答案,有時可以承認自己不知道,或不懂回應。例如︰「你面對的問題實在不容易,我聽了都感到不知所措。」 ■話你知 「安心穩步」(Grounding)練習 每當感到恐懼、焦慮時,這個小技巧有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令心神平靜下來。首先站穩或坐好,先慢慢地望望自己四周,用眼睛仔細地觀察身邊的5件物品,再用手去接觸4件物品,用耳朵去聽當下3種聲音,用鼻子去分辨2種氣味,如果可以,最後用口去嘗嘗1種味道,將心神帶回到當下。 想了解更多《情緒支援錦囊》的內容,或索取完整版本,可瀏覽bit.ly/33hMigC  

詳細內容

問專家:孩子扭看電視不停哭 遊戲中培養不同興趣

問:我的小朋友現時14個月大,因為婆婆公公體力有限,所以每當照顧不到他,便會開電視給他看,以致他經常自己拿電視遙控器給我們,要我們開電視給他看,不給的話便不停哭,甚至躺在地上哭鬧。我試過叫他不要再哭,也試過摟住他讓他停止,但每次我一說話,他便哭得更厲害,哭累了便睡着。有時候帶他上街也一樣,去到超級巿場,見到想要的東西,未懂說話的他便給做一個「please」的手勢,要我買給他,如果我不買,他又是大哭。請問我應該怎樣教他呢? 文:顏燕雯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港島東區及營舍服務)服務總監王美玲(註冊社工) 答: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生理發展。在14個月大,即1歲左右,幼兒慢慢學習走路、說話,這些都是一個信號,告訴爸媽他開始學會獨立,所以會不斷測試自己的能力,亦包括測試父母和照顧者的底線。這種父母眼中的所謂「野蠻」、「麻煩」行為,只不過是他們需要靠自己探索世界的一種成長任務,並非要與父母對着幹。可是另一方面,很多事情他們還未有能力自己應付,仍然需要依賴父母幫忙,要在成人身上得到安全感。所以,他們既不想聽父母話,又想要父母幫手,這時候,父母便應按着一個大原則去管教孩子:引導他們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 父母忌情緒失控 語氣溫柔而堅定 從這個案看,先說看電視的問題。父母可制定一個時間表,因為孩子還小,時間表可以用非文字表達,如用照片、圖畫代替。上面指出每天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當然,孩子未必會立即明白,這也不是容易執行的,但只要大人是按照規律進行,持之以久,他便會慢慢掌握時間表的運作。此外,家長亦可嘗試用大量遊戲去取代看電視,從遊戲中為他培養和建立不同興趣,即使家長忙着洗菜,可給他一棵菜把玩;忙着洗衣服,又可以給他一條毛巾摸摸,總之,讓他忙着去玩、有趣味的學習,都可以使他忘記了看電視。 至於扭計要買東西,家長可預先與他說明原則,「今天只買媽媽要的東西,如果你不扭計買東西,便可以去公園玩……」到超巿時,又再說一次。只要他做到,便給他一個即時獎賞,如他喜歡的小零食、遊戲等,讓他明白這個邏輯。若他仍然哭鬧,記着用溫柔而堅持的語氣,告訴他明白他不開心,讓他站在一邊哭,給他一個時限,如半小時,在之前不要不斷問他是否哭夠。家長勿因小朋友哭鬧而自己情緒失控,因為你愈兇惡,孩子愈會捍衛自己的權力,與你硬鬥。只要他明白扭計是沒有用的,下次便不會再犯了。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石頭畫:尋「石」記

在店舖選購的石頭,事前已經專人篩選,質素較有保證。 石頭代替紙張 談起繪畫,大家都會聯想起紙張和畫筆,打從幼稚園開始,我們便會對繪畫有初步認識,由塗鴉到兒童畫,進而學習奠定基礎的「素描」,「紙張」是讓我們在繪畫時展現所思所想的小天地,若再深入一點,不同的紙張更要對應不同素材,因為只有正確配對,才能令素材得以全面發揮。 「石頭畫」的真面目 「石頭畫」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也不會太陌生,偶然在小朋友的美術課堂時,也有老師會讓大家試試,但大多只是淺淡,今天,我們正式看看「石頭畫」的「真面目」。 石頭從哪裏來? 安坐家中網上訂購,省時方便,繁忙家長適用 A. 大自然 深秋時分,正是郊遊好時機,於假日時動身走走,欣賞石灘上的石頭,形狀、色澤、體積……最實際還是拿上手的感覺,觸摸獨特的質感,是一個奇妙時刻。享受石頭畫真正樂趣,就是由欣賞石頭開始! 不過,愛護大自然,不能亂撿海邊石頭。我還是建議大家到店舖或網上購買。 B. 到店舖選購 大家可到花墟一帶的園藝店舖找找看,有天然也有人造,當然以前者較佳,畢竟石頭畫應散發一點天然氣息方能貼題吧! C. 在網上訂購 最方便但最不建議的方法,訂購的石頭要待收貨時才可看到,雖省時方便,便卻失去箇中樂趣。 文︰Miss Rita (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詳細內容

關愛教室:坐「陀螺」「龜殼」 上課郁身郁勢更專心

  從小到大,教師都教導我們上課必須坐定定,動也不動叫「乖」,「郁身郁勢」就是「曳」。但本港有小學卻一反傳統,把個別班房四平八穩的傳統座椅換掉,改用「彈性座椅」(Flexible Seating)。這些座位有的像健身單車,有的可左右搖晃,甚至有像龜殼般,可以讓整個人坐進去。雖然學生「攞正牌」郁身郁勢上堂,但課室秩序不單未有因此而大亂,他們反而表現得更專心! 文:沈雅詩、顏燕雯、許朝茵      攝:黃志東 動感教室反傳統 靠「郁」提升專注 記者久聞近年歐美有不少學校都把死氣沉沉的課室打造成「動感教室」(Kinesthetic Classroom),不單用上很多有趣的教具,學生亦不需要端端正正地坐着上課,課室內各式各樣的「彈性座椅」,讓學生或企、或跪、或搖、或晃、或彈,甚至像踏着健身單車般,總之學生可按自己喜歡的坐姿去坐,輕鬆自在地上課聽書。 這台Pedal Desk外形酷似健身單車,但即使學生使勁踏着踏板,桌面也不會震動,學生仍然可流暢地書寫。 各有學習模式 「郁」不一定分心 今個學年,「動感教室」終於在香港出現!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是全港首間,亦是目前唯一引入「彈性座椅」的學校,校方以二年級某班作試點。「傳統以來,教師所接受的專業培訓,都只是學習怎去訓練學生坐定定上課,但就忽略了小朋友的獨特性,他們各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有些孩子的確可以靜靜坐着聽書,但有些不行,一定要『郁』才聽得入腦。」校長張偉菁說。 張梓翹(左)與團隊正研究學生使用「彈性座椅」前後的上課表現。 她打趣謂,莫說學生,教師亦然,「若我跟教師開會超過20分鐘,大家就開始出現不同的反應。教語文的教師,尚可繼續專心抄筆記,然而教體育的,便開始玩筆、轉筆。只是成年人可運用自制能力控制自己坐在椅子上繼續聽,但孩子逼不來的」。 張偉菁一直希望打破這個悶局,恰巧「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計劃在上學年派來項目教師張梓翹,她得悉美國有機構就「動感教室」做了近20年的研究,成效顯著,於是便大膽把這套創新的理念引入,並於今個學年在該校試行。 孩子最喜歡安坐Green Rocking Turtle Shell內看書、背書,說記憶力特別好,真的嗎? 專業設計符合力學 確保安全 記者走訪了這個「動感教室」,班房的佈局跟一般學校分別不大,但在課室最後位置,卻有兩個同學正坐在一台有踏板的桌椅(Pedal Desk)上,他們雙手在桌上做習作,但下肢卻踩着踏板;有5個學生則坐在像陀螺一樣會搖晃的椅子(Wobble Chair)上,但他們卻使用一般的桌子放書本;還有一名男生,脫去鞋子,坐於一個形狀像「龜殼」(Green Rocking Turtle Shell)的椅子內,他手持課本逍遙自在地看,前面並沒有擺放桌子。 張梓翹亦是這班的班主任,她說,現時每星期都安排7名學生輪流試用「彈性座椅」,其間會收集數據樣本,「雖然研究仍然很初步,但我發現,『郁』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否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給他們動一動,腦袋『醒神』些,專注力、吸收力也會好一點」。 校長張偉菁指出,一味要求學生坐定定上課已經不合事宜,她笑言,成年人也未必做得到。 她表示,面對這些新奇有趣的「彈性座椅」,最初學生也有戒心,「因為傳統以來,教師只會照顧視覺及聽覺學習型的學生,我們往往忽略了動覺學習型的小朋友,在課堂上,教師總是不希望他們有任何動作。所以,我要明確告訴學生,只要不騷擾其他同學,當他們坐在『彈性座椅』上,是可以隨意動、隨意搖晃的」。 問到「動感教室」既然好處多多,何不在全校實行?張偉菁笑着回答:「因為貴!」她透露,一台Pedal Desk要8000多元,一個Turtle Shell則要近1500元,一張Wobble Chair也要600多元,還未計運費。「這些椅子全部經專人設計,符合力學等品質鑑定,所以價錢比較貴,但我們又不想用山寨貨,怕學生會跌倒受傷。今次經費,都是由馬會慈善基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 這張Wobble Chair的圓形底部是可轉動、搖晃,而且經專業設計,確保安全不會跌倒。 設地壺球小組 訓練手眼協調 說到孩子「郁身郁勢」,自不然會聯想起SEN學生。雖然近年政府都有投放資源給學校,但仍然是杯水車薪。現時,教育局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協助學校照顧SEN學生。由2019/20學年起,「學習支援津貼」中第三層(為有持續及嚴重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援)個別津貼額亦有「加碼」,但加碼的同時,卻削減了部分資源,令學校或需重新調配資源和人手。 聖公會聖多馬小學開辦地壺球小組,希望能藉此提升專注力不足學生的手眼協調、合作及專注力。 學科教師「轉職」SEN支援老師 以津貼小學為例,學校每學年會按SEN學生及成績稍遜學生人數獲得「學習支援津貼」,人手方面,亦會獲轉換(從學校現有教師中調配)或提供額外教席,這些教席的職銜為「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 以聖公會聖多馬小學為例,校長鄧依萍說,「學校本身不是獲取多津貼的『大戶』,今個學年開始,編制上開設了一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但實際上是減省了以往『專科專教老師』的數目,根本沒有增加人手。學校唯有向校內教師招募,請他們考慮『轉職』,最終才能合乎教育局要求本校有兩名教師負責這項目;此外,教育局表示已給予學校在2019年度起開設一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所以在過去獲批的總津貼內會被扣減60萬元,以抵消以上提及開設的常額教席。在這變相不加反而減的『計算方法』,令學校少請了一名合約教師及兩位TA(教學助理),他們的工作最終轉嫁到其他教師身上。」 有些SEN學生上課時坐不定,或者因為剛由幼稚園升上小學而不習慣傳統上課模式,有時候上課不合作,或情緒上需要即時支援,教師便要立即進課室協助。鄧依萍說,以往這些工作是由TA負責,現在則要由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或主任幫手,但若這兩名教師正在上其他課,學校的主任,甚至副校長和她自己也得前去幫忙。 今年由體育科教師兼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的葉思敏說,現時她需要和特殊教育需要支援主任共同策劃一些行政工作,以及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支援。「我以往專責球類活動,所以設立了一個地壺球小組,希望藉此能幫助專注力不足的學生,訓練他們手眼協調、合作性及專注力。」她強調學校不會以「SEN」去標籤學生,反之只要認為任何學生有這方面的需要,都會邀請他們參加這項活動,因為學校最想做到的,是協助填補學生某一方面的缺漏。」成為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除了在教學課堂上要重新調配外,她還需要在兩年內修畢「融合教育三層課程」。 鄧依萍 學習困難「多樣」 津貼不足應付 至於另一支援上的困難,是資金仍不足。鄧依萍認為,現時小朋友的學習困難更加「多樣化」,不再只是集中在讀寫障礙、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問題,「如果小朋友只是小手肌有問題,影響到他寫字,我應該找哪種治療師來幫忙?是否特別請一個職業治療師專責做這種訓練呢?要開設一個感統訓練房間嗎?哪裏有這麼多資金,這麼多資源?要知道一對一的治療是需要花很大的資源,政府提供的津貼亦是給學校整體運用,而且必須依照指示運用津貼,每個項目不可超支,以添置教材為例,費用是數百元或千多元,但若多過萬元的話,學校需要從其他津貼去支付」。 她續謂︰「只要學生有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無論誰都會找方法去幫助學生面對學習困難,哪管他是那一類有困難的學生,都應該獲得協助。加上坊間專業人士並不多,小朋友在私人機構上一小時訓練動輒數千元,試問學校又怎有競爭力去請他們到校呢?可能要靠學校自己向私人基金申請資源來救救香港的孩子。」   教學助理貼身照顧 助跟上進度 既然公帑支援不足,很多學校唯有各出其謀,自尋出路。正如積極推行融合教育的新會商會學校(下稱新會),便透過籌款聘請了多名教學助理(TA)協助教師上課,既可貼身照顧SEN學生,也打造關愛校園,令一眾學生在包容與友愛的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在課室內既有學科教師也有教學助理(TA),TA不單照顧SEN學生,也會顧及其他學生需要。 改善學生行為情緒 新會全校有300多名學生,校長呂錦強指出,當中有1/4人是SEN學童,其中一半屬自閉症。雖說SEN學生有可能在堂上行為失控,影響課堂秩序,但採訪當日,記者觀察不同級別的上課情况,卻未發現有這問題,各個班房均很安靜。 呂錦強解釋,這正是TA和教師合作的成效,「每班均有一名TA協助老師,他們可照顧SEN學童,如見孩子行為失控,會即時介入,讓大家安靜上堂,同時也令SEN學生懂得控制自己行為,遵守規則及專注上課。另一方面,教師會因應學生的情况,安排TA帶領部分學生作小組學習,幫助他們跟上進度」。但他強調,TA的職責不只是關顧SEN學生,亦會顧及其他學生需要,惠及全班同學。 為了節省日常開支,讓資源用在學生身上,校內不少佈置及教材都是教師自己做,以降低成本。 帶領小組學習 全校共有13個TA,每個起薪點約1.1萬元,單是每月支出已逾10萬,成本不菲。呂錦強不諱言,單靠政府津貼並不足夠,要另靠家長及市民的捐助,才可聘請足夠人手。「近年政府的確有聆聽學界訴求,投放更多資源在SEN支援上,我們所獲的津貼也有增加,但仍不足以應付所有開支,需要靠每年家長及其他市民合共約60萬的捐款,學校才可提供足夠的支援。」誠然,學校向來沒有舉行大型籌款,很多家長,以及從不同媒介認識新會的市民,因認同校方的辦學理念而主動捐獻。而新會的辦學團體每年也捐出20萬至25萬元,但這筆捐款主要用來聘請外籍教師。 課室外有一張小書桌及數張椅子,方便TA帶領學生到這位置作小組學習。 不過,即使有財力,要聘請足夠的TA也非易事,很多學校也大呻人手流失率高,很難請人。呂錦強直言,很多TA任職一段時間後,便進修轉行做教師,但幸好「走得快也請得快」,通常不久便請到新人填補空缺,「很多TA辭職後也推介其他人來見工,因為我們的TA有份參與教學、處理學生問題,甚至和教師一起見家長,學到與家長溝通的技巧,這些經驗有助未來投身教育行業,所以吸引不少新人申請」。 新會近日加入兩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及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專責處理SEN學生,但他認為,TA的功效仍然是無可替代,未來希望有足夠資源,繼續以此方法來支援SEN學生。 呂錦強 ■助理分享 以身作則 培養學生包容 共建關愛校園 薛巧怡中五畢業後便加入新會,從事TA工作11年,她認為TA可幫助教師教學,「舉例,我們會按教師的要求,帶領SEN學生到課室外作小組學習,以鞏固孩子之前所學的知識,讓SEN學生也可跟得上進度」。 正因TA需貼身跟進SEN學生,從中留意到他們的不同需要,「若SEN學生出現情緒問題,TA可從堂上觀察到,可以和教師或家長討論,了解學生情况,從而協助他們改善問題」。 她又說,TA不時在堂上照顧SEN學生,其他學生見到,久而久之,也了解SEN學生的需要,有助他們包容及接納不同個性的人,懂得互相幫忙,從中可培養其他學生的品德,建立關愛校園。 薛巧怡 專家的話:「彈性座椅」調節覺醒狀態 對於有小學引入「彈性座椅」的安排,協康會職業治療師楊志凱對此表示欣賞,認為某程度上,的確可幫助學生更集中精神,「其實近10多年,針對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職業治療師在帶領小組訓練時,很多時都會用類似方法。我們會讓小朋友坐在fitball(健身球)或充氣咕?上『彈下彈下』上課,也建議幼稚園及學校使用這個方法」。他指出,根據外國研究顯示,ADHD的孩子在這種模式下學習,不論行為表現、生產力、專注力,以至書寫動機等,都有正面的提升。 楊志凱解釋,一個人能否集中於活動之中,取決於3項因素,包括個人能力、活動要求及環境配合。以小學生為例,他們的專注能力一般只有約20分鐘,患有ADHD或其他專注力較弱的學童,就只得10多分鐘或更短時間。然而,學校的課堂,一節介乎30至40分鐘,學生需要長時間專心安坐,從活動要求來說,要求是高的。 而為了維持在一個平衡的覺醒狀態,即是指頭腦清醒及有集中力,他說,年幼的小朋友,特別是專注力弱的孩子,大多需要「郁」去維持自己「醒神」一些。「小朋友愈要坐定,覺醒狀態就愈低,專注力亦愈弱。成人察覺到自己集中力下降時,或許會望望窗外景色,又或者聽聽音樂,去調節覺醒狀態,但許多孩子需要透過身體活動去滿足自己的感覺需要,才能達至平衡的覺醒狀態。」 因此,如課室設有「彈性座椅」,容許學生可在固定範圍內「郁」動,這種環境配合,相信更有助他們專心上課,「這些椅子的設計,可提供孩子適量的前庭覺、本體覺刺激,這是傳統椅子所沒有」。 楊志凱 僅作輔助 課堂互動更重要 不過,楊志凱強調,「彈性座椅」並非靈丹妙藥,只能視作輔助工具,「更重要是教師可改善課堂的流程,例如課堂有更多的互動,不論是小組討論或動手做的機會,甚至安排走出課室去學習;家長也要改善生活流程,讓小朋友在課餘時更多到公園跑跑跳跳」。他形容感覺刺激對小朋友來說猶如「食飯」,「食飽了便會『郁』少些」。 另外,他又提醒,對於一些肌肉張力低、坐姿不穩的學童來說,未必適宜使用「彈性座椅」,建議應先諮詢職業治療師的專業意見,避免發生意外。  

詳細內容

問專家:遊樂場遇上小惡霸 父母應即時介入?

問:K1的兒子在遊樂場玩耍時,經常被其他較年長的K3孩子欺負,如打尖或霸着滑梯不讓兒子玩,每次都令他很不開心。身為家長應怎辦?應即時介入?要求K3的小孩排隊或讓出滑梯?而且每次見到K3的父母坐在場邊一旁,看到孩子們的這些行為,也愛理不理,我需要向對方父母投訴?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註冊社工凌婉君 答:若然兩個小朋友在遊樂場玩耍時爭執,基於安全理由,家長有需要介入分隔他們,避免衝突發生,令雙方受傷。若然兒子表現激動,也需要一個安靜及安全的環境冷靜下來。但當他回復平靜時,家長也可教孩子,如果再遇到被打尖等類似情况,可向對方提出要排隊等要求。若再三提示後對方都不理會,甚至惡言相向,唯有稍為忍讓,或者要去另一個地方玩。 教孩子要求對方守秩序 不過,最重要是讓兒子知道,去另一個遊樂場玩或忍讓,並非要懲罰他,而是爸媽擔心他的安危,想保護他,不想他和對方發生爭執衝突。否則貿貿然帶走他,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受到懲罰,明明自己沒做錯,因而感到委屈。再者,可借這個機會,向兒子解釋公平的原則、排隊及守秩序的重要,要確保每一個小朋友包括自己也可享用場內的設施。 另一方面,來信家長也問到,在那個時候應否直接指摘該K3孩子,以及教導對方守秩序等,我建議盡量不要這樣做。 因為家長不清楚對方的身心狀况,可能本身K3小孩有特別的原因,才會引發這些行為,例如近日情緒有困擾。如果貿然直斥其非,可能會傷害到對方。 若然家長想向對方父母表達時,別以指罵的態度向他們投訴,要心平氣和地說出事實的情况,也可解釋自己一家先行離去,是避免孩子間的衝突加深。至於之後人家會否管教兒子,我們也不能控制。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交流不是自說自話

近日的社會瀰漫着消沉的氣氛,除了青少年要面對社會上的紛爭,家長也要思考如何與子女溝通。「我知道我們的立場意見不同,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我很掙扎,也不知該怎樣去做。」一名媽媽擔心地說。 避而不談 隱隱有條刺 「作為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事,尊重孩子的獨立,以及希望教育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會做的事。我看見媽媽你的用心,也看到你們其實也很重視雙方的關係。」我回應。 媽媽繼續說:「以往在不同的事情上,我們也會有一些爭拗,就如打機的時間、讀書的成績、對家人的態度等等,即使有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總能夠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知怎麼地,對於近來的『政治』事件,我們卻好像是火星撞地球似的,一發不可收拾。」 傾,定唔傾? 電視、報章、網站,每一天也充斥着大量的社會信息,亦因此容易引發家人之間的爭執點。有時在家中,我們只是輕輕一句說出自己的感覺,對家人來說卻很刺耳。我們希望了解對方的看法,但同時對方的說話會令彼此感到難受。「政治」這話題,可否不提? 「我也有努力嘗試與家人維持以往和平的關係,但真的很困難……」這是學生給我的反應。「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一定會有受影響,難道可以隻字不提嗎?如果一直藏在心裏,讓心中隱隱地有條刺,最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有如此大的落差!這樣不是逃避嗎?」學生娓娓道來。 無論政見異同 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如果傾,應該怎樣傾? 自開學以來,筆者會偶爾聽到家長或同學提出相似的詢問,「如果傾,應該怎樣傾?」在外面如此紛亂的日子中,誰不想回到家中好好的感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呢?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少年有自己對事態的立場,證明他們開始長大了。作為成人的家長,可以先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尊重他們與自己的不一樣。溝通交流並不是你說你的、我講我的。我們可以從大家所說的事情中找出充足的理據、了解媒體所報道的是否有公信力、報道是否客觀而不涉過多的情緒、分析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件事的切入點等,讓雙方一同理解事實再作了解。避免作人身攻擊、阻止別人發言、甚至是一句「你懂什麼?」作結。 如果雙方討論後也沒有結果,甚至未能冷靜討論,我們也可以禮貌地暫停溝通,擇日再談。因為「無論政見有多不同,我們始終都是一家人」。其實,家長和青少年都是重視與家人的關係,接納大家的不一樣,以其他家庭活動來維繫家庭關係,也是面對不同政見的可行方法!

詳細內容

有教無「累」:粵語金曲變英文歌 死板詞彙輕鬆入腦

  很多人相信,要學好英文,首要是多讀、多寫、多背誦。不過,有兩間學校的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用唱歌來學英文,把死板的句式、詞彙及拼音和跳躍的音符結合起來,讓學生邊唱邊學,可以提升學習興趣,成效比不停抄寫背誦更大。 文:許朝茵      攝:劉焌陶 二創歌詞 「樂」學英文 位於錦田的通德學校(下稱通德),是一間奉行靈活教學方法的村校小學,每級只有一班。採訪當天的早上,三年級生正在上英文課,記者甫踏進課室,聽到的並非鏗鏘的英文朗誦聲音,而是一首熟悉的流行曲,原來班房內,音樂科教師周樂平(周sir)正彈奏着廣東流行金曲。同時,英文科林老師則用投影機在牆上投射歌詞,然而並非原版廣東話歌詞,而是「二次創作」的英文歌詞。以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一句為例——「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林老師就改成「We can watch a movie in a big and grand cinema 」。 有片睇 粵語金曲變英文歌 音樂科英文科教師合作 在課堂上,20多個學生全部站起來,身體跟隨音樂輕擺,投入程度猶如演唱會中的小歌迷。唱畢,孩子們雖意猶未盡,但都乖乖坐下,聽林老師講解歌詞中的句式、詞彙及拼音等,讓孩子唱得興高采烈之餘,也懂得歌詞內不同的英文句式應用。 這裏的小一至小四英文堂,都是由林老師負責,她一直改編英文歌,讓孩子在堂上唱。剛才三年級學生唱的歌曲,改編歌詞全都出自她的手筆,「通常我會選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再因應各級英文堂每課的教學內容,而改編成不同主題的歌詞」。例如三年級這一課的課文內容與購物及食物有關,因此,在歌詞內加入cherry cake、pet shop及bakery等詞彙。 雖然身為「作詞人」,但其實林老師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偶然都會出現曲詞不配的情况。大約兩年前,學校安排周sir和她合作,二人合作無間,為多首歌曲調正拍子、節奏及曲調等,讓歌詞唱起來更順暢悅耳。 通德學校每當小息時都有音樂會,校長黃偉立(結他手)及音樂科教師周樂平(琴手)齊齊現場演奏唱歌,帶領學生進入音樂世界。 腦內迴響歌曲 不經意背熟句式詞彙 這對創作拍檔一致認為,音樂可幫助孩子提升整體英文水平。林老師指出,課堂要教的用語及句式等,大部分已融入歌詞內,學生每唱一次,就好像把那一課的內容重讀了一次,而為了令學生加深印象,唱完歌後,她會安排學生讀念歌詞及課本,提升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有時歌曲甚至在腦內迴響及不斷重複,學生便在不知不覺間背熟了歌詞內的詞彙及句式。」 舉例,二創歌shopping at the mall中,有一句「we can buy pizzas in a bakery」,學生從中學到pizza及bakery的意思,透過歌詞增加詞彙量;同一時間,學生也可從這句學到「can」的句式運用。「當學生熟讀歌詞及了解不同句式結構後,便可安排他們作文,基本上學生起碼可寫出3至4句的短文。」 音樂科教師周樂平在堂上現場演奏,令學生唱得更投入,對歌詞印象更深刻。 易上口旋律 加強認識拼音 周樂平也指出,孩子唱歌時,已經是聽說訓練,「旋律可加強孩子認識詞彙的拼音,舉例另一首歌的歌詞內,其中一句是clap your hands,clap是c字頭,當學生唱熟了,記得c字頭發音是「K」,當教師日後把歌詞改動為climb the tree,見到climb同樣是c字頭,自然記得這個「K」的發音。 提到拼音,林老師認為的確不易學,要孩子死記死背不同字母組合的發音,更是十分困難,但改用簡單易上口的旋律唱出,就能幫助孩子更易入腦,「正如Let’s sing the song everyday這首歌,其中一句是『Some say ur ir er ow and oi』,唱ur ir er ow and oi的時候,孩子未必知道這是拼音,但之後再學新詞彙,見到ow等這些串法,他們回想起這首歌,便會記得這個拼音。 在堂上唱歌後,教師會講解歌詞內的字彙及句式等,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兩位教師費盡心機改編歌曲,無非都是想孩子開心地學好英文,通德校長黃偉立也贊成這個做法。「以前見到不少孩子抗拒學英文,認為很難學得好,過程很辛苦。而當我們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時,學生便會產生興趣,就會慢慢投入去學。正如我以前的英文都不是太好,直至中學時期開始聽英文歌曲,跟着唱後,發現原來這樣學到外國人的口音,因而開始投入學習英文,可跟外國人溝通。」 在小息音樂會前,校長黃偉立(右)及教師周樂平(左)會選好曲目。 上堂唱歌如遊戲 增學習興趣 他相信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對初小生來說,他們的聆聽能力較強,「讓學生多聽外國歌曲或外國人的英文發音,可以加深記憶,所以我們才有這個唱歌學英文的念頭。」林老師也認同,刻板教學隨時令孩子把學習變成苦事,「以前讀書時,老師會叫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文章,當時我很怕要讀,因為覺得很悶,而且讀完後,若然老師認為我的發音不標準,更要再讀一次。但現在學生上堂時唱英文歌,就好像在玩遊戲,令孩子在不知不覺間掌握英語」。曾有家長向她表示孩子覺得英文課的教法很有趣,以前不太明白的英文內容,現在也學懂了。 林老師帶領學生唱歌時,會配合動作,令孩子投入地唱。有時小朋友唱完後,再學習課文內容,便發現剛剛唱的歌詞,便是堂上所教的內容,可幫助加深記憶。 為了讓學生增加唱歌機會,通德在小息時會安排全校一起在花園內唱歌,選曲包括英文、普通話及廣東話歌。近日學校更引入兩部電話亭式卡拉OK,計劃把英文課的歌曲製作成MV,讓小朋友唱得更投入。 通德學校新引入的電話亭式卡拉OK極受學生歡迎,孩子也變身成為「咪霸」。 粵劇導師傲雪瑩(右)正帶領幼稚園學生學習兒童粵劇,不過,有些學生掛住望鏡頭,分了心,跟不上拍子。 有教無「累」:幼稚園查篤撐學ABC 唱歌學英文,不單是小學才有,怡寶中英文幼稚園亦以兒童粵劇帶領小朋友學好英文。為了令曲目與英語更加配合,更請來「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創辦人馬曼霞,將粵曲內「四不正」的曲牌小調,因應孩子的英語能力,填上以顏色作主題的英文歌詞,名為Colours,讓孩子邊唱邊學。 鄧艷嫦 怡寶中英文幼稚園校長鄧艷嫦指出,學生在K1開始,每星期都上一次兒童粵劇課。採訪當日,記者正看到K3學生正在練習,每個小人兒齊齊挺直腰板,擺出丁字腳姿勢,配以粵劇做手,一起精神奕奕地唱出Colours的歌詞:「orange、yellow、black and white……」雖然小孩偶有忘了歌詞或跟不上節奏,但他們仍然唱得投入起勁。 粵劇造型及服飾鮮艷搶眼,很受孩子歡迎。 姿勢做手學到足 鄧艷嫦指出,兒童粵劇很受小朋友喜愛,「粵劇的姿勢優美外,也可從曲目中表現情感,從而令他們勇於用語言表達,所以我們也用這個作媒介來教英文」。她強調,要孩子死記硬背英文沒有意義,反而是讓小朋友從英文歌詞內,了解詞彙的意思之餘,同時利用唱歌來訓練出講及聽的能力,令他們可在生活中應用。所以兒童粵曲的內容,大多是環繞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正如剛才學生所唱的Colours,當中一句歌詞是『my lips are red, my eyes are brown』,當他們學懂不同顏色的英文之後,便可轉換歌詞,不一定是brown,可以是black或其他顏色」。而且孩子唱粵劇時,要根據音調唱出字彙,從而可加強他們的發音能力。 在上屆畢業禮,校方也安排學生作粵劇表演。 學校不時安排學生到社區表演,每次均請專業化妝師,為孩子裝扮。 打好英文基礎 以有趣的方法教小朋友學英文,鄧艷嫦相信除了可提升學習成效外,更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為未來學習打好基礎,「只要我們將學英文變成有趣的事,便可以為小朋友打好英文的基礎,而且將來他們學習英文時,也不會抗拒」。 小朋友叉腰丁字腳,擺好姿勢,預備唱兒童粵劇。 學生心聲 堂上唱英文歌好好玩 盧樂熙(小三生):「在堂上唱英文歌好好玩,歌詞內有很多詞彙,我記得剛才唱的shopping at the mall,這首歌是說Mr. Wong去買禮物,商場內有pet shop,可以去商場買禮物。」 盧樂熙 回家練唱背識詞彙 謝佩孜(小三生):「我覺得在堂上唱歌好開心,放學回家後,我也會練習堂上的歌曲,不知不覺已背了shopping at the mall的歌詞,而在歌詞內我學到很多新的詞彙。」 謝佩孜 專家意見:每句歌詞不宜太長 節奏不太快 香港公開大學應用語言研究系主任暨副教授梁頌康指出,唱歌學英文有不少好處,例如幫助孩子認識詞彙意思及發音,「因為唱歌時,在旋律的襯托下,有助小孩認識詞彙的讀音。再者配合歌詞內容,可以令孩子更易明白這個詞彙的意思」。另一方面,當一班孩子一起唱歌時,氣氛較為輕鬆,他認為在愉快的環境下學英文,可以加深小朋友的印象。 梁頌康 唱歌腔更易讀英文 梁頌康表示有研究指出,唱歌時用的口腔肌肉,與我們說話時所用的口腔肌肉是不同的部分,加上廣東話與英文發音截然不同,所以用唱歌形式來學英文,某程度上可讓孩子更易讀出英語詞彙。 對於教師以英語歌曲教英文,他在選曲上有以下建議。「首先每句歌詞不應太長,節奏也不宜太快,盡量選發音清楚的歌曲,因有些歌手把歌詞連串唱出來,學生不易聽清楚。」同時也要留意,部分英文流行曲所用的英文,可能是informal English(非正式英文),因要遷就音樂旋律及拍子,令文法上有些差異,如此情况下,教師要多向學生解說清楚,確保學生認識正確文法。      

詳細內容

文化園地:本地新進作家插畫師合作 共融繪本 傷健奏出完美聲音

  由德和慈善基金策動組成的「香港共融樂團」,將於本月下旬舉辦首場慈善音樂會,頭炮演出更邀得張學友站台支持,演繹經典作品。「歌神」出山固然有噱頭,但其實基金還贊助出版了一本共融主題的繪本,而且大膽起用本地新進作家及插畫師,同樣引來熱話。究竟一位媽媽級作者與一位讀心理學的年輕插畫家,會擦出什麼花火?《完美的聲音》在她們的筆下,又會呈現一個怎麼樣的共融世界呢? 文︰沈雅詩      攝︰李紹昌 這個跨版拉頁呈現了一個真正的共融世界,傷與健之間的合作和包容,還有人與自然界及不同物種的和諧共存。 育有一女的梁雅怡,在踏上作家之路前,是一名中學教師,曾出版過一本繪本;大學修讀心理學的溫柏萱(Wendy),全職做插畫師之前,曾在一間推動創新教育的機構工作。兩人素未謀面,但因為都是愛繪本之人,於是在大細路出版社穿針引線下,促成了這次的合作。 「因為有機會接觸到樂團,知道他們很想向社會宣揚共融的信息,於是我便提議合作出一本相關題材的繪本。另一方面,大細路一直希望多些支持本地新進繪本作家,於是便找來雅怡和Wendy,一個負責文字,一個負責繪圖,經過幾個月的共同努力,《完美的聲音》終於誕生。」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盧志妮(Eunice)說。 雅怡(左)和Wendy(右)都是繪本出版界的新人,兩人首度合作,前者負責文字,後者負責插畫,大家都說是一個難忘的經驗。 故事講述森林的動物被大自然界所產生的天籟之聲所感動,卻因為難以掌控這種聲音而失望。雅怡表示:「很多時,我們也知道人生未必存在百分百的完美,但我們卻一直追求它。」於是,有動物想到自己去唱,去模仿自然界的聲韻。然而,並非每種動物也像大嘴鳥、公雞、貓兒等,可以發出又響又亮的聲音,「青蛙、鴨子等動物的聲音很低沉;蛇、變色龍等動物更好像天生無法發聲」。 《完美的聲音》共印刷7000本,將免費派發到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 後來,有動物想出使用工具(樂器),借助物質原理去模仿天籟之聲。不過,新問題來了。「長頸鹿脖子太長,牠無論如何垂頸彎腰,雙手也離地太遠,觸不到鋼片琴;蚯蚓沒有手腳,又怎樣打鼓彈豎琴呢?」最後,作者透過動物之間的互相合作,大家按着自身的條件,有的負責唱,有的負責奏,各自貢獻出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聲音,終於這支「大空地樂團」,成功合奏出最完美的聲音。 在動物世界,每種動物的條件和限制都不同,令人聯想到其實人類世界亦然。 手繪製作 落足心機 隨着科技進步,很多繪本都採用電腦繪圖,但在《完美的聲音》,讀者看見的每一隻小動物、每一個畫面,都是Wendy用人手一筆一筆繪畫的。Eunice笑指,是出於自己的「鬼主意」,「我始終覺得,用電腦繪圖層次感稍遜,感覺冷冰冰一些,而手繪則有一種溫暖感,顏色層次也會活潑一些。所以,我找Wendy合作時,已經說明想要手繪。」 全書每個畫面的一筆一線都是由Wendy親手繪畫的,花了她不少時間和心血。 Eunice和雅怡更不諱言曾多番「勞役」Wendy,因為每一個畫面,只要她們想提出修改,即使微細如一個眼神或調校少許姿勢角度,繪者都要推倒重來,重新畫一遍。幸而小妮子滿腔熱情,從沒有抱怨過一句,「我經驗實在淺,在畫面安排上,想到什麼便畫什麼,試過一個頁面有一大群動物堆在一起,原來這樣反而看不到重點。全賴她們兩位不斷指導,給我很多意見」。記者問Wendy究竟反複改了多少遍?她表示已忘掉,只知道超過九成的畫面,已經跟第一稿完全不一樣。 全書最精彩是一幅跨版拉頁,台上表演的正是「香港共融樂團」,台下是人類與各種動物觀眾並排而坐。「共融不限於傷與健之間的合作和包容,還包括特性不同的物種共融,以及人與自然界的共存,這些都是值得普世追求的目標。」雅怡說。 ■INFO 新書分享會即場教繪畫 為配合「香港共融樂團」宣揚共融的信息,大細路出版社將舉行《完美的聲音》新書分享會,屆時作者梁雅怡將現身跟大家說故事,而繪者溫柏萱亦會即場教授繪畫小動物的技巧,對文字和繪畫有興趣的大小朋友,萬勿錯過。 日期︰11月24日(周日) 時間︰下午4:00至5:00 地點︰荃灣D‧PARK愉景新城L1 費用︰全免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你在挑戰我的底線嗎?

放工回家,發現雪雪正在發脾氣,公仔掟在地上,一臉不滿,即使我熱情地說「雪雪,媽咪返來啦」,她仍不發一言,拒絕回應,並打算繼續瞓在地上發泄作罷。第一時間我的內心反應是:「你是在測試我底線嗎?」 還好,久經兩個小姊妹的訓練,我明白這些行為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針對「我」。很多時候,孩子想表達給我們的說話,並不是靠言語,而是用行動。他們需要的,是我們願意用心聆聽。正如瑞士心理學大師Jean Piaget所言,每人的成長路途上,都有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0至18個月的孩子只能以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來思考,18個月至6、7歲的孩子還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較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亦不一定以邏輯行事。當我們了解孩子所身處的階段及年歲,就更應按孩子的成長里程來回應,別錯用大人的眼光去判斷孩子。 孩子鬧情緒,除了讓我們想到挑戰底線或引人注意,我想提供多3個思考角度: 1. 你看到求救信號嗎? 父母們,你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嗎?有沒有發現,小朋友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察覺自己已經太攰或太肚餓的人。而通常他發現自己太累時,已是不能運作的階段。細心留意,就不難發現每次孩子的哭、發難、不耐煩,是一種向身邊人發出的SOS警號。早一點發現端倪,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在失控前得到支援。與其說是孩子挑戰我們底線,也許有時是,我們在挑戰孩子的生理底線。 2.你有答案嗎?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認為孩子挑戰我們時,原因可能是,我們根本對「底線」未有確實統一的答案。掟公仔是否可以?玩具是否每次都要收拾?如果我們平日的管教是一時可以,一時不可以,孩子的角度就是,他在問一個問題,得不到清晰的答案,唯有一次又一次再問。對,你懂的,孩子會不厭其煩地把每個「為什麼」問到底方才罷休的。若我們在日常對孩子的要求清楚一致,孩子平日有常規可循,少讓他們活在不確定中,孩子自然不用經常以行動去發問每個問題。 3. 你有跟孩子說愛你嗎? 我經常強調,比起說孩子在引人注意(Attention Seeking),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孩子是在尋找關係(Seeking a relationship)。你還記得自己最近一次告訴孩子你深愛他是什麼時候嗎?請別讓孩子迷失在得不到你關注的失落中,永不忘記對孩子說愛你。愛,不單用說話,以開放的心接納孩子,用同理心理解孩子,保持耐心面對孩子,都是愛的言語。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文:Hello Bonnie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