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家庭有教:幫助孩子吃出精神健康

(圖︰黃清渝) 有學者綜合41項研究,發現健康飲食可以改善情緒。以蔬菜、生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食,而且少吃紅肉及加工食物的「地中海飲食者」,患抑鬱症的機率較其他類型的飲食者低三成三!箇中原因,是地中海飲食含較高纖維素、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多酚,能夠保持精神健康。 高脂高糖食物 有礙身心健康 學者又發現,少吃高脂及高糖食物的人,患抑鬱症的機率低兩成四。原來高脂及高糖食物可以引致慢性發炎。發炎是人體自我防禦機制,急性發炎可召喚免疫細胞對抗外來入侵,但慢性發炎可能會令身體免疫系統失常,攻擊正常細胞,除了增加患癌風險,亦會阻礙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傳遞物質,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大人小朋友都應讓多吃蔬菜、生果和豆類,少吃高脂及高糖的食物。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幫助孩子吃出健康:(圖) 1. 以身作則: 孩子會模仿家長的飲食習慣。家長吃得健康,孩子都會吃得健康。 2. 讓孩子多嘗試: 家長可以多提供不同顏色、不同口味、不同質感的健康食物,令孩子對不同的健康食物產生好感。 3. 不輕易放棄: 若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家長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讓孩子品嘗那種食物。例如:孩子不喜歡吃紅蘿蔔,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喝混有紅蘿蔔的果汁。孩子可能需要試15至20次,才會接受新食物。家長讓孩子嘗試新食物時,應該特別營造一種放鬆的氣氛。如果孩子願意嘗試,家長可以給予即時讚賞;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亦可以坦然接受,毋須責罵或「賄賂」孩子(如:「如果你吃紅蘿蔔就讓你吃雪糕!」)。 4. 設定限制,提供解釋: 完全禁止孩子吃某種食物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令孩子更加喜歡那種食物。對於高脂高糖的食物,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應該吃多少:「吃得太多糖會咳嗽,爸爸不希望你咳得辛苦,我們每天只吃一粒好嗎?」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途有「理」:軟腍腍小懶蟲?或肌張力不足

5歲的浚洋(化名)不喜歡說話,總是懶洋洋的。媽媽見他功課做得慢,坐又坐不好,做事總是慢幾拍,擔心他是懶惰還是生病? 當時我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物理治療師,做評估時發現浚洋單腳站立時,核心和下盤不穩,搖晃不定,需頗多協助方能單腳跳起;跳彈牀時,旁邊的同學跳得起勁時,他卻很容易失平衡倒下,且要花盡力氣才能在搖晃的彈牀上站起來。另外,他未能準確地做出測試的動作,肢體動作有明顯的偏差。 上體能課時,浚洋即使清楚看見教師的熱身示範,卻無法跟上。排隊時,有同學走到他前面插隊,他只有無奈接受。在家裏,軟腍腍、沒精打采的他經常躺在地上玩,即使坐起來亦會「寒背」。他聲線細小,缺乏自信。 肌張力低的孩子,常常伏在桌上做功課。(模擬照片,受訪者提供) 詳細評估後,發現他有四肢及軀幹肌肉張力低、肌力弱及體能發展遲緩等問題。肌張力,指肌肉處於靜止狀態、被伸展時表現的阻力。早產、腦神經疾病或創傷、遺傳病或發展障礙等,都能引致肌肉張力異常。 加強下肢及核心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加強訓練肩、腳、背部肌力 因應浚洋的情况,物理治療針對加強訓練他的核心控制,肩、腳、背部的肌力,單腳平衡力,以及提升耐力和敏捷度。訓練時,我會配合前庭刺激以提升覺醒狀態,利用本體感刺激以改善肢體控制。教導動作時會透過多元感觀,如重複示範及解說,並觸碰活動的身體部位,讓他更明白動作指令。另外,我亦教導浚洋父母替他做家居運動,以及讓教師了解他的活動困難。經過數周訓練,浚洋的體能大有進步,坐姿及平衡都有顯著改善。他變得開朗自信,臉上亦多了笑容,而父母也明白到運動對浚洋的重要。 加強背部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雖然肌張力低未必引致功能障礙,但家長應留意以下幾點,及早發現問題,轉介物理治療師處理。 1. 孩子未能跟上體能發展里程,嬰兒時期頸部軟弱,較遲學會走路、跳躍等 2. 坐或站立時,經常找地方或旁人依傍 3. 做功課或看書時多伏在桌上 4. 坐立時,背椎隆起;甚至因經常受壓而泛紅 5. 站立時,膝關節向後彎 6. 步履不穩,容易絆腳跌倒 7. 體能和耐力較同齡的小朋友遜色,容易感到疲倦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學童抑鬱:公院診治個案 4年增1.4倍 治療學童抑鬱 由家長情緒入手

  近年學童罹患抑鬱症的個案大幅增加,要幫助他們走出陰霾,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十分重要,而「情緒導向家庭治療」,正是從家長的角度入手的,協助爸媽成為「情緒智能家長」。(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據醫管局統計,18歲以下患抑鬱症並在醫管局旗下公立醫院接受診治的個案每年遞增,2019/20年度約有1070人,對比4年前大幅增加近1.4倍,反映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敲響警鐘。但作為父母,面對子女情緒失控往往束手無策,既無力招架,又怕火上加油,究竟怎樣才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陰霾,重踏健康成長之路呢? 教育局長楊潤雄在3月回答立法會議員有關學生精神健康的提問時,引述醫管局的數字指出,在2019/20年度,約有1070名學童因患抑鬱症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當中約1050人介乎12至17歲,6至11歲則約有20人,相比2015/16年度,公院接收約450名抑鬱症學童患者,激增620人,增幅近1.4倍。而由於統計未包括私營醫院、私家醫生的個案,料數字只屬冰山一角。 培養和諧關係 助學童走出谷底 有30多年輔導經驗,並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逾20年的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梁何昭文(Selina)表示,年輕人情緒受困擾,不單純是個人問題,往往與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有關,「所以我在大學工作時,也經常要求『見家長』,因為我發現如果沒有父母的配合和支持,其實很難幫到年輕人走出谷底」,亦因為如此,促使Selina近年積極推動「情緒導向家庭治療」(Emotion-Focused Family Therapy,EFFT)。 梁何昭文(受訪者提供) EFFT有別於一般輔導手法,只集中處理學童個人問題,反之,它是一套重點幫助其父母的輔導方法,用以協助他們成為「情緒智能家長」(Emotionally Smart Parent),最終目的不單是處理好子女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還培養和諧的親子關係。 惟Selina強調,學童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原因十分複雜,家庭因素或家長的應對方式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EFFT的矛頭並非要指向家長,家長亦毋須把所有責任「攬上身」。 「不少家長會因為子女有問題而內疚、自責,但這些恐懼,會成為他們管教、關懷孩子的障礙,減弱他們做父母的信心,因此,這個心結一定要解開,否則難以擔當子女的情緒教練。」 回應衝突 先返回「理性大堂」 但不得不承認,家長回應的態度,的確會牽動孩子的情緒,尤其在彼此發生衝突時,說話就更要小心。心理輔導員陳紫珊(Jess)說,家長首要先關注自己的情緒,「情緒就像升降機,如果你的怒火已升上10樓,子女更飈至20樓時,大家根本身處不同樓層,是沒法子聽到對方的聲音的,唯有等到大家也返回理性大堂,方可展開對話」。 陳紫珊(受訪者提供) 至於回應技巧,她引用親身例子說明,「那時我的女兒還是中一生,有天我在公司忙得不可開交時,接到她的電話︰『媽媽,我可能在巴士上漏失了一條手繩,是我逛了很久、特意為同學揀的,8元的啊!』」Jess笑言,當下其實十分「𤷪𤺧」,心想為了區區8元便打來煩她,但腦裏立即閃出EFFT輔導方法,於是深呼吸,先把悶氣吞進肚子,再回應︰「我聽到你很不開心(關注對方情緒),因為你特意去買禮物給同學,還逛了這麼久(標明情緒起伏的原因),怪不得你這樣激氣(肯定對方的情緒)。」雖然這只是小事一宗,女兒當晚回家後已沒再提起,但Jess表示,當家長習慣用這種方式去回應孩子時,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獲得理解,覺得不是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久而久之,也會掌握到調節情緒的能力,是維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關鍵。 為讓公眾更認識及關注情緒健康,國際情緒導向治療協會(isEFT)今年首度把明天6月2日定為「情緒關注日」(Emotion Awareness Day)。想了解更多,可瀏覽www.emotionawarenessday.com。 家長回應子女的態度,會牽動彼此的情緒,掌握合宜的回應技巧,至為重要。(Yagi Studio C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建立詞彙小貼士

近期多了幼稚園家長問Konnie姑娘有關詞彙學習的輔助技巧,因為爸媽都覺得小朋友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外出及上學時間,語言發展好像比哥哥姊姊當年慢得多。其實,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根據詞彙學習理論,小朋友學習詞彙有兩大方法:偶然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及有意識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小朋友早期學習詞彙主要靠偶然學習,即是在生活環境或日常對話中學習,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紅色的水果是蘋果,用來抹面的是毛巾,這些詞彙都是我們透過觀察和聆聽其他人運用而習得。所以,如果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愈豐富,有愈多觀察和聆聽的機會,理論上詞彙也會愈多。惟在疫情或隔離期間,偶然學習詞彙這方法就未必可以完全實行了。 今次就讓我介紹幾個有意識學習詞彙的方法。根據美國國家閱讀評審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的研究,詞彙與閱讀能力相輔相成,小朋友的詞彙愈多,閱讀能力就會愈強;而閱讀是其中一種可以代替偶然學習詞彙的方法,因為書籍有無限的主題,可多方面發展小朋友的詞彙。在伴讀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先自行閱讀圖書,並在書中找出目標的詞彙,再用以下5個方法來介紹書中艱難的詞彙,在家中來一場有意識學習詞彙的訓練: 1. 以小朋友友善的方法來定義詞彙 遇到不懂的詞彙,教師總會叫我們查字典,但查字典後學到的詞彙對小朋友來說未必深刻。而所謂「小朋友友善」(kid-friendly)的方法,就是用他們的語言來運用某個詞彙:例如在故事中出現了「靈機一觸」這個詞彙,爸媽可以解釋這詞語怎樣用,並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作例子來解說。 2. 利用故事場景解釋詞彙 閱讀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場景(context),場景有助小朋友理解詞彙,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故事中主角很「尷尬」,這情緒詞彙實在有點難解釋,但家長可以用故事場景來引入,再加以解釋,這樣小朋友就更易理解了。 3. 故事情節協助理解詞彙 除了利用故事場景來解釋外,故事情節也能協助我們理解詞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利用「前文後理」推斷某個詞彙的意思?其實這也是小朋友理解詞彙的方法。當然,對於年紀較小的小朋友,他們需要家長的協助來推斷,但這技巧會隨着小朋友的閱讀能力提升而成熟,亦會成為他們理解詞彙的方式之一。 4. 畫出詞彙意思 這個貼士對喜歡畫圖畫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畫畫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亦由於是小朋友自己畫的,他們的理解會更深刻。而這裏所指的畫畫是速畫(sketching),並不追求什麼藝術造詣。 5. 運用詞彙腦圖 最後,詞彙腦圖就是利用腦圖的概念列出與詞彙相關的一切,包括詞彙的類別、同義詞、反義詞及一切有關的事情。以「海灘」為例,海灘是一個地方,它的近義詞是沙灘,與海灘有關的詞彙包括游泳、夏天、滑浪、砌城堡等等,這樣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一系列的詞彙了。 以上5個方法,家長可以按小朋友需要隨意運用,但緊記每次閱讀都應按小朋友的興趣和能力調節,如果強迫小朋友閱讀,不但令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更埋沒了對詞彙學習的好奇心,就得不償失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避免孩子受到欺凌﹙一﹚:認識欺凌定義

(圖:黃清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於72個地區,收集54萬名學生的數據,了解學生的朋輩社交情况。在香港的結果發現,受訪的5000名學生中,有32%表示在過去1個月內多次受到朋輩欺凌,嚴重程度屬全球之冠。 要避免孩子受欺凌,家長首先要懂得欺凌的定義。心理學家將之分為身體、言語和關係欺凌三大類: 身體欺凌:受害者的身體遭到刻意傷害,他們的衣服、文具或物件遭到惡意毁壞 言語欺凌:受害者遭到言語攻擊,或被人用十分難聽的花名取笑 關係欺凌:受害者遭到惡意中傷,令他們在朋輩間的聲譽受損。受害者受到愈來愈多朋輩排擠,漸漸變得形單影隻 隨着資訊科技發展,受害者可能於網上論壇、社交媒體或手機應用程式中受到朋輩甚至不認識的人言語或關係欺凌,形成「網絡欺凌」。由於欺凌者較容易於網上隱藏身分,網絡欺凌可能比面對面的言語或關係欺凌來得更常見、更尖銳! 欺凌和嬉鬧有何分別? 身體和言語欺凌,與嬉鬧遊戲和無傷大雅的取笑有點相似。要分辨孩子是否真的受到欺凌,家長需要進一步留意以下情况: 孩子是否感到歡樂?孩子在嬉鬧和取笑過程中會開心活潑,嘻嘻哈哈;但欺凌不會令孩子產生任何正面的感覺,他們只想逃離現場,甚至減少和人的接觸。 孩子是否感到傷害?嬉鬧遊戲和無傷大雅的取笑,程度溫和,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圖;但欺凌含有惡意,往往會令孩子傷心難過、面紅耳熱、鬱鬱不歡,甚至瘀傷流血。 孩子是否一味被動?孩子參與嬉鬧遊戲和互相取笑時「互有攻守」,時而被追打被取笑,時而追打別人取笑別人;但受欺凌的孩子只是單方面被戲弄或打擊,沒有回擊之力。 事情是否重複發生?欺凌並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被欺凌的孩子會在一段時間中重複被追打和被取笑。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

] 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不知是何因由,700幾萬人唔問,偏偏「請教」小婦人。受寵若驚之餘,不能不厚着臉皮,向該署名阿Ron的讀者作三斤孭兩斤式的「指教」。 身分、語氣、氛圍影響詞語定性 「豈有此理」本身絕對不是粗口,至於應歸入哪一類則要細細思量,語氣好有關係,講者的身分也影響這詞的定性。王師奶曾在本欄寫過一篇題為〈你想你的孩子優雅嗎〉,事緣中大前校長劉遵義鬧學生是「小混蛋」,有專欄作者以「老混蛋」回敬。一個係大學校長,論身分,等同太學祭酒;一個係專欄作家,點都算係有三幾両墨水之人,一言以蔽之,是斯文中人,小混蛋、老混蛋的拋來拋去,成何體統?配以語氣、身分,小婦人列為邊緣粗口。若小混蛋、老混蛋3字出自樓上賣魚勝之口,不算粗口,應列入市井之語。市井人講市井語很正常,因為這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大學校長和專欄作家斯文中人而說市井語,罰打三十大板。王師奶這樣分析,讀者Ron同意否? 相信讀者Ron是一名長者,他說和3歲孫兒遊戲,孫兒舉手打爺爺,他衝口而出說了「豈有此理」這詞,兒媳對他說:「爸爸,這是粗口,說不得。」如果用粵語演繹「豈有此理」這詞,應是「邊度有咁嘅道理㗎」,好平和,好友善;如果讀者Ron突然給孫兒打臉,覺得尊嚴受損,何物小子,以下犯上,厲聲叱責「豈有此理,不分尊卑」,語氣、氛圍影響一個詞或一句話的定性。恭喜讀者Ron有一個好注重家教的兒媳,這個媳婦是俗稱ABC的歸國華僑,雖然過度解讀帶有憤怒之意的「豈有此理」為粗口,但她注重家庭用語的好意值得欣賞。 成人有責 以身作則 2013年有機構做調查,發現超過90%受訪教師反對教師講粗言,超過70%教師贊成將禁止粗言納入教師守則。王師奶贊成此議,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談吐斯文,否則學生有樣學樣,粗口滿校園,XYZ掩蓋了do re me fa sol,情何以堪?疫情關係,在TV Box揀古典西片看,不單《時光倒流七十年》對白純如蒸餾水,連牛仔片《龍城殲霸戰》對白亦乾乾淨淨,不單主角加利谷巴沒有半句粗言,連飾演賊匪的亦無一句粗獷語,那真是優雅的年代。今日入影院,片中所有角色,粗口如水銀瀉地;走在街上,「仙樂」飄飄處處聞,XYZ聲聲入耳,避無可避,這是一個趨向下流的年代。 每一個成人都有責任以身作則教導下一代,作為長輩或人所敬重的知識分子,更應注重一己言行,因為你是兒童及年輕人的榜樣。「豈有此理」這詞出自《南齊書‧虞悰傳》,並非粗口,但講者的語氣、態度會影響詞意,慎之慎之。王師奶謹拋一磚如上。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

健康家庭:擁抱自然 提升食慾 有營野餐貼士 踢走偏食

4月繁花盛放,氣溫未算熾熱,最適宜一家人到郊野走走兼野餐。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在大自然懷抱下享受美食,有助孩子改善偏食習慣,提升食慾。然而,為貪方便,不少爸媽都會帶預先包裝的食物去野餐,但原來想輕便又食得有營,還有不少選擇,且由營養師一一告訴大家。 在天朗氣清的日子下,一家人野餐不止寫意,家長更可炮製各式有益食物予子女享用。(資料圖片) 在明媚陽光、綠蔭翠幕的環境下野餐,的確悠閒寫意。註冊營養師李向明(Joy)指出,平日午餐時,爸媽多數會煮些湯麵等簡易菜式,但來到戶外,所帶的食物和日常所食的有些分別,可能是三文治及輕食等,為孩子帶來新鮮感。因此,Joy建議家長不妨借野餐的機會,以子女平日抗拒的食物炮製一些輕食,幫助孩子改善偏食習慣。舉例小朋友平日不太愛吃魚,爸媽可把罐頭三文魚,混合小量沙律醬,教小朋友用湯匙,把餡料塗在餅乾上,這樣有助孩子接受魚類食物。「始終在郊區用餐的模式,有別於在家圍着餐桌坐定定進食,大家坐在草地上感覺較隨意,有助提升小朋友的食慾,也令他們較易接受平常不太喜歡的食物。」 李向明(資料圖片) 她又提到,準備野餐食物時,除要考慮食物方便攜帶,也要顧及均衡營養,應有齊碳水化學物、纖維及蛋白質等。別貪一時方便,只帶預先包裝食物,例如蛋糕等,高糖高脂亦欠缺纖維。「可用芝士、火雞胸、罐頭三文魚或雞蛋作三文治,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纖維方面,可準備蔬菜水果,把甘筍或西芹切成條狀,方便食用,又或者帶罐頭粟米,在戶外用匙羹食用。另外,可考慮香蕉、藍莓及士多啤梨等方便易處理的水果,既可補充纖維又可攝取不同維他命等。 水果泥×牛奶 補充鈣質、蛋白質 準備好食物,當然亦要帶備飲品,紙包或汽水飲品,方便好喝,但往往是高糖一族,多飲無益。Joy提議父母可自製有益飲品。帶上新鮮水果如士多啤梨及毋須冷藏的盒裝牛奶,把水果切碎及用湯匙按壓成果泥,可按口味加少少糖,成為果泥後,再加入牛奶飲品,果泥和牛奶飲品的比例是1︰3,香甜可口之餘,亦可補充鈣質及蛋白質。若想再簡單一點,可自備手提攪拌器,即場炮製不同的果汁。 把食物帶到戶外,爸媽最擔心的,是食物會否變壞。Joy引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引表示,預防食物滋生細菌,適當的溫度非常重要。「別把食物放置在4℃至60℃之間的溫度下超過2小時,若戶外溫度達32℃,放置時間只限1小時內,否則食物內的細菌可迅速繁殖,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不論冷或熱食,也要用冷藏箱或保暖壺恆溫。 在野餐時,可自備一些簡單三文治,有營好味,避免食用高糖高脂的包裝蛋糕。(資料圖片) 飲品、食品 分開冷藏 Joy提供以下的貼士,有助預防食物變壞︰ 1. 常保持冷藏箱關閉:到達野餐地點後,盡量限制打開冷藏箱的次數,有助維持冷藏箱的溫度,可持續保冷。 2. 熟和生的食品,要分開儲存,避免交叉感染細菌。 3. 飲品和食品最好分開儲存在不同的冷藏箱,避免因經常取飲品而影響冷藏箱的溫度。 4. 把三文治餡料及麵包分開放,直到食用時,才混合起來。這樣,便可避免餡料「出水」,弄濕麵包,况且細菌亦是靠食物中的水分繁殖,會增加變壞風險。 ■中醫說 流汗太多傷津氣 宜定時補充水分 帶孩子到戶外跑跑跳跳,肯定弄得一身汗,有家長或許憂慮,子女出汗太多,會影響健康。註冊中醫潘咨遐着爸媽毋須擔心,因為適當的戶外活動及運動,可增強體質,有益身心,只是出汗後,衣物弄濕了,便要及時更換,以免吹風着涼,患上感冒。 潘咨遐(資料圖片) 另外,流汗太多會傷津耗氣,過度出汗亦可能減少身體內的津液,從中醫角度,津液能載氣,津液流失會耗損人體內的正氣,令人出現精力不足及口乾舌燥等問題,因此要定時補充水分。但要注意,別飲太多冰冷飲品,以及吃雪糕等甜食,否則會損害脾胃的陽氣,影響脾胃功能,出現腹痛或胃部不適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 文︰許朝茵

詳細內容

清淡飲食:新春貪吃壞肚皮 戒口搓肚消滯健脾

食滯不適——大時大節,面對各種美食,小人兒若食得過量,便會食滯感不適。(estherpoon@iStockphoto) 過去數天的農曆新年假期,相信小朋友也吃了不少賀年美食,有沒有吃得肚皮脹鼓鼓呢?中醫提醒,小孩脾胃未成熟,容易食滯,不單引致腸胃不適,甚至影響睡眠。趁學校假期未結束,一於先消滯,給小朋友養好腸胃,過一個精神奕奕的牛年吧! 飽滯睡不好脾氣差 新春期間,餐餐大魚大肉,加上各式糖果糕點,當然口腹大滿足,但對腸胃來說,則未必是好事,尤其小人兒。註冊中醫陳敏說,差不多每年也遇到這類求診者,「試過有個小男生,在爸媽不留意下,經常偷吃家中全盒內的糖果及果仁等零食,密密食之下,便弄得肚子飽飽滯滯,沒胃口吃正餐,也睡得不好,很𤷪及常發脾氣」。 陳敏(受訪者提供) 她解釋,孩子脾胃未成熟,食量亦較成年人少,多吃幾口便容易過量,引致食滯,「家長可以觀察下,孩子除了沒胃口,還可能會經常放屁、便秘或肚瀉,甚至惡心,有口臭」。陳敏指出,若小朋友病情輕微,可暫時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豆腐及魚肉,數餐後,情况應有所改善。不過,如持續數天也沒改善,則建議求醫處理。 糕點易滯——賀年期間,各式香口糕點,令人垂涎三尺,小朋友自制能力低,容易食滯。(資料圖片) 營養奶番薯難消化 加重脾胃負擔 陳敏特別提醒,有些家長因擔心孩子「戒口」時營養不夠,遂安排子女飲用營養奶補充品,又有些見子女消化不良,便讓他們多吃高纖食物,例如番薯,但她不贊成此做法。「營養奶補充品雖然營養豐富,高纖食物也的確有助排泄,但其實兩者也是難消化,加重脾胃負擔。」 她建議家長可準備白蘿蔔海帶麵豉湯給孩子飲用,這湯水可幫助消滯,另日常也可多飲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湯,促進小朋友的脾胃健康,預防食滯。 食滯不止是大時大節才出現,長期過飽,即使食得清淡也會滯。陳敏透露,遇過有個5歲男生,因經常不願食飯而被父母帶來求醫,經了解後,原來父母擔心兒子不夠飽、營養不足,每餐硬要他吃下一大碗飯和大堆餸菜,雖然那些都是清淡菜式,可是小朋友在長期過飽下,也會引致食滯,令脾胃不良,「最終,該男孩要服藥調理身體及減少食量,脾胃才慢慢改善。因此,適當的分量及均衡飲食,才是健脾胃之道」。 清淡飲食——孩子食滯後,要吃得清淡,建議食粥配魚肉或豆腐。(wachira aekwiraphong@iStockphoto) ■食療 白蘿蔔海帶麵豉湯 材料:中型白蘿蔔1條,豆腐1磚,海帶20克,麵豉2湯匙,水2公升 製法:把白蘿蔔與豆腐洗淨及切件後,與其他食材煲30至45分鐘 功效:消積、利水及消滯 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湯 材料: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各20克,瘦肉500克,蜜棗2粒,水2公升 製法:將瘦肉洗淨汆水,與其他食材一起煲1.5小時 功效:健脾、滲濕、利水 ■按摩 搓肚促進腸道蠕動 (明報製圖) 如孩子食滯後出現便秘,家長可為他們搓肚子促進腸道蠕動。小孩站直,家長圍繞孩子肚臍,分別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每邊輕搓20次,每日3次。 ■知多啲 麥包煠蛋早餐 醒腦醒神 農曆年假過後,無論是面授或網上授課,孩子都要返回「課室」專心上堂。怕孩子假後心散不專心?原來在營養學上,有些食物可幫助孩子更「醒腦醒神」。 想孩子學習更專注,營養早餐不可或缺,註冊營養師李振洋解釋,大腦運作是要利用葡萄糖作能量,而葡萄糖可從碳水化合物中吸收。只是經過一夜睡眠,身體多個小時沒進食,體內的葡萄糖也所剩無機,若腦部能量不夠,自然影響思考及集中力。早餐正好為腦部補充能量。 李振洋(受訪者提供) 一份理想的早餐應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適量脂肪等不同營養。他強調,選擇碳水化合物時,最好是低升糖值的食物如穀麥等,有助穩定血糖及延長飽腹感,否則常吃精製食物如白麵包等,會令血糖大上大落,不單會較快肚餓,情緒也可能較波動,最終會影響專注力。「早餐可以是吞拿魚牛油果全麥包三文治,或者一個麵包,配煠蛋、蘋果及一杯豆漿,簡單方便。」另外,在早午餐之間,亦應加一份小食,例如堅果配豆漿,避免孩子因肚餓而令血糖過低,致專注力不足。 攝蛋白質——蛋白質對於發育中的小孩是非常重要,營養師建議他們早餐可食煠蛋,簡單方便。(資料圖片/kohei_hara@iStockphoto) 文︰許朝茵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牛牛當繪本主角 教做人道理

新年期間,除了吃喝玩樂度新歲,也可和孩子一起看牛牛繪本。(maroke@iStockphoto) 牛年將至,說起牛牛,大家會聯想到什麼?硬頸或是牛脾氣?原來在繪本故事內,不少牛牛都表現溫柔、機靈或好奇。不如聽聽Room For Life繪本.空間創辦人王淑蕙(Apple)推介以下繪本,或者可以改變大家對牛的感覺。 王淑蕙(資料圖片) 很多繪本故事都以動物做主角,當中以可愛的豬仔或威猛的獅子較常見。Apple指出,相比之下,以牛為主人翁的繪本不算多,牠們不一定是以勤力或成熟的形象示人,可以是任性、聰明或有理想,性格不一。她推介5本繪本,正好展現牛的不同個性。不妨在新年期間,和孩子一起看應節的牛牛繪本。 勇於追夢 《牛爬樹,真的嗎?》的故事主人翁是一隻充滿好奇心的牛女娜娜,她滿腦子是新奇有趣的想法,其中之一是想飛上天空。可惜她身邊的牛姊妹們卻大潑冷水說「怎麼可能」,沒半點興趣。直到有天,娜娜和一條食素的飛龍成為朋友,飛龍教她爬樹及飛行,其間其他牛牛見狀後,即打破之前的想法,對飛行產生興趣,一起參與學習。 Apple提到,當和孩子說夢想等題材時,不時也會說上這個故事,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及學習。 《牛爬樹,真的嗎?》 《牛爬樹,真的嗎?》(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梅莉諾 譯者︰賴云倩 出版︰格林文化◆ 任性的代價 《貪吃的牛小花》的主人翁小花是頭固執、任性又貪吃的乳牛,因她經常吃,身體較強壯,因而經常要求其他牛遷就她,即使農場主人想改變她這個性,但都徒勞無功。直到有天小花因為吃太多番薯南瓜,肚子脹脹很辛苦,才知道任性的代價。 《貪吃的牛小花》 《貪吃的牛小花》(受訪者提供) 作者:石井桃子 繪者︰中谷千代子 譯者︰米雅 出版︰道聲◆ 和平與反戰 《愛花的牛》故事發生於西班牙,主角是一隻公牛叫費迪南,他的性格和其他公牛不同,當其他公牛愛跑、愛跳及愛抵角時,費迪南只想靜靜地坐在橡樹下,聞聞花香,平靜地生活。但有一天,費迪南被誤認為是一頭強壯兇猛的鬥牛,因此被送去參加比賽。當觀眾期待他會與鬥牛勇士決一高下時,費迪南卻坐在場中央,任憑鬥牛勇士的挑釁,他也無動於中,只是留意場內女觀眾的鮮花頭飾。 Apple指此書於1936年出版,至今面世逾80年,屬經典之作。故事內容宣揚反戰及和平,可是在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曾被列為禁書,到二戰時間,也遭德國納粹列為焚書書單之一。後來於2017年被改編成電影,登上大熒幕,廣受大眾認識。 《愛花的牛》 《愛花的牛》(受訪者提供) 作者:曼羅‧里夫 繪者︰羅伯特‧勞森 譯者︰林真美 出版︰遠流◆ 勿以貌取人 《蘇菲愛唱歌》故事中的蘇菲是一隻很有音樂天分的黃牛,她和父母在鄉郊生活,平日最愛唱歌和彈琴。有天,她在報紙上看到大城市舉辦音樂比賽,於是決心去參賽。 當她到達大城市後,想加入樂團時,卻處處碰壁。例如她想加入由河馬及大象組成的樂團,卻被嫌她的身形太細小;牛樂團也不歡迎她,因此團是由乳牛組成,嫌棄她是黃牛。最終她因膚色、身高及體型的各種因素,被不同樂團拒於門外。後來蘇菲發現其他動物也有相同遭遇,因此她聯同這些動物組成名為「音樂之友」的樂團參賽,更有出色表現。 《蘇菲愛唱歌》 《蘇菲愛唱歌》(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傑佛瑞.培納  譯者︰賓靜蓀  出版︰天下雜誌◆ 牛牛競選12生肖 農曆新年當然要講講12生肖的故事。玉皇大帝為了選出12種生肖動物,因而舉辦了一場動物比賽,可是落力參賽的牛為何會成為第二名?為何貓又會落選,這些情節會在故事內逐一解開。雖然12生肖的故事,大家或許耳熟能詳,但Apple認為《十二生肖的故事》圖案及表達手法生動有趣,值得推介。 《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賴馬  出版︰親子天下 文:許朝茵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2歲兒子愛搗蛋 林芊妤 以閱讀擺平trouble 2

林芊妤 出招化解trouble 2。(楊柏賢攝) 要數近年親子界火熱KOL,林芊妤(Coffee)必定是其中一個。憑着她專長的瑜伽及可愛兒子「伯伯」的「加持」,令她在YouTube的粉絲人數飈升至129萬人,即使疫情期間工作也沒有受到影響,可說是「逆巿奇媽」!不過疫情之下,在家工作的媽媽卻遇上兒子的trouble 2,媽媽認真做動作教瑜伽時,兒子突然反斗頑皮衝入鏡頭,媽媽點收科? 提起Coffee,立時就會想起她在家中客廳的瑜伽墊上教大家做瑜伽時經常數着:「1、2、3、4、5……」觀眾邊跟着她一下一下地數,邊辛苦地大叫:「點解咁耐仲未數完。」雖然一邊叫辛苦,但依然一邊跟着她做瑜伽,為的就是想擁有一副像她一般的結實健美身形。這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火紅瑜伽KOL,同時也是人妻人母,2018年時與圈外男友閃婚並誕下兒子翟德彥(匿稱:伯伯),自此成為事業家庭兩兼顧的網絡紅人。 由於兒子外表老積,因此Coffee暱稱他為「伯伯」,她笑言兒子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名字,大家見到他可稱他做「彥彥」呢!(楊柏賢攝) 從小天使變「monster」 論受歡迎程度,Coffee和兒子不遑多讓,訪問當天,不少途人發現伯伯後都大呼可愛,紛紛要求合照;當然亦有新手媽媽向Coffee尋求產後收身的運動推介。在Coffee眼中,伯伯固然是個可愛小天使,不過她這陣子卻形容兒子為「monster」!她說:「明明之前還是個小天使,但當他踏入2歲,我真的感受到什麼是trouble 2,在家裏他會發瘋似地跑來跑去,又跳牀、又爬窗,甚至把廚房的廚具都拿出來在客廳敲打,好像有無窮精力似的!」面對這個活躍小怪獸,Coffee不但沒有生氣,更暫時放下工作,陪他追追逐逐,甚至一同在牀上蹦蹦跳,因為她不想以電視或遊戲機來打發兒子,希望以母愛的陪伴來為兒子解悶。 Coffee在家做瑜伽或拍片,兒子有時會突然入鏡,令媽媽哭笑不得。(林芊妤facebook) 伯伯現時2歲多,正在念學前班,現時因疫情關係改為在家上網課,令Coffee做運動、拍片的時間均縮減了不少,唯有犧牲睡眠時間或者加快手腳去完成工作。「其實我一直都習慣一邊工作一邊湊仔,以往他到學校上課,我便有3小時全速工作,現在就只有等他午睡才可以專心完成,雖然我主要是在家工作,很多事情也只能自己完成,如拍片、剪片、與客人傾工作等,但幸好有團隊幫忙做影片後期製作,分擔不少工作量。」雖然家中有聘請傭人,但Coffee一有空便會親自照顧兒子,加上她不打不罵,主張以講道理來建立親子關係,難怪伯伯都非常黏她。 2小時親子共讀50童書 雖然這陣子伯伯比較難搞,但作為媽媽,她有一個讓兒子安靜下來的法寶,便是閱讀,這也是她自小培養兒子閱讀興趣的成果。「他9個月大時,我開始教他看書,初時真的不太成功,因為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有時還會把書本丟開。但只要堅持,培養成習慣後,他1歲多時,我們已經可以每天看書半小時。我特別買了一個大書架給他放書,現在倒過來是他一有空便嚷着要我讀書給他聽,試過一次我足足講了2小時,一共陪他讀了50本書,之後朋友都問為什麼我的臉瘦了,我笑指那就是一口氣讀了50本書的效果呀!」 教兒子直面恐懼 不做膽小鬼 伯伯喜歡看書,尤其愛看與動物有關的書,但對於小動物卻只會遠望而不敢觸摸。有一次他們在家附近看見鄰居的寵物陸龜,他竟嚇得大哭,晚上更發噩夢。上星期,他們到戶外遊玩時,伯伯又看到別人養的陸龜,他依然表現驚慌,但Coffee認為,兒子要克服恐懼,就是勇敢地面對牠,所以她陪兒子去跟陸龜「say hello」,最後伯伯放膽觸摸了龜背一下。「我覺得孩子怕時,不是讓他去逃避,因為你不讓他克服,他回家還是會再哭再發噩夢,問題不會解決。我選擇陪他一起經歷和面對,並用我的行動告訴他龜龜不可怕,讓他可以放膽去接觸,不再做膽小鬼。」 Coffee說印象中香港的海洋較污濁,完全不知香港一樣擁有美麗的珊瑚,不過近年她常帶兒子到沙灘,發現水質比她小時候看到的改善不少,也許是因為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她提醒大家要努力保持這個態度。(楊柏賢攝) 環保教育:身體力行 與孩子一同「走塑」 這天Coffee和伯伯來到海洋公園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參觀,他們還深入珊瑚和海馬的幕後「育嬰室」,沿路上伯伯看見什麼動物,他都能用英文說出名稱,看到海豚骨頭標本更誤會大叫:「dinosaur」,表現得非常雀躍。Coffee表示,兒子特別喜歡看魚,而她自己更是一個熱愛水上活動的人,可惜疫情期間不能到外地旅遊和潛水,兩母子唯有在網絡搜尋一些魚類生活影片,坐在家裏看,幻想自己在海中心浮潛。 海洋公園一直與大專院校合作,支援養殖本地珊瑚、研究及復育工作。今次Coffee走進海洋公園幕後基地,除了解「海洋公園chill級保育計劃」,更親手嘗試為珊瑚作分支繁殖。(楊柏賢攝) 喜愛大自然的Coffee閒時也會帶兒子行山,看見海邊堆滿膠樽和膠袋,她會教兒子一同執垃圾。「香港大家都有份,不要以為亂拋垃圾對自己沒有害,因為除了損害海洋生物的生活,也會使魚類進食了垃圾,最後人們又再吃掉那些魚類,其實是一個循環。」 Coffee認為環保教育應從小做起,除了透過書本教孩子認識動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家長也應身體力行,「像我兒子這麼小就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上街時我會給他帶上一個專屬卡通環保袋,同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減少塑膠垃圾等,為保護環境和海洋生物踏出第一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文:顏燕雯 服裝提供:Theory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