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視藝家盡情發揮 搣甩「治療」標籤 玩創書法陶泥 開啟感官宇宙
藝術陶冶性情,毋庸贅述,而以藝術手法支援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童,亦非新鮮事。但長久以來,社福界都傾向把藝術當作介入工具,且以建構能力為目標,反之藝術本身的價值,卻未有在SEN服務上充分發揮。有社福機構決定破格創新,找來17名本地著名藝術家跨專業合作,以視覺藝術手法,把藝術家、社工和SEN學童三方結連,擦出不少火花,經驗值得和公眾分享。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於2019年展開為期3年的「藝術有SENse」計劃(下稱計劃),由社工與藝術家聯手合作,共同策劃以視覺藝術介入SEN服務的課程,對象包括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讀寫障礙特質的高小及中學生,並在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和學校裏推行。 過程中體驗情緒調節 與人溝通 身兼此計劃經理、註冊社工和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三重身分的梁惠茹(Paisley)稱,雖然社福界也慣常把藝術融入SEN支援服務,但今次卻用嶄新形式,「社福機構一直和『藝術導師』合作比較多,例如請他們來教班,做一些藝術技巧訓練如繪畫、黏土手工等。一般有既定的訓練模式,亦有一個既定的作品。但今次很不同,我們邀請了藝術家加入,一起參與構思、策劃和執行課堂,借助他們的專業領域,幫助我們整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論述,究竟藝術的進路是怎樣,如何和SEN小朋友的感官經驗聯繫」。 梁惠茹(朱安妮攝) 計劃的藝術顧問白雙全補充,由始至終都想除去SEN學童「被治療」的標籤,「很多時,這類學生參加活動,都是帶着一個『被治療』的身分,哪怕是『藝術治療』,隱藏背後的都是『治療』為目的。但這個計劃內的課堂卻強調玩和創作,只是在過程之中,學員會經驗到情緒調節、與人溝通,某程度上,已經達至訓練的果效」。 白雙全(朱安妮攝) 藝術創作是讓人表達想法和感受的平台,藝術物料則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SEN孩子的感官宇宙。這個計劃由視覺藝術家組成班底,包括書法家徐沛之、藝術教育家楊秀卓、陶藝家黃美嫻等,他們藉着自己最熟練的創作媒介和物料,設計不同的藝術課程,讓學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創作手法。 寫書法前「放電」 我手寫我路 誰又會想到一班平日跳跳紮、坐不定的ADHD孩子,可投入書法世界呢?徐沛之曾這樣說:「人不需要先安定才可寫書法,書法本身就能讓人安定下來。」當然,整個課堂還要因應SEN學生的特質去調節,方能成事。Paisley坦言,要這班孩子一開始便充滿「儀式感」去寫書法,是不可能的任務,社工的角色,就是要按着他們的狀態,事前加入一些既可讓他們釋放能量,又和課堂一脈相承的小活動。 以書法堂為例,Paisley讓學生在開始前,隨着她在房間內走動,速度時快時慢。熱身過後,再每人給一張玉扣紙和沾上墨汁的毛筆,請他們繪畫剛才行走過的路線。這個活動不僅讓學生消耗過多的精力,同時幫助他們把身體經驗,游走於紙上,進入創作思潮。 勾畫身體——「裝睡者的案發現場」需要學生把躺下組員的身體外形,以顏色膠紙勾畫出來,再以剪碎的膠紙突出圖像,好玩之餘,可訓練美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受訪者提供) 「心經簡林」——為了營造強大視覺效果,學生把行草書寫在長達1米的玉扣紙上,再懸掛起成為「心經簡林」,打破大家對書法刻板、沉悶的一貫印象。(受訪者提供) 「泥山」臣服 全身參與更投入 「營造強大的視覺效果」,亦是這個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白雙全洋洋得意地分享陶泥工作坊的經歷,「同學一入課室,望到那堆泥、看到那座山,雙眼已經臣服了,很想參與,這就是視覺的威力」!Paisley則稱,這種震撼,是社工、學員都比較少經歷的,「以往我們和學生用陶泥,都是做一些細細件的作品,但藝術家說,把比例放大,小朋友在創作過程中,就不單止運用手指,而是整個身體都要移動配合,當全身都在參與時,投入程度會大很多,而且作品放大了,他們更容易聚焦,會較少中途走開」。 陶泥吸睛——陶泥形態與質感豐富多變,能帶來很強的感官刺激,若再把作品放大,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就更震撼。相中孩子為展覽參觀者,非文中個案當事人。(朱安妮攝) 觸感經驗吸引孩子 隨着上月底舉行的成果展圓滿結束,這個為期3年的試驗計劃亦畫上句號。在這趟摸着石頭過河的旅程,白雙全承認,不是所有課堂都起到化學作用,「歸納結果,『撞中』的課堂,大部分都是一些感官經驗刺激比較大的,尤其是觸感經驗,它好像有種魔力,吸着SEN小朋友進去」;相反,一些需要比較多技巧處理的課堂,效果就不太理想,「其中一名聲音藝術家,擅長把舊電子零件改裝成樂器,但需要用上micro:bit、鱷魚夾等材料,單是駁線已經很頭痛,不易處理。因此,這個課堂只用了一次,就沒有再用了」。 嘗試失敗——不是每個由藝術家設計的課程都成功,像這個由舊物改裝而成的樂器,對SEN學童來說,製作太複雜。(受訪者提供) 想了解更多計劃成效及下載教案,可瀏覽jcartsmakesense.hk 社工×藝術家 互相衝擊 社工和藝術家,來自兩個星球,思維和處事方式截然不同。但正因如此,在「藝術有SENse」計劃裏,誰都不能沒有誰。Paisley感謝一班藝術家,擴闊了社工同事對藝術的想像,「以往我們即使把藝術手法介入社會工作上,都是用比較簡單的素材,例如是繪畫、和諧粉彩、黏土等,但今次和藝術家合作,一來用的物料已經很廣闊,二來他們亦幫我們突破對那種物料的固有想法,變化原來可以很多」。 白雙全則說,設計課程的藝術家,大多沒有SEN教學經驗,調節課程和介入課堂,都需要社工的專業意見,「藝術家平日做30分鐘、1小時創作是平常事,但SEN小朋友的能耐或許只得5分鐘,怎樣帶領課堂、如何維持秩序,都要靠社工同事去處理」。 自家藝術:DIY長刺水果 「秘密畫」表達情感 藝術空間「可大可小」,因應都市人狹隘的家居,白雙全設計了一系列「自家藝術」,只要運用家中一隅,也能享受創作的樂趣。 一盤生滿刺的水果 媒介:雕塑 材料:水果、牙籤 目標: ‧ 通過「異化」一件日常物件,刺激感官的敏感度,帶來新的美感體驗 ‧ 從不習慣的事物中,學習適應不安情緒,製造心理上的抗體 ‧ 體會感官過敏者的難處,培養同理心 做法: (1)隨意在家中挑選幾種水果(和蔬菜),選取顏色和形態豐富的,增加美感 (2)清洗牙籤備用 (3)順着水果的形態小心地插上一支又一支的牙籤,愈密愈好(圖A) (圖A) (4)雙手摸索生滿刺的水果,尋找適應的方法,由抗拒刺痛轉至接受的狀態(圖B) (圖B) (5)把牙籤逐一從水果中拔走,還原水果形態,並切成生果拼盤享用。牙籤洗淨烘乾亦可重用 一張收藏了秘密的畫 媒介:繪畫、設計 材料:A4畫紙、木顏色筆、間尺 目標: ‧ 用視覺設計補足語言障礙,用美感克服內心怯弱 ‧ 運用幾何圖形和顏色的分佈,創作一張抽象畫,表達內心複雜的情感 ‧ 把秘密埋藏在一張圖畫內,這意念推動填滿所有色塊 ‧ 填色訓練專注力 做法: (1)想一個秘密,想一個你想告訴的人;秘密不要超過8個字,關乎一件害怕又難為情的事 (2)按秘密的字數,在A4紙上間出相應的格數 (3)用木顏色筆把秘密放大寫在格上,一格一字;讓筆畫延長至碰到邊緣或其他筆畫,分割出不同形狀(圖C) (圖C) (4)將空格填上不同顏色,直至填滿整幅圖畫 (5)秘密消失在圖畫中,跟其他人交換,猜想對方的秘密(圖D) (圖D)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