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無方:成長型思維

從前有一隻小笨象,被馬戲團買下,戲班的人用繩子把牠綁在木樁上。雖然小笨象拚命掙扎,但牠力氣小,無法擺脫那條繩子。隨着時間過去,小笨象長大成了大笨象,絕對有能力掙脫繩子,但受過去經驗所限,認定自己不可能逃走,結果就不再嘗試,也沒勇氣作出改變,只能乖乖認命了。 「明明很聰明,就是不肯溫習」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提出影響我們行事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fixed mindset)及成長型(growth mindset)。長大了的笨象明顯發展了固定型思維,不想接受挑戰,視努力為沒結果的事,只想維持原狀,即使有潛能也不去發揮。幸好這只是個故事,若發生在孩子身上那就太可惜了。面對新環境、新科目、新教師、新要求,孩子準備好接受挑戰還是抱怨改變?遇上困難時,孩子選擇放棄還是堅持?看見別人成功,孩子感到受威脅,視自己為失敗者,還是嘗試從別人成功的經驗中得到啟發?最後,孩子相信成功是取決於天賦還是努力? 若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也許我們自己也得先培養成長型思維,才能引導孩子。「孩子明明很聰明,就是不肯溫習」這句話不知從多少父母口中聽到。作為父母,面對未知的新挑戰,我們選擇與孩子一同興奮地期待,還是試圖改變客觀環境遷就孩子?孩子失敗了,我們以失敗去定義孩子,還是真心相信孩子會努力改變,並且能樂觀地盼望成果?即使孩子什麼也看不上眼,我們是否仍堅信他總有發亮的地方,令人欣賞的長處? 擁抱挑戰 視失敗為磨練 新學年開始了,也許將會遇上不能理解的挑戰,甚至沒想過的失敗,孩子,或者應問問父母,作好心理準備去迎接了嗎?其實人生亦是,要讓孩子將來能自行解決問題,有勇氣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相信自己有能力突破困境而不認命,心理質素要何等的強,那麼,視今日的挑戰失敗是成長必經的鍛煉,好好調整後再努力,也是成長型思維的培養。 新學年開始了,蘇菲決定重回校園讀書。自從去年她畢業後在英國工作,面對的挑戰已不是我可以幫上忙,甚至我也不會明白,她往後走的人生路,我只能做她的啦啦隊,打打氣。我問她若選擇走學術路,路很長很艱難,預備好嗎?她並沒答我如何走,只說:決定了便相信能走下去。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仁濟隨筆:讀寫障礙與職業治療

讀寫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學習障礙,主要成因是由於腦部結構異常、遺傳或認知能力缺損所引致。 10學童1個有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的學童雖然擁有正常人或以上的智力,但是在學習時,往往會因閱讀、寫作及數學等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而受影響。據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統計顯示,本港每10名學童約有1個患有讀寫障礙,普遍比率約為9.7%至12.6%,及早察覺及識別可以減少對學童於學習上的影響。 職業治療師主要觀察讀寫障礙學童的閱讀及書寫情况,提供評估,例如小手肌發展評估、視覺感知評估、眼球追蹤評估、感覺統合評估等,因應不同的評估結果提供適切的治療。 讀寫障礙有以下特徵﹕ .抄寫時經常漏寫或多寫了筆畫 .經常寫錯字,容易混淆字體的方向,如b寫成d、土寫成士、上寫成下等 .肌肉協調能力較差,影響執筆寫畫技巧,寫字時容易出界 .不願意朗讀文章,容易讀錯字或有「跳行」、「跳字」的情况;對於理解文章內容有困難 多感官訓練 助學寫字閱讀 改善讀寫障礙的職業治療有3個活動可參考: 1. 利用多感官學習法學習文字 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學習,可以較容易把文字輸入腦中,如: 觸覺:可以在沙、米、鹽上寫字 本體覺:可以運用大關節於空氣中寫字 聽覺:可以朗讀文字的筆畫或文字的部件幫助記憶認讀 2. 參與視覺認知遊戲 視覺認知發展不良會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或會有漏字、跳行、跳字等情况。視覺認知的遊戲包括找不同、拼砌遊戲、畫迷宮、以不同方向(如順序、倒序、順時針)讀數字/字母、球類活動等。 3. 小肌肉靈活控制 小肌肉控制不良會影響執筆手勢和運筆的流暢度,小手肌活動如使用夾子、解開繩結、搓紙球等都有助前三指的發展。另外,要有穩定的小手肌控制,大肌肉的活動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平日可以參與絲帶舞、擊沙包、推車仔等以提升膊頭、手肘、前臂、手腕的穩定度。 文:梁玉芳(仁濟醫院圓玄學院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開學3Hs心願(上)

電視劇《反起跑線聯盟2》伴隨暑期完結,劇中的冼老師(朱茵飾)為人嚴謹,對學生行為品德要求高,同時對正字亦「最」執著(詳見bit.ly/3MuRQ0r),雖未至於令所有人反感,但不少家長都感到「怕怕」。其實家長除了希望孩子「學業進步」外,相信也希望孩子有Happy(愉快)、Healthy(健康)和Harmonious(和諧)的「3Hs」生活。教育局在新學年全面推動《4Rs精神健康約章》,目的是推廣有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4Rs符合美國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照顧者宜為孩子減少外在壓力,加強孩子自身的「核心」技能,並強化與孩子的關係(即「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因此4Rs實為家長達成3Hs心願的契機。 ◆足夠休息(Rest) 休息乃實踐「減外壓」的基礎,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身心發展相當重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還能提升他們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固定的睡眠時間、適當的睡前活動如閱讀或溫水浴,能夠有效幫助孩子進入穩定的睡眠狀態。這些習慣可以幫助減少外在壓力的影響,情緒也更穩定,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得更加自信,人際關係也更理想。 ◆適時放鬆(Relaxation) 面對繁忙的學習活動,孩子需要學懂如何放鬆身心。充足的休息,配合適當的休閒活動,能進一步培育孩子的健康身心。根據「加技能」的理念,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各種放鬆心情技巧和問題解決的方法,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法,或每日作簡單的靜觀練習,均有助孩子有效應對壓力,維持內心的平靜。孩子掌握這些技能,將能更好地應對日常挑戰,並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良好關係(Relationship) 家庭中建立正向、支持的氛圍至關重要。家長教養孩子時避免採用充滿批評或責罵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以愛和理解為基礎,以作溝通。根據「強連結」的概念,家長努力加強與孩子的聯繫,因為良好而「有反應」的親子溝通,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能提升自信心,增強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抗壓能力,從而促進整體健康發展。 孩子班主任是否「翻版」冼老師,家長未必有得揀;但孩子能否達至3Hs的願望,家長就當然有安排造就的空間。下回我們進一步分享造就孩子良好抗逆力的核心技能。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永不放棄的秘訣

每次只要談到學業,天霖就會說:「我想要棄科啊!數學太難啦!」 有次上課,他看到教桌上那本《超凡學生手記》,說:「這本書挺好看的!」 我問:「對你有什麼啟發呀?」 他說:「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障礙是自我設限,我常常覺得自己不行,信心不夠,特別在數學方面。」 「每次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爸就會出現,他每次都是同一句開場白,『要不要幫忙呀?』當他教我如何解題後,我就會有一刻想要再試試,但……真的是那一刻。下一刻再遇到難解的題,我還是想棄科。」 爸爸也曾數學不及格? 我好奇地問:「那又是什麼讓你堅持到現在,繼續嘗試呢?」 他說:「有一次解完題,我爸爸問我,知不知道在他求學階段有什麼失敗的經驗。我就猜他肯定是追不到女孩子,或是做了什麼『偷雞摸狗』的事情被老師抓到之類的。但他竟然告訴我,他中三那年,數學是不及格的!」 「我沒有想過,因為我爸的數學挺厲害的。他告訴我,當時每次做數學功課,就想着要棄科,他試過裝病不考數學,但被爺爺拆穿了,罵了半天。但那個時候感恩有老師的幫助,常常在課後講解題目給他聽,最後在下學期尾的考試中及格了!」 「你知道嗎?他說完這個失敗的經驗後,他拍了拍我的肩膊,說了一句超級『老套』的話,他說不要放棄,繼續努力!」 我笑說:「雖然『老套』,但你聽進去了啊!你爸爸抓時機抓得真準!」 陪伴子女 化解內心掙扎 我常常跟父母分享,時機很重要。天霖的父親不怕孩子的拒絕,每次看見孩子有需要的時候,都是簡單地向孩子重複發出同一個邀請──「要不要幫忙呀?」不但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都在」。 就是這份安頓感,孩子不怕跟父親分享自己想要棄科的想法,父親也不急於要求孩子拋棄這種想法,藉着教孩子解題的場景,跟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創造溝通的空間。 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以外,他發現原來自己面對數學時覺得困難,想要放棄,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是這樣,就連數學很不錯的父親,也有同樣的感受和經歷。 父母們,這代孩子面對的挑戰,大多是來自內心的掙扎,想要向好卻有時內心欠缺力量,提不起勁,他們需要成人作為他們成長上的嚮導,陪伴他們共同面對不同的困境,為他們加油打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夫妻共建「管教聯盟」

當家庭迎接子女到來時,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隨着子女漸漸長大,生活瑣事往往成為夫妻間爭吵的導火線。管教子女時出現分歧,夫妻該如何尋求共識,成為最佳管教伙伴? 根據研究顯示,婚姻的滿意度通常呈現U形走勢。有了子女後,夫妻的滿意度會從高峰下滑,直到子女長大後才回升。心理專家指出,許多夫妻有了子女後,常因管教觀念不同而爭執,而分歧主因在於雙方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驗有差異,引致管教觀念不同,其實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父母爭執 孩子或變自卑退縮 夫妻因管教分歧而引起的衝突,往往影響子女成長。子女無法理解父母間矛盾的管教規則,甚至感到困惑。更嚴重的是,若子女將父母爭執原因誤以為自己的不是,可能導致性格自卑、退縮。 那麼,夫妻該如何處理因管教子女而引起的衝突呢? 1. 態度一致,相互扶持 夫妻雙方應共同思考育兒的目標,如希望孩子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善良正直的人。當目標一致時,就能更容易找到共同點。在管教時,父母應協調並保持一致,給孩子明確的規範。同時,夫妻應先就大方向達成共識,建立「管教聯盟」,視彼此為合作伙伴,互相尊重,避免各自為政。一方作決定或承諾時,另一方應給予支持,防止孩子利用父母的分歧來逃避責任。 2. 理解差異,尊重彼此 管教方式可能因個人性格和成長背景而有不同,夫妻之間要用愛心互相包容,用同理心理解對方角度,而非故步自封或互相指摘。當意見不合時,應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聆聽對方的想法,保持開放溝通和互相尊重,共同克服管教上的挑戰,也能讓夫妻關係更加親密。 3.協商妥協,建立雙贏 建議建立定期的家庭會議,為家人提供溝通平台。若夫妻無法達成共識,可讓子女參與討論,避免一對一僵持。通過家庭會議,夫妻及時了解彼此及子女的需求,做出適當調整,達成雙贏解決方案。 4.分工合作,共同承擔 夫妻可協商彼此有適當的分工,各司其職。但分工並非孤立割裂,在需要時仍可請求另一半協助,當一方感到疲憊或壓力過大時,另一方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夫妻雙方也要安排時間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5.求助專業,緩解衝突 最後,當夫妻雙方無法解決育兒衝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家庭服務專業社工、輔導員等,以獲得正確的指引及協調技巧。一起學習如何更好地表達和理解對方,找到平衡點,管教上的壓力及摩擦才能得到緩解。 管教孩子是夫妻共同成長的漫長旅程,需要夫妻通力合作。只要大家本着對另一半及對孩子的愛,共同為子女努力,將分歧化為契機,一定能攜手越過各種挑戰,培養出身心健康、品格優秀的好孩子。 文:李慧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與子女談夢想

與子女談論夢想是一個美妙的時光,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還能幫助孩子思考未來,培養自信和目標感。作為家長的我也會跟一對子女談夢想,現時5歲的女兒Hayley會跟我們說,長大後希望可以成為一個畫家,當然作為父親的我,亦希望她可以夢想成真,如果各位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子女開展這個話題,以下有一些建議: 深入溝通 支持追夢 1. 營造輕鬆氛圍 選擇一個放鬆的時間和場所,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這樣,他們更容易打開心扉,分享內心的想法。 2. 積極傾聽 在與孩子談話時,保持專注和耐心,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表達。避免打斷或批評,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的夢想充滿興趣。 3. 鼓勵探索 孩子的夢想可能會隨着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改變,因此鼓勵他們探索不同的興趣和可能。告訴他們,不論夢想多麼天馬行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就好像我的女兒Hayley一樣,曾告訴我想做科學家,但最後又想做畫家,所以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斷探索。 4. 提供現實支持 幫助孩子將夢想具體化,討論他們可以採取的實際步驟來實現夢想。這可以包括學習某些技能、參加課外活動或認識行業中的專業人士。例如Hayley喜歡接觸藝術或繪畫,我們將來亦會提供機會給她,讓她可以好好學習。 5. 分享你自己的夢想 與孩子分享你年輕時的夢想,以及這些夢想如何影響你的人生道路。這可以讓孩子看到夢想的重要,以及追逐夢想的可能,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Hayley和兒子Hanson,每次翻閱我的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時,也知道爸爸是一名繪本作家,而且是可以夢想成真的。 6. 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提醒孩子,夢想的追求是值得的,不論最終是否達成。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和技能才是最寶貴的。 7. 保持持續的對話 夢想不止是一次對話的主題,定期與孩子回顧他們的夢想,看看有什麼新的變化或需要調整的地方,並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 通過這樣的交流,父母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能與他們一起構建一個充滿希望和可能的未來。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美人魚泳術結合優雅舞蹈 化身小美人魚 水中翩翩起舞

迪士尼動畫中的小美人魚Ariel除了漂亮善良,也擁有勇敢追逐夢想的決心,難怪受到很多大小朋友的歡迎。如果你想體驗Ariel在水中自由自在暢泳的快樂,毋須尋找童話世界的入口,只要去到西營盤的美人魚館,便可穿上美人魚尾巴,化身小美人魚,在水中翩翩起舞。   美人魚泳術(Mermaid Swimming)在外國已流行多年,熱愛旅遊及潛水的鍾卓芝(Iris)在台中完成一個美人魚課程後,2019年把它引入香港,最初以租用泳池或與五星級酒店合作形式,給大小朋友體驗美人魚泳術,直至今年3月,她正式於西營盤創設全港唯一一家美人魚館Mermaid Ocean Palace(MOP),館內有恆溫水池,令美人魚體驗不再受天氣和季節影響。 鍾卓芝(Iris,左)及聯合創辦人Christel Tam(右)希望美人魚課程能讓學生實現當美人魚的夢想之餘,更可透過呼吸練習、肌肉訓練等過程,紓緩情緒。(黃志東攝) 館內特設藤椅給小美人魚打卡。(黃志東攝) 練習擺動 運用全身力量 MOP以教授 「Mermaid Dance美人魚水中舞」為主,把美人魚泳術和舞蹈的元素融合,創造一系列以優雅美感為重點的美人魚課程。由於本地仍未有正式的美人魚導師課程,MOP便自設認證班,當中包括水試及筆試,讓完成考核內容的學員可以表演或教學。現時有10位導師,全部完成認證班並擁有急救證書。 小美人魚一般完成初級班8堂便可在美人魚導師陪伴下,到深水區做出一些組合動作如轉圈、吹泡泡等。在課程中表現優秀的小美人魚有機會被選出參與MOP每月舉辦一次的Mermaid Sundays美人魚同樂日表演環節。(黃志東攝) 美人魚課程主要分為每8堂為一級的初、中、高班,以及單次體驗班,均接受4歲或以上大小朋友參與。以初班為例,上課前要先在地面做熱身動作,然後練習「body wave」姿勢——類似游泳中蝶式的動作,但用的是全身力量,頭、手、胸、腹、臀有規律地擺動以協助身體在水中推進,之後便會穿上魚尾,在水中反覆練習這個動作。 上課前,小美人魚會在地上做熱身動作,包括拉筋及練習body wave姿勢。(因拍攝關係,熱身在淺水區示範)(黃志東攝) 或者你會問:「小朋友不懂游泳,可以做美人魚嗎?」答案是可以的。Iris說:「游泳的技巧與美人魚泳術並不一樣,如游泳需要換氣,美人魚則用一啖氣完成一系列動作,並主要用腹部核心肌群及臀部力量前進。」她又指初學者會在雙腳可着地、水深60至70厘米的淺水區練習,到有信心和能力才會到深水區學習其他技巧如水中吹泡泡、擺動魚尾、旋轉起舞等動作。至於體驗班則是課程的濃縮版,除了打卡環節,學生還會學到如何在水中浮起及怎樣下沉入水等基本知識,並掌握美人魚泳術的精髓。 化身美人魚需要穿上單蹼(Monofin)和色彩鮮艷的魚尾,體驗班和初級課程均會提供美人魚尾給學生上課用。(黃志東攝) 單蹼放魚尾:把單蹼放進魚尾中,是小美人魚課程中要學習的技巧之一。(黃志東攝) 熱身後,小美人魚會在淺水區來回練習推進的姿勢。而每節美人魚課師生比例不多於1:4。(黃志東攝) ■INFO MOP小美人魚培訓課程(初級班) 對象:4歲或以上 價錢:$4880/8堂,每堂1小時(10月31日前推出NeoYouth美康萊×MOP美人魚館聯乘活動,詳情可於官網查詢) 美人魚體驗班 對象:4歲或以上價錢:$600/45分鐘 地址:西營盤皇后大道西356號MOP Mermaid Ocean Palace 美人魚館 查詢:5950 6265(WhatsApp) 網址:www.mermaidop.com 文:顏燕雯 示範:Bethany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如何塑造孩子自我價值

最近,我和一些以前的學生約好敘舊。在席間,不免會講起他們的童年往事。其中一個男生分享了他小時候的頑皮事,他說:「何sir,感謝你沒有在我做錯事時一味責罵我,反而用另一種方式讓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你不僅讓我喜歡上中文,更教會了我如何做人。」聽到這番話,我心中既感動又欣慰,這讓我想起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童書。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是由著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創作的一本對大人充滿教育意義的童書。這本書不僅適合孩子閱讀,對大人而言也有深刻的啟發。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艾德華的普通男孩,他因為偶爾的頑皮行為,經常受到大人們的批評,甚至用粗魯、吵鬧、惡劣、野蠻、邋遢等字眼來形容他。逐漸地,艾德華變得愈來愈符合這些負面評價,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約翰.伯寧罕 譯者:林真美 獲讚賞 頑皮孩子變可愛 故事去到這個位置時,作者安排了一個反轉。有一天艾德華照常刻意去做一些壞事,但今次卻反而受到大人用另一個角度去欣賞他,然後用很正面的形容詞去表揚他。經過一次又一次,周圍的人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艾德華,給予他更多的愛和正面評價,艾德華逐漸建立正面的價值,最終成為了一個可愛、受人喜愛的孩子。 這本書讓我們深思該如何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孩子在成長期間很多時根據外界的評價而動搖,負面的評價愈多,孩子就愈容易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相反,當我們願意多讚賞他們,他們的自我形象便會愈好,自我的建立也會愈完整。孩子的成長需要通過自我接納和積極的自我對話,逐漸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學習將外界的批評轉化為改進自我的動力,而不是讓這些評價淹沒自信心。 大人們也要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要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去讚揚他們的優點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去用正面的方向面對孩子的「惡」,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在讀過這本書後,我常常都提自己,愈頑皮的孩子,我愈需要找到一些位置去稱讚他們,用正面的評價去建立他們。這樣,孩子們才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心靈的滋養。 教育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每個家長和教師的必讀之選,幫助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以愛和包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通過艾德華的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教育的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自我實現,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育兒鬆一ZONE:勿墮讚賞陷阱

「乖啦!乖啦!最乖係你啦!」 「識自己食飯!算你乖啦!」 「自己擺好對鞋,乖啦!幫我收埋啲衫,就仲乖!」 「你自己執玩具,乖!唔似噚日咁,搞到成地都係,幾無手尾呀!」 「你乖,媽媽咪開心囉!」 以上父母讚賞孩子的說話,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有沒有留意到當中的「bug」?相信父母是希望透過讚賞孩子,讓他有自信,甚或強化他的正面行為,可是這些bug卻無意中消弭讚賞的功效,甚至適得其反呢! 1. 讚賞的陷阱 .沒有說出具體好行為:父母希望透過讚賞來強化孩子某種正面行為,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表明究竟是什麼好行為,孩子摸不着頭腦,就未能達到父母的本意了! .真誠態度欠奉:字面說話怎樣好聽,但當中夾雜着的敷衍、不屑、揶揄等態度和語氣,是直接見真章,孩子絕對會感覺得到的! .得一想二:有時父母見孩子做到好行為,就會連帶附上得一想二的期望。但這樣的讚賞聽在孩子耳中,他只會咕嚕:「唔讚好過讚,原來後果嚴重!」 .秋後算帳:縱使第一句是讚賞,但父母接着便開始數落孩子過往種種的不是,他就只會聽到後者而上心,而無視父母第一句的讚美說話了。 .情緒勒索:孩子做好行為,是為自己個人成長,而不是討人歡心,為別人而活。「你自己做功課,媽媽會好開心㗎!」如此這般的讚賞,還是不用為妙! 刪掉「但是」 加添「假如」 2. 讚賞中必須刪除兩個字 「你好乖,自己執玩具,但係你仲未做功課喎!」不喜歡被人直接批評,是人之常情,父母讚賞孩子之餘,若加上「但是」兩個字,情况就180度逆轉了——讚賞變公審! 3. 讚賞中可以加添兩個字 父母讚賞孩子之餘,又希望他更上一層樓的話,建議可以用上「假如」兩個字。「你自己執好玩具,真係好有手尾!假如你收拾埋啲圖書,就會更加整齊!有手尾,又整齊嘅小朋友,真係有責任心!」 4. 過程中付出努力值得欣賞 父母讚賞孩子,勿只聚焦結果,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但他曾付出的努力,同樣值得欣賞。此外,父母可以強調,欣賞孩子做出好行為所突顯的品格特質,而當中,亦不宜攙雜跟其他人比較的說話。 5. 讚賞方程式:人 + 行為 + 形容 「小明(人),你自己做功課(具體行為),好主動,又自律(形容)啊!」孩子知道父母欣賞自己做某種好行為,會強化繼續去做,亦透過父母對自己的形容,逐漸建立自己是一個怎樣品格的人。 或許,孩子平日會做出一些令父母勞氣的事,不當行為以外,若父母多着眼他的正面表現,不吝嗇,真誠地宣諸於口去讚賞他,他就會逐漸建立自己正面的形象,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屏障

一天晚上當我和丈夫在傾談時,6歲的細佬不斷過來打斷我和丈夫的對話。我感到十分煩躁,於是對家人宣布:「我現在很煩亂,因為有很多人同時在跟我說話!」全家馬上鴉雀無聲,我則入房冷靜一下。但這時細佬又過來,戰戰兢兢地叫我陪他刷牙。我情緒還未平復,等了一會我才板着臉說:「去刷牙吧。」怎料一進到洗手間,細佬便大哭起來。 我內心即時有把聲音說:「怎麼了?我已經辛苦忍耐不發火!他還哭什麼?!」我問細佬:「你為什麼要哭?」細佬回答:「我不想說。嗚嗚……」我內心一把聲音說:「他現在很難過,需要安撫。」但另一把聲音卻說:「他不想說?他竟敢拒絕溝通!我就要他好看!」 最終,我內心的「同感心屏障」就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A.T. Field般全開,確保我的同感心一滴都不會流出去!我不再忍耐,完全不理後果地罵:「我剛剛都還沒罵你,你哭什麼?哭啦!你儘管哭吧!媽媽很壞,是不是? 」我還扮他哭來嘲諷他:「嗚嗚嗚,很可憐啊,為何我會有個這麼差勁的媽媽?」 這時神隊友爸爸出場了,他抱走細佬安撫,讓我有空間沉澱。 好,讓我們來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同感心屏障」出現了。同感心屏障,是一些會讓對方感到不被理解的說話和行為,往往流露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即時反應之中,不知不覺間滲透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之中。 我一開始入房冷靜,是「忽略」;然後我叫細佬去刷牙是「分散注意」;我問細佬為何要哭是「判斷」和「縮小問題」,因為我認為他未至於要哭;之後的大罵是「責怪」;最後扮他哭是「嘲諷」。 而同時,我也有對於自己的同感心屏障,我怪責自己沉不住氣,傷害了細佬。我用靜觀陪伴自己的憤怒,過了一會,內心一把聲音說:「如果你能看見我的創傷,便會明白我為何會這樣做。」我傷害細佬的行為被同感了,我流着淚,想起我小時候哭時,大人就是會如此責罵、羞辱和冷待我,所以當細佬哭或不願回答時,我便會被觸發。而當我能心痛我的童年時,我也心痛細佬剛剛的遭遇,於是自然地想要安撫細佬了。 之前因為有同感心屏障,所以我沒留意到細佬的真正需要。原來細佬是有點不舒服,所以想我快點哄他入睡。我跟細佬道歉,解釋剛剛媽媽被觸發了,細佬沒做錯事,媽媽很愛他,問他剛剛是否很害怕,再安撫他入睡。 「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 還有其他類型的同感心屏障嗎?有的!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屏障是「正向化」。 例如在孩子遇挫折難過時,說:「不要緊!下次再努力!」或在孩子憂心時說:「不用擔心,還有很多方法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等。如果這些鼓勵的說話是想要改變孩子的感受,讓他們馬上變得積極或釋懷,便有可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感受不被明白,或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應該或不需要的,繼而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先陪伴孩子的情緒,例如說:「我感到你很難過,我在這兒陪着你好嗎?」然後耐心陪伴和聆聽;又或者說:「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請告訴我可以如何支持你。」當情緒流過後,孩子通常會自然振作起來。 也請緊記,同感心屏障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或不夠好,那只代表我們以前也曾被這樣對待。這時候,我們又可以抱抱我們的內在小孩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