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九)

正向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在生活中有事情能夠讓孩子全情投入(engagement),孩子能體驗更多正向情緒,對生活更為滿意,亦有助培育孩子尋找生命的方向和意義。全情投入是指孩子在活動中全神貫注,忘我地投入,並從中獲得樂趣。想孩子全情投入,家長就需要留意如何在投入事情前,以及在參與或過程中的5個C: 投入事情前: 選擇(Choice):家長讓孩子在事前有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擁有掌控權,提升他們的投入度,參與時會更有動力。家長應留意孩子的需要,避免過分嚴謹地規管孩子的選擇。 清晰(Clarity):家長協助孩子明白自己想達成的目標,清晰的目標可以幫助孩子專注於活動,好讓他能投入過程中。 投入過程中: 挑戰(Challenge):適度的挑戰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並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家長宜在孩子要做的事上調節難度,讓孩子在技巧水平和挑戰中取得平衡。 承諾(Commitment):孩子對活動有承諾,更專注於活動,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家長宜信任孩子,兌現自己的承諾,鼓勵孩子盡力投入事情。 專注(Centering):專注於當下的過程,不分心考慮事情的結果,或過分着緊外在獎勵或關注,讓孩子全神貫注、全心享受。 當孩子全情投入於一項活動時,就可能進入「心流(flow)」的狀態,個人彷彿進入了精神狀態「異度空間」,在活動中「自動運轉」(automaticity),做起事情來不需多加思考,自動發揮。此外孩子不在意時間流逝,同時會忘卻他物,察覺不到身體感覺如飢餓或疲累,外在刺激如手機震動等感覺,直至完成事情後感到愉悅滿足。 (圖:黃清渝) 全情投入 學習面對挑戰 全情投入的機會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促進他們的韌性和抗壓能力。當孩子全情投入於活動時,能學習到如何面對挑戰,更有信心處理生活的困難,這些都是提升韌性和抗壓能力的重要因素。電影《年少日記》中的鄭有傑為取悅父母,選擇跟隨弟弟學習鋼琴,放棄自己更感興趣的角色扮演和配音。有傑沒有讓自己全情投入的項目,也沒有暫離「痛苦現實」的空間。相反,如果有傑能在讓他感受心流的「異度空間」中喘息,未知結果會否大不同?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建立孩子的原子習慣

詹姆斯.克利爾的《原子習慣》一書近年引起不少關注,在書中他提出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建立積極的習慣。今天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來聊聊如何建立孩子的良好習慣。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是「原子行為」的力量。克利爾認為,通過將大型目標分解為小型、具體及易於執行的任務,我們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積極的習慣。這些小型任務被稱為「原子習慣」,它們能夠觸發連鎖反應,推動我們朝着目標不斷邁進。 小明是一個小學生,他的數學表現不太理想,但他對基本運算的題目較有信心,而面對應用題則感到特別困難。今年他立下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目標。根據原子習慣的理論,我們來幫助小明將這一目標分拆成為一系列的小型任務。 分拆大目標 培養積極學習 首先,小明可以每天用5至10分鐘做基本的運算溫習,因這是他較拿手的項目,做起題目也得心應手,這既有助他建立學習的信心,也讓他的學習有愉快的開始。接着,他可以建立起每天花5至10分鐘溫習今天的學習內容的習慣,溫故而知新,更可在溫習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之後找教師、家長和同學提問,這個原子習慣可以幫助小明克服學習上的障礙,加深他對數學的理解,從而培養他的自主學習習慣。然後小明可以在每天溫習數學的最後時間做一個+1的任務,每天解決一道數學應用題。這個原子習慣可以幫助小明鞏固所學知識,針對需要提高他的解題能力。 每天一小步,通過這些原子習慣的建立,小明逐漸培養起積極的學習習慣。這些小型任務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能夠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說話「萬丈高樓從地起」,若要登高望遠,除了要有紮實的基礎,更要在地下與萬丈的高處間建立起每一級的小階梯,小孩子總不能一步登天,但再遠大的目標,只要一步一步的向高處「原子」邁步前進,定會有沿途美麗的風光,也總能等到達成目標的一天。祝願家長們陪同孩子天天向上,積極進步! 文:鄭家明 (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強化家庭抗逆力

在一次演講場合上,收到一名中一學生家長的提問:「社工,我們都明白家庭需要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相處模式,但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如何讓子女放下手機,參與其中呢?」 眼見該家長的困惑表情,以及周邊家長對答案的期盼,筆者深信這是現今家長的擔心及燒在眉睫的話題。筆者亦嘗試邀請在場家長分享他們的看法,而他們亦紛紛說出了疫情前後轉變的一份無奈。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學生課堂從實體轉為虛擬,學習更需依靠電子產品的支援。同時,疫情限制了社交活動,子女的娛樂容易變得單一,不是觀看網上影片,就是玩手機或電腦遊戲。雖然現時學校、社會、生活大致復常,然而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並未有重返疫情前的狀况。 子女沉迷手機 擔心演變衝突 在場的其他家長也表示擔心子女沉迷手機玩樂,不懂自我管理,成績受影響及眼睛受損等。而他們每每把擔心告知子女的時候,卻往往變成與子女間的衝突。 筆者衷心表示理解家長的困擾,同時,表示除了聽到擔心外,還聽到家長們對子女的期望,希望子女在學術上有良好成績,有健康的身體,有良好個人行為、表現及個人成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建立坦誠溝通 求同存異 筆者邀請家長嘗試與子女講述自己的期望,以及期望背後所包含的意思及原因,以開啟一個坦誠的家庭溝通旅程。不妨從今天起,嘗試善用更多具探索的問題,例如以「可以告訴我,你今天的安排是?」去取代「你又打緊機呀!」讓親子之間可以在更多的聆聽與表達中彼此了解想法與期望。 而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看,他們同樣需要面對生活習慣的轉變,過往他們可從學校、生活、社交及興趣發展之中,探索及發掘自我。然而,疫情的來臨,影響了他們的成長節奏及生活習慣。他們的確較疫情前需要依靠電子產品,以配合及滿足個人的成長及學習需要。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將擔心及期望轉化成家庭溝通的機會,不論家長與子女的想法與期望是否一致,在求同存異間調適相處節奏,磨合出一個最適合的家庭相處方式,讓家庭建立一個更鞏固的關係。 祝願每個家庭都能擁有更多的明白、理解與體諒,發揮更強大的「家庭抗逆力」。 文:江卓勤(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踏出第一步 投入共融遊戲

「坦白說,根本無法分辨哪一個是一般小朋友,哪一個才是有特殊需要!」在本會舉辦的共融遊戲日中,一名幼稚園教師有此觀察。 遊戲是孩子的本能,對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的兒童而言,更潛藏無窮動力,可引發莫大好處,令平日課堂上被動的一群變得主動,令寡言木訥的也漸漸開始發聲表達,展開社交溝通。 我們深明特殊需要小朋友的遊戲需要,早在2011年已於明愛樂進學校試行定時開辦自由遊戲課;其後,更擴展至樂興幼兒中心及樂勤學校。至2016年,我們開始與協康會結成伙伴,為其轄下的特殊幼兒中心推行系統化的自由遊戲教師培訓,並由教師自行運作,讓自由遊戲在特殊幼兒中心植根。 培養外出遊戲正向心態 經過多年深耕細作,教師對兒童遊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環境設置的方法、介入的技巧均有所提升,更發現遊戲所帶來的良好效果。對我們積極推動工作,校方的反應和回饋均令人鼓舞,那麼家長呢?有否接觸孩子在學習訓練以外的遊戲大世界? 透過先導項目的推展,我們發現家長甚少帶同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外出玩遊戲,箇中原因包括欠缺資訊,過往的負面經驗令人卻步,對孩子的照顧和訓練已令家長身心俱疲等。 針對家長的情况,我們隨即鼓動家長參與智樂先導項目中的連串活動,包括主辦家長講座和組織親子遊戲體驗團。前者有助家長認識自由遊戲的基本概念,培養外出遊戲的正面心態;後者則由我們帶領家長前往可供共融遊戲的場地,計有深水埗共融遊樂場及在不同地區舉行的社區遊戲活動等。 辦體驗團推廣 孩子開心家長安心 玩過了後,有家長目睹嚴重自閉的孩子竟然與其他孩子一起互動玩遊戲,感覺既驚又喜;另有家長指出,有專業人士如社工、遊戲工作人員的強大支援,如身處保護傘下,既感安心又放心,就算遇上突發狀况,也有即時援手;更有家長表示,在遊戲物資充裕和安全的環境下,孩子可自在遊戲,家長便毋須時刻老盯着孩子或苦苦追趕,得以稍作喘息,放鬆緊繃情緒;如有幸在活動中,遇上「星星」相惜的家長,更可閒聊交換育兒心得,建立互助網絡。 我們的種種先導行動帶領家長和特殊需要的小朋友走出了第一步,初嘗外出玩遊戲的樂趣;未來還需要更多社區的支援,更多家庭的包容,特殊需要兒童在成長之遊戲路上,才不會孤孤單單,才可穩穩妥妥地走出康莊之路,實現文首提及的共融遊戲烏托邦! 有特殊需要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外出參與遊戲活動,樂享自由遊戲。(作者提供)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子女不願上學,怎麼辦?

假如子女跟你說:「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你會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A. 學習上面對困難,追不上進度 B. 社交上出現問題,或許有被欺凌情况 C. 抗逆力低,遇到問題便逃避 D. 子女懶散,缺乏學習動機 筆者擔任學校社工多年,以上都是我曾經遇過的真實例子。記得有一名中學生曾因被同學「改花名」而情緒低落,同時勾起小學時被同學批評成績差的回憶,令他不想上學。面對子女哭泣逃避,家長亦無計可施,擔心「逼得太緊」會有反效果,於是尋求學校社工協助。 也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投訴「子女只顧打機,不願上學」。記得當時缺課的學生向筆者哭訴,自己無法應對學業的要求,覺得無助及挫敗,只能從打機「升呢」得到自我認同,但家長卻忽視或誤解他「希望獲得肯定」的需要。 子女願表達=向父母求助 筆者在文章開始時刻意詢問大家對子女的想法,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作為父母往往很容易作出批判,而忽略了子女逃避上學的原因有可能「以上皆是」或「以上皆非」。子女不願意上學的原因很多,子女願意表達,就代表他們正發放求助信息,希望父母了解及尋求協助,也正是家長幫助子女的黃金時間。 家長希望協助子女解決問題,但無從入手,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建議: 1. 細心聆聽:先耐心聆聽子女的感受,盡量設身處地理解子女的難處與掙扎,並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鼓勵。通過與子女溝通,家長可更掌握問題根源,共商解決方法。 2. 家校合作:與教師及專業人士討論子女不願上學的情况,了解是否與校內任何人士、事物或環境相關。筆者曾與缺課學生的班主任合作,介紹不同校內活動予學生,令他們從中提升自信心及成就感,增進學習動力和對學校的參與度。 3. 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規律的作息時間,包括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有助確保子女的身心健康,不至因沒有精神而拒絕上學。筆者建議家長與子女共同制訂清晰合理的時間表,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亦可使用計時器作輔助工具。 4. 建立目標和獎勵機制:與子女一起制訂具體又合乎現實的學習目標,並且給予適當的讚美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5.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子女持續不願上學,家長需要耐心地關注子女的情緒和需要,並初步評估缺課問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筆者有學生曾經有失眠及焦慮問題,每天早上即使穿上校服,亦因情緒困擾而未能回到學校。若子女遇類似情况,家長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輔導服務,如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等,作更深入的評估,協助子女走出困局。 重溝通勿批評 傳達關愛鼓勵 最後,也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家長的態度。筆者明白家長或會因子女不上學而產生氣憤、沮喪、無奈、擔憂等情緒,但請記着不要負面地認為子女不努力、不用功、不爭氣。子女可能也是身不由己,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未夠成熟,以致認為逃避是唯一可取的方法。家長要心平氣和,避免批判,建立開放和支持的溝通環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鼓勵。只要子女的情緒被明白、被梳理,家長自然可以引導子女分析及思考讓他們愉快上學的方案。 文:陳惠玲(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學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荷事荷地:荷蘭設學童單車試

荷蘭被稱為「單車王國」,除了單車數量多,單車也是當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但你又知否在荷蘭踩單車,孩子是要考試的呢? 兒童考試不兒戲 設筆試路試 在荷蘭,據統計一個一家四口的家庭,就有4架單車或以上。不少父母在小孩4歲左右便先讓他們學習平衡單車,然後才學兩輪單車。學童到達小學groep 7(即香港小學五年級),便要參加全國學童單車考試Verkeersexamen。這單車考試一點也不兒戲,先由教師檢查每架單車是否合規格,例如單車高度是否合適、煞車掣是否良好、輪胎是否打足氣、學童的平衡能力等。通過後可參加筆試,例如是否懂得每一個路牌的指示、轉彎時的左右手勢、道路基本常識等;筆試後,才可真正進入大馬路參加路試。當然,及格與否,你依然可以在路上踩着單車四圍去。 荷蘭各地的單車路徑和設施都非常完善,大部分踩單車的人都不會佩戴安全頭盔,不過,荷蘭對踩單車的人也有基本要求,例如漆黑時分,單車前後燈必須亮起,另外也禁止踩單車時使用手提電話等。而政府人員還會定期檢查單車是否停泊太久沒用而作出警告,警告無效便會將之沒收。 訓練自立能力 培養生活智慧 我家兩名兒子升上中學後,單車就成為他們日常必需品。除了上學,也是他們課餘參與課外活動周圍去的交通工具。因此,他們除能掌握單車基本技巧外,也能看懂地圖。無論遇上何種天氣,每天變化不定的交通狀况,他們都從容不迫地踩着單車前行。此外,他們還學懂如何維修單車。有一次,我兒子在上學途中單車鏈甩了,他並沒有慌張地打電話回家求救,而是把單車停在路旁自行維修;又有一次遇上大風暴,我正擔心他會被風吹翻,怎知他回到學校後,發短訊告訴我:「我踩在一個身形強壯的人後面,(他)為我擋了迎面吹來的風,讓我可以安全踩到目的地。」我深深佩服他們的小智慧。 在單車的路程上,我領略到荷蘭人面對困難時的毅力和智慧。原來我的兒子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有素呢! 荷蘭政府規定,在天還未亮的時候,必須亮起單車燈前行。(作者提供) 除了學懂踩單車技巧,也要學習維修和清潔。(作者提供) 文:Katy 作者簡介:因為一段異國情緣,伸延出一個中荷家庭。兩地不同教育,並沒造成衝突,反之融會貫通,造就了兩名兒子精乖伶俐、成績優異。遠嫁他鄉的Katy很樂意將在荷蘭育兒的經驗、知識和趣聞一一與大家分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賽車」小子:賽車模型STEM課程 學驗車、設計與工程 小學冠軍「F1車隊」 出戰英國

5個8至9歲的男生Ryan、Kaspar、Aavan、Pius和Jack組成的Redstone Sword,參加了本地首屆F1 in Schools小學組比賽,不單在2月初舉行的賽事中獲得香港區決賽冠軍,更獲得到英國出席總決賽的資格。今天(12日)正是F1 in Schools小學組在謝菲爾德(Sheffield)作賽的日子,雖然截稿前仍未知結果如何,但幾個小朋友已在連月來的準備中,汲取了寶貴經驗,學到如何向夢想努力進發。   2022年,生產力局把F1 in Schools STEM課程引入香港,這是一個非牟利的全球教育活動,提供有系統、以工程為中心的STEM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團隊管理和演講技巧。如真實的一級方程式比賽般,學生需要透過電腦的工具軟件,設計並製造賽車模型,再利用壓縮氣體推動賽車作比賽。至今本地已舉辦了兩屆中學組F1 in Schools香港區比賽,勝出學生有機會代表中國香港區前往不同地方參加世界賽,而小學組賽事則於2023年首次舉辦,參加學生可透過學校或個人名義參賽,在讀畢F1 in Schools提供的全方位學習課程後,便可參與本地賽事,爭取出席世界賽的入場券。 速度其次:F1 in Schools評分機制主要分為3大類,包括Car Scrutineering(賽車檢驗)、Design & Engineering(設計與工程)及Verbal Presentation(口頭陳述)。跑車的速度只佔其中一部分。(受訪者提供) 港6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生產力局表示,今年全港共有60支隊伍參與小學組各項賽事,經篩選後共有6隊打進香港區決賽,最佳3隊獲勝後可代表中國香港區前往英國參賽,並於出賽前接受培訓,包括與隊伍重新檢視於香港區比賽中的不足並提出意見,以提升隊伍的水平,例如比賽車輛應如何改善以增加車速等,希望隊伍能取得更佳成績。而5個男孩組成的Redstone Sword則是香港區決賽的冠軍隊伍,他們更同時獲得Best Brand Promotion Award。 進身總決賽:Ryan(左起)、Kaspar、Aavan、Pius和Jack組成的Redstone Sword代表中國香港出席3月英國舉行的F1 in Schools小學組總決賽。(馮凱鍵攝) Redstone Sword的5個「車手」Ryan、Kaspar、Aavan、Pius和Jack為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小學部)的三年級學生,有熱愛一級方程式的家長知道這個比賽後,便在家長群組邀請同學組隊,大家最初都只是希望讓小朋友上F1 in Schools STEM課程拿取經驗,沒想過他們會參與比賽,甚至最後獲得冠軍再到英國出賽。而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漸漸領略到這個比賽的有趣之處,包括要好好分工合作,如每人在隊伍中都會擔任不同角色,分別為隊長、設計工程師、平面設計師和製造工程師,負責帶領不同任務;在設計賽車的同時,又要學會巿場推廣,如經營Ig、尋找贊助商等。比賽日除了要賽車,也要做pit display,利用展板和口頭陳述介紹他們的隊伍和創作。5個小男孩在多個月的努力下,最終於本地賽中摘冠。「可能我們present時有信心,笑容和聲線都足夠,所以在那一部分取得較高分。」隊長Aavan說。幾個男孩也笑指沒有想過會有機會贏,Kaspar更稱:「當評判讀到第二名也沒有我們的名字,我以為我們什麼獎也沒有,怎知道是冠軍呢!」 減輕車重:擔任Design Engineer崗位的Pius(中)說,英國比賽時或會把賽車的裝飾紙減少,以減輕車身重量,令車跑得更快。(馮凱鍵攝) 9歲孩子找贊助商 經驗難得 Redstone Sword其中4個隊員在家長陪同下,3月9日出發到英國,參與為期9天的活動,包括參觀Silverstone Museum、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其中一天會參加小學組比賽。訪問之時,他們正為出戰世界賽做準備,亦積極地尋找贊助商,原來課程除了STEM,還包括企業管理、市場推廣及品牌建立等項目,隊伍可寫計劃書,向不同機構或人士申請資助,包括贊助物資和經費。據Kaspar爸爸Lorenz透露,這些活動確實為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經驗,也看到小朋友不斷地成長,「找贊助商時,小朋友和我們家長最初沒有太多頭緒,以為一間也找不到,在家長們合力協助後,首先得到Mil Mill(喵坊)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暨教育中心回覆,雙方聯絡後,小朋友更有機會參與一次再造紙體驗,令大家信心大增。小朋友之後更主動去尋找其他機構,無論自信心、團隊合作及表達能力也有提升,對一個9歲孩子來說,是十分難得的體驗」。 經過不斷努力,Redstone Sword找到的贊助商包括Mil Mill(喵坊)、Champion System(卓比奧斯職業自由車隊)、數碼營銷公司MWI等,還有些個人名義捐助,為隊伍提供宣傳品印製、比賽服裝製作,甚至team building活動(圖)等。隊員亦準備了感謝卡送給各個單位以表謝意。(受訪者提供) 經過不斷努力,Redstone Sword找到的贊助商包括Mil Mill(喵坊)、Champion System(卓比奧斯職業自由車隊)、數碼營銷公司MWI等,還有些個人名義捐助,為隊伍提供宣傳品印製、比賽服裝製作,甚至team building活動等。隊員亦準備了感謝卡送給各個單位以表謝意(圖)。(馮凱鍵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善養先救自己(上)

我是一個半職中學教師和全時的生命工作者,經歷過生死大關,現在與病共存,將生命的焦點集中於支持身邊有需要的人,透過生命成長去處理生活上遇上的各種困難。 在2019年,我遇上了「善養」,從學習、參與推廣到支持家長實踐的工作,我投入其中是因為輔助教養模式跟我所相信的生命成長有一致的方向——家長需要面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才可以發揮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在足夠的安全感和價值感下成長;家長也需要學習接納自己的脆弱和陰暗面,去活出表裏一致的自己,才能全然接納孩子,放下對錯好壞這些二元價值去批判和教導孩子——真正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 善養救未來,第一步是「救咗自己先」!就正如飛機上的逃難指引,要先為自己戴上氧氣罩才協助孩子戴上。 先利己再利他 雙方同獲滿足 我在工作坊給家長的第一個信息是:「請容許自己的自私」,我刻意用自私這個比較負面的字眼,因為我們自小都會被教導要付出、分享,不要做一個自私的人。而結果往往會令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和家人時忽略自己的需要,壓抑自己的委屈和辛苦,直至爆煲。 如果我們的自私不是損害和漠視他人,而是透過善待自己和好好學習,從而增加能量和容量,讓自己更有力量和耐性去照顧身邊的人,就是先利己再利他,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需要都得到滿足,這樣才是健康平衡的教養模式。 首先要好好學習的是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簡單來說,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所牽動的情緒,往往是來自童年經歴,例如孩子嚷着要食零食,你已經放低零食無益的信念去滿足他的需要,到他食完又再要時,你會忽然無名火起,覺得他不知足、不自愛、不守信用,明明答應每日最多食一包,食完要食飯卻做不到,若你控制到怒火,尚可耐心教誨,但壓抑不住,便會破口大罵,甚至出手,事後反思道歉完,又可能跌入自責內疚的漩渦。結果好可能影響睡眠,翌日狀態欠佳,情緒會再被觸發。日復一日,永劫不休。 要打破這個循環,我們一般習慣先找方法去改變孩子的行為,但往往未見成效;行前幾步去學習教養,明白要聆聽孩子的感受和了解他的需要,若做得到,親子關係有正面成果,當然感覺良好;可是,一時被情緒主宰未能做到,卻會更自責,覺得「自己好差,學極都唔識」。 回溯童年經歷 安撫受傷內在小孩 這就是我們需要先照顧自己的時刻。找一個空間,睡房也好廁所也可,讓自己暫時離開孩子安靜下來,將焦點從外在的孩子行為轉向內在,感受一下自己當下的情緒:憤怒、委屈,還是恐懼?嘗試沿着這些情緒去回溯童年時候的經歷,比如說,自己5歲時是否也和孩子一樣想吃零食,當時父母是不是更嚴厲地教訓自己?現在的自己是不是重複父母當年的說話和語氣去指摘孩子呢? 如果沒有好好處理童年傷口,我們會不自覺地傳承了自小所抗拒的父母管教模式。當我們覺察到這個狀况時,可以去學習如何以成人的自己,好好安撫內在小孩受傷的情緒,再用一個創意的方式去滿足他當時的需要。(詳細做法可參加工作坊學習,並持續在生活中反覆練習) 當我們用同感心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便可以發揮同樣的同感心去善待真實的孩子。這是善養先救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下次再談。 文:Jeff Ong 作者簡介:血癌倖存者,回饋上天眷顧而投入生命工作,近年主力帶領善養及內在小孩工作坊,支持不少有需要的人透過生命成長走出苦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女無方:執手尾

「執手尾」意指收拾爛攤子。可以是自己收拾自己的爛攤子,也可以是替別人收拾爛攤子,亦可以是別人替自己收拾爛攤子。我們當然不希望遇上爛攤子,但現實是爛攤子總是出現。若可以選擇,你寧願自己的處境是以上的哪一種?最不希望出現的又是哪一種? 讓孩子在錯漏中學習 家中要執的「手尾」每天都多。小朋友的玩具、廚房的碗碟、被到處亂放的衣物書籍,通常是最看不過眼的那位衝出來邊罵邊執拾。兒時蘇菲「執手尾」能力發展遲緩,對一地玩具、紙碎可以視若無睹、無動於中,怒火中燒的母親大罵後,蘇菲愣住了,然後淡淡地說:「你為何那麼嬲?」原來她不是看不見,而是她根本不認為那是爛攤子,一地玩具紙碎無阻她生活,又何須費力去執?結果以後就將她霸佔公家地方的物品放回她自己的領土內,包括她的書桌、窗台、牀,漸漸地她發展了物品擁有權的觀念,才開始有「執手尾」意識。 上了小學,要執的「手尾」也不少。做漏功課、忘記帶上課用品的情况誰也經歷過,問題是這手尾由誰來執?感謝母親要照顧人口多,從不理會我這些非關生死健康的問題,也慶幸蘇菲小學、中學均不接受家長於上課期間送交物件予學生的安排,讓我和蘇菲自小明白要負責自己爛攤子問題。 孩子漸長,要執的「手尾」更複雜了。睡覺前才記起第二天要默書、零用錢不夠餘下日子使用、說錯話不明不白惹怒同學、帶領活動前拍檔因病請假、約了同學做報告卻有組員爽約、負責幫班會訂「班Tee」卻訂錯顏色……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類似的爛攤子總會遇上。以上爛攤子的複雜度在於釐清「手尾」的責任,誰應負上最大的責任?其他人有責任嗎?誰負責出手去執?哪個部分要請人幫忙?如何提出執手尾的要求?這些問題家長不能代勞,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也不應奪去他們學習「執手尾」的機會。 自己爛攤子自己執 人生有不少令人無奈的「手尾」。選錯科入錯職場、投資失利、一段爛透的感情關係、追尋理想路上膠着狀態,這些「手尾」,即或你要問責誰,但還得自己去執,如何執拾好自己人生的爛攤子外,還要有頑強的意志、強大的能量去治療心靈的傷痛。 回應首段的問題,相信我們都不希望由別人替自己「執手尾」,自己的爛攤子固然希望由自己執,至少可以減低那份罪疚或情感負擔。那麼,下次見到孩子的「手尾」時,不妨忍耐一下,想想機會來了,讓孩子好好成長。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書中沒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語出宋真宗《勵學篇》,是鼓勵人勤力讀書,考取功名後,不愁富貴,不愁沒有美妾嬌妻。宋朝至今逾千年,呢句話仲啱唔啱聽呢?老爹話佢小時,油炸鬼鹹煎餅5仙一件,王師奶上月在機場食過一條28元的油炸鬼,肉痛到喃喃自語。世界變到七彩,由此類推,將五經讀到滾瓜爛熟,由尾念番轉頭,都唔會有黃金屋、顏如玉喇! 鬚眉俱白也未必夠錢付首期 所謂黃金屋,當然不是黃金鑄成的獨立屋,以香港標準,2000平方呎的半山區一個單位庶幾近矣;所謂顏如玉,充其量是第二回合便落選的港姐。讀完大學算唔算讀飽書,有資格住黃金屋,娶顏如玉?《勵學篇》結尾有兩句——「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實在令人氣餒。何謂五經?十個大學生,九個唔識答(包括小婦人的B仔C女),難怪他們與豪宅嬌娃絕緣。根據市場價格,一般大學生的起薪點約萬七八元,就算他們辛勤工作,波士欣賞你,十年八載加埋通脹,搵到五六萬月薪,已算不俗。除了日常生活開支,能儲下多少做買樓的首期?就算買個400多平方呎的美孚單位,首期都要150至200萬,儲到鬚眉俱白都未必夠,何來黃金屋?到人又老,屋又無,仲想有顏如玉吼你?鯪魚肉就差唔多。總結一句,書中沒有黃金屋。 出色球員收入以億計 世事無絕對,真有人窗前苦讀,綠滿窗前草不除,在牛津、哈佛念完博士學位,在華爾街混它三五年,時來風送,黃金屋真是唾手可得;至於顏如玉,與Taylor Swift、Zendaya或Sydney Sweeney同級的又何難!如此說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並非幻想。全世界70多億人,你數得出幾多個咁勁的人傑?逆向思維,不靠寒窗苦讀而黃金屋顏如玉兼而得之的,似乎又唔少。遠的不說,香港十大富豪有幾多個是靠滿腹詩書而得黃金屋和顏如玉?統治階層自然是高薪厚祿,但有多少個是滿腹經綸?唔想講咁多,怕得罪人而晚晚提心吊膽。人人心中有把秤,是真料是假料,有幾輕有幾重,心中有數。說遠些,不讀書而賺得盤滿鉢滿的大有人在,王師奶是NBA迷,出色球員如Stephen Curry、LeBron James收入以億計,月薪數百萬美元等閒事。就算一些初出茅廬的新丁,只要有球會收你,年薪一二百萬美元是起點,所以好多在高中或大學一二年的學生,只要籃球打得出色,日望夜望給球探發現,棄學從波。美國一般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五六萬美元左右,相比之下,蚊髀同牛髀,書中自然沒有黃金屋。 讀書非為黃金屋和顏如玉 王師奶講咗咁多負面例子,好似話讀書無用,小婦人心中並不作如是想。社會進步,全靠多讀書將知識面不斷擴大,讀書目的不是追求黃金屋和顏如玉。收筆之際,B仔忽然講了一句黑色幽默:「媽咪,漫畫書中真係有好多黃金屋和美艷到天花頂的顏如玉呀!」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