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新年道賀 提防「4D語言」

還有一個多星期就到農曆新年了,經過3年疫情的隔離,一家人能共聚一堂的機會變得尤其可貴,我們更渴望把握這個節日去彼此關心。然而,有些「問候」不但讓人難以感受到關愛,更會阻礙溝通,使關係疏離!正如不少家長的疑問:「明明我想關心子女,為何他們不領情?」或許是因為說了「善意溝通理論」中的「4D語言」(4 disconnecting languages),即4種令人失聯的語言。 「4D語言」包括: 診斷(Diagnosis):貼標籤、比較、批評他人 例句:「細佬如果你再勤力啲,就可以好似表哥咁叻㗎啦!」 否認(Denial):否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例句:「妹妹你唱歌咁好聽,唱畀屋企人聽,唔使怕醜啦!」 命令(Demand):透過命令、威脅,讓對方感到害怕、內疚,非做不可 例句:「你咁無禮貌㗎,舅父舅母叫你啊,快啲同佢哋拜年啦!」 應得(Deserve):強調責任和「應該」 例如:「小朋友就應該專心讀書先啦,畢業之後大把時間玩!」 聽到「4D語言」,子女容易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難以感受到家長的愛,甚至不願繼續對話。如果你想和家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不妨嘗試在拜年時多關心彼此的感受,減少評價或比較,「近排點啊你?返學有無壓力啊?」,相比起「你考第幾呀?」更有效表達關心呢! 善意溝通四部曲 我們「夥伴學校」一名媽媽分享,她向來都用家長式說教、命令、催促,甚至責罵的方式與兒子溝通,在參與我們的「善意溝通工作坊」和「家長共學小組」後,才驚覺自己平日說的就是「4D語言」。 及後媽媽嘗試在家中改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包括第一步,客觀描述子女的行為而非評價;第二、三步,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第四步,提出請求。有一次,媽媽因為已夜深,不容許兒子繼續玩手機遊戲,兒子隨即情緒激動,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選擇先冷靜和同理自己的感受,然後嘗試理解兒子的感受和需要,再慢慢跟他傾談。 媽媽問兒子:「媽媽見到你好想打機,係咪啊?」兒子立即大喊說:「係呀!」媽媽接着問:「你係咪因為𠵱家無得打機,所以唔開心?」兒子點頭。媽媽續道:「因為你聽日一早要返學,如果𠵱家唔瞓嘅話,媽媽擔心你聽日無精神上堂。我希望你𠵱家即刻去瞓覺先,媽媽應承你,我哋星期六放假再一齊玩。不過,我都希望你下次可以有禮貌表達你的訴求,我知你一定做得到!」因着媽媽的理解,兒子也平靜了下來。 每次聽到「夥伴學校」家長的轉化故事,我們都十分鼓舞,也再度肯定家長教育對於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的重要。因此「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一直堅持以全校參與模式與學校合作,致力賦能教師與家長學習善意溝通,因為我們相信影響學童成長最深的,是最常接觸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教育局於2023/24學年推出「校園.好精神」加強推廣校園精神健康的措施,亦涵蓋一系列的家長教育,包括與十八區家教會和校長聯會合辦家長講座,還有批出「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和「守門人」訓練等,對此我們感到十分雀躍,希望更多家長與我們一起轉化家庭的溝通文化。 最後,我們邀請家長在新春假期多了解子女的感受同時,不忘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也鼓勵學校投放更多資源在家長教育,促進家校合作,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鯉躍龍門 新春禮遇

農曆新年將至,又是辦年貨的時候!新鴻基地產旗艦商場大埔超級城推出「鯉躍龍門賀新年」一系列活動,如5大禮遇、大型農曆新年裝飾、新春市集、嘉年華等,陪大小朋友喜慶過新春。其中5大禮遇包括「1元廚神到會送團年飯」、「新春星級二重賞」、「快搶7折美食券及半價年糕」、「跨區消費賞」及「龍win當頭掛飾利市封」,The Point會員達成指定要求便有機會獲得。 此外,商場以喜氣錦鯉為主題,於中庭設置佔地逾1500平方呎的大型農曆新年裝飾。爸媽們可帶同小朋友走到巨型錦鯉拱門打卡,並在超過20呎高的LED彩燈前祈福,兩旁還有開運灑金樹,為大家新年添好運!在新年期間,商場還會舉辦一連串賀年活動,包括「龍躍新春市集」、醒獅獻瑞、財神巡遊,以及年三十晚的「除夕送舊迎新嘉年華」,一家大小歡度喜氣洋洋的佳節。 ■INFO 大埔超級城「鯉躍龍門賀新年」裝飾 日期︰即日至2月25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9:00 地點︰大埔超級城C區美食坊 查詢︰2665 6090 ■送利巿封、蝦子麵禮盒及紅酒 大埔超級城送出「龍win當頭掛飾利市封」、蝦子麵禮盒及紅酒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0個,每人可獲上述禮品各一份(圖2)。 (圖2)(黃志東攝) 有興趣的讀者請於2月2日(周五)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傳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收到專函通知。 問:大埔超級城中庭有多少呎高的LED彩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老師類型多面睇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你會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老師。王師奶雖然八卦,但絕對沒有惡意,蓋十人生九品,品品不同。且聽小婦人十數年求學生涯中遇見不同類型的老師,和你遇見的有否不謀而合: 1、殭屍型 這類老師,不論男女,長相都不差,可是走起路時,兩腳伸直,好像膝頭鑲了鋼板,彎不得。腰直得異常,永不彎曲,女老師也一樣。本來以為女老師雖不至柳腰款擺,但也不至硬直如殭屍。教書時聲線如一條直線,急促、既無抑揚,更無頓挫。轉身最恐怖,身體一齊轉,恍似木頭公仔。 2、機器型 不偷懶,一入課室即教書,依書直說,並無虛言。與其話教書,不如話佢讀書。速度倒算好,不徐不疾,由上堂讀到落堂。如果你中途發問,他把手向前搖搖示意不要問,他閣下繼續讀下去,直至下課鈴聲響。 3、黑板型 與機器型有異曲同工之妙。入課室一言不發就在黑板寫筆記,學生十分配合,筆落似蠶聲,課室秩序良好,學生唯恐跟不上,因為照慣例這些筆記是考試tips。如想升班,不可抄漏。 4、放任型 相比殭屍型和機器型,這類老師較受歡迎。他或她拿起書就教,好認真,唔知他們對耳係唔係失聰,課室好似街市賣魚賣肉,喧鬧之聲根本蓋過他的聲音,但見他紋風不動,繼續教他的書。下課鐘聲一響,他匆匆下課,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 5、口才型 口才型的老師大多受學生歡迎,他口齒便給,教書時口若懸河,略有幽默感,學生喜歡他的談笑風生。可是下課鈴聲響後,你會覺得今堂一無所得,老師根本無教書,笑聲後一片空白。他是好老師?他是受歡迎的老師? 6、才子型 這類老師年紀大些,滿臉嚴肅,出口成章,是學生們心中有料到的老師。無論教什麼科目,引經據典。典故的出處不是孔子就是孟子,最低門檻都是朱熹或司馬遷。學生們敬重老師的高深莫測,恍似世外高人,滿腹經綸。 7、演藝型 記得一位教書好叻,又受學生擁戴的老師說過:「每一課都像一場戲,第一步要引起學生興趣,他們才不會瞌眼瞓。有一個詞我們叫演講,內地叫講演。一個好老師除了學識淵博之外,還要識『演』兼識『講』。演得好容易帶觀眾入戲,演的七情上面,學生會跟着你的喜怒哀樂,做老師跟住將知識生動地『講』出來,這肯定是成功的一課,授受皆悅。」第一次聽老師說每一課都像一場戲,覺得老師有點誇張,言過其實,想深一層,老師說得對極。你也一定遇過一些口才欠佳,不知如何表達他腹中詩書的老師,這些不懂得「講」又不懂得「演」的老師,你會替他着急,即使學富五車,又從何說起? 篇幅所限,老師類型說到這裏為止,由天光說到天黑也說不完,王師奶向來尊敬老師,有幸一生中遇到一兩位令自己開竅的老師會永誌不忘。只有兩種老師例外,一種是無料充四條,一種是騎牛搵馬型,都是誤人子弟的人之患。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輔助教養模式」 以同感心滿足需要 讓子女做真實自己 引出好行為

現今雖然有很多不同教養理論,坊間亦有無數育兒寶典,但總的而言,主流社會所奉行的,都屬於「社會化教養模式」(socializing mode parenting),即以控制及改變兒童行為去切合社會的道德規範。但近年亦有新派主張「輔助教養模式」(helping mode parenting),提倡父母應該不帶批判地接納孩子所有面向,並以最大的同感心去回應和滿足他們的需要和期望,皆因相信當小朋友的生命得到充足滋養後,美德便油然而生。今期「P牌父母」系列,將帶大家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看看不一樣的育兒方式。   「輔助教養模式」最先由美國心理史學家萊.德莫斯(Lloyd deMause)提出,其後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Robin Grille)再在其著作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進一步闡釋。顧樂本在書中提到「『社會化教養模式』把重點放在兒童的『好』行為上,多於他們的情緒健康狀態,卻忽略了好行為其實是由健康情緒自然引發」。因此他認為,建基於兒童身心發展的「輔助教養模式」更值得推崇。 「輔助教養模式」強調教養以關係為中心,父母不宜對子女作出太多控制和管教,只需要與他們同感共情,孩子便會步向良好的發展。(filadendron@iStockphoto) 「社會化教養」漠視孩子需要 在香港,把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翻譯成《善養小童成大同》的慈善機構「教育大同」,也積極推廣「輔助教養模式」(機構稱之為「善養」),其聯合創辦人之一周凱旋(Karen)是兩女之母,她初為人母時,也是遵照主流的「社會化教養模式」去育養長女,以餐桌禮儀為例,「每次與外人一起進餐時,我都會要求當時只有兩三歲的女兒,無論那道菜有多喜歡吃,都不准多夾,一定要留給別人吃」。 周凱旋(受訪者提供) Karen指出,那時一心只想教導女兒要懂得人情世故和禮貌,卻不知道,其實這些要求,並不符合兒童心智健康發展的軌迹,「兩三歲的小朋友,最重要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未懂得表現自發的利他行為,但當時我沒有理會女兒的感受和感情需要,只是一而再地要求她做出不是由心而發的行為,使孩子感到焦慮不安」。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Karen說,會採取更理想的做法,「其實『要留給別人吃』,是否只得『不准女兒多吃』這個方法呢?我可否事先準備更多分量,甚至把自己那份讓給女兒呢?」Karen又謂,很多人都以為品格是從小訓練或督導出來的,但她認為,若孩子的情商能力未足以讓他們表裏如一地展現出成人的期望,兼且重複被最親密的人批評、指摘,便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好或能力差,產生羞恥或自卑感,長期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他們的品格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在坊間,亦有不少育兒專家會按着兒童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各種「教養信條」,同樣支持「善養」、育有一子一女的天珠說起便耍手擰頭:「我試過跟得很痛苦,有超大的挫敗感!」 逼兒子戒夜奶 媽媽感挫敗 天珠曾經像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博覽育兒天書,並把建議付諸實行,但屢試屢敗,其中打擊最大的,是替當時11個月大長子戒夜奶的經歷,「有本『育兒聖經』說,1歲左右是嬰兒戒夜奶的最佳時期,於是我馬上嘗試。而所謂的方法,其實只是任由孩子哭鬧也不屈服。專家還強調,孩子會哭一段時間,少則幾天,多則兩星期,捱過就會成功!」 惟事情並沒有專家所言般順利,天珠的兒子每晚都哭得聲嘶力竭,哭到第4天,小寶寶已幾近失聲,「那時我還未心息,很想征服兒子,只是丈夫給我當頭棒喝,他問道:『為什麼一定要現在戒奶?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法?他明明還未準備好!』」經此一役,天珠醒悟到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步伐,如何管教,亦沒有既定方程式,父母只能透過與孩子連結,摸索彼此都輕鬆自在的相處方式。 「善養」其中一個核心觀念,是深信小朋友每一個行為,都只不過在表達內心的想法,不存在主流教養觀念所指的「扭計」,因此鼓勵照顧者「以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Karen以購物、買玩具做例子,「孩子年紀愈小,是愈需要通過物質去感受別人對他的愛,所以小朋友看見喜歡的東西,便會叫爸媽買給他,這是一個很單純的舉動,但成年人往往把事件想得太複雜,變成了行為問題」。 天珠的兒子現在5歲多,正值喜歡買玩具的年紀,並且對車仔情有獨鍾,每次經過玩具店,總是說要買。對於被上一代以「社會化教養模式」養大的天珠,確曾為此困惑過,因為從小到大,她都被灌輸「只買需要的,不買想要的」,也害怕兒子追求物質,長大會變成揮霍無度的「二世祖」。但當天珠逐漸梳理自己的情緒後,便發現內在的恐懼並非真像,「其實小朋友對『消費』和『金錢』的概念很模糊,他們只是單純地回應自己內心的需要,但成年人就會解讀成『貪婪』」。 Karen和天珠也不約而同地認為,孩子對玩具的渴求,並不會無止境的。天珠表示:「後來我觀察到兒子,他之所以不斷要求買車仔,背後是有目的,原來他正在用車仔去創造一個城市!因此,他提出買車仔,並非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欲望。他最近可能覺得足夠了,也漸漸減少了購買次數。」Karen則謂,她以「善養」模式孕育次女,亦在其小時候,樂意滿足她物質上的需要,如今女兒11歲,會懂得向媽媽表達,自己的物資充足有餘,毋須多買了。 了解背後原因:天珠的長子(上圖)情迷玩具車仔,但其不斷購買的行徑並非出於貪婪,乃是想藉車仔去創建城市(下圖)。(受訪者提供) 可自製遊戲玩具 滿足物慾 那基層家庭又怎麼辦呢?天珠強調,「善養」不等於家庭經濟條件欠佳,也要不顧一切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重點不在於是否為小朋友花錢,而是在於能否真心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欲望,從他們的視覺看世界」。她續指,滿足孩子物慾的方法有很多,因為「擁有」不一定要「購買」,可以是自己製作、問別人借、以物易物,甚至跟孩子玩幻想擁有的遊戲等,只要小朋友感受到他的欲望是被同感,而父母亦樂見兒女得到滿足,那就已經是「善養」了。 善養教育:天珠摒棄坊間的教養信條,以「善養」模式孕育懷中的次女,感覺輕鬆自在。(受訪者提供) 「善養」既是主張照顧者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並應當充分回應和滿足他們的需要,很多父母會隨即陷入一種「即是什麼都由小朋友話事,大人無得say no?」的迷思。在「善養」路上,Catherine的經驗就並非如此。 Catherine(受訪者提供) Catherine的女兒15歲,被診斷有自閉症和輕中度智障,「我女兒雖然不太懂得用言語表達,但她是一個很活在當下、表裏如一、非常忠於自己的人」。Catherine說,女兒會因應當下每刻的感覺去表達自己,及向身邊的人直接提出需要,但作為媽媽,都未必每次可以百分百滿足孩子的要求,「因為我『善養』女兒之餘,亦同時要『善養』自己、惜自己,斷不能在覺得辛苦、感到委屈的狀態下,勉強自己去滿足她」。 滿足孩子和愛自己 並非對立 不過,Catherine重申,父母在「滿足孩子」和「愛自己」之間,不一定是二元對立的,彼此可以有很多協調空間,去達至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貼近雙贏的局面。Catherine分享其中一次經歷,「女兒是一個情緒很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覺得被忽略,經常要我待在她身邊。有個晚上,我覺得十分疲倦,很想早點睡覺,但女兒卻不停大聲呼喚我,希望我可以走到她房間替她抓癢」。Catherine感受到女兒渴求媽媽的陪伴,於是馬上回應,但由於睡意實在太濃,Catherine便直接告訴女兒,自己已經沒有能量了,只能短暫逗留,「當刻,女兒主動提出『媽媽睡在牀腳尾』,這就是我們母女一個互相調節的方法!這樣,女兒既得到我的陪伴,我亦可以舒適地躺下來,不會覺得辛苦和委屈」。 出書分享:跨專業父母悟出心法 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周凱旋(Karen),最近跟11名同樣擁抱「善養孩子.善待自己」觀念的父母,當中包括心理輔導員、社工、教師等,聯合出版《教養帶我去新維度》(圖),透過各人平凡又真實的生活故事,分享他們如何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出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可輕鬆自在做「真實自己」的寶貴經驗。 書中涵蓋5大主題,分別是愛孩子、愛自己、愛家庭、愛世界和愛人生。雖然作者們強調此書並非教養指南,但希望藉着他們的集體經驗來讓讀者各取所需,並從故事中得到啟發,悟出適合自己和家人的心法,一起提升教養的能量。訂購詳情,可瀏覽bitly.ws/3a5HJ (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