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孩子社交焦慮 家長如何協助?

還記得某年準備出席由朋友舉辦的聖誕派對,我與太太雀躍地為女兒妝扮及選擇禮物,但女兒的反應沒有像我們般雀躍,反而顯得有點不安。我放下手裏東西坐在女兒身旁,問她是否身體不適,還是有什麼不開心?她搖搖頭說沒有,只是擔心不懂得向爸爸的朋友打招呼,亦不知道怎樣回答他們的問題,更怕說錯話會被取笑。 聖誕派對感不安 怕說錯話被取笑 對於當時只得6歲的小孩來說,這些都是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小孩子面對不同的社交場合,確實需要充足準備。父母在身旁給予正面的支持及鼓勵,避免尷尬場面使孩子感到壓力,可以避免子女日後對社交產生焦慮,更有信心地應對不同的社交場景。 有社交焦慮的孩子處於一個新環境,會出現過分的害羞、想法負面、焦慮不安、不敢與他人對視及哭鬧不語的情况,更會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社交焦慮原因有很多,在成長的過程中,若曾經遭受虐待、經常被嘲笑、被孤立及家庭環境常有變動等,都會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感到不安和焦慮,影響他們的社交技巧及信心。 社會充斥各方面的比較,亦為兒童添加不少壓力。學業成績、生活上奢侈品牌及外貌等的比較,都會增加他們對社交場合的焦慮感,孩子們可能擔心被拒絕、孤立或批評。再者,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亦可能導致更大程度的社交焦慮。在虛擬世界中缺乏面對面的交流,較少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溝通及表達個人觀點,孩子在社交技能不足下,會使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困擾及焦慮。先天遺傳都是社交焦慮的成因,而孩子如果有傾向負面思想、缺乏自信、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等特點,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 別把「怕醜」和社交焦慮混為一談 家長別把「怕醜」和社交焦慮混為一談,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怕醜」的人在跟人交談時,對自己並不會有負面的想法和評價。如果家長常指摘子女「怕醜」或「無禮貌」不願意與別人交談,會加添子女的社交壓力。家長可以嘗試先肯定及安撫子女焦慮的感受,再慢慢講解或綵排不同社交場合的應對方法。 建立孩子自信心 發展個人技能 要避免孩子社交焦慮,首先從建立孩子自信心開始。就着孩子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個人技能,例如是踢足球、畫畫及唱歌等,讓孩子肯定自我的能力。家長從旁加以讚賞及鼓勵,有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第二是演練不同的社交場景,家長可以實際示範如何向人打招呼,孩子練習多次,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第三是增加子女與同齡小朋友的互動,除了學校之外,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附近的兒童及青少年中心、公園等玩耍,觀察孩子如何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並鼓勵孩子多分享各種正面的行為。最後是鼓勵孩子參與團隊活動,例如制服團隊、足球隊、小義工訓練等,使孩子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提升個人的社交能力。 如果家長擔心孩子有社交焦慮,建議向專業人士求助,作進一步的評估,由專業人士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建議,幫助孩子克服社交焦慮並提高社交技巧。 文:李國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培育幼兒關鍵能力 應對未來社會需要

人工智能(AI)的發展,近年引起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討論主要集中在如何優化課程及教學法等,以應對未來社會的需要。Google在2022年發布了《未來教育》報告,主要探討全球一體化衍生的共同問題,以及AI改變工作環境的趨勢,並提出3項教育方向:「培育解決全球問題能力」、「培育高需求的工作技能」、「培育不斷學習的態度」。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為幼兒裝備這3方面的能力呢? 培育5大解難思維能力 Google倡議的教育方向,主要涉及培育多元的能力,包括思維、創新、解難、學習和合作能力。而幼兒STEM教育所培育的解難思維能力,亦涵蓋了這方面的特性。 幼兒的解難思維能力分別為: 好奇:察覺問題,在構思及解決問題時抱有好奇 持續:持續構思及解決問題方案 變通:改變及創新方案,並因應情况辨識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反思:持續回顧、檢視及反思方案 協同:解難時運用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包括溝通、接納、共識、了解對方需要等 從上述可見,解難思維能力除了是個人處事能力外,還涉及察覺人、事、物的需要及問題,也需要與他人合作,保持專注、堅持的學習態度,並具有變通及反思能力。在幼兒階段,培育幼兒解難思維能力,這亦能回應未來社會所需。 思辨能力 分析資料真偽 AI世代下的學習模式,由過往以教師主導轉變為自主學習,因而更需要培育思辨資料真偽的能力,以及誠實運用資料的素質。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包括閱讀資料、觀看影片、訪問他人等,幫助幼兒從中分析資訊的共通點,建立建基於正確價值觀的思辨能力,以及尋找多元資料的才能。此外,故事繪本可讓幼兒從不同角度,討論故事人物的想法及言行,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筆者過往到校支援時,發現幼兒能夠運用解難思維及思辨能力,構思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只要幫助幼稚園教師掌握關鍵的教學策略,包括引導幼兒觀察人、事、物的需要,鼓勵幼兒合作及持續構思解決問題方案,共同尋找及檢視資料等,便能促進幼兒發揮解難與思辨能力。以下是一些幼兒關鍵能力的學習成果: 「超級市場不方便視障人士,我想製作這個會發出聲音的裝置,提示此層架擺放什麼貨品。」K3幼兒介紹他的繪圖作品。 「婆婆經常要彎腰收拾狗大便,我們用伸縮棒製作這個能伸縮的鏟子,方便婆婆收拾狗大便。」K2幼兒分享他們製作的「拾狗大便」工具。 筆者認為在幼兒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學習階段,培養解難及思辨能力,能為幼兒於未來社會立足建立穩固基礎,希望上述觀點可為教師提供參考。 文:羅傑瑩(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又到聖誕

12月中旬,相信小五、六的視藝科呈分試大部分已暫告一段落,但如果學校會把「平時分」也納入計算,同學便不可掉以輕心,每份堂課或家課也務必全力以赴。我覺得視藝科其實有別其他學科,考試除了要對應主題、符合條件外,一份「自我要求」的意向和熱誠也是必須,不論作品計分與否,每次也應投入面對,學會享受箇中樂趣。 三大熱門繪畫節日 今期我也暫且放下呈分試實戰主題,和大家輕鬆談談聖誕節的繪畫話題。不同節日當中,最為同學們喜愛納入繪畫主題的,以萬聖夜、聖誕節和農曆新年為主。萬聖夜由於相關節日造型和元素充滿古怪奇想,帶來很好的繪畫動力,可惜節日只有一天,同學們往往因未能對應上課時間或要備戰考試而放棄。 同樣是熱選繪畫主題的農曆新年,卻又很有趣地和該年生肖有着微妙關係。印象中最受歡迎的順序是:龍、豬、狗及猴子等。來年適逢龍年,喜愛繪畫的你可以及早準備。 每逢12月,都會因應學生們的要求作出草圖示範,我一般會以sketching來表現,重點是構圖佈局,不求細緻,預留適當空間給他們加入個人創作才最重要!(繪圖︰Mr Liu) 畫作色彩繽紛是小朋友開心的表現,當然,禮物多就更開心!(作者提供) 親筆繪畫聖誕卡 顯示誠意和創意 聖誕節因受市面氣氛影響,加上大部分學校也完成考試,又有着較長的假期,故以此為繪畫主題的也相對踴躍。特別是聖誕節會送聖誕卡,大家有互相送贈聖誕卡的習慣和經驗嗎?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一張實體聖誕卡除帶來節日氣氛和問候之外,暖暖的關懷也會令彼此距離拉近;如果聖誕卡由你親筆繪畫,就更顯示誠意和創意。現在就拿起畫筆,畫一張獨一無二的聖誕卡,送給你的best friend,既可聊表心意,又可練習繪畫技巧,實在一舉兩得! 隨性創作:年幼小朋友的率性和直接就是如此簡單,充滿童真的畫作,顛覆了聖誕老人傳統大鬍子的造型,不要作出太多約束和規範,讓他們盡情發揮就最好。(作者提供)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按摩有助孩子溝通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嬰兒按摩課程,原本期望學習一些按摩技巧,以幫助有餵食困難的小朋友。然而,我發現按摩竟然還有其他的功效,想在這裏與各位分享。 看反應尋找溝通線索 根據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的指引,嬰兒按摩強調的是愛的觸摸和溝通。而對於溝通的幫助,讓我印象深刻。在按摩中,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着重孩子給予的提示或線索(behavioral cues)。如果孩子展現出正面的線索,例如微笑或身體放鬆,這代表孩子享受按摩,我們可以繼續;然而,如果孩子展示出任何負面的線索,例如推開父母的手、皺眉、扭動身體,甚至哭泣,這意味着現在不是按摩的一個適當時候。這些正是溝通的方式,溝通是雙向的,即使是初生嬰兒也有自己的溝通方式,只是作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留意到這些線索。因此,如果我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根據溝通線索跟孩子溝通,他們不僅會感到受尊重,而且在幼兒期已經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 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 讓孩子認識身體 此外,當孩子願意接受按摩時,我們可以在按摩過程中提及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讓孩子認識身體的不同部分。我還記得導師曾經提到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有語言障礙,但在他4歲時已經學會53個身體部位的名稱。這得益於他的母親每天為他按摩時提及不同身體部位的名稱,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習到這些詞彙。 給予孩子愛的觸摸 加強聯繫 按摩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上的療法,還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工具。透過按摩,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線索。同時,按摩還能促進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讓孩子在早期就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因此,我鼓勵各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愛的觸摸,並嘗試替他們按摩,這將有助加強與孩子之間的聯繫,同時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按摩並非適用於所有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喜好和需求,有些孩子可能對按摩不感興趣或不適應。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和線索,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孩子不喜歡按摩或展示出負面的線索,我們應該尋找其他方式來與他們建立聯繫和溝通。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護,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和溝通。嬰兒按摩是一個美好的機會,讓我們與孩子一起享受愛的觸摸,同時促進他們的溝通和發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小荳荳的少女心(上)

小荳荳升上五年級後,自覺是一個少女了。愛追星,愛打扮。從前總喜歡親親爸爸親親媽媽,現在卻感到怪怪的,總想爸媽躲到老遠,千萬別讓同學們看到爸媽總是「跟出跟入」。爸爸媽媽嘮叨嘮叨的,同一番話從小到大聽了三萬遍,他們趨近未開口,小荳荳就已想戴上隔聲耳筒然後找個洞鑽進去,不用再聽到爸媽講話。 最不得了的是,她吃了一包薯片後,臉上竟然長出紅色點點,天啊!不會是「暗瘡」吧!「青春豆」太文雅,也反映不到臉上長紅色豆豆的震撼。胸部的發育多麼令人不適和尷尬,只能用鬆身的外套掩飾一下。然後,一天早上起來,肚痛。肚子感覺脹脹的,但上廁所又拉不出什麼來。爸爸一句:「不是來經了吧?」把小荳荳嚇得連忙將媽媽洗手間裏的衛生巾包好放進書包。萬一真的在學校裏第一次來經就不好了,擔心了老半天,原來是虛驚一場,只是腸裏有氣,放了幾個悶屁,肚子就不痛了。 男女班長被取笑是情侶 從前班上男同學女同學傻呼呼地玩在一起,今年可不一樣。看到他看着她的眼神,就知道他對她有意思。但她喜歡的,卻是另一個他,對那個他也實在太不公平了。卻其實,另一個他只是一頭波牛,他對她她她她都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從頭到尾只看到球場上那粒球。小荳荳是女班長,跟男班長一起站在黑板前「看班」,總被同學取笑二人是情侶,小荳荳以冷酷的表情回應,她心裏欣賞的不是他。 是是非非 友情備受考驗 班上自認為已是少女不是孩子的,不止小荳荳一人,好幾個早熟女生,言行舉止打扮都開始有所不同。他們既是小荳荳的好朋友,也是小荳荳的心頭顧慮,因為班裏就數她們幾個已有青少年的心態和共同喜好,是班裏的萬人迷。但是,這個圈子也不好混,六人中,有兩個愛挑是非,另外二人是放負王,只有小荳荳和另外一個好朋友欣欣性情隨和友善。近日,小荳荳和欣欣的感情就備受考驗,事緣放負王曉晴近日因與班上某幾個男生有過節,天天哭哭啼啼,就把欣欣拉了過去天天哭訴。本來同學之間互相支持沒問題,但見着幾個是是非非和放負同學天天在自己當值時圍着欣欣,感覺就不太好。不知他們在講誰的是非,希望千萬不要是自己就好。 噢!不好了!原來是更差的情况,大家鬧翻了。愛說是非的佩儀跟其中一些男同學很要好,她認為曉晴有錯在先,欣欣不需要開解曉晴,讓她自己哭個夠就好。佩儀更把曉晴在心情欠佳放負時的說話告訴了那班男生,令他們更討厭曉晴了。欣欣夾在二人中間,本來努力游說二人不要因為其他人而影響姐妹情,但欣欣也實在受不了曉晴天天哭哭啼啼,令自己的心情也變差了,而且佩儀的說法也有合理的地方。欣欣希望小荳荳可以跟自己一起站到佩儀那邊,疏遠曉晴。 小荳荳一向不喜歡站邊,是非對錯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待續)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又到買禮物的時候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即將來臨,作為西方「大節」,在12月初開始便看到不少家居門外添加了聖誕裝飾,相比早前另一個「大節」萬聖節,在聖誕節不少本地人願意花更多金錢及心思做準備,因為好多萬聖節的裝飾在過完節不久便立即拆除,而聖誕節的裝飾可放較長時間,過了年才拆。 準備聖誕禮物最頭痛 大節當前,除了要為家居裝飾之外,另一件要事相信就是買聖誕禮物,為即將舉行的聖誕派對交換禮物環節做準備。在近兩年的聖誕節前夕,我們都會與一些香港移民來的家庭舉行派對,而買聖誕禮物給小朋友抽獎,有時都頗為頭痛。首先是參與派對的小朋友年齡分佈頗為廣闊,由5歲至13歲都有,基本上很難找到一份禮物是可以完全滿足他們,加上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女孩子,但亦有少數男孩子,所以不能選擇一些太偏向男孩或女孩的禮物,以免他們失望落空,因此更多人選擇一些相對中性的禮物,皆大歡喜。 除了要準備聖誕禮物之外,年底亦有不少小朋友生日,所以買聖誕禮物的同時,也需要為這些小朋友準備生日禮物。相對於聖誕禮物,準備生日禮物較易,因為可事先向對方家長探一下口風,了解小朋友的喜好。還記得之前有個家長提出,如想買生日禮物給他的小朋友,最好是買書。在香港,生日送小朋友一本書,而對方長輩在場的話,相信定必會令他們不滿;不過身在外國大家都變得百無禁忌,只要小朋友真的喜歡而並非父母的一廂情願,也未嘗不可。 收禮物一定開心? 說到這裏,我心中不免產生一個疑問:小朋友收到禮物便一定開心?如果以我兩個小朋友來看的話,未必一定「是」,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小朋友的性格而定。以小女為例,她的性格偏向「貪新忘舊」型,雖然家中有不少玩具,但去到超級市場購物時,總會要求獨自到玩具區遊覽一番。所以當她在聖誕節、生日等收到新禮物,當然會表現得很開心,也會急不及待地拆禮物。 至於小兒,從小到大對玩具的愛好沒有這般強烈,還記得小時候我送了一盒機械人的組裝模型給他,但幾個星期都沒有動過,最後還是要我和他一起組裝才有成品出現。而現時家中仍有不少他在年幼生日時,由長輩出錢並由他自己挑選的玩具放在一旁從未開封,就算是近年收到的生日禮物,他都甚少會立即打開拿出來玩,事隔半年、一年後才拆開的都有不少。雖然他對禮物的興趣不大,不過每年問他是否想舉行生日會,他都會回答:「想!」在我角度來看,他是比較想和朋友一起玩,多於收生日禮物。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叩門不看分數 重面試 問◢ 請問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迦南幼稚園(荃灣)和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是否都是趙sir評核的A+幼稚園?另外,如想叩門聖公會仁立小學,是否要有25分才可以呢? 答◢ 在本人撰寫之《2024-2025 尋找優質幼稚園——幼兒升學完全手冊》,該3間幼稚園的排名如下:最高(A++)為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迦南幼稚園(荃灣)和聖公會荊冕堂士德幼稚園則是A。一般小學要求申請叩門的家長有誠意,所以最好用「1-1-1」策略來申請(即自行、大抽獎甲乙部都以該校作為首志願)。至於25分是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要求的分數,叩門是不需要理會分數這回事,反而着重面試的表現。 40校網叩門推介4校 問◢ 小兒性格屬焦慮型,已帶他做評估,不屬於SEN。我正為他升小一作準備,想報考一些直資私立小學作叩門熱身,若統一派位不理想也可叩門。想問九龍區哪間直資或私立學校較有愛心、有耐性,會接受這類小朋友?我們家住美孚,想問若要叩門,40校網又有有哪些好選擇? 答◢ 根據世襲超收額排位,40校網排第1至4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長沙灣天主教小學、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及聖公會基福小學。比較適合你兒子的私立小學有九龍禮賢學校、啟基學校,直資有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及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該些小學較有愛心。 訓練講英語信心 應對面試 問◢ 我兒子念K1,是普通屋邨幼稚園,英文水平一般,心水小學為香港培道小學和聖三一堂小學,哪一間對他來說較易考入?聽說一般直私小學面試也要求有良好英語能力,我現在應做些什麼準備? 答◢ 一般直資和私立小學都比較重視英文,但一般「免費」幼稚園,NET(外籍英文教師)只有一個,令小朋友缺乏英語溝通機會,補救方法是,如果父母講英文能力高,便在家多些用英文傾談,如果父母不懂英文的,便替子女找個「speaker」,每周一至兩次和他講英文。這種「speaker」上門貴,上網用online對話價錢比較相宜,你可以找可靠的網上「speaker」,訓練兒子講英文的信心,以應對小學可能需要用英文考核的面試,若英文能力好些,兩間小學都有機會考入。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反轉身看世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老生常談,我也一直以為,只是老生常談而已。但近日兩趟不同的旅程,讓我對親子關係有多點的不同體會。當中所領略到的,也許不比書本中所學的少。 第一個片段,發生在花蓮露營區,我們一家到那裏租住水上屋過長周末。大女兒第一個晚上關門時,夾到妹妹的手,不但沒有道歉,還跟妹妹吵起來。我在一旁看不過眼,出口調停。怎料絲毫沒用,更令倔強的大女兒如刺蝟遇天敵般,把身上的刺全開,最後大家不歡而散。那晚,我沒睡好,還在想,明天該如何跟她好好談談。 姊妹一覺醒來忘盡「隔夜仇」 第二天清早,兩姊妹一覺醒來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要一同打開窗簾看風景。我從背後看到攬頭攬頸的兩人,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昨天還吵得很兇,又沒有人願意道歉,怎麼一早起來又成了糖黐豆呢?忽然,她倆發現在房間內可以看到水上屋的倒影,就把自己的身體也倒轉過來,說要看清在水中的水上屋(倒影)云云。 把自己身體翻轉看倒影,看似不合邏輯,但這份童真着實可愛。率真的舉動就像在問我:「為什麼不可以?」的確,凡事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以為倒影該要站着正看,才是正確。但反身再看,不就是另一幅圖畫嗎?前一晚的事,明明我才不是當事人,憑什麼認為自己看的角度才是正確呢? 第二個片段,是我們上周到不丹旅行時發生的。當地其中一個必到景點,是要用雙腳走兩三小時上山,才能參觀的虎穴寺。一路上的梯級不少,我們走得上氣不接下氣,當時笑問導遊:「這地方將來會否興建些便利更多遊客的設施,例如登山纜車?」他笑着又充滿睿智地回答:「如果是這樣做的話,這地方就再沒有了原有的特色。」 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獨特之處 對呀,要是這地方,變得跟世上所有地方都一樣,試問,還有什麼人會來不丹朝聖?我們以為創造更多便利我們的發明,把不便與辛勞帶走,便是莫大的進步,卻忘了每個人、每地方的獨特之處,才是最可貴、最要珍視的。一個人、一片土地倘若任由本來的特色消逝,就真的令人惋惜了。 謝謝這個最快樂的國度提醒我們,珍惜每個孩子、每片土地的獨特之處,千萬別丟失了本來自己,因為每個你,都很特別。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多元導航:疫情過去,青少年「一切如常」?

筆者是一名中學駐校社工,這幾年見證着莘莘學子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本學年所有活動及授課終於可謂全面復常。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對學生的影響會漸漸減退,他們能像以往一樣正常學習及成長,身在前線的我,卻感受到從9月初開始,校園內就彌漫着一股無形的壓力。開學大概3星期後,校園中發現到不少疲累的面容,不論成績如何的學生都一致說覺得很忙很累,也有更多學生抗拒上學。以往這種現象一般只在學業繁忙或舉辦活動的高峰期才會出現,為何今年學生的壓力居高不下呢? 學童疫下缺社交 被催「復常」感壓力 「復常」是一個危險的口號,暗示不能跟上常態就等於「不正常」。停課及網課不止耽誤學習進度,也令學生鍛煉自我管理,如自制力、專注力、解難能力、組織力等的機會減少。這些能力除了透過讀書的過程訓練,很多時也能在日常與人互動或課外經驗中獲取。這幾年間學生如果沒有磨練好這些能力,於「復常」後應付遞增的學習要求,當然倍感困難。 學生這幾年缺少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我留意到學生之間多了來自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不懂處理衝突,說話不顧人感受,令人受傷。朋輩關係處理得不好,甚至乎令他們逃避上學,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精神健康問題。 有學生曾跟我分享,她覺得這一代學生不容易適應疫情後的生活,過去幾年經常留在家裏,突然疫情過去,他們就要面對面與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然而他們過去幾年並未有足夠訓練,讓他們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她形容每一天都有一種充滿不確定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應付到發生的事。不論在學業、社交、親子關係、個人發展等方面,他們都未必具備該年紀本來應有的能力。疫情前才是初中的學生,突然間就成為了高年級生,被社會、父母、師長期許他們在各方面表現較成熟,甚至可以擔任校內領袖的角色,於是只好硬着頭皮前進。我們的青年人其實都很清楚這個社會及身邊成年人對他們的期盼要求,他們比誰都希望自己能追上,甚至超過這種期望。與其說學生面對的壓力很大,我會形容這是一份催逼感,從「復常」起就催逼他們必須盡快達到某些無形標準。他們失去幾年的黃金時間,現實卻殘酷地要求他們一步到位。 宜予空間讓這一代重整旗鼓 關注學童高危個案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幫助這一代,大家不妨先深入了解什麼導致這一代感到大壓力、不快樂甚至絕望。青春期本來就面對很多挑戰,加上這幾年整個社會的動盪及轉變,青年人各自面對不同的成長困難。家長和教師宜鼓勵及傾聽他們分享困擾和情緒,容許並接納他們出錯,陪伴他們跨過成長的「停滯點」,指導學生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業以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探索及認識自己,同時給予他們肯定,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重新出發。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力求進步

撰稿前收到舊生信息,內容大概有感近日學界氣氛沉重,教師工作壓力也大,要為我們打打氣。「即使許多問題不能一下子解決,我也願意聆聽陪伴,深信老師已經好努力做得好好。」看到這一小段,肩上的擔子彷彿輕了一半。 誰都希望有人看見自己的努力,可惜別人總是只看見問題;學生總想有人肯定自己的付出,可是大家只會去肯定那些分數、獎項。於是,在大氣候下,成年人和孩子無論多努力,都被追逼着要繼續力求進步,一天要好過一天,每一次表現都要好過上一次。進步是應該,退步卻是很大件事,非得好好檢討反省不行。 努力靠外在肯定 易沮喪失望 小學生要力求進步,因為小五六的呈分試決定了將來就讀哪間中學。好不容易入到夢寐以求的中學,也不能放緩步伐,要躋入高分高名次行列才稍為安心。還有課外活動呢,總得要有一兩個校隊領袖職位才像樣。無止境的進步好像合情合理,但必要嗎?成年人也不能倖免,剛出來工作要穩定經濟收入,然後望升職加薪、成家、買樓,生活安定了,便要考慮再換大一些的樓。畢竟人望高處,也是香港人常態,但必要嗎? 我並非在抗衡這種力求進步的價值觀,事實這態度也是普遍香港人勤勞的推動力。但這價值觀若靠賴外在因素的肯定,例如力求進步是為了爭取某名次,為了得到獎賞或避免指摘,甚至為了取悅父母,一旦失去這些肯定而忽視自己的努力,就容易沮喪失望,衍生許多問題。父母情緒或懲罰的脅迫永遠是最不可靠的支點,若學生的努力不被看見,不受肯定,學生的自我沒有發展得好,根本談不上力求進步。 接納子女付出 信可自力改進 蘇菲在幼稚園時喜歡數數、計數,一直以為自己數學好,直至上了小學,受連番測驗分數打擊後,才醒覺自己數學表現不如人,也就對本來頗喜歡的數學科失去了興趣。我不能抗衡分數比併這場遊戲,但可以成為一個不在意女兒數學低分的母親,完全接納肯定女兒付出的努力,並且相信自我發展完善的她,定會對自己有要求,由她來在意自己的成績,才出現後來她要求補習數學的事。 「你已經做得好好。」這句話輕易說出嗎?我相信對無利益關係的人是很輕易,畢竟問題的爛攤子與我無關。但我們偏偏吝嗇對家人說出,生怕他們不求長進,我們也怕對孩子說出,擔心他們自滿而停滯不前。而偏偏,這句話最有力是由我們最親的人說出。 有家人的愛,能自愛的孩子,才能真正懂得力求進步。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