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助鄰:租屋難,退租也不易

之前談過現時英國因供求關係,在好些港人熱門地租樓的難處。但原來在英國租屋難,退租也不易! 自2020年起,往英國的移民潮已有2年。不少朋友都已經在英國居住了1年。不論是因為找到了自置物業,或是因其他原因要轉租,可能已經或者將會經歷第一次在英退租。 在英國租屋簽訂租約時,每個租客都會被要求交付相等於5星期租金的保證金(deposit),放在政府認可的Deposit Protection Scheme(DPS)內。若在日後退租時,樓宇出現任何因租客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屋主可以扣起部分甚至全部deposit作為賠償。 但原來退租時要「全身而退」並不容易!我有朋友在離開租住單位時被要求付比deposit還要多50%的賠款,即是說保證金亦不夠賠!當中有好些原因大家要留意,在此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牆身發霉家俬損壞 可扣保證金 Ventilation:在英國生活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發霉。這通常是因為屋內空氣不流通,缺乏暖氣,引致一些地方出現潮濕情况而滋生霉菌。如果長期不處理,可以導致牆身、天花板、家俬、窗簾都會有黑斑。朋友的案例就是被追討全屋翻新油漆的費用! Furniture:如果單位包家俬的就更加要留意,若有任何損壞將可能被扣deposit,所以入住時要十分留意所有家俬電器的狀况,並且要比自己買的新家俬更愛惜!在租住期間若有任何問題出現,要立刻向業主跟進,不要留到最後,以免全部算進自己的帳。有時損耗難免,但若是自己可以修補的,可為自己省下不少保證金。 Cleaning:這個可謂是交回屋宇時的指定動作。但你要留意在contract上或租屋之時有否言明必須要有professional clean?亦即是說租客不可只是自行清潔,而是需要請清潔公司代勞,並且可能被要求出示相關證明單據。最理想的清潔時間是在搬遷之後,因為只有空屋才可以徹底清潔。還有一點,一般的清潔服務並不包括清走垃圾。所以還要記得不要留下本來不屬於屋內的東西! Garden:許多rental agreement都會寫上租客需要負責打理花園的條款。所以在搬走時記得要好好打理後園一次,overgrowth都可以是被扣錢的原因。還要記得前園呢! 熟讀Check List 盡量保持原本狀况 說到尾,要保住deposit就要盡量保持屋宇的原本狀况。因此,租客必須熟讀Inventory Check List。Check List一般都是由業主找第三者在租約生效時為全屋的情况作一次詳細紀錄,圖文並茂地描述入住時的狀態。而這個snapshot就是用來退租時的對照,十分重要。所以我其中一個工作就是要替客人收樓去跟進Inventory Check List Report。我要做的不只是檢視report內的每個細項,更加要檢查一下屋內還有什麼特別問題在report內沒有被記錄。一旦發現就要要求加進Check List內,好使客人在未來退租時有所依據。 若不幸在退租時跟業主出現爭拗,大家可以向DPS提出申訴,DPS網站內亦有些dispute cases供參考。希望大家順利。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Eiffel--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性格好動 宜選愉快學習幼園 問◢ 家住荃灣,兒子將於2023年度入讀幼稚園,我們不打算上PN(學前班)。他性格好動,但很膽小,以下幼稚園:迦南幼稚園(荃灣)、香港靈糧堂荃灣幼稚園、救世軍吳國偉紀念幼稚園,哪間較適合他? 答◢ 參考教育局評核報告,本人給香港靈糧堂荃灣幼稚園及救世軍吳國偉紀念幼稚園的評級為A+(從A++至A-),而迦南幼稚園(荃灣)為A。你兒子性格好動,適合選讀A+的學校,因評核報告是以「愉快學習、五育並重」為指標,所以可以考慮香港靈糧堂荃灣幼稚園和救世軍吳國偉紀念幼稚園。而兩間之中可先選近你住所那一間,以符合就近入學之原則。 沙田幼園二揀一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優先 問◢ 沙田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幼稚園及東華三院馬陳景霞幼稚園,哪一間在語文、教學、師資質素及管理上好一點?我們兩間都喜歡,家中女兒較文靜,應選哪間較好? 答◢ 兩間都辦得不錯,參考教育局評核報告,本人給沙田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幼稚園的評級為A+,而給東華三院馬陳景霞幼稚園的評級為A。在行政管理、學與教、給兒童的支援及學校文化,都是前者佔優,值得優先考慮。 住元朗手持15分 入鐘聲學校有難度 問◢ 家住元朗,手持15分,我和太太都心儀鐘聲學校,自行獲取錄機率大嗎?只有15分在元朗區又可以選哪些小學呢? 答◢ 元朗74校網,鐘聲學校在12所小學中,以世襲超收生來排名,今年名列第5,用15分來申請入讀機會不大。在這校網15分可試選聖公會聖約瑟小學、港澳信義會黃陳淑英紀念學校、錦田公立蒙養學校,但比較易入的小學,不知是否屬於你那杯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趙榮德--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7步擺脫青少年網絡成癮

在生活中使用互聯網愈來愈普及,因疫情關係,青少年在家學習時間長,使用網絡次數亦隨之增加。青少年花費大量時間使用社交媒體、電玩遊戲、串流平台,精神長時間處於緊繃和亢奮狀態,缺乏休息,甚至犧牲睡眠時間上網,對個人心理、生理、社交學習和家庭關係均造成負面影響。而且青少年較欠缺自制能力,容易選擇逃避面對問題,形成沉溺及成癮。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佐敦會所於5月訪問了約1200名小五至中三學生,發現逾七成受訪學生每日在學習用途外的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且逾三成受訪學生出現嚴重至中度情緒困擾。而上網時間較長的學生,其精神健康亦較差。有約九成受訪學生表示願意放棄上網時間,以換取與家人和朋輩相處。因此,我們建議父母關心子女學業成績之餘,應同時關心子女身心靈健康發展,多抽時間陪伴子女參與興趣活動,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成長面對的挑戰,成為子女背後最強的後盾。 關注行為背後原因 我們曾接觸一個案例,青少年A現時中三,正值青春期,近兩年長期上網打機及使用串流平台,每天使用電腦超過6小時。他對參與社交活動失去興趣,加上面對功課和學業上的挫敗,令他覺得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朋輩支持及認同,長期處於壓力及憂慮中,未能正確紓緩情緒。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他愈加投入精神和時間在電玩遊戲中,依靠從虛擬世界中獲得的滿足感,填滿他內心的憂悶。作為家長或同行者,應如何協助青少年面對網絡成癮呢? 家長應避免單單聚焦青少年的行為,而更要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以青少年A為例,如用心理解,他的生命正承受超乎他可承受的經歷。除了學業、朋輩壓力,更令青少年A感無力與挫敗的是,即使他曾以不同方式表達這些困擾,卻沒人能夠理解。因為一般大人往往只是聚焦於他的行為,而非背後的原因,最終他沉溺於互聯網,選擇逃離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中尋找自己所欠缺的。 父母理解陪伴最重要 要協助網絡成癮的青少年,首先,父母的理解與陪伴尤其重要,且關注點不單是學業,還有兒女的日常生活、興趣、特質和潛能。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基礎。 其次,根據他們的興趣,提供更適切的休閒娛樂安排,讓他們的心思投放於有益身心的活動上。 第三,父母需與子女共同討論網絡使用時間,建立健康上網習慣,引導子女明白任何東西過度使用都會帶來壞處,就連專業電競選手亦會重視自己的飲食作息與心理健康。有需要可設定「屏幕使用時間」、「停機時間」,用實際行動限制電玩與上網時間。 第四,當子女能夠一步一步約束自己,亦應給予適當的獎勵與肯定。 第五,父母要以身作則,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 第六,父母需要協助子女提升溝通技巧與有效緩解學習壓力的方法,尋求生活目標與規劃學習時間。 第七,要擺脫任何成癮,單靠自己很難成功,因此擴大子女的支援網絡,聯同教師、社工等一同協助,更見成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葉慧儀(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康怡會所程序幹事)、馬慶民(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呈分試主題:會「變化」的造型

經過一連兩期的應用素材和工具簡介之後,相信大家除有了基本認識外,也會發覺種種多元化的項目素材和工具,其互相串連下所產生的變化和覆蓋範圍之大,絕對會超出你的「預算」和「想像」。 由今期開始,將會集中講述如何應對呈分試的不同主題,除了講及主題特性外,也會以我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角度去分析如何能夠「有技巧」地應對主題,但由於範圍同樣廣泛,加上主題和素材會因應不同學校而不一樣,評分準則也不盡相同,故大家參考時必須與學校的考試條件作出平衡。其實自踏入四年級後,學生便需就視藝科課堂上所應用的素材多加認識和練習,有了「基本功」方能在應考時拆解題目,找出最佳應對方法。在繪畫項目中有「速寫」,但就絕對沒有「速成」! 會「變化」的主題 今次討論會「變化」的主題。這主題有點像日本動漫中的造型,由原來的形象變異而產生另一個外觀,但需保留其特性,例如外觀輪廓、圖案或色彩等,這個主題令我聯想起經典的《龍珠》,當中的悟空就是箇中表表者,而大家熟悉的Pokemon也是最好的參考對象。 建議對應方法: 考試時教師提供數個不同主題給學生選擇,有些更會派發參考資料,但大多數只列出造型主題名稱,例如啄木鳥、螢火蟲、鯨魚等,大家要按照造型主題以不同的外觀重新演繹,由於構思需時,建議以最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將造型以「增肥」或「減肥」作基礎,符合基本條件後,才在細節上加以變化,增加造型的趣味。 這個題目常見的「自然形象」,建議盡量以簡單為主,對應了主題的基本要求後,再因應時間加上細節,如果採用廣告彩,記得保留造型的主要色彩。(作者提供) 一肥一瘦的對比,相信大家會更加容易明白。繪畫羽毛需時,當大家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考慮採用圖案化來替代。最後,小小的背景能夠交代環境,並在視覺上作點綴,若時間許可應該加上。(作者提供) 呈分試Q&A Q﹕學校沒有就視藝科設立考試,只採用日常課堂作品來計算分數,遇上這情况應該怎樣處理? A﹕這情况我稱之為「全時段考試」,學生由四年班高小開始便應對視藝堂所教授的素材多加練習,還要對日常作品主題多加理解,培養興趣,好讓自己能夠輕鬆地作長時間應對。 WhatsApp:9043 7999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抗逆力育成秘技

現今社會,孩子普遍備受保護,當有問題發生或遇上風浪,我們又是否有信心孩子能夠面對逆境呢?所以培養孩子的抗逆力,是每個家長都應該做的事。 抗逆力(resilience)最早出現於1958年,當時學者提出抗逆力就是「成功適應環境轉換的能力」。到千禧年左右,學者提出抗逆力具有由逆境回復正常的能力的意思。換言之,抗逆力是適應逆境的能力,而且有從困境反彈的意思。 Anson Kong @MIRROR近來有首歌曲叫《信之卷》,大致內容就是提醒人們輕鬆面對眼前困境,堅持信念。 提升自信心 6A裏,「接納」——無條件的愛令孩子對父母增加信心,孩子清楚知道無論自己身處任何逆境,都有父母在旁接納、鼓勵。此外,家長的讚賞亦能令孩子清楚自己優點所在,當孩子自信增加,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也相對提升。 增強社交技巧 孩子的社交技巧可以幫助他們渡過很多難關,尤其是孩子經常面對朋輩的衝擊,良好社交關係能令他們在面對不合理的行為時,有能力處理和化解。家長的「關愛」與「讚賞」能令孩子清楚掌握不同社交技巧的運用。 正面處理情緒 孩子懂得處理情緒,就能表達感受,有效疏導負面情緒。我們「關愛」孩子的表現,令孩子也關愛自己,而且家長的「陪伴」亦是孩子有空間處理情緒的的支持。所以家長如希望孩子能夠正面處理負面情緒,支持與鼓勵是十分重要的。 懂得解決問題 當孩子有辦法把眼前問題解決,就有信心面對各種不同環境,堅強的內心亦在這時候成長起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與分析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的「讚賞」能夠令孩子更有信心獨自面對問題。「關愛」是令孩子感覺有父母的強大支持,但最重要還是孩子明白自己有「責任」面對問題,而父母的「權威」就能保護孩子。 學習處理壓力 孩子要懂得放鬆自己,先決條件是我們有沒有提供空間給孩子放下。在6A裏「接納」、「讚賞」、「關愛」、「時間」都能讓孩子跟父母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使孩子有面對壓力的勇氣。加上「權威」能夠令孩子感受到被保護,所以孩子懂得處理壓力,很大程度是由家長的保護開始,給予空間支持。 要令孩子內心強大,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家長需要無比耐性,失敗了又再從頭來過,一天一天累積經驗,孩子最終會成為具有抗逆力的小戰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Vinic爸爸--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從觀察、尊重、欣賞出發 勿只講「唔好成日掛住打機」

「唔好成日掛住打機啦!」媽媽比爸爸多說這句話。 我的兩個孩子尚算年幼,未有打電子遊戲機的習慣。最近,爸爸買了新遊戲機回來,子女興高采烈嚷着要和爸爸打機。對於3歲小兒子來說打機只是看着家姐與爸爸興奮地操控着遊戲桿,對着一個大屏幕不停按掣,不知目標何在,總之坐在其中已是一大享受。 爸爸與子女分享遊戲玩法 建立自信 爸爸平常工作忙碌,沒有打電子遊戲機的習慣,但這幾天見他對着新玩具愛不釋手,雀躍地與子女分享每個遊戲的玩法、每個按鈕的功能,把每組電線插得整整齊齊,我知道這台遊戲機對他的重要;從他與孩子講解每個步驟的過程中,我看到丈夫的自信。 1. 觀察丈夫與孩子互動 對於全職工作的爸爸來說,可以與子女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觀察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不但可以讓小朋友感受爸爸的存在與愛,更加能讓爸爸藉互動過程體驗自己的價值與信心。所以,作為太太,我們必須開放空間,在場外觀察丈夫與孩子的互動,不加任何意見與批評,因為這正是建立丈夫自信的一個好地方。 2. 尊重丈夫的專業 作為太太,總不能夠精通所有東西,以我為例,我對電子遊戲機一竅不通,我絕不能夠在旁指指點點,也不能以自己的角度胡亂挑戰丈夫的專業;反過來,我要鼓勵孩子留心,仔細聆聽爸爸講解,尊重爸爸的分享。 3. 欣賞丈夫用心付出 雖然打機是丈夫的興趣,但工作過後仍然願意與孩子一起享受打機的樂趣,而不是獨自躲在房間裏打機,已是非常值得欣賞。因此,要多讚賞丈夫對孩子、對這個家的付出,多肯定丈夫所做的一切,多鼓勵丈夫的共同協作,包括和子女一起打遊戲機等。 下次當孩子嚷着要和爸爸打電子遊戲機時,作為媽媽可先嘗試以上3點,取代「唔好成日掛住打機」的忠告,相信更能拉近爸爸與子女的關係。 丈夫能否成為你在親職上的精明隊友?答案其實由你話事。因為我確信,隊友是由太太的肯定所建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馬舜潁(維護家庭基金網誌作者)--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家庭關係‧同在同行

「點解佢成日都唔肯聽我講,畀多啲時間去溫書啫,我都係為佢好啫!」 「佢咩都唔肯同我傾,我究竟做錯咗啲咩事啫!」 以上的想法是否經常浮現於各位父母的腦海裏?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下,身為父母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在子女踏入學校生活的一刻,父母更像是進入了作戰狀態,希望督促子女在學校取得成功,成為學校的尖子。 父母與子女期望不同 身為父母,期望子女可以在學術上取得優異成績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子女畢業後取得一張「靚沙紙」,有個好offer,父母一般相信子女往後的生活便是無憂。相反,作為子女的,卻期望在忙碌的學校生活後,有一點時間讓自己喘一喘息,在放學後寧可花些時間與朋友聊聊天,玩玩手機,或是靜靜享受me time。家長和子女各自的期望可謂合情合理,卻因着大家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少親子衝突,導致父母在子女成長路上的角色比起「同行」,更似是「同在」罷了,家庭關係自然漸行漸遠。 由同在到同行 與子女建立關係 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雙方由「同在」變作「同行」呢?筆者認為父母花更多時間從學業方面的關注轉到與子女關係的建立上,是方法之一。有人說「家是最好的避風港」,但若父母只着緊學業成績而忽略與子女的關係,子女在家中也不會感到自在、放鬆,亦不會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會覺得留在家中很有壓力。 多聆聽多理解 拉近彼此距離 家長不妨參考以下的小技巧,以多聆聽、多理解的模式與子女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1. 多用開放式問句關心子女,而非用批判語句。例如以「你近來發生咗咩事?」取代「係咁㗎啦!諗咁多都冇用㗎!」;或以「係咩原因令你唔想溫習呢?」取代「成日掛住偷懶唔溫書」。 2. 當子女與父母傾談時,父母可多反映子女感受,讓子女感覺到被明白,以及知道父母會在乎自己的感受。例如「我感覺你好似因為……而感到……」 3. 用心聆聽、用心理解,讓子女感受到父母願意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及陪伴自己。從父母與自己同在的感覺轉變成父母與自己同行,家庭關係自然會改善。 家庭關係對子女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關係為中心的取向能讓子女更信任父母,亦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同在」與「同行」只是一念之差,家長或許可以看看,「同行」這塊拼圖,會否就是與子女之間缺少的一部分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關正林(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讓孩子學會感恩的竅門

培養感恩的心態及表達感恩的習慣,是正向心理學中的重要一環。一些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能夠提高幸福感,讓人思想更加積極正面,以助減壓、調節情緒,為身心健康帶來益處。 由日常生活開始:感謝天氣晴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使用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學會感恩,例如鼓勵孩子在睡前,用3分鐘記下當天3件讓人感恩的事情,作為感恩日記(gratitude journaling),這些事情通常都是別人為自己而做的好事,例如「今天上課忘了帶鉛筆,鄰座的小琪借了一支筆給我」。感恩有時也在日常的「開心事」可見,例如「感謝天氣晴朗,讓我可以欣賞漂亮的風景」。 在困境中學習感恩更重要 要幫助孩子建立一種持久的感恩心態(grateful mindset),除了讓孩子習慣在「好日子」時感恩,家長更要培養孩子在困境、挫敗中能夠感恩的能力,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們影響最深的時刻,往往都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一些挫敗或者難關。在孩子得到教師的稱讚時、在他們收到生日禮物時表達感恩,並不困難;在孩子氣餒、受挫時,家長亦可參考以下的3個步驟,去引導孩子利用感恩的心態面對逆境。 1. 認可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感到受傷、焦慮或者憤怒,他們往往未能即時接受父母的指導或者意見——他們期望的,是父母的重視及聆聽。這個時候,家長只需好好聆聽孩子的聲音,並嘗試設身處地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事情。 2. 等待孩子的情緒緩和過來: 每個孩子調節情緒所需的時間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可以自己順利平復心情,而有些孩子則需要更多的誘導去調節負面的情緒。待孩子的情緒平復後,他們才會預備好反思事情,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兩天或者更長的時間。 3. 教導孩子為困境中所得而感恩: 與孩子傾談,引導他們改變對事情的想法,即使在挫敗中亦能有所獲。家長可以運用以下技巧:(1)與孩子分享一個具挑戰的處境,以及你在該處境中學懂的事情;(2)讓孩子指出當下令他們感恩的事情,即使他們仍然感到挫敗或感到壓力;(3)嘗試令孩子想想他們在該困境中學到的教訓,「在這件事情中,會不會有些東西是對將來有幫助的呢?」 幫助孩子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處境,令他們在挫敗中亦能改變想法,從而建立寬容、感恩的心態,這將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有莫大助益。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溫麗妍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沒有界線的孩子

講座後,有一名媽媽來找我傾談,剛坐下不久,她的眼淚就止不住了。回想很多女兒成長的片段,當中沒有太多快樂的回憶,從小時候她不肯吃飯、早上不願上學、放學後不做功課、不收拾書包;到現在手機不離手、欺凌別人,媽媽有很大的無力感。幾年前辭去工作,每天管接管送,媽媽說能做的都已做了。過去,她總以為女兒還小,待長大一點就自然會好,可是,事實並不如此,她的行為和態度都變本加厲,不知已有多久,女兒沒有跟她說過一聲早晨。半小時的哭訴,似乎是對女兒的控訴。媽媽感到被傷害,說女兒很難教。 家長「愛」太多 子女學不到負責 明白媽媽付出勞苦卻沒有讓女兒變好的那份失望,也肯定媽媽過去為女兒所付上的心力。從媽媽的說話,聽到她為女兒做了很多,相信都是出於愛,但,就是因為做得太多,女兒就學不到要為自己負上責任。作為父母,我們每天的教養就是為孩子的將來作預備,期望他們成為一個可以自立的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要依賴父母,長大成人就是一個學會自立的過程。孩子能否好好成長,在乎的不是父母的家境有多好,而是父母有否跟孩子訂立界線。 生活沒界線 反招不安易發脾氣 很多時候,父母常以為「愛」與「界線」是對立,認為愛就是讓他們快樂,但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就是因為愛他們,才要給他們訂立界線。記得讀博士時看過一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給我很大的啟發,研究發現假如我們把孩子放在一個沒有圍欄的空地玩耍時,他們傾向留在空地中央玩耍,孩子之間會較多爭執;但當在空地四周加上圍欄後,有趣的事情就發生,孩子不再只留在空地中間,會在圍欄內所有空間自由自在地玩耍,活動範圍反而多了,而且還玩得更有創意、更加和諧。原來,沒有界線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他們容易以發脾氣、惡言來傷害其他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生活中的界線,可以給孩子一個安全、自在、和諧的成長環境。 「那麼,我應該跟孩子定什麼界線?」媽媽問。在生活中,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什麼是自己要負的責任,什麼才是別人的責任;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什麼是屬於別人的東西;什麼事情是有能力做而不想做,什麼事情是該做卻沒有能力做;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說話、選擇承擔後果,也要尊重別人的權利、選擇、感受跟我們的不同。 在我來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親子關係中的彼此傷害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不懂如何去愛。好好跟孩子定界線,讓彼此不再傷害,只有相愛。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完美不完美

雪雪(我的大女兒)去年開始學大提琴,導師給她的評語是音準、音樂感好。那時我以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讚美,不過,凡事都有兩面,音準背後,反映了一部分的她是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她的耳朵靈敏,於是對於大提琴拉出來的音色,只要稍有偏差,就會有很大反應,然後不斷投訴:「這線走音!我拉不到對的樂曲。」 大女兒(後)去年開始學大提琴。(作者提供) 你家的孩子也有這個情况嗎?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非常執著,做不出心目中的要求,就會脾氣暴躁,並失去自信。這種執著,好的說法是有要求、一絲不苟;但極端時,便是病態的完美主義。 不少父母都曾因為孩子的過分執著而大感困惑,比如說完成一份一頁紙的功課,要花上1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原因是每一筆每一畫都不容有失。 訂立合理期望 容許「做錯」 以下方法,也許有助孩子駕馭完美主義帶來的壓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研究表明,完美主義會從父母「遺傳」給孩子,這種「遺傳」不一定是醫學上的,而是我們的行為示範了給孩子看,什麼是「正常」的期望。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帶來痛苦,因為能力與預期結果形成落差,小朋友對自己失望,也失去自信。孩子的脾氣,其實也是一個求救信號。訂立合理期望,由一小步做起,只需每次進步一些,這些合理期望,比起每次要求100分更好! 其次是容許「做錯」,成為孩子的生活示範。例如:焗蛋糕的時候不小心燒焦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生自己的氣,或作出過大反應。相反,可以嘗試「放過」自己:「哦,是我忘記設定計時器,把蛋糕焗壞了,真傷心。但每個人都會犯錯。好吧,下次我一定會設定好計時器。」 孩子只要明白知錯能改就足夠,人是可以有錯的!而且過程往往比結果重要,焗蛋糕前,量分量、搓麵粉的過程,其實也非常有趣。 要強化過程的重要,可以由多讚美孩子開始。「你看到你反覆練習了很多道數學題,這次的測驗發揮得很好,這是你努力的成果。」 如果你本身也是一名完美主義者,相信孩子的成長過程已經令你充滿掙扎。孩子永遠是最不可控,最不能追求完美的。 所以,請對自己、對孩子也有「合理期望」。不完美的人生,有時更圓滿。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 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