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坊間的夾公仔機四處林立,近至家中樓下,遠至日本、台灣、韓國,我們都可以找到夾公仔機的蹤影。雖然每局只需五元十元,但不知不覺就會令你花掉數百元。如果你不想再「倒錢落海」,就必須要知道夾公仔機的原理。甚至從中學懂蘊含的 STEM 元素,在家中 DIY 一台屬於自己的夾公仔機!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7 個主要部分組成 當中蹺妙增加夾公仔難度 和大家分享 DIY 夾公仔機之前,需要知道夾公仔機的原理和 STEM 元素。一台夾公仔機由七個部分組成,包括:公仔儲存箱、操控桿、落臂按鈕、機械爪、吊臂、路軌和收錢箱。作為商家,當然不希望公仔輕易就被夾走,因此商家會在夾公仔機上做一些調整。 作為玩家的你,第一,要留意機械爪的鬆緊程度,機械爪越緊就越能抓緊公仔。第二,要留意機械爪採用的物料,金屬物料會減低機械爪的摩擦力,而塑膠物料則能產生更多摩擦力,以抓緊公仔。第三,要留意機械爪的數量,機械爪數量越多,接觸點就越多,因此更能支撐物件。 DIY夾公仔機其實可以好易 簡單的夾公仔原來都涉及這麼都多STEM原理,要製作一架夾公仔機豈不是難過登天?非也!現時小書蟲推出的夾公仔套裝,讓你和小朋友可以在家中一起DIY夾公仔機。套裝包括一本遊戲介紹的英文書和製作夾公仔機的材料。 透過製作夾公仔機可以增加小朋友閱讀英文的動機和學習新英文詞彙的機會。過程中,小朋友更有機會學習滑輪原理和簡單的機械製作,啟發他們對工程和科學的興趣。 這套夾公仔機不單能讓小朋友自己動手製作,學習STEM的原理,更能鼓勵小朋友多閱讀,實行「遊戲中閱讀,閱讀中學習」。家長陪小朋友一起DIY夾公仔機,更是不可多得的親子活動!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兒童理財教育】淺談「資產」與「負債」的理財新觀念

每次路過書局,總會看見門口羅列著一系列的理財書籍,例如「XXX的X堂理財課」等,可見理財在香港人眼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芸芸眾書之中,一本由日裔美國人,羅勃特.T.清崎 (Robert T. Kiyosaki) 所寫的《富爸爸.窮爸爸》相當吸引筆者的注意。乍見「爸爸」一詞,便以為是關於兒童理財之書籍,後來發現不盡是。但當中不少觀念相當有趣,而且與「資產」與「負債」的理財新觀念有關,在此與大家分享其中一二。 ▲(明報圖片)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一︰能為你賺錢的東西定義為資產 令你減少現金流的則定義為負債 由這個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改變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因為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資產,亦可以是負債。而作者認為貧富之別,就在於窮人花錢買入負債,富人則以錢購入資產,而中產則買入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筆者早前看過一些關於買車之觀點,發現亦可結合以上對於資產及負債的定義︰有人認為買車之前應謹慎考慮,因為對比於其他大型支出,購入車輛後其價值會應聲下跌,加上其開支龐雜,因而相信,買車在清崎眼中,就是買入負債。 ▲暢銷一時的《富爸爸.窮爸爸》(圖片為網上圖片) 二︰職業與事業之別 學校教育令我們培養職業能力,幫助我們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大多數人未能分開資產和負債等觀念,並一直關注在自己的收入項,而忽略資產項。這樣問題就來了︰職業往往使人忘記自己的事業,繼而將自己一生的注意力放在完成別人的事業上,並使他人致富。 家長可透過 Mellow 發布任務和挑戰予孩子,以及訂定他們完成後所能獲得的獎勵。藉此模擬我們在社會中,需以「勞力」來換取薪酬的概念。這未嘗不是一個有趣的方式,既讓孩子體驗金錢的寶貴,亦可鼓勵他們重新思考應如何善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並投資在能增加現金流的資產上。 以上兩項觀念的問題,大家不必將其奉為圭臬,大可取其精華,以作參考。 內容提供:MELLOW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處世哲學書中尋--譚玉瑛

  阿譚(譚玉瑛)自小便喜歡閱讀,至今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她愛以書本探知人性,尋找處世哲學,因為她說:「我想自己叻啲去過呢一世。」她的人生智慧就在書中尋。 印象中不論是從前做兒童節目的譚玉瑛姐姐,抑或是現在做《阿爺廚房》及《香港原味道》的阿譚,都較少接受個人專訪,更遑論是一個專講閱讀的訪問了。因此,知道阿譚答應將她的「第一次」獻給我們時,真的興奮了好幾天,再加上是兒時偶像,那種情意結,七十後到千禧世代,你們懂的。 訪問當日天氣漸涼,街上行人抱緊雙臂捲曲身軀走路,但眼前的阿譚衣衫有點單薄,卻腰板挺得畢直,朝氣十足,像吃過夜粥的高人,一舉一動,矯捷俐落。她說話時更是字字鏗鏘,詞彙精練,沒有多餘的字句,連她的閱讀習慣也很純粹:「我唔會邊食嘢邊睇書。」接著乾脆來一句:「我唔食零食。」 阿譚入行多年,閱讀習慣一直沒停下來,閱讀是一個屬於她與書獨處的寶貴時光。   愛看名人傳記 阿譚家中有一大書櫃,估計藏書數量過百。不過,自從書櫃滿了,她便到居所附近的圖書車借書。「唔駛入廠錄影的話,逢二、四必做嘅事。」問她會否怕被人認出?「認出仲好,幫我填埋表。」 快人快語的她又喜歡看什麼書?「近年,我鍾意睇自傳,我覺得叻嘅人先會寫自傳,我想睇點解佢會咁叻。我好鍾意學啲叻人,好鍾意交叻朋友,交唔交到一件事啦,所以鍾意睇自傳。」 阿譚平日愛讀名人傳記,高錕博士便是她眼中的「叻人」。(圖片為網上圖片) 她即席推薦了《高錕自傳:潮平岸闊》,她說:「在他的自傳裏,我記得有一個態度,係我從來未喺他人身上聽過。高錕話佢覺得自己係地球人,要立志為人類將來作貢獻,這個態度是我很少聽到的。」   以知識追知識 阿譚愛邊閱讀,邊把啟發性的句子記在筆記簿上,有時也會抄在手機上,方便隨時重溫。她說這個習慣已維持十年了,說罷,打開手機,唸出一段來自高錕自傳中的句子。「資訊世紀的來臨令人們更易獲得知識,因此向學生傳授知識必須有助於啟發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掌握追尋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無獨有偶,句子恰恰點出了她渴求知識的原因,就是以知識啟發心靈,掌握追求更多知識的能力。「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憑著知識,去找更多的知識。如果唔係呢,就算知識在我眼前經過,我都不會察覺到。因為我根本就唔識得去察覺,唔識得去追尋。知識是令到你搵知識的途徑。」 但知識是五花百門的,為何偏愛看名人傳記?因為她說叻人的人生經歷,讓她學習到處世的智慧。「我想自己叻啲,唔好阻到人。自己叻啲,都鍾意自己多啲,也會令生活舒服啲。因為你會避開不必要嘅事情發生喺自己身上,就唔駛去補鑊。一開始做少啲錯,就唔駛成日攞時間來改過,時間可以用來享受。」 心理學看人類 求知的種子源自她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她小時候家住太古船塢的宿舍,愛在家中看著大海、聽著鯉魚門海峽的船笛聲,研究街上行人動態,思考同學日常鎖事。直至十五歲那年,她接觸到一本叫《初步心理學》的書本,透過書中的心理學理論,開始學以致用地去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我好想了解一個人,一個人係搞乜鬼。究竟平時點解咁諗嘢?人這類動物究竟點解咁樣?我好想了解。」 阿譚的閱讀習慣就在中學時代開始。當時她愛在星期六、日到跑馬地逛書局,說這是一個假日「節目」。學生妹手頭不充裕,但又愛看書,卻又不能把所有喜愛的書籍一一買下,所以她會坐在書局的落地玻璃旁打書釘。除了心理學的書藉,學生時代的她也愛看新詩,因為愛上新詩言簡意賅,不用追著前文後理,把書打開,便有得著。 另一本心理學書籍《人性的弱點》也是她的心頭好,這本書加深了她對心理學的認識,開啟了通向這門學問的大門,也為日後在公開大學進修心理學而奠下根基。 為阿譚開啟心理學之探求心,有《人性的弱點》這部經典之作。(圖片為網上圖片)   男同學的評價 讀心理學研究人類,那她對自己可有研究?「我想起中五畢業那年,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一位班中最有印象的一位同學,我記得有位男同學寫我,話我有兩面性格,一陣可以好靜,靜到佢唔知我喺度諗乜嘢,一陣嘈到佢想離開我。」 其實與其說她靜得令人費解,不如說她愛思考,且或多或少有點哲學家的影子,尤其當她享受閱讀的時光。她說:「我覺得閱讀是一個屬於自己嘅嘢,我同本書獨處嘅時間。本書帶住我去另一個境界,係一個愉快嘅旅程。」這個旅程透過書本作橋樑,與作者作跨越時空地域的精神交流,如此超越人與書的單純物質存在,阿譚的閱讀之旅著實很有哲學意味。嗯,也是的,哲學都是她涉獵的範圍,她曾看哲學家自傳,名字叫叔本華,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香港繪本文化創辦人」高佩聰:「好書應要追尋令人感動的故事!」

  香港地,很多樓房都依山而建,有時要走斜路,有時要走樓梯。對於小小年紀的孩子,要走一段路回家可能也吃不消,更何況是上山的路?「香港繪本文化創辦人」高佩聰繼處女作繪本《等待》,同樣透過自身的育兒經歷——因着搬進了半山的樓房並在兩個小孩身上得到啟發——創作了《回家的路不再陡》(下稱《回》)繪本。 (繼《等待》後,高佩聰又一新作:《回家的路不太陡》,帶有濃濃的香港色彩和人情味。)   從雞蛋花到內心 佩聰一家天天出入都要走斜路,為了讓一對寶貝不覺得回家的路好陡,便想出法寶來:就是邊走邊拾路邊的雞蛋花。 (《回家的路不再陡》在書中所描繪的陡斜路段,就是她和家人天天必經之路。故事中的雞蛋花,就是在她身旁這棵樹掉下來的。) (高佩聰邊走邊解讀《回家的路不再陡》的種種創作靈感。)   法寶果然湊效,還觸發佩聰把這些親子日常的片段化為創作靈感。有朋友覺得《回》是《等待》的續集,高佩聰不認為是,雖然它們共通之處都是來自生活的啟發,但兩者內容是有別。 在《回》,圖像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佩聰一邊翻頁,一邊解釋:「《等待》是小貓和寶寶彼此相遇的過程。《回》是小哥哥由覺得回家的路好陡,走得好辛苦時,發現可以在路上拾雞蛋花,因而氣力變好,內心變強壯的成長歷程。」 (高佩聰以細膩的筆觸描劃出兄妹倆在回家走斜路時的成長變化。) 書中有一對頁,正正描劃出哥哥和妹妹在回家走斜路時互助扶持的心理變化,也有的是以鄰里、清道夫等不同的人反襯小主角們如何由膽怯到鼓起勇氣去關懷他人……故事尾聲,說到孩子不單不覺得回家的路不再陡,還學會把雞蛋花和鄰舍分享。這樣心態的改變,就是孩子成長的歷程。   (高佩聰借兄妹的心理成長,滲出人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微妙互動。) 最後的畫面,有一朵樹葉串成的花,原來是哥哥在公園玩樹葉樹枝時,想串起樹葉做BBQ,然後再把它變成花。媽媽覺得好浪漫,記住了這個畫面,成為故事的結尾。   伴讀是家庭節目 佩聰坦言許多香港家長對繪本的看法,還停留在讓孩子識字多少的階段,以前她也曾以為遊戲性、概念性的書最適合小朋友,現在才發現,好書不一定要功能性,「應要追尋令人感動的故事」。 佩聰有兩個孩子,哥哥七歲,妹妹四歲。問到如何建立小孩的閱讀習慣,她說:「一出世是重要時期。」就是零歲開始培養。 (偏廳一角,有大小朋友喜愛的小書和小物件,充滿童趣。) 「人越大就有特定的興趣,到時培養閱讀就要多花好多力。」佩聰說,所以從小培養閱讀十分重要, 書在其家庭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除了父母自己閱讀,和孩子共用書架,也教小朋友閱讀,平常多去書店,每天劃定時間講故事。 (繪本佔了書架大半空間) 佩聰說,自己會在下午時分和小孩閱讀,丈夫會在晚上講床邊故事。孩子會回味父母講故事的感覺,「看見你很累時,哥哥把其中一本曾讓大家看得很開心的書拿來,這樣小孩會有成功感,因為他也能令家人快樂。」小孩子甚至覺得伴讀時間,是他們安排給家人的節目呢!總之,讓小孩覺得閱讀不是苦差,是享受。   從兒童出發的創作路 佩聰唸理大設計系出身,專修環境設計,原念是透過設計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畢業後卻不想走城巿規劃的道路,轉投出版之路。 初出茅蘆時,佩聰曾於「黃巴士出版社」當插畫。她形容那兒是個很夢幻的工作環境,同事們參觀完波隆那或法蘭克福外國書展,所回來的分享總教她一開眼界,「工作桌上有許多玩具,公司會在AMAZON購入一箱箱的外國繪本,還有台灣漢聲和格林的繪本。每當手上工作完成後,老闆就會叫大家『去看書啦』!」。 長期浸淫在童書與閱讀的氛圍,她任職插畫師時不斷吸收創作養份,同時又嘗試不同的畫風,常常思考不同編輯的想法,如此培養了美感觸覺。期後,她又在香港教育大學修讀兒童文學教育碩士,促使她走這繪本創作路,並越走越有信心。 (遇到喜歡的繪本,高佩聰會搜集不同的版本,然後發現不同地方出版同一個故事,都有不同的考量和演繹方式。) 談到出版繪本的點滴,佩聰認為要在香港發掘繪本的作者和繪者並不易,一旦發現有潛質的,便要尊重作者和繪本的特色,「如何表達作者想要的意思和繪本原有特色,是最為重要的。」如今她出版繪本,除了有責任編輯、圖像編輯、文字編輯,還邀請小朋友作顧問,以了解讀者群的真正感受和想法。   故事要有感動人的力量 佩聰口中不時強調優秀的繪本總有感動人的力量。聽來有點抽象,她便找來袋裝書設計的日本繪本《ちいさなもみのき》(中譯名為《小樅樹》)來說明。書是二手的,偶然遇上,本不諳日文的她一看便愛不釋手,全因故事有溫度。   (令佩聰感動的《小樅樹》) 佩聰隨即化身故事人,捧著小書娓娓道來:「故事背景為一個栽滿樅樹的城鎮山頂,山頂上的樅樹都是被當作聖誕樹出售。當中有一棵很小的小樅樹,它的夢想就是生活在不遠處的一個美麗森林中。 有一天,它和其他的樅樹一樣被砍伐下來運到城巿中作售賣。販商想把小樅樹丟掉的當下,它竟被一對老夫婦買下來。老夫婦不像其他買聖誕樹的人一樣,過節後就把樹丟掉了;相反,他們對樹額外的照料,寧願自己捱冷,也不讓樹過於受熱,最後,還把小樅樹帶去戶外重新栽種,而它要被重新栽植的地方,竟然就是它夢寐以求的美麗森林。每年,老夫婦都重覆做着這件事……」美麗森林就是這個NEVER-ENDING故事美麗的落腳點。   (閱讀也好,伴讀也好,全不是苦差,而是享受。) 同樣地,繪本創作者透過作品把美善的種子栽在人的心田,待某年某月,美麗的「森林」總會現在人間……眼前這位說故事的人如此相信。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一分

開學已2個月,大部份小學已進行了第一次測驗/評估,早肥也不例外。 早肥最有自信的科目,是數學科,今天老師派發數學評估回來,五十分滿分,他有四十九分。他最好的朋友,滿分。 放學的時候,他淡然地告訴我這件事。我知道他一向對自己要求甚高,加上好友拿了滿分,我想:他會不會不開心呢? 於是我想安慰他說:「四十九分也非常不錯呀,媽媽小時候數學測驗,一百分滿分,通常只有六、七十分……」 「媽媽……」早肥打斷我。「其實錯的那一條,我不是不懂,只是不小心看錯題目。」 「是嗎?那你有沒有不開心呢?」我問。 「沒有」早肥說:「下次我會看清楚,小心點就可以。」 我有點意外,說:「我好欣賞你沒有因為那一分而不開心,反而嘗試找出自己失去一分的原因。」 人能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學時期,我們每一份專題功課都要附加一份叫做Reflective Essay的短文。Reflective Essay是要我們按著已完成的專題功課的不足、困難、發展的可能性等等作反思,字數不限。不要少看它不限字數,它的影響力,是一個Grade,即不合格可以變成合格,B可以變A。那意味什麼呢?老師要我們學習重視反思,這才是幫助我們成功的學習,甚至是做人的態度。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講法,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不過我們必須要思考,無論是被扣一分,或是被扣五十分,這個數字,如果沒有真心的反思,是沒有意思的。只有反思,知道自己錯什麼,為什麼錯,想辦法問自己可以如何改進,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看到只差一分的卷,當然會有無名火起,不過正所謂忍辱負重,輸分數卻幫助早肥漸漸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內容提供:早肥媽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又到聖誕、又到聖誕……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全世界都為慶祝耶穌降生而譜寫出不同的聖誕歌。除了耳熟能詳的聖誕歌如《平安夜》、《Jingle bells》、《White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地區和類型的聖誕音樂。關於聖誕的歌曲有近幾百首,在網上找的話,不難找到古今中外至少數十首聖誕音樂及歌曲。 在聖誕節來臨之前,教會會有一個Advent Calendar「降臨期日曆」,一般是從11月30日最近的星期日起倒計時,直至聖誕節。現代降臨節日曆為了簡便,則通常從12月1日開始計算。日曆多以紙盒製成,上面有24個分隔開的小格子或小口袋對應着24天。市面上也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降臨期日曆出售。如果家長有心思製作,可以日曆的每一格加入一首不同文化的聖誕音樂或歌曲,為小朋友介紹不同文化及音樂特色。 我十分喜歡一首名叫《El Noi de la Mare(The Child of the mother)》的加泰隆尼亞的聖誕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dpmM-dI3g&feature=youtu.be 這首音樂是著名結他的改編曲目,D大調的音樂配合緩緩的3拍子配合結他多變的音色。介紹給小朋友這首音樂的時候,把文化、地理、聖誕的故事及小小音樂知識順道作一些簡介。除了增進小朋友知識外,更加培養孩子的感覺和靈性。孩子與家長的話題也更廣泛,聖誕節及其他節日正是感受和學習的好時機!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聖經》箴言25章11節) 教育和說話一樣,講求合宜的時機;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氣氛和場地下進行,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 刊載於︰GRWTH app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區永權:「不做完美爸爸,只做隨時相伴的爸爸!」

要數娛樂圈中的幸福爸爸,區永權(Albert)一定榜上有名。不信?且往他的臉書掃一掃,經常放送親子生活照,旅行啦、看日落啦、 學騎單車啦、慶生啦、甚至連兒子「甩」牙實錄都有……一家四口總是樂融融。問他不怕沒私隱嗎?他嘴角一揚,爽然笑道:「唔怕,社交平台都係一種快樂嘅分享。」從他由心而發的笑容,便知道有種快樂叫做「有仔萬事足」。 提起兩個寶貝仔,Albert一臉滿足。 慶幸生兩個 今年是Albert跟太太Clara結婚十周年。十年如昨天,Albert仍記得結婚一周年,收到太太送來的驚喜禮物,就是一句「我有咗!」。 牡丹是Albert和太太Clara十年前婚禮舞台的裝飾主花,結婚十周年送太太一束牡丹,Albert借花寄意,可見深情。(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結果,大兒子Aidan就成了兩人婚後第二年的大禮,而更驚喜的是同年幼子Ambrose因為早產五星期,巧合地與哥哥同年出生,大兒子1月,小兒子則12月。 一家四口外遊是區氏最經常進行的親子活動(圖片來源:區永權FB) 一年抱兩,好事成雙,不過對Albert和太太來說,生兩個是計劃之外的事。起初新手上路,Albert全靠陪月姨姨教路,換片餵奶等等育兒技巧,統統邊做邊學。他笑言以前兒子們還幼時,一家四口赴會經常做「遲到大王」。湊仔辛苦人所共知,但Albert談起湊仔經,總是笑瞇瞇。 「我好中意湊仔,亦慶幸生兩個!因為生一個,所有重心都放喺一個身上,對彼此都唔太健康。」Albert原生家庭有一兄一妹,太太亦有一個哥哥,「始終喺成長裏有兩個或以上會好啲,佢哋會學識嗌交、爭玩具、學投訴,從中學點樣compromise,呢啲都係成長過程。」 彌補童年缺失 結婚十年,二人世界只佔十分之一,其餘全是熱鬧的親子世界。Albert笑言今年結婚十周紀念,終有機會跟太太享受三小時的「撐枱腳」。「試過有幾次我提議爸爸媽咪自己去旅行,兩個仔好快就話『No!』。」 結婚十周年,Albert笑言終於可以寧靜地跟太太享受一餐「二人世界」。(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看似少了自由,但其實Albert很珍惜親子時光。身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和專業司儀的Albert,工作排得密麻麻,不過只要不用上班,他幾乎把所有時間留給妻兒。像兒子們放長假,一家四口就去旅行;今年暑假又抽空帶妻兒學騎單車;早前學校停課,他爭取時間跟兒子們玩,替他們溫習;近期兒子倆迷上周星馳電影,他又會陪睇陪笑。 「點解我咁中意同佢哋一齊,就係細個無嘅嘢,而家好想有。」 不用上班的日子,Albert最享受做湊仔爸。(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成長於七、八十年代,童年記憶裏,父母很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一家五口總動員上街的畫面僅只一次。那種「手停口停」的無奈,他自小已懂。如今Albert由人子變作人父,更懂得用心、用時間來建立父子情,以彌補自己內心的洞口,亦滿足兒子成長所需的父愛。「我唔求自己做完美爸爸,淨係想做可以隨時陪佢哋嘅爸爸。」 今年暑假,Albert特意安排陪妻兒學騎單車。(圖片來源:區永權FB) 因材栽培 不再迷失 踏入12月,小兒子剛8歲,大兒子下月也9歲了。他們在不同成長階段各有挑戰,Albert不諱言在教養上跟太太曾有過迷惘期,擔憂兒子們輸在起跑線,於是替他們報讀不同的興趣班和補習班。「佢哋試過上數學班,上堂淨係教由1數到100;過咗一排,我覺得唔對路喎,我自己都唔會咁教,同埋佢哋根本無興趣,我就問自己點解會咁迷失?」 想當年,大學時的Albert是熱血青年,人生目標清晰。「我開始學結他,喺讀理工嗰時。細細個嗰時已好想學,不過環境唔容許。」直到升上大學,認識了開辦結他班的學會,他爭取機會報名。「嗰時好多同學俾曬錢,學學吓唔學,得我一個堅持到。」他對音樂的熱情,從來不是逼出來。 熱愛音樂的Albert,天生好嗓子,是彈得又唱得之人;當上爸爸後,曾跟兒子共同創作一首沖涼歌,三父子無聊時就會來個大合唱。(圖片來源:區永權FB) 大學畢業後一年,Albert為追尋音樂夢,與友人徐繼宗、陳鳳跑到台灣夾Band出碟,當時沒人脈,經濟又拮据,發展三年未如人意,不過捱過的苦卻沒白費,令他更為獨立、成熟,亦造就他今日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播。寶貴的人生經驗不時成為今日的提醒:「我悟出,只要你想,唔論你幾多歲,你一定會想去做,仲係一定做得到!教細路都係一樣,我問佢哋想唔想繼續學琴,佢哋話唔想,我就cut咗佢。佢唔想學琴,逼佢都無用;除非佢好有天份,我就會引導佢。」後來,大兒子主動提出學畫畫,小兒子說想學打鼓,他和太太都一一支持。 不讓自己過時 跟兒子們一起成長,Albert猶如再活一次童年,好玩個性表露無遺;不過對於管教,他絕不鬆懈,尤為看重兒子們待人處事的態度。「我係個又惡又好玩嘅爸爸,兩個仔好怕我㗎,我瞪一瞪眼,佢哋就驚。佢哋態度一差,好似做功課咁,唔識係梗,但係唔識仲要懶懶閒咁,就俾我鬧㗎喇!」 Albert做事認真,教仔也同樣,以身教傳遞「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處事態度。談到教養,Albert有這嚴肅的一面。(圖片來源:區永權FB) 有說仔大仔世界,現在兒子們各有自己的IG帳號,Albert又學習另一種親子溝通方法,「佢哋開始識post嘢,我要 Follow番佢哋。」兒子們追捧KOL「unspeakable」,他又投其所好,藉以增加親子間的話題。 兒子們一直視爸爸做偶像,不過在網絡世界,區爸要follow兒子了。(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知道小兒子Ambrose喜歡網絡KOL「Unspeakable」,Albert跟太太特意為他訂造有偶像圖案的生日蛋糕,逗兒子開心。(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提醒自己要與時並進,才不會產生代溝。(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因工作關係經常接觸新事物,稱得上是潮爸,亦深明活到學到老的重要。「我諗我要學定電腦嘅資訊同網上嘅科技,而家仲叫夠用,不過好快要支援。因為有時見到啲長輩可能send個whatsapp都唔識,咁點算呢?我唔希望自己變得太落後。」 Albert不許自己思想落伍,身教上亦成功擺脫傳統爸爸不易表達情感的形象,難以啟齒的「好愛你」、「好掛住你」情話卻是他們父子間的日常。他笑言待兒子升上中學,踏入反叛期,他預定會「失戀」,「好希望佢哋仲會有好掛住我呢一樣嘢囉!或者喺佢哋心裏面,我仲佔一相當重要嘅席位。」 Albert不求當完美的爸爸,只求做個隨時相伴的父親。(圖片來源:區永權FB) 誰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悄悄告訴你,在Albert的Whatsapp裏,珍藏了許多兒子倆給他的「情訊」!如此親密,區爸這地位無人能代替?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場地提供:RIS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從紙包飲品尋找STEM元素

大家是否知道「STEM是無處不在」呢?只要細心觀察,就很容易找到我們身邊其實充滿着海量的 STEM 元素。現在就教大家如何「從紙包飲品」開始認識科學、學習計算容量、以及欣賞工程設計。 從紙包飲品認識科學 紙包飲品包裝物料主要是堅固紙皮、鋁、塑膠(防水膠紙薄膜),它運用了保鮮包裝技術進行包裝,過程中以超高溫處理(UHT)技術進行包裝,將飲品無菌的包裝在紙包內,確保飲品無須冷藏亦可保存多月。 為什麼包裝上印有「切勿將紙包裝直接放入微波爐」?就是因為紙包飲品包裝含有金屬「鋁」的成分,若果把金屬放入微波爐進行加熱,有機會產生火花,造成危險。 紙包飲品盒其實是可以回收的,並可用水進行分解,製成紙漿(再造紙)、鋁及塑膠,日本更把回收回來的紙包飲品盒製成再生固態燃料 RPF(Refuse Paper and Plastic Fuel),優點是燃燒時所產生的熱能比燒煤高,更能減少碳排放。同時,產生的灰燼亦比燒煤少,並可用於大型鍋爐或發電。 從紙包飲品學習計算容量 在沒有量杯的情況下,怎樣能夠量度紙包飲品內,還餘飲料多少毫升?只要利用電子磅及運用分數應用的計算技巧,便能解決以上問題。 1. 分別量度未開過的紙包飲品和餘下的紙包飲品的重量 2. 計算餘下的飲品重量是未開過的飲品重量的幾分之幾? 3. 利用分數乘法把餘下的飲品佔未開過的飲品的幾分之幾,再與未開過的飲品的容量相乘,透過比例計算就知道餘下飲品的容量。 4. 再利用量杯度量餘下飲品的容量,比較一下與計算結果的相近,就能夠引證方法正確。 如果剪開長方體紙包飲品,便可以認識長方體摺紙圖樣的展開圖,更能夠讓學生發現長方體具有六個面、八個頂點及十二個邊。同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比較,著他們找出長方體是由三組大小、形狀相同的長方形所組成、有三組相對的邊及三組等長的邊,這樣就能加強他們對立體圖形的認識。 從紙包飲品看工程設計 紙包飲品一般都是以「長方體」設計的,利用長方體的設計有助密舖空間,方便存放及運輸。除了紙包飲品外,市面上有很多產品都利用了長方體的包裝設計,方便把貨品疊起擺放收藏。 長方體的支架是很穩固的,所以很多家具都運用了長方體的支架設計,以令家具變得堅固,在建築學上也有類似的應用。 STEM 在日常生活是無處不在,只要大家多觀察、多思考、多聯想,就能從生活中尋找出每件物件中藏有 STEM 的不同元素。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詳細內容

【伴您打書釘】兩三個人開的樓上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在香港人普遍價值觀仍在吶喊學生應該讀好書、畢業後找份好工、然後拍拖結婚生子、等到有經濟基礎可以退休後再實現夢想之際,三個二十出頭、在大學相遇的香港女生,已急不及待打破俗世「常規」,在青葱歲月中實現夢想——開設樓上書房。 三位年輕的書房負責人,左起Kiu、Joyce和Sherry。   做自己喜歡的事 小編和攝影師一踏入位於油麻地的貳叄書房,書店負責人之一的Joyce便為我們沖調冰凍香甜的荔枝蜜,彼此坐在靠窗偌大的長木桌旁,透過落地玻璃窗看着車水馬龍的彌敦道,心靈一下子就放鬆起來。 門牌小巧別緻。 貳叄書房在繁華的商廈內,為都巿人提供與書和文化相會的心靈綠洲。 貳叄書房是由修讀人文學科Final Year的大學生Sherry和Joyce,還有剛大學畢業的Kiu自資辦的獨立二手書店。這代人看手機比看書多得很,為何她們會膽粗粗跑去開書店呢?「我們怕一畢業就失業,如果創業的話,就可以先做自己喜歡的事。」   讓讀者有選擇 這個浪漫的原因背後,還有些實際的考量的。Sherry說:「有時約了人,但要在街上等兩小時才夠鐘,希望可以找個地方靜靜地看書,但苦無適合的空間,所以就想有一個好像家一樣舒適的地方,給人看書,這就很理想了。」 去貳叄書房自在地看書。 Sherry續說,現時大型書店的書不夠多元化,而文史哲的獨立書店選書相似——印刷和排版沉悶、學術性得讓令人缺乏翻書的動力;開樓上書店就可以自己選書,也希望讀者有其他選擇,想向他們推薦有玩味、簡單易入口的文史哲書籍。 書房像文化的交匯點,讓紙本之外的人文精神能在這裏得以交流。 落地大玻璃窗,陽光大刺刺地灑落,看書同時,也享受暖意。   以書房承載故事 貳叄書房名字委實文青,以為貳叄就是兩三個人一起搞書房的意思;但原來名字是緣於Sherry和Kiu是大學裏的同房宿生,她們的房號是23而得來。 初辦二手書店,得到好些教授和朋友的支持,捐了不少二手文史哲的書,經她們篩選後上架,等待讀者來尋寶。書房空間細,書賣了就沒了,所以讀者來看書買書,也要靠緣份。 書房雖細,但處處見心思。 Sherry說發現到有些書連作者名也可以弄錯,結果看到封面有塗改液修改的痕跡,十分有趣。Kiu說:「我覺得這裏充滿實驗性質,因為我們差不多天天都在擺位,也希望不只是二手書,搞一些文化的展覽,例如十月的小型古董展覽,其實和書的共通處就是,它們都是承載某人的故事。」書房曾舉行小型音樂會,每半個月又會訂定主題,最近在討論女性主義。她們視書房為移動的圖書館,容讓不同文化體驗彼此交流。   書房不時舉辦文化活動,小型音樂會,就是其中一種帶給讀者的文化體驗。   開店的得與失 開張兩個半月,平日上來書房的讀者,一半上來睇書,一半上來睇雜誌,甚至不看書來放空的也有。「做書店是很艱難的,尤其辦獨立書店的,多數見到都是中年人,所以覺得我們現在搞書房,可以說是傳承……我們也深信香港現在的情況,和書房一樣,捱過就是最好時刻。」Sherry娓娓道來她對書房的看法。 初次創業開書店,三人不諱言挑戰很大,不過談到書房的未來發展,她們有信心走出一條生存之道來。 剛畢業的Kiu正職是在音樂中心教結他,發現開書店可令她對政局分心,明白到要以書房安撫他人,就必要先安撫自己。Kiu說自己的媽媽也曾上過書房抖一抖,這種實際的舉動,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肯定。 訪問尾聲,她們表示,歡迎任何人上去貳叄書房歇息。在談書的過程中,能脫離生活瑣事,就是她們的初衷——在城巿中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綠洲。「來這裏隨便看一本書,一本雜誌,或一本漫畫。」舒服自在的輕聲對談,或尋一個可以慢讀、呆看街景的角落,舒解那繃緊的生活節奏。   店主推介書 Kiu大學時曾修讀Visual Art,她說最能代表書房的書,是《The Most Beautiful Swiss Book》--一這是瑞士大型書籍設計獎項的總集。 《The Most Beautiful Swiss Book》 「如果說貳叄書房是一個實驗書房,那麼最能代表書房的書,莫過於《The Most Beautiful Swiss Book》。這書是請人代購回來的,當中搜羅了不同的獲獎書,分析那些書籍用紙的材質,也在用色上做了印刷實驗,將那些書的網點放大,讓人看清楚CMYK(印刷四色的縮寫)的分佈,此書以圖為主,把它們的書脊、字體、標點、字級、裝訂等等各種元素拼在一起,這樣便看到如何令人看得舒服、開心的細節。」 香港最美的書,你有遇到嗎?   貳叄書房 地址:油麻地A2 彌敦道558-560號譽發廣場 1202室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五14:00-22:30 星期六日 12:00-22:30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特約記者Irene Cheng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校巴「太平門」安全嗎?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條「校巴車尾跌出馬路」的片段,真是觸目驚心,幸好事件中的小朋友沒有大礙,假若小朋友後腦著地、沒有書包保護、又或者尾隨的車輛趕不及剎車,後果就更加不堪設想!「太平門」是否安全頓時成為很多家長擔心的問題,「太平門」真的是這麼容易被打開的嗎?為了減低家長們的疑慮,就要發揮 STEM 精神找來車輛專家探究一下。 「太平門」又名 Emergency door,大多是設置在校巴的尾部位置,當遇到意外時,可作為緊急逃生出口,讓人能快速離開。因此太平門是經常保持關閉,在有事的情況打開。 太平門是一個緊急出口,不會讓人隨便出入,所以會加入「有出/無入」的保安設計,即是要由入面推開門,而不易在外面拉開的。按照香港法例,所有新登記及續牌、座位數目達12個或以上,而又接載學童的車輛,必須在太平門安裝發聲裝置。當太平門被打開時,駕駛室會發出聲響,以警告司機發生異常情況。 要打開校巴的太平門其實都不太容易,大部分太平門的手柄前都會設有一塊保護蓋把手柄遮閉,要按下特別手製才能打開保護蓋。 打開保護蓋後才見到太平門手柄,要用力握實手柄往下扭及用力把太平門向外推才能打開太平門。 若果太平門在校巴行車時突然被打開,除了駕駛室會發出聲響外,司機前的顯示板上的警示燈還會亮起,同時車輛會被鎖上而減慢車速以警告司機發生異常停車,所以只要車輛有做足檢查,太平門是很安全的。 在此要提醒各位同學仔在乘座校巴或保姆車時,必須要遵守《學童乘搭校車的安全指引》,如果同學仔有事,最痛心的是你們的父母,不要令他們傷心。 內容提供:Stem Sir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