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處理教養孩子相關的壓力(一):認清「思想陷阱」

教養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教養孩子的路途上,每一個家長都有生氣、挫敗、氣餒甚至無助的時候。面對以下情景,家長可能會有以下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想法:「他總是這個樣子!」、「什麼事情也好,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一定會發脾氣﹗」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想法:「他真的很懶惰!」、「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勤力?」   臨牀心理學家點出,這些負面想法恍如「思想陷阱」,只會令家長在負面想法中愈陷愈深!「思想陷阱」有以下特點: 以偏概全:覺得孩子在某一個場景有某種表現,在另一個場景亦都會有類似的表現。例如: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家長就覺得孩子亦會因為其他事情而發脾氣。 固定思維:覺得「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是「天性所然」,後天教養改變不了。 忽視外在因素:覺得孩子的行為全部取決於內在因素(如:孩子不肯做功課代表孩子很懶惰),而忽視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外在因素(如:今日的功課特別難)。 以偏概全和固定思維的想法,令家長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孩子也不可能有所進步。忽視外在因素,就可能令家長缺乏同理心,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所以,家長應該經常留意自己的想法,當發現自己出現「思想陷阱」時,立即改變自己的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現在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上星期他不能去同學家玩都沒有發脾氣,證明他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次只要我幫一幫他,他應該都可以平靜下來的。」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今天比平日用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外在原因?是不是功課太難了?還是今天的功課特別多?」 這些較為正面的想法,通常都可以令家長的內心感到更平靜、更有耐性,家長自然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處理問題。下回我們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繪本融入LBD教學

學校近年大力推動課外閱讀文化,圖書館主任亦加藏了不少繪本來吸引孩子,還不時舉辦親子繪本共讀工作坊,教導爸媽如何欣賞繪本,以及學習共讀技巧。如果問教師,除了中文課和圖書課外,你會採用繪本作為教材嗎?不少教師第一個反應是:「會否很浪費時間?要先完成教科書啊!」 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於繪本都存在一些誤會,例如覺得繪本字數太少、繪本很難與科本課程扣連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中,一直使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教師借助繪本教學,並得到非常正面回饋。 以繪本作引子 孩子更投入 LBD常識課着重學生與主題的連結,相比起在課堂開始時直接指出學習主題,與他們一同閱讀一本繪本帶他們進入主題,學生的投入感來得更強,往往很快便能連結到自身的經驗,打開他們好奇的小腦袋。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健康的我」課題中,我們便使用日本兒科醫生毛利子的繪本《著涼》作為引入,故事中的主角因為晚上踢被子而生病了。閱讀故事後,教師提問:「為什麼那個小朋友會生病?」同學便熱切地討論起來,也分享自身的經驗,繼而探討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對於一些更抽象的主題,繪本教學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認識社區」單元中,提及傷健共融的概念,「共融」這個概念對孩子而言比較深,我們便透過繪本《每一個都要到》讓他們明白。繪本的主角是一個需要使用輪椅的孩子,她在學校旅行中因為行動不便而未能參與,她的同學便紛紛想辦法讓她也能參與。透過故事,學生能很快理解到傷健人士的需要,引伸下去,更能舉一反三地指出社區內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增設什麼設施來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 活用提問技巧 延伸教學 在LBD的課程中,繪本不是「課本」,這些書並不是用來「教」的。參與了我們的繪本教學工作坊後,教師會仿效台灣宋慧慈老師建議的「四層次提問」︰記憶性問題、覺受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讓小朋友思考問題的核心,展開學生自己的探究和發掘。 此外,繪本亦能吸引學生在課外時間主動深化課題。例如「獨特的我」主題中,我們與學生一起認識情緒,在課堂上使用了不同繪本,課後亦設有延伸閱讀的繪本書單,讓他們回家閱讀,與家人一起更深入地發掘主題。 上個月,LBD團隊在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舉行了全校教師繪本工作坊,旨在讓教師拋開繪本的一切「功能」,全心全意感受繪本的美。活動當天,校長教師聚首禮堂,慢慢欣賞展示的過百本繪本,輕鬆地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並討論他們所喜歡繪本與學科的關係,共度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教師的回饋也十分正面,有教師分享道:「從前以為繪本很少字,擔心會不適合高年班,但原來好的繪本意味深遠,大人和小朋友看也會有不同的得着。」LBD團隊也樂見這幅美麗的畫面,期望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把這股愉快氣氛帶進課室,與學生一同分享繪本之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美國教育搞邊科?

王師奶參加了閨密兒子的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生畢業禮,能考入史丹福已不容易,修畢博士更難。參加了這畢業禮,令小婦人心中產生疑問:美國教育搞邊科? 史丹福是美國西岸私立名校,法律系每年約誕生180名博士,經濟系較少,每年約30名。包括其他各系,每年約有800名博士生畢業(不包醫學系和Juris Doctor) ,JD是法律專業,希拉里和拜登都擁有JD資格,但一般人不稱呼他們是博士。據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統計,美國每年約有5萬多名博士出爐。據知史丹福博士生唔止唔使交學費,更有生活津貼,每年約4萬美元(約31萬港元),足夠應付生活需要,他們可能要為學校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每所大學處理不同,但大多名校都會像史丹福這樣給博士生類似待遇。如此說來,美國名牌大學不少,每年支出也是天文數字,唔怪得咁多人申請去美國讀書喇。據小婦人所知,美國有些頗有名氣的大學財政捉襟見肘,連一些必修科都開唔足,一般成績不差的學生亦要4年半或5年才可畢業,何以對博士生又如此慷慨? 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禮所見,畢業生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大陸、越南、印度、香港、非洲的也不少。畢業禮多采多姿,上台的有手抱嬰兒,有拖兒帶女,有手舞西非尼日利亞國旗。取得博士學位後,美國政府並無規定要在美國貢獻所學,博士們可自由回自己國家,將自己從美國學得的知識為自己祖國效勞。計吓條數,美國佬笨到加零一,貼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別人的子弟來學嘢,唔單止免收學費,仲供應埋三幾年食住,嫁女貼大牀,笨唔笨啲呀!勢必有恩將仇報的人,掉轉槍頭將師父打到口腫面腫,俗語說「教曉徒弟無師父」並非虛言。美國教育搞邊科? 美國海外留學生百多萬,人數最多是中國大陸,約佔35%,其次是印度18%,還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韓國、越南、台灣、日本、伊朗等。若論海外學生之多,美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王師奶好奇怪,一些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如伊朗,在美國留學的竟有萬多人,大多來自德黑蘭大學和名校謝里夫理工大學,選讀的多是理工科。他們學成回國,分分鐘可能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敵人栽培人才,打番自己,點諗㗎? 楚材晉用 有一個熟悉美國大學教育的學者叫王師奶勿作杞人之憂,美國佬傻唔晒,而且掉轉頭有着數𠻹。能到美國讀博士的人,多在本國讀完大學或碩士,都是該國精英。美國雖然花巨額金錢給博士生數年的免學費和生活津貼,到博士生成才了,大部分留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為美國平添了一批人才,自己又毋須花錢為他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培訓付出金錢和時間,而且保證是別的國家萬中挑一的尖子,何樂不為?據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有關2017年資料顯示,約90%主攻數理科研的中國大陸博士畢業生沒有回到本國,有在美就業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信手舉來,華裔的諾貝爾獎得主有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崔琦、朱棣文、高錕,他們都在美國研究獲得成就,而又在美國工作很長時間,錢學森在科硏上亦赫赫有名。其他地方的博士生亦大致如此,因為美國研究環境和設備較好,生活亦較穩定,楚材晉用,看來美國佬真係傻唔晒。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師奶--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為子女移民就是好?

最近很多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非移民莫屬。不止講還有行動配合,我身邊都有不少朋友說走就走,「雷厲風行」到我連忍着淚say goodbye的機會都沒有,透過facebook見到新post才知已經落戶外地,當中以英倫為多。 移民不是看財力咁簡單 移民或不移民?That is the question!這個問題絕對沒有、亦沒有需要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背景條件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慮和選擇。不過移民從來不是看財力咁簡單,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還有自己的事業,坦白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瀟灑地隨心所欲的能力和決心。但是坊間出現了很極端的看法和說法:有能力,尤其是有子女的,一定要走,否則就是貪圖安逸無guts,還要禍延下代,認為父母對不起子女! 公開夫妻間分歧 添煩添亂 最近就有一個身居要職擁有專業資格的媽媽,不捨得、不願意放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事業,和堅持為了子女好一定要移民的丈夫,出現嚴重分歧。這種分歧,根本很難拆解,這個媽媽把自己的問題看法post上關於親子教養的facebook專頁,其實大可不必,本來兩夫妻的意見分歧已經難搞,公開之後留言七嘴八舌,指摘有,附和有,於事無補只會添煩添亂。睇完留言之後,最可取的似乎是爸爸帶着子女移民,媽媽留低香港繼續工作。但我敢寫包單,這段婚姻凍過水! 表面上,看來是移民不移民的決定,實際上這兩夫妻即使未去到貌合神離,雙方的相處出現問題,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移民問題只是導火線。如果是為了子女好移民的話,是不是應該聽聽當事人的意見?再講,先把子女送去讀書熟習一下風土人情,移民下一步再講,事情可以很簡單,為什麼搞到如此複雜勢不兩立? 要由頭開始 需做足心理準備 近年香港的政治氣候的確出現了很大變化,覺得很難適應,想去新地方作新嘗試無可厚非。但大前提要看是否只是個人,還是以一個家庭單位作考慮。如果自己一個人話事,又或者一家人有共同目標理念的話,只要計得掂條數,要走就走無問題。不過即使有條件,都要做足思想心理準備,移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子女的學業,自己的事業,全部要由頭開始,每個國家地方都有獨特的文化,要適應不容易,要融入更加不容易。即使語言通,但文化教育生活圈子不是那麼容易打得通。柴米油鹽生活上種種所需,一陣子當然無問題,但一輩子的話,要承受的壓力可就不一樣了! 寫寫吓突然覺得很心酸,我們還有根嗎?心之所在,家之所處,何處是吾家?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慧敏--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在家工作學習 蠶食家庭時間

  香港家庭福利會最新調查發現,疫情下,半數人表示因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多,較易有摩擦,另「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亦佔據原來與家人的相處時間,令家庭幸福感降低。 家福會繼去年推出全港首個「香港家庭幸福指數」後,也於今年做了「疫境下的家庭生活新平衡」的調查,以了解香港家庭在「新常態」下的生活狀况,以及「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措施對家庭幸福的影響。 疫下相處多摩擦增加 調查在今年2 至3 月期間於網上進行,收集了共363 名受訪者的意見。當中逾一半(54%)受訪者表示,因長時間與家人相處,較容易產生紛爭;另近 42%  「在家工作」的受訪者說,在非辦公時間仍然要處理工作;亦有近 47% 的受訪者指出,子女在非課堂時間仍需要「在家學習」。這顯示了在疫情下,工作/學習與家庭生活界線模糊了,未能達至「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大大影響家人相處的活動及時間,令家庭幸福指數降低。 調查又發現,約71%的受訪者願意就着家庭不同需要靈活調整分工,以應付不同狀况,以10分為滿分的「家庭幸福指數」,他們整體平均取得6.73 分,屬「一般」級別;而不願意調整分工受訪者的分數則平均取得5.59 分,屬「偏低」級別。 家福會高級經理註冊社工張詠珊提醒,面對紛亂時,一家人應保持靈活變通,互相補位,並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凝聚家庭力量。另外,在「在家工作」及「在家學習」容易使工作/學習與家庭時間出現重疊,她建議可訂下每天工作/學習時數,與生活維持平衡,令家庭幸福感提升。 另外,該會繼續鼓勵公眾到網頁(www.hkfws.org.hk/hkfwi)填寫「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網上問卷,了解自己的家庭狀況況,並瀏覽專家提供的貼士,提升家庭幸福。  

詳細內容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踢走歧視 關愛共融

16歲自閉症少年Jack在媽媽李太悉心栽培下,令繪畫天分得以發揮。(機構提供) 今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去年公布的數據發現,每54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閉症,較之前數據顯示每59名兒童有1名患有自閉症有上升迹象,但其實公眾對於自閉症的認知仍然不足,不少育有自閉症子女的家長都曾遭受歧視。 公眾認知不足 飽受歧視 今年16歲念初中的Jack,1歲多時因語言能力不足,又鮮跟人有眼神交流,且常來回踱步,接受學前評估確診為中度智障及整體發展遲緩,媽媽李太當刻心情低落之餘,還常遭白眼。她憶述,當年帶着年幼的Jack去酒樓飲茶,兒子試過把手「攝」進一名男茶客的背部和椅背之間,隨即被對方以粗言穢語大罵,令李太感難堪,「因為一般人都不了解Jack有感統失調問題,所以才會喜歡手部被輕壓的感覺」。又試過一次在港鐵車廂內,Jack在喃喃自語及玩手指,旁邊一名少女見狀隨即「彈開」,相信是誤以為他有精神病。 傷心過後,李太轉而積極為兒子尋找不同的治療和訓練。雖然當初心理學家建議 Jack入讀特殊學校,但李太不想兒子的機會比別人小,於是爭取在協康會特殊幼兒中心重讀一年,再加上課餘親自為兒子「保底」,又聘請私人幼兒導師額外訓練,經過一年努力,Jack終成功入讀主流小學及中學。 發掘天賦 繪畫奪獎 李太坦言,兒子讀書成績不好,但她會盡力發掘他的其他才能,「溜冰、跆拳道、街舞、網球、足球、鋼琴、傷健馬術、打鼓……他的生活一樣也可以精彩」。酷愛繪畫的Jack,把平日語言沒法表達的感受化成畫作,更在2018年的亞洲青少年藝術盛典勇奪繪畫組金獎! 這位曾患重病、「死過翻生」的廿四孝媽媽,希望用賺來的人生,支援更多同路人,於是她開設自閉症家長群組,後來更成為協康會同心家長會幹事,為有特殊需要孩子爭取權益。 協康會富昌中心主任吳鳳芝表示,育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要面對不少壓力,尤其在孩子初確診時,難免失神落魄,「我們建議家長不要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反之要積極行動,抓緊時間培育子女,尤其不要錯過6歲以前的黃金學習階段」。 自閉症關注周 推廣公眾教育 為響應聯合國,協康會於4月第一個星期舉辦自閉症關注周,冀讓公眾了解和接納自閉症人士,攜手締造共融社會。今年該會以「#A+精彩」(#ColorfulAutism) 為主題,除設計了6個卡通角色來分別代表不同的自閉症特質,又聯乘城中6名人氣插畫師,包括謝曬皮、文地貓、怪叔叔の散步道、癲噹@貓室(din-dong)、賤人新世紀、路邊攤聯手以漫畫帶出自閉症特點,呼籲公眾到協康會自閉症關注周網站(www.heephong.org/autism-awareness-week-2021)了解更多關於自閉症的資訊,並即時簽署承諾了解和接納自閉症兒童。 除自閉症資訊外,公眾亦可以參與「自閉症知幾多」問答遊戲,透過遊戲了解更多與自閉症相關的謬誤,挑戰完成後更可獲發一套12款「A+家族」whatsApp stickers。亦可在協康網店選購慈善曲奇及口罩,慈善曲奇的製作和包裝由自閉症青年一手包辦,包裝盒上更印有6名人氣插畫師的插圖;而慈善口罩就以A+家族成員作設計,造型可愛。兩款義賣產品所得收益,將用作支持協康會自閉症支援服務。 以「A+家族」成員設計的慈善口罩。(機構提供) 每盒有6塊不同造型的慈善曲奇。(機構提供)

詳細內容

網上藝術展

  今個聖誕節,一家人如果想靜靜地在家中度過,不如齊齊上網欣賞藝術展。由香港美術教育協會(HKSEA)舉辦的「第九屆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節」,將於12 月下旬在網上展出逾600件來自本地及海外學生的視覺藝術作品,包括繪畫、藝術裝置、陶瓷、雕塑及混合媒介等。 視覺藝術教育節分多個主題,當中包括「國際及本地學生作品邀請展:郵寄藝術」,邀請海外學生郵寄藝術作品,惟今年受疫情影響,較難寄送大件作品,因此協會便把主題設為「郵寄藝術」,讓海外學生把作品畫在明信片上再寄送來港。活動亦邀請本地幼稚園及中小學生參與,希望透過明信片這種通訊工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除了展出藝術作品,教育節亦於12月26至29日舉辦一系列視覺藝術網上工作坊,如「親子水墨與新媒體工作坊」,參與者在完成水墨畫創作後,以特定軟件拍攝作品,水墨畫便會在電子屏幕上「動」起來。其他活動還包括VR 畫室親子工作坊、STEAM 動物皮影戲創作工作坊等。 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節的展覽及工作坊報名詳情,可留意HKSEA 網頁(www.hksea.org.hk)及facebook專頁   主題之一「國際及本地學生作品邀請展:郵寄藝術」,國際學生參加者把作品繪畫在明信片上再寄來,教育節上將展出約400 張作品。 圖中作品︰泰國Basis International School 9 歲 Naparuethai Anuwatmatee (機構提供)   「國際及本地學生作品邀請展:郵寄藝術」同時也供本港學生參與。 圖中作品︰香港聖嘉祿學校P5 梁斯宇  (機構提供)     主題之一「創意學生獎勵計畫2019/2020 成果展」(幼稚園組及小學組),鼓勵幼稚園及小學生利用廢棄品如紙筒、塑料等創作,將廢物變為寶。 圖中作品︰《我的展覽廳》五邑工商總會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K3 李泳心  (機構提供)     主題之一「葛量洪視覺藝術獎2019/2020 作品展」(初中組及高中組)的得獎作品中,不少是把科技融合在藝術中,造出嶄新體現。 圖中作品︰《怪獸王國》(動畫及混合媒體)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S5 馮恩霖  (機構提供)

詳細內容

小朋友鍾意玩什麼?他們最愛什麼活動?這些問題最好是由小人兒自己解答。奧海城成立一個兒童顧問團「Olympian Kids Imagineer」,早前已招募15位5-10歲小朋友,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為奧海城設計出以外星球為主題的聖誕活動「Alien Planet外星人聖誕派對」。 兒童顧問團隊創作出4個外星球,包括岩漿星球、人型星球、騎騎星球及為食星球,每個星球的星球人造型都得意可愛。顧問團隊更以這幾個星球人為主角,設計出5款遊戲,由視覺、觸覺及嗅覺等,體驗新奇的外星世界。 玩家需要利用S⁺ REWARDS手機應用程式參與遊戲。成為S⁺ REWARDS會員,再登入手機應用程式,選擇加入自己喜愛的星球,便可獲得星球勳章。當完成5個遊戲後,更可憑手機應用程式內的點數換取禮品,包括貂紙或文具等。 Alien Planet外星人聖誕派對 日期:即日至2021年1月3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8:00 地點:奧海城2期地下主題中庭

詳細內容

初小周一起停面授課堂14天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有上升趨勢,加上多間學校持續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宣布,由11月23日(周一)起,小一至小三暫停面授課堂14天,至12月6日,預防疫情在社區大爆發。 陳肇始說,今天新增26宗本地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初步確診的有30宗,因應疫情急速轉變,當局必須嚴陣以待,加上截至11月19日下午5時,衛生署共錄得439宗上呼吸道感染爆發感染個案,超過4040人受影響,其中266宗、近六成涉及小學,當中七成是初小生,情况令人憂慮。為此,當局決定下周一起,暫停小一至小三面授課堂14天,而較早前已暫停面授課堂或服務的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相關安排亦由原本的11月27日(周五)延長至12月6日(周日)。 她強調,現階段認為小一至小三學生風險較高,但不排除若疫情進一步惡化,會全面暫停小學及中學的面授課堂,局方會密切檢視情况。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