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怎樣替孩子選擇合適的興趣活動

當一年級生每天有八至十項功課亦被視為正常,而家長仍恆常地安排一週十多樣的興趣活動,當孩子面對著沉重的功課壓力,尤其是面對小學呈分試,這意味孩子要在興趣及學業之間作取捨。 一天,坐在場外跟一位媽媽閒談,說到他的兒子快要面對呈分試,面對繁重考試的壓力,不得不從衆多的課外興趣活動中作出「斷捨離」,音樂方面有單簧管和小提琴,而運動方面有田徑及網球,問她有否為此感到煩惱,她卻十分肯定的回答「沒有」,因為她很快便作了決定,就是選擇了網球,原因是兒子在家中的閒暇時間,總是拿出球拍,沒有球場沒有波便練習揮板,無所事事時亦會拿出球拍來抹抹,他亦會選擇網球節目或比賽來觀賞,所以這位媽媽選擇保留網球為兒子的其中一項興趣項目。她主要以兒子的興趣為考慮因素,至於有關興趣對將來升中學有沒有幫助,她則沒有想得太多。 其實孩子在興趣活動班玩得開心,即使該項運動並沒有對他們的學業有幫助,也可以讓他們舒緩一下壓力,那豈不是可讓他們平時學習更事半功倍嗎? 部份家長視課外活動為升學的「秘密武器」,選擇時都會採取貴精不貴多的方式,先考慮到該項目對孩子將來升學發展有沒有幫助,反而不會從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曾遇過一些家長,他們為孩子選擇課外活動的準則是,如果子女在該項目有沒有拿得獎項以及能否加入校隊,但其實子女對該項目興趣不大。平日在課堂上時,我要面對沒精打采的學員的情形屢見不鮮,雖說興趣可以用時間來培養,但遇著本身對網球沒有興趣的學員,導師或教練便會感到份外「牽牛上樹」,而學員亦不可以盡情地樂在其中。 香港學生學業壓力大已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假如連選取課外活動的項目仍要以對學業是否有幫助去計算,真是很悲哀。其實孩子在興趣活動班玩得開心,即使該項運動並沒有對他們的學業有幫助,也可以讓他們舒緩一下壓力,那豈不是可讓他們平時學習更事半功倍嗎?

詳細內容

自在港媽:港孩的未來

由端午節晚開始,雞蛋仔連續「夜驚」,半夜驚醒掙扎,聲嘶力竭地大哭直至清晨才會入睡,不能踫也不能哄,只能夠頂着黑眼圈看守著他。不知道是否欠缺休息,由醞釀六九大遊行開始,就已經精神緊張,總是暈眩偏頭痛。迷迷糊糊間做了個惡夢,夢見天安門母親來到香港與「夏愨道母親」抱頭痛哭,原來把屎把尿奶大的孩子,學會明辨是非之後卻為了理想而頭破血流。 嚇醒了,捏一把汗,問自己為下一代爭取了什麼?作為一個媽媽、妻子、媳婦,我知道維持家庭和睦,避免敏感話題的詭秘。知道有家長抗拒與子女討論政治,認為複雜社會議題搞砸家庭和諧;但不談,不等於不存在,孩子之間也會討論。網上有各式各樣的中學生聯署,自發提出反對修例的意見,當然支持修例的人也發表聲明,但內容總是有意無意批評年輕人,對他們口誅筆伐,亦看到家長認定子女幼稚偏激感到沮喪,加入指責行列,把自己的孩子歸邊為憤青、廢青。 或者年輕人真的血氣方剛,但他們未必是目不識丁、不一定是雙失青年;我見到很多有教養、有學識、有堅定虔誠宗教信念的年輕人上街,他們用和平理性的方法表達政治立場,作為家長應該為他們的成熟懂事而感到安慰。 她告訴我兒子的同學似乎也有特殊學習需要,雖然那孩子的媽媽不停哀求,但她沒有勇氣協助,她說:「如果跑門路招人妒忌給告發了,後果不堪設想,那麼我可憐的孩子有誰照顧?」 就在六九遊行前一天,帶兒子接受感統訓練時與一位國內媽媽聊天,她很羨慕香港人,她的兒子確診亞氏保加症但為了獲得特教學額及支援,她一家總動員攀關係「託上託」,並且要一次過繳交三年的訓練費用。結果一年過去了,每天的特訓成效不彰,不及她每個週六往返香港接受一小時的訓練,只是三次就已經取得成效。 她一直對國內的訓練員專業資格生疑,耽誤了寶貴的介入時間,奈何國內媽媽敢怒不敢言。她告訴我兒子的同學似乎也有特殊學習需要,雖然那孩子的媽媽不停哀求,但她沒有勇氣協助,她說:「如果跑門路招人妒忌給告發了,後果不堪設想,那麼我可憐的孩子有誰照顧?」 如果法例還未通過已經惶恐以言入罪,那麼二十年後的雞蛋仔享受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會是什麼光景? 說到此,我們兩個都沉默了,她讓我聯想起毒奶粉事件,那是所有媽媽的恐懼。在香港有獨立完善的司法制度,保障及監管各類型商業行為,不懂法律也可以信賴律師支援;所以當聽到法律界認為要更加多時間仔細研究《逃犯條例》修訂,但政府卻一意孤行倉猝修例,我感到心寒。將來,奉公守法的媽媽,為子女健康爭取醫療保障,會否也觸礁負上刑責? 回歸不過是二十多年,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形成了自我審查意識,不會隨便公開表達批評政策,不願意和家人討論政見避免吵架,不敢在社交媒體行使言論自由。從前在紀律部隊工作需要刻意保持政治中立,現在離開政府卻也走不出「陽光測試」,對個人言論煞有介事的自我審查,在親子版分享對逃犯條例的感受,也需要多番掙扎,既擔心失去讀者又擔心日後被秋後算帳。如果法例還未通過已經惶恐以言入罪,那麼二十年後的雞蛋仔享受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會是什麼光景? 文章由星期日啄磨到最後截稿死線,仍然五臓翻驣思緒混亂,這一刻已是六月十二日中午,電視畫面見到示威人士在夏愨道聚集,我的學生終於報平安,我的兒子終於睡醒,但我的心很沉重,該如何守護港孩的未來?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睇錯題目答錯題

六月份又是考試的季節,很多家長都會請假為孩子溫書。溫習的過程中, 我們往往會重視考試內容,經常忽視答題技巧。不知道大家有否經歷過這樣的情景:考試卷派回來了,內容是懂得的,但是孩子沒看清楚題目,所以即使懂得答案也拿不到分數,這實在是非常惱人的情況! 觀乎現今出現在習作中的題目,越來越刁轉,不少家長經常投訴連自己也引弄不清,何況是小孩子呢?孩子除了要懂得所學的內容外,還要心思非常細密,因為稍一不慎,就會答錯題。所以在教導孩子學習內容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特別關注如何看清楚題目,明白題目的要求而作出恰當的回應。 有沒有完整看清楚資料是一個習慣,不是別人能多說兩句便能改正過來。所以要令這件事改變,教導孩子時的方法也必須轉變。 其中一個經常出現錯誤的題目類型便是選擇題,孩子一看到那些ABCD的選項時,馬上就跳進去看看裏面各個選項,完全忘卻了要看清楚題目究竟選擇多少個答案,一心一意就找出最適合的答案;有時附註中會寫明選擇兩個答案,或者選擇多過一個答案。如果有仔細看題目的話,就知道答案最少要兩個,而不會只選一個。 怎樣才可以令孩子留意題目呢?家長已經提醒了很多次,仍然是經常忘記。其實,有沒有完整看清楚資料是一個習慣,不是別人能多說兩句便能改正過來。所以要令這件事改變,教導孩子時的方法也必須轉變。隨意取出一本作業,可以是不同科目或不同出版社的,找出一些類似的題目,然後只看題目,不理會內容。讓孩子思考,孩子答對的時候,必定要馬上讚賞他們看清題目;如果答錯了,那麼問他們如何得知答案呢?在這樣的提問下,孩子通常會再看題目,自然能找出正確答案。這樣做,是要他們積極思考問題,而不是消極接收應該如何看題目,效果會截然不同。 如能反覆這樣的模式看不同題類,孩子便慢慢掌握到題目應該怎樣看,變成習慣後,因看錯題目而失分的情況自然會減少。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神奇砂的魔法(上)

我常常說這所小小的村校是被祝福的。孩子們來自基層,本應已是輸在起跑線,但我這位資深的幼兒教育老師卻能肯定地說,這裏的學生常常有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即使在一般人認為資源豐富的學校,也未必能在課餘或課堂上有機會接觸神奇砂。 在我校讓孩子把玩的神奇砂更是優質的一款,它們來頭不少,是出自瑞典的優秀品牌。我們的孩子能有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不得不感謝陳sir 對基層兒童的愛護、對本校的支持。 陳sir是一位資深的中學教師。退休後他仍然對教育不遺餘力,加上異於常人的毅力,在人生的收成期放下優哉悠哉的退休生活,努力開創自己有關教育的事業,瑞典的神奇砂就是由他引入到香港,讓小朋友擁有這個機會,無限次復活地製造自己玩沙的王國。 由中學到現在,大家相知相識都不少時間了,同學們仍然尊重這位老師,你說原因何在呢?相信不言而喻,就是 陳sir是一位好老師 ! 難能可貴的是陳sir 愛屋及烏,六年前已經將這一種名貴的玩意與我學校的孩子分享,讓孩子獲得這一份「神奇」的樂趣,他真是一個毫不吝嗇的教育家。 陳sir每次來到這所村校跟孩子進行神奇砂義務活動時,最令我難忘的是每次他都會帶著一班充滿活力、而能夠獨當一面又願意付出的義工。原來這班有能力又有魄力的義工們都是他的學生。由中學到現在,大家相知相識都不少時間了,同學們仍然尊重這位老師,你說原因何在呢?相信不言而喻,就是 陳sir是一位好老師 ! 我看見陳sir桃李滿天下,退休多年,他的學生仍滿心歡喜,像蜜蜂遇見蜜糖一樣,圍著他團團轉,心裡有點感動,因為從他身上看到一位願意付出的老師,亦是成就了「一日為師、一生為師」這句老話! 心裏也慶幸能夠遇到這位老師的楷模,我實在要向他好好學習!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運用雷射打印機打印文件。 不說不知,平均打印一整頁填滿字的A4紙要花上大概港幣2毫子,原來一點也不便宜啊!小數怕長計,若能選用一些較省碳粉的字體,可延長碳粉盒的壽命,既能慳錢,又環保。 在2014年,美國有位14歳中學生(Suvir Mirchandani)嘗試透過實驗去比較幾種常用的英文字體,從而找出最省碳粉的字體。他在電腦文書處理軟件(MS Word)中隨機選用一篇文章,並選定字體的大小(如:字型尺寸12), 再選用不同字體打印該文章。在打印前和後,他分別用電子磅來量度紙張的重量。他假設紙張重量在打印前後的差別便是碳粉的使用量。他的硏究結果顯示Garamond 字體比常用的Times New Roman 字體更慳碳粉,並推算可以為美國政府每年省下3.7億美元。他的發現被傳媒廣泛報導 [註1]。 雖然不少專家質疑結果的可信性 [註2],但我欣賞這小伙子勇於求真的探究態度。 那麼列印中文字體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年的暑假,我又嘗試啟發當時仍是9歲的女兒進行科學探究,這次我們還邀請了她的好友加盟。兩個女孩運用互聯網進行廣泛閱讀及資料蒐集,尋找有關Suvir以英文字體進行實驗的報導,從中思考箇中破綻,並建議改良方法。 然後她們定立硏究的方向為:「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方法去準確地量度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從而找出哪種中文字體較省碳粉。」 兩位女孩先效法Suvir的方法,她們運用MS Word 列印了滿滿一頁共有1050個字型尺寸16的「國」字作公平測試。然後用電子磅量度打印後的紙張重量。出乎意料地,她們發現打印後的紙重量竟比打印前的還輕!她們還感受到剛打印完的紙張是暖的。我問她們:「為什麼紙張在列印之後變輕了呢?」 波兒想了想, 靈機一閃說:「呀!這可能是因為打印機的熱力把紙張內的水分蒸發,引致紙張減磅了。」 我點頭同意,並接著問:「怎樣才能知道有多少水分因爲打印過程而流失?」 波兒的好友醒目地提議:「我們可以透過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在沒有加上碳粉的情況下,紙張輕了多少。」 於是,她們便用一張已知重量的白紙去打印一頁空白頁,然後再量度這張紙的重量去計算首次打印後失去水分的重量。但究竟要打印多少次,紙張的水份才不再流失呢?為了解決這個疑問,她們再用同一張紙打印空白頁,並重複以上程序數次,把數據記錄下來。 那麼用另外一張紙打印的情況又會相近嗎?於是,她們再用另一張紙張重複測試。她們把所得的數據用折線圖表達(圖1),發現紙張內大部分的水份在首次打印時已經流失。 若要知道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必須先知道打印過程所蒸發水分的重量,可以用以下算式表達: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失去水分重 – 打印前紙重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打印前紙重 × 失去水分的百分比) – 打印前紙重 圖1:打印次數和紙張重量的關係。(波波教授提供)   女孩們分別用5張紙各自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每張紙在打印後所失去的水分重量之百分比值。她們計算到首次打印的過程導致每張紙平均輕了3.136% 的重量。 接著,她們挑選了一篇共由839字組成的聖經經文,分別用4種常用的中文字體以字型尺寸16打印在A4紙上,看看不同的字體所消耗的碳粉量有什麼分別。再整合重複測試所得來的數據,運用上述算式計出每種字體消耗碳粉的重量。結果顯示常用的新細明體消耗碳粉量最高,其次是微軟正黑體。而新宋體和標階體同樣地較為省碳粉,所以亦比較環保(圖2)。新細明體比新宋體和標階體多用了45%碳粉,所以使用後兩者能大幅節省碳粉和金錢。   圖2:硏究結果顯示標楷體和新宋體較為慳碳粉。(波波教授提供) 當時,這兩位女孩剛完成小學三年級,對於分數、百分比和簡單數學公式的概念認識不深。於是我們 (雙方的家長)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這些概念深入淺出地教導她們。例如:我們把紙剪成100份,透過示範讓孩子建構百分比的概念,從而思考如何能較準確計算出所用碳粉的重量。當孩子掌握運算及了解箇中道理後,她們對硏究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加了不少。 暑期結束前,她們把這個有趣的硏究編寫成論文去參加「2017-2018年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選入圍。在决賽前的一個月,兩位女孩在每個週末密鑼緊鼓地為比賽作好準備及練習。就像大學生的「3分鐘論文比賽」,她們務必要在3分鐘內清楚地向評判介紹硏究動機、目的、方法、結果、日常應用和實驗反思。她們還思考了一些評判們可能的提問,並預備了精準的答案。她們亦要學會因應不同情況互補不足。 比賽當天,她們發揮得宜,對答如流,充滿自信。最後,喜出望外,她們的硏究獲得「小學硏究論文」的二等獎。 她們的研究成果再獲大會推薦參與「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頒發「優秀創意獎」。 是次硏究的經歷亦幫助她們建立了4C能力: Creativity, Critical-thinking, Collaboration 及 Communication 。[註3] 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時常聽到有人評論:「多數參加STEM比賽拿獎的學生都是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幕後鼎力支持,才能做到那些成果啊!」 從學術理論來看,這些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著名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Lev S. Vygotsky)曾經提出一個名為「近側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學習理論。 他指出: 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沒有受年齡限制。 倘若學習者單靠自己學習,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是有限的(圖3)。但如果學習者得到身邊的人如朋輩、老師和家長的啟發和引導,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可以擴增,同時有更多機會發揮他的潛能。 圖3:近側發展區間的慨念圖。(波波教授提供) 舉例說: 爸爸要求小孩從2米高的樹梢摘下蘋果,但他只有1米高,小孩單靠自己能力,當然接觸不到掛在樹梢上的蘋果。這個介乎小孩的手與樹稍蘋果的距離就是理論中的 ZPD。 倘若爸爸與孩子一起用木製成一個1米高的木箱,讓孩子站在木箱上,孩子便可運用自己的雙手, 滿有成功感地摘下蘋果了。今天在爸爸的協助和啟發下,孩子能經歷完成任務的過程,掌握當中技巧。他朝身體長高後,也能獨自運用方法嘗試把掛在樹上更高位置的蘋果摘下來。然而,若爸爸要求孩子把掛在5米樹頂的蘋果摘下,箱子也幫不上忙了。採摘樹頂的蘋果這難題遠超越孩子的ZPD和能力。 結果,孩子只會看著遙不可及的蘋果垂頭喪氣,失敗的經驗驅使他放棄採摘蘋果的動機。因此,爸媽適度的啟發和引導可以拓展孩子的學習區間和激發他們的潛能。 延伸閱讀: [註1] 美國14歲中學生發現省碳粉和慳錢的英文字體Garamond ,推算可為美國政府每年省3.7億美元: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shortcuts/2014/mar/31/changing-font-to-garamond-save-us-370m [註2] 專家質疑Suvir Mirchandani 的研究結果和推算:https://www.fastcompany.com/3028436/why-garamond-wont-save-the-government-467-million-a-year [註3] 波波教授演講廳  創科教育:總有嘢啱你玩!https://bit.ly/2VOSFUY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家庭快樂能量

早幾個星期前與一班中學生家長,討論如何啟動家庭快樂能量,當晚有幾位家長提出快樂就是「孩子願意和我互動」、「孩子表達對父母的關心」,最傷心就是聽到「孩子責怪父母不了解他們」。我也明白與青少年同行可以充滿挑戰和挫敗感,就算在幼稚園和小學「打好個底」,升中後親子關係都可以變成中美貿易戰,不穩定而且難以預期。 在幼兒階段家長影響力無遠弗屆,老實說沒有你帶子女出門,他們什麼也探索不了,當然如影隨形地牽着衫尾走。不過家長要接納,步入中學總得要讓出空間予子女的朋友和夢想,這時候仍然定義「孩子的快樂便是我的快樂」就一定會踫壁;因為孩子的快樂可能是通宵達旦和網友打遊戲機,又或者是連群結黨去韓國追星,總是與父母的期望有落差。 請緊記子女邁向成熟,可能會談戀愛、可能會負笈海外,父母有多不情願,他們還是會模糊地開展人生另一階段。隨著孩子成長父母的角色不是淡化,相反只要家長成功轉型,仍然可以陪伴子女享受生命。試鬆綁腦筋換成「我快樂,孩子更快樂」的視角,在青少年子女面前示範,如何為自己的幸福定下正確標準並且熱切去追求。 與其囉嗦訓話,倒不如示範如何照顧身心、讓自己由衷的快樂,好讓子女觀察成年人的胸襟,學習待人接物挑選朋友、學習管理情緒,學習在順景逆景保持正面心態 有媽媽說兒子完成繁重課業之後要打遊戲機「減壓」,雖然他名列前茅,但睡眠不足大大的黑眼圈讓媽媽很心痛。為此訓勉兒子要「錫身」不可玩電玩,兒子卻堅持己見,反問母親焦慮不安,為什麼不先疏理好個人情緒?面對「以下犯上」的大膽鍊言,母子當然是吵架收場,但從兒子的角度看,他眼見雙職父母日理萬機身心疲累,回家也沒有什麼生活逸事可分享;除了工作和家庭,父母的生命還有什麼呢?年輕人會思考,長大後會否像爸爸媽媽一樣了無生趣?行屍走肉的生活不快樂,又有什麼資格批評我打電玩減壓? 子女仍然深受父母影響,只是多了點思考卻又未能完全自立門戶,他們渴望得到與成年人般的尊重,我們也期盼子女能成熟思考,為個人行為情緒負責。不過,與其囉嗦訓話,倒不如示範如何照顧身心、讓自己由衷的快樂,好讓子女觀察成年人的胸襟,學習待人接物挑選朋友、學習管理情緒,學習在順景逆景保持正面心態。 越懂得讓自己身心舒泰的家長,越能夠從容面對子女成長的挑戰,越能夠建立長遠而健康的親子關係。要家庭充滿正能量還是要先從個人入手,靜下來尋找生活的滿足感,在孩子面前做個愛自己的榜樣。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男孩子不玩公仔

即使現在較以往男女更平等,但有一些傳統觀念也一直影響著很多父母,有些人認為男孩子和女孩子應該玩不同的玩具和遊戲,所以很多男孩子被剝奪玩公仔的機會。事實上,透過「玩公仔」,孩子從中能夠得到多方面的學習機會。 首先,玩具公仔開始讓孩子明白,這是一個跟自己不一樣的獨立個體,但也跟自己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最主要當然就是有相同的身體部分。透過觀察公仔,讓他們學到更多身體部分的名稱。此外,學習「你」和「我」之間的概念,這對於社交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基本身體部分以外,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去模仿日常生活所進行的活動,從而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學習所有相關的詞語,例如:孩子可以餵公仔食,學習不同食具的用途,配合適當的語句,擴展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玩具公仔開始讓孩子明白,這是一個跟自己不一樣的獨立個體 我們還可以替公仔穿衣服,在穿衣的過程裏學習衣物的名稱和作用、穿戴的位置。此外,也可以說出整個程序的先後次序,例如先穿內衣褲,然後穿上外衣褲,再穿襪和鞋等等。這樣做令孩子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當他們自己穿衣時,便能更明白整個過程和如何表達過程。 再者,我們可以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明白其他人的需要,例如:當我們餵公仔吃東西時,可以請他留意食物的溫度,否則「公仔」會受傷呢! 所以,父母應該明白玩公仔也有很多的益處,千萬不要阻止孩子玩啊!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救校小故事(下)

曾有記者問我,你能為你的理想,可以去到幾盡? 大事不說,就講講人的生理需要。大家不嫌棄就說一個小故事:當時我伴著5個小女孩,功課完了,正準備喫茶點,於是就帶著這5位小女孩往排洗、即是上洗手間及洗手清潔…… 當5位小朋友都上過洗手間,我也有生理需要,於是著 K3的大姐姐嘉嘉看管其他4位妹妹,也請她領唱一些兒歌。 孩子就是這樣的,當唱到第二、第三節,大家就爭論起歌詞是否正確。嘉嘉淘氣地說:歌詞正是這樣的,你不信,我就去問校長。這時候,我真的很驚慌,因為這所村校的廁所是給孩子用的,就連門也沒有。我這個城市島生活的女性,已經極無安全感,再遇上孩子要進來,我真是嚇一跳,也不安心在廁所內,於是我就先帶著孩子回到課室,然後安頓她們做一些填顏色的活動。這種活動可以讓孩子專注10 至15分鐘的,正好讓我到學校旁邊的公廁去一趟,於是我請嘉嘉再次為我看顧孩子,也請她替我好好關好學校的大門。我告訴嘉嘉甚麼人叫開門也不用理會,只有我才可以開門…… 這小妹妹只得4歲,當時她看著我的眼神,我仍然歷歷在目。 日後的學校生活,我也是少飲水,避免上廁所。 因為她實在感覺害怕,我看見她這個眼神,我知道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我不應把責任交給這一位只得幾歲的孩子,於是我忍、忍忍、忍……下去,回到課室跟她們一起學習活動。直至課程完了,送她們回家,我才可以到洗手間。 日後的學校生活,我也是少飲水,避免上廁所。 這麼多個年頭在村校裏苦幹,每天面對不同的困難,我實在很少回望過去,現在身處家中陽台,微風吹拂,看著雨點隨風飄揚,回想起過往點點紅塵往事,別有一番滋味!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人生電影

養育孩子真是一件非常非常(由於字數有限,「非常」不能重複太多)具挑戰性的事,多少夫妻由結婚懷孕到孩子出生那一刻,以為經歷了很多,現在回頭看,只不過是一條隧道,由地點A送到地點B,孩子呱呱墜地之後,就像下了車,雙腳踏地的時候,才開始拍攝你那部人生電影。 曾經看過一條短片,兩個母親在超市門外相遇,說起各自兒子的動向,母親A很自豪地表達孩子畢業於哈佛大學,現在已是某某公司總裁,母親B替她高興,並讚賞母親A的付出,當被對方問到兒子的職業時,母親B很滿足地說自己兒子在唱片公司打工,晚上很喜歡去和朋友夾Band。 母親A 聽過後,隨即擺出很可惜的樣子,還擁抱母親B去安慰她,母親B 感到莫名其妙,說兒子很快樂,不須要感到任何可惜,臨離開時母親A 還驕傲地說兒子開車來接自己,要先走一步。  也許你會時常後悔沒有好好和孩子相處,不難的,先把手機關掉,和孩子一起做些傻事,笑一笑,把握現在,讓這一齣戲永遠都印在大家心裡面 當母親A上到兒子車內,沒想到立即被兒子大罵一頓,埋怨為了接她去超市,弄得約會遲了,還說以後都不會再接她,母親A氣得出不了聲。另一邊箱,母親B打開門,看見兒子手持一束鮮花,和母親來一個擁抱,入屋內和媽媽暢談,內容是自己工作一天的快樂,多謝母親一直支持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欣賞母親的溫柔和諒解。 兩位母親兩個兒子,不同的教養方式換來不同的「待遇」,做父母的難處是如何讓孩子做一個怎麼樣的人,到底為自己的榮耀或是可以放開一些價值觀來灌輸正確的教養方式,什麼是正確也因人而言,我接觸的家庭是基層,但不一定是沒有教養的,簡單的生活,緊密的家庭關係,父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原來也圍繞著愛這字,如果一家人有愛,一定可以排除萬難。 那天,我看到一家三口坐在長椅上一起吃麵包的一幕,有說有笑,樂也融融很溫馨。也許你會時常後悔沒有好好和孩子相處,不難的,先把手機關掉,和孩子一起做些傻事,笑一笑,把握現在,讓這一齣戲永遠都印在大家心裡面,劇情不須要太複雜,只要是一套喜劇,不是更好嗎?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孩兒你沒有做錯

作為父母,我們普遍都會期望我們的子女能快樂地長大,學好至少一門技能,能找到有滿足感而同時又財源廣進的工作,然後成家立室、生兒育女,組織快樂家庭。我相信,這世上幾乎沒有父母會想或鼓勵他們的子女去走上任何人生崎嶇路。 亦正是這個理由,在我認識的父母之中,就算他們自己在政治議題上是那麼開明、又或者自己會去參與幾多遊行示威活動,當他們自己的子女說要走上抵抗強權不公義道路時,他們都會勸子女三思,以免惹禍上身或遇到危險。就算父母最終深知有關抗爭議題的道理是在子女那邊、尊重子女決定,父母都會千叮萬囑子女事事小心,一見到有危險就要盡快離開。 在這情況下,如果子女安全回家,父母會鬆一口氣。但如果子女在外抗爭出了什麼事,父母除了悲痛、擔心,更會怪責自己為何不強硬一點、當初禁止子女出去。當然,就算父母有這樣自責,但他們都深知,其實父母無論做什麼都不會阻止到有心出外抗爭的子女,父母甚至會以子女為理想及為更公義的社會的那份無私、犧牲為榮。 這群子女的父母仍堅定地認為,「孩兒,你沒有做錯」…三十年前的事,他們未有忘記,我們亦無理由去忘記。 三十年前,縱使他們當中有不少的父母都為他們擔憂,一群青少年為了民主、自由、廉潔的理想走了出來,去北京天安門廣場與通往廣場的各主要街道和平抗爭。他們無懼被官方定性為「動亂」、無懼戒嚴,堅定但和平地繼續機會。他們大多都不相信人民的軍隊會最終會用真槍實彈向人民開火。 到了六月三日晚上,軍隊射殺人民的消息在北京市開始廣傳後,縱使父母苦苦哀求子女不要出去(這包括《天安門母親》組織核心成員丁子霖與她兒子)仍有年青人堅持要從家中出去抵擋。最終,在那夜及六四清晨,有好幾個家庭的父母都收到子女被殺、受傷的壞消息,多個家中都聽到父母崩潰的哭泣聲。就算是有命回家的子女,都有不少在屠城後的日子被捕、被虐待、被失蹤、被坐牢,前途盡毀。能離開中國的,就要與父母分隔兩地。 一個晚上的殘暴,製造了多個骨肉分離的悲慘故事。而壯烈犧牲了生命的那一群子女,感恩父母就算只是很謙卑地為他們討公道或拜祭子女都要收到各式各樣的迫害,令他們在這三十年來每天都要在腦海中重演子女的慘死。 不過,我相信,正如一群天安門父母們的子女當年一去不回前理直氣壯地對父母說類似「爸媽,我沒有做錯」的話,就算是事隔三十年,這群子女的父母仍堅定地認為,「孩兒,你沒有做錯」。三十年前的事,他們未有忘記,我們亦無理由去忘記。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