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行己有耻 父母需從小培養品德

友人新居入伙,他的一眾好友攜同孩子齊賀喬遷之喜,沒想到其中一位已過三歲的小孩竟令喜慶事帶來尷尬。這位小孩很有個性,不怕陌生人,先是旁若無人,穿著髒鞋單刀直入,然後隨即發揮滿溢的好奇心,四處探索,不論是暖風機還是遙控器,必然亂按。其所到之處如狂風掃落葉,書籍堆滿一地,甚至連屋主最心愛的模型也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孩子父母間或口頭勸止,行動卻未有制止,有時還微笑回應,似乎認為問題不大。眾人見狀,當然為之着急,主人家心裏不會太好受,但又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始終人家父母還未出手,只好打圓場的說﹕「不打緊,孩子活潑,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嘛!」主人家是大方回應,不過孩子沒有分寸是誰之過失?小小年紀竟已不怕大人?而且在別人家中竟如脫韁野馬,全不受控?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心態

回想小時候,父母總提醒我們,但凡有客人來訪,定要主動問好,邀請相坐,向人倒茶,事之以禮,更莫說是前往長輩友人家中作客,我們更是正襟危坐,豈敢隨意穿堂過室,肆意把玩他人之物?我們從小已知道內外之分,學會看父母的眉頭眼額,在家不能任性,離家更要規行矩步,因為生怕被人皮裏陽秋,暗罵沒有家教。然而,最令人擔心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過度保護的心態。部分父母可能認為孩子行為率真,沒什麼大不了,還嘗試解釋孩子不羈的行為,為孩子構想藉口,以作開脫,例如「小孩就是這樣,不用太認真」,又或者不想做醜人,怕影響親子關係。更甚的是抱有「大不了就賠償」的心態,以為金錢可以買起責任感。

三歲小孩當然天真無知,因此才要父母的身教言教,率真又怎能成為孩子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的藉口?

孩子不知耻 父母難辭其咎

孩子不知耻,父母難辭其咎,因為父母沒有向子女解釋在家以外要收斂行為,更未有從小加以培養,使之成為習慣。知耻的人會注意自己的行誼,會介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情形就好像我們不會在公眾地方隨處便溺,不會在港鐵車廂飲食喧嘩,你追我逐,因為我們知道任意胡為將換來旁人鄙視的眼神,失禮人前將令父母面目無光。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自小不懂尊重自己的人將來是不會尊重別人的。三歲可以定八十,如果從小已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將來的人際關係定必不佳。父母似可暫時保護孩子,但縱容的背後正剝削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機會,加之愈遲去學代價就愈大,特別當孩子年紀漸長,進入校園,步入社會,才驟然驚覺,原來自己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原來自己是那麼不受歡迎,原來早已被列入訪客的黑名單,那種衝擊將難以接受,到時或需更大的勇氣才可重新出發,做到行己有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