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孩子內心的需要

我當媽媽後,開始學習認識情緒的價值,明白任何一種情緒都是自然而生的身心機制,不應以「好不好」、「對錯」來區分。情緒是給我們的寶貴信息,懂得接納情緒,明白當中的信息,我們就能找到方法,健康自在地應對當下的生活情景,例如親子矛盾。

尋找「正向出發點」

我曾在周華山老師的自在社課程中,學習到「我不是我的情緒」,即情緒不是來界定「我是誰」,我和情緒可以脫鈎。浮出的情緒底下,其實是尚待發掘的潛意識「冰山」,內藏很多固有信念、底層情緒。更重要的是,每個情緒背後都有它的「正向出發點」,例如「恐懼」是提醒我們規避險情、「憤怒」是為了得到正當的看待。看得到「正向出發點」,就能接納自己或身邊人的情緒,以正面狀態看待問題。

學習尋找「正向出發點」並不容易,卻讓我慢慢培養出一種心理預備,知道無論是阿仔發脾氣、跟老公爭拗,其實都可以嘗試去正面理解大家呈現的情緒。很多時,我都未必找到正向出發點,但在尋找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接納的空間大了,「承載力」強了。家中的能量氛圍也隨之漸漸柔和。

當然,頃刻被觸碰死穴、內心為之掙扎,甚至即時引發衝突的情景,依然是生活的日常。而最近我參加的「非暴力溝通」(NVC)課程,讓我更深入地察看衝突的源頭和解藥——情緒跑出來,是為了引領我們,照見我們內心的真正需要。看見、連結對方內心的需要,是健康地化解關係衝突的核心。然而,能夠真正同理對方的內心需要,關鍵是必先經過「看見、連結自己的內心需要」,而這就需要培養一種自我覺察的靜心。唯有看見自己的需要,讓自己進入內在的安穩,才有健康的狀態去同理別人,而非急於論斷、抱怨、指摘。

大仔本身躁底,今年進入青春期後更是明顯。他用客廳電腦打機,每當稍不順意,例如網速稍窒、被隊友拖累,都會拍枱拍櫈、咒罵不斷,全屋充斥戾氣。我很多時都是忍了一會,到忍不住時出口告誡,告訴他有情緒並沒有問題,問題在他的行為影響全屋人,希望他停止不合比例的發泄。通常他都不回應,頂多是沉默一會,很快又繼續邊打機、邊咒罵。

求內心平靜安穩

學習NVC後,我知道面對這情景,第一步是連結自己的需要。我靜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知道自己很受喝罵聲和拍打聲影響。我感受到身體的顫慄反應 ,來自一種深層的驚怕,很可能與幼時已遺忘的片段相關。而不管是何片段,我此刻最需要的是平靜和安全感,肯定自己「真正安全」。

至於連結阿仔內心需要的一步,真的不容易。我試了好幾次都做不到,因為很快,我就會回到自己的安全感需要上,不自覺地覺得「阿仔發泄情緒是在威脅我」。後來,我跟同學一起練習,彼此扶持下真正進入內在的平安,我終於可以放下自己,叮一聲,第一次連結到阿仔的需要。

首先,他需要打機,是因為那能滿足能力感、自我肯定的需要。而再往深走,我發現他同時渴望不受干擾地滿足能力感的探索,那是一種安穩的需要!發脾氣的背後,是他需要內心的平靜安穩。他沒有靜心面對外在干擾的能力,唯有把自己被擾亂的狀態向外傾瀉,所以,他不能按我需要停止發泄——表面上,我和他呈現的形式差天共地,但其實我們的核心需要何其相似!當我發現我們的相似,我對他的同理加深了,內心也更安穩自在。有了這份基礎,下一步就是找適合的時間,跟他談如何處理。在此讓我勉勵自己,加油啊!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