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瑞典人:低成本自製親子節目
我的三個女兒都在瑞典出生,兩個大女兒年紀只差兩載,想當年姐妹們接近兩歲才開始上幼稚園,之前也是一直跟媽媽在家。我從香港全職上班變為全職母親兼管家,沒變的是忙個不休,減少了的是連續睡足八小時的奢侈,多添了的是對孩子一切付出都有回報的肯定。
第一回大肚時,我把這些書全部看齊,發現文化差異引伸出十分有趣的對比……
一個人在他鄉成為人母的好處是從零學起,身邊無人無物給我溫馨提示,在無包袱無壓力的環境下,自己去圖書館借回許多孕婦保健和育嬰書看,大部分是瑞典文,然後有些英文,中文的只找到一兩本內地出版的舊書,港版的則要多得香港家人和老友寄來。第一回大肚時,我把這些書全部看齊,發現文化差異引伸出十分有趣的對比。例如香港孕婦要戒口,要避免劇烈運動,估計是所有中國婦女的常識。瑞典人簡直百無禁忌,懷孕期間可以咖啡照飲雪糕照食單車照踏,而英美孕婦的習慣就比較中庸。記得定期檢查時,我問助產士姑娘,她們從容地答:「飲咖啡無大礙的,每日不要超過三杯便行。」我當時仍未養成瑞典人無啡不歡的民族習慣,只是減少了自己的港式奶茶深癮,也樂意遵從助產士的意見:「喜歡吃什麼便吃什麼。」
育嬰書也不及實戰學習
女兒出生後日日獻新猷,讀過多多育嬰書也不及實戰學習,加上幾年間的耳濡目染,心想人在瑞典就索性用瑞典式湊女法。從第一胎的雞手鴨腳至第二胎的順利放鬆,再到第三胎的熟手女工,三個順產出世的女兒跟天下所有初生BB一樣,既可愛又麻煩。我自己沒有坐月或在產後超級補身,反而幾天之後已經推BB車外出散步。
當年一人在家照顧兩個幼女,除了落街在附近散步,去公園玩玩,或者去健康院定期檢查、打針之外,我很少帶她們去市中心,因為會牽涉吃奶、吃飯、換片等多重項目。
三母女天天留在家,除了吃和睡、換片和沖涼,我就不斷自製年幼親子節目,有沒有出動道具也好,統統都是免費或超低成本,分享一下:
(一)經典走唔甩親子活動:看卡通、讀故事書、填顏色、用白紙畫符、煮飯仔、玩公仔、砌積木、砌拼圖等等大路活動。為了確保豆丁走唔甩,我把畫符活動升級,將舊雜誌廣告照片裏的花草樹木、皮鞋首飾、梳化、pizza統統剪下來,和兩粒豆丁女兒玩拼貼,一邊貼一邊作古仔。
(二)坐定定藝術系列:單是穿珠鏈也有排玩,按珠仔顏色、形狀,練習數學分類和手指靈活性,玩泥膠可以做出立體怪獸家族、油完彩色石頭又可以砌橋和下棋、用大張畫紙畫自畫像……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已珍藏了幾箱女兒的墨寶,和她們一起重溫就最開心,已進入少女階段的兩個大女兒,望着自己孩提時代的美勞大作,說覺得感覺好怪,但又好好笑。
(三)室內郁郁活動:幾歲幼童坐夠之後必須走動,如果阿媽嫌外面太冷,就要出動道具,在家進行主題活動:將巨型紙皮箱鎅開扮門,就可以砌大屋、用大氈蓋過枱面,枱底下加入枕頭和小枱燈,自成溫馨看書密室。又或者拿媽媽的舊T恤、舊裙,剪出大窿窿,加配彩艷圍巾,播廣東流行歌扮開演唱會,這樣盛大場面,你猜最high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