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父母的犧牲模式

台灣編輯朋友為All Joy and No Fun這本非一般教養書製作中文版,成為《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她說選書是因為「眼見身邊一些人將『教養』一事的重心,放在滿足孩子的需求上,而沒有關照自身處境,總是採犧牲模式。」我自問不屬犧牲模式,但看書還是有處處被擊中的感覺。譬如這一段,作者引述一位受訪媽媽終於成功放下三個孩子,跟女性朋友出門——

離家出走 媽媽深藏的願望

「有那麼一刻」,她說道,「我發現,離家出走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心情。我明白她們為什麼會進到車裏,然後頭也不回的一直開……」她盡情享受了片刻獨處的時光,就只有她和寬闊的馬路,沒有後座上的小孩。「接着,我花了幾分鐘認真的思忖這個幻想,」她說道,「如果我真的不回頭會怎樣?」

讀完這段,不禁立即轉發給數個媽媽圈友人。別誤會,孩子都是寶,帶給我們無窮的快樂和體會,甚至成就另一種人生。

然而,出走、頭也不回、一路上沒有孩子等想像,偶爾咬上心頭,凝成某種深藏的願望。

清楚失去自由的滋味

書中提出一個可能的原因:「生孩子的時間往後延了,所以現代父母更清楚失去自由的滋味。」這句話嘗起來,味道真複雜。從前的父母大多早婚,剛在大家庭中長大成人,便一頭栽進新的家族網絡,自己也很快扛上為人父母的責任。現代父母的生命故事有點不一樣:在原生家庭和建立自己的新家庭之間,過渡期大大拉長,幸運的話,他們甚至過了幾年只需為自己負責、率性隨心的獨立生活。可是一旦成為父母,他們卻發現自己陷入比前輩父母更孤立無援的狀態——核心家庭成為主流,意味着他們得到的親職支援大大減少,而社會對於如何才是好爸媽的要求,卻史無前例的嚴苛。

從這個層面看來,這一代人成為父母所承受的衝擊,比過去任何一代都劇烈。

和朋友聊起,兩口子終於安排了「飛甩孩子」的拍拖旅行,是當上爸媽很多年以後,好不容易的第一次。演化在女人身上種下的父性和母性基因,以及我們對自在人生的追求,常常在年輕父母心中角力,令人愧疚難受。

父母「對自己好一點」

「這不是一本以孩子為主的書,而是一本以父母為主的書。我真心期待爸爸媽媽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會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然後,進一步對自己好一點。」作者在書中說。

是時候調整一下教養孩子的犧牲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