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拍給大人看的《漢娜的遺言》
美劇13 Reasons Why(中譯《漢娜的遺言》)探討青少年自殺,使這劇自身也成為爭議一環。劇集在新西蘭被列作限制級,擔心它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對瘋狂追劇的青少年們。在加拿大有學校向家長發信,警告學生不准在校內談論此劇。
生前錄音 講十三段經歷
劇集從少女Hannah的自殺開始,鋪陳她生前原來曾錄下錄音,講述自己的十三段經歷和在當中遇到的人,包括謠言、網絡欺凌和強姦,「如果你正在聽這卷錄音帶,那麼你就是我結束生命的理由之一」。故事時空交錯, 一方面從第一身錄音建構Hannah的過去,另一方面則展現自白曝光後,涉事各人如何受到影響——有人走上自殺之路,有人自首,也有人開始對別人伸出援手。
造成模仿效應還是打開禁忌
此劇究竟會在青少年當中造成模仿效應,抑或有助大家打開禁忌引發坦誠分享?心理學家和製作團隊對此各有看法,我不敢置喙,只知道形式上的「禁止標示」可能只會成為另類宣傳告示, 何况這是個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年代。但從家長角度出發,這戲確有不少值得思量的地方。
或許我們暫且放下「美化自殺」的指摘,把主角Hannah看成現實一種——她會受傷而且傷痕纍纍,她會犯錯而且犯下不少過錯,別人的殘忍和善良分別在她身上留下印記,但劇中的她只看到十三個自殺的理由。
現實中,我們有能力讓那些崖邊少年看到更多不該放棄生命的原因嗎?
輕生理由不包括父母
或許我們看了會不舒服,但劇中父母對青少年子女正在經歷的,脫節得幾乎一無所知。從某個角度看,編劇對父母是仁慈的,Hannah的十三個原因不包括父母(跟現實可能有很大落差),而且除卻一個母親角色,劇中描繪的父母都慈愛穩定,男主角的媽媽為叩開兒子緊閉心扉的努力,堪稱鍥而不捨。但他們都不能明白自己的孩子,更遑論說服他們,自己是可以坦誠分享的對象。
其他成年人角色更堪稱失能。學校社工面對Hannah曾被性侵犯的告白,溫和理性地提出﹕你既不打算揭發,就只能move on(放下)。這種態度放到Hannah的處境當中,被理解為急於結案,而非關心。那位社工成為十三個原因中的最後一個。事發後學校教職員和管理層交換的對白,幾乎只關於如何保住校譽,而不是用心探究一條年輕生命為何選擇離開。可悲的是,這類爛劇情確實在現實中發生過。我想起二○一三年小學生校園墮樓案後,教職員在死因庭上的荒謬托詞。
或許,13 Reasons Why不只是青少年需要家長陪同觀看的劇集,它也是拍給大人自省和了解身邊的青少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