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家長會否讓孩兒效法被崇拜的作家?

近日帶了阿仔去一家書店看看書,湊巧地碰到書店內有兒童作家、以Treehouse系列書籍Andy Griffiths的分享會。我們去到書店時,分享會已完畢,作家亦離開了書店的展覽室、在書店本身「打書釘」。縱使如此,仍有不少小孩與家長上前找他打招呼、簽名。我阿仔就說自己有點害羞及沒有帶他家中的Treehouse書出來拿簽名,所以就沒有上前找作者了。 要說說Andy Griffiths……我留意到他的一雙手臂是滿手紋身的……畢業後他浮沉了一段很長的時間……35歲才出版他第一本書,而令他紅爆全球的Treehouse系列更在他近50歲時才開始出版。 以我當時的觀察,這些家長不少都是雖然一聽就知他們的母語是廣東話,但都是堅持只用英語與孩子溝通。我對此現象已在早前的文章表達意見,就不在此重複了。但總可以來說,我相信這樣做的家長大多都是有望子成龍、成鳳的心。 說到這一點,就要說說Andy Griffiths了。在書店見到他時,我留意到他的一雙手臂是滿手紋身的。回家後,我上網看他的履歷,發現他不是在什麼名校入讀中、小學,不是在什麼頂級大學畢業、還要是主修文學。畢業後他浮沉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做一個很平凡的學校英語教師,到35歲才出版他第一本書,而令他紅爆全球的Treehouse系列更在他近50歲時才開始出版。 如果孩兒們真的要追求做作家等夢想、但期間要做一些不被社會特別推崇的工作,我懷疑那些家長在孩兒20多歲也未成名時已經企圖叫停孩兒們、遑論會否讓他們像Griffiths浮沉那麼多年。 看到這一切,我不禁在想,那些在書店崇拜Griffiths的家長會否想自己的孩兒以他為榜樣?如果孩兒們長大後滿身紋身,我懷疑那些家長會極度反對,感到「成何體統」及失禮。如果孩兒們長大後要去讀一些像文學那樣被社會視為「不實際」的學科,我懷疑那些家長會極力勸籲,認為那些學科「無出息」,反而應該去就讀醫學、法律、商科、工程、建築測量、資訊科技等「搵食」學科。如果孩兒們真的要追求做作家等夢想,但期間要做一些不被社會特別推崇的工作,我懷疑那些家長在孩兒20多歲也未成名時已經企圖叫停孩兒們、遑論會否讓他們像Griffiths浮沉那麼多年。 老實說,倘若那些家長真的是有上述的心態,我亦可以理解。有哪一個家長不會以一個長大後看來整整齊齊,生活上能平步青雲、能在財政上照顧自己甚至有物質上較優質生活的孩兒為榮?譬如說,如果我阿仔長大後能成為收入、社會地位穩定的專業人士,難道我真的會清高到去對他說「阿仔,不要那樣膚淺,不如你去做文人吧」?我說「我會」大家都不相信,都會覺得我虛偽吧。 如果我們完全反對、甚至企圖強逼孩兒們走回一些所謂「正規」的路,我們很可能會抹煞了孩兒們的天份、興趣、幸福、快樂,亦會令我們的社會缺乏多元。 不過,較根本的問題是,倘若孩兒真的是想追求一些以香港社會標準來說是「另類」的生涯,我們作為父母的又應該怎樣面對?我相信要我們習慣了在香港生活的父母很從容、毫不擔心地接受及鼓勵孩兒走自己的路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我們完全反對、甚至企圖強逼孩兒們走回一些所謂「正規」的路,我們很可能會抹煞了孩兒們的天份、興趣、幸福、快樂,亦會令我們的社會缺乏多元。試想想,如果人人都只是醫生、律師,人類社會根本無法運作! 所以,縱使我們擔心,或許會把各種人生道路的風險解釋給孩兒,但為了他們、為了社會,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有責任去多加鼓勵。或許,經過多番磨練,孩兒能像Andy Griffith在自己的專門獨當一面。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