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練 要懂「教」和「練」 更要懂「認錯」

「教」是身教、願意賜教、受教。身教就是教練本身的言行,也是教學的一部份,筆者回憶昔日教練時,每每都只會想起他們的一些小故事,完全記不起他們教過什麼戰術。記得小時候,有一位出色的教練領我們比賽,因我們表現不好,教練大罵我們一場,完場後檢討時,他第一件事竟然主動跟我們道歉,說自己剛才情緒控制出現問題。這位教練的身教,深深刻在我的教練,事實上,這次之前,我從未試過有教練跟我們道歉,好像之後也沒有再出現過。這件事讓我想知道這位教練的背景,想了解他的修為,後來才知他是一位滿有知識、學問、有信仰的運動健將,從這時開始,立志要成為滿有知識、學問、有信仰的運動健將,到今日筆者仍受這思想影響,起碼我能做到成為一位會道歉的教練。 懂得認錯 = 自我鍛鍊心靈 教學哲學中,教練是「會犯錯,也能犯錯,但也要認錯」,小小事情看似簡單,但大家都知,在主流文化下,會認錯的教練也鮮見,在練習和比賽中教練有無上權威,隊員大多不敢多言。但人誰無錯?不要看到自己過大,用知識加上經驗,努力成為隊員的幫助、扶助者,這樣才是正確的良方。引用約翰.赫爾默斯名句︰「伸出你的雙手去提升和支撐他人,沒有比這更好的心靈鍛煉了。」心靈鍛煉是重要,也是一種個人「內功」鍛鍊過程。沒有好健康的心靈,也無法訓練心靈健康的人材。 懂得教和練 傾囊相授 不知為何,有很多教練總喜歡「用人唯親」,更有教練「教學留一手」,意思是在教學過程中,看到有潛質的隊員,會多加留心,如果願意跟隨教練,就是俗語所謂的「跟師傅」,師傅為了保障自己,無若干年日,也不會傳受師傅的畢生絕學給徒弟,筆者在此說明,勸告「教學留一手」的師傅盡早收山,以免製造更多「後起之秀」。作為教練就是要賜教徒弟,把「最上乘的武功」的傳揚開去,讓徒弟更勝師傅,這樣才會有更優質人材出現。 事實上,當你認真教導別人時,自己也在反思教學內容,對自己有更大益處,是助人自助的過程。筆者相信每個人都是人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線,努力學習便能突破,誰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教練猶如在垃圾堆填區中找尋被遺棄的物件,人們看似沒用、不起眼的東西,教練要用銳利的眼光找出來重新塑造,連他自己也不發現的強項,教練也要發掘出來,這才是教練應做的事。教練工作不只是一門生意、一份工作,而是一種關係、生命交流的過程,請重視每一個生命和每一次生命交流的機會。 教練要保持警醒,如威廉.貝內特所言︰「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共勉之。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顯微鏡放大影像之謎

人類的眼睛之所以能夠看到物體的形狀、顏色和影像,是因為光線照射到物體反射後或光源所發出的光線進入眼睛,進入眼中的光線經過透光的角膜、虹膜、水晶體、和液態的玻璃體的折射成為影像落在視網膜上,再經過視神經把訊號傳送到腦海中。 水晶體與凸透鏡 眼睛中的水晶體的原理與凸透鏡的原理很相似,凸透鏡邊緣薄、中間厚,會有一個球面表面或兩面表面。凸透鏡主要對光起會聚作用,以折射成像,所成的像可以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倒立、等大的實像;倒立、放大的實像; ▲正立、放大的虛像。像出現的位置隨物體至凸透鏡的距離而變。 放大鏡的原理 根據凸透鏡光的折射原理,物體放在凸透鏡的一倍焦點距離內的位置,就能夠產生一個正立和放大的虛像,所以放大鏡就是一個短焦距的凸透鏡,在相同物距的情況下,短焦距的凸透鏡放大倍數高,所以當我們把放大鏡靠近物體時,就能夠透過鏡中看到被放大的影像。 顯微鏡的結構 放大鏡能夠把物體的影像放大,如果再把另一把放大鏡放在被放大的虛像上,能否把被放大的虛像再次放大? 顯微鏡的運作結構就是利用兩組凸透鏡組成,分別是靠近眼鏡的稱為「目鏡」,而靠近被觀察的物體的稱為「物鏡」。 顯微鏡樣本片會放置在載物台上,然後把物鏡對着樣本片,當光源照射樣本片,樣本片物體的光會通過物鏡,形成一個放大及倒立的實像,而目鏡就相當於放大鏡的功用,把由物鏡所形成的放實像再次放大,形成一個放大及正立的虛像。 顯微鏡的光源亮度對顯微鏡是會產生影響的,而大部分新款的顯微鏡都設有LED頂燈及底燈,讓使用者可自行調較光暗,能夠觀看透明或非透明的標本,加上顯微鏡台内置更設有濾光鏡,營造色差對比,讓標本一目了然。 而微調手輪而能讓觀察者微調載物台的高度,以便調整物鏡與的標本的距離,使影像更清晰。 顯微鏡中的數學 顯微鏡能夠把微小不可見或難見物品之影像放大,是能夠讓我們利用眼睛觀察極微小的物件的光學儀器,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和清晰度對顯微鏡是非常重要,在目鏡和物鏡身上都會刻有一些數值,例如:4x、10x、12x或120x,這又是什麼來的? 顯微鏡的調整倍率,又叫放大倍率,就是相等於:目鏡倍率 x 物鏡倍率,假如目鏡倍率是 10x,而物鏡倍率是 120x,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就是 10 x 120 = 1200 倍。 目鏡的鏡頭愈長、倍率愈低;目鏡的鏡頭愈短、倍率愈高。而物鏡的鏡頭愈長、倍率愈高;物鏡的鏡頭愈短、倍率愈高。顯微鏡就是利用目鏡和物鏡的倍率組合來改變顯微鏡的放大倍率。 顯微鏡與智能手機的配合 新型設計的顯微鏡更可以接駁智慧型電話轉接器,可以在目鏡位置放置智慧型電話,可以進行攝影機拍照或錄影,更方者觀察者把標本影像以作分享或傳送之用,更可以利用智慧型電話的放大功能,有助增加影像的放大率。 顯微鏡在STEM學習中依然扮演着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培育學生的觀察能力,視藝老師更可以利用顯微鏡配合視覺藝術的課堂中,以觀察微小世界的美進行藝術創作,成為科學中的藝術。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30句不同的英文 讚美一下朋友和自己

讚美永遠是一個有效而無成本去推動別人的好方法。人們能透過讚賞 ,得到被肯定、被欣賞的感覺,從而化為極大的推動力,鼓勵人們再去做得更好。很多時,一句 ”Good Work”、“Well Done” 絕對可改變整件事的成敗。 除了 ”Good Work” 外, 以下30句讚美別人做得好的英文句子, 讓你每天都能以不同的語句,去讚美你的考試伙伴、朋友和自己等, 亦令你的讚美詞變得更立體、更傳神。 30句讚美英文好易學 Good effort!(好努力!) Nice work!(做得好!) Super!(勁!) Terrific!(了不起!) That’s good!(非常好!) That’s really nice.(非常好)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你做得很好!) You’r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你越來越好了) That’s the way.(就係咁啦!) Nice going.(很好!) Right on!(對!) Way to go!(啱了!) Keep it up!(繼續!保持!) Keep working on it; you’re improving.(繼續努力!你在進步中!) What neat work!(多麼細膩的工作!) You’re getting better every day(你每天都在進步,做得更好) You are very good at that.(你很擅長這一點。)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now.(你在正確的軌道上。) That’s the right way to do it.(這是正確的方法。) You’ve almost mastered that!(你快掌握得到了!) I knew you could do it.(我知道你可以做到。) Now you’ve figured it out.(現在你已完全明白了。) I’ve never seen anyone do it better.(我從未見過有人做得更好。) Couldn’t have done it better myself.(我自己都不能做得更好。) That’s the best ever.(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That was first class work.(這是一流的作品。) It’s a classic.(簡直是經典!) It looks like you’ve put a lot of work into this.(我看得出你花了很多的功夫。) Nothing can stop you now.(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你了。) You’ve got your brain in gear.(你的腦袋已全速開動。) 內容提供︰EF English Centers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菠蘿削皮機 蘊含豐富STEM元素

夏天到了,又甜、多肉、多汁的水果是很受大眾歡迎,而菠蘿就是其中一種,可是在家要打開一個新鮮菠蘿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刀削皮和「起釘」就花不少氣力。因此大家會想到超市甚至食品加工廠的菠蘿削皮機。不過這款機械,其實蘊含不少STEM元素在內。 認識菠蘿的結構︰難以削皮起釘之謎 菠蘿頂部長有菠蘿葉,外層有凹凸不平的硬厚皮包著菠蘿的果肉,果肉富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汁液,而菠蘿果肉的中央是肉質纖維較密、較硬和堅韌度高的果芯,難以用牙齒咬爛,所以最常被食用的部分就只是多汁的果肉。 傳統取出菠蘿肉的方法 要替菠蘿進行削皮,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原個菠蘿的頂部和底部切除,形成一個圓柱體的狀態,然後利用刀沿着圓柱菠蘿的曲面外皮逐一削走,再把菠蘿切件和切走較硬的果芯才能把菠蘿肉取出。 手動菠蘿削皮器 結構簡單卻實用 手動菠蘿削皮器工具的出現,有助大家在家中簡單地把菠蘿起肉,手動菠蘿削皮器的外型設計極之簡單,只是一個手柄連接著一個不鏽鋼中空圓柱筒,圓柱筒的底部設有鋸齒,外圍有一片中空不鏽鋼的開邊圓形面,開邊位置以一高一低的形式接駁,形成一個螺旋斜面,外圈高低部分亦有垂直的三角形面,三角形的斜邊亦設有鋸齒。 在使用手動菠蘿削皮器前同樣要先把菠蘿頂部打橫切除,然後把手動菠蘿削皮器垂直放在菠蘿頂部,位置要較接近中央圓心,稍向下用力把圓柱筒刀體以順時針方向旋轉鑽入菠蘿內,一直削至底部。 把工具往上提起就能夠把整個菠蘿肉抽出與果皮分離,按下手柄下的兩個黑色按鈕便可以把手柄和刀體分拆,這樣就能夠完整地取下菠蘿果肉。 在旋轉螺旋斜面的過程中,原來經已把菠蘿肉切的厚度一致的菠蘿片,同時菠蘿芯也被中空圓柱筒切出,極為方便。 自動菠蘿削皮機 系統化運作 近日在各大型超市有巡迴的方式放置了一台自動菠蘿削皮機,只要放入完整的菠蘿,再按下按鈕,短短三四秒就把菠蘿削皮、起肉及入盒,是個極速取菠蘿肉神器。 自動菠蘿削皮機的削皮程序極為簡單,只有三個步驟,分別是: 步驟一:放入菠蘿 步驟二:放入盒子 步驟三:按開始按鈕 當按下開始按鈕後的菠蘿會沿半圓路軌送至後方,路程中裝有上下平行的刀把,當菠蘿路經時就能同時把菠蘿的頂部及底部切除,然後被送入後方的削皮台上固定位置。 第二個步驟是削皮台上裝有一把圓柱筒刀,圓柱筒刀內的刀有固定造型,圓柱筒刀垂直向下切入果肉,把菠蘿皮和菠蘿芯削走,同時把菠蘿肉切成八件並推入收集筒內。 第三個步驟就是把盛載有菠蘿肉的收集箱轉至出口已放置空置的食物盒位置,然後打開底部,菠蘿肉就會跌落食物盒內。 任何一種自動機器的設計理念都是建基於一些特定恆常的工作順序,再簡化步驟及優化工序,把機器活動空間減至最小,就有助研發出既方便又受大眾歡迎的產品。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來為自己的人生發一場夢!

「朋友, 你的夢想是甚麼?有沒有認真去追求?」 以上是著名的NBA籃球員林書豪,在一次佈道會中跟年青人的分享。他鼓勵年輕人要努力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標、堅持夢想。沒有夢想的人,慢慢地便會被父母,朋輩,主流文化牽著你走。你渴望活出豐盛的人生嗎? 小時候,中文科總會有一道作文題目為「我的志願」,筆者依稀記得很多同學都會積極回答:「我要做醫生!我要做消防員!我要做律師!」這些都是社會上公認為「英雄、精英」的職業。其實,在這時筆者也會幻想自己穿上白袍,戴上聽筒的樣子,但事實上,當時並沒有認真地想過長大後做甚麼工作,甚至根本不知道應如何去思考。 筆者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個「生活模型」,讓各位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狀況,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之路。模型共分為四大區域:(一)安舒區、(二)懼怕區、(三)學習區、(四)成長區,每一個區域都是環環相扣。 (一)Comfort Zone(安舒區)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舒區,在這個區域裡,人們會感到很舒適和安全,樣樣事情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會讓人產生一種不願求變,但求舒適安穩的態度。因為轉變所產生的不穩定因素,會讓人感到壓力,無所適從。所以大多數人長期會選擇活在安舒區內,不求突破。 筆者幾年前曾經歷了一個低谷,當時情緒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整個人好像進了漆黑中的死胡同,失去了方向。每天只躲在家裏沉迷上網,打電動遊戲。不然就是躺在床上睡覺,甚麼也不願做。那時候,筆者覺得留在家中很舒適,一點壓力也沒有。這個狀況足足維持了大半年。 (二)Fear Zone(懼怕區) 若然你渴望積極活出人生,便會從「安舒區」進到第二個區域 ——「懼怕區」。 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一些我們掌握不到的事情,或是我們從未遇到的工作難題時,膽怯的心便會慢慢地浮現出來。在懼怕區裡,人們會自我產生懷疑,缺乏自信心,不斷找尋藉口,試圖跟自己說不可能。此時,信念不夠堅定時,便會很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影響。因此,很容易便會退回到自己的「安舒區」,不願求變。 記得有一天醒來,筆者從鏡中看到自己很頹廢,鏡內的那個自己很陌生,沒有活力,雙眼空洞。以往滿有熱情,幹勁的年輕人,究竟去了哪裏?當時很想作出一些改變,但心中十分害怕,覺得自己甚麼也做不到,甚麼也做不好。同時,很介意別人的目光,亦很在意別人的批評。正當筆者準備放棄,繼續回到電子世界時,很感恩當時候有兩位朋友一直默默地陪伴、同行及關懷。他們每週堅持抽時間與筆者相聚共享晚餐,讓筆者鼓起勇氣決心踏出新的一步。這一步確實很沉重,但同行的力量使我走出低谷。是的,同行確實十分珍貴! (三)Learning Zone(學習區) 擁有堅定信念的人,並能夠衝破懼怕到達第三個區域-「學習區」。 夢想從來都不是睡醒後,便會自自然然地實現,必定是需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突破自己。在這個區域裡,我們需要學習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一顆持之以恆學習新技能的決心,這樣才能擴展我們的安舒區。 筆者當時候透過朋友的介紹,接觸了一項新運動-飛鏢。初接觸時,覺得既有趣同時也很苦惱。有趣的是,當站上發鏢線上的一刻,好像站在罰球線上準備投罰球一樣;苦惱的是,飛鏢總是不受控制,隨意地降落在鏢靶上,沮喪的感覺慢慢地走出來。隨著不斷地練習,加以思考,筆者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有所提升。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範圍,我們很容易會感到不安,筆者深信你也曾遇過的。重點是你願意積極地面對新挑戰,學習解決問題。 (四)Growth Zone(成長區) 成功衝破以上三個區域,便來到最後的「成長區」。 在這個區域裡,讓你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目標、讓你感到雀躍的事情,感到充滿熱情呢? 這可能就是你目前想追尋的目標。但這並不是終結,相反這正正是你經歷人生旅程的開始。筆者在前幾篇的文章《靜聽心靈1,2》分享了自己在追尋夢想時的小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希望本人的小故事,能激勵你踏出安舒區,繪畫出屬於你自己的精彩圖畫,今日我能踏出來跟大家分享,就是因為我也是過來人,我能做的你也能做 ,你敢於發夢嗎?我敢,你也能 !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地球生病了 齊來了解碳排放源頭之謎

近年不少有關全球暖化的討論,均指向工業和汽車排放,某程度上是對的。只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生產一塊牛排所需的水,足夠我們4個月洗澡用呢?原來地球上很多的資源都被畜牧業佔據,而牠們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比一般交通工具更多!二氧化碳就是全球暖化的元兇,導致極端天氣。 這次會由我們的大中華區大使及綠色生活策展人林嘉欣小姐,向大家聲音演繹地球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探訪在香港實踐綠色生活的家庭。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VR學與教 無遠弗屆

北京實驗 倫敦探討 內地早前發表一份《VR教學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實驗報告》,以北京全日制中學生的考試分數作比較,研究用VR教學如何改善學習成績。結果VR教學組的考試平均成績較傳統教學提升27.4%。報告同時指出,即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提升20分,VR學與教成效不容置疑。 無獨有偶6月11至12日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個名為Future Edtech的教育活動,重點探討如何利用VR學與教,讓學生進入沉浸式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了解現實世界。此外,亦從多方面研究,探索VR學與教跟語言、設計和人文學之間的連繫,從而規探VR學與教的定位與未來路向。 中學、大學體驗 青少年分享 6月5日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邀請虛擬實境教學,到學校即場示範同步虛擬實境教室,一眾老師親身感受VR學與教的成效,積極提問及討論。 6月14日香港教育大學鄧斌衡博士親臨虛擬實境教學,親身體驗如何以VR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7月5日上午11:30虛擬實境教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黃賀蘭女士,獲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 21媒體空間的邀請,將在為期兩天的《新媒體節》發表演講,深入淺出分享VR學與教的優勢,歡迎學界出席以掌握VR教學第一手資訊。 地點:香港仔石排灣邨商場LG2層02室 網頁:https://m21.hk/ 2020亞洲聚焦VR學與教 BETT英國科技教育領導峰會及展覽是歷史最悠久、學界最矚目兼具權威的科技教育盛事,每年吸引全球各地數萬名學者、商家及專家前來,共同分享最頂尖的教育科技。 BETT Asia顧名思義是為亞洲國家而辦的同類展覽,一如既往得到多家院校及一眾龍頭科技公司,如微軟、聯想及HP等贊助。在VR學與教熱潮席捲全球下,明年3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BETT Asia 2020,已預告從廣泛而深入的角度,探討VR教學將如何成為無可避免的教育模式。 網頁:https://asia.bettshow.com/bett-asia-2020 VR學與教,有望10年增長1,000倍 回想蘋果iPhone在2008年推出初期,首年只售出20萬部,如今每年銷量已超過2億。 現時香港VR學與教的應用雖未算太全面,但已跟全球學界接軌,並逐漸蘊釀一股新勢力,相信在不久將來有爆炸性的發展。 內容提供︰VR Educat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從TAXI JO的創業故事 了解何謂生活價值 成就改變契機

我們生活的社會側重結果、成績,隨著生活變得複雜,要處理的範圍慢慢擴大,我們為追逐結果而行動得越來越快,漸漸走入麻木的困境。我們只知道要努力向前跑,不斷跑,可有停下來想想目標、終點究竟在哪裡? 當我們在倉鼠輪圈上跑,即使你跑得再努力、跑得再快,也不會使你往任何方向進步。當我們以這種方式生活,那生活又有何意義? TAXI JO誕生 源於離開Comfort Zone 勇於外闖 TAXI JO的Jerry Cheung出身於美國名牌大學,畢業後就業於知名企業,生活下來卻發現自己好像困在籠中的倉鼠,每日處理著一式一樣的工作,可又不見終點。故此,即使在倉鼠籠中有著安穩舒適的生活,Jerry仍決意踏出這個安舒區(Comfort Zone),為生活、工作尋找意義。為帶來一個更可持續的社會,Jerry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更以家人的問題為起點。家中一直經營的士生意,近年來面臨社會越見激烈的競爭,開始感到威脅。故此Jerry以改善的士服務、行業形象為目的,創立TAXI JO這個租務管理系統,為車主、司機、乘客帶來更愉快的體驗。 多勞多得固然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但在「勞」的同時,也務必要認清自己奔跑的方向,才使每一分的努力及勞力都是有價值的。 內容提供︰CoCoon Foundation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磁浮列車與STEM

首次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乘坐磁浮列車(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一般稱為 Maglev Train)往市區,沒想到何其極快,比乘坐地鐵往市區足足快半小時,極之舒適、方便、快捷!不過大家又是否知道,磁浮列車的科學原理,其實可以是STEM的教材? ▲上海磁浮列車(Shanghai Maglev Train;SMT) 磁鐵的特性 磁鐵是一種能夠產生磁場的物體,同時又能夠吸引一些有鐵磁性的物質,例如:鐵、鎳及鈷等金屬。而磁鐵上的磁極判定,可以利用細線懸掛磁鐵,指向北方的磁極稱爲「指北極」,又會以英文字母「N」來表示;指向南方的磁極就稱為「指南極」,用來英文字母「S」表示。磁鐵異極則相吸,同極則排斥。意思是指南極會與指北極相吸,而指南極與指南極相斥或指北極與指北極相斥。 ▲▼磁浮列車採用磁鐵的「異極相吸、同極相斥」原理推進。 磁鐵附近會有磁場産生,可以利用磁力線來以形象地描繪磁場分布。磁力線總是從 N 極出發,進入與其最鄰近的 S 極並形成,而在磁鐵內部的磁力線就是由 S 極到 N 極。 從磁浮列車玩具分析原理 磁鐵的應用範圍很廣泛,小型的有開合用的鈕扣、櫃門和馬達,大型的就有磁浮列車。 ▲即使是玩具列車,科學原理仍然是一樣。 而當中的磁浮列車就不斷運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磁鐵特性來令列車運作。就以磁浮列車玩具來作基本的解說,要令磁浮列車玩具懸浮在半空,在列車的的底部和懸浮軌道上裝有同極的磁鐵,利用同極相斥的原理令列車浮起。 磁浮列車的車身上裝有一組 N 極的電磁鐵,前後位置被兩個 S 極的永久磁鐵隔夾著,而在推進軌道的外圍就安裝了間段連續的 N 極和 S 極的永久磁鐵作為導引用的磁鐵。 ▲玩具列車和路軌,同樣按照真車的設計原理,安裝了相應的磁鐵。 ▲N / S 兩極磁場,形成「前吸 / 後推」現象,列車就可沿著導軌前進。 當電流流經過列車車身上的電磁鐵時,會產生一個N 極磁場,於是列車會與推進軌道外圍磁鐵的異極間產生一股吸力,而遇到推進軌道外圍磁鐵的同極所產生的排斥力,列車就能藉著前吸後推的動作使磁浮列車玩具前進。 上海磁浮列車設計與運作 上海磁浮列車(SMT)的運作原理亦與列車玩具差不多,只是SMT利用電磁鐵產生吸引力令車輛浮起,同時軌道是以「T」字形導軌設計,列車的兩側下部向導軌的兩邊環抱,以防止磁浮列車在高速行駛時脫離軌道。 ▲磁浮列車玩具仍需要旁邊的支撐,與現實的SMT有點不同。 ▲SMT的導軌和列車結構,可見與玩具磁浮列車有異。 磁浮列車的無接觸懸浮和導向系統是根據電磁吸引原理工作,懸浮磁鐵從下方將列車向上吸向軌道,導向磁鐵則在側向保證列車的行駛軌跡,列車從頭到尾都安裝著懸浮磁鐵和導向磁鐵。而安裝在軌道上的長定子是用來替列車進行供電。 ▲值得留意導軌中央部分的強力懸浮磁鐵,是它們令列車浮起的主力。 在列車車卡下部的內翻部分面上裝有磁力強大的電磁鐵,導軌底部設有鋼板。鋼板在上,電磁鐵在下。當電流流經電磁鐵上的金屬線圈時,能產生磁力吸引鋼板,因而令列車浮起。 ▲▼簡單來講,導軌的「導向磁鐵」用作引導列車前進、「懸浮磁鐵」則令列車浮起。 當吸引力與列車重力平衡,列車就可懸浮在導軌上方的一定高度上。只要改變電流,就能夠改變磁感應強度,使懸浮的高度得到調整。由於列車被浮起,就不會和軌道產生摩擦力,亦解釋到為何磁浮列車比傳統輪式列車有更高速度。 磁浮列車與數學 明白了磁浮列車的原理,現在不妨透過數學計算,了解一下磁浮列車究竟有多快。 ▲SMT來往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及龍陽路站(接駁上海地鐵)。 題目1︰磁浮列車以300公里每小時的車速由浦東國際機場站前往龍陽路站,約需6分鐘,問磁浮列車行駛了多少公里? 300 / 60 = 5公里每分鐘 5 x 6 = 30公里 即磁浮列車行駛了30公里。 ▲可以見到列車行駛速度在 301km/h,隨時比高鐵更快。 題目2︰磁浮列車在上午9時至10時45分,以及下午3時至3時45分,均以430公里每小時的車速行駛,問由機場前往市區需用約多少分鐘? 430 / 60 = 7.2公里每分鐘 30 / 7.2 = 4 分鐘 ▲SMT時間表。 不過若細心留意以上的行車時間表,可以發現由機場前往市區最快的兩個時段(即上午9時至10時45分,以及下午3時至3時45分),只需用約 4 分鐘的車程,但為何列車全程的實際所需要的時間不是4 分鐘,而是8分鐘呢? 這是因為以上計算是假設列車一開始的車速是固定,而列車實際行駛時是由靜止開始加速至指定時速,以及由指定時速減速到停止均需要時間。 ▲停泊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站的SMT。 磁浮列車中還有很多不同的STEM元素,只要多思考、多聯想、多閱讀相關圖書及多進行相關實驗,就能繼續發掘很多不同的STEM應用。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最佳籃球員 最緊要3D

近年在籃球界出現了一個新興的術語 —「3D球員」。意思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立體(Thee-Dimensional),而是3 points and defence的意思,是形容球員擁有穩定的3分球得分能力,同時具有高防守能力的球員。 每一球員皆需具備的3D元素 「3D球員」十分稀有,因為他們要在攻守中都能為球隊帶來優秀的表現。在現今注重外投能力的籃球體系上,「3D球員」可算是各教練的囊中物。筆者同樣熱愛「3D球員」,但筆者心目中的「3D」是每個球員都應該學習的。 Define(定義)—如何定義自己 在一隊球隊裏我們是適合擔當甚麼角色呢?是當前鋒、後衛、還是中鋒呢?敢於把握每一個機會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不要怕失敗,一步一步地便能找出自己適合的定位。亦不應習慣停留在自己的安舒區,而不願去作突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能。找出了屬於自己的定位,就能有着清晰的目標向前邁進。 Differentiation(獨特性) 當找出了自己的定義後,就要開始思考你與別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兩者同樣是控球後衛,你的專長、特性是甚麼呢?你是策劃攻勢能力強、切入傳球能力強、外投能力準還是防守能力強?Differentiation就是讓我們在自己的定義裏面成為一個更優秀的球員,使我們能夠脫穎而出。 Discipline—亦即是紀律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球員,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定立操練時間表、早睡早起、準時出席訓練等。養成了良好習慣,便能把自己的專長變得更尖銳。哪怕原本只有很微小的優勢,但隨着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地訓練,終會成為你獨特強大的秘密武器。 「3D」不只用在籃球場上,在我們追尋人生的目標時,都應該靈活地「3D」。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不是別人的複製品。懂得靈活地「3D」,在編織你的人生道路上都會變得更精彩。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