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籃球比賽體驗勝利真諦

勝利讓大家想到就是一方打敗另一方。在籃球比賽中,得分較高的一方代表勝利。而一個聯賽勝利只得一隊,是否代表其他球隊就是失敗了?其實真正的輸贏並不是一定要比對手「更高、更快、更強」,而是透過比賽來發現自己、了解隊友,一隊人一起成長。 是戰敗還是贏? 在籃球比賽,當比數輸了,很自然會覺得自己被打敗,但真正的勝利不只有分數,我們可以想想,究竟是為了誰在打球?又是為了誰在比賽?勝利的含義比一般人想像要深,並不是單純的將對手打敗。 去想想從比賽過程中其實我們可以贏很多: 贏鬥志,在落後的情況下大家不放棄,並咬實牙關一分一分地把比數拉近。 贏溝通,如球員由比賽不出聲到互相鼓勵、提醒,這是無價的。 贏態度,大家由第一場到最後一場都尊重、欣賞對手,就算對手不斷用言語挑釁,大家也沉著應戰。 贏隊友,球員不介意隊友有任何失誤,因為大家投入去補足。 贏團結,場外的球員和朋友都一起喊防守及鼓勵球員的説話。 贏信心,就算對手技勝一籌,球員們都無懼無怯去比賽。 贏成長,大家無論在球技和心態上都增長不少。 贏尊重,即使曾受對手言語上的攻擊,球員們都主動去握手,表現出對對手的尊重。 真正的勝利 是去發現自我內在更強大之處,並透過自己的經驗,以發掘能使自己在往後的人生獲得成功與成熟的思維,以致能行動出來。因此,比賽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升自我。 籃球運動更要在團隊建立上再要下多點苦功,所以勝利不只單單贏得比賽、贏得冠軍,我們各人要緊記No Team No Us,要贏就要一隊人一齊爭取。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HKAIH小球員友賽神秘「冰」團 識英雄重英雄 比賽以外更重互相交流

近日有一支神秘冰球勁旅在其金牌領隊帶領下旋風襲港,向香港冰球訓練學校(HKAIH)的小球員挑戰!而最近播出的《大冰小將》,則揭秘了這支神秘冰團的真身。不過除了友賽,雙方更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可說是識英雄重英雄。 《大冰小將》的小球員,應香港冰球訓練學校邀請,來到仁愛堂田家炳小學與HKAIH小球員們來了一場火熱的硬地冰球友誼賽。 主隊場地 香港冰球訓練先驅 賽事對戰之前,大家先一同參觀仁愛堂田家炳小學的仿真冰場。 胡文新先生自2007年創辦香港冰球訓練學校,在主席胡文新先生、校長Ceci、總經理教練Barry的帶領下,早在十多年前已著手推動「普及冰球、走進校園」的工程,普及工作不但做得十分規範,訓練亦是有系統及國際化。仁愛堂田家炳小學與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緊密合作,全校700多名學生有300多人打冰球,而高年級更將冰球訓練作為體育必修課程,可以說是「普及冰球、走進校園」概念下實行得最好的典範。 友賽開始 HKAIH迎戰中國名將「冰」團 參觀完仿真冰場後,小球員們正式開啟了在中國香港的冰球交流活動。 回歸賽場,賽前雙方氣勢十足。由香港冰球訓練學校校長Ceci、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總經理教練Barry、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校長黃悅明一同率領的HKAIH隊,對陣由易烊千璽、雷佳音率領的大冰小將隊,在麥兜的應援助威下,現場氣氛不斷攀升! 賽事結束後,香港冰球訓練學校Ceci校長與仁愛堂田家炳小學黃悅明校長,為兩隊分別頒發了最具價值球員的獎杯。 而在冰球友誼賽之前,HKAIH和大冰小將小球員進行了一場1v1的語言交流活動。 比賽以外不乏交流 氣氛愉快 小球員們通過近距離的接觸,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 鄭汶尚:「我很感激有這個機會和大冰小將隊伍交流,加深了對他們文化的了解。」「記得拍攝時發生了很多趣事,整個過程亦十分愉快。」「我很開心可以認識一些新朋友,尤其是我的伙伴」 温鍩睛:「很開心香港冰球學校給予我這個機會,藉著拍攝和大冰小將隊切磋球技,交流冰球文化。」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通過這場友誼比賽,HKAIH和大冰小將小球員對彼此文化加深了認識,期待有更多喜歡冰球的人加入,一同感受冰球的魅力。 冰球小將們加油!期待下次相遇! 香港冰球訓練學校 Facebook 專頁 香港冰球訓練學校 Instagram 專頁 內容提供︰香港冰球訓練學校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香港學校的體育課

好多學校標榜教育目標是德、智、體、群、美,王師奶覺得是口號多於一切,得個噏字。當然,十步之內,豈無芳草,有些學校仍是有理想、有目標,不過僅是少數而已。想當日,TSA壓力壓到初小教育變形,操練狂潮由小一下學期操到考試前夕,坊間TSA習作賣到斷市。其時也,學生操到麻木,老師借堂補課補到七彩,除中英數外,所有科目讓路,音樂、美術、體育都被視作閒科,所謂德、智、體、群、美五育,僅餘操到吽吽豆豆的智育而已,小婦人謂五育淪為口號,並非虛言。 講開又講,雖然TSA摧毁了初小教育,王師奶並不怪責校長和老師,因為他們為勢所逼,全區學校都日操夜操,假若不操埋一份,家長一定話呢間學校啲老師懶惰、「吞泡」,怨聲載道之餘,招生之日肯定小貓三四隻,距學校摺埋之日為期不遠矣。 港生心肺耐力排尾3 寫下寫下,好似離題萬丈,小婦人其實想話香港的學校並不注重體育課,視作閒科。體育課牽涉一間學校的校風,也關乎學童他日立身處世的態度,並非單純體格健康咁簡單。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早前以10項國際指標及2項自訂指標,評估香港兒童及青少年活動表現,指出香港在約50個國家及地區中表現不理想,整體活動平均評級為C-,心肺耐力排尾3。一言以蔽之,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質差。這和學校(包括家長)偏重學業成績,輕視體育科有關。 歐美澳紐的學校除了校舍外,大多都有面積頗大的球場,體育活動是主要科目,差不多每日都有體育活動,體育不及格會影響升學。香港學生到英國升學,初期最苦的有兩件事:一件是體育活動消耗太多體力,意志不夠堅定的裙腳仔一定叫苦連天;第二件是寄宿學校晚餐單薄,所以好多香港父母一定為子女準備即食麵。王師奶有姨甥女到英國上學不足一個月,因為不堪運動之苦,日夜嚷着要回香港,佢媽媽心軟,但給王師奶勸止;三兩個月後已適應,如今樂不思港,畢業後任職金融機構,業餘任芭蕾舞導師。本港除喇沙、九華、男拔及聖保羅男女校等少數學校外,有廣闊球場的並不多,條件所限固然是因素之一,但一般學校領導層對體育課的深遠影響大多不太重視,也許這和他們的成長有關。 體育群育彼此相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界體育蓬勃,某些私立學校特別注重體育,但他們對體育的重視並非真正知道體育對青少年的重要,而是刻意招攬體育運動表現好的學生,誘之以獎學金或其他條件。到有田徑、游泳或足球比賽,這類半職業選手為校爭光,讓全港知道該校的存在,出發目的並不可取,有違教育精神。體育除鍛煉體魄外,同樣重要是養成堅毅的意志,有韌力,勝不驕,敗不餒,遇事冷靜。體育更與群育相連,知道群體合作和諧的重要,待人接物融洽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據知很多大公司聘請職員,擁有運動員的本質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願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不要視體育課是無足輕重的科目,努力發展這五育中重要的一環。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7期]

詳細內容

空手道知多啲 小朋友十分適合學習

很多人也聽過空手道(Karate),其實它是發源於琉球國(今琉球群島)的一種武術空手道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鎖、絞、逆技、點穴等多種技術,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 比賽方式和類型 空手道比賽大致分為型及自由組手兩大類。型是以假設的對手為目標,單人進行空手道技術的預定動作表演練習;自由組手即為對打比賽,各種規則中,世界空手道聯盟(WKF)採用先中即得分,後中不得分的規則,強調技術運用的速度和技巧。 而在香港,空手道有許多不同類型,有傳統、極真、運動式空手道。而最受歡迎的正是運動式空手道。運動式空手道注重點到即止,或名「寸止」,是絕對適合大部份人士學習。 各流派、各道場都有各自的特色。在香港,空手道至今發展了至少五十年,雖然至今發展談不上普及,但百花齊放,許多師傅都非常有實力及經驗,亦非常敬業及無私奉獻,希望空手道一代傳一代。 運動式空手道成本港重點 近年,發展得最快的「運動式空手道」已成為香港體育學院十項「重點發展項目」其中之一,香港年輕運動員亦多次出外比賽為港增光。而在城中,每年度「香港空手道少年賽」都集合城中各位「小高手」交流比試,一次比賽人次達600人以上。 學習正確人生態度 而最重要的是,所有學習空手道的小朋友,都能夠學習及展示紀律、尊師重道、勇氣及勤奮的學習態度,是眾多讓小朋友學習空手道的家長極力推崇的。冀望未來更多市民能認識空手道,盡快普及學界以宣揚空手道精神! 內容提供︰剛柔流空手道國際正德館(香港)總部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愈早建立游泳習慣 兒童越聰明

根據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格里菲斯大學*)於2013年發表的「早年游水研究報告(Early year swimming project**)」研究報告指出,於嬰幼兒時期至5歲建立出游泳習慣的小朋友在認知水平,數學問題解決,計數,語言和跟隨說明方面,比正常人群平均高6至15個月。 首席研究員Robyn Jorgensen 博士指出游泳的孩子在認知水平,數學問題解決,計數,語言和跟隨說明方面,比正常人群平均高6到15個月。另外報告結果亦指出 ,無論任何社會背景及性別,於嬰幼兒時期至5歲建立出游泳習慣的小朋友,相比無建立的小朋友﹐他們在多方面均顯示出優勢。 整個計劃歷時4年,共利用2個主要方向,包括大規模的問卷調查,3年內共訪問7000名來自,美國,新西蘭的學生家長,問卷內容是一份全面關於小孩成長的國際指標(里程碑),及後將數據與美國疾病及預防中心所提供的里程碑比較,並為177名年齡於3、4 及 5歲的小孩進行國際認可測試。 報告發現認知及語文水平方面顯著地有10個月的領先 例子1︰能數10個以上物件(快36個月) 例子2︰理解空間如︰上、下、裡面(快12個月) 報告發現社交及情緒發展方面有15 個月的領先 例子1︰較易適應父母不在身旁(快18個月) 例子2︰主動於同輩中展現影響力(快24個月) 報告發現動作技能發展方面有7個月的領先 例子︰良好地爬行(快24個月) 為令嬰幼兒升幼稚園及小學前得到較佳的準備,所有家長應該為水中安全及全面發展而建立游泳活動的習慣。 German sports college cologne(德國科隆體育學院*)的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嬰幼兒全年上游泳課會促進體能上,智力上和情緒上發展。與此同時,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挪威科技大學*)一個歷時4年的研究計劃指出,嬰幼兒由2-3個月大開始恆常參加游泳活動,4歲時顯示出較好的平衡能力,活動能力及抓握能力。 *學生約有4萬人。以學生數量觀之,該校目前為澳洲第九大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全澳洲的大學之中,綜合排名第15大。 **報告原文可按此 ****全歐洲最大的運動大學。根據2017年全球運動科學大學排名榜排行第八。 ****根據2017年全球運動科學大學排名榜排行第三。 內容提供︰Stanford Swim School 史丹福游泳學校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體育文化︰睇育、體育

每逢大型體育賽事1都吸引大量市民觀賞,矚目的賽事成為大家茶餘飯後談論話題,使整個城市都熱愛運動的氣氛。氣氛熱烈容易應鼓勵市民更多的參與,但政府仍不斷投放龐大的公帑製作宣傳片及廣告提醒市民做運動2。根據2006年9月《香港人運動習慣民意調查》顯示香港(老中青)人能達到運動3標準平均20%左右,有8成的市民運動量未能達到全民參與運動的標準,因此香港政府2009提倡「全民運動」及「全民運動日」4。由此可見香港人是喜歡『睇』多於『做』,究竟觀賞體育比賽的吸引力在哪?做運動又有甚麼困難? 「睇育」的吸引力 觀賞不同體育賽事是大部分香港人其中的娛樂,從觀賞賽事角度來說給觀眾有群體的滿足感及代入感。「群體的滿足感」用看世界盃為例:大多約一班志同道合朋友一齊睇波,是一種心靈的宣洩(一齊喧嘩、悲傷、開心),這種感覺是非筆墨所能形容。 「代入感」用近期NBA比賽的事件來說明,簡述事件是一名NBA員場在關鍵時刻處理進攻出了問題,當時很多人都會代入了角色,如果我是他會如何如何,或我是教練的心情又會點點點,好像大家都是當事人一樣。這種代入角色的方式,可以有幫平衡及舒緩日常的生活壓力。總括而言,體育賽事吸引人之處就是不需要付出體力,亦能受享好似自己成比賽的感覺。 阻礙「你」運動在於…… 現時香港人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追求,加上康文署及學校都推廣全民運動、運動校園,大家都應該知道做運動的好處。既然如此,為何仍有不同阻力,降低做運動意慾?據我觀察有以下點令人不願「運動」因素: 1. 工作的時間長:平均香港人的工作時數10-12小時,放工時身體已十分疲累,欠缺推動力。 2. 欠缺朋友的陪伴:經常有人講一個人做運動好悶,身邊沒有朋友陪伴一起,原本高意慾都減低或會放棄。 3. 對自己的體格不了解:一般年健康青人或成年人,都覺得自己身體都好Fit不需要做運動,正正對自己身體的不太認識。做運動不單為保養(repair)身體,還會維持(maintain)身體健康狀況。 政府有宣傳短片講過「辦法總比困難多」,當你知道需要時,你一定會排除萬難去做。打破做運動的阻力在於「心」︰你有「心」一定做得到。 是否「睇」開心過「做」 「睇波」是開心的事,因過程中會得到立時快樂及滿足,而做運動過程可能辛苦,未必有即時的快樂。主因做運動相對用時間較長,回報與成效未必顯注以,而香港人急於回報的心態,要堅持建立一個規律運動模式是難。難還難,我們必須再提醒大家做運動能幫助身體釋放安多芬(Endorphines),使我們的肌肉及心靈都能得到放鬆,這種心中的喜樂比睇波更長久,反而睇波有時更會使我們感受不快樂。 結論是「做運動」一定比「睇波」開心。 1世界盃、國際7人欖球賽、NBA等 2廣告及宣傳片內容︰「多做運動身體好,有每星期兩至三次30分鐘或以上中等至強度的運動」 3每星期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運動 4每年八月第一星期日都辦有一天全民運動日 文: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有片】花式跳繩入門︰單人繩 – 腳步花式組合

我們會不定期在這個GRWTH平台上載一些教學影片,想看更多的影片,記得【追隨】我們啦。今日為大家介紹「單人繩 – 腳步花式組合」,屬於比較入門的花式跳繩,對於初學者較容易掌握和練習。 文章來源︰香港專業花式跳繩學校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籃球與青少年成長

”青少年籃球發展的重點不只在於球賽的勝負,而是怎樣透過籃球活動,讓孩子們建立成功感,增加自信心” 某某學校已過百分的姿態在決賽中大勝對手,奪得冠軍。差不多近年來,當學界比賽結束後,打開報章就會看到同類型的報導。更有小學在決賽中,以高壓的防守,讓對手連球也過不了半場下,保持一分不失,勇奪冠軍。奪冠隊伍用自己努力訓練換來成果,絕對值得鼓勵。但有誰會想過在決賽中連球也過不了半場的那班小學生的感受?家長們的你,細心想想當初為何會讓自己心愛的小孩子接觸籃球運動?小孩子的你,當初你又為甚麼選擇了籃球呢? 青少年籃球訓練指導手冊 美國籃球總會及NBA最近更新了《青少年籃球訓練指導手冊》,我特別選取了幾點跟大家分享︰ 防守陣式:7-11歲只能使用人盯人防守陣式。目的是鼓勵體力活動及球員積極移動的能力。 (定義:1.每個球員都有責任防守及與一名進攻球員移動。這需要防守球員根據進攻球員的動作而移動(適用於防守持球或沒有球的球員) (定義:2.防守隊員必須和進攻隊員留在同一邊的場區,以籃圈中線劃分) (定義:3.如果一名帶球的進攻球員超越了他們的防守球員,另一名防守球員可以輪換方式防守那個進攻球員) 壓迫防守:7-8歲的比賽中不能使用壓迫防守,9-11歲亦只能在第四節及加時才能使用壓迫防守。但手冊強調,當領先多於25分的球隊是不能使用壓迫防守。 (定義:在後場壓迫防守,無論防守持球者或非持球者) 夾擊防守:夾擊防守不適用於7-11歲是基於在這年齡的技巧及身形差異。 (定義:兩個或更多的防守球員防守一名進攻球員) 出場時間:為了讓所有參與運動的年輕孩子有機會體驗球賽,建議為7-8歲球員採用均等或合理的出場時間。均等或合理的出場時間鼓勵於全部年齡層採用。 籃框的高度:利用較低籃框能讓7至11歲孩子建立正確的投籃姿勢及增加入球成功率。 球的大小:較小年齡的球員建議使用較小的籃球,是由於孩子手掌的大小及他們發展中的技巧。較小的籃球能讓他們有較好的控制及建立成功感。 從以上各點,我們可以歸納出青少年籃球發展的重點不只在於球賽的勝負,而是怎樣透過籃球活動,讓孩子們建立成功感,增加自信心。 透過籃球活動中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自信心的建立擔起一個不能劃缺的部份。我們能否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呢?關鍵不在於教練們教授了甚麼高超的技巧,戰術,而是能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從而幫助他們長大後面對社會帶給他們的種種挑戰。自信心的建立讓孩子們肯定自己在社會上是有價值的。 不知道你為甚麼會選擇了籃球? 而我只是單純地愛籃球,享受籃球帶給我的歡樂。如果你問我渴望見到自己球員獲得勝利嗎?我會很堅定地回答︰「我非常渴望,但我更渴望球員能將球場上建立到的特質,轉化到他們生命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