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我寧願做鵪鶉

近日教育界有幾件具爭議的事:歷史課本的用字、通識科的改革和母語的定義。王師奶幼承庭訓,老爹千叮囑萬叮囑,不要和別人爭拗政治和宗教,因為呢兩味嘢好惹火,拗到面紅耳熱已是小兒科,有啲仲從生死之交搞到老死不相往還?。 科技水準低落 又關通識事? 最近通識科的存廢或改革鬧得熱烘烘,因有建制派議員批評歷年試題多涉政治,甚至將佔領運動都入埋通識條數,倡議取消「必修」,甚或廢除之,無眼屎乾淨盲。通識科是李國章、羅范椒芬主政教育時的產物,初推行時,講到天上有地下無,?家畀人踩到變地底泥。世界雖然成日變,但不至數年間由天上龍變地下蟲咁極端啩!好佩服仍在行會的李國章和羅太好涵養,完全唔出聲,任由啲烏蠅曱甴嘈喧巴閉。教聯會會長黃均瑜認為通識科是核心科目,影響選科,會減少學生走向創新科技的機會;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亦有類似意見,但未有直接指出受通識科影響,倒是黃均瑜快人快語,更認同通識科存在政治化,同時又指出是考試問題,與課程無關(試題不是跟課程的嗎?)。 如此說來,香港學生科技水準低落,豈非要李國章和羅范椒芬孭呢隻黑鑊! 鵪鶉才是修身齊家? 王師奶不敢談政治(有專家話不談政治就是政治態度的一種),但想談黃均瑜的「我那個年代,無讀過通識那些,是『鵪鶉』些, 較害怕。現在的學生是自我張揚,挑戰權威……新高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有這特點的」。黃均瑜終究是上一代人,他似乎頗欣賞當年自己的鵪鶉怕事。我們要探討一下,鵪鶉怕事,是優點還是缺點,好事抑或壞事?有一些家長教兒女:眾事莫理,眾埞莫企;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理他人瓦上霜;凡事不要強出頭,槍打出頭鳥。難道這就是黃均瑜先生所謂的「修身齊家」?王師奶牛頭角一匹婦耳,大道理不會講,但相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也是修身的一種。 如果人人都鵪鶉怕事,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鵪鶉國乎? 挑戰權威有理 可促社會變革 黃均瑜又指出,新高中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自我張揚,挑戰權威」的特點。黃會長此言未免偏頗,「自我張揚」固然不足取,但「挑戰權威」未必是壞事,只要在挑戰的過程中有禮有節,有理有據。進一步說,「挑戰權威」可能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一些權威的學說、定律,都由於有人挑戰而改變,而且有些所謂權威是由獨裁和強權製造的;沒有孫中山先生向權威的帝制挑戰,腐敗的清朝依舊存在。王師奶好有興趣知道新高中課程哪裏出了問題,竟會培養出「自我張揚」特點的年輕人?如果黃均瑜能指出漏洞,就讓教育界一齊去堵塞。 黃均瑜先生對母語教學也有獨特見解,他提出母語教學該是「中文教學」,用中文去教。小婦人想問「中文」即係乜?尊重黃均瑜會長的觀點,王師奶謹拋一磚如上。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審計署和教育局都錯

王師奶孤陋寡聞,原來SEN學生分兩制,其中一制就叫「加強輔導教學計劃」(俗稱小強班)。現在情况是241間學校採用「小強班」,314間採融合教育制度。「小強班」的數目並不少,241間仍堅持將有學習障礙的和普通學生分開上課,自有他們的理由。據知教育局不時游說「小強班」的學校轉融合班,與此同時,審計署批評轉制太慢,建議教育局加快速度。容許小婦人斗膽說一句:「審計署和教育局都錯了。」 SEN融合教育是A貨 現時所謂的融合教育是A貨的融合,是偽融合,甚至可以說,是教死老師、學死學生的制度 未繼續寫下去之前,王師奶要立正向241間辦「小強班」的校長致敬,您們才是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您們知道現時所謂的融合教育是A貨的融合,是偽融合,甚至可以說,是教死老師、學死學生的制度。王師奶說得這樣激,可能有人以為小婦人對融合教育有偏見。說良心話,小婦人絕對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但在香港,人有我有的心態下,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匆匆上馬。上山容易下山難,上任局長推了融合教育,下任局長不能取消,於是同意又好,不同意又好,繼續下去。繼續下去最簡單就是派錢,收到若干個SEN仔就派若干錢,這是最不費腦筋的良方,今年的津貼上限是每校161萬元,任學校安排,請合約教師又好,買軟件又好,買服務又好,教育局好像了結一件心事,這就是融合教育? 王師奶寫過很多篇有關融合教育的文字,強烈指出融合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廚房無識煮餸的廚師,甚或只有識洗菜的阿嬸,你叫她炒碟乾炒牛河,就算是用日本和牛加最靚的沙河粉,都會炒出一碟又韌又柴皮的漿糊喇;何况SEN仔來自五湖四海,各具特色!在嚴重缺乏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老師的情况下,推行融合教育是罪過,也可以說是拖教育進步的後腿。教育局的官員,教育團體的頭頭,如果你們肯降貴紆尊和融合教育班的教師坦誠對話,保證他們的苦水浸過你的眼眉,也證實王師奶整天的呱呱叫並非無的放矢。 122間獲撥款學校未充分利用,餘款超過一成 誠如審計署所言,「小強班」並不完美,難道這千瘡百孔的偽融合教育就完美?審計署雖然是教育的門外漢,倒也實話實說,輕易就指出所謂融合教育的缺點:太遲識別SEN學生,錯失及早支援服務;心理學家到訪學校少於規定的18天,教育局的解釋是由於心理學家請假,這解釋有點牽強,如果飛機師請假,則航班要停飛,數百乘客要打道回府?122間獲撥款學校未充分利用,餘款超過一成。審計署的指出可能不完全明白教育局的運作困難,但教育署倒也毋須不合理的強辯。 「小強班」並不完美,A貨融合教育更不完美。既然歷任的教育領航人都話相信校長的專業判斷(通常都係局長卸膊之時),不如就信埋呢次,實行「小強」與「融合」並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揮兩制精神,好過攬住一齊死。善哉!善哉!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還記得「善良」嗎?

英女王的曾孫,英國喬治小王子去年入學時,入讀哪所學校在英國當然是花邊新聞,被選中的學校更是聲價百倍,王子都揀我這間學校噃,其他家長更會以「我的兒子是王子的同學」為榮。父母替他選的學校是Thomas's Battersea,這是一所中產階層青睞的學校,其教育理念不是「優秀」,不是「全面發展」,不是「尊老愛幼」,更不是「贏在起跑線」等等。校長說,學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善良」。 喬治小王子(中)與Thomas's Battersea校長 Helen Haslem(右) 不談升學就業 談善良 聽一些初有兒女入學的姨甥女和侄仔為搵學校艱難而吐的苦水浸到上眼眉 如聽仙樂耳暫明,近十年八年,小婦人已給香港教育這池渾水搞到一頭煙,聽一些初有兒女入學的姨甥女和侄仔為搵學校艱難而吐的苦水浸到上眼眉。可能年輕父母要求高,希望兒女入名校(他們不知有浪得虛名和食緊老本的名校),又希望兒女入讀英語授課學校(他們不知直資學校可以自己有權話開英文班就開英文班)。要求高不是罪過,弊就弊在要求高之餘一嚿雲,以為英文授課就一定係好學校,第日入大學就十拿九穩。 學校追成績 如何言理念? 講完家長,講吓校長,有幾多個校長有核心教育理念?王師奶咁講,好多校長一定「歪嘴煙斗」——條氣唔順。百步之內,豈無芳草,只是少之又少而已,如果話有10%,已是報大數,捫心自問自動入隊,相信要再打五折。校長們未入行之前都該有一番理想,以作育天下英才(包括蠢才就更偉大)為己任,當年的崇高理想今時今日已全付東流,形勢比人強,王師奶是理解的。是庸官訂立的制度逼人入死胡同:你收的學生Band 1唔夠85%唔准開英文班,唔開英文班的家長認為你是二流貨色,二流學校無人報名,無人報名等殺校、等摺埋;身為一校之首,除了保住自己職位外,還要照顧手下的教職員,於是隨眾唱大龍鳳,跟大隊追成績,媚俗邀功,如此這般,何核心教育理念可言!你唔死我死,殺氣冲天,「善良」在九霄雲外。 話說回來,Thomas's Battersea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善良」有點不切實際 話說回來,Thomas's Battersea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善良」有點不切實際,相比升學和就業,「善良」似乎無乜關係。中西文化對「善良」含義演繹不同:我們即使有不同想法,我們會隱忍,不會當面爭拗,態度溫和,藏在心裏。西方人認為「善良」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何謂冒犯?如果你評論或質疑別人收入、婚姻、種族或外表,無論是當面或是背後,都屬於不「善良」,不禮貌。何謂委屈自己?明明對某個決策有不同意見,礙於形勢不提問,而是默默執行。西方觀念認為壓抑自己,對自己不好,不把問題解決,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英國「善良」教育背後,是一系列的公民素養: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和尊重手段。當你的善良能成功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這價值是無限的。 當香港學校要在辦學團體內爭排名,當合約教師要為一個定額職位而互相踐踏,當學校在與別校爭奪學生時施展利誘,當同學間爭名次爾虞我詐,「善良」是不是一服清涼劑?謹以Julia Roberts主演的電影Wonder中的一句對白「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與香港教育界共勉。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TSA再起風雲

TSA這小小測驗,搞到香港教育雞毛鴨血好多年,說它「小題大做」可以,因為世界各地類似測驗都水波不興,唯獨香港熱烘烘風起雲湧;說它「大題小做」也未嘗不可,因為它嚴重破壞初小教育,可是無人理,讓它繼續沉淪。 王師奶說教育局長楊潤雄提出臨時通知10%考生的措施,是足夠不讓操練再起波瀾的絕招,可惜他只精明一半 王師奶說教育局長楊潤雄提出臨時通知10%考生的措施,是足夠不讓操練再起波瀾的絕招,可惜他只精明一半,又推出准許學校全校參加,由考評局將結果回報學校,讓學校跟報告自我改善。局長動機是好的,以為自由參加就沒有問題,誰知問題就出在自由參加和考評局將報告交回學校手上。 據報現有九成官校和160多間資助小學參加全校考試,九成官小參加一啲都唔奇,奇就奇在尚有一成官校不參加。王師奶特別向這一成官校致敬,不在於它們參加與否,致敬的原因是它們特立獨行,有它們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意志,不因為是官校就一定跟大隊走。 學生臨時揀選 杜絕操練 如果這樣還逼學生操練,除非是腦生蟲。 160多間資助學校就較為複雜,據知有些辦學團體鼓勵屬校全校參加,志在取得考評局報告,用以參考、改善教學,並聲言不會用作屬校間比較。小婦人相信辦學團體的承諾,寄望學校獲得報告後自我裁剪;擔心的,是學校對辦學團體的信任,校長們會想:「辦學團體咁大方?叫我哋全校參加,又唔利用報告結果將所有屬校排名?有無咁蠢吖!」信任是雙向的,一些往績欠佳的辦學團體,好難得到學校校長的絕對信任。還有,辦學團體的頭頭會不時調換,A唔排名,不代表B唔排名,如果不作兩手準備,到時喊都無謂,這是學校操練的誘因。如果楊局長只做上半場,抽取10%學生考試,再加上這10%學生是臨時揀選,無花無假,如果這樣還逼學生操練,除非是腦生蟲。 堅決反TSA家長或再起暗湧 除了學校和辦學團體外,另一個風雲是家長。有一些家長堅決反對小三TSA,他們的反對並非無理,因為過分操練確實摧毁了初小教育。時移世易,楊局長的10%考生計劃,就算如何硬頸的家長都無理由反對楊局長的上半埸。九成的官立小學和160多間資助小學參加全班考試的學校,未經全面諮詢,難保裏面沒有反對TSA的家長,不可小覷這股暗湧,這股暗湧隨時有可能變主流。 王師奶希望沒有扭曲初小教育的TSA,也希望TSA能在正常情况下發揮功能。願辦學團體有遠大的視野,與屬下學校建立互信;願學校領導層不以短暫的成敗為長久榮辱;願家長以平和心態培育兒女。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無法接觸」就劈炮?

一月初,5歲女童陳瑞臨疑遭虐待致死,引致社會質疑教育局跟進學童缺課時處理馬虎,立法會煞有介事討論「保護兒童法改革」和「中央資料庫」。香港就是這樣,賊過興兵,一群議員怕人話佢哋食嘢唔做嘢,平日又唔知做乜嘢,於是當社會發生芝麻綠豆事,就小事變大事,大事變無限大——王師奶當然不是說小童遭虐致死是小事,只不過乘機將平素對所謂(尊貴)的議員印象表達而已。 9年331宗 學童失聯不了了之? 教育局追查兒童的動機,並非防止兒童被虐待,而是防止兒童不上學。早些年有家長不滿學校教育,寧願家教(Home schooling)也不讓家中適齡兒童入學,在香港,這是犯法的。家教的利弊參半,在美國雖可自由選擇家教,最主要看家長的教育程度是否足夠,但仍需很多附帶設備來配合,因為家教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群體生活。根據香港《教育條例》,6至15歲兒童要定時上學,所以教育局官員一向對學童缺課算是認真處理,可是在過去5年,竟有162宗「未能接觸」缺課個案,頗令人失望。 自從有跨境學生後,學生缺課原因複雜了很多,有退學而不通知學校,有學校故意不聞不問,甚至不上報教育局。學校不上報原因很多,主要是保住學額數目不被殺校,以致出現興德學校所謂的「影子學生」。以王師奶估計,影子學生非興德獨有,一些弱勢學校或多或少都有這些「倩影」存在。就算162宗數字正確,教育局以「未能接觸」為由,就將案件放入櫃桶底或地氈底,從此輕輕放下不理,不認真深究,態度絕對荒謬,也令其他嚴謹的公務員蒙羞;這小組成員把案件輕輕放下,處事態度的草率卻決不能輕輕放過。 由一個不幸女童被虐待而引起162宗學童缺課的「未能接觸」,也算是無心之得。 王師奶旁徵博引,原來資料不止如此:2012年,教育局因地址不詳,放棄跟進山景邨雙屍案中15歲輟學青年個案,其後教育局再被揭發在9年間放棄了331個失聯的缺課學童。係331個,是162個的雙倍有多。小婦人不禁心頭一震,有無搞錯,這樣的政府機構,這樣的公務員,這樣的管理,這樣的教育頭頭——逍遙地戴住特區政府金紫荊勳章的吳克儉前局長。 教局講大話 不用追究? 教育局最近表示,已更改相關指引,經多次聯絡及追查不果後,或把個案轉介警方,又承諾不再因「無法接觸」而終止個案。知來者之可追,是好態度,但不咎既往是間接的放縱。教育局追查學童失聯小組講大話,原來房署證實從未接獲教育局轉介山景邨失聯學童個案。教育局日前交予立法局的文件透露,決定採取更嚴謹程序,增加聯絡和家訪次數,最後會交社署及警方處理,並承諾不再因「未能接觸」而終止個案。 但願這次的無心之「得」,令6至15歲的學童都能接受常規教育。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拍過拖才可教性教育?

如果照劉國勳議員的意思,性教育即是性知識,是有過性經驗的人才可以教;再演繹下去,拍拖=性經驗。媽媽咪吖!請劉議員先將個腦洗白白。 早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校園性騷擾,議員認為性教育有需要改善。民建聯劉國勳擔心教師唔識教性教育,理由是「可能有啲老師未拍過拖,無經驗,咁佢又點去教呢?」劉議員知道乜嘢叫做性教育否?如果照劉議員的意思,性教育即是性知識,是有過性經驗的人才可以教;再演繹下去,拍拖=性經驗。媽媽咪吖!請劉議員先將個腦洗白白,睇完《學校性教育指引》才亂發噏風。議員水平如此低B,吐血三斗都嫌少。 世界有男人、女人,將來妳們可能會愛上一個男人,愛是好自然的事,但不是隨便的事。隨着愛而來的是信任、責任,而不是放任;男女相處是坦誠、忠誠,而非不誠。 香港性教育起步甚遲,大約是1983年,第一個提議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是前拔萃女書院校長西門士夫人。她是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由於社會保守,學校反應冷淡,沒有學校敢跨出第一步。潮流影響,外國學校多設性教育課程,香港學校逐漸明白,不能再忌諱及逃避,性教育遂以滲透方式分別在常識或生物科進行,直至1997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正式公布《學校性教育指引》。 王師奶讀小學五年級時,全無性教育這概念,但校長卻請了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一位講者對同學們講性教育。這位講者將男女生分開,當女生講座時,同學們好緊張,好奇兼期待。五年級時約十一歲,當然不相信老媽話BB係石頭爆出來的謊話,但一切似懂非懂。此後學校安排每月一次類似講座,由校內老師負責。女生講座由班主任Miss方擔任,Miss方好年輕,有無拍過拖無人知,但講得非常好,不單灌輸生理衛生知識,也教我們和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十一歲人,對男女關係如煙若霧,晚晚電視餸飯,總會見到男女恩怨情仇的場面,兄弟姊妹嘻哈大笑,各有領會;父母欣賞埋一份,偶爾品評一兩句,但不會有指引性的教導。Miss方有一段話至今難忘,她說:「世界有男人、女人,將來妳們可能會愛上一個男人,愛是好自然的事,但不是隨便的事。隨着愛而來的是信任、責任,而不是放任;男女相處是坦誠、忠誠,而非不誠。」這幾句話王師奶刻骨銘心,經常用來提醒兒女。 如果睇過《學校性教育指引》就請指出哪些資料過時,開開小婦人茅塞,如果未睇過就請shut up。 指引認真全面 方向清晰明確 1997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發布的《學校性教育指引》,經歷得起時間考驗,方向清晰明確,它將性教育分為3個領域:知識、價值與態度、技巧(溝通技巧、解決問題技巧、取決技巧)。範疇及目標分5個方向: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詳細列出學前教育、小學、初中和高中教授內容。小婦人認為是一份認真、全面的指引。 黃碧雲質問教育當局「到底知唔知學校教啲乜?」李慧琼及劉國勳謂《指引》經歷21年,已經過時。王師奶好少撐教育局,今次真係要主持公道。21年不算短,有啲嘢一年半載就out,有啲嘢歷久常新,不要以為21年就一定變古董。小婦人懷疑話指引過時的人睇過這本約70頁的《指引》未?如果睇過就請指出哪些資料過時,開開小婦人茅塞,如果未睇過就請shut up。黃碧雲議員,不要因為突發的校園風化案就入晒性教育事,妳問教育局「到底知唔知學校教啲乜?」,教育局梗係知道學校教緊乜喇,他們就是跟指引教囉!教育局唔知,難道妳知乎?教而化之,政而令之,教是盡力而為,化唔化係牽涉好多因素㗎。 立法會有好多有深度的議員,但有更多又懶又自以為是的議員,好心做下功課喇!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事急馬行田三例 融合教育、通識與STEM

王師奶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句諺語有點懷疑,頭痛當然醫頭,腳痛當然醫腳,難道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乎?但這句諺語經常被人用作譏諷不對症下藥,或敷衍式的醫治。小婦人認為當務之急是頭有病當然要先醫頭,腳有病當然要先醫腳,頭腳的痛苦消除,才再尋找治本的根源。 香港教育要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除經常嗌破喉嚨增加大學學位外,又要求縮窄直資和資助學校的距離。 王師奶不關心米缸還有幾多粒米,但時時刻刻關心香港教育的缺失。香港教育要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除經常嗌破喉嚨增加大學學位外,又要求縮窄直資和資助學校的距離,高官們固然扮白內障,既得利益者理所當然扮鵪鶉,最費解是受害的資助學校卻噤若寒蟬,難道它們面對快要殺到埋身的危機視若無睹?香港的教育團體例如什麼議會或校長會很多,主事者都該是有識之士,何以都無視這潛伏危機?小婦人心目中認為比較敢言的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校長亦不置一詞,後經人解釋,原來這個會的會員也包括直資學校在內,因此有所避忌。王師奶明白李校長處境,但大是大非之前,一切都要讓路,難道不為資助學校發聲不是罪過? 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人工較高,誘之以利,也許有些教師對特殊教育真有興趣,但更多是着眼這個增薪點。 融合教育培訓少 人手不足 香港教育一窩蜂,只要龍頭喜好什麼,手下就不問情由全力推動。想當年,外國推合融合教育,香港就東施效顰;教師無經驗,立刻訓練,現職教師有興趣的就每周上課兩晚,每晚上課兩節,上夠鐘數就成為特殊教育合格教師。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人工較高,誘之以利,也許有些教師對特殊教育真有興趣,但更多是着眼這個增薪點。儘管如此,直至今時今日,特殊教育的教師人手仍是嚴重不足,說真話,區區訓練時數,所學實在有限,怎去面對融合教育的複雜困難吖!這是事急馬行田的一例。 教的不識教,命題的不識命,改卷的不識改卷,答題的更是無所適從,所謂通識教育就在大霧迷離中前進。 全民皆兵教通識 第二例是通識教育,李國章和羅范椒芬心血來潮,在中學推行通識,這推行倉卒過倉卒,教的不識教,命題的不識命,改卷的不識改卷,答題的更是無所適從,所謂通識教育就在大霧迷離中前進。通識教育的誕生有點莫名其妙,大學入學根本不理會通識,本地如是,外地如是,但長官意志凌駕一切,我係局長你唔係,我係常秘你唔係。因為係必修科,整個中學課程大兜亂,部分理科固然要讓路,啲阿sir同miss全民皆兵,話之你教緊中史、地理、又或者你教緊體育、數學,或多或少都要教通識。此情此景,如此這般,何止摸住石頭過河,簡直係將全港教師趕落維多利亞港喇。看!這就是香港教育情况,事急馬行田,大兜亂,著住件前勇後勇的戰衣,向前衝,往後退,屍橫遍野。今日情况雖有好轉,因通識是必修科,佔去節數不少,其他科目亦受影響,尤其是理科。 香港學校又要一窩蜂教STEM,話之你本身教中文、數學甚至體育科,人人都都要兼教一些和STEM相關的科目。 STEM欠計劃 第三是STEM,一些國際級調查或比賽成績,香港學生總被其他國家或地區拋離,於是學者或教育界又探索原因,原來自有通識以來,STEM被冷落。徐立之教授力排眾議,坦率直言本港課程及考試制度令STEM水準下降,STEM和社會進步關係密切,香港學校又要一窩蜂教STEM,話之你本身教中文、數學甚至體育科,人人都都要兼教一些和STEM相關的科目。因時制宜,本來是好事,但無全盤計劃,事急馬行田,教師固然疲於奔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全民皆兵,全民皆賊,受害的當然是學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TSA浴火重生

王師奶有時真係好服自己,預測靈過廟街盲公陳。為了面子,吳克儉班舊猢猻一定死撐,小婦人並非馬後砲,有文為證,早知TSA肯定續考,稍為執吓副八字眉同嗰棚西瓜刨哨牙後,TSA百分百重出江湖。楊潤雄始終係醒啲,知道從TSA改名BCA好核突,記者會中,他始終說的是TSA,從無提BCA這個名。小婦人好留心聽,心中拍手掌,口中喃喃自語,慶賀TSA浴火重生。楊局長此舉,除了撥亂反正之外,也給這班過氣猢猻兜巴星。 楊潤雄提出的不記名、不記校、不提供報告給學校,又只抽10%學生應考,這10%考生名單在考試當天才公布,可說滴水不漏,大體而言,王師奶絕對收貨。此情此景,還有什麼誘因要操練?除非有校長腦生蟲才會逼教師去操練。 如果局長加多兩錢肉緊,下達軍令,若操練者,則教局停止津貼,閂水喉,咁就更加「濕水棉花——無得彈」。 會否美名「提醒」重新操練? 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賴子文暴露了部分校長心態,他說因為TSA(跟隨官方新路線,不說BCA了)的試卷形式和校內的有所不同,所以會讓學生先看一下模擬試卷,提醒考試技巧,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也說會提醒學生有關題型的作答技巧。所謂「提醒」是多此一舉,嚴格點說是立心不良,如果有些學校依足規矩,不提不醒;部分學校藉「提醒」而提高作答技巧,這會破壞考TSA的原意。有「提醒」的動機,就可能誘發各種或隱或現的操練方式,也許是小婦人的過慮。何不清一色大家乜都唔做?那就真正公平公正了。倒是身為檢討TSA委員會成員、中大教授侯傑泰罕有的質疑官方的「三不」效果,他一向是盲目或半盲目的支持官方措施,今次直腸直肚,真是爆了99倍的大冷門了。 不過,楊潤雄只英明了一半,他後半部准許學校可全班考,由考評局提供考試結果,讓學校調整教學方向。從牌面看來,局長想全面照顧,因為參加與否,純屬自願。局長,這恰恰就是操練的誘因,也是向家長和學校埋下衝突的地雷。局長可能原意很好,以為自由參加而並非強制就一定天下太平。人心叵測,唔好給王師奶烏鴉嘴估中,將來小婦人在家教會中,親耳聽到校長宣布:「政府不准透露TSA成績,但我好開心向各位家長透露,我們學校是頂角膏蟹,已沒有進步空間。」家長們聞弦歌而知雅意,歡呼聲和掌聲幾達三分鐘。 楊局長,世上無兩全其美的事,順得哥情一定失嫂意,何不切實執行「三不」? 既然徵詢過專家話10%考生就足夠,那就10%喇,何必狗尾續貂,再搞什麼自願的全班應考!王師奶始終覺得教育界沒有宏觀的遠見,把精力浪費在芝麻綠豆小事上,區區一個TSA,搞足幾年,現在還沒完沒了,幾時有一個國家為一個評估的測試如此大陣仗,你哋好得閒乎! 教協、教聯、教育局,加埋一些林林總總不同名號的團體,應把香港教育的腐爛根源逐一清除才是大道理,王師奶請你們集中精力在增加公立大學學位,以及收窄直資和資助學校的差距,作為改革的第一步。全港教育的有心人,盍興乎來!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停留在1950年代的教育思維

教協從去年12月至今年訪問了425名主科小學教師,調查小學生學習狀况。近五成半受訪教師指出,小學生平均有7份功課或以上,8%甚至逾10份;即使周末或假期,八成半教師表示學生仍至少有7份功課,10份或以上功課的已佔四成。半數教師認為功課量很多或偏多,部分認為小學生因而失去假期甚至童年,連基本休息時間都被剝奪。 逾半受訪教師指功課量多 是次調查訪問了425名教師,數目不算少,如果所言屬實(他們沒有不屬實的理由),確是令人驚訝。若發生於1950年代還情有可原,因為距離書塾 (卜卜齋)年代不遠,無所謂教育理論,多做有益是一般概念。王師奶仍記得做過書塾老師的爺爺有句口頭禪:「多聽不如多看,多看不如多念,多念不如多做。」於是學生們終日書聲不絕,桌面上功課一大堆。今時今日,經歷了數十年教育理論新思維的演變,教師們入過教育學院以至教育大學,何解仍以「多做」為鞏固知識的唯一法門? 「多做」非鞏固知識唯一法門 如果晚晚10樣功課,係人都會癲、都會吽喇,仲點會用心思考功課內容?做得完算大命了。 照調查所得,7份功課是基本,但所謂「1份」功課其實很抽象,可能只是抄一兩行字,也可能是三四十題數學。平均算每一份功課15分鐘,也得花上近兩小時,對小學生而言,是不是已經過量?小婦人讀小學時,感覺上功課不少,但一個鐘頭左右已收工大吉,看來不似今日小學生咁淒涼。如果晚晚10樣功課,係人都會癲、都會吽喇,仲點會用心思考功課內容?做得完算大命了。 王師奶諗,教師們都是有識之士,在教育學院又聽過咁多理論,無理由還停留在1950年代的思維中;還有,你畀咁多功課等於搵自己笨,你都要用好多時間改,又要解釋錯在哪裏,否則改來是白改。更奇的是半數以上教師都認為功課偏多,甚至認為功課多會令兒童失去童年,連休息時間都被剝奪。 看來教師們又好明白事理,知道畀咁多功課係唔啱,王師奶不禁要問:「明知唔啱,你又畀咁多?」 教師受制功課「最低消費」? 一位敢言的羅姓老師揭露真相,原來他任教的學校有指定功課數量,如果不按指定,「校長會同你傾偈」。羅老師說得婉轉,把「校長同你照肺」講成「傾偈」,溫柔敦厚,風人以德,佩服佩服。羅老師說「傾偈」的後果影響升遷及續約,不依規定給「最低消費」功課,就會被學校扣分,變相逼教師們給功課時有多無少。現實逼人,炒魷噃,一家大小,教師們可以有Say咩!看來接受訪問的羅老師真係前勇後勇,頗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小婦人向您Salute。 話說回來,係唔係真係有啲咁嘅校長?佢哋都係教育學院或教育大學出身,無理由倒行逆施如此,將教育理念扔入堆填區,唔通做咗鬼就會迷人?王師奶認識幾個小學校長,佢哋都好有理想,學校辦得有條有理,相信停留在1950年代思維、食古不化的「小皇帝」,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小婦人也但願如此)。 今年全港小學已行全日制,王師奶希望教育界毋忘全日制的最初構想,讓全港小學生學得愉快,活得健康。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快餐式教育撥款

財政預算案公布了,有人說最大得益者是教育界,有先聲奪人的50億元,2018/19年度教育開支是1137億元,數目不能不算龐大;但仍有教育團體表示失望,指去年教育佔政府經常開支22%,今年跌至20.8%,雖然銀碼上增加了252億,但多屬非經常的開支。 王師奶只懂婆仔數,今年多了252億,感覺上多咗好多錢,財爺對教育算是慷慨。教協葉建源批評20.8%是回歸以來新低,又說不滿預算案不提教師學位化及不增加教師編制。教協的不滿是例牌,但連一向撐政府的教聯,今年也因經常開支下降而口出怨言,又批評預算案不提縮班潮和沒有為STEM撥款,對此「極度」失望。以一向保皇的教聯來說,說得粗俗些,真是雞屙尿。 庫房水浸也不肯增大學學位 教協和教聯的失望是一而二,二而一,王師奶的失望遠比它們宏觀,在改善香港整體教育而言,小婦人有遠見得多。小婦人曾呼籲歷任教育頭頭如羅范椒芬、李國章、孫明揚、吳克儉以至楊潤雄,與其巧立名目攬住什麼毅進、副學士、自資學位等等不放手,每年眼光光望住2萬多成績及格但又無公立大學收容的年輕人,身為教育掌舵人面無愧色側側膊過日子,這叫什麼問責?與其小修小補,供應100個魚柳包、150個豬柳包、200包薯條,一陣旋風過後,捱餓的仍然捱餓,營養不良的繼續營養不良。 以前無錢還有藉口,?家庫房水浸,浸到係又派,唔係又派,寧願派漢堡包也不肯增加大學學位,解決這教育死結。 雖然有人話公務員依章行事,謹小慎微,不會有大魄力搞大製作,王師奶對公務員出身的楊局長仍抱有期望,期望他既然拋得個身入問責行列,就要有一番抱負。財政預算雖然由財政司敲定,但相信教育範疇局長一定被徵詢過,究竟局長有無為2萬多個年輕人爭取過?如果有,局長算是盡了力;如果無,局長要引咎辭職。大學這一關牽動全港家長神經,從幼稚園入學,經歷小學、中學層層關卡,當中包含家長的焦慮、委屈,忍受不足為外人道的困難。如果大學學位能按年增加,大學以下的壓力一定得以紓緩,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的學習情况一定有更健康的發展。方今政府財政寬裕,局長若不將死結鬆綁,其他什麼改善融合教育、加強對幼稚園支援、加強全方位學習、什麼一校一社工都無濟於事。放着面前最重要的增加公立大學位不理,偏向細眉細眼的着手。 為什麼?小事容易交差,項目多,好似做咗好多嘢。另一方面,也證明教育局無一個有遠見和有承擔的官員。 王師奶不期望楊局長於短時間內做出很多改革,但大方向仍要確定,大學學位短缺是香港教育百病的根源,另一項要務是拉近直資和資助學校的距離,讓資助學校能公平而健康發展。其他濕濕碎的事就由其他的人去做喇!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