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玩得出色 學得招積

「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諺語在現今社會來說,已經不合時宜;筆者則認為「勤玩有功,多戲有益」。尤其在幼兒階段,「玩」才是王道;不論作為老師或是家長,應改變對「玩」固有的負面想法。 在偏重學業成績取向的香港,家長們均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十八般武藝。除了正規課程外,家長亦會安排孩子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學習跆拳道目的不止是鍛煉身體,彈琴的首要目的也不是陶冶性情,藝術班更不是講求發揮創意了。綜合2016年11月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漸趨上升,當中輕生者年齡最低為10歲的小六生,適應學習上的問題是導致自殺個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協助兒童處理壓力,實在是不容忽視。 真正的「玩」 幼兒自行決定 不少古今學者均指出,「玩」是兒童的本能,兒童是從遊戲中成長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亦提倡兒童享有遊戲的權利,每天最少要有1小時自由遊戲時間。而學者Doris Bergen將遊戲歸類為5種,分別由兒童主導漸至成人主導的自由遊戲、引導遊戲、指導遊戲、疑似遊戲工作及工作。當中自由遊戲是最符合「玩」的本質。真正的「玩」,應是讓幼兒全情投入、享受,完全沒有壓力,亦沒有成人的介入及特定的學習目標。當所有玩意均由幼兒自行決定、發起及進行,便最能誘發幼兒的內在控制及動機。 原始物料比智能玩具好玩 課程發展議會於2017年更新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強調幼稚園課程應讓幼兒「從遊戲中學習」,提議半日制幼稚園,應每天安排不少於30分鐘時間讓幼兒參與自由遊戲。然而,根據筆者的觀察,仍有幼稚園需要幼兒完成特定的課業或美勞作品後才能遊戲,變相把遊戲改為一種學業的獎賞。教師們似乎仍把「遊戲中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並非「遊戲」。 為配合社會主流的風氣、文化和價值觀,以及幼、小、中的教育體系,部分幼稚園無奈地偏重學術元素。因此,給幼兒「玩」的重任,鼓勵從家長入手。家長可減少購買像真及高智能的玩具,從生活中尋找不同類型的原始物料,如:廢紙、雜物、紙皮等,鼓勵子女發揮創意點子。你慢慢便會發現,這些簡單的小玩意才是在幼兒的玩具排行榜中最受歡迎、排行最久的;當你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幼兒的解難力、自信心及創造力會隨之提升,這些能力不是透過學術操練而培養的。當然,家長們要學會「忍口」及「忍手」,減少給予孩子意見、阻止及責備,更不應設立特定目標,放手讓孩子自主。當家長能配合減少給予幼兒在學術上的壓力,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便會主動學習,真正讓幼兒做到玩得出色,學得招積。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馮詩韻(教大幼兒教育學系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