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看招]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下)

關於打機,家長通常會問的7道問題,這些問題正好反映教養背後的重要考慮和要點。 6. 沉迷玩機,將來點算? 大部分家長眼見孩子沉迷玩機,不但擔心影響學業,更擔心孩子沉醉虛擬世界,逃避現實,將來變得無所事事,自毀前程,變得封閉也會影響人際關係等,總之愈想愈憂慮。相反地,今天的年輕人或許會向你說,打機都有前途,大可以以電競作為事業。 有時家長的確會過分自己嚇自己。家長在打機的事上,要看遠一點。其實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日後的生活能力與發展。那麼,家長心中的目標不單放在這一刻跟孩子「打機不打機」的爭持上,而是要想像你長遠的教養目標,就是你想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怎樣素質的人」。你看重的,是他們的性格、人格、生活能力等要素。只要孩子擁有美好和健康的性格,才能伴隨他們一生的成長,以及面對人生所有高低起跌。 可見孩子玩機不玩機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孩子更深遠、更長遠的需要。所以面對打機問題,家長既要拿一個放大鏡,同時也要拿一個望遠鏡去看。好處是幫助家長不再單單糾纏於面前的爭執,終日為了「玩機不玩機」而吵吵鬧鬧;更重要是改變焦點,換換心情,冷靜思考問題,就可以想出更多可能性,更有效的方法。 7. 我可否不用嘮叨,孩子自動收機,能自律? 這個是緊接上一道問題,成為「一個有怎樣素質的人」。孩子的自律,正是執行管教及跟孩子協定的最終極目標。 自律或自制力是什麼?是言聽計從,事事聽你?是唯唯諾諾,沒個人思考?家長要明白所謂「停」不是按一個按鈕就會停,而是孩子自己內裏一連串的過程和內心運作,如自我對話及提醒。 很多時候,家長只集中看「結果」,即是「叫停」打機,而忽略了培育孩子的自制力,這才是終極目標。自制力包括一個人如何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能夠有目標。 相關文章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上)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中) 欲知如何跟進子女情況,詳細內容和具體技巧請參考突破輔導中心伍詠光、葉玉珮(合著)的《當子女機不離手──管教青少年的技法和手法》一書。 註:突破輔導中心獲陳立人基金會贊助,舉辦「當子女說你好煩──機不離手篇」家長教育計劃,協助家長處理子女機不離手的問題,並促進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管教。 內容提供:突破機構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中)

關於打機,家長通常會問的7道問題,這些問題正好反映教養背後的重要考慮和要點。 3. 我的孩子算沉溺嗎? 這問題決定了家長要訂立怎樣的協議標準。 究竟怎樣才算「沉迷」或者「沉溺」呢?當然家長問這個問題時,是不想孩子沉溺,並恐怕他們已經沉溺起來,內心非常複雜。 很多醫學及心理學專家都會為沉溺甚至網絡沉溺冠上不同定義。你在書本上、網上可以一目了然。這裏不用重複。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孩子沉溺與否,定義可能在於你的「看法」。 有些家長比較嚴厲,希望孩子不要打機,所以孩子打機超過半小時,已經足以構成家長心目中的「沉迷」。有些家長比較開明,容讓孩子自行決定打機時限。又有些家長因為無計可施,只要孩子肯停下,對家長來說已不算「沉溺」了。這不同情況都源於家長的期望。有時候,有些家長更會「搬龍門」,一時寬鬆,一時嚴苛,沒有一套一致的標準。如果你問什麼是沉溺,不如你先了解自己是抱持怎樣的期望和標準,以及為何有這期望和標準。 4. 應該容許孩子玩手機多久? 這問題是有關如何訂立和執行協議。 很多時候,家長會跟子女爭論究竟玩機可以玩多久,又或者應該先做功課還是先打機?如果他們應承打一段時間,但後來食言,應該如何處理?所謂知己知彼,這問題涉及家長的管教和執行管教能力,也關乎孩子的自制力及與父母的溝通能力。 有關家長的執行管教能力,這方面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如何訂立協議,另一個層次是家長的意志和決心。設法訂立協議,方法未必萬試萬靈,也需要家長執行的意志和決心。有決心和意志,但沒有靈活的方法,只會變成固執,雙方可能釀成更大的衝突和矛盾。心法和手法都是執行管教及跟孩子協定的重要部分,兩者須要並存。 (明報圖片) 5. 因為打機問題而發生衝突,如何處理? 這問題是當你執行與孩子的協議時,遇上阻力怎辦。 家長執行協定時,家長與孩子間難免遇上衝突。衝突,表面上因為彼此立場不同。深入一點看,每個人包括年輕人和成年人,都會立場不同,想法不同。無法處理衝突,就是不能接納彼此的不同,各不相讓。 各不相讓有兩大原因。首先,各人堅持己見,不願或無法有商有量。上文提過,衝突既是兩個人的世界,家長和孩子雙方都要學習商量,而家長更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表現什麼是商量的態度。而商量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雙方的關係。有了關係,商量會較容易,沒有關係,難度升級。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情緒。原來執行協定時會涉及雙方的情緒管理問題。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難以自制,因為沒有人想被限制。孩子的反抗很正常,反抗中會產生情緒。當家長遇上孩子反抗(及情緒)時,也激起自己的情緒。在打機的事上,子女跟父母的爭執往往產生不滿和憤怒的情緒,這些情緒會令父母感到攻擊性,以致要還擊。當彼此情緒升溫,衝突就會加劇。在衝突過後,家長又會產生另一些情緒例如內疚、後悔,或者更憤怒、更傷心。一旦衝突再出現,過去累積了的情緒又可能會再被激起。 家長捲入跟孩子的情緒漩渦,雙方都是輸家。因此,未處理好情緒,根本就不能處理好衝突。處理情緒,就是孩子的情緒及家長自己的情緒。 相關文章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上) 欲知如何跟進子女情況,詳細內容和具體技巧請參考突破輔導中心伍詠光、葉玉珮(合著)的《當子女機不離手──管教青少年的技法和手法》一書。 註:突破輔導中心獲陳立人基金會贊助,舉辦「當子女說你好煩──機不離手篇」家長教育計劃,協助家長處理子女機不離手的問題,並促進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管教。 內容提供:突破機構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 關於打機,7道家長必問的問題(上)

關於打機,家長通常會問的7道問題,這些問題正好反映教養背後的重要考慮和要點。 1)打少陣機會死? 要解答此問題就要了解年輕人的世界。 孩子愛滑手機,家長首先會想到的是孩子貪玩學懶,寧願打機,逃避責任。如果你是這樣想,代表你還未能進入他們的世界,無法完全了解孩子,反映你跟孩子已有代溝,有距離。   以打手遊為例,電玩公司開發遊戲是個商業行動,花上大量投資和研究。遊戲把複雜事物條理化,其設計源於生活、來自人性。他們的遊戲設計正是回應孩子一些需要。 設計者將規則設計得比現實更清晰、反饋更明確、更洞悉玩家的想法。所以玩家在遊戲中會有滿足和快感,這正正是我們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的。簡單來說,遊戲讓玩家按部就班達到目標和成功,並在過程中不斷給予玩家獎勵,以達到令玩家逐步「沉迷」的目的。 因此,孩子打機不是純粹貪玩,貪玩只佔一個部分,他們是完全投入了遊戲設定的世界了。當家長以為孩子只是貪玩,代表你不認同打機這回事,跟打機敵我分明,覺得打機就是洪水猛獸,荼毒孩子;所以當你禁止他們打機,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向他們無聲地宣戰,同時使投入遊戲世界的孩子感到「父母不認同我」,他們甚至會認定「既然你不認同我,跟你談都沒用」,親子關係只會變得更對立。   (明報圖片) 如果家長漠視孩子的需要,只集中處理是否打機的問題,試問怎能敵得過一間公司企業的設計呢?請家長必須有耐性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更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是否能對應孩子需要,才有心力去對抗電玩公司的手段。 2)我是否只能無可奈何,不想容許孩子打機,但又不能禁絕? 回答這問題,就要了解青少年的成長及均衡發展。 很多家長常常擔心,不停問:孩子幾多歲才可以玩手機?孩子幾多歲才可以擁有自己的手機?深恐自己做錯決定,錯誤地給了孩子手機或打機機會,家長要知道這世界並非純粹的 Yes and No,世界比我們想像更複雜。家長做決定時,須要有一份認知,認知你的孩子及你對孩子的要求。認知你的孩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另一方面是孩子的特質。 談到青少年成長階段,當然可以從不同方面去探討。不過,這裏特別提到青少年的成長需要。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很多,例如獨立自主、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壓力、內在動力及自我身分及價值等。你可曾想過,打機跟以上成長需要有關嗎?不同年齡的子女所需要的素質都不同,一個5歲的孩子所需要建立的自主能力不同於一個13歲的。而一個5歲的孩子所需建立的人際圈子,也理應不同於一個15歲的。界定什麼年齡適合做什麼事,視乎你有多認識孩子的需要。   (明報圖片) 成長階段的說法是有關青少年的普遍性,家長更要了解你孩子的獨特性,就是他們的成長階段及均衡發展。健康和均衡的發展應包括什麼範疇呢?若要發展這些範疇的話,子女應參與什麼活動?然後便可衡量子女應如何分配時間。 所以何時可以打機,或給予手機這道 Yes and No 問題,事實上父母先要問自己,你是如何評估你的孩子。 欲知如何跟進子女情況,詳細內容和具體技巧請參考突破輔導中心伍詠光、葉玉珮(合著)的《當子女機不離手──管教青少年的技法和手法》一書。 註:突破輔導中心獲陳立人基金會贊助,舉辦「當子女說你好煩──機不離手篇」家長教育計劃,協助家長處理子女機不離手的問題,並促進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管教。 內容提供:突破機構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機」不離手為識朋友?

「點解我個仔成日打機?」陳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出這樣的疑問。陳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讀中二,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手機,放學一出校門就開始玩手機直至睡覺,每逢假期更是「機」不離手。收「機」成為陳先生與小明衝突的主要導火線。 面對App世代的子女,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與陳先生一樣的困惑。衛生署2017年的調查顯示,13%小學生及34%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較2014年上升10%;更有超過五成小學生及七成中學生,為了上網或使用電子產品而與父母爭執。了解子女「機」不離手的原因,似乎是家長的當務之急。 了解孩子深層次需要 「肯定是他貪玩,抵抗不了手機遊戲的誘惑啦!」當我與陳先生傾談到小明沉迷手遊的原因時,陳先生這樣回應。家長理所當然的覺得子女沉迷打機是因為遊戲太吸引,而子女又「未識諗」;但其實「沉迷」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必須透過沉迷打機這個行為表徵,了解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在我單獨與小明傾談的過程中,他告訴我班上不少同學都喜愛玩這款遊戲,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會討論遊戲攻略。「唔玩和同學都無偈傾啦!」原來小明升上中一後,一直很擔心無法融入新環境,因着一起打機結識的「機友」,是他平日在學校最好的朋友。小明沉迷打機的背後原因,是需要朋輩關係。除此之外,遊戲「升level」帶來的成就感、生活單調沉悶轉而在網絡世界尋找刺激感、甚或抒發負面情緒等,都可能成為導致孩子沉迷上網的原因。我們需要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情况作具體分析,才能找到隱藏在沉迷現象下的真正原因。 陳先生雖然慢慢了解到兒子喜歡打機的背後原因,但表示依然難以跟他溝通。家長經常苦惱無法與子女交流,皆因他們「十問九唔應」。但我發現無回應的,通常都是圍繞學校表現、功課成績等話題。其實親子溝通,除了這些嚴肅的話題,亦需要輕鬆的閒聊建立關係。我經常鼓勵家長先嘗試走進子女的世界,向子女了解青少年的文化,例如他們喜歡的遊戲、視頻甚至明星等。 學打機用語拉近親子關係 在面談中,陳先生向我抱怨,「我經常聽到小明打機時講類似『雷友』等不明所以的語彙」。我鼓勵陳先生下次再聽到這些不理解的網絡潮語,可以向兒子請教。一開始陳先生非常猶豫,認為兒子會嫌煩,但向兒子請教之後,陳先生開心地告訴我,「他仲同我介紹其他打機用語」。 點解我的孩子「機」不離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答案,最關鍵的是我們在指摘之前,要有足夠的耐心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找出背後的原因,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與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駱萤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