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不一樣的庚子年理財學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孩子都不用上學,本着停課不停學的信念,在此把理財觀念結合現今社會狀况,希望有助家長在家「施教」。 農曆新年本來是最佳的理財教育時機,因為孩子們都獲得額外「收入」。惟今年或許有點不一樣,受疫情影響,一些互相拜訪的活動都減少了。我家孩子都慨嘆今年「收入」比往年少,但他們仍然遵照習慣,按比例把利市錢分作儲蓄、消費和分享3部分。 一般而言,利市錢都是以儲蓄的比例較多,因為總額會比平日零用錢為多;至於消費部分,即使比率較細,但也應該讓孩子滿足一下購物慾。而在目前的社會狀况,筆者認為儲蓄和分享這兩個習慣,相對較容易讓孩子體會到其重要。 趁疫情學習儲蓄的重要 很多家長建議子女把利市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升學讀書之用,但這提議一來不能吸引大部分孩子,二來要等十年八載,對孩子來說是太遠的長期目標。既然疫情來勢洶洶,家長今年倒不如協助孩子建立兩個儲蓄目的。第一個目的是應急,就如今次疫情,可以想像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將受打擊,因此,健康的理財習慣,是應該留有3至6個月的儲備,確保自己就算因患病或受經濟環境影響,也有足夠的金錢應付生活。雖然孩子一般都毋須為生活所需而擔憂,但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要從小做起。因此,家長可建議孩子先預算自己每星期的必然開支(當然只是由他負責的部分),再計算出3至6個月的儲備需要多少。 儲蓄目標要短 「長大才用」添反感 第二個目的是短期目標儲蓄。家長可引導子女想想自己有什麼短期消費目標,即儲蓄約半年至一年便達成,讓孩子學習訂下可達到的目標(Achievable Smart Goal)。很多管理學都教我們訂下可達到的合理目標,但現今卻很少人會借助儲蓄去幫助孩子學習訂下目標。如果我們只教導孩子把金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後才用,他們的儲蓄動力將會大大降低,對一些欠缺耐性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因而對儲蓄產生反感。 至於分享,近年不少學校都鼓勵學生把利市錢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社群,今年尤其需要這麼做。其實分享不一定限於金錢,例如可鼓勵孩子響應網上呼籲,把家中剩餘的口罩送給路上遇見的公公婆婆或清潔工人,讓小朋友明白到抗疫不是一家人的事,也是整個社區的事,亦從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如何共建友情互愛的群體。 是次疫情實在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並非單單有錢便解決到,金錢既買不到健康,連用來保護自己的口罩也不是有錢就買到。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卻是免費的,而且會愈傳愈多,有如複息效應般增長,這一點點互助的溫暖,能讓我們在不安的日子中得到支援。就讓我們的孩子,經歷一個不一樣卻有意義的庚子鼠年吧!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了解缺課背後原因

早上,當家長叫醒子女起來準備上學,但子女卻賴在牀上說:「我唔想返學啊……」面對這情况,有些家長會指摘孩子,認為他們是基於懶惰,所以不想上學;有些家長則會詢問子女不想上學的原因,但很多時,孩子都會選擇沉默及不回應。 學生每天都在學校面對很多挑戰,例如學業問題、朋輩和師生關係等,假如他們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便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較為常見的便是逃避上學。根據教育局的統計數字,2016至2017年度本港小學至初中學生的缺課共有1612宗,缺課率約為0.31%。 乍看起來,數字並不多,惟須知道,這個數字只計算長期缺課(即連續7天或以上)的學生人數,但其實學生短期缺課(一星期缺課數天)的情况更為普遍。因此,學生不願上學的情况遠比教育局的統計數字為高。 朋輩關係欠佳 缺課主因之一 朋輩關係欠佳,是學生缺課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獲得朋輩的支持和認同,有助孩子健康成長。但若然學生在學校結交不到朋友,甚至是受到欺凌,這會削弱他們的自信心,並對上學產生焦慮。再加上學習的壓力,孩子會開始質疑自己上學的意義,並想去逃避,於是便缺課。當他們習慣依賴這個方法去處理問題時,久而久之,短暫缺課便會演變成長期缺課。 子女缺課甚至拒學,亦會對家長構成一定的壓力及負擔。面對子女不願上學,很多家長都會軟硬兼施、想方設法讓他們上學。但家長除了要關心子女外,也不可以忘記留意自己的情緒健康。 家長情緒受壓 小心失控 曾有家長表示,每天叫醒子女上學的那一刻,自己情緒便會低落,會感到無助;當用了不同方法也不能令子女上學時,家長又會產生內疚感和自責,怪責自己為什麼不能令子女上學。到最後,家長的情緒甚至會爆發,不斷用負面字眼責罵子女。其實這個情况很不理想,一方面會令子女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另一方面也會嚴重破壞彼此的關係,對解決缺課問題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事實上,要有效處理子女的問題,家長必先有良好的心態及情緒。 首先,家長可與學校及駐校社工保持緊密合作,一方面可了解更多子女在學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讓社工提供適當的支援給子女和自己。另外,家長也要留意自己在處理子女問題時,是否有過分焦慮的情况出現,即是持續地處於擔心的狀態,影響工作及家人溝通等。如情况嚴重,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此之外,家長與子女溝通時,可先避免以催迫方式喝令他們上學,而是應該先給予關心與支持,以開放的態度讓他們明白家長是願意了解、接納及包容的,鼓勵他們可暢所欲言。我們必須知道孩子缺課的癥結,才可對症下藥處理問題。 文:方曉棠(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交流不是自說自話

近日的社會瀰漫着消沉的氣氛,除了青少年要面對社會上的紛爭,家長也要思考如何與子女溝通。「我知道我們的立場意見不同,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我很掙扎,也不知該怎樣去做。」一名媽媽擔心地說。 避而不談 隱隱有條刺 「作為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事,尊重孩子的獨立,以及希望教育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會做的事。我看見媽媽你的用心,也看到你們其實也很重視雙方的關係。」我回應。 媽媽繼續說:「以往在不同的事情上,我們也會有一些爭拗,就如打機的時間、讀書的成績、對家人的態度等等,即使有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總能夠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知怎麼地,對於近來的『政治』事件,我們卻好像是火星撞地球似的,一發不可收拾。」 傾,定唔傾? 電視、報章、網站,每一天也充斥着大量的社會信息,亦因此容易引發家人之間的爭執點。有時在家中,我們只是輕輕一句說出自己的感覺,對家人來說卻很刺耳。我們希望了解對方的看法,但同時對方的說話會令彼此感到難受。「政治」這話題,可否不提? 「我也有努力嘗試與家人維持以往和平的關係,但真的很困難……」這是學生給我的反應。「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一定會有受影響,難道可以隻字不提嗎?如果一直藏在心裏,讓心中隱隱地有條刺,最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有如此大的落差!這樣不是逃避嗎?」學生娓娓道來。 無論政見異同 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如果傾,應該怎樣傾? 自開學以來,筆者會偶爾聽到家長或同學提出相似的詢問,「如果傾,應該怎樣傾?」在外面如此紛亂的日子中,誰不想回到家中好好的感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呢?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少年有自己對事態的立場,證明他們開始長大了。作為成人的家長,可以先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尊重他們與自己的不一樣。溝通交流並不是你說你的、我講我的。我們可以從大家所說的事情中找出充足的理據、了解媒體所報道的是否有公信力、報道是否客觀而不涉過多的情緒、分析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件事的切入點等,讓雙方一同理解事實再作了解。避免作人身攻擊、阻止別人發言、甚至是一句「你懂什麼?」作結。 如果雙方討論後也沒有結果,甚至未能冷靜討論,我們也可以禮貌地暫停溝通,擇日再談。因為「無論政見有多不同,我們始終都是一家人」。其實,家長和青少年都是重視與家人的關係,接納大家的不一樣,以其他家庭活動來維繫家庭關係,也是面對不同政見的可行方法!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和諧粉彩輔導 打開心窗

與同事閒聊時,大家都覺得現代的青少年不太愛說話。以傳統對話形式的輔導為例,學生很多時只會回答一句「不知道」,或是與社工沉默對望。其實,同工們很希望學生在輔導過程中,自在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多一點探索自己內心世界。因此,隨着時代轉變,很多同工改用更生動有趣的輔導工具,引領青年人探究自我及找尋方向。 比傳統對話式輔導生動 和諧粉彩(Pastel Nagomi Art)是近年比較熱門的一門輔導工具。「Nagomi」有和諧的意思,這種療癒藝術既可讓人創作出會心微笑的畫作,亦為參與者注入希望。和諧粉彩以活動形式進行,每節都有特定主題和既定的創作流程,工作人員會先示範,教授相關技巧,之後便交由學生自由創作。和諧粉彩的基本入門,是要讓學生明白到由材料擺放以至每一個步驟,都是一份堅持及體驗。縱然流程一樣,但學生在跟從程序畫出基本構圖之外,亦可同時依據個人風格來自由創作。就如我們所接觸的學生一樣,每人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及獨特性,但當把它們放在一起時,卻顯出不一樣的美麗及和諧感。 適用個別輔導 對象廣泛 和諧粉彩的創作,不但讓學生建立個人成功經驗,提升對個人的接納與包容,還令他們進一步認識及欣賞自己。回想起最初邀請同學參與和諧粉彩時,他們大多以「我不懂畫畫」、「我畫畫分數很差」、「我沒有藝術天分」等字句作回應……其實,我最想讓他們知道,和諧粉彩只是單純的開心作畫,不涉及學術評分,更毋須擁有高水準的畫畫技術。 同工鼓勵學生嘗試,縱使在過程中花了不少唇舌也值得,因為我們深信,每一個完成畫作的學生最終也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得着。 除此以外,和諧粉彩還可以用於個別輔導,而學生的對象亦很廣泛。例如一些高焦慮及高壓力,以及一些有自閉症及專注力不足的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他們在組內的表現和得着,出乎意料之外。學生參與後的回饋,令我感到鼓舞之餘,亦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有一個中六同學覺得,找到了一個地方讓自己靜下來,當下只專注於作畫過程,感到十分享受;有一節的主題是「生氣」,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享受「撕」的過程,以簡單的技巧撕去心中的怒氣;一個自閉症學生記下了所有步驟後,運用自己的色調來創作,他的作品更得到每個組員的肯定和欣賞。 名畫家塞尚曾言:「畫畫並不意味着盲目複製現實,它意味着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和諧粉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在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時,同時也能把內在狀態呈現出來,這正正是每個社工同工的期盼。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教孩子由「錢」入深

說起錢,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是否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去好好運用它呢? 甚少機會「使錢」 有錢即瘋狂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要帶小學生到營地過夜。若問什麼是孩子最感興奮的,除了營地設施,還有小食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會「認真」地逐一計算所有小食或玩具的價錢,似乎很想用盡手頭上的幾十元、甚至一分一毫,務求要把所有錢花光不帶走就最好。 筆者十分好奇,營地的小食部又不是百貨公司大減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再跟孩子們的父母傾談起這個觀察,大家都笑起來;但笑聲背後,亦很想知道該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擔心他們用錢不懂得節制。 說回來,孩子平日好像甚少「使錢」的機會,皆因很多小學都取消了小食部,學生需要自備零食回校;放學後,有些小朋友要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又直接去了補習班;回家時,天已晚,也沒有時間去購物了。由於這些孩子平日沒有機會用錢,所以難得有錢可用的時候,便瘋狂地消費了! 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發放零用錢是一門學問,博大精深。孩子什麼年紀給零用錢?應該給予多少?一星期還是每天發放?這些都沒有絕對的答案,重要的是,家長應藉着零用錢去因「財」施教。 訓練孩子以儲蓄買心頭好 要孩子學懂理財,就要由實戰開始。家長可因應孩子的需要,一同制訂給予零用錢的方法,並請孩子說出每天需要花錢的項目,例如放學後肚子餓買零食、搭車返放學等,當一起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項目後,再計算「需要」項目的零用錢金額。 那麼,他們的「想要」項目呢?相信家長也聽過孩子不少訴求,想要買什麼玩具、精品、遊戲機等。如果直接買給他們,家長擔心小朋友很快玩厭,或者因得來太易而不懂珍惜;但若不買給他們,又怕孩子發脾氣,加深親子矛盾。其實,這正是教育孩子儲蓄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問問孩子想買的東西是什麽價錢,再討論一下可如何儲錢去購買。 在制訂儲蓄計劃時,家長或可表明底線,例如只限每天多給兩元零用錢,然後引導孩子計算一下何時儲夠錢去買東西。在儲蓄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或會花錢買了別的東西,令儲錢進度比預期慢,這些也是家長介入的好時機,協助小朋友糾正方向,一步步達成目標。 當然,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否值得去買,也是制訂儲蓄計劃時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目標是否吸引,也是孩子儲蓄的動力。那麼,家長不妨讓他們有多一點自主,讓小朋友在儲蓄上建立成功感,提早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李杰成(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網絡群組小風波

小息時,一張熟悉的臉孔在社工室出現。充滿憤怒與委屈的他不停地說:「我冇朋友了!我冇朋友了!他們不理我了!」 說着說着他哭起來……孩子很委屈地說:「他們不再理睬我了 !」 這男生剛上中學時,確實與同儕在建立關係上遇過不少困難。當時他不太留意個人衛生,對同學和老師的關懷愛理不理,甚至以粗言反擊。但在老師、家長及社工的支援下,經過不斷的提點、反覆的叮嚀,加上男生自己也願意有所突破,經歷兩年的校園生活,他對人際關係的潛規則,顯然多了一點掌握。再且,這孩子天性善良、勤快、樂於助人,也替他在校內建立起固定的朋友圈。放學後,很多時總見到他與其他同學一起玩桌遊、吃小食。對於這孩子的進步,不單家長、老師,甚至他自己亦感到欣慰。所以,今天看見他淚流滿面,又傷心又憤怒的樣子,就知他一定受了很大的打擊及挫折,招架不來。 同工先讓他宣泄情緒,經過一輪安撫、陪伴和等候,這孩子開始說出他感到委屈的事情。 原來他被同學們「踢」出了群組,他哭訴:「姑娘,他們無端端『踢』走我,我逐一向群組員要求再次讓我加入,他們全不理我,還說我很煩,別再騷擾他們! 我好嬲!好嬲!好嬲 !」 連發百條信息 男童被逐出群組 待男生情緒再次平復,同工邀請他一起重看群組的對話內容,一起回溯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孩子被退出群組前,組員們正在商討星期六活動後到哪裏午膳。這個男生不斷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認同,但當同學沒有正面回應時,他便連續發出數十個「嬲怒」符號,又多次發出語音信息,要求組員聽從他的看法。同學開始不理睬他,請他閉嘴,但男生繼續發出信息,來來回回百多條,最後他被管理員退出群組。傷心的他就逐一個別私訊組內成員,請組員把他重新加入群組。於是,又是連綿不斷的語音、「嬲怒」符號、「哭泣」符號……重複又重複的對白,佔據了組員的對話版面。 當孩子冷靜地回顧故事細節時,他留意到自己的衝動,察覺到重複又重複的語句真的會惹來別人的反感,並開始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於「你情我願」,不能勉強。 男生坦承,若把故事重演,應該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和平地去表達自己的期望。 群組內的成員畢竟是孩子相處多月的好朋友,男生的個性及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大家都心中有數。經過調解與協議,大家也表達仍然珍惜彼此情誼,於是就再次聚在一起,協商建立群組規則,同工亦順帶提醒在網絡群組交往時要注意的禮儀與忌諱。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說罷,他們又一起去玩UNO了! 網絡社交 孩子易碰壁 人際交往,對孩子來說,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功課。面對面的溝通,尚且能鑑貌辨色,透過眼神、動作、語氣去理解別人的意願,但說到要順暢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是輕易的事;在無形的網絡世界,要建立健康穩定,以及和諧的友誼關係,就更加困難。網絡社交,很容易引起誤會,孩子不明所以,處處碰壁,也在所難免。但其實不同的經驗,都是孩子成長的好契機、進步的好場景,更是家長、老師、社工介入的好點子。透過這些經驗,孩子可以對自己的特質認識多一點,也學到將來面對不同的處境,需要運用不同的策略。當經驗慢慢累積起來時,不管在網絡或現實世界,孩子都可以建立一套能夠忠於自己,也能關懷別人的處世良方。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機」不離手為識朋友?

「點解我個仔成日打機?」陳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出這樣的疑問。陳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讀中二,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手機,放學一出校門就開始玩手機直至睡覺,每逢假期更是「機」不離手。收「機」成為陳先生與小明衝突的主要導火線。 面對App世代的子女,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與陳先生一樣的困惑。衛生署2017年的調查顯示,13%小學生及34%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較2014年上升10%;更有超過五成小學生及七成中學生,為了上網或使用電子產品而與父母爭執。了解子女「機」不離手的原因,似乎是家長的當務之急。 了解孩子深層次需要 「肯定是他貪玩,抵抗不了手機遊戲的誘惑啦!」當我與陳先生傾談到小明沉迷手遊的原因時,陳先生這樣回應。家長理所當然的覺得子女沉迷打機是因為遊戲太吸引,而子女又「未識諗」;但其實「沉迷」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必須透過沉迷打機這個行為表徵,了解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在我單獨與小明傾談的過程中,他告訴我班上不少同學都喜愛玩這款遊戲,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會討論遊戲攻略。「唔玩和同學都無偈傾啦!」原來小明升上中一後,一直很擔心無法融入新環境,因着一起打機結識的「機友」,是他平日在學校最好的朋友。小明沉迷打機的背後原因,是需要朋輩關係。除此之外,遊戲「升level」帶來的成就感、生活單調沉悶轉而在網絡世界尋找刺激感、甚或抒發負面情緒等,都可能成為導致孩子沉迷上網的原因。我們需要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情况作具體分析,才能找到隱藏在沉迷現象下的真正原因。 陳先生雖然慢慢了解到兒子喜歡打機的背後原因,但表示依然難以跟他溝通。家長經常苦惱無法與子女交流,皆因他們「十問九唔應」。但我發現無回應的,通常都是圍繞學校表現、功課成績等話題。其實親子溝通,除了這些嚴肅的話題,亦需要輕鬆的閒聊建立關係。我經常鼓勵家長先嘗試走進子女的世界,向子女了解青少年的文化,例如他們喜歡的遊戲、視頻甚至明星等。 學打機用語拉近親子關係 在面談中,陳先生向我抱怨,「我經常聽到小明打機時講類似『雷友』等不明所以的語彙」。我鼓勵陳先生下次再聽到這些不理解的網絡潮語,可以向兒子請教。一開始陳先生非常猶豫,認為兒子會嫌煩,但向兒子請教之後,陳先生開心地告訴我,「他仲同我介紹其他打機用語」。 點解我的孩子「機」不離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答案,最關鍵的是我們在指摘之前,要有足夠的耐心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找出背後的原因,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與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駱萤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SEN生升中 有苦難言

我是一名中學學校社工。每天小息和午休,總有一個中一男生,把社工室房門大力敲一下,沒等我回應,自顧自坐下。他會說:「姑娘你唔使理我,當我透明得㗎啦。」說罷他將校褸拉鏈拉到頂,把自己的頭也塞進去。這樣的同學,也許大家在學生年代也有遇過。 根據教育局提交立法會文件,2016/17年度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中學生超過21,030人。現行機制中,教育局向中學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學校可以聘請人手或外購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靈活而適切的照顧。 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 升中一,對主流學生來說是大事;對SEN學生來說,更是事事挑戰。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然而,對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重建社交圈,認識新朋友,與新老師建立關係,並在學校建立安全感,不是一件易事。 像上文提及的學生,他很想認識朋友,但同學總在他身邊溜走。他不明所以,深感挫敗。課後只想找個地方安置自己。在多次交談後,融合教育組老師發現他喜歡照顧花草,便安排他加入學會。他每天下課後到學校的後花園,讓花草曬曬太陽、除草和澆水。他每天準時報到,行動積極。在花園裏,人人勞動,他不說話也不用尷尬。老師安排學長和他同組,他與大家一起從播種到收成,經歷春夏秋冬,在分享農作物時的快樂不言而喻。漸漸地,在校園的一角,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天地和對校園生活的歸屬感。 及早介入 訂立個人化方案 此外,他向學校社工表達自己在朋友相處中處處碰壁。社工了解他的特質後,發現他對於人際相處間的潛規則,友儕間溝通的弦外之音甚不理解。社工鼓勵他參與社交思考(Social Thinking)小組,學習關顧別人當下的想法、感受和動機,減少在人際關係中的無力感。 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要各有不同,我們能做的是,在升中過渡期及早介入,為學生們訂立個人化行動方案。試想想,若上文提及的學生,早在小六時已開始準備,參與體驗活動,認識中小學的不同,並讓他在體驗活動後表達自己對升中的想法和擔心,讓支援人員及早了解學生的個別需要,結果又會如何。 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此外,在學生家長的同意下,小學與中學的支援人員可做好交接的準備。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永欣(家福會註冊社工(學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癮」是怎樣煉成的?

執筆時,在想什麼是「癮」?「癮」其中一種定義,就是正常與否。不正常,就是說:你有問題!在這追求權力及專業的世代裏,人人被問題化,幾乎無可倖免。 尋成癮原因及立場 或許讓我們實驗一下:現在請你清空腦袋,並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重要的事要說三次!)究竟多少人能夠抵抗這種聯想?很困難吧?因為我們的腦袋並不能有效分辨出「不」的信息。正如我們把人以「問題」標籤化後,其實多多少少也難免認為「人」就等於「問題」本身。 撫心自問,網絡世界的吸引力,就連大人也機不釋手,更遑論年輕人?這就好像媽媽/爸爸用WhatsApp叫女兒/兒子別用電話一般荒謬。有時候我在想,廿年後,當現今的KOL、YouTuber、網絡紅人主宰市場時,網絡成癮已經不再重要了? 往往在打機背後,蘊藏着他們重視和朋友一起的感覺。 別再妖魔化網絡了!我們需要承認它一直給予我們娛樂及陪伴。而「癮」的最大問題,就是嘗試告訴我們網絡只是唯一的娛樂及陪伴。認識不少每天上網打機十小時的年輕人,每當我詢問他們是否只希望以網絡作為唯一的娛樂及陪伴時,他們的答覆都肯定是:不!往往在打機背後,蘊藏着他們重視和朋友一起的感覺。 發掘更有趣人與事 一些輔導派別認為不應把「問題」及「人」混作一談。或許你不同意,但作為輔導人員,堅持這信念很有意思。社會強調多元,人亦然。就像李克勤《一個都不能少》的歌詞提到「每個壞人亦做過好人吧 如若計分 請相加」。堅持把「問題」和「人」分開,正正反映人有很多面,有很多故事值得我們發掘。 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解決「問題」,可以不從「問題」本身入手。所以每當人們被「癮」所纏身,要了解的除了「癮」本身,也得明白人們面對「癮」的立場以及抵抗「癮」的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藉「癮」所表達的對他們重要之事。對我而言,改變的可能就更大了。承上說法,既然人有很多面,倒不如增強其他面,例如發掘更有趣的人和事去投入。投入了,「癮」的影響自然就少了。 如果這不是大眾期待的「專業」答案,容許我說聲抱歉。但,這是我的小小希望——專業地和你尋找專業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洪欣欣(家福會註冊社工)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有錢就是任性?

一名小六男孩,在我們一個模擬社會理財的教育活動中,拿着在活動裏辛勞工作後所得的薪金,走到「六六彩」攤位面前,焦急地問義工:「你幫我數吓,我可以買到幾多張六六彩?」在場義工及我們當然都有點愕然。「你會唔會留番部分錢做其他嘢呀?」男孩毫無半點猶豫,指着攤位後面的白板:「有錢就是任性!我一定要中呢$800嘅金多寶!」家長看到這樣情境,嘩然之餘還非常擔憂。你們想知道他的結果怎樣嗎?文章往後會跟大家分享。 點解社工你會教孩子賭錢? 對於男孩的反應,家長往往即時產生一連串疑問:「點解社工你會教佢賭錢?」、「咁細個就咁諗啦?咁我一定唔可以畀錢過佢手,實亂咁用晒啲錢!」適逢農曆新年即至,孩子們將會得到一筆豐厚的利市錢,他們應該如何處理好呢?以往在家長講座經常聽到家長問類似疑難:「讀小三的兒子睇中咗一部$300嘅Headphone,問我可唔可以用利市錢買,我拒絕,阿仔話『啲錢係我嘅,點解唔用得』。其實啲錢又真係佢嘅,但我又覺得Headphone太奢侈,應該點處理?」 「有錢就是任性」,那麼「無錢就不能任性」吧!不少家長認為,不發放零用錢或收起孩子所有利市錢存進銀行,便能處理孩子亂用錢的問題。但是,已故美國家庭治療師沙維雅(Virginia Satir)其中一個治療信念談到,「問題並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我經常與家長分享,理財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生活技能的實踐。 親身體驗 遠勝紙上談兵 為何讓小學生在模擬社會理財教育活動中「賭錢」?現在告訴你小六男孩的「下場」吧。他買了38注六六彩,不但得不到頭獎金多寶,連一注安慰獎也得不到,男孩失落到像是輸掉了全世界一樣。結果很殘酷,卻是很真實的體驗。我個人很喜歡這個結果,因為男孩能藉此明白金錢並不容易從賭博中賺取,這個經驗勝過我們千言萬語的叫他不要賭博。這也是經驗學習法的好處。 如何管理零用錢及利市錢,方法同出一轍,家長應從旁指導孩子,在零用錢當中分配他們日常「必要」的開支(如:文具、交通等)及他們「想要」的開支(如:玩具、汽水等),逐步了解的理財概念。孩子在過程中亂用零用錢不要緊,反而家長可以藉此教育孩子,如何在這些經驗中學習下一次更有效管理零用錢。至於利市錢,家長則可以與孩子商量,撥出部分購買昂貴的物品,例如價值$300的Headphone,他們可從利市錢取$150,另外在日常零用中儲蓄$150來買,讓孩子學理財之餘,同時學懂延遲滿足。 相信家長共同的期望,都是子女長大後能夠獨立,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理財是必須的生活技能,要從每天的經驗中學習。現今孩子可以在廣告媒體及社交平台中得到不少相關的理財資訊,當中的價值觀有正確亦有錯誤。家長應把握時機與孩子分享正確的理財價值觀,從旁指導,才能提升子女的理財能力。 歡迎瀏覽:www.hkfws.org.hk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靜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