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聖誕狂歡就快到 醒你3大健康小貼士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相信有不少人都會在開派對和吃大餐後,腸胃變得飽飽滯滯,狂歡的前夕就提提大家幾個健康小貼士,希望大家可以學以致用,為身體排毒之餘,還可以減磅、降血脂、降血壓! 有不少人適逢大時大節就會吃大餐,放肆地大魚大肉。(圖片來源︰互聯網)   其實有很多的都市病都是吃出來的,素食可以幫助控制和減輕病情,一齊看看怎樣「素」走三種常見的都市病: 1. 高血脂 聖誕Party少不免「鋸扒」,不經不覺間吃下不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加上高反式脂肪的甜品,例如忌廉蛋糕、曲奇餅等,血脂有可能就此升高幾度。 素食只有少量甚至無動物成份,所以總脂肪、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比正常飲食明顯的低,只要減少進食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適量進食不飽和脂肪食物,例如牛油果、堅果、花生油、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芥花油等,加上黃豆製品、豆類、堅果、菇類、燕麥和海藻等降血脂食材,就可以改善高血脂的問題。   2. 高血壓 素食可以降低上壓及下壓。如果根據臨床指示去吃素,降低幅度能達10%。鉀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而蔬果是鉀的天然來源,例如菠菜、南瓜、紅菜頭、番石榴、南瓜籽、眉豆等。   3. 二型糖尿病 大餐過後,發覺自己褲頭變緊,甚至要換碼? 素食普遍卡路里較低,有助減磅,而減重亦是控制二型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減磅5-10%,就能減低血糖,而蔬果的高纖維含量,亦能控制餐後血糖的起伏,伴隨的飽肚感也能幫助有效控制份量、飢餓感及血糖飆升。 要身體健康,皮膚靚靚,絕不能靠一暴十寒的節食,趁新一年快將來臨之際,為自己定下Go Green小目標,除了Green Monday,也可以是Green Breakfast, Green Lunch,已經實踐彈性素食的朋友,甚至可以挑戰Veganuary,在整個一月天天Go Green,為自己、為動物、為地球跑素!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健康】避免重複性勞損 烹飪正確姿勢你要知

疫情時間,大人和小朋友都做了廚神!大家在周末或空餘時間都在家裏煮飯或烤蛋糕!這篇文章會教大家一些在烹飪時的正確姿勢來保護自己的身體。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1. 煮飯時,請記住雙手交替進行不同步驟,左右手輪流攪拌,煎炸,抓鍋或落鹽,以免因長期用一隻手發力導致肌肉痠痛。 2. 在廚房處理食材時,前臂與上臂應成90°直角水平,將食材或儀器放在手下方10-15厘米的位置。如果枱太高,則可以站在櫈子上。 枱太低,則可以使用架將廚具或食材升高。 3. 將最重的廚具存放在腰部高度,以便最容易拿到該廚具煮食。如果放得過高的話,拿取的時候有機會引致背痛或肩膊拉傷。 4. 鼓勵兒童用手做水餃(戴手套)或其他食物,有助訓練手的敏捷性和精細的運動技能。例如揉麵團、為雞翼上調味料或將蔬菜放在薄餅上。 5. 為防止成年人重複烹飪動作(例如切碎蒜頭,生薑,紅蘿蔔或青瓜等)而造成重複性勞損,可以使用適當工具協助。 6. 將椅子放在廚房中,這樣做可以在烹飪過程中每隔10-15分鐘坐下休息,並做一些伸展運動。

詳細內容

【GRWTH健康】小朋友寫字最佳姿勢 3招預防肩頸痛

新年來了!祝賀各位讀者新年快樂,近來看到大小朋友都寫新年揮春,借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三個方法,有效減少身體在寫字的時候受到的壓力,預防肩頸膊痛和腕管綜合症。 撰文: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1)寫字不要太大力,輕鬆寫字即可 有些小朋友未掌握揸筆姿勢,便會很用力寫字,令到手腕、手肘、膊頭和肩頸拉緊和僵硬。長時間用力寫字可以令到肩頸受壓,導致肩頸膊痛甚至手麻痹。因此,提醒小朋友寫字時,手指、手腕、手肘和肩頸的肌肉都要保持輕鬆。 寫字太大力,有機會導致肩頸膊痛甚至手麻痹。 2)不要長期彎低頭寫字 小朋友彎低頭寫字,可能是因為想看清楚他們寫什麼,甚或是看不清楚。但這樣做會增加頸部壓力,引起肩頸的肌肉掹緊,有可能導致頭痛。 長期耷低頭寫字,會引起肩頸的肌肉掹緊。 寫字時,耳朵和膊頭應保持同一條線,膊頭要向後,腰骨要保持垂直,腰部彎曲向前。可以用眼睛向下望,但不能長期耷低頭。如果寫字時看不清楚,最好找視光師驗眼及配眼鏡。 3)寫字的紙要保持垂直 有沒有小朋友寫字時的紙是斜放的呢?這個情況很常見,或許是因為這個寫字方法是比較方便和舒服。但這個姿勢可能讓腰骨扭曲,增加腰部的壓力和脊椎側彎的風險。 寫字時將簿或紙張斜放,會增加脊椎側彎的風險。 寫字時,我提議小朋友應把紙放在身體對開正中的位置。如果右手寫字的,左手便輕輕放在紙上,避免紙張移動。如果是左手寫字的,可以用右手放在紙上。 希望以上的寫字提議可幫助各位小朋友。祝大家新年快樂,牛氣冲天,身體健康!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捉緊兒童腳部成長黃金期 拜拜扁平足及X形腿

兒童的足部成長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即使痛症、易疲累等現象會較易出現,卻未被家長為意。在此,希望能與家長們分享兒童足部成長不同階段的變化,以及合適的護理方式,好讓子女們的足部能健康地發展。 內容提供:香港足脊檢查中心 小童足部的成長階段可分為嬰兒期(0-3歲)、幼童期(4-6歲)、小童期(7-14歲)及成年期(>14歲)。 在嬰兒期(0-3歲),由於足部骨骼尚在發展階段,足底脂肪層亦較厚,肥嘟嘟的腳形就像是扁平足。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我們亦稱為「脂肪足」或「假扁平足」,並不需要特別的護理,反而鼓勵此階段的小朋友在家多點赤腳走路,刺激他們足部抓地的感覺,令將來走路更平穩。而鞋類的選擇方面,應購買一些鞋底較薄身的,讓足底對地面的反射感覺能更直接及準確。 幼童期階段足底脂肪層開始被吸收,足底的形態漸現。X形腿及後足外翻等現象會比較明顯。(網上圖片) 而幼童期階段(4-6歲),足底脂肪層開始被吸收,足底的形態漸漸顯現。同時,X形腿及後足外翻等現象會比較明顯。家長可能會發現小童在此年歲會容易跌倒,投訴易疲倦等行為。 嬰兒期(0-3歲)的足底脂肪層較厚,肥嘟嘟的腳形就像是扁平足,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網上圖片) 由於4-6歲的骨骼結構仍在變化階段,適當設計的鞋及鞋墊的選擇是重要的。在鞋類方面,家長應選擇一些後跟柸較堅硬,而中筒鞋的控制能力會較好。鞋內有一般承托力的鞋墊便足夠了,好讓幼童的足弓能得到適當的刺激而健康發展。 4-6歲的骨骼結構仍在變化,選鞋方面宜後跟柸較堅硬,鞋墊承托力,好讓幼童的足弓能得到適當的刺激。(網上圖片) 當小朋友到了7歲,便踏入小童期。生理成長的速度會減慢,但如果此階段缺乏足夠的運動及良好設計的鞋及鞋墊去好好保護,足部骨骼結構較易受損,形成後天性扁平足、X形腿等問題。過了14歲的矯正黃金期,踏入成年階段,足部骨骼已定形,穿墊的目的是預防將來關節及肌肉勞損,改善走路姿勢,減少將來可能發生的痛症等現象。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要鼻敏感斷尾? 根源不在鼻而在肺

「醫師,你得幫幫我的孫女啊!」蔡太是我太太外家的好朋友,她帶著十歲的孩女看病。 「我可以怎樣幫忙?」我問。 「這孩子鼻敏感,看過許多醫生,都已經幾年還是治不好。」 我續問:「有沒有試過噴鼻?」 「有,好像噴過一支,但還是不行,每日鼻水不停的流。」妹妹的樣子漂亮,只是有一雙黑眼圈。 我再問:「她每天早上起床打噴嚏打多久?」 「嘩,差不多打上十五、二十分鐘!」 「那還不算太嚴重。」我說。 「不止不止,她還有鼻水倒流和鼻塞,都沒法睡覺了。」 「嗯,那也不用治太久的。平日她的眼睛和鼻子有癢?」 蔡太:「有,她偶爾也會揉眼挖鼻。」 單單一個鼻敏感,足以影響睡眠及外觀,還拖了數年未治好。 我直接問小妹妹:「妳平時怕不怕冷?」 「怕呀。」妹妹點了點頭。 「冬天時手腳冰嗎?」 蔡太回應道:「冰呀,她一定要穿得比別人多。」 這是典型的肺寒病,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施呼吸」故此,皮膚的濕疹、鼻子的鼻敏感及氣管的咳喘,中醫都認為與肺有密切關係。 每朝早上,陽氣初升之際,肝木沖擊肺金而引發鼻敏感,這是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解釋。而治療的處方也是根據肺的功能及五行相克來治療,中醫稱為溫肺散寒法,最常用的藥材便是薑。 中醫最常利用薑成為藥材,以作溫肺散寒之用。(圖片來源:pexels.com) ***  一星期後她們覆診。 「現在起床噴嚏少了,五至十分鐘,鼻塞也少了,睡覺也好了。」蔡太說。 我說:「那很好!睡眠鼻塞是比較難治的。」 這是肺寒得解的好轉之象,所以所有症狀都會減少,既然有效,藥方便原方不動,再配三劑。 ***  十天後第二次覆診。 「這星期噴嚏反而多了,有時睡到一半會打噴嚏。」蔡太說。 我回應:「天氣冷了,晚上睡覺要換一張厚點的被子。」 保暖是預防肺寒的重要方法。 ***  一星期後第三次覆診。 「好神奇啊!現在起床都不會打噴嚏了!睡也睡得好!現在只剩一點點眼癢。」蔡太很興奮地說。 治療一個月,服藥不足十劑,數年的鼻敏感治好的,她當然覺得神奇。其實,神奇的不光是我的功力,而是患者的配合及信任。 我說:「其實只要按我的指示,病情本身又不太嚴重的話,鼻敏感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一個月後,這妹妹只是因為喉嚨痛而覆診,而她的鼻敏感明顯好轉了! 這病例轉眼已經十年了,這位小妹妹也長大成日,而她的名字便是小蕃茄的童童,一位十分有潛質的Youtuber。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您寧死於饑餓還是感染新冠肺炎?從口罩看文化差異

「咦,妳戴的這個深藍色布口罩看起來厚實,剪裁也貼合面型,從哪裏來的?」來自美國加州的室友Amelia一邊啟動汽車引擊,一邊戴上我們機構(Amazim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分派每位本地和外籍同工的湖水藍色布口罩,一邊好奇的問。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那是五月底實施了一籃子對抗2019冠狀病毒疫情政策(包括禁足、戒嚴、封城、鎖國)兩個月後,烏干達政府放寬出行限制,准許私家車輛接載最多三名配戴口罩乘客 (駕駛者計算在內) ,我們第一次外出。 位於烏干達東邊Kibuku District的市集,在這樣高人口密度的環境實施社交距離,談何容易?(網上圖片) 戴口罩被指指點點 「嗯嗯,這口罩是我早年在台灣購買,專程帶過來這裏用的。 」我輕描淡寫的說:「來自香港的我,怎麼會沒有口罩呢?我還帶備兩包一次性的! 」她愣了一下,幾乎要煞停私家車。「莫非三年前來這裏生活時,妳早已洞悉先機,知道COVID-19會在今年肆虐非洲?」 我搖搖頭,道出原委。每次乘坐電召電單車外出(我在這裏唯一可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必戴口罩。一些路段是泥土路,車輛駛過時會濺起滾滾紅塵(烏干達是紅土壤國家,如此描述沒有誇大其詞),遇上與重型貨櫃車擦身而過,立時形成短暫的沙塵暴。再說,路上其他車輛行駛時噴出一團團濃濃的黑煙,若不戴口罩,我猶如一台人肉Dyson吸塵機,從頭到腳吸入塵埃和廢氣。說實話,身為這小鎮極少數的亞洲人,我坐出租電單車已引人注目。現在於一個完全沒有戴口罩文化的地方如此出行,就更顯奇突,招來詫異目光,有時也會給路人指指點點,以為我患了傳染病。 每逢坐電召電單車外出,必定戴口罩防塵! 室友聽後,頓時恍然大悟,語帶同情的說:「我要是妳的話,雖然不自在,也會毫不猶豫的戴口罩。奈何,妳卻因此而飽受途人的奇怪目光,那份精神壓力可不少,我替妳難受呢!」來自美國的她,日常生活均是自駕開車,不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她如此有同理心,促使我們繼續有關口罩文化的對談。畢竟我倆來自不同國家,在異文化的烏干達生活和工作,三地人(非洲、北美洲和亞洲)對在疫情中戴口罩與否持不同態度。 口罩文化大不同 不用我多說,大家了解亞洲人「外出戴口罩」的文化由來。 2003年的沙士、季節性的沙塵暴、防止感冒、流感的傳染和被傳染,花粉過敏,甚或日本女生戴口罩可「不用化妝樂得輕鬆」等,戴口罩猶如夏天戴墨鏡、冬天圍圍巾一樣的正常。新冠病毒肆虐,大家二話不說就戴上口罩 ,理所當然。 在西方國家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爭議,其中鬧得沸沸揚揚的是侵犯個人自由,各大主流媒體有不少相關報導,我在此不多說 。反倒想分享室友帶給我的其他角度。在歐美文化裏,戴口罩讓人難以判斷表情,很容易招致身邊人的戒心或被誤會是否「患有高度傳染病」,甚或「強盜」。若是生病,她會申請病假,在家休息,或在家工作;而非戴口罩上班。 再說,歐美許多地方人口稀疏,沒有戴口罩的需要。我曾在美國郊區生活,面積大小跟青衣相若,人口約四千五百,走在路上大半天,遇到的人不超過五個,跟青衣的二十萬人口差距甚大。在他們的自駕開車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比人煙稠密的地方如香港少,就更沒有需要戴口罩。 本地人趕緊生產布口罩。(網上圖片) 至於非洲嘛,非洲人民長期面對風土病,如瘧疾、伊波拉病毒,早已視疾病如生活日常。現在烏干達政府規定全民外出戴口罩,在執行上遇到困難。一是公民教育,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全民明白戴口罩有助防止病毒擴散?二是霎時間哪來幾百萬可循環再用的布口罩?三是民眾每天平均收入不過港幣八元,一個二至四元不等的布口罩委實是奢侈品。在購買糧食糊口和口罩防疫之間,您會如何選擇?您要是在街上看見沒有戴口罩的本地人問您:「您寧可死於饑餓還是感染冠狀病毒?」不要大驚少怪,他們背後是源於這樣的行為邏輯。 為免2019冠狀病毒在社區散播,烏干達政府曾嚴格規定所有地攤商戶和菜販若繼續經營,必須留守在舖子兩個禮拜,不許回家。(網上圖片) 口罩頂多遮掩半邊臉,卻毫不保留的揭示不同群體帶來的文化差異。「一竹篙打一船人」的一刀切摒棄多元文化的獨特性之餘,更助長非我族類的排他性。怎樣才能避免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文化習慣去批判、指責或損害他人?虛心提問、耐心聆聽與理性對話是減少誤解和衝突的第一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多元文化的相處之道。(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日日Zoom住學好傷眼 飲食加入「彩虹」吃出好眼力

孩子愛滑手機,但手機釋出的藍光,卻會傷害視網膜細胞,影響眼睛的健康。想減低藍光對子女雙眼的傷害?除了控制手機使用量外,不妨雙管齊下,試試「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為小孩子補補眼力。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什麼是「彩虹飲食法」?簡單來說就是進食如彩虹般色彩多元的食物,當中又以蔬果為主,大致上分為6類,包括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及紫色。 這些蔬果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葉黃素屬類胡蘿蔔素中的一種,能於人類的視網膜中找到。葉黃素有兩大功能,一是過濾有害的光線,如藍光;二是能抗氧化,保護視網膜的細胞。研究指出,葉黃素能預防成人患上老年黃斑病變及白內障疾病,分別降低35%及40%風險。 6色護眼食物 紅色 代表食物:蘋果、紅葡萄、紅甜椒、西瓜 – 蘋果及紅葡萄提供葉黃素,紅甜椒及西瓜則含豐富維他命A及C,全有助護眼。 (圖上、下)紅甜椒、西瓜含豐富維他命A及C。(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橙色 代表食物:橙甜椒 – 可生吃、焗煮或跟芫荽和蒜頭做成美味醬汁,配搭雞肉或魚。 橙甜椒也是護眼食物。(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黃色 代表食物:粟米、墨西哥玉米餅、雞蛋 – 除葉黃素外,粟米也含纖維及維他命B;而蛋黃更是營養豐富。 粟米提供葉黃素、纖維及維他命B。(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綠色 代表食物:綠色葉菜類,例如菠菜、羽衣甘藍、青豆、西蘭花、奇異果、香草等 – 綠色葉菜類是葉黃素的主要來源,烹煮後更可加速吸收。 綠色葉菜類是葉黃素的主要來源。(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藍色 代表食物:水 – 水份能滋潤眼睛,也是護眼必需,加數片青瓜,更可提供葉黃素。 水份能滋潤眼睛,也是護眼必需。(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紫色 代表食物:布冧、西梅、梅乾 – 含葉黃素、維他命C及水份。 布冧含葉黃素、維他命C及水份。(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中秋嚐純素月餅 配4個有營貼士 添口福而不損健康

不知不覺2020年已到9月,大家最近有否感受到一絲秋意的來臨呢?原來下個禮拜就是中秋節,不知道大家準備好中秋節應節必備的月餅嗎?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說到月餅,一般人都會想起金華火腿五仁月餅、流心奶黃月餅、雙黃蓮蓉月餅等傳統口味,這些都含肉或動物成份;就連近幾年流行的冰皮月餅,也含有牛奶和煉奶。對於純素食者來說,只能欣賞,沒辦法品嘗中秋的味道。所以,為了照顧純素食者或者乳糖敏感的人士,Green Common推出了「開心團圓純素月餅禮盒」兩種口味的純素月餅,分別是「開心無花果燕麥月餅」及「團圓果仁紫薯月餅(藍莓味)」,兩者都以精選植物性食材製造,零膽固醇、零反式脂肪及無防腐劑,絕對是有營健康之選! 開心團圓純素月餅禮盒 1. 開心無花果燕麥月餅 開心無花果燕麥月餅 這款月餅的主要食材包括:無花果乾、開心果、燕麥、腰果等。無花果乾營養價值極高,是少有含豐富鈣質的乾果;而開心果所含的優質蛋白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亦有益健康;配上富含水溶性纖維的燕麥,為這款月餅賦予香脆鬆軟的口感。此外,?無添加防腐劑及人造色素,是今個中秋健康美味滿分的必食佳品。 2. 團圓果仁紫薯月餅(藍莓味) 團圓果仁紫薯月餅(藍莓味) 至於這款月餅,用上鮮藍莓、南瓜籽、核桃、葵花籽、杏仁、花生、白芝麻、紫薯等為主要食材。月餅表皮用上人氣大熱的紫薯,加入鮮藍莓作內餡,兩者均含超強抗氧化物——花青素;餡料更混合6款不同的果仁及果籽。同樣無添加防腐劑及人造色素,香甜不膩,帶來零負擔滋味。 營養小教室 雖然月餅口味多多又美味,但畢竟屬於高熱量的食物,記得要控制好進食份量,以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以下有幾個貼士給大家,避免掉進健康陷阱! 1. 減少食用份量  每日吃不多於1/4件 你知道一個月餅的熱量是多少嗎?原來即使一家四口共享傳統月餅和奶黃月餅,每款只是淺嚐四份之一,攝取的熱量已經非常驚人,需要跑步一小時方能完全消耗。除了攝入過多卡路里,過多的糖分也不利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年人每日的糖份攝取量應少於10茶匙的糖(大約50克)。 每款只是淺嚐四份之一,攝取的熱量已經非常驚人,需要跑步一小時方能完全消耗。 提提你:一個雙黃白蓮蓉月餅就有接近4碗飯的熱量,還包含有8茶匙的油和12茶匙的糖。 2. 避免人造色素 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資助的2007年研究,人造色素可能對健康有害,並可能增加兒童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風險。大部分冰皮月餅含有人造色素,以呈現色彩鮮豔的外觀。當中最具爭議的六種色素是——「南安普敦六色素」:E102,E104、E110、E129、E124和E122,它們可能對兒童的活動和注意力造成不利影響。 人造色素可能對健康有害,並可能增加兒童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風險。 提提你:選購含有天然色素的月餅,如紅菜頭提取物、薑黃粉、菠菜汁、藍莓等。這些來自植物的天然食用色素比合成色素更好,如薑黃素(E100)、核黃素(E101)、 胡蘿蔔素(E160a)、甜菜紅(E162)等。 3. 預留「Quota」以免吸收過多熱量 大家可以預先計算好每天進食的份量,避免過度攝取熱量。 吃月餅前,可考慮在正餐中減少食用肉類或精製穀物,多食蔬菜。 提提你:若當天會吃月餅的話,可以在吃前減少食用肉類或精製穀物,多食蔬菜,因為蔬菜熱量較低,且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並有助減慢吃月餅後血糖飆升。除此之外,水果和蔬菜的天然甜味可以滿足你想吃甜食的慾望。 34. 與茶搭配食用 如果你沒有喝茶的習慣,不妨從今天開始吧! 綠茶、紅茶和烏龍茶中的多酚有助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建議在進食月餅時,以茶取代果汁或其他含糖飲料。 綠茶、紅茶和烏龍茶等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多酚有助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並藉此降低血糖水平。茶多酚通常存於植物中,益處多多,例如: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改善消化問題、減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亦有研究指出,茶多醣有助抑制飲食後的血糖波動。由於月餅含大量糖分,故不建議在進食月餅的同時,進食高糖水果、飲用果汁或其他含糖飲料。 提提你:想健康地享受月餅,吃一口月餅再喝一口無糖茶就最好了! 最後Green Monday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團團圓圓過中秋!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中醫師話你知 5招慎防小朋友鯁喉

每隔一至兩年,東南亞地區就有兒童因鯁喉致命的新聞報導。上星期,SamEC看到朋友分享超級奶爸,介紹把提子以縱向方式切開,令提子成角而減少鯁喉機會。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雖然覺得切提子不失為一個方法,但是「意外」就是大家「意料之外」,在眾多容易引起鯁喉的食物中,家長能確保將食物一一「切開」?而且,家長永久不能保證孩子會不會偷取提子、車厘子或軟糖等來吃,對不?故此,設法去預防,倒不如直接教導孩子去面對,筆者建議的方法如下: 1. 家長絕不能在孩子面前,表演「吸」提子,否則孩子一定會模仿「吸」提子的,提子一「吸」就會產生負壓,直至飛入喉嚨堵塞至窒息,這才是鯁喉致命的原因,提子只是道具,「吸」才是主因。 2. 家長教導孩子吃提子時要用「咬」的方法,門牙天生的功能是切開食物,習慣「咬」食物而不是「啜」或「吸」,那就不怕會給食物鯁倒。 從小教導孩子吃東西時要多用門牙咬,而不是用啜或吸的方法,那可減少鯁喉的機會。(圖片來源:pexels.com) 3. 家長可以作狀模仿一次鯁倒的反應,讓孩子看到鯁喉的後果,不過動作不要太誇張,否則嚇怕膽小的孩子不敢進食,形成「因噎廢食」,然後解釋「咬」食物便可以避免鯁喉,孩子會牢牢記住。 4. 除了提子,許多食物也有機會或曾經引起鯁喉:龍眼、車厘子、麻糬、魚蛋、墨魚丸、湯圓、年糕、啫喱、軟糖等,這些食物也是?對不能「吸」或「啜」,只能用牙齒去「咬」。 5. 對於正值「Terrible 2」的小朋友,第一次吃「切」提子,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切」,否則將來他們會扭計不吃「未切」的水果,尤其是外出用膳時更明顯。 筆者十分建議家長給1歲的小朋友開始餵食雞腳,原因有三: A. 雞腳質軟可口,小朋友容易進食; B. 雞腳的骨頭細小而圓,不會刺傷或鯁喉; C. 可讓小朋友練習口腔肌肉去吐骨,對將來咬字有幫助外,亦可減少因不懂吐骨而擇食的機會。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小朋友「另類」胸口痛 竟同早餐食餅有關

兩歲半的小朋友,第一次媽媽帶來求診,他踏入診室的第一句話,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內容提供:SamEC 七月份,疫情大爆發,媽媽為何敢於冒風險帶著孩子來求診?我有一絲念頭,但剎那間,這念頭被眼前可愛的小朋友沖洗了。 他很心急的跑進來,搶著說:「是否有餅餅?」餅餅?被這麼一問,我也停頓了半秒,「啊……有的,如果你乖乖便有餅餅了。」我腦裏的確有餅餅吃的。 媽媽坐了下來,說:「他星期一開始說自己胸口痛。」站著的孩子也指著自己胸前說:「痛痛。」 「他剛剛在等候的時間也痛了一次,但每次痛一陣便沒有了。」媽媽補充著。 兒科胸痛並不常見,我看看孩子胸口好像有點腫脹似的,先拿起聽筒聽聽心肺,這孩子沒有半點退縮之意,「你很勇敢啊!」具體的讚美可以讓孩子認知及深刻記著自己正確的行為。 我說:「呼吸心跳也正常。」「第二位醫生也這樣說,會考慮胃酸倒流嗎?」媽媽提出意見。 「幼童胃酸倒流多在半夜發生,這情況不似,之前有撞傷過嗎?」我從這方面想,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但是照顧者未必一定知道。「應該沒有。」 「他甚麼時間會較多叫痛?」我想再問多點線索,「早上較多,他早上喜歡吃餅。」媽媽很快便回答。 「早餐吃餅乾……」我腦裏在打轉,似乎有點頭緒了,回想起這寶寶一進來問我的第一句話,「餅餅」原來是他的至愛。 早餐吃餅乾,一般情況食道太乾了,較容易鯁喉。(圖片來源:pexels.com)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喜好,我處理不少小兒飲食問題,這是當臨床醫師許久才真正明白:每個孩子都是個體。 我解釋我的推斷:「早餐吃餅乾,一般情況食道太乾了,較容易鯁倒,相信每個大人都有這經歷。而兩歲多孩子,如此喜愛餅乾,他可能一早起來,還未喝奶或喝水時心急進食,一下子便鯁到了,然之後引起食道痙攣。」 媽媽說:「這兩天已不讓他吃餅乾了。」怪不得,這孩子知道有餅乾便搶著要,原來他餓餅乾已兩天了。 這孩子真的太可愛了。 我建議早餐先喝奶後吃餅,這一點要慢慢教導,而中藥以理氣和胃,降逆順氣,目的是讓食道回復正常蠕動便可。最後,我輕揉孩子的胸膛,再一次確定他們沒有外傷引起的舊患,進一步確定這是食道問題。 我跟這孩子道別:「你很乖啊,現在可以去姐姐處拿『餅餅』了。」 看著他高高興興的跑出診室,我心裏著想:我診所只有山楂餅,希望你鍾意。 我以診所唯一的「餅餅」——山楂餅,送予那胸口痛的小朋友。(圖片由筆者提供) ======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