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以教師專業 教學生踏單車

如設一道情景題,要香港學校的教師,用教育的專業來教一名小朋友踏單車,我看,這個孩子基本上很難學得懂。 考聽說讀寫 唯獨無實戰 用學校的情景來教授踏單車,我估計老師會在八月新學年開課前,為一年的「踏單車」課程編排「教學進度」。老師首先會在一年四次考試中設計踏單車的筆試或評估,然後花很多時間開「共同備課會」,設計出許許多多的教案和教學法,並用很多課餘時間整理成很多份doc文件,為的是讓教育局外評到校時,向官員證明學校有教過學生踏單車。 踏單車的第一課,並不是讓學生坐上單車練習,而是先要學生閱讀很多有關單車的文章,寫作很多有關單車的作文;每周安排一次中英文有關單車生詞的默書,把「齒輪」、「煞車器」等用詞在詞語簿抄四遍,但學生仍未試過一次騎單車。 說到踏單車的評估及考試,老師明顯更加胸有成竹,老師會製作很多踏單車步驟的筆記,在評估之前的課堂裏,讓學生用熒光筆把重點間下來。教師會把踏單車考試卷設計成寫作、答卷、口試及聆聽四份分卷。作文部分要學生寫一篇踏單車見到風景的描寫文;答卷最厲害,佔的分數較多,分為選擇題、填充題,以及簡短問答題,在選擇題要學生答很多關於踏單車應有態度、香港交通規則及踏單車對世界的影響;填充題要確保學生懂得如何書寫有關單車的生字;在簡答題學生需要簡答踏單車如何紓緩香港交通擠塞問題;口試卷較為簡單,學生只要有禮貌及以朗誦般的抑揚頓挫口音來回答教師的問題就可以了;聆聽卷比較有趣,學生要在聆聽卷中細心聆聽單車手的對話,並把一些單車手的電話號碼記下來,顯示學生專心聆聽聲帶的信息。 就算一名孩子,他明明可以坐上單車踏得很好,但因為他語文書寫能力不足,無法在文字為主的考試中及格,學校不但不會承認他懂得踏單車,更認為他是一個懶惰的孩子 只要學生在這個考試中考到90分或以上,雖然孩子仍未坐過上單車的椅子,但學校的老師可以肯定學生已經學會踏單車,不過我會懷疑這批老師自己從沒有踏過單車。就算一名孩子,他明明可以坐上單車踏得很好,但因為他語文書寫能力不足,無法在文字為主的考試中及格,學校不但不會承認他懂得踏單車,更認為他是一個懶惰的孩子,整天心散只顧出外踏單車,沒有盡力溫習,安排補底課要他把單車的生字抄多幾遍。 說到這裏,大家心裏都明白,學習踏單車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騎上單車,然後爸爸或媽媽花數小時陪他們慢慢用雙腳往外撐出去,再教他們踏步衝前加速,兩腳一蹬開始踏。雖然不同的小朋友進度不一,但只要肯嘗試肯努力,孩子一定可以學曉平衡,然後學懂騎兩輪的單車。 現今學習「以需要為本」 反而我更相信,今日的網絡世界將所有人的想法和構思連繫一起後,共同建構了一個無限大的知識庫 以踏單車來譬喻學校的課程,當然複雜程度相差甚遠,但這譬喻讓我們明白,中國人存有一種「學滿師」的概念,總認為學習如同上山修行武功那樣,需花十年八載沉浸修煉此等絕學,待滿師後下山才可勇闖江湖。然而,今時今日的「學習」已無必要這樣。即使我們成年人平日要學習一項新技能,大多是「以需要為本」而行事。比方說你剛買了一部麵包機,因而才上網瀏覽有關焗麵包的資料或技巧,慢慢學懂所需知識。我們再不會先參加20小時的課程學習使用麵包機才買。因為科技將知識都放到「雲端」上,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絡尋獲所需知識。我不相信教師或學校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將世界所有的知識整合在學校課程當中,反而我更相信,今日的網絡世界將所有人的想法和構思連繫一起後,共同建構了一個無限大的知識庫,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能在這無邊的知識庫中翱翔學習。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等了14年的電子書包

先說說我自己推動電子書包的小歷史,一切說回2004年,由我當時服務的一間小學開始。當年我有機會參觀一個教育科技展覽,當時試用了一部配備觸控筆的全功能手提平板電腦。這支筆讓我開始思考教育科技會否因為輸入裝置而改變。當時所有學校都是為學生預備電腦,再讓學生上學時使用的,我們可否反其道而行,推出一種方法,好像學生會自行購買自己的文具、自己的簿冊及教科書回校一樣,請家長為學生自購一部有觸控筆的手提電腦帶回校使用呢?於是,我與當時服務的小學校長商議,在四年級推動學生自攜個人手提電腦的電子書包計劃,就這樣,我們成為香港自攜電子書包的第一班。 不需特定型號 資源聚焦教學 所以我決定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電子書包概念來推動計劃 2012年我轉職至另一所小學,當我再次要負責推動電子書包計劃,我在思考,當年的電腦型號及款式已經日新月異,每月也推出新的設計及產品,真的需要特定的電腦型號,才能放進班房促進學生學習?所以我決定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電子書包概念來推動計劃。BYOD計劃的概念,是讓教師安排相關電子學習課堂活動,學生便把家中擁有的一部輕便電腦帶回學校使用。由於學生所帶回的電子產品是其家庭所購買,無論是Windows、iOS或Android作業系統之產品,均可於課堂學習活動中使用。基於香港大部分家庭均擁有平板電腦等產品,學校不需花大量資源投放於學生一人一機之上,學校反而可以集中人力物力,重新定義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活動概念、教學策略等,以充分實現學生一人一機的嶄新學習模式及無縫學習等學習元素。 不同價格電腦 同等教學平台 我們真的要放棄這批學生,使他們得不到公平的學習機會嗎? 發展至2013年,我擔任了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校長。當時天虹的校情非常嚴峻,很大部分的學生是來自低收入家庭,如果完全使用天虹學生家庭的資源來推動電子書包計劃,家庭經濟狀况欠佳的學生根本負擔不來。我們真的要放棄這批學生,使他們得不到公平的學習機會嗎? 當時我深信,世界是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的;貧富懸殊的情况,同樣可以通過我們改變教育來改善。我假設全港最富有家庭的孩子,正在使用一部很高規格的平板電腦到一個網上平台,學習新的知識;但只要香港最窮困的孩子,即使使用的未必是一部最新型號的平板電腦,但只要有網絡,只要他身邊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提供學習機會,他也能用自己的電腦,到同一個網上平台學習同樣的知識,這樣的話,下一代的世界會否變得不一樣? 資助基層學生 打破貧富限制 無論貧富,學生也可利用自己的電腦,在校在家上網找尋資料,大大增強學科知識 所以來到天虹,我們在2013年推出「一個都不能少」電子書包計劃,顧名思義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公平的學習機會。無論家庭背景如何,學生也能同等地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電腦,並讓它成為每天的學習伙伴,儲存每一節課堂的學習資源及歷程檔案。最後在多間科技公司的支援下,天虹的學生只需一次過付出900多元,或月供約80多元,便可擁有一部全功能的平板電腦。無論貧富,學生也可利用自己的電腦,在校在家上網找尋資料,大大增強學科知識,雖然我們不能保證每名學生成績突飛猛進,但卻一個都不會少,給予每人公平的學習機會。 2018年2月,香港政府終於落實推出支援貧窮家庭學童電腦學習計劃,資助10.2萬名有需要的中小學生購置平板電腦,上限為4500元,金額包括電腦產品費用、其他基本配件,以及3年產品保養,這正是印證了「一個都不能少」電子書包計劃的前瞻性,以及原來只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信念,終有一天,雖然是等了14年,終可以對社會有一個正面的影響,讓更多孩子得到公平的學習權利,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起動香港新職業:Teacherpreneur

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發表論文,列出了最容易被人工智能(AI)所取代的職業,當中包括資料輸入員、銀行融資職員、金融機構櫃台人員、會計審計、零售收銀、服務侍應及的士司機;而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則包括醫生、教師、時裝設計、電子技術人員、通訊工程師、律師、作家、軟件工程師、數學家和導遊。不同人對「消失的職業」持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反對AI出現,因這是取代人類的源頭;有的則認為更應善用AI來使人類進步。 其中的一個詬病,就是教師被訓練成等待上級提出政策,或只會抱怨沒有資助金額 在教育的課題上,大家很容易便把結論立見於讓兒童學會編程(coding)這個觀點之上,以裝備下一代具運算思維能力,善用科技去解決難題。下一代所需要的技能,是今天我們的學校,按照教育政策,通過有系統的課程編排,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資源,再由教師執行方案來施教學生。這個龐大及複雜的系統,其實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了。教育系統的設計是「由上而下」,要推出一項教育改革極不容易,其中的一個詬病,就是教師被訓練成等待上級提出政策,或只會抱怨沒有資助金額、批改及行政工作繁忙而沒有空間去改變學與教,結果好的教育方案沒法發揮其功效。 教師+企業家 開發教學點子 另一個教育變革的問題,是大部分教育方案設計者都不是教師,當教師應用新教學資源及方法的時候,會發現由非教師構思出來的方案,不太切合教室的需要,所以構思者往往需要花大量時間,與教師調整及微調方案,結果浪費了雙方寶貴的教學時間。 Teacherpreneur是Teacher(教師)和Entrepreneur(企業家)結合出來的一種職業 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建議香港引入一種在外國新興的工作:Teacherpreneur。Teacherpreneur是Teacher(教師)和Entrepreneur(企業家)結合出來的一種職業。試想像一下,前線教師在班房面對最多問題,他們每一課節每一時刻,也是為學生解決教室裏的難題。如果有心有力有創意的教師,把自己在課室裏想到解決問題的點子,不但記錄下來,還把這個想法整合成方案並推廣出去,讓更多其他班級,甚至其他學校的教師去使用的話,「由下而上」的操作便能使整個教育系統變得更有活力。 Teacherpreneur需要比其他教師更具想像力,他們不但會創造新的教學方法,還會帶領教師們一同思考新的課堂文化,如何使目前的課程及教學變得更有意義,亦在Teacherpreneur最強的領域中,透過社交平台等公眾空間,表達對該教育議題的看法,或許這個時代亦會稱這些教師為KOL(Key Opinion Leader)。 最後的得益自然是Teacherpreneur的學生,同時設計出來的方案更具教學效能 大多數教師像我一樣都喜歡與學生相處,所以Teacherpreneur可以選擇同時在學校當教師,一邊繼續教學活動,一邊成為創業者建立自己的教育方案;更重要的,Teacherpreneur不必覺得自己受到任何限制,因為他可以同時在教室內外承擔這種混合角色,當責任變大時,自身的承載能力亦會提升,最後的得益自然是Teacherpreneur的學生,同時設計出來的方案更具教學效能。 教育經過不同時代的發展,是需要作出意識形態的改變,與其探究「教師」會否被AI所取代,不如教師們覺醒自身變革的需要,運用創新去解決教育各樣的問題,並與各行業結合,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方案,期望有一天能影響教育政策的推動,真正通過教育來改變世界。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今天的教育是2050年社會縮影

資料圖片 2015年獨立電影《十年》以香港10年後的光景作題材,透過較激烈的劇情及畫面,告訴觀眾要改變稱為「未來」的2025年,為時仍未晚。一個政策或社會議題,其影響力的確在10年之後才彰顯,「教育」的影響力需時就更長,至少要30年才見到一項教育政策或範式轉移的成效。 舉例說明,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麥理浩(1917-2000),除了為我們帶來了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外,其他對今天的香港貢獻亦深受各方肯定。他相當重視教育發展,在1978年擴大免費教育的適用範圍,施行9年強迫免費教育。這項教育政策,明顯培訓了30年後的人才,奠定了今天香港成為知識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教育」,能改變30年後的社會,但今天香港的教育,又能改變2050年的世界嗎?樂施會(Oxfam)在上個月中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最富有的42人,合共擁有14,500億美元,相等於全球一半窮人加起來的財富;去年創造的82%財富,去了1%有錢人的口袋中,反映出今天全球貧富懸殊極之嚴重,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今天一名孟加拉成衣廠的工人,每天付出勞力努力工作,畢生也只能掙取相等於行政總裁4天的收入,極不平等的情况已經在你我身穿的衣服之中。 現在的爭拗 30年後有意思嗎? 今天的問題,我們成年人可以視若無睹?繼續在城裏過安逸的生活?試試想像一下,單單是上述的貧窮問題,發展到2050年會怎樣?先不談2047年香港基本法的後續問題,由於篇幅所限,就以人口金字塔作簡短分析。人口分佈有金字塔之稱,是因為人類有史以來,死亡率都是隨着年齡俱增,所有人類都由底部進入人口金字塔,年長了,便在頂端退出,形成金字塔之形狀。到了2050年,由於醫療科技和衛生條件改善、糧食供應穩定等有利因素,先不考慮出現消滅全球的天災、核爆或疫病,人類總體兒童夭折率會大幅下降,同時壽命大大提升,人口金字塔會變成摩天大樓的形狀。 30年後這樣戲劇化的人口結構改變,會更加激化全球貧富懸殊的現象,因為擁有財富的人壽命更長,大大減低資源流動的空間。影響力過分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近乎會顛覆今天的既有各項體制、社會結構、企業及政府運作的平衡。又再說說歷史,世界對上一次財富極度懸殊的現象,出現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那一場暴亂造成法國4萬名有錢人人頭落地。 今天香港社會各人熱烈地討論教育,集中爭辯功課操練、考試壓力、全日學制、世襲收生等議題,就算討論過後得出結果,對2050年可預見的世界沒有太大的價值。如果教育要30年才發揮影響力,我們要在2020年來臨前,把教育焦點放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上,如聯合國所提出的17個永續發展目標,即貧窮、飢餓和糧食安全、健康、教育、性別平等和婦女權能、水和環境衛生、能源、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和工業化、不平等、城市、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氣候變化、海洋、森林、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和平與正義及伙伴關係。 在2050年這個課題中,今天的教育已經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明天的教育,我們如何利用餘下的時間,把我們教育的目標討論清楚,塑造我們下一代,解決2050年社會及世界更大的問題,為人類創造更好的未來。 文:朱子穎(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