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把學校帶進農村系列 (2) :史無前例的家訪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上期提到新型冠狀病毒在非洲帶來的教育危機,資源配套措施的缺乏下,遠程教育難以開展。復課無期,難道我們一直被動地等待下去?
本地政府實施嚴峻的家居令兩個月後,於五月放寬出行限制,容許民眾外出。The Amazima School就在此時作出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膽嘗試——家訪——教師親身去到農村,逐家逐戶的家訪學生,並進行一對一的功課輔導。
家訪給您的印象是什麼?如果教師家訪學生,作為家長的您,您的反應是什麼?您若是學生,班主任明天來您家作客,您是欣喜若狂?還是忐忑不安?在香港的教育文化裏,家訪彷彿附帶一個潛台詞,就是學生在校出現了嚴重違規問題,教師欲藉著家訪進一步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從而更有效幫助孩子。雖然家訪看似負面,我知道香港還是有極少數的學校進行「家校合一」的家訪;亦曾讀過一篇新聞,報導一位小學教師在停課期間,親自上門一對一教導學生如何網上學習,讓學生停課不停學。
家訪在烏干達則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情。
之前提過本地中小學的師生比例大概是1:80至1:200不等。教師一天跑幾場(即同時在幾所學校任教),記得學生的面孔和名字已經是一大奇蹟。下課後,教師要急忙趕到另一所學校上課,哪有時間跟學生功課輔導、建立關係?師生互動基本不存在。家校合一的情況呢?家長為了讓孩子在校學習順利或處於優勢,如試前得知試題,他們會主動餽贈禮物巴結教師。一些教師樂於接受好處,以幫補生計。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教師怎會家訪學生?
我們的學生是弱勢社群,家境貧困,誰願意抽空探望他們?遇上有人到訪,難免懷疑對方來意,是否要在他們身上得到什麼好處,如借用他們的地方賣酒?再說,烏干達人熱情好客,即使缺乏,他們總不吝嗇拿出家裏最好的東西款待客人,如他們的農作物,花生、牛油果等,這或多或少對他們的生計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之前在專欄提過一年三次的家長探訪日舉行之前的兩個禮拜,我們的家舍爸媽(house parents)會挨家挨戶的探訪每位學生的家庭,讓家長 / 監護人知道學校重視他們,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達致家校合一。
一開始他們對家訪是戰戰兢兢,對我們的同工存戒心,也為接待客人需要的物資感到難為。我們不斷強調家訪目的是建立關係,就算連一杯涼水也端不出來哪有問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過兩三年的用心經營後,他們期待和歡迎我們的到訪外,一些家庭為表感激之情,更願意把家裏的唯一一隻母雞或山羊送贈給我們的家舍爸媽。
有了同工們作先頭部隊跟這些家庭建立家訪文化,這回教師首次親自到訪,尤其是在實施家居令和停課兩個多月後,學生和他們的家人禁足了一段日子,開始對前景感到焦慮不安,此時得知學校的教師居然專程駕車來到山旯旮的偏鄉作客,學生感受到被愛和被珍視,無怪乎我的一位學生Esther說:「Miss Samwise,當我知道您今天會來我家,我昨晚興奮得睡不著;今早六點便一直站在門口等候您的到來,希望可以第一時間迎接您。」這孩子的真誠和雀躍,比傳統上用來歡迎國家元首的紅毯待遇更顯珍貴和隆重。
來到學生的家後,怎樣進行家訪?有什麼東西需要入鄉隨俗?又有哪些文化忌諱需要注意?請繼續關注下禮拜的「東非『師』語」。
歡迎留言至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分享您的感受。
刊載於︰GRWTH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