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專家:七星茶清熱消滯 無助便秘

問:我孩子4個月大,一直是飲奶粉,近期要數天才有一次大便,曾聽說飲奶粉會令BB熱氣,是否真的?據講七星茶可以清熱,BB適合飲用嗎?閒時又可否用七星茶來保健?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潘咨遐 答:奶粉在製造過程中,備有烘乾等加工過程,是偏熱食物。當幼兒出現面紅、唇乾、口氣、眼垢、大便偏乾硬、便秘、易發脾氣、睡不安穩等徵狀,代表體內有熱氣。不過,大部分小朋友的體質均屬純陽或偏熱,而火氣多也不一定是患病,亦未必要服藥。 帶藥性 不宜長期飲用 七星茶內的主要成分是山楂、生麥芽、薏苡仁、淡竹葉、燈芯花、鈎藤、蟬蛻,而不同品牌的藥材成分也有些不同。 七星茶的確具有清熱消滯的作用,有助紓緩食滯問題,亦有定驚安神的功效,因此適合心火盛、半夜易驚叫及睡不安穩的幼兒服用,但就不能解決便秘問題。 問及七星茶可否作保健之用,本人則不建議。因七星茶始終屬寒涼藥物,帶有藥性,故不可視作為保健預防食品,也不宜長期飲用,否則可能令孩子身體偏寒涼,導致不適。因此不建議家長自行安排小孩服食,最好先向中醫查詢。另外,有胃腸不適、嘔逆、咳嗽、皮膚敏感等毛病的幼兒,亦不宜飲七星茶,否則有可能加重徵狀。另外蠶豆症患童也不可飲用。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我「撐」陳白沙紀念中學

黄竹坑的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因被指取巧開設「校本英文班」為各方責難,有資深中學校長指該校做法不符當局要求及學界理解,而教育局表明如發現違規,將要求修正。王師奶為此文更易標題3次:第一次是《我撐陳白沙紀念中學》,第二次《同情陳白沙紀念中學》,第三次是《我「撐」陳白沙紀念中學》。小婦人之所以如此躊躇,一因既定規則要遵守,二卻因規則不合時宜。法當然要守,但如果時移世易,是否仍須墨守?王師奶在標題中的「撐」字加上引號,是表達內心矛盾,對陳白沙紀念中學徐榮耀校長面對外間指摘,予以「欣賞」的同情。 規則不合時宜仍須墨守? 徐校長解釋中一班有33名學生獲編入「校本英文班」,然後又說什麼「化時為科」等一大堆辯解。王師奶唔係牛皮燈籠,一言以蔽之,是教育制度不合理,是派位制度逼得學校透不過氣,是制度規定要有85% Band 1學生的數目才可開英文班,而英文班開班數目又決定了學校命運,家長以學校是否英語授課而斷定學校的優劣;加上直資學校教學語言的自由步步進逼,作為一間人口老化屋邨裏的資助學校校長,既無地利,又無生源,除了鑽空子、扭六壬,要生存,還有乜計? 英文班數目 決定學校命運 也許陳白沙紀念中學真是犯了規,孰令致之?王師奶不認為犯規值得鼓勵,但為政者應徹底檢討整個制度。小婦人不想用「官逼民反」咁嚴重,學校用的極其量是旁門左道,決不至反,諒一介書生的中學校長,亦無膽去反。以王師奶所知,好多一線尾及二三線的資助學校校長,「反」在心中,不公開宣諸於口而已。王師奶好唔明,點解咁多校長好似散沙一盤,不就制度的不公向當局反映?不認識徐榮耀校長,當然不會為他美言,但相信他是一位肯動腦筋的校長,最低限度,他肯向現有的荒謬輕敲一下。 王師奶好有興趣知道,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認為「英書中教」未必符合政策,但徐校長又指「英書中教、中書英教、英書英教」都依足指引,兩位校長大人,究竟邊個所講的是真料?小婦人親耳聽過培正人謝志偉博士以培正的英書中教而自豪,認為以中文教學生容易吸收,英書則提供英文學科terms,方便日後海外升學。想請教鄧振强主席,是不是英書中教有一定的政策?鄧主席又說陳白沙紀念中學的做法未必獲中學界認同,小婦人有啲好奇,認唔認同是一回事,又無法律約束力,你唔覺得你的同工和你的會員學校,都正受不公平對待而要犯規、要出此「下」策嗎? 王師奶熱愛香港教育,眼看近幾任教育首長均無長遠計劃,有就上一任為人詬病的輕微修改,有渾渾噩噩過日辰的。而一些教育團體或什麼議會主席,甚至所謂教育學者,多是依附當朝,逢君之惡者居多,真正能為本港高瞻遠矚畫出藍圖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哀哉!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故事翻譯機

每早帶弟弟返幼稚園,在路上講故事是指定的「儀式」。通常在同一階段,弟弟想聽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初入學時,主題就是小明上學後愈來愈叻。也有好一陣子,是講小雨點降臨萬物的遊記,遊記每每以雨點落在學校窗上悄看小朋友作結。他初接觸死亡概念的時候,常常要我講小獅子的一生。再後來,他天天要聽小明蟲上學途中遇見蛇妖的故事——小明蟲害怕看到蛇妖雙目會變成化石,幸好想到聽聲而行的方法,最終有驚無險平安回校。 這些故事都是憑一時靈感而編出來,靈感可以千變萬化,但回想起來,我編故事通常都有幾個通則。首先,我會避免借故事來講道理和填鴨。如果說,我的故事當中有沒有什麼「大人的意圖」,我會說有兩個,其一是透過情節的發展,來支持和承托孩子的心靈需要,其二就是帶給孩子趣味和想像。 那可能是對入學的不安,對長大的憂慮,對消逝的害怕,對妖魔鬼怪的莫名恐懼。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心靈要跨過許多關口,有許多擔心驚怕,我渴望藉着故事「給力」(empower),讓他找到力量面對自己的不安。那可能是對入學的不安,對長大的憂慮,對消逝的害怕,對妖魔鬼怪的莫名恐懼。大概是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某個心靈需要的主調吧,弟弟總是反覆要求聽同一個故事,百聽不厭。 有陣子他不斷要我仔細講火車相撞、死傷枕藉的故事,我心裏覺得沒趣卻又要天天應酬他,說得有點敷衍。後來卻漸漸發現,他喜歡聽到小老鼠一家在火車意外中保住性命、只屬小傷,救護人員又如何協助傷者的一幕。至此我終於明白,火車災難象徵了孩子心中一個難以言喻的重大難關,而他內心渴望在即使這樣巨大的災難中,也能有走出生天的方法。於是,我就很落力地描述走出生天的一環。 正是如此,我說故事的另一個通則是,鑑於孩子通常會代入主角,我會盡量從孩子的高度去看事情,一邊編故事,一邊看孩子的反應,順着他的性情喜好續下去。所以,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說是我和孩子的共同創作,孩子在每個故事關節眼上的意向,在在影響故事的流動。如此者,同一故事在說了好多遍之後,也會出現一些變調。 孩子說故事 反映內心世界 我想,表面上是我在說故事,其實是孩子在說故事,只是經由我的嘴巴,把孩子的心思「翻譯」出來,再構成故事。而孩子所說的故事,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反映。當然,當「故事翻譯機」並不容易,要真心誠意地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在未進入前就因循大人想法,給出類似「撞火車死咁多人好慘嗰喎」的慣性判語而停步。每次進入孩子的世界,都是一趟寶藏的尋覓。 最近,家中兩小子都迷上了電視卡通《新幹線戰士》。於是,弟弟也在上學時要求聽「港鐵戰士」,模式也要像電視一樣,每天講一集新的內容。為了省力,我最初主要抄原著框架,每集介紹一個戰士和巨型怪物體,它們的模樣和對戰經過就交給孩子決定。 我把主角設定為一列名字叫「小鐵」的港鐵,小鐵因為聽見小朋友乘客聊天而知道列車可以變為機械人,於是也學懂了變身。弟弟讓小鐵當上「E9白戰士」,一一打敗地下怪、樓梯怪、電梯怪。後來,隊友陸續出場,有紅戰士、彩虹戰士、天氣戰士,還有最強戰士E5 Mark 2。 基本上我是聲演,弟弟做導演兼武術指導。打過好多集之後,我方向一轉,提到小鐵自覺不及E5 Mark 2,想不到弟弟非常受用,故事遂變成關於小鐵的成長。 有一集,他要求講小鐵的出生,說它在「媽媽肚裏」時很小很小,出生後在車廠裏,最初連路也不會走。為了承托孩子,我嘗試說小鐵已愈來愈勁,漸漸升級成為Mark 1、繼而是Mark 2。但弟弟堅持,即使小鐵升級,E5也會升上到Mark 4,小鐵還是永遠落後於人。 我知道這是孩子的心結,他自覺在家中永遠只能當老二,那是不能改變的現實。但不用急,就讓這心結慢慢放着,小鐵最終會走出獨有的路。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如何講故事?

最近到倫敦上課,來回學院要坐地下鐵,最深刻的是有逾半乘客都在閱讀,不像香港所有乘客都低頭看手機。除了因為英國地下鐵手機網絡沒香港般「先進」,在地底下沒有信號,另一個原因是閱讀風氣,有人說城市內的廣告多少反映了當地人的喜好,在倫敦的行人隧道,我很容易便找到新發行書本的海報,無論是小說散文抑或傳記,都有相關的廣告,可見書本仍然有它的市場。 對話式閱讀提升語言能力 閱讀重要,老師、家長都一樣知道,所以才紛紛威迫利誘,希望培養小朋友對閱讀的興趣。但小朋友最有效的閱讀方法並不是從書架拿下圖書、照書本內容讀出來,然後問數條問題(當然我不完全否定這方法)。今天我分享的是一個比以上更有效的伴讀方法——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 這方法為美國愛荷華大學閱讀研究中心所推介,它是一套互動、以小孩為本(child-centred)的學習技巧,適合所有年紀的孩子。有研究比較兩組小朋友,分別以對話式閱讀或傳統閱讀連續伴讀數星期,結果指出:對話式閱讀更能有效提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 這方法有個口訣叫PEER,家長可以由一些簡單的繪本圖書開始,每頁都跟着PEER這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P)─ 誘導 Prompt 家長可以就書本上的圖畫問問題,最簡單的是各類Wh-問題,例如:哪裏、怎樣、為什麼等。如果小朋友年紀稍大,可以問更開放式的問題,例如這裏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步(E)─ 評估 Evaluate 家長應耐心聽完小朋友的回應,並作出評估,讚賞小朋友對內容的觀察力或有趣的答案。 第三步(E)─ 擴充句子 Expand 這是根據小朋友的答案而擴充句子,當然這部分就用上了事前對每頁圖畫的準備,例如是特定詞彙或句式。例如家長想小朋友學習連接詞「因為……,所以……」,可以在擴充回應說:「因為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所以暈低了。」又或是想小朋友多用四字詞,可以在此部分加入:如果小朋友說了「哥哥突然想到一個辦法」,家長可以改為「哥哥靈機一觸」。這部分變化較多,但家長謹記要根據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擴充句子。 第四步(R)─ 重複句子 Repeat 這步驟很簡單,就是讓小朋友重複以上的句子。 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需要付出的,這方法對家長的準備有一定的要求,家長未必可以像從前一樣,隨手拿起一本從來沒看過的圖書,然後盲目地照書直讀。剛開始這方法的時候,家長可選擇一些較簡單的故事 (放心,你的小朋友會因為有你一起互動而高興,不會嫌故事沉悶的),家長應先看看故事,想一些誘導問題和擴充的句子或句式,亦可就書本的題材寫下一些你想小朋友學習的關鍵詞彙,之後才開始與小朋友一起閱讀。 剛開始是有點困難的,畢竟很多家長也久久未有讀書!但日子有功,很快就能減少準備的時間,希望你和你的小朋友會有一個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文﹕Konnie姑娘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0期]

詳細內容

︽(已合併)INFO﹕第30屆香港書展

日期:7月17至23日 時間:17、18、21、22日,上午10:00至晚上10:00; 19、20日,上午10:00至午夜12:00(1樓展館),3樓及5樓展館至晚上11:00; 23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地點:灣仔博覽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票價:成人$25(中午12:00前進場$10),小學生及身高1.22米或以下小童$10 主辦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 網址:hkbookfair.hktdc.c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0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選擇看到希望

  這段日子,風波中的香港人絕不易過。在許多人身上,鼓譟、憤怒、感動、亢奮、委屈、自責、無力、傷感,不同情緒往往以十倍百倍於平日的強度出現。 猶記得2012年國教風波,我帶着兩歲幾的大仔,隨大隊遊行到金鐘。7月盛夏,小子自己由頭走到尾,只知街上很多人,很累很熱。他當然不明日、也沒記住這事。留下記憶的,只是願以雙腳一表心迹的媽媽。 年長了幾歲,現在的我覺得,同樣的心迹,可以用許多種形式表達。大仔晃眼已是9歲,雖仍然天真依賴、不解世事,卻很有獨立自主的渴望。我告訴他關於修改逃犯條例的爭議,關於很多人的憂慮,以及媽媽的立場。但他再也不是兩歲,我尊重他的個性和選擇,也理解他的特質——前文提過,也許是潛意識中知道無法負荷自己和別人的情感,他很小就不自覺地切斷與外界的感情連線。聽媽媽提到走進人群,他自然就感到焦慮、抗拒。 為了下一代而走出來 剛剛滿5歲的細仔不會為自己選擇,但他很難像當年哥哥那樣靠自己走完全程。為照顧自己體力、無後顧之憂,我選擇在6月9日獨自輕裝上路。 雖沒有帶着孩子,我知道自己跟許許多多人一樣,是為了下一代而走出來。我把這分心意清楚的告訴孩子,哥哥默不作聲的聽了進去,而尚在夢幻童話階段的弟弟,則聽了也不大明白。但不打緊,他們這個模樣就好。孩子領略多少,並不是我的意志和身教的指標。 6月12日大仔放學後,我和他一起看金鐘衝突的電視直播,但他沒興趣追看,注意力依舊放在陀螺和Minecraft的世界。情感抽離、會下意識切割感情的孩子,我不會強要他投入關心。關心帶來的,可能是壓力、害怕。也許他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氣氛,而現階段的他,選擇了保護自己。 再到6月16日那天,我沒有去遊行,而是選擇陪伴深受情緒壓力的家人孩子。事實上,雖然說過要減少手機的束縛,這段日子我常常不能自已地滑手機,閱讀相關資訊和觀點。細佬好幾次投訴我沒兌現承諾跟他玩,而即使我嘗試跟他玩,也總是心不在焉。有一晚我用電話跟好友談自己心路,談了好久,孩子苦等不果,結果用電話分機喊媽媽。 我深深覺得,這段日子有情緒壓力是很自然的事,是大環境的「氣場」使然,我們身處其中,沒有人能免於這種集體的折騰。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壓力也沒有貴賤高低,掃地阿嬸和大學教授並無二致,不同崗位、不同取態的人所受的情緒壓力形式也許不同,我深信同樣值得諒解和尊重。 我曾在這些天勉力督促自己當個盡責的公民、盡責的媽媽、盡責的觀察者、盡責的文字工作者、盡責的會思考的人。後來,我看到需要放過自己,我已經做得夠好。眼光不用放在形式,而是放在更大的意義上,每個人有自己的崗位和作用。這一天,我選擇陪伴和守護家人。我的身體不在場,同時我知道自己在場,與200萬黑衫人同心同行。 看到年輕一代的勇氣和承擔 一如以往,今次的群眾運動當然不乏路線爭拗、價值碰撞、資訊演繹之類的爭議。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年輕一代的勇氣和承擔,看到浩大人海為和平自由的堅定發聲。不管後事如何、還會再起什麼樣的波濤,一個集體能走到這樣,我深感已足夠美好。 我選擇深深的感恩,選擇感謝和信任,選擇在年輕人身上看到希望,選擇傳達我心中的光明。他們絕對是有力量的一代,帶領我們社會前行。同時,我選擇信任我的孩子。我會培育他們,給予足夠的愛,信任他們有一天,也會成為有力量活好自己、貢獻社會的人。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7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何不給自己一個讚?

無論一個人能力有多高,也會有處理不到的事情;即使屢嘗成功滋味的人,偶爾也有失敗的時刻;無論你如何做到最好,也會有人不喜歡你。與其常擔憂別人是否滿意,不如先給自己一個讚,肯定自己的價值、欣賞自己的付出、相信自己的貢獻。 每天寫下做得不錯的事 作為校長,好像高高在上,其實我也有缺乏信心的時候,但憑着心底的座右銘——「相信自己可以一點一滴地進步,雨後總有天晴」,這句說話,助我跨過大大小小的難關。每天一起牀,我便會對着鏡子說要努力,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每天下班後,我亦會寫下今天自己做得不錯的事情,大大小小,一般都有兩至三項。例如,我到2A教室與學生共晉午膳,和他們打成一片;又或是與幾位家長愉快交談、在成長課教導學生如何感恩、完成了一份校務議程、簽了一份商業活動的合約、完成會議等等,我稱之為「郭校長快樂寶庫」。當自己有灰心失落時,我便會翻閱這個寶庫,很快又會笑起來,重拾自信,繼續前進。 快樂可從感恩開始 要對待自己好一點並不困難,只要學懂自製快樂,活出自己,不要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與人比較、羨慕別人,所謂「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否則只會變成大輸家。快樂可以從感恩擁有開始,由家庭做核心,再擴展至工作,然後再到社會,從這三方面尋找要感恩的人與事。我們對未來要抱有樂觀的態度,對生活要滿足。但不要忘記,快樂應該包含哭泣的經歷,因為沒有這些傷痛的經歷,就不能認真地享受快樂的感覺,沒有失敗哪有成功呢? 我鼓勵各位讀者要相信自己的影響力,相信我們可以改變對方的想法、處事態度和事情的發展。我們不妨先留意自己說話的用語、待人接物的態度,並嘗試代入對方的處境,慢慢地,你會看到對方因你而轉變,你亦會學懂從小處欣賞別人。 我在上幾篇文章亦有提及到,人是可以透過別人的少許舉動而作出轉變的。我現在身邊幾個最好的朋友,都是曾經很討厭我,甚或攻擊我的人,但現在,他們已經成為陪我共度生命每一刻的人。 我很感恩有機會藉着報章,讓我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與大家同行,我要在此給大家及自己一個大大的讚。盼望大家也善待自己,共同散發正能量。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加州柏克萊大學畢業禮啓示

上周去美國三藩市,參加姨甥仔在加州柏克萊(U.C. Berkeley)的畢業禮。柏克萊是美國西岸名校,香港學生申請者不少,錄取不易。今年畢業生約6000人,最特別是亞洲學生特別多。除了有全校畢業禮外,每個學系另有自己的畢業禮,王師奶參加的是經濟系,學士畢業生人數約600人,另有24個博士畢業。 24個獲博士學位中,印度佔了6人,有4個是中國學生,從名字拼音估計,其中一人來自香港,其餘3人應來自內地。當頒授學位時,同時宣布他們畢業後的去向。其中一人將受聘香港大學,另外兩人受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餘下一人也將在一家大學工作,但名字就漏聽了。 畢業生中,獲最高榮譽的有10人,中國佔2人,韓國1人,猶太籍1人,印度的4人(根據名字推測,未必準確) 。其餘500多個學士畢業生中,90%以上是亞洲人。亞洲人的定義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餘下的10%包括白人、黑人和其他。而中國學生當中,若以姓氏拼音推測,大陸學生應佔60%以上,其次是印度。中國學生未必全是從大陸來由一年級讀至畢業,也可能是中國移民的第二代甚或第三代。 特朗普上場 中國留學生減 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是1,094,792,中國學生佔363,341人,佔總數33.2%,其次是印度的17.9%,再其次是韓國的5%,第四名是沙特阿拉伯。最近兩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微减,相信和特朗普當上總統後的態度有關,據聞東岸名校普林斯頓今年不收中國學生,站在學術交流立場上,未嘗不是遺憾的事。中國學生在美國選修科目以科學、技術和商業為主,正好填補我們中國大學的不足,如果留學生都能學成歸國,相信祖國的進步更神速。 走筆至此,一定有人以為小婦人崇洋,小看自己國家的大學。祖國的大學在人文精神的深度非一般外國可比,但論科學研究方面,我們仍有追趕的空間。看!諾貝爾獎的得主如楊振寧、李政道、崔琦、高錕、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以至錢永健,都是在英美受教育和研究有成。真正在本土栽培而獲獎的就只有文學獎的高行健、莫言和醫學獎的屠呦呦。 有點離題了。小婦人只參加了柏克萊一場經濟系畢業禮,觀感不足以概括全面,但仍可捕捉一點點啓示: 一、中國學生很優秀。能在U.C.Berkeley這樣難入的大學佔這麼大的比例,足證父母背後的支持力度。在10個優秀畢業生中,中國學生佔了兩個,也是難能。還有,代表畢業生致詞的是一名來自大陸的女生。 二、印度學生非常突出。10個最優秀學生中,他們佔了4個。而在全美國際學生人數中,他們雖比中國的33.2%少,但佔17.9%的196,271,人數也不容小覷。 三、韓國舉國人數不能與中國和印度相比,但仍佔國際學生人數5%,前景令人憧憬。最後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這國家不以石油產量而自滿,悉心派遣44,432學生留學海外,佔4.1%,相信它是中東最有遠見的國家。 王師奶從一粒微塵看全豹,不得作準。但有一事實,矽谷的科技人才數目,印度人比中國人多,能打入高級管理層的也遠比中國人多。也許他們的英文程度平均較好,也許美國公司對他們少些防範,不怕印度突然崛起。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害羞型小孩學語兩招

悠悠是3歲半的小女孩,性格比較慢熱和害羞,懂得以短句表達自己,通常是兩個詞組,例如:我要、食餅、去婆婆、屋企等等。媽媽在治療課上很努力學習,希望懂得教小女孩說話。我特別教她兩個方法,希望讓悠悠得到最好的語言訓練。 悠悠跟很多小朋友一樣,家中有很多玩具,煮飯仔、洋娃娃、醫生玩具,數得出的都有,這些玩具是理想的學習語言工具!對言語治療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的治療課,尤其是對幼兒的語言訓練,玩具是重要的工具,因為其中一個學習語言的理念是自然語言教學(Naturalistic language teaching),即希望透過日常生活和環境,配合語言刺激(Language stimulation),促進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而家長最常用的語言刺激方法有兩種:一是自做自說(Self talk),二是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 我以「煮飯仔」為例,示範怎樣用這兩個技巧。家長根據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適當自行調節句子長短,說一些比小朋友現有能力長一點、複雜一點的句子。如果你的小朋友像悠悠一樣,只能說雙詞的短句,你可以嘗試以3個詞組作語言刺激。 家長做動作 示範詞彙句式 自做自說,是家長在玩耍中形容「自己」的行為或動作,這方法的重點是「自己」,不是小朋友的行為。例如,媽媽可以拿起玩具刀切蘋果,邊切邊說「媽媽切蘋果」;又或是拿鑊鏟扮煮菜,邊做邊說「媽媽煮菜」或是「啲火好熱啊!」,然後模擬抹汗,再一邊說「媽媽抹汗」。這技巧不但直接讓小朋友學習遊戲中相關的詞彙和句式,更為他們示範玩玩具的技巧,例如模擬用刀切食物、洗東西等等,這兩點都是小朋友跟同年齡同學們玩耍時未必學習得到。 讀出孩子動作 不要變指令 平行說話,是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事。這對於家長來說一定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長幾乎每天都在形容小朋友的行為;陌生的,則是形容的時機。例如:小朋友正在模仿洗提子,家長應說「悠悠洗提子」,如果小朋友一直在洗,這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出手「干預」叫他們洗其他食物,或是做下一個動作,好像分發或食提子,這就不是「平行說話」,而是指示小朋友。家長應跟從小朋友的意願,如果小朋友一直在洗,可以形容相關的事物,例如:「用水洗提子」。 這兩個技巧對害羞或慢熱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他們大多觀察力強,能在遊戲中學習吸收,而這兩個技巧的重點在於時機。我一直強調要邊做邊說,如果說話早於小朋友的行為,就變成指令,減少了小朋友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機會,這是很容易犯的小錯處。剛開始的時候,這些說話會有點不自然,因為我們習慣了指示小朋友做不同的事,但只要多練習,家長和小朋友也會一起進步。有時候,我們還會在觀察中欣賞到小朋友玩耍時的創意! 作者簡介: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文﹕Konnie姑娘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手機當奶嘴 影響幼兒情緒控制能力

回想一下我們的工作、休閒和娛樂,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把很多時間花在使用電子產品上。通常,我們把用於觀看電視電影、玩電子遊戲,以及使用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時間,都統稱為「屏幕時間」。那麼使用電子產品對幼兒來說,會有什麼影響?作為家長又應如何處理呢? 建議限制嬰幼兒看屏幕時間 自從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以來,電子產品對幼兒來說不再陌生。根據學者Hayley Barr今年的研究,72%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主要是觀看電視節目,除了從電視看,幼兒更常使用手機等流動裝置欣賞節目。美國兒科學會2016年發表家庭屏幕時間指引,建議家長限制18個月以下嬰幼兒的屏幕時間;世界衛生組織則於上月發表最新指引,建議家長不應給2歲以下嬰幼兒觀看電子屏幕,2至4歲幼兒的每日屏幕時間不應超過一小時;對於大一點的幼兒,世衛建議家長應合理地安排屏幕時間,倡導幼兒多參與健康活動,如充足睡眠、積極戶外活動、健康飲食、親子互動等。 但是遵從上述指引的家長並不多。根據學者Victoria J. Rideout於2017年的研究,在美國2歲以下嬰幼兒的屏幕使用時間大約為每日1小時,2至4歲幼兒大約2小時;學者Ip則發現香港幼兒的屏幕時間大約為每日3小時。而家長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况更是不用多說。 學習Apps需多互動多交流 這種情况如何影響幼兒的學習呢?我們通常用科技干預(technoference)來形容科技產品對人際互動、幼兒情緒與注意力的影響。例如,家長使用手機時通常表情冷漠、缺乏交流,與幼兒應答時容易表現出不耐煩,此類行為會深深干擾幼兒學習。Jenny Radesky的研究亦發現,當幼兒哭鬧不止,家長傾向用手機來分散幼兒注意或使其平靜,這亦會影響幼兒自身對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 而另一方面,電子產品普及的確為幼兒學習提供了新的平台。各類學習型Apps和內容方興未艾。但家長也需要留意,相較於屏幕學習,幼兒在真實的互動情境中能獲得更佳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在選擇學習產品的時候,留意其互動性和交流性。也就是說,當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學習時,最好有親身參與操作、與別人交流對話的機會。另一方面,家長和幼兒一起使用電子學習,能提升幼兒的學習成效。 總而言之,在電子化時代,我們不能忽視電子產品對幼兒發展的影響。合理地計劃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讓幼兒養成健康的作息和運動習慣,減少科技干預,並明智地選擇適宜幼兒的學習內容,才能充分享用科技帶來的便利,讓幼兒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孫瑾(教大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副總監及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