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如是我聞

這天早上,看了昨晚的新聞,心,已沉重得不能工作。腦海裏不斷閃播着新聞所描述的畫面,隨之而來的感覺,也分不清是憤怒還是哀傷。想寫文章,手,卻又不由自主地掃看着更多的相關點評與留言,指頭在鍵盤上,沒有寫出半句話來。明白必須離開一會這樣的狀態,關上電腦,想起居住附近的一位老人,就走去探望她。 「見到街上的畫面,我好驚啊﹗」老人的一雙眼充滿着恐懼。 「知道你這邊有示威,也擔心你呢。」我說。 老人一直以來都很怕事,我常以為是性格,其實不然,這天,她拿出了一些舊照片給我看,並分享了她那不平凡的故事。 老人憶述小時失去媽媽的恐懼 時為五十年代,中國大陸解放初期,她原本四兄弟姊妹與媽媽在內地生活,父親早前一個人到香港謀生,後來卻一直杳無音信。 一家生活全靠當教師的媽媽來維持,家庭不算富裕,但絕對是安分守己的小康家庭。 「做夢也沒想到會遇到這樣的事。」老人收起了原本的笑容,道:「那天,一大批解放軍突然闖進並把我家封鎖起來,就是屋外的圍牆也被解放軍重重包圍。他們在我家翻箱倒篋地搜索,禁止我們進出,全屋每個地方他們都要徹底搜查,我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要找出什麼來。媽媽抑壓着恐懼,把我們護在她的背後,五個人從來沒有靠得這麼近、捉得這麼緊。我們都沒有哭,大概是因為太過驚慌吧。直到有三個背着長槍的解放軍過來,硬要把媽媽從我們手中拉走,我們當下就慌得大哭起來,圍牆也困不住我們的哭聲!當時,解放軍當中有一個同志,不知是否不忍心看見我們四個小孩在嚎啕大哭,就過來哄我們說:不要哭,只是帶媽媽去派出所問話,明天媽媽就可以回家,或者,還會給你們買糖果回來呢。」 就這樣,解放軍便把她媽媽帶走了。據老人說當時沒有審訊、沒有定罪,也沒有起訴,只知道媽媽被關在監裏。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一年都過去了,卻沒有收到任何消息,四兄弟姊妹完全不知道媽媽被關在哪個地方、哪座監獄,根本無從聯絡,問天,天無語。 她說:「6歲的我,自那夜開始,只有恐懼。」 努力離開6歲的恐懼 今天重臨 「每逢周六下午,我們都會跑到馬路邊去『看看』有沒有媽媽的消息。因為,當時每個周末都有人被押去槍斃。每個犯人被押去刑場之前,都要掛上寫有名字與罪狀的木牌,跪在貨車上遊街示眾。我個子不高,那時候,在人群中探頭使勁地望,很想見到媽媽、又怕見到媽媽在貨車上。每一輛貨車從遠而近地駛來時,我的心跳和呼吸都會變得急促起來,有好幾趟還幾乎昏過去呢。」 掛念媽媽又不希望見到她在車上的複雜心情,實在是難以名狀。 還好,每一次她也沒有見到媽媽,然而,她到底被關在哪兒呢?問天,天仍舊無語。 多年之後,她來到香港定居與生活,努力離開過去的恐懼。 今天她卻說:「小時候那種熟悉的恐懼,現在又回來了。」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前校長、教育博士、大學講師,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兩女一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1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消失的起跑線

雯雯出生不久,媽媽就發現她比同年紀的嬰孩發展慢,別人學走路,但她仍是坐不穩;別的孩子會走路,但她又不懂站。媽媽當然非常焦急,於是四出求醫,最後,醫生告訴她,雯雯的情况是發展遲緩。概括來說是指「學前兒童未達到該年齡應有的能力,差距程度可以由少許到明顯」。發展遲緩可細分動作、語言、社交及智力等範疇。由於成因不明,遲緩情况也因人而異。 這條落後於人前的起跑線,讓父母擔憂不已。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及金錢去找原因,最後還是一無所獲。雯雯初入學時,需要運用步行器走路、發音咬字模糊、一般的自理都需要別人幫忙,不會讀不會寫。她的一班同學,同樣都受不同病症影響,因此語文能力都只是幼兒園的程度。記得第一堂課,我請他們試寫幾個簡單的中文字,怎知道呈現在紙張上的都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實在令人忍俊不禁。於是,我開始重新規劃教學的進程,然後請不同範疇的治療師提供多點他們的評估情况,從而掌握雯雯及同學們的難點。 首要做的,是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於是,我開始跟他們講故事。正值開學不久,他們對於校園生活的規則都不大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關於守規矩的故事,雯雯告知我有次同學洗手沒有排好隊,於是一個同學轉身時不小心把後面的幾個同學都碰倒了。我便笑說:「豈不是一地都是大冬瓜?」大家那刻笑翻了腰。我便把雯雯給我的小故事,改寫成唱遊的韻文﹕ 「打鐘排隊,打鐘排隊, 返課室時要排隊, 食飯洗手要排隊, 同學一個跟一個, 老師讚我有秩序。」 正面鼓勵 一步一步追上前 他們一邊念一邊做動作,很快琅琅上口,而且日常生活漸漸注意守規了。兩個月下來,從閱讀圖書到自創的15篇生活化的韻文,我不難發現雯雯的說話表達能力比前進步了不少,特別是說話的動機。因為,特教學生大多自覺說話不清,別人回他們一個「聽不懂」的質疑表情,往往很快會令他們自信心大失。因此,跟特教孩子溝通,正面的鼓勵非常重要。創作這些生活韻文最重要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掛鈎,這樣就能更容易實踐生活當中。 當然,雯雯的學習過程不單靠這方法,但每一個策略最重要是如何引起他們學習的動機,投入學習。一年下來,我們發現雯雯的記憶力不錯,而且對學習語文愈來愈有興趣。到初中,媽媽告知我她能自行上網蒐集資料,學習如何把兩個不同系統的手提電話的資料備份及過檔,而且還自學把歌曲剪輯成電話鈴聲。這一年,雯雯終於如願以償,參加文憑試,寫作更獲得不錯的成績。她自豪地展示她的成績單給我看。 雯雯媽媽一邊拿着成績單,一邊憶述小時候雯雯的病况,說:「與其花時間及心力去查找原因,倒不如把握時間,好好鼓勵孩子學習,我相信一定有進步的。」對,這條落後人前的起跑線已經消失了。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1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停課可以不停學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你的政見如何,2019年11月的日常生活及情緒,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說回教育,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教師或者學生,相信這段期間受影響會更加大。前陣子,政府未宣布停課,大家就擔心交通大亂,能否安全抵達校園;停課期間,大家就擔心學習進度,以及要安排人手照顧孩子;復課後,大家又擔心學校附近的空氣污染問題。 先不談政治及社會不穩為家長帶來的擔憂,要了解「停課」本質的影響,大家必須先去了解「學校」在城市角色的兩個重要任務:一、傳授知識,提供合適的課程,準備下一代進入未來社會,提供未來勞動人口的技能需要;二、照顧兒童,釋放婦女及照顧者的勞動力,為現時的城市提供勞動力。當一個城市,因為不同的原因,如天氣暴風影響、傳染病爆發,甚或社會交通不穩定,政府也會宣布停課,這是合情合理的操作。暫且先不在這裏談論2019年11月是否需要停課這個複雜的議題,「停課」本身就令到香港停止了學校的上述兩個功能,而製造了大家的擔憂。 安坐家中網上學習 如果「停課」發生在沒有任何通訊科技的年代,即沒有電視、互聯網或資訊科技工具,的而且確學校便無法讓學生遙距學習。但今天的世代,有着很多不同的工具,雖然學生不能如常回到學校上課,但仍能讓學生在家、或其他安全的地方繼續學習。要做到這樣的在家線上學習,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合適的網上平台,關鍵反而在於學校有沒有為此在行政編排上作出準備。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我們在有可能停課的前一天,已安排課程組及各學科的科主任老師,預先安排各科的老師在家工作,讓老師按各級各科進度錄製不同的學習短片及製作在家學習的教材,按指定時間上載於學校伺服器內,同時為學生編製在家網上學習的時間表。校方按時間表,通過YouTube及學校內聯網平台發出學習資訊,讓學生安坐家中學習。當學生在按時間表學習之時,老師亦已在編製明天的學習材料了!在11月停課的5天裏,我們共製作了122條學習短片,合共有19,752次觀看,全校30班學生共花了63,132分鐘學習知識。有了這樣的行政編排,老師不需要擔心花4小時由家中回到學校卻沒有安排任何工作,反而可以安坐家中,把交通時間花在備課的心思之上,雖然停課不是我們的希望,但卻讓學生可以選擇在家中繼續學習,維持學校在城市的功能。 為孩子安排體驗學習 停課的確令到老師無法發揮照顧孩子這個功能,需要家長自行安排家人、家傭或朋友代為照顧學生,這亦是停課迫不得已出現的狀態。但家長其實可以在停課期間,為孩子安排更多體驗的學習。因為在平日上課的日子裏,學習很多時都會編排在書寫、練習、考試及評估等方式之上,但其實學習或課程,重點是給予孩子學習機會。如果在安排上不能做到外出,家長亦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習不同的生活技能,如照顧家中的長者、學習照顧家中年幼的弟妹,或幫忙做一些家務。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學習如何使用洗潔精,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雖然這不是孩子平時日常會做的事情,但也是一個豐富學習經驗的好機會。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9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學用除顫器 傳播愛心

最近,我參加了消防處舉辦的免費「擊活人心——自動心臟除顫器課程」,學習如何使用除顫器,日後當有人心臟驟停時,可即時為他們急救,從而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我校共有20多名教職員參加這4小時的課程,大家都明白到救人要掌握黃金時間,對於心臟驟停的患者,每遲1分鐘為他們除顫電擊,存活率便會減少7%至10%,故愈早為他們以除顫器急救,愈能大大提升生存機會。完成課程後,我們可申請一張證書,以示我們懂得運用自動心臟除顫器,而學校亦會在這部儀器附近寫上懂用兼持證的教職員名字,以備不時之需。 於我而言,從未想過一個見血會暈眩的自己,竟然會去學急救。我曾考慮是否參與這個課程,但作為一校之長,倘若學生有意外發生,難道我袖手旁觀?這不是我的性格,要幫到忙就要有相關的知識及技能,所以我最後決定參加這課程。 在這4小時的學習中,導師把原本眼光只放在學校的我,擴闊至香港社會每個市民上,我需要運用這技能去幫助任何一個病患者。此刻我不期然有所感觸,一個不懂醫學的我也會不分親疏,全心全力去救人,但現在香港人卻互相攻擊,甚至發生身體碰撞,導致有多人受傷,愛的包容已蕩然無存,那天我便帶着這份無比的傷痛完成整個課程。 盼孩子明白愛的真諦 晚上,我回想整個學習過程及感受,正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德育教材,何不從德信這塊小土地做起,撒下愛的種子,不望果實如何豐盛,只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愛的真諦。「愛」是要無條件、無偏見地傾聽對方的需求,並予以協助。不管是與朋友之間的愛、與父母的愛、與孩子的愛、還是男女間的愛,我們都應該做到用心傾聽對方的需要,用心體會對方的感受。假如對方有難處,我們當然要無條件地給予幫助! 故此,學校已安排有興趣學習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的高年班同學,到護士學校學習使用儀器。出乎意料,他們不僅專心學習,技巧不俗,而且透過分享學習感受,看到他們明白要對人有愛,救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是一份愛,而這份愛是會傳播的。我們都想要一份長久的愛,所以要永遠學會——傾聽對方、感謝對方、尊重對方、寬恕對方。希望人人都有着這份愛,共同努力重建香港。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不要讓教育論壇淪為口水會

中學校長會辦了一個教育論壇,王師奶滿心歡喜,有一個教育團體肯為香港教育邀請社會賢達、教育有心人,為困在死角的香港教育出謀獻策,殺出一條生路。不是小婦人專拗頸,論壇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或者係乾打雷,滴水全無。 出謀獻策 還是清談誤國? 講者算是重量級人物,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港大校長張翔、競委會主席胡紅玉、商界的吳天海等,還有三數名學者,因此小婦人擔定櫈仔(王師奶無資格入場,在電視機前擔定櫈仔而已)。不知怎的,忽然想起魏晉南北朝的士大夫「清談誤國」,寬鬆點說,論壇講辭性質確和「清談」近似,高調,理想,當然不會上綱到「誤國」。但既云教育論壇,則所論所談理應和教育有關,或針對時下教育缺失提出解決辦法,實質的提議似乎欠奉。 王師奶不是現場觀眾,只能靠傳媒報道,電視畫面播幾多就接收幾多,紙媒印幾多隻字就讀幾多隻字,電視惜畫面如金,報紙報道縮龍成寸,普羅如小婦人師奶輩,就只能管窺蠡測了。期望主辦單位中學校長會盡快將講者內容整理妥當,讓所有教育有心人參考借鑑。王師奶有一直覺得,通常一些團體辦活動,總是頭大尾細,開頭打鑼打鼓,大龍鳳做完,手尾無人執;或即使有人執,多是一年或半年之後,好彩就明日黃花,唔好彩就年後殘花。王師奶心目中,中學校長會算是所有教育團體中較有作為、較敢直言的一個,請打破一些團體的陋習,快些讓教育界得知會議全豹,無負舉辦論壇的初心。小婦人幾經辛苦,才能在YouTube看到馬道立和張翔的演講,其他不與焉。 如何將大道理編入課程才是關鍵 論壇的標題好動人:「課程的未來 未來的課程」。有以上講者陣容,在目前來看,也算是一時俊彥,且看報章的摘要報道:馬道立以「今日學生,明日領袖」為題,呼籲學生要具備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要包容(tolerance)、尊重(respect)和妥協(compromise),並指法治不止尊重人權,更需要顧及公眾權利。馬道立首席法官字字珠璣,語語中的,情辭懇切,關懷出自內心,他真的希望今日的學生,明日的領袖能意識社群重要,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包容、尊重和妥協。其實道理並不高深,但在今日自我、刻薄、揶揄和固執氛圍中,似乎有點高調了。教育界如何把這毋庸置疑的大道理編入課程?小婦人不忍心馬首席法官的平實言論變為離地的高論,再轉化為空談,或美其名為近乎魏晉的「清談」。 中學校長會執事諸公,慎其始也須慎其終,論壇只是工作的起步,馬道立和其他學者只是提出方向,如何將方向變成課程初稿,不讓論壇淪為一時興起的口水會,才是論壇的工作重點。也許你們會說:「就算我哋做成課程,政府也未必會接納。」這是可能發生的事,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團體,一切盡其在我。共勉之。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8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

親子,一般說是家長與子女關係。但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意義完全不同的「親子」,即使現實中沒生過孩子的人,一樣有這種關係。而我,是由當兩子之母開始,才認識到這一重「父母」意義。 我上過很多不同工作坊,學習管教孩子的不同心法和實戰技巧。大兒子約3歲時,老師說他可能有特殊狀况,着我帶他評估。政府兒科醫生評估他屬亞氏保加症,但也有心理學家覺得孩子問題不大,反而是我得關心自己的情緒狀况。於是,我斷斷續續接受心理輔導,又參加了社福機構的身心健康小組,後來接觸到心理劇治療,由此再一步步走向療癒自己身心靈之路。 在這條療癒之路上,我認識了一個以往沒聽過的字眼——「內在小孩」(inner child)。那是心理學概念,意指每個成年人內心都活着一個「小孩」,那是我們早年經歷創傷,在那時空下幼小的自己在內心留下的印記,可能是孤獨、焦慮、擔憂甚至是恐懼。 內在小孩搞鬼 延伸新傷痛 也許我們未必意識到其存在,但即使我們白髮蒼蒼,「內在小孩」都會一直伴隨我們每個人。我們愈是抑壓內心這個面向,到困頓的時候,這小孩就會像陰影一樣出來搞鬼,不知不覺地制約着成年人的自己,延伸出新的傷痛。 例如,由於自身成長的家庭狀况,我自幼不自覺地只容許自己愛爸爸、不容許有丁點憤恨爸爸的感情,那就是說,我有一個被苦苦抑壓的內在小孩。於是到我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我內心就很容易對他的憤怒起反應。即使上了許多的管教工作坊,明白到任何情緒都是自然而生的、有其價值的,父母該做的是肯定孩子的情緒、針對孩子的行為,我還是發現自己在實際操作上的死穴——當兒子展現的情緒是憤怒,我就會非常不安甚至害怕;有時更會覺得自己被大力逼迫,結果我在瞬間失控暴走,爆發出遠遠超過兒子、令我自己非常懼怕的憤怒。 從前,我以為棘手的是孩子,兒子的憤怒很可怕,四出尋求處理方法。現在,我終於明白到,自己真正害怕的,其實是「另一個小孩」的憤怒。我需要更多學習,不是如何照顧我所生的兒子,而是如何照顧這個一直被我忽略的內在小孩,看到她的存在、她的狀態,面對她、接受她、肯定她、安撫她、愛惜她。 世界上每個人,不管是貧是富,童年時多少都會經歷過一些創傷時刻。那可能是嬰孩時代,哭了許久都沒得到回應的一刻;可能是大人關起房門,卻傳出令人膽戰的對罵和叫喊的晚上;也可能是父母不在身邊、寄放鄰家照顧的許多個日夜。事情過後,也許問題得到補償,也許沒有,但總之當刻心靈的傷痛,已在那個時空幼小的自己烙下印記。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重要的是,不管過去童年如何,有過什麼樣的傷痛,其實我們作為成年人的自己,都可以主動擔當自己「最好的內在父母」,重新好好照顧這個過往被忽略的內在小孩。 也可以說,內在小孩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我現在知道,愈是把她照顧得好,就愈能把其他孩子都帶得好。謝謝兩個兒子,為我開啟這個美好的學習。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7期]

詳細內容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助異國村民築路 體驗島民生活

學生戴仲文 (左) 及黃樂程 (右) 培基書院希望能讓學生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今年中六的黃樂程去年與20多位同學一同到斐濟體驗,她們更於一日內替當地一村落築了一條路,以改善當地村民出入的困境。 http://video3.mingpao.com/201910/BUS20191004_03.mp4 在斐濟期間,她和同學住在當地家庭,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因而有深切體會。「斐濟的市區非常先進,有許多奢華的酒店,但我們到達的村莊卻是兩個世界,當地非常荒僻及缺乏物資,就連上網信號也收不到,全村只有村長家有固網電話及電視,晚上亦沒有電力供應。」雖然貧窮,但黃樂程發現他們鄰舍之間關係極佳,最感動的是其入住的家庭視她和另一位同學為好朋友,將家中最好的食物、牀鋪也留給她們。 中六的戴仲文則選擇在2016學年前往意大利米蘭交流,入讀當地學校及學習意大利文。他坦言往米蘭前只看了簡單的文法書籍,並不懂意大利文,起初在當地上課完全聽不懂同學說什麼,但慢慢卻學懂了意大利文,即使現時已時隔近3年,他的意大利文仍沒有生疏。 培基書院每年均有學生往海外當交換生,今年便有5位中三及中四學生分別前往比利時、日本、意大利、法國及美國當交換生,另外一位來自俄羅斯的交流生則入讀培基書院的中四級。 前主播繆美詩 (左) 訪問培基書院校長李建鋒 (右)。 繆美詩帶你睇學校分享: 「我的學習生涯中,最大收穫的就是上大學之前,參加了交換生計劃,在美國中部小鎮住上一年。這一年的經驗,有笑有淚,既令我學好終身受用的英語,也讓我認識真正的美國文化,眼界大開。我倒沒想過,原來本地中學課程也提供如此難得的機會。跟培基書院的學生接觸,我發現他們友善健談、對學習持開放及積極態度,且善於溝通,相信這跟學校強調國際視野有關。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為人父母的大冒險

致力身心靈工作、創辦台南市家庭EQ協會的劉仁州老師偶爾會來港辦工作坊,講題包括個人與家庭、親子關係等,每次聽他的課,都獲益良多。其中一次令我印象極深,他說:「家長不冒險,孩子不成長。」 其實道理不難明白。孩子愈受保護,就愈是脆弱。唯有經歷過失敗,孩子才會真正擁有自己的判斷力。愈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就愈有能力,成長得愈好。道理儘管顯淺,但實際執行上,父母往往受不住「擔驚受怕」的感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世界上沒有一條絕對的「成功」方程式。然而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預設一條「成功」之路,一旦孩子有所偏差,就會焦慮萬分。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而在生活壓力極大的香港,成功的定義也往往深受周遭家長影響。巨大的集體壓力每每噬咬,拷問父母有否為孩子準備「妥當」。我細仔現在讀K3,猶記得他K1時,已有家長憂談升小,甚至傳來全港幼稚園功課討論的群組連結。多少人明知徒添壓力,也會為了「將來較有保證」而替孩子作種種部署,可謂願者上釣。 我明白大部分家長的恐懼,那種不敢不玩這遊戲的痛苦。我慶幸的是,自己的成長經驗與高齡,讓我有足夠的定力,可以安心地不加入主流的作戰家長群,同時相信世上另有一條甚至更多條路——即使沒為孩子鋪排最好的路,他們都會有自己生命的韌力,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成長。 我生長於海邊木屋區,父母沒能力好好照顧家裏的一大堆孩子。雖然關心匱乏,卻也因此而給了我們極寶貴的自由空間,獨立成長。還記得初小某天,我拿着英文課本坐在屋前,突然想通了,指着自己說「I am a girl」、指着弟弟說「You are a boy」,再興奮地指着路過的人不斷造句。鄰家大姐姐見狀,丟下一句「你瘋了嗎」,我奇怪她怎麼不明白我的快樂,遂悄悄聲的繼續造句自娛。 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機會 爸媽從不要求我學什麼,是我自己發現「學懂」知識的巨大喜悅。那種深刻的快樂,我至今不忘。所以我一直相信,學習可以是自發的、無比快樂的,關鍵是切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機會。孩子會有足夠的韌力,為自己鋪砌往上爬的路,那不是一條父母能想像的路。當然,我也遇見過許多其他孩子的成長。孩子無心學習,很多時是因為他還沒成長到那個階段、體驗不到學習的趣味,又或未找到更適合的路,他需要的是父母更大耐心的等待和信任。我見過好些晚成的孩子,到了高中才開竅發力,成就卻不輸於人。况且,把目光放遠,到了在社會打拼,最終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也不會是以前考過多少個A。若能着眼遠處,也許會較易放低對孩子該當如何的執著。 如劉老師說的,不要給予孩子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會按照你的願望成長,他們只會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 父母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成長的能力,即使有錯,也會在錯中愈來愈做得好。孩子成長得如何,看的就是父母有多大勇氣和決心向「大冒險」進發,放手讓孩子體驗、嘗試。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博士何價?

王師奶於2016年寫過〈真假博士〉一文,由於其時有菲律賓博士速成事件,牽連到嶺大高層辭職,校董因這事件而申請休假。速成博士鬧劇牽連甚廣,一些當時急待升格為大學的專上學院和幾間排名稍後的大學教員都有,小婦人謔稱之為「發水博士」。發水博士靈感來自發水麵包,能在專上學院或大學任教,本身都是真材實料的「麵包」,不過嫌銜頭唔夠響,資格審查時唔夠照,於是搵盆水將自己發大,菲律賓博士速成班就是這盆水。學歷看來是高了,多了虛榮,但內涵沒有增加。 捐錢「僭建」 胸無點墨 除發水博士外,另有「僭建博士」。何謂僭建博士?僭建本是非法,但僭建博士的僭建卻是合法,而且頒者欣然,受者無愧,授受皆悅。大學每年畢業禮中,例牌頒發三數位名譽博士,他們有些是在專業界卓有成就的人;有些本身已是名滿天下的博士學者,接受名譽博士是錦上添花而已;有些是捐錢給該大學的富人。捐款給大學發展是好事,學校為感激他的慷慨而以名譽博士學位回報,也無可厚非。但是,王師奶總覺得對真正寒窗苦讀,日以繼夜在實驗室研究有成的真博士不公道。放眼看城中一些所謂名譽博士,26個英文字母尚未識齊,胸無點墨,名片印有博士銜頭(多數略去名譽二字)。左右的擦鞋仔,博士前,博士後,叫得震天價響,他例必?起棚牙,欣然受落。小婦人聽得除了毛管戙篤企外,感到是對經年苦讀響噹噹真博士的一種踐踏。 踐踏埋頭苦讀真博士 「博士」原是官名,始於戰國,秦朝時有博士70人,掌通古今;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唐有太學,博士兼做教授。在科舉制度上,博士這官職發揮很大作用。博士是在某一個專門上有特別知識的人,十分尊貴,今時今日,竟演變成「發水博士」、「僭建博士」和「買賣博士」,令人惋惜。有些落後國家,什麼都可以賣,博士學位固然可以賣,猖狂到明碼實價,不知何年何日,這買賣歪風竟吹到香港。據新聞報道,有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參與虛無縹緲的榮譽博士「交易」,相信仍有為數頗多的知名或半知名人士都在這漩渦中。有人說受騙,王師奶相信這是刻意的「受騙」,他們都是江湖歷練人物,真係咁大隻蛤乸隨街跳,9萬8買個博士銜?有人鍾意坐轎才有人抬轎,有人要欺世盜名才有人賣假銜頭。小婦人不怪責這些要浮名充有料的草包,只為焚膏繼晷,埋頭苦讀的真博士叫屈。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發展遲緩自閉童升小 留意教師受特教培訓比例

問◢小兒現時5歲,患有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現階段英文、數學及推理良好,但中文有一定落差。在自行收生計分制下,小兒(包括宗教分基督教)有20分。可否在校網41、48及95內建議一些合適小兒升讀小一的學校? 答◢以下為3個校網受過「特殊教育培訓教師」百分比較高的小學,應該較適合你的兒子申請: 校網41:華德學校 47%、耀山學校 67% 校網48:觀塘官立小學 51%、藍田循道衛理小學 62% 校網95:樂善堂劉德學校 65%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