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樂與路:消失的起跑線

雯雯出生不久,媽媽就發現她比同年紀的嬰孩發展慢,別人學走路,但她仍是坐不穩;別的孩子會走路,但她又不懂站。媽媽當然非常焦急,於是四出求醫,最後,醫生告訴她,雯雯的情况是發展遲緩。概括來說是指「學前兒童未達到該年齡應有的能力,差距程度可以由少許到明顯」。發展遲緩可細分動作、語言、社交及智力等範疇。由於成因不明,遲緩情况也因人而異。

這條落後於人前的起跑線,讓父母擔憂不已。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及金錢去找原因,最後還是一無所獲。雯雯初入學時,需要運用步行器走路、發音咬字模糊、一般的自理都需要別人幫忙,不會讀不會寫。她的一班同學,同樣都受不同病症影響,因此語文能力都只是幼兒園的程度。記得第一堂課,我請他們試寫幾個簡單的中文字,怎知道呈現在紙張上的都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實在令人忍俊不禁。於是,我開始重新規劃教學的進程,然後請不同範疇的治療師提供多點他們的評估情况,從而掌握雯雯及同學們的難點。

首要做的,是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於是,我開始跟他們講故事。正值開學不久,他們對於校園生活的規則都不大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關於守規矩的故事,雯雯告知我有次同學洗手沒有排好隊,於是一個同學轉身時不小心把後面的幾個同學都碰倒了。我便笑說:「豈不是一地都是大冬瓜?」大家那刻笑翻了腰。我便把雯雯給我的小故事,改寫成唱遊的韻文﹕

「打鐘排隊,打鐘排隊,

返課室時要排隊,

食飯洗手要排隊,

同學一個跟一個,

老師讚我有秩序。」

正面鼓勵 一步一步追上前

他們一邊念一邊做動作,很快琅琅上口,而且日常生活漸漸注意守規了。兩個月下來,從閱讀圖書到自創的15篇生活化的韻文,我不難發現雯雯的說話表達能力比前進步了不少,特別是說話的動機。因為,特教學生大多自覺說話不清,別人回他們一個「聽不懂」的質疑表情,往往很快會令他們自信心大失。因此,跟特教孩子溝通,正面的鼓勵非常重要。創作這些生活韻文最重要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掛鈎,這樣就能更容易實踐生活當中。

當然,雯雯的學習過程不單靠這方法,但每一個策略最重要是如何引起他們學習的動機,投入學習。一年下來,我們發現雯雯的記憶力不錯,而且對學習語文愈來愈有興趣。到初中,媽媽告知我她能自行上網蒐集資料,學習如何把兩個不同系統的手提電話的資料備份及過檔,而且還自學把歌曲剪輯成電話鈴聲。這一年,雯雯終於如願以償,參加文憑試,寫作更獲得不錯的成績。她自豪地展示她的成績單給我看。

雯雯媽媽一邊拿着成績單,一邊憶述小時候雯雯的病况,說:「與其花時間及心力去查找原因,倒不如把握時間,好好鼓勵孩子學習,我相信一定有進步的。」對,這條落後人前的起跑線已經消失了。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