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芬蘭「森林課程」 山海為教室 以腳尋找知識

疫情之下,學校雖然暫停水上課堂,但學生仍可透過遊樂場協會所辦的活動,在校園感受新興水上活動的樂趣。(楊柏賢攝) 外國教育之所以令人嚮往,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不是單單拿着冰冷的課本上堂,而是走出課室,通過親身體驗,吸收不同學科的知識。難道香港就沒有這種教學條件?也不一定。有小學便引入「森林課程」,突破香港主流學校的固有界限,用腳找尋知識。 恢復面授課堂後,當大部分學生都在拚命追趕課程,三日一默、五日一測,就連體育科都需要做工作紙時,採訪當日早上,位於元朗通德學校的學生,卻興奮雀躍地在水池中學習操控直立板。在同一天空下,不同學校的學生,恍如活在平行時空。 「我們沒有躲懶的,也在上體育課啊,只不過結合了『森林課程』,用另一種形式去上!」校長黃偉立笑着向記者澄清。 「森林課程」結合學科 通德學校借鏡芬蘭的教育模式,去年正式引入「森林課程」,以山嶺大海為教室,讓學生從中認識生態,並學習野外求生技能。今個學年,這課程更與學科結合,冀打破傳統教與學的框架。黃偉立舉例,「剛過去的中秋節晚上,我們便安排了學生在學校附近的草地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月球,透過親身觀看天際,吸收常識課本上的天文知識;中文科教師亦試過用棄木,教學生製造木筷子,在過程之中,再講解筷子的起源和演變的歷史」。 黃偉立(楊柏賢攝) 通德學校借鏡芬蘭的教育模式,引入「森林課程」,強調走出課室,通過親身體驗去吸收知識。(受訪者提供) 說回體育科,學校向來重視水上運動,希望學生能掌握水中求生的本領,「以往逢周一下午的體育課,教師都會帶所有四年級學生去公眾泳池游泳;去年,學校亦安排小四及小五學生參加『乘風航』海上訓練計劃;也帶過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出海划獨木舟」。 但黃偉立說,今年在疫情下,很多水上課堂都不能舉行,唯有想辦法變陣。於是,學校今年改為參加香港遊樂場協會所辦的「賽馬會『動歷海洋』水上活動計劃」,把水上活動移師校園內舉行。 學校重視水上運動,希望學生能掌握水中求生的本領。(受訪者提供) 攀樹結合生態教育和體能訓練,也鍛煉出孩子的堅強意志。(受訪者提供) 流動大水池 模擬訓練 該計劃的計劃經理鄺嘉銳(Ray)表示,項目於2018年10月展開,為期3年,主要向本港中小學免費推廣3種水上活動,包括直立板、獨木舟和滑浪風帆,除了陸上模擬訓練,學生還有機會「下水」!以通德學校所選的直立板體驗活動為例,Ray和團隊便把兩個流動大水池、兩塊直立板帶進校園,「在水中划槳的感受,跟無水,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有一塊真實的直立板放入水池,就可讓小朋友學習到如何上落板、怎樣在板上做平衡動作。即使學生未必有機會出海玩,也可以初嘗玩新興水上活動的趣味」。 鄺嘉銳(楊柏賢攝) 直立板體驗一連3天在通德學校舉行,全校6級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黃偉立對活動成效感滿意,「雖然見到有些同學跪在直立板時,會表現得比較緊張,但整體他們都是開心的」。他期望疫情過後,能組隊讓對這項運動有興趣的學生,接受真正的海上訓練。 在未正式落板前,學生先學習在充氣墊上跪和站立,掌握平衡的感覺。(楊柏賢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8期]

詳細內容

玩泥沙 滾山坡 上樹屋 村校樂園 自由玩出正向教育

誰說在學校一定要小心翼翼腳踭貼地,不能追、不能跑、不能衝?有學校就一反傳統,讓學生「攞正牌」在校園內的新「公園」任跑任跳,就是攀爬、翻筋斗亦悉隨尊便。「公園」沒有師長監視,亦無風紀巡邏,大膽地容許大家「自由玩」,完全是出於對學生的信任。 走進位於元朗鄉郊的八鄉中心小學,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蝶兒在花間翩翩起舞,加上平房式的校舍設計,令人恍如時光倒流,置身於舊日的書院。「我們雖然沒有千禧校舍的大禮堂,也沒有標準籃球場,但學校勝在貼近大自然,有蝴蝶園、有貓舍、有松鼠屋,是了解生態、學習愛護小動物的最佳教室……」在城市人眼中,這間小村校有很多不足,但在校長黎婉姍眼中,這些都是小確幸。言談間,盡是感恩。 黎婉姍(劉焌陶攝) 伙拍中大 創新教育模式 推行「正向教育」的八鄉中心小學,在2017年參與香港賽馬會「正正得正」教育計劃,並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項目團隊的協助下,建立起有系統的正向教育課程及創立新穎的教育模式。轉眼3年多過去,計劃來到尾聲,重頭戲項目「地方營造」(place-making)剛剛完工。 校園未改造前,只是一幅偌大的草地。(受訪者提供) Place-making的概念,是透過創造良好的公共空間,促使持份者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學校除了是讀書、傳授知識的地方,亦應該是一個讓學生能夠和教師、同學好好建立關係的地方,就算他朝畢業、長大了,仍然會記得這裏的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黎婉姍說。 解讀民意 實現學生真正需要 負責place-making項目的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Thomas)表示,今次在八鄉中心小學所推行的工程,圍繞兩大主題,一是naturalness,要與大自然結合;二是playfulness,要夠好玩。「今次很有意思,也有別於其他工程項目。因為建築師一般以空間、環境角度出發,學校卻慣常從人、師生的角度出發,兩者怎結合呢?我們今次便來了個co-create、co-design。」 鍾宏亮(劉焌陶攝) Thomas的合作伙伴,不單是校長、教師,還有學生。他的團隊專程來到八鄉中心小學跟同學們「開會」,聆聽他們的需要。結果,綜合兩大民意,一是校園內需要有一間樹屋,讓他們可以躲進去跟朋友促膝談心;二是學校應該有一個「公園」! 由朴樹改建而成的樹屋,有木梯級圍繞着,既可滿足學生愛「上上落落」的感覺,也可讓他們坐下來促膝談心。(劉焌陶攝) 「關於樹屋,有一個女同學表達過想爬到樹頂後,再從隧道裏滑下來;有個男同學又說,想公園有跑步、踢波的地方;亦有人提議加建泳池。但我們統統都沒有做。」建築學院團隊成員之一何子偉(Jimmy)笑言,小朋友想法天馬行空,惟金錢和空間都有限,沒可能逐一滿足;但團隊會反覆思量,解構孩子背後的想法,「像那個女生,其實在表達希望有些上落的設施,男同學其實想有一個可讓他們跑、衝、放電的地方」。 樹屋(劉焌陶攝/沈雅詩攝) 最終,結集各學生想法的「正向緣地」(Permaland)在今年6月誕生了,它包括了靜態區和動態區兩部分。靜態區有由朴樹改建、拾級而上的樹屋,旁邊有一塊石春地,孩子可靜下來感受大自然;動態區則在草地上,有小山坡、沙池、木棋場,甚至是一些形狀古怪,難以命名的設施,讓學生盡情放電。 沙池(劉焌陶攝/沈雅詩攝) 小孩子輕鬆在石春地上赤腳行走,看來他們的身體也相當健康!(沈雅詩攝) 奇形怪狀設施 玩法任意發揮 環顧四周,最吸引記者目光,是一個紫色圓形的物體,是什麼來的?「我們也說不到,正因為無名,才有更多空間讓學生發揮創意。」八鄉中心小學副校長鄧鏡河答道。 「正向緣地」設有木棋場,用來推動學生參與這項結合保齡球及飛鏢的新興運動。(劉焌陶攝) 的確,你在「正向緣地」,不會找到任何解釋設施的標示牌,亦不會找到任何警告句語。黎婉姍指着另一個狀似巨型喇叭的物體補充,「例如這個東西,我們原意是做一個給孩子表演的場地,因為它的設計可做到擴音效果。殊不知,某天有個男生看見這東西,竟不是走進裏面玩,而是攀上拱起的位置。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亦失敗,但他沒有放棄,再助跑衝上去,結果成功了。我見到他非常興奮,彷彿很有成就感、滿足感。男生在上面逗留了一會,之後又像溜滑梯般溜下來」。 喇叭(劉焌陶攝/沈雅詩攝) 這個畫面,令她印象難忘,也印證到一個信念,「其實我們不需要教小朋友怎樣玩,他們自己會掌握」。 不設規條 信任孩子互望互助 不怕孩子受傷嗎?採訪當日,便有幾名學生像滾地葫蘆般從小山坡上滾下來,雖然這個山坡不算高,大概只有幾級梯級的高度,但對於慣常保護小朋友的香港家長來說,或許都會感到擔心。不過,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杜國權卻一臉淡定地說︰「學校向來有灌輸何謂安全玩的概念給學生,既然講過,便要信任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因此毋須設立規則硬要他們遵守。當然,校方亦已做足安全措施,減低學生受傷風險。」 在「多元文化成長思維日」,學校安排不同活動,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色,推動共融精神。(受訪者提供) 為促進全校同心推行正向教育,該校曾組成龐大的教師代表團遠赴澳洲,跟不同學校交流和取經。(受訪者提供) 黎婉姍同樣認為,如其師長囉囉嗦嗦,不如讓學生互相守望、互相照顧,「我見過高年級的同學在這裏對低年級的同學說︰『唔好跑咁快,小心跌吖!』這種善意的提醒,也是人的美、人的善」。 「正向緣地」目前主要是小息時開放給學生使用,校方計劃稍後為它「增值」,「希望可跟課堂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室,來到草地上堂、一起做靜觀練習,甚至恢復全日制後,開放草地給學生在這裏吃午餐」,黎婉姍期盼着說。 學校每星期都有「感恩分享」周會,推動校園建立正向關係。(受訪者提供) 為了讓學生玩得更痛快,八鄉中心小學在上學年特意更改校服設計,並貫徹正向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參與決定校服的設計和顏色,提升他們的投入感和歸屬感。結果,女孩子由連身校裙變為Polo恤配裙褲,男生亦摒棄筆直挺身的恤衫,改穿彈性較佳的Polo恤和短褲,全體學生還一律改穿白波鞋上學。校長黎婉姍笑說︰「我沒想過學生會選擇深藍近乎黑色來做運動服,他們說這樣才夠酷夠型!」她補充,新校服全用上排汗快乾的物料,使學生穿起來更舒適。 為配合「自由玩」的理念,學校特意更改校服設計,男生摒棄筆直挺身的恤衫(左一),改穿彈性較佳的Polo恤和短褲(左二);女孩子則由連身校裙(左三)變為Polo恤配裙褲(右三);運動服亦改用較酷的深藍色(右二)。(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7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英國升學:免費讀公立中小學 移英住近心儀學校有着數

自英國為港人大開移民之門後,不少家庭都蠢蠢欲動。由於只要父母持有或合資格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子女隨他們赴英,便可享免費入讀英國公立學校的福利,換言之,選校不用再像以往般,只局限於私立寄宿學校,彈性較大之餘,「荷包」也慳不少。一眾香港家長,是時候惡補一下英國學制和公立學校的基本概念,為未來鋪路。 明年起,持有或合資格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港人帶同子女定居英國,孩子除可選擇入讀私校,亦可報讀免費公立學校,彈性大很多。(受訪者提供) 人稱大衛叔叔的Hopeland Academic總監姚大衛,多年來因工作關係於港、英兩邊走,加上他的兒子也在英國生活和讀書,所以熟悉當地學制。「今趟英國的『門』開得很大,加上當地的教育全球數一數二,有子女的家庭,真的值得考慮。」 姚大衛(受訪者提供) 不過,移民始終是人生大事,而且關乎子女的教育前景,必須小心部署。大衛叔叔便綜合了香港家長最常提問的問題,一次過為大家解答。 英倫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不少學校都會經常透過不同的活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生融入英國文化,建立跨國友誼。(受訪者提供) 公立小學無「一條龍」升中 問:申請BNO簽證後,小朋友在英國讀書便一定免費? 答:不一定,要視乎什麼年級。英國的義務教育只包括小學和中學,當地學生可免費入讀政府公立學校;至於幼兒及學前班,英國政府只給予有限度資助,而大學就肯定要收費,本地生平均每年學費約9000英鎊(約90,960港元)。 問:小學學校怎分類? 答:小學相對簡單,只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是透過派位來分配學額,並以「就近入學」為原則,因此如有心儀學校,最好搬到最近的地方居住,增加派位機會。但要注意,英國公立小學沒有直屬或聯繫中學,想享有「一條龍」的升中優勢,就要選擇私立學校了,不寄宿的私校,平均每年學費約1.5萬英鎊(約151,600港元)。 3類公立中學 報Grammar須考「11+」 問:中學學校有哪些選擇? 答:中學原則上也是分公立和私立學校,但在4000多間公立學校中,可再細分為3類,分別是Maintained School、Academy School和Grammar School。Maintained School全英國約有2000間,可以用「有教無類」來形容,總之在屬區(Catchment Area)之內的申請人,學校有學額便一定收,來者不拒,因此這類學校質素比較參差;Academy School全英國也有約2000間,雖然也是透過派位申請,但這類學校有點像香港直資學校,受政府資助之餘,卻有較大的自主度,教學更多元化,有部分Academy School是需要面見申請人;Grammar School則只收精英中的精英,這種中學全英國只有約160間,競爭十分激烈,申請人須參加「11+入學試」,一般在入學前一年的9月(即在剛升讀Year 6時)及11月參與兩輪考試,考核範疇包括英文、數學、語言及非語言的邏輯思維等,成績優秀才可出線。 成績平平 入Grammar靠住得近 問:孩子成績平平,但又想入讀Grammar School,有無辦法? 答:有,住得夠近學校亦有機會。以一間位於倫敦以北,在Hertfordshire EN6的Grammar School為例,每年Year 7只有200個學額,學校一早預留30個學額給政府,又為倫敦Islington區留了20個學額,「世襲」兄弟姊妹位又佔65個,亦有10個學額是專收有音樂才華的學生,另外,經「11+入學試」考入來的,則有65個,最後剩下10個名額,就會落到住址離學校最近的申請學生手中,只要住在學校咫尺之間,就算成績平平,一樣有機會讀Grammar School。 SEN童支援足 度身訂做教學內容 問: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子女,又適合在英國讀書嗎? 答:舉手贊成!因為英國教育對SEN學生的支援,比香港完善得多,政府會把他們照顧到25歲,社會整體對這類學生亦較體諒和包容。家長首先要帶子女在所住地的Council登記,經專家評估後,再決定適合入讀融合學校還是特殊學校。在融合學校入讀的SEN學生,會獲配一名照顧者陪伴上課,協助他融入社交生活。另外,學校亦為SEN學生度身訂做教學內容、提供小班教學及各種訓練治療,非常關愛。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個案分享:寧年付35萬元學費 選私校少掣肘 Helen雖然持有BNO,但沒有享英國的免費教育,寧願每年付逾35萬港元學費,讓15歲兒子信信於今年9月赴英讀書,「一來今年初做決定時,BNO平權的消息尚未公布,但即使現在,我還是會以兒子想入的學校、想讀的科目為大前提」。 她解釋,身邊不少朋友已移居英國,因想子女入讀免費的公立學校,便需要接受選校的掣肘,「假如心儀的學校不在你所住的哪一區,便不能揀。另外,公立學校大多讀較傳統的GCSE課程,但信信想讀IB課程,那私立學校會比較多選擇」。 由萌生念頭到成行,他們大概用了一年時間籌備,而且沒有找升學顧問協助,全程自己一手一腳辦理,「其實也不難的,鎖定目標學校後,便透過電郵申請,考試、面試後,如果獲取錄,校方便會按時候發出指示,何時交學費、做肺結核測試、申請Tier 4 學生簽證等等,跟着做就可以」。 Helen說,若想取多些學校資料,不妨到英國教育展逛逛,「現在信信所選的學校,都是今年1月,在會展的教育展接觸到的。信信覺得這間學校的職員最親切,而且有Art and Design(美術與設計)、西班牙語等科目,他覺得很有興趣」。她指出,兒子今年先修讀1年Pre IB課程,之後再完成2年IB課程,即可考大學,比起要讀足4年的GCSE及A-Level課程,時間和金錢都更划算。 從未離開過父母的信信,上月隻身遠赴英國升學,展開新的學習生活。(受訪者提供) 首要尊重孩子意願 身為社工的她忠告,家長在作出任何決定前,最重要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最初信信也很抗拒到外國讀書,因為擔心自己的英語不行。於是去年暑假,我替他報讀了由英國當地大學所辦的暑期課程,是一個以繪畫、動漫為主題的課程,我陪他去了英國兩星期,親身感受過後,他又覺得無問題、應付到,最終改變初衷」。她補充,當事情是孩子甘心情願去做時,假如遇到困難,會較願意堅持,「像信信,抵埗後首一兩星期也很不適應,覺得很沮喪,我問他怎辦,他反而安慰我,說這個決定是他作的,他會堅持,叫我不用擔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多元學習:課室變「商舖」 歌詞做班名 玩轉校舍 英華師生探索「出路」

年度學習主題:為配合「The Way 」(秘密通道)的年度學習主題,英華小學每一樓層都有一條惹笑的街名,每個班房亦變成商舖,各有命名。(劉焌陶攝)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陰霾下,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社交距離,關係被阻隔;地區或國家之間,亦築起防疫堡壘,海、陸、空交通均受限制。當身處這種世界大環境之下,難道我們真的無路可走?「The Way 」(秘密通道)正是英華小學本學年多元學習要探索的課題,究竟出路在哪裏呢? 小一生每早進入班房前,都可在「歡迎里」上玩小迷宮,他們可選擇粉紅或粉藍色路線,由1踏至32,即可找到出路進入課室。(沈雅詩攝) 英華小學每年均設年度學習主題,以一個主題貫穿所有學習歷程,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今年校長陳美娟就選定了要跟學生探索「道路」,「從基督教角度,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聖經又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們當然想孩子走一條『正路』。另外,在疫情之下,很多人都覺得『無路可走』,但我正正要告訴孩子,路是人行出來的!」 今年在英華小學到處都見到這些像真度極高的大型公路指示牌。猜一猜「紓壓區」是什麼?洗手間是也。(沈雅詩攝) 歡迎里、五金巷 樓層變街道 為配合「The Way 」這個主題,貪玩的陳美娟更動員把英華小學來個大變身。校園每個角落不單貼滿各式各樣的交通標誌、本港街道的冷知識,她還「下旨」要把每個樓層化身成一條「街道」,而在這些「街道」上,則有不同的「商舖」。「這樣才有驚喜嘛!」於是英華小學多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街道名稱,例如1樓命名為「歡迎里」、2樓叫「講道理」、3樓是「手舞足道」、4樓稱「人人期望可達道」、5樓是「五金巷」,而6樓則變成「鵬程六萬里」。 校長室搖身一變成為「錫晒里」,不單寓意校長陳美娟對學生的關愛,學生也可在這裏表達對校長的敬意。中秋節前夕,便有學生專程來到「錫晒里」送贈自家製月餅給校長。(劉焌陶攝) 她說,每一層都是一個「秘密通道」,帶領學生通往未知的將來,「每個樓層,都是同級的老師一起粉飾、做裝置的,他們構思了共同的方向,每間『商舖』之間都有串聯」。 陳美娟口中的「商舖」,正是每個課室、每一班。「舉例3樓是『手舞足道』,在這條街道上的每一班名,都好像跟食物有關︰『誰輕輕叫喚鵝』、『期望再燴麵』、『梨是如此難忘記』等,乍看是一條食街,但其實每個班名又是跟歌詞有關,或許內裏還有其他意思。」 創意歌名:位於3樓的「手舞足道」,以飲食文化為主題,而店舖(班房)名稱就以歌詞演化出來。這間「誰輕輕叫喚鵝」和「期望再燴麵」,會令大家聯想起哪首歌呢?(沈雅詩攝) 然而,並沒有人確切知道,每條街道沿路會帶來怎麼樣的風光,包括作為推手的校長,「我只是給了這個框架給老師,但之後每一班、每一科怎樣去演繹,如何發揮,就由師生共同構思,小朋友有份參與,便可帶動整個學習」。 校方今學年特別設計了一款桌上遊戲,並透過不同學科教師獎贈遊戲卡予表現優秀的學生,而每張卡,都印有一些跟道路有關的小知識。(受訪者提供) 她補充,每班學生都需要就着「The Way 」這個主題共同做研究,之後各班再在早會、服飾日分享,「每個人、每班對『The Way』(道路)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可以是天空的航道,又可以是心路歷程,甚至是網絡上的路,有很多延展的空間,任由大家天馬行空,衝破一切的限制」。 主題貫穿教學 激發學生興趣 另一個層面,就是把學習主題融入各科之中。陳美娟強調,並非用「The Way 」來完全取代原有的課堂內容,而是雙線而行,「老師同樣可以教詞彙、數學、常識、音樂等,但就要使用新的切題方法,還需要根據每班的虛擬場景去發掘」。 英華小學每學年都有一個多元學習主題,上學年主題是「水」,師生在開學禮和服飾日,都齊齊扮鬼扮馬,盡情演繹跟「水」有關的題材。(受訪者提供) 她用較「貼地」的例子說明,「圖書館課,可能會多些分享關於『The Way』這個話題的圖書;音樂科也介紹相關的歌曲。但數學科的處理,則或許是把教學內容緊扣在『商舖』裏,例如要運算的難題發生在燒鵝店之內,場景轉換了,學生會學得更感興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學童護眼:三成學童半年增100度近視 專家教「睛」明網上學習

全港學童過去大半年都依賴網上學習,導致患上近視或近視加深的個案急增,約三成孩子的近視更大增超過100度。(資料圖片) 過去半年有多,全港學生大部分時間都依賴網上學習,雖然貫徹了「停課不停學」的精神,但其影響亦陸續浮現。有眼科醫生和視光師均指出,近月學童患上近視或近視加深有顯著增加的趨勢,約三成個案的近視更大幅增加逾100度,情况令人憂慮。不少家長的矛頭更直指「藍光」。究竟實情是怎樣?如何才可以搶救孩子的靈魂之窗? 10歲小五生Hannah,小一視力檢查時,發現有75度近視,從此加入「四眼妹」行列。2年後,她的近視飈升至200度,媽媽馬上讓她改用理工大學研發的DIMS近視控制鏡片,可是,仍難以阻擋升勢,而今年的增幅就更加嚇人,「今年6月驗眼有450度,9月覆檢時,發現又多了50度,現在Hannah足足有500度近視了」,媽媽Joey一臉憂心地說。 Hannah(受訪者提共) 她直指是受網課所累,「這大半年,幾乎每天也長時間對着平板電腦上堂、做功課,小朋友的近視不加深才怪」!在眼科醫生建議下,Hannah上月開始使用阿托品(Atropine)眼藥水,希望有效控制近視加深。 事實上,Hannah的情况並非個別事件,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不諱言,近半年接觸到不少類似個案,「雖然我們還在收集有關數據,但根據一直追蹤跟進的一批學童來看,單單這半年,他們的近視都平均增加了50度,有三成小朋友,更加深了100度」。他補充,在一般情况下,學童在3年內的近視增幅約100多度,換言之,目前增加的速度過急過快,問題值得關注。 任卓昇(資料圖片) 長時間望屏幕 加重眼睛負荷 Joey歸咎電子學習令女兒變成「大近視」,任卓昇指出,雖然醫學界對近視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未有最確實的理解,但一般相信,孩子是否容易患有近視、加深速度快慢,都跟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父母有深近視,子女出現近視的機率比其他人多12倍」;至於環境因素,則包括閱讀時間(reading time)長短,以及日照戶外活動時間(outdoor time)多寡等。 「小朋友在課室上課,他們會不時望老師、望黑板,不是全程屬於近距離的reading time,但過去半年,小朋友則主要是screen time(屏幕時間),上Zoom課堂,只能專心地望着電腦屏幕。」任卓昇說,長時間聚焦,睫狀肌需要持續收縮繃緊,會加重眼睛負荷,久而久之會令眼球拉長,導致近視。 日照戶外時間少 致近視加深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固然對眼睛健康有損,但長期缺乏戶外活動時間,同樣是幫兇,「有研究發現,陽光可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這種荷爾蒙有助抑制眼球拉長,但每天平均要接觸2小時日光才有效果」。他指出,香港小朋友在疫情前,戶外活動時間已經不達標,日均只有1.5小時,疫情爆發後就更差,每天或少於半小時,日照戶外時間減少,亦是導致學童近視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由理工大學研發、兩年前面世的DIMS近視控制鏡片,運用「光學離焦」設計,鏡片密佈300幾個離焦小區,臨牀上指可有效減慢兒童近視加深速度約五成。(資料圖片) 因此,任卓昇鼓勵家長,在做足防疫措施下,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不是說要在烈日當空下做什麼活動,而是研究指出,光照度有1000Lux或以上,就有助抑制近視加深。即使陰天或在樹蔭下活動,光照度已經有5000Lux,非常不錯」。 但若情况真的不許可外出,他建議在日間,也多讓孩子坐在窗邊作學習活動,「因為在室內,光照度一般只有100至500Lux,這些光照度,對控制近視起不到作用,唯有坐近窗邊,光照度會再多少少」。 室內燈光的光照度只有100至500 Lux,折射到枱面時會再減少,因此閱讀、做功課時,除開上廳燈或房燈外,還要加閱讀燈或枱燈,令光照度提升至600至700 Lux。(沈雅詩攝)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卸任會長、註冊眼科視光師鄭偉澤亦表示,近來接觸的學童,幾乎全部都有近視加深的問題,「有個11歲女孩,2018年還是250度近視,近日來驗眼,已經加深至500度,需要佩戴控近視鏡片」。惟他指出,在這個非常時期,學童需要經常使用電子產品學習,即使佩戴特製鏡片,效果亦未必理想。 註冊眼科視光師鄭偉澤指出,閱讀距離和環境光暗,都會影響瞳孔和睫狀肌的調節,學童避免加重眼睛負荷,就要維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沈雅詩攝) 至於不少家長矛頭直指「藍光」,坊間亦紛紛推售防藍光眼鏡,鄭偉澤指出,科學家曾在動物身上做研究,當動物大量及長時間接觸藍光,會對牠們眼睛的感光細胞造成嚴重傷害,引致黃斑病變,但就沒有足夠研究說明,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藍光,會傷害人類的眼睛結構,「我們日常從發光體接觸到的藍光,其實很微弱,最主要是在夜間或暗黑環境下使用電子產品,光暗對比太大,屏幕釋出的藍光,才會干擾人體的生理時鐘,影響睡眠質素」。 防藍光眼鏡標準:專家對於防藍光眼鏡的作用持中立態度,但提醒家長選購時,要參考國際標準指引,包括阻隔藍光率約25%,鏡片透光率則要有99%。(資料圖片) 任卓昇同樣指出,藍光一直存在於日光,從來毋須過濾,而電子產品所釋放的藍光,會否對眼睛構成傷害,醫學界暫時未有很強烈的證據,「所以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時,是否需要佩戴防藍光眼鏡?我覺得這是家長的個人選擇,如果覺得戴了會安心些,我不反對,反正戴了亦不會損害視力」。 過濾藍光逾25% 或影響情緒 鄭偉澤亦強調,不反對經常使用電腦的人士佩戴防藍光眼鏡,但他提醒,必須選購符合國際標準指引的眼鏡。「我留意到網上銷售的防藍光平光眼鏡,質素參差,更有聲稱『有效阻隔35%藍光』、『鏡片有92%高透光率』,其實這些都是不合格。」 防藍光鏡片(左)比一般普通鏡片較黃、較暗。(沈雅詩攝) 他解釋,由於藍光亦有正面作用,有助穩定情緒,減少抑鬱,若過濾太多,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藍光不是阻隔得愈多就愈好,根據國際標準,阻隔25%左右已經足夠,因為阻隔得愈多,會令人沒精打采,亦導致鏡片愈黃、愈暗,影響透光率,不符合鏡片要有99%透光率的國際標準要求」。 抗疲勞鏡片兩視區 助控近視 如果想紓緩數碼視覺疲勞,鄭偉澤認為佩戴抗疲勞眼鏡更實際,「這些鏡片,有兩個視區,一個用來閱讀、看近物,另一個用來看遠物,減少眼睛的調節負擔,對預防或控制近視加深都有幫助,但一定要找視光師驗配」。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英華仔回歸校園 「兄弟」互打氣

英華小學的小一「弟弟」,高舉自家製並寫有自己名字的紙牌,等候由校方配對的「哥哥」前來相認,場面恍如在機場接機,既搞笑又溫馨。(劉焌陶攝) 叮噹叮噹……叮噹叮噹……昨日(29日)全港校園傳出的上課鐘聲,好像特別嘹亮,或許是因為第二階段復課的緣故,所有學生都回歸學校,場面特別熱鬧。雖然很多學校早已在9月1日舉行過網上開學禮,但亦有學校為隆重其事,選擇昨日再辦開學活動,其中傳統直資男校英華小學,便搞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打氣日」! 因疫情關係,全校900多名「英華仔」不能一如以往地全部坐在禮堂聽校長的訓勉,大部分學生都要留在班房觀看轉播。然而,昨日因為有不少師兄專程到來為一班小師弟打氣,他們不單為該校本年度的多元學習主題「秘密通道」(TheWay)主持揭幕儀式,還士氣高昂地帶領大家喊叫「Ying Wa Cry」口號,聲音響徹禮堂,激情澎湃的氣氛,相信坐在課室的同學們,隔着電腦屏幕都感受得到。 陳美娟校長昨日一早站在門口歡迎久違的學生,心情興奮。(劉焌陶攝) 學表達感情 英華重視學術,更重視兄弟情。校長陳美娟笑言,男性常習慣把心事、情緒埋藏,當「爆煲」時就已太遲,所以作為一間男校,致力讓男生從小學習表達感情和關愛,「我們一直推『兄弟情計劃』,每個四年級的『哥哥』,都會配對一個新入學的一年級『弟弟』」,『哥哥』要負責照顧『弟弟』,『弟弟』有什麼需要,亦可以去找『哥哥』幫忙」。 不過,因為今年一年級和四年級並非同一階段回校復課,「兩兄弟」未能第一時間見面,於是陳美娟便利用這個「時差」,為他們彼此製造驚喜,「在9月1日網上開學後,我們請四年級的『哥哥』,每人都為自己的『弟弟』親手寫一封信,當9月23日『弟弟』回校時,我們便轉交給他們」。 舉紙牌相認 由於「哥哥」一直只知道「弟弟」的姓名,卻不知道他們的樣貌,昨日校方便安排他們相認。一眾「弟弟」都高舉着自家製並寫有自己名字的紙牌,站在禮堂內等候「哥哥」來憑名相認,場面恍如在機場接機,既搞笑又溫馨。4A班的翰霖,一直期待見到1A班的俊翹,他憶述,當年自己初來甫到時,有幸得到一個好「哥哥」照顧,「他很疼愛我,令我很有安全感」,翰霖期望自己也能充當好「哥哥」,照顧俊翹。他也立即坐言起行,帶俊翹簡單遊校園一周,並提醒他各種規矩。俊翹則謂,很開心結識到翰霖,希望日後多相約「哥哥」一起小息。 四年級的翰霖(右),帶着初來甫到的小一生俊翹(左)遊歷校園。(劉焌陶攝)

詳細內容

小發明家:小六生研發AI垃圾桶 自動走近收口罩

漢師德萃學校小六生Rio研發的智能垃圾桶,當中第二代(左)加入了AI人臉識別系統,當他手上的儀器偵測到有人戴着口罩入屋,垃圾桶便會自動趨前並打開蓋,方便用家立即棄掉口罩,然後再關蓋。(劉焌陶攝) 最理想的學習,是把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在疫情期間,有一班小學生便運用他們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學到的知識,自製防疫用品。雖說不上是驚天動地的發明,產品也未臻完美,但學生敢於創新、反覆實驗的精神,已值100分! 文︰沈雅詩 疫情肆虐,大家回到家中,當然想第一時間把口罩處理好,避免把病毒帶入屋。在漢師德萃學校讀小六的Rio,同樣有這種想法,於是靈機一觸,設計出一個人工智能垃圾桶。「我的構思是,當大家一踏入家門,儀器便識別到我們戴着口罩,於是垃圾桶就自動『走』過來,再打開蓋,讓我們把口罩放入去。」 Rio是學校Elite STEM Maker的成員,對STEM有基礎概念,也熱愛發明。今年初,疫情尚未全球爆發時,Rio便帶着自己研發的第一代智能垃圾桶,隨教師遠赴英國倫敦出席當地教育科技展(British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Show,BETT)。他笑言,自家設計「識郁」的垃圾桶,靈感源自經常躲在房間看書的姊姊,方便她足不出房也可以掉垃圾,「那時我用兩組微型電腦編程,配合gesture sensor(手勢識別感測器)模組去操作垃圾桶的移動方向及開關。不過,那個垃圾桶用紙皮製造,不太耐用」。 不斷改良 科學融入防疫生活 其後新冠病毒疫情愈趨嚴重,Rio每天都要佩戴口罩,於是他立即改良設計,希望把智能垃圾桶應用到實際生活上。德萃小學部創新及教學研究主任馬卓麟說,這就是STEM的精神,「要不斷嘗試改良,把科學知識融於生活」。 馬卓麟(劉焌陶攝) 人臉識別入屋者有否戴口罩 為了讓垃圾桶懂得找出需要服務的對象,Rio用上AI人臉識別系統來提升功能,「我從不同角度,影了70多張不同人戴上和沒戴口罩的相片,再供AI系統學習,並在微型電腦上連接不同的組件及模組。當AI系統偵測到有人戴着口罩入屋,便會向垃圾桶傳輸指令,於是垃圾桶就沿指定的軌迹趨前,然後開蓋,讓入屋者可立即棄掉口罩,再待5秒後自動關蓋退回原處」。他補充,這個智能垃圾桶的好處,是用家在家門前已經處理好口罩,減低把病毒帶入屋的風險。 DIY搓手液:漢師德萃學校小二生Shine參考網上資料,自製消毒搓手液,成分包括蘆薈、水和酒精。(劉焌陶攝) 來自德萃小學的小五生Levin,為鼓勵小朋友勤消毒雙手,發明了這部「包剪揼」消毒液機。她同樣使用了AI人臉識別系統,訓練電腦辨認出手掌出「包」的姿勢,當小朋友做對動作時,綠燈會亮起,內置的泵隨即擠出搓手液;若做出「剪」、「揼」等其他動作,消毒液機便不會作反應。(劉焌陶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勿讓「真相」變臉

  《我也想說實話啊!》作者:提姆‧霍普古德(Tim Hopgood)。繪圖:大衛‧特茲曼(David Tazzyman)。譯者:吳其鴻。出版社︰三采文化。(作者提供) 我想大家一定聽過年幼華盛頓砍掉父親最喜愛櫻桃樹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當中想帶出的信息是「誠實」。  在疫情反覆下,香港人難免會感到憂慮和苦悶,因此,找了在出版社工作的友人推介關於正向繪本的書單給我選讀,希望可給大家介紹及打打氣。 提姆‧霍普古德(Tim Hopgood)的《我也想說實話啊!》,書名非常吸引,再加上大衛‧特茲曼(David Tazzyman)生動活潑的畫風,不能不借來細細品味一番。今次介紹的,是由吳其鴻譯的中文翻譯繪本。 作者利用了擬人法把「真相」塑造成人物,立體地呈現出來。「他」與阿瑟的初次相遇是在踏腳踏車出了意外的時候。看到這裏,讓我聯想到年幼的華盛頓剛砍掉爸爸最喜愛的櫻桃樹,那時的他,與「真相」亦是初次相遇。當然,作者使用玩味的筆觸引進峰迴路轉的情節。阿瑟在回家途中相繼地碰上朋友,心生恐懼的他,開始千方百計地把「真相」掩飾過來。他試圖把「真相」的外貌誇張起來;然而,他想了想亦不是辦法,於是,又把「真相」外貌稍作歪曲一下。如是這般,每遇到一名朋友,阿瑟便把「真相」稍為搓圓撳扁,到最後,設計出一個就連自己都難以信服的「真相」。回到家,阿瑟怎樣在媽媽面前演繹「真相」,好解決這場危機?同時,又怎樣面對未知的後果呢?   文︰呂美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日常小故事 讀懂兒童權利

每個家長都會竭盡所能保護自己的子女,不讓他們受到身心傷害,但與其待有事情發生時才處理,不如及早教導孩子保護自己。最近坊間出現了一套好幫手,讓家長可以輕鬆地透過圖畫故事,教導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權益,學習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繼而學懂如何處理危機,避免受到傷害。 《孩子是百寶箱》圖書系列,透過簡單的日常生活例子,教導小朋友學習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劉焌陶攝) 文︰顏燕雯 模特兒:Murphy & Nathan 聯合國發布的《兒童權利公約》包含4個範疇: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這些權利雖然屬於世界上每一個小朋友,但單靠字面闡述,對孩子們來說可能有點深奧。如果換個方式,把概念化成以小朋友為主角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不但能輕易帶領兒童認識自己應有的權利,同時可讓家長學習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習尊重孩子選擇 《孩子是百寶箱》圖書系列,是以兒童權利為主題的工具書。作者兼出版社閱讀點創辦人Michelle Leung是兩孩之母,與國際培幼會合作出版。她撰寫這系列圖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她愛孩子、重視孩子。「一直以來,我透過國際培幼會助養了來自世界各地10個小朋友。我真的很喜歡小孩子,所以特別關注他們的權益。我留意到坊間雖有一些提及兒童權利的圖書,但不夠全面,有些亦寫得很含蓄,例如以動物代替受害者,令小朋友看書時難以投入,我想寫的是一套完整的、屬於本地的系列圖書。」 現時訂購一套7本《孩子是百寶箱》圖書系列,可獲贈閱讀點護照及獎勵貼紙、索繩背包及求救警報器,送完即止。(劉焌陶攝) 以小朋友第一身寫故事 Michelle跟國際培幼會的團隊提出構思後,大家一拍即合,隨即建立創作團隊,花了超過一年時間蒐集資料及個案研究,以《兒童權利公約》4個範疇作創作藍圖,加上國際培幼會提供的保護兒童資訊,完成一套7冊的《孩子是百寶箱》。系列包括《我們是自己身心的主人》、《不,跑,說1》、《不,跑,說2》、《對欺凌說不》、《請給我個擁抱吧》、《對暴力說不》及《我們都是平等的》,都是以小朋友第一身去寫的短篇故事。所有書都備有中、英文版本,並有實體書和電子書,適合4歲以上小朋友與爸媽共讀。 Michelle在女兒仍是嬰孩時,已每天跟她講故事,這個習慣至今未間斷;而這次創作《孩子是百寶箱》,囝囝囡囡也有參與及提供意見,因為Michelle希望把小朋友的觀點角度和感受加進書中。(受訪者提供) Michelle自女兒呱呱墜地已開始為她講故事,至今女兒和兒子已分別13和11歲,她仍堅持每天的story time,享受這個歡樂時光。作為一個提倡親子閱讀的母親,當然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閱讀這套圖書。而為了協助家長共讀,書中也加入不少互動元素,例如內容重點會配上特別的顏色和字體,提醒家長留意;每隔數頁也會有一些小問題,或者是小遊戲如找物件,方便家長引導小朋友分享,以及增加孩子閱讀時的投入感和記憶。家長亦可以在閱讀點網站下載閱讀手冊、海報及小手工等,令整個閱讀過程變得更有趣,做到最佳的親子交流。 書中加入不少互動元素及趣味遊戲,讓家長更易掌握親子共讀的竅門。(劉焌陶攝) ■INFO 《孩子是百寶箱》圖書系列(一套7本) 售價︰原價$630,優惠價$580,每套出售圖書當中的$100將捐贈予國際培幼會 (香港) 作守護兒童項目之用 訂購網站︰https://readingmile.boutir.c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網上學校:課堂全面搬到線上 網上學校抓緊教學進度

讓學習重回正軌 網上學校開課!(劉焌陶攝) 德萃幼稚園Online School很多時以4人小組上課,務求師生有更多互動,學生學得更好。(劉焌陶攝) 今個新學年,史無前例地要在網上展開。但汲取了上學年停課的經驗,今學年不少學校也調整了應對策略,化被動為主動,務求把教與學的進度抓得更緊。有進取的學校甚至成立Online School(網上學校),決心把網上學習變成常態,繼續發揮學校的原有功能。 文︰沈雅詩 「今個新學年,我們成立了St. Hilary’s Kindergarten Online School和St. Hilary’s Primary Online School!」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興奮地宣布,他期望,藉這個新概念,讓大家一起反思學校的功能與價值。 他不諱言,上學年德萃不論幼稚園部和小學部,都跟全港大部分學校的心態一樣,「停課不停學嘛,盡做啦」,亦相對比較重視傳授知識與技能。然而,今次Online School會比之前的網上學習更有規劃,而且同時兼顧傳授知識與技能、建立正確態度,以及培育社交能力的學校功能,「日校應有的功能, Online School都做得到,唯一是無法發揮到照顧兒童這個角色」。 幼園4人小組上課 師生多互動 在具體執行上,幼稚園和小學Online School各有不同安排。幼稚園在周一至五,會有20至30分鐘視像課堂,除周一「主題及藝術日」和周五「活動日」分別以班本及級本實行外,其餘周二、三、四均採取小組教學,由1名教師教授4名學生,「涉及知識、技巧的課堂,如教英語拼音、數學等,我們會分為小組,希望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德萃幼稚園.幼兒園(太子校舍)校長羅素紋說。另外,Online School更為每名學生提供每周一次、一對一的視像英語對話環節,提升孩子英語聽、說能力。 朱子穎以網購比喻Online School,指兩者同樣因為賦予了新價值,所以即使疫情過後,也會演變成常態。(劉焌陶攝) 短片指導功課 隔周發放教材包 不過,基於保護幼兒的眼睛健康,Online School每天不會多於30分鐘視像課堂,但會提供重溫學習內容及功課指導的短片,讓家長和學生配合需要去觀看。德萃幼稚園.幼兒園(馬鞍山校舍)校長林佩儀強調,學生並沒有因為實時課堂短而「蝕底」, 「配合教學短片,其實學習內容是沒有減少,跟在學校上課沒有分別」。學校還會隔周向家長發放作業及教材包,讓學生在家使用。 與實體課無縫接軌 「間房」分組討論 小學部的規劃就更加細緻。朱子穎說,從今以後,學生手冊既有實體課堂的時間表,也會有Online School的時間表,「我們不知道何時復課,也估不到會否再停課,但當再停課時,師生全體便會立即轉至Online School繼續上課,做到無縫接軌」。 由今日起,德萃的小學生將恢復「全日制」上課,上午6節以傳統學科為主,下午2節,則有功課堂及其他非學科類課堂。德萃小學校長高思敏透露︰「下午課節會輪流上德育課、強調動手做的DreamStarter課程、主題探究活動、今年增設的外語課,以及由教師主領的其他學習經歷等。」 她續稱,不僅時間表,就是上課模式,Online School都可跟實體課堂看齊,「總之就像平日上課,有需要分組時,教師便『間房』讓各小組去討論。另外,關顧工作一樣做足,開學首兩星期,我們會有online campfire環節,以小組形式,雙班主任每次邀請6個學生傾談分享,彼此認識;在早上8:50至下午3:30期間,學生有什麼問題,都可以online找到教師;每月仍然會舉行生日會;就是『拔尖保底』的工作,也會繼續在Online School實行」。 德萃幼稚園Online School隔周發放作業及教材包,讓家長可協助孩子重溫所學。(劉焌陶攝) 同步錄影 「聽唔切」可隨時重溫 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補充,新學年,學校將全面採用Microsoft Teams平台,相信有助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新平台可以把網上視像課堂同步錄影,好處是例如『間房』作小組討論時,平台會自動把各『房間』的討論情况實時錄影,各組學生有否認真討論、討論期間是否有精彩觀點,都一目了然,這些反而在實體課堂,靠教師一對眼、一雙耳,未必可全盤掌握。另外,學生亦可在21天內隨時重溫各錄影課堂,那就不用再擔心『聽唔切』、『抄唔切』」。 這一切都印證了朱子穎的「網購」比喻,「網購百貨漸漸成為大家的生活常態,不是因為大家無法外出,才選擇網購,而是大家不介意多等幾天取貨,來換取比較貨品、參考其他客戶評價,甚至是24小時客戶服務查詢等網購帶來的新價值。Online School 與網購一樣,因為Online School 有其本身價值,所以即使疫情過後,仍然會演變成常態」。 自從宣布成立St. Hilary’s Kindergarten Online School和St. Hilary’s Primary Online School後,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右一)便不斷和團隊內其餘5名校長開會,務求運作更暢順。(劉焌陶攝) Happy School兼顧體藝、心靈課 素來有Happy School之稱的救恩學校(小學部),在新任校長歐偉民的掌舵下,新學年也會重新規劃一個「半日制」的網上課程。「上學年停課,我們的教師錄製了很多教學影片,也有跟學生上視像課堂,但形式有點像導修課,讓學生自由參與。不過,今個學年將有所轉變,我們會訂立更具體的上課時間表,所有學生也必須依時上課。」 他表示,由於無法預計疫情還要延續多久,因此,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逐步重回正軌。9月份,救恩學校暫定每天上午讓初小生上3節課,高小生則上4節課,每節40分鐘。「雖然課節變得珍貴,但仍然會有音、體、視藝等課堂。」 救恩學校只有18班,師生關係密切,歐偉民(站立者)有信心在無法面授的情况下,仍然支援到所有學生。(受訪者提供) 無可否認,每天3、4節視像課,比起學校的實體課堂會減少,但因為要平衡學生的眼睛健康,歐偉民認為這個安排暫時最適合,「救恩學校向來推行正向教育,其中一項正是positive health(身心健康),所以,我們都希望盡量減少學生的screen time(熒幕使用時間)」。他補充,該校以往下午時段也是作其他學習活動,不上傳統課堂,有信心學生即使在家,亦會善用這段自主學習時間,「救恩學生都很喜歡閱讀,從閱讀中也可獲得知識」。 縱然新學年暫時只維持網上教室,但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靈健康,每早在正式上課前,特設20分鐘班主任課,「處理班務之餘,也請班主任分享聖經故事、跟學生一起祈禱,始終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有很多憂慮,希望這段小小的時間,可以把平安和盼望帶給小朋友」。 救恩學校(小學部)新任校長歐偉民,為學校重新規劃了一個「半日制」的網上課程,關顧學生學業之餘,也關顧他們的心靈。(林靄怡攝) 救恩學校下午時段向來不上傳統課堂,讓學生作其他學習活動。網上課程同樣採取這種模式,下午時段交由孩子自主學習。(林靄怡攝) 村校特設時段解答功課疑難 位於鄉郊的八鄉中心小學今學年亦變陣,「要有一個新思維,9月不是『復課』,而是『開學』了!學生不能再抱着2至6月時『悠悠閒』的心態,每天只Zoom一堂,否則學習進度會滯後。」校長黎婉姍說。 為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自己已「回歸」校園,她透露,新學年網上上學時間表會盡量貼近學校沿用的模式,但只上半天,「上學時間是上午9時至下午1時,周一至五都有早會,之後正式課堂,除主科外,亦包括音、體、視藝、成長課。開學第一星期是適應周,只上3節,之後會逐步遞增,預計至9月尾時,每天學生會上9節課,每節20分鐘」。 八鄉中心小學校長黎婉姍不諱言今學年將變陣,會把教與學的進度抓得更緊。(資料圖片) 黎婉姍強調,今學年會要求學生交功課,「之前停課,我們的確不是很強烈要求學生一定要交功課,但今學年希望做好一點」。為協助學生解決功課上的疑難,校方於每天下午2至3時設有campfire時段,由教師在網上解答問題,「亦可透過學校的WhatsApp發問,這是今個學年我特別開設的,方便家長、學生隨時找到支援」。 另外,在上學年提早放暑假前,該校未趕及替小五學生考「呈分試」,黎婉姍表示,將安排在10月初舉行,「我們沒有跨境生,但有一個尼泊爾生目前正身處尼泊爾,已請她盡快回港,有信心趕及10月20日前向教育局遞交學生成績」。 八鄉中心小學新學年會要求學生交齊功課,亦在下午設立campfire時段,由教師解答學生功課上的疑難。(資料圖片) 雖然新學年學生暫時未能回校上課,但八鄉中心小學也致力在網上教室模擬校園的學習氣氛,希望學生盡快收拾心情。(資料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