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兒孫自有兒孫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是「莫為兒孫作馬牛」,沒想到《增廣賢文》都有過時的一日!看看周遭願意為子女做牛做馬的父母,前後左右都會有。我要是繼續引用林則徐家訓:「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應該是對牛彈琴現實版了吧? 父母愛子女心切,總是希望為他們籌謀,鋪最好最容易行的路,希望孩子日後的生活條件質素有保障,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只不過父母認為最好的,最適合子女的,為了子女做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所以有父母死慳死抵,死捱爛捱,搏命搵錢務求子女豐衣足食,為了仔女日後生活有保障,當然要買多層樓好讓第日他們結婚有屋住。 30歲變「殘孩」 父母還不肯放手? 如果父母有經濟能力負擔得起,成功有父母幹,買幾多層樓都得,始終中國人最鍾意買樓保值,不需要羨慕,更加無需要妒忌。尋常百姓家的孩子只能慨嘆這些機會不屬於我?廿四孝父母怎捨得讓子女失望?結果把自己的公屋奉獻出來給子女抽居屋的有,好不容易才供完樓,再加按給子女做首期的有,買層樓二按三按借錢給子女做首期的一樣有。只是負責還錢供樓的,同樣是父母。 其實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層樓嗎?一生人追求的,只能是穩定嗎?既然父母有條件有能力,子女應該有最雄厚的本錢最有利的條件,追隨夢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讀不讀名校,讀不讀大學,讀什麼科目,從事什麼行業工作,一樣大把前途。任何可能性都有,為什麼父母還是要全面操控不肯放手? 另一個極端,就是父母過分保護溺愛縱容,反正屋企不用憂柴憂米,最見不得子女吃苦,所以子女什麼都不用做,安然安心做蛀米大蟲,宅在家中起居飲食樣樣侍奉周到。可以殘廢到30幾歲人食餐飯,父母都要樣樣餸菜切粒剪細去骨,先至食。最令我眼火爆的,不是那個「殘孩」,而是那對父母的緊張和誠惶誠恐,說實話,其實兒子絕對是個受害人,即使他是弱智的,都不需要如此被照顧吧!他日父母雙腳一伸,留下寶貝「殘孩」點算好?有錢請工人,都不懂得如何用,完全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世途險惡人心難測,一個唔覺意誤交損友,那下場可以很淒涼很殘酷。 養兒一百歲 學習九十九 以前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現在我會說養兒一百歲,學習九十九,做父母的絕對需要與時並進,還要不斷反省自省,和不斷長大的孩子互相學習,一起成長。不能夠總是以我認為的、我懂得的,把個人意願凌駕子女的意願。 供書教學把子女撫養成人,是父母的責任,盡了責任,就好了。我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能給子女們的最好,就是無條件地支持信任和愛,子女肯定很幸福!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庭有教:幫助孩子吃出精神健康

(圖︰黃清渝) 有學者綜合41項研究,發現健康飲食可以改善情緒。以蔬菜、生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食,而且少吃紅肉及加工食物的「地中海飲食者」,患抑鬱症的機率較其他類型的飲食者低三成三!箇中原因,是地中海飲食含較高纖維素、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多酚,能夠保持精神健康。 高脂高糖食物 有礙身心健康 學者又發現,少吃高脂及高糖食物的人,患抑鬱症的機率低兩成四。原來高脂及高糖食物可以引致慢性發炎。發炎是人體自我防禦機制,急性發炎可召喚免疫細胞對抗外來入侵,但慢性發炎可能會令身體免疫系統失常,攻擊正常細胞,除了增加患癌風險,亦會阻礙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傳遞物質,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大人小朋友都應讓多吃蔬菜、生果和豆類,少吃高脂及高糖的食物。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幫助孩子吃出健康:(圖) 1. 以身作則: 孩子會模仿家長的飲食習慣。家長吃得健康,孩子都會吃得健康。 2. 讓孩子多嘗試: 家長可以多提供不同顏色、不同口味、不同質感的健康食物,令孩子對不同的健康食物產生好感。 3. 不輕易放棄: 若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家長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讓孩子品嘗那種食物。例如:孩子不喜歡吃紅蘿蔔,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喝混有紅蘿蔔的果汁。孩子可能需要試15至20次,才會接受新食物。家長讓孩子嘗試新食物時,應該特別營造一種放鬆的氣氛。如果孩子願意嘗試,家長可以給予即時讚賞;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亦可以坦然接受,毋須責罵或「賄賂」孩子(如:「如果你吃紅蘿蔔就讓你吃雪糕!」)。 4. 設定限制,提供解釋: 完全禁止孩子吃某種食物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令孩子更加喜歡那種食物。對於高脂高糖的食物,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應該吃多少:「吃得太多糖會咳嗽,爸爸不希望你咳得辛苦,我們每天只吃一粒好嗎?」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爸爸陪伴的4件事

每年5、6月,都是筆者最忙碌的日子,因為母親節、父親節的緣故,所以經常接受學校、教會和研討會的邀請,鼓勵新一代的爸爸、媽媽要加油。今年亦不例外,父親節當日,我應邀去了馬鞍山一間教會,分享新一代爸爸面對的新處境、新挑戰。平日講學和分享,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可是,今年的父親節心情特別沉重。 孩子心聲 渴望爸爸相伴 「爸爸,雖然你身處於外地加上新冠肺炎的影響,我們已經一年幾沒見了,你過得如何呢?」 「爸爸我想跟你說:『你在天國住得習慣嗎!有沒有想念我呢?』你知不知道我今年已經13歲啦!」 「爸爸,你好像從來都沒有向他人傾訴過,我對你的了解很少,你也甚少提及自己的事情。」 「爸爸,你平常工作忙。但是你回到家,我都想把我一直沒說的心裏話一一向你傾訴,可惜機會很少。」 「很快就到父親節了,你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我們很掛念你。我和弟弟一起很開心地生活,你不用擔心。時間彷彿過得很快,不知道你現在生活如何?不知道你會不會做運動或聽音樂?」 這些都是我在今個父親節的1分鐘演說比賽中,聽到的孩子心聲。參加者都只是10多歲的年輕人,但從他們口中,我感受到孩子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情。與此同時,他們亦很成熟,明瞭爸爸的難處,體諒生活逼人,導致一家人被迫分離。我的兒女和他們的年齡相若,細聽時,心情特別沉重,就好像是自己的兒女向我道出心聲一樣。誰說青春期的孩子眼中只有朋友,沒有父母?從這近100個青年人的心聲,我肯定了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和任何成長階段的小朋友一樣,同樣需要爸爸的指引、關懷。他們的內心,仍然很渴望有爸爸相伴。 父愛,只能靠你自己給予 但對今時今日新一代的爸爸來說,能夠付出時間,與子女建立深厚的關係,的確不容易。以下4項,是我在教養上的一些心路歷程,與各位爸爸分享,彼此鼓勵︰ 1. 想跟子女建立感情,爸爸必須投放大量時間相伴才能成就。陪伴對於子女來說很重要。 2. 要為孩子創造珍貴的父子/父女快樂回憶,例如一起踏單車、行山、遊戲或看電影。快樂回憶,是需要爸爸刻意安排的。 3. 要定期抽時間與每個子女單獨相處,讓他感到「擁有」父愛的一刻。父愛,只能靠你自己給予,不能假手於人。即使金錢和禮物亦無法代替。 4. 媽媽與子女關係親密,並不能「自動轉帳」這些關係給你。父子/父女關係要你親手經營。 各位父母,子女首12年成長的時間非常寶貴,爸爸值得付上成本代價去爭取更多相伴的時光。孩子的成長歷程是不會等你的,錯過了,便不能回頭。加油! 文:溫南聲(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成長思維與教育的未來

對未來,我們會有不同的想像,有樂觀展望的一面,但將來的不確定,也會叫人審慎保守。2019年開始的全球疫情,帶來生活各方面的新常態,卻沒有減慢工業社會4.0(又稱為第四代工業革命)的發展。所謂工業社會4.0就是相對於前代工業革命的機械化(1.0)、電氣化(2.0)和資訊化(3.0),而第四代的智能化,則以人工智能、雲端計算、機器人技術、3D立體印刷之應用為主導。 於1913年創建現代工業流水生產線的福特汽車公司,近月公布人工智能提升了生產效率近百分之十五。早前國際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也發表報告,指出八成五受訪企業因疫情而加速了工作電子化。可見在後疫情的時代,全球會進一步智能化,到底教育界、家長和學生準備好了嗎? 樂於學習 應付巨變 世界經濟論壇分析在2018至2022年期間,約四成二的工種已改變了所需的主要技能,就業技能的供需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因此樂於學習的心態,將是應付巨變的關鍵。 我們怎能樂於學習呢?英國教育學家Sir Ken Robinson提出學習其實是世上自然不過的過程。人類是具創意、喜歡協作的群體。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也發現人類大腦本有無窮的可塑性,人類是最會學習和利用工具的生物。她提倡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理論,當一個人從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改變過來,她/他的行為和習慣亦隨之改變,發揮無限的想像和潛能,讓成長伴隨人生。 成長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和家長的參與尤為重要。教師和家長不應以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來定義年輕人的價值,忽略了改變的可能。舉個例子,假如籃球員在球賽有不同表現,教練不要只着眼於其入球得分,而是嘉許持之以恆的努力和挑戰,讓學生親身體驗運動的樂趣不在於賽果,而是持續發現自我成長的方向和可能性,從反思學習中產生成就感。 智能化社會創新教育 既然要幫助年輕人樂於學習,我們的學校又有否建立開放的組織文化,促進團隊的創新學習呢?教師和家長又是否擁有成長思維?現時全球的主流教育系統源自於18世紀的第一代工業革命,革命帶來當時世代的新常態。如今世界走進新階段的智能化,年輕人的事業觀和幸福觀與上一代截然不同,教育政策亦應變革,重新想像未來導向的教育,創建樂於學習的社會文化。 文:鄧希恒(香港教育大學領導創新型學習組織文學碩士(LILO)課程主任) 張立健(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部博士生)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避免孩子受到欺凌(三):幫助孩子面對校園欺凌

(圖:黃清渝) 若孩子出現多項與欺凌相關的情緒變化,家長一定心急如焚。這個時候,家長先要深呼吸冷靜下來,再找一個好機會與孩子耐心討論: 主動詢問:家長可以向孩子描述自己的觀察,並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况,例如:「我看到你手臂不時有些瘀傷,心裏覺得很擔心。你的安全對媽媽來說十分重要,你可以告訴我你在學校是否遇到什麼事情嗎?」若孩子說「沒事」,或者顯得不想回應,家長可以用肢體語言去安撫孩子(如:握着孩子的手、輕拍孩子的膊頭、擁抱孩子),告訴孩子「媽媽永遠都在這裏,永遠都願意聽願意講」,之後再找別的機會問孩子相類的問題。 積極聆聽:若然孩子願意分享,並開始透露被欺凌的過程,家長可以反映孩子的情緒,並把情緒背後的原因複述出來。這樣做可以令孩子覺得有人明白自己,亦會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忙,例如: 孩子:「小明把我的文具扔到垃圾桶……」 媽媽:「小明無緣無故把你的東西扔進垃圾桶,你一定覺很憤怒?」 孩子:「我覺得很丟臉,我去撿回文具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在笑……」 媽媽:「全班同學面前在垃圾桶撿東西,我也會覺得很尷尬。」 肯定孩子:當家長了解孩子的情况,並充分表達同理心後,可以告訴孩子:「謝謝你告訴我遇到的困難。被人欺負絕不代表你做錯了什麼,亦不代表你比其他人弱小。」家長可以引用自己兒時遭遇,或其他名人為例子(如:名導演Steven Spielberg、荷李活演員Tom Cruise、奧運金牌得主Michael Phelps、大企業家Elon Musk都曾經在年幼時受過欺凌),令孩子明白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歷。 討論策略:若家長認為孩子可先嘗試自己處理事件,便與孩子討論如何應對在學校面對欺凌者。若有需要,家長可以在家與孩子作角色扮演: .挺起胸膛、雙手垂直放在身體兩邊。 .不回應對方及繼續向前行,眼神不閃爍,與對方保持短暫而精神的眼神接觸(約3秒)。 .保持平靜而不表現傷心,不乞求對方,也不向對方發怒。 .離開現場並前往自己的朋友、老師處,或其他人多的地方。 若這些處理方法無效,或家長發現情况已經非常嚴重,需要成人直接介入,家長可以主動和校方接觸,與教師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父親節大平反

Vinic爸爸當了8年父親,度過了8個父親節。每年,都過得很開心。可是,我在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父親節總是給母親節比下去?這是極不人道的差別待遇。 蒐集了一些爸爸對父親節的看法,最特別的包括: .母親節外出吃飯慶祝,爸爸負責結帳;父親節外出吃飯慶祝,也是爸爸結帳。這兩年應該少了人會外出慶祝吧。不過,在家吃飯,同樣要爸爸付外賣帳單。 .母親節,孩子都花盡心思為媽媽預備禮物。可是爸爸每年都只是收到孩子的勞作、心意卡。 .有些爸爸不喜歡特別慶祝,但心裏又害怕孩子對這天毫無表示,這些內外交戰折磨不少爸爸。 .有些爸爸會說:「堂堂男人,有需要特別慶祝父親節嗎?」 你是好爸爸嗎? 無論你是否跟這些爸爸想法一樣,但敬請留意,那天只有爸爸是主角,不要輕易放棄這個機會。 稍等,在行使權利前,要先履行義務。你,有當一個好爸爸嗎? 或許我們要自我評估一下,是否當上了一個好爸爸。例如,跟孩子關係如何?最近一次聽到孩子說「愛你」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爸爸會單獨跟孩子相處,來一次二人約會呢?最近一次聆聽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還記得嗎? 跟孩子相處 時間多少非關鍵 如果你能夠答到以上問題,而這些事都是近來發生的,那實在太好了。要做好爸爸,在「6A品格教育」裏,「時間」(Availability)是一個關鍵,是每一個好爸爸都需要付出的。 這裏說的是Availability,並不是Time。即是,時間並不以多寡去衡量。假如爸爸是一個大忙人,「如何花時間跟孩子相處」比「花多少時間跟孩子相處」更重要。 當我們跟孩子相處時,一起經歷的,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記憶,而這些記憶是帶有情感,能陪伴孩子一輩子。陳奕迅其中一首歌叫《單車》,當中有以下幾句︰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間怨我壞 可知我只得你承受我的狂或野」 的確,或許我們都是大忙人,可是爸爸永遠是孩子心中的巨人,就算爸爸只是默默陪住家人,什麼也不做,還是會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回想我這8年的爸爸生涯,為孩子付出的一點一滴,都滴進他們的心裏。父親節,或許不是特別地備受重視,甚至孩子每年都是重複以手工勞作作為禮物(其實這些禮物是非常珍貴,只是頭幾年當爸爸才可以收到)。但爸爸們不要忘記,我們要先當一個「受得起」父親節的爸爸,才去要求家人如何看待這個節日好嗎? 祝爸爸們有一個溫馨愉快的父親節。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博士潮媽「減法」教育

鄧潔儀(右)美滿的四人家庭。(作者提供) 談及背影,我們會想起朱自清的散文。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一級講師鄧潔儀博士的背影,就成為她兒子的兒時回憶片段——媽媽坐在窗前寫博士論文,兄弟倆在她背後玩耍,每次喊媽媽,都必能得到媽媽的回應。20年過去,他們始終念念不忘媽媽當年瘦削堅強的背影。 兒子出生後,鄧潔儀暫別教職達8年,以照顧及陪伴兒子成長至小學。其間,她繼續深造,先後取得教育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因她深信:「如果我遺失了自己,我也會遺失我的孩子。」 這位媽媽從未遺失自己和孩子,兒子成年後出國求學,仍與媽媽保持密切聯繫,經常透過視像通話和媽媽聊心事。見面時,他們會給媽媽擁抱表達愛意,甚至還牽着她的手逛街。親密的母子關係羡煞旁人,這一切歸功於她對兒子的付出及對教育的研究。 「三階段」育兒寶典 回顧過去,她和筆者分享「三階段」的育兒寶典,分別是出生至9歲,10至14歲和14歲後,媽媽的角色可以用「學走路」來比喻。起初,孩子顫顫巍巍地站着嘗試向前走,媽媽需在身後彎下腰扶着他,給他指引;當孩子能搖晃前進,媽媽可在他摔倒時才伸手扶他;當孩子會走路了,媽媽只需坐在一旁,看着他跑跳。 在第一階段,媽媽需給孩子足夠的愛,安全感有利形成獨立的個體。隨着孩子長大,會遇到很多誘惑,家長需要的是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要教育他守規則,做「應做」而非「想做」的事。面對衝突的處境時,告訴他「鐘擺理論」——鐘擺左右兩端仍有很多選擇的空間,先讓孩子思考,再一起討論,找出解決方案。 很多媽媽應該和筆者有同樣的困擾,孩子1歲後脾氣愈來愈大,遇到不順時就哭鬧滾地,抱起後更變本加厲。筆者會放他在安全的地方任他哭鬧,若無其事繼續做自己的事,當他不哭時馬上走過去抱起他表揚他,告訴他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漸漸地,他哭鬧的頻率減少了,時間也縮短了,這大概就是鄧博士所言規則的力量。 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第二階段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媽媽的角色着重於陪伴、信任和尊重,並容許他挑戰既有規則,相信他會做出合理的決定。當他的決定與家長意見不同時,我們可以不認同,但要理解箇中原因。當自己過分使用母親權利時,要主動跟孩子道歉。在第三階段,媽媽的信任對象從孩子變成自己,相信自己前兩個階段的努力,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找到屬於他的人生目標。 隨着孩子成長,媽媽的參與度愈來愈少,鄧博士的「減法」教育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開了好頭,就等着享用孩子烹調的鮮美魚湯吧!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http://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鬆開執念自有生命的火花

早前觀賞動畫電影《靈魂奇遇記》(Soul),讓我有很多反思。故事講述主角Joe在中學教音樂,常感懷才不遇,夢想是成為出色的爵士樂鋼琴家;好不容易獲得大顯身手的機會,卻不幸意外身亡。他心有不甘,誓要把靈魂從鬼門關拉回來。他發現只要說服不肯誕生為人的「靈魂22號」尋找「生命的火花」,他就有機會死而復生,重返人間。 靈魂奇遇記的啟發 父母普遍「望子成龍」,期望兒女成為律師、醫生、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擁有所謂的「成功人生」。為此有些父母千方百計催谷子女,報讀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或興趣班,只要子女稍為達不到要求便大聲指罵。但這往往招致反效果,令子女愈來愈提不起勁學習,甚至因壓力沉重患上情緒病。 電影中的Joe執著於圓夢,認為這是生於世上最大的意義。可是他為爵士樂天后Dorothea伴奏後,卻沒有預想的狂喜,只覺得「原來不過如此」。Dorothea跟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小魚追求活於大海,大魚告訴牠「你就在大海中呀」,小魚卻說自己只是在水中,牠渴望的是大海。 平淡不等於平庸 我們常被灌輸「要追求夢想,才無悔人生」。正如Joe渴望偉大成就,努力爭取當然很好,可是如果小朋友像靈魂22號,沒有世人眼中驚天動地的夢想,又是否等於一事無成?22號歷經千年,有不同偉人當他的生命導師,但他仍未找到「生命的火花」,但當他進了Joe的肉身,感受到pizza滋味、微風送爽、落葉之美,初嘗人間細碎美好的他,有了當人的渴望。大夢想與小確幸都可以是生命的火花,毋須比較。人生的意義,不以是否熱中於追夢來量度,懂得活在當下,即使恬靜平淡,人生也可以充滿「火花」。淡如水,細細品嘗一樣能嘗出甜味。人一旦習慣,容易變得麻木,要常提醒自己打開五感生活。 好好感受每道微小 電影兩個主角形成強烈對比,一個不想生,一個不欲死;一個苦苦追尋,一個無欲無求。其實沒有誰比誰高尚。我小時候很喜歡打籃球,夢想成為NBA球員,這當然遙不可及,但我沒因此而放棄打籃球。人生可以有很多追求,卻不一定翻天覆地才叫成功。在教育路上與孩子同行同成長,期望他們得到愛、懂得愛,細味與子女及學生相處的每個當下,一樣讓我充滿力量。 人生有很多難處,孩子未必達到父母心中所想,但讓他們開拓自己的路,可能比強加「偉大理想」在他們身上走得更遠。孩子自有其生命軌迹,就由他們好好感受每道微小。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英基重英文 有利直資私小面試 問◢ 女兒現在讀英文及普通話的學前班,在家活潑,會講句子,背到《三字經》、《弟子規》,可以用簡單英文交流,喜歡聽故事、寫字、畫畫。現獲ESF(英基學校協會)及根德園幼稚園取錄。小學想她入讀直資或私校,中學打算到外國升學,但也有機會留港讀書。家庭經濟來說,讀根德園會較充裕,ESF則剛好。 兩間學校教學模式完全不同,讀ESF怕她中文不好,讀不上也轉不回普通學校。根德園聽聞功課比一般學校深及多,更要背默,還要外補英文,小朋友和家長可能好辛苦,但另一方面或對升小有優勢。報小一我們有15分,校網62,只靠叩門和大抽獎,升一線學校有難度。現在煩惱哪一間幼稚園才適合。 答◢ 在香港,如果小朋友只得15分而又想報讀一線官津小學,唯有用「大抽獎」和「叩門」兩招,而大抽獎和叩門都有運氣成分,所以沒有sure win的!還是憑實力報直資私小比較可靠。不過很多直資私小要用英文來面試,似乎ESF容易練好英文,加上女兒活潑可愛,應該有機會考入心儀直資私小,何况流利的英語對叩門面試亦有幫助!至於中文,小朋友既然背到《三字經》和《弟子規》,在家再多講一些中文,應沒問題。 聖心有機會直升小學 問◢ 女兒是非常內斂的小孩,對男性或說話比較大聲的人都表現非常害羞,不敢直視或接觸,亦不敢在班中答問題,課堂專注力較弱,很難坐定。在街外都是跑跑跳跳,十分喜歡戶外活動,在家中獨自一個則喜歡畫畫聽故事,寫字認字等能力不錯。請問選中西區嘉諾撒聖心幼稚園,還是學之園幼稚園比較適合?家住青衣區,似乎校網不理想。考慮搬41網考九龍塘官立小學或往11校網,目標是入讀嘉諾撒聖心學校。 答◢ 其實答案已在你的問題中,既然你想搬到11校網而目標是嘉諾撒聖心,便揀選其幼稚園吧!聖心有機會直升小學,又是傳統名校,只要學識「坐定定、守紀律」便可以了!學之園沒有直升小學,也要與他人競爭,未必適合你女兒。 25分選呂明才機會大 需搬屋 問◢ 家住荃灣,持宗教分,自行有20分。心儀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馬灣),但自行機會很微,孩子叩門能力弱。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則是校友身分,持25分,但路程遠,沒有校巴。葵青區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又如何,自行機會大嗎?應怎樣選擇呢? 答◢ 用25分報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是有很大機會的,不過遠又沒有校巴,唯一解決方法是搬去沙田。葵青區全完第二小學在65校網排名第4,亦不錯,20分也有機會。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輔助模式教養 從「心」建立好品德(staticnak1983@iStockphoto) 做父母的,一直被教導要從小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美德,以培育出謙恭有禮的小朋友。這些美德本質沒有錯,然而採用「社會化模式」教養(socializing mode parenting),即透過控制及改變兒童行為來切合社會和文化的規範,或會為小朋友的心理發展帶來影響。近年不少西方育兒專家都倡議,家長改用以兒童為中心的「輔助模式」教養(helping mode parenting),用同理心跟孩子連結,並按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進程,來協助他們逐步建立美德。 遇到以下情景,你會怎樣處理? 你和6歲兒子走路途中,他說很累,想你抱。你會跟他說什麼? 幾個家庭一起聚會,你的兒子正在把玩自己帶來的玩具車,小明跟媽媽走來問他借來玩,但兒子說不願意。你有什麼想法? 新年團拜,一個親戚熱情地走來,要求你3歲的孩子跟他打招呼,孩子因為怕生,表現得很不自在,不久更哭起來,你會如何應對? 4名現任及前任的教師,Jeff(左起)、Karen、Alice和Michell均相信,「輔助模式」教養比傳統模式更能培養出有主見、主動及富同理心的孩子。(朱安妮攝) 操控行為迎合社會 或影響心理 上述場面,相信家長都不會陌生。面對孩子「扭抱」,對白往往是「6歲的小孩不用媽媽抱了,要自己走路才對啊」,又或是「你乖乖,自己走,等一會我買雪糕給你」;面對別人的請求,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兒子表現得落落大方,於是對他說「朋友之間應該要互相分享」,努力游說他把玩具車借給小明,甚至「加多兩錢肉緊」施壓,「這麼自私的話,我下次不買玩具給你了」;至於見到長輩,必然要打招呼,慣常會說︰「小孩子要有禮貌才行,叫叔公吧!」又或者以身作則先作示範,然後鼓勵子女跟親戚打招呼。 時至今天,我們大多數家長仍奉行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社會化模式」育兒法。然而不少育兒專家,包括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者、澳洲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均指出,此法有其不足之處。他在著作中提到「社會化模式教養把重點放在兒童的『好』行為上,多於他們的情緒健康狀態,卻忽略了好行為其實是由健康情緒自然引發」。他認為,建基於兒童身心發展的「輔助模式」教養更值得推崇。 在香港,把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翻譯成《善養小童成大同》的慈善機構「教育大同」,亦十分支持「輔助模式」教養,聯合創辦人之一黃斯薇(Michell)說,主流的教養模式,只強調孩子需要符合社會的規範和期望,並不主張他們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必然包括負面情緒,但這正是大家眼中的『不好』,我們一直被教導,社會只需要『好』、『乖』、『聽話』,能達到美德標準的孩子」。   傳統的「社會化模式」教養,只會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非去理解他們。(maroke@iStockphoto) 按身心發展 培養「發自內心」精神 團隊成員翁志明(Jeff)強調,他們並非要否定傳統美德,「有禮貌、愛分享、負責任等,都是好的美德,只是在『社會化模式』教養下,孩子毋須明白為什麼要分享便『被迫』分享;還未知道為什麼要講禮貌時,就『被迫』講禮貌。那麼孩子只能做一個表面『乖』的孩子,因為唯有守規矩才會被肯定、被愛」。他補充,如果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有禮貌、愛分享、負責任,沒有問題;但要培養出「發自內心」的精神,其實需要一段很漫長的過程。 教育大同另一名聯合創辦人周凱旋(Karen)笑言,自己便是「社會化模式」育兒法的受害者,「我媽媽是一個很重視禮貌的人,小時候每次見到親戚,她都提示我要叫人。但其實我渾身不自在,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是跟我直接交往,我對他們沒有感情,根本開不了口。久而久之,我甚至害怕見到長輩,怕他們嫌我不夠得體,同時亦產生羞恥感,不明白自己為何這樣差勁,不能夠主動叫人」。 因着這份「童年陰影」,促使Karen改以「輔助模式」培育下一代,「兩個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代她們叫『爺爺、嫲嫲』的,因為我知道她們不想叫」。Karen相信,透過父母身教,孩子會逐漸明白打招呼是什麼一回事,當他們心理準備好,自然會跟着做,用不着向他們施加壓力。 新的育兒方式更尊重孩子的自由,讓他們流露真實的情緒。(szeyuen@iStockphoto) 自小「被迫」分享 內心矛盾不解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輔助模式」教養,「教育大同」伙伴企業「教育大同社企」計劃出版相關繪本系列,作者之一關月婷(Alice)指出,「社會化模式」教養不單影響童年,並可持續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她便曾經因為Jeff吃了她一包心愛的薯片而心中惱怒,「我由細到大,都被教導要share(分享)。當下其實很不開心,因為我只得一包,而且不容易買到,但又不知道自己原來有權say no。內心很矛盾,一方面嬲Jeff掠奪我的薯片,另一方面亦責怪自己『小家』、『自私』,十元八塊的薯片也斤斤計較」。她說若自幼有機會捍衛自己的東西,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思想應該不會如此複雜,反應亦不會這樣大。 平等溝通 無一方專制「話事」 初接觸「輔助模式」教養的家長,或許會疑惑,是否即是孩子「想點就點」?甚或父母要「卑躬屈膝」,事事遷就?Michell斷言否認,「沒有人需要屈就,爸媽不用,小朋友亦不用」。她解釋,「輔助模式」教養只是鼓勵家長從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需要,但當自己或外在有局限,不能滿足小朋友時,可跟他協商一個「雙贏」的方案。Michell以「扭抱」作例子。「可和孩子商量,如果媽媽抱你一會,讓你休息,你亦自己走一段路,讓媽媽休息,可以嗎?又或者索性大家都坐下來休息,待體力恢復才一起走路,這樣又好不好?」Michell強調,最重要是讓小朋友跟父母站在平等位置上溝通,而不是讓任何一方專制地「話事」。 文︰沈雅詩 (註︰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教育大同社企」正籌備出版融合了「輔助模式」教養概念的繪本系列。(受訪者提供) ■知多啲 睇繪本認識不一樣教養 「教育大同社企」正籌備出版融合「輔助模式」教養概念的繪本系列《芊芊和比比》,並透過預訂形式眾籌製作經費。整個系列包括《媽媽抱!》、《第一次到朋友家過夜》、《分享》、《與親友聚會》和《泡泡大發現》共5本,合共$500。另外,為幫助家長了解自己的教養模式,教育大同社企亦設計了一個小測驗,有興趣的,不妨進入網站探索一下。 繪本眾籌計劃︰bit.ly/3wL2Z2Y 教養模式小測驗︰bit.ly/3daDgc4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