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專家:8歲女為韓星發脾氣 擴闊生活圈子學包容

問:女兒今年8歲,一年前迷上韓星,她喜愛少女跳舞團體,去年開始替她報了K-pop跳舞班,現在幾乎一天到晚都在看女團的YouTube。她更開始愛上跟風打扮,又要留很長的頭髮,又說要買黑色緊身衣服,我覺得這不是一個8歲小孩應有的行為,她的童真還應該保留多幾年吧! 最初覺得問題不大,因為她年紀還小應不怎麼會去「追星」,但近來發覺她與哥哥、朋友對話,甚至家庭聚會中,都只是說韓星的事,要是有人說一句韓星不好的話,她便會很生氣,甚至發脾氣。有一次她更偷偷把零用錢買了很多韓星產品,原本她的零用都只是儲起來,我們說過買什麼都要先問父母的。我怕她如此沉迷會令她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甚至影響學業,不知如何跟她說呢? 答:就家長來信看來,這小妹妹開始有些不太理想的行為出現,例如父母曾跟她說過要商量下才可動用零用錢,她卻偷偷用來買東西;別人說了她不喜歡聽的話,她又會發脾氣等。 如果個案中主角已是初中年紀,她便踏入了有自己主張的階段,也會出現一些和父母對抗的行為,需要用不同的手法處理。但這妹妹才8歲,實在太小,思想仍未成熟,父母應把握時間和她好好談談,加以引導。 擅用零用錢破壞誠信 可收緊規則 第一,先說零用錢的運用,父母應告訴女兒偷偷使用零用錢,會令他們不開心,因為當初大家約定了買東西要先問過父母,現在誠信打破,爸媽會對她失去信任。在此情况下,父母就要把規則收緊。其次,要她知道買回來的東西是否有用?家中是否有位存放?要知道當孩子愈高年級,所需要的空間愈來愈多,到時這些明星物品要放在哪裏呢?這些討論目的是讓女兒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因為即興想買便買,不顧後果。 第二,妹妹在同輩間的話題只有一個,就是韓星,實在過於狹窄。如果父母覺得女兒因為太空閒才這樣迷戀明星,不妨安排一個時間表給她,如看課外書、去郊外玩,透過網絡或書本認識不同範疇的人物,如體育明星、畫家、音樂家等,甚至是飼養寵物,讓她擴闊生活圈子,接觸多些不同的事物。其次,她為了別人批評而發脾氣的行為也過於偏激,年紀小小已缺乏自制能力,將來要糾正便更困難。父母要告訴她每個人對不同事物也會有不同看法,亦可問她:「如果你批評別人時別人也向你發脾氣,你會有何感受呢?」讓她明白包容的可貴,不要只懂得排除異己,學習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文:顏燕雯 資料提供: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服務經理梁翠雲(註冊社工)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疫症蔓延時 繪本的暖意

凱琪的包裹——作者:坎達絲‧弗萊明 繪者:史黛西‧崔森‧麥昆 譯者:劉清彥 出版社:台灣東方(網上圖片) 鵝太太的好主意——作者、繪者:佩塔.科普倫斯 譯者:許慧貞 出版社:小魯文化(網上圖片) 在這一罩難求的抗疫日子裏,我想起《凱琪的包裹》和《鵝太太的好主意》這兩本書。 《凱琪的包裹》是作者根據母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經歷寫成。戰後歐洲人窮困,物資缺乏,故事的小主角——荷蘭的凱琪,一家也不例外,只能靠甘藍菜和薯仔維生。有一天,凱琪收到美國兒童救助協會寄來的包裹,裏面有肥皂、毛襪、朱古力及一封信,來自美國的蘿西在信中表達了她的祝福:「希望這些禮物讓你們的日子變得很有光彩。」看來普通的3樣東西,在當時都是奢侈品,凱琪不但感受到來自異國滿滿的心意,更感到自己的幸運,且樂意和大家分享。凱琪回信道謝,故事就這樣展開了,在蘿西和凱琪的書信往來中,蘿西知道了凱琪及家人朋友們日常所需。蘿西開始在學校、教會募捐罐頭食物、衣服,因此凱琪收到包裹愈來愈大,物資數量和種類也愈來愈多。凱琪十分樂意和鄰居、朋友分享她的包裹。來自美國的包裹陪伴着荷蘭小鎮居民渡過一個漫長冬天,迎來了春天,當鬱金香長出綠芽時,凱琪也做出了一個行動…… 另外一本《鵝太太的好主意》,講述鵝太太種了一些蕪菁(大頭菜),打算拿到市場賣掉掙錢,然後買一個鍋子煮東西。在前往市場途中,遇到牛小姐、鼠小妹、貓大叔……蕪菁一早已換成其他東西,鵝太太手頭的東西一直在換,到市場前,鵝太太手上拿的是……每次交換完,鵝太太並不理會是否划算,自己有沒有吃虧,她總是樂觀地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我怎麼沒想到呢?」離開市場時,她也沒有帶着鍋子,為什麼會這樣? 故事中尋啟示 艱難中抱希望 在不同情景下看同一本繪本,可能會有不同感受;繪本中總有一絲暖意,說不定這兩本書會為我們帶來啟示。最近,口罩、清潔用品、米、廁紙等日常用品供應緊張,大家如何面對?正如凱琪在信中提到:「你的友誼不但填飽我們的肚子,也振作我們的精神。」經歷困境時,別忘了互相支援,在艱難中依然懷抱希望。 口罩當手信,口罩當利市,口罩比名牌手袋更值錢,是怎樣的一回事?疫情嚴峻時,物品價格,由誰定訂?市場?供需?你會用什麼來換一個口罩?商人又是用怎樣心態對待口罩的交易?發國難財、配給制、關懷弱勢社群?鵝太太以物易物,物盡其用,給最需要的人,是簡單、深刻的哲理。 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如何面對困境及善用物資,相信孩子也有好主意。 文︰澄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網上教學推介:優質英語讀物 網上開放

全港學校仍然要停課,為幫助學生「停課不停學」,牛津大學出版社為學生和家長開放大量網上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家中也能持續學習,緊貼教學進度。相關網上學習資源豐富,除了包括150本優質英語讀物及教材、英語遊戲Apps外,還涵蓋學前教育、小學及中學不同科目的內容, 包括中、英、數、生活常識、美藝及品德教育,適合學童在家自學。 網址:bit.ly/38HvaUW 整理: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網上教學推介:小學閱讀教材 限時免費

在香港學校停課期間,商務印書館由即日起至3月31日,免費開放中文網上閱讀平台「階梯閱讀空間」給全港小學生使用,以支援全港小一至小六學生在家中繼續學習。 此平台集結了大量題材廣泛的優質閱讀材料,包括「百科知識」、「文化、通識」、「文學、故事」、「名篇、名著」及「文體閱讀」5個項目,學生可自主閱讀及分享交流。文章按照小學6個年級,共分成13個閱讀級別,透過不同程度的文章及練習題,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費用:全免 登記網址:bit.ly/39N56I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抗疫繪本 總有一本幫到手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武漢肺炎)疫情的陰霾下,日常生活都變得不一樣,成年人的躊躇不安、高度戒備,都會令小朋友的腦袋冒出十萬個為什麼?家長要解釋得清楚,並不容易。這時候,不妨借助孩子最愛的繪本來打開話匣子。近日城中便有不少有心人,把當前的社會狀况用圖畫故事表達出來,今次我們蒐集了多本免費電子抗疫繪本,風格、程度各有不同,總有一本幫到手!   文:沈雅詩   要選書,家長們各有心水,甚至更有家長親自為孩子撰寫繪本。創辦親子社交平台「HelloBonnie國際親子台」、現職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的吳凱霖(Bonnie),其作品《不一樣的2020口罩下的微笑》更是她的處女作,「第一次為小朋友寫繪本吖」!Bonnie與丈夫沈旭暉育有兩女,分別是5歲的雪雪和3歲的雪糕,她說,今次出繪本,緣於兩個寶貝女對「武漢肺炎」充滿疑惑﹕「試過找資料跟她們解釋,但說完,她們反而更多問題。真的人人都要戴口罩?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吃蝙蝠呢?」 修讀兒童與家庭教育的Bonnie,於是以孩子的視角,深入淺出地創作了一個有關抗逆的故事,雪雪和雪糕聽得入迷之餘,貪婪地再向媽媽提出一個要求﹕「除了聽故事,還有得看故事嗎?」就這樣,Bonnie便把腦海中的故事化成文字,又找來創作單位「U MadeThis?」繪圖,促成了《不一樣的2020口罩下的微笑》的誕生。翻開此書,頁面經常出現一個獨個兒滑手機的小女孩,她躺在沙發時會滑手機,吃飯時亦滑手機,連去公園玩也滑手機,「雪糕每次看見這個小女孩,都嚷道︰『她常看手機吖!』」。Bonnie坦言,想透過今次疫情,鼓勵大家也反思一下,以往有否把手機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當生活日常都變得不再一樣時,原來親朋好友可以在免於恐懼下相聚,也不是必然的。 雖然此時此刻日子很艱難,但Bonnie不忘給小朋友送上安慰,「只要大家都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加倍小心,我相信這個城市一定會康復,到時我們便可以除下口罩相見,再見到一個充滿笑容的地方」。 《不一樣的2020  口罩下的微笑》配圖(smile01、03、06、13、19及23) 作者︰ 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繪者︰U Made This? Bonnie︰雪雪(右)和雪糕(左)對於「武漢肺炎」充滿疑惑,媽媽Bonnie(中)唯有親撰繪本,跟她們解釋清楚。(受訪者提供) 其他推介:   《農曆新年在家過?》 作者、繪者︰香港繪本館 連結︰bit.ly/2ucKkml 一直推動親子閱讀的香港繪本館,在全港學校停課期間,繼續鼓勵家長多跟小朋友閱讀圖書。為方便大家足不出戶都有好書看,並幫助小人兒更了解新型肺炎,該館編輯團隊製作了一本電子繪本《農曆新年在家過?》,歡迎大朋友小朋友免費下載。 故事講述主角老鼠仔穿起賀年服,可惜,今年牠無法像以往的農曆新年般跟親友拜年利市,為什麼呢?原來是有一種新型病毒作怪,大家都怕被傳染。此書詳述此病毒被發現的經過、傳播途徑、病徵及預防方法,資料十分詳盡,但文字較多,年紀較小的讀者,可能需要家長伴讀才理解得到。 《給心心的繪本——可怕的武漢肺炎》 作者、繪者︰ lokki lau@Draw a dream 連結︰bit.ly/2vAxBKA 插畫家Lokki Lau育有一對分別10歲和2歲的子女,為了讓孩子更明白什麼是武漢肺炎,這個有心媽媽,分別為兩兄妹度身訂做了適合他們年紀閱讀的繪本,並大方地公開作品,免費讓各家長下載。其中《給心心的繪本——可怕的武漢肺炎》屬於幼兒版,大獲網友好評,指內容簡單易明,畫風可愛,實用指數很高。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不明生不明死,因此,Lokki用了最簡單的方式讓小人兒了解到,如接觸到新型冠狀病毒,會被帶走,便再也不能玩玩具,再也不能吃「肉肉與甜甜」,再也去不了公園及再也見不到媽媽,好使他們感受到這肺炎的可怕。此繪本亦有正確教導小朋友如何好好保護自己,並鼓勵小人兒懷抱希望,等到「醫生叔叔研製出疫苗或解藥」,就能成功「捉走」武漢肺炎。此繪本還附有中、英文視聽版,令親子共讀變得更有趣! 《抗逆小夥伴Dr Dumo et al 》 作者、繪者︰李揚立之醫生 連結︰bit.ly/2HtqJRP 《抗逆小夥伴Dr Dumo et al 》的作者李揚立之(Lucci),她的身分很特別,既是骨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插畫家,為了加深小朋友的衛生意識,Lucci花了3個晚上,創作了一本抗逆繪本,還選了8種動物包括獵豹、雪豹、家豬、獅子、長頸鹿、北極熊、黑猩猩和三趾樹獺化身成醫生,跟小豆丁一起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長頸鹿醫生在「家居注意事項」單元,提醒大家歸家後切記脫鞋和洗手,而且廁時要蓋上廁板;獵豹醫生則在「如何正確戴口罩」單元,建議小朋友使用外科口罩或正確尺寸的醫護用N95,亦教他們如何正確戴口罩。其他單元還包括「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常見病徵」、「外出注意事項」、「個人衛生」、「提升免疫力」、「洗手七部曲」。大小朋友快跟着8個小伙伴的貼士,一起做好防疫措施吧!   《給孩子的防疫繪本》 作者︰Marina 繪者︰Karen Aruba & Ki 連結︰bit.ly/2vFvTHB 作者Marina是一名媽媽,正修讀教育博士課程,眼見疫情擴散,她希望透過創作電子繪本,與孩子共同上公共衛生一課。全書14頁,最值得一讚的是,除提供不少防疫資訊外,還刻意加入很多互動空間,讓在親子共讀時,小朋友有機會抒發自己的感受。「失望、害怕、混亂、憤怒、苦悶、無聊、擔心要上班的爸媽……」爸媽也可藉此了解子女此刻的心情,加以輔導。   《新型冠狀病毒 抗逆遊戲書》 作者、繪者︰校長貓媽媽 連結︰bit.ly/3bJTCqW 校長貓媽媽(Cat Lau)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多年,是幼稚園前校長,她創作的這本《新型冠狀病毒 抗逆遊戲書》,不單有得讀,還有得玩。書中透過填充、選項、連線、填色等小活動,幫助幼兒對是次疫情有更多的了解外,還可以學習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概念!作者相信2至7歲幼兒會特別感興趣。  

詳細內容

問專家:體感遊戲 難代替戶外運動

問:8歲兒子以往喜歡踏單車,又愛到公園玩,但自從半年前,有親友送了一部遊戲機給他後,他便開始沉迷打機。現在兒子放假也不願出街,只顧打機。運動少了,除身形發胖外,我也擔心他發育受影響。究竟長期不運動會影響發育嗎?我知道有些體感遊戲配合遙控器,可以用來玩體能遊戲,例如打網球或跑步,其實玩這些遊戲可代替運動嗎? 答:打機可帶來強烈刺激感,對於成年人及小孩來說確有很大吸引力。然而,打機多數是坐着玩,一玩則隨時坐上數小時,加上長期低頭,屈起手肘,打得緊張時,更會不自覺地縮起肩膀,有可能引發上交叉綜合症,導致頭部前傾、胸口後移等惡劣姿勢,亦會令肩頸肌肉過勞及繃緊,引發各種痛症。 打機增近視風險 影響肌肉發展 雖然孩子仍在發育階段,身體柔韌度較成年人高,就算經常處於壞姿勢,短時間內未必察覺有痛症。但長遠而言,也會增加近視風險,更令孩子肌肉發展不平衡。8至12歲是身體發育的黃金期之一,正常情况下,骨架成長得較肌肉快,可是當小朋友經常坐着不動,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狀態,便有可能追不上骨骼的生長,最終減慢成長速度。 少接觸陽光 不利骨骼健康 來信家長提及的體感遊戲,邊玩邊郁動身體,驟看似是做了運動,但始終是在室內做,益處不及戶外運動。因在室外時,空氣較好,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外,多接觸陽光亦可攝取維他命D及幫助吸收鈣質,有利骨骼健康。而且根據人體生理時鐘,在白天運動,既可增加荷爾蒙分泌,亦可提升運動表現,促進血液循環。 其實孩子在學校上課時,已經長時間坐定定,因此十分建議他們在課餘時多參與不同運動,尤其是球類活動,可訓練孩子手腳靈活度、空間感、身體協調及肌力控制等。另一方面,也可學到與朋輩相處及合作。整體而言,對健康及情緒也有益處。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樹葉石頭畫 繪出自然美

多觀察身邊事物,注意日常生活點滴,是吸收繪畫所需養分的好方法。很多時候,學生在繪畫創作時,往往因為「想不到」而令畫作停頓下來,應如何改善?答案就是開首兩句。 石頭畫本質屬大自然,今期嘗試以另一大自然元素來對應! 1. 找一塊色澤較深的石頭,樹葉用鮮艷的紅色,使其與枝幹帶點分別(繪圖︰Miss Rita) 2. 參考植物的形態來繪畫,注意葉子大小變化(繪圖︰Miss Rita) 3. 在石頭表面塗上薄薄的底色,以較感性的筆觸來繪畫。簡單幾筆便告完成,效果不錯(繪圖︰Miss Rita) 4a. 特意找來這塊枯萎及有少許崩爛的樹葉,襯托這塊也有點「缺」的石頭(繪圖︰Miss Rita) 4b. 上色時,輕輕按着葉子邊緣,向外落筆,確保顏色不會滲進葉邊(繪圖︰Miss Rita) 4c. 完成外圍色彩後,加上葉脈便告完成。功成身退的樹葉,也是一個意外收穫(繪圖︰Miss Rita)   繪畫Q&A Alex Li:什麼光線下繪畫最理想? 自然光是首選,但需配合家居環境;而自然光也有時間限制和受天氣影響。至於其他非自然光源,可考慮專為書寫而設計的枱燈,可以調節光暗配合個人需要。最後提一句,光線太強或偏黃,會對作畫造成不良影響,前者會令作品整體色調較深,後者則會在調色時引起色差。 文、繪圖︰Miss Rita 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齊齊防疫:天馬行空解釋防疫 洗手戴口罩加點趣

想孩子認真清潔雙手,並習慣揉手最少20秒,爸媽可跟他們玩邊洗手、邊唱歌的遊戲。(gahsoon@iStockphoto) 「戴口罩吖!」、「不要四處摸!」、「趕快洗手吧!」這三句話,相信最近經常掛在爸爸媽媽的嘴邊。可小不點卻不知天高地厚,家長猶如「對牛彈琴」,便禁不住吊高嗓子,語氣亦愈來愈重。其實疫症已經夠惱人,不想再為此「家嘈屋閉」,究竟可以怎樣做呢? 文︰沈雅詩 疫症爆發期間,大小朋友的心情都難免受影響,專家建議家長應保持正向思維,以免影響親子關係。(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總監兼註冊社工陳香君表示,今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爸媽確實有必要好好向孩子解釋風險,並做好預防措施。但如果孩子年紀尚小,仍在「唔識死」階段,她建議家長可套用小朋友的語言和想法解釋,例如把疫情說成︰「現在出現了一隻很危險的細菌(病毒),若被它捉着,它便可能會帶走你。從此,你就見不到爸爸媽媽,又沒得吃糖果,也玩不到你喜歡的玩具。」 不過,說出事情的嚴重性後,陳香君說,家長也要告之問題是有出路,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不亂摸東西、減少去街、增強免疫力等,「細菌(病毒)便不能捉走你」,以減低小人兒的不安感。 孩子天生手多多,喜歡摸東摸西,洗手卻「求求其其」,常常「濕」手當洗手;戴口罩對他們來說,更加是艱巨的任務,反抗指數甚高。陳香君建議家長,可把洗手和戴口罩變成有趣的活動,增加孩子的參與意欲,她提供了以下幾個點子︰ 陳香君(資料圖片) 邊洗手邊唱歌 為延長洗手時間,可建議小朋友每次洗手,都哼一首喜歡的歌曲;或由小豆丁點歌,爸爸或媽媽負責唱,以增加趣味。 預告戴口罩不適 每次戴口罩前,都先跟小朋友預告戴上口罩後會有什麼感覺,例如或許呼吸會不太暢順,但只要習慣下來就問題不太,此舉是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創作口罩故事 不妨天馬行空,把口罩形象化成為一個能抵擋敵人(病毒)的盾牌。當替口罩賦予正面角色,小朋友對它的抗拒程度又會減低,肯乖乖戴上的機會又大些! 壞心情勿傳染子女 陳香君又提醒,在這段艱難時期,不論成年人或小朋友都容易有負面情緒,她建議家長要維持正向思維,也多點憐恤小人兒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好像失去了自由,少了上街機會,沒得見朋友和同學,心情難免會差,家長若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多點同理心,便可以較冷靜地處理『扭計』的問題。」 至於家長,陳香君有這樣的忠告︰「經歷過SARS,大家都明白,疫症爆發期間,的確會很辛苦,但要有信念,它會成為過去的,我們會有出路。」她再三提醒,家長勿把壞心情傳染子女,沉鬱時不妨上網看些搞笑影片、透過電話或WhatsApp找朋友傾訴,亦可練習靜觀平復情緒。 父母可透過故事或網上影片,讓小人兒明白個人衛生及防疫的重要。(yaoinlove@iStockphoto) 很多小朋友抗拒戴口罩,家長應給予他們充足的心理準備,亦可考慮創作口罩故事,增加趣味性。(Patthama Moomuang@iStockphot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停課做什麼?:6招練肌肉、手眼協調 室內健身操 親子變「超人」

室內親子運動(1)熱身——左右前後跳動:即使做室內運動,事前也要熱身。雙腳與肩同寬站立,眼望前方,雙腳離地分別跳向前、後、左及右。全程共跳約5分鐘作為熱身。其間小心跣倒。功效:令心跳及呼吸稍為加快,加速血液循環,有助提升運動表現。(蘇智鑫攝)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學校停課,不少爸媽彈性上班,大家都減少了外出 。但一家人整天窩在家中,若瘋狂打機看電視,稱不上是健康生活。倒不如跟註冊物理治療師學習一些適合在室內做的親子健身操,簡單6招,既可強身健體,又可增進親子感情,一舉兩得。 文︰許朝茵 以往很多家長都會在假日時,帶孩子到不同的遊樂場玩,但現時為了防疫,大家也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出,5至16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日應有1小時的中強度運動,何為中強度?「即是有些微出汗、氣喘,但仍可說話,只是氣喘至不能唱歌。爸媽可從孩子以上的表現,了解強度是否足夠。」 每日最少30分鐘中強度運動 她補充,平日孩子在上學期間,不時在學校打波或跑跑跳跳,不難達到上述運動指標,但在停課日子,孩子窩在家中減少外出,百無聊賴下自然會時常打機,運動量大減,有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她建議小孩每日最好有30至45分鐘持續中強度運動,加強心肺功能,可提升整體免疫力。 除了孩子外,很多爸媽的運動量也不足,不如在這個敏感時期,一家人在家中做些簡易運動,保持良好體格,既有助增強抵抗力,親子間也有互動時間,促進感情,對身心也有裨益。 藍芳推介6招室內親子運動,更找來她兒子Issac一起示範。不過她提醒,做運動時最好穿些輕便的運動鞋或防跣襪,以防滑倒。另外,也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因運動時呼吸會加快,需要更多氧氣。 (2)趴地扮超人:在地上鋪上瑜伽墊,俯臥在墊上,抬起雙腿,雙手伸直及提起。留意頭部要抬起,別向下垂,眼亦要向前看,避免頸部受傷。每次維持10秒,重複做15至20次為1次,做2至3組。功效:主要增強豎脊肌的力量,減少寒背情况。(蘇智鑫攝) (3)左右旋轉傳球:2人背對背保持約2個手臂距離站立,小孩雙手持球,向左轉以雙手傳球,同一時間,家長則轉向右方雙手接球;換邊再做,之後可慢慢提升難度,加快速度。其間雙腳不能移動及離地,而且要用雙手接或傳球。左右傳球為1次,20次為1組,做3組。功效:訓練反應、手眼協調及腹部的旋轉肌,有助減輕腰背的繃緊感覺。(蘇智鑫攝) (4)掌上壓入門級:以板櫈等固定物件作依靠,身體向前傾,雙手伸直用板櫈作支撐,腰臀挺直成一斜線,身體向前壓至雙手屈曲約90度角,慢慢上升至開始姿勢,家長可從旁協助孩子保持身體挺直。另外,也可選擇用雙膝支撐,或雙手放在門框上,身體前傾幅度較少,難度也較低。每10次為1組,做2至3組。功效:可以增加胸、背及肩膀肌肉力量,有助日常維持良好姿勢。(蘇智鑫攝) (5)親子雙人sit up:家長躺在瑜伽墊上,小孩站在家長頭部前方約一個腳位,家長可捉緊孩子的足踝借力。孩子則上身微微前傾,雙手向前伸直。而家長伸直雙腳提起,其間孩子可輕力推向家長雙腳,成為阻力,家長要與小孩角力,把雙腳提起至約90度角後,再慢慢放回地面。親子2人輪流做。每人各做10次為1組,各做3組。功效:可增強下腹及腰部肌肉。(蘇智鑫攝) (6)板櫈雙臂撐:以板櫈等固定物件作依靠,背向板櫈,雙手以板櫈作支撐,雙腳屈曲約至90度角,膝蓋不過腳尖,之後雙手撐起身體,同時挺直盆骨,慢慢返回開始姿勢。注意撐起時別縮起肩膀。每10次為1組,共做3組。功效:可訓練上肢肌肉,特別是三頭肌肉。(蘇智鑫攝)   ■中醫貼士 注意飲食 養好脾胃 想提升抵抗力,除了要有足夠的運動量,飲食和作息也一樣重要。註冊中醫陳敏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睡眠時間,「小學生每日應睡上9至10小時,年紀愈小便愈要睡多些,若睡不夠,抵抗力自然較弱」。 另外,雖然現時要減少外出時間,但陳敏建議,盡量帶孩子到人少的戶外地方如屋苑花園等曬曬太陽,「多曬太陽,可補陽氣、補正氣,幫助提升免疫力。但避免在烈日當空下暴曬。同時,要小心孩子保暖,別着涼」。 她又說,小朋友因發育未成熟,脾、肺及腎這3個臟腑都較弱,當中脾胃有「後天之本」的稱號,若脾胃運化功能良好,可以傳送營養予全身。相反,運化功能弱,不單影響營養吸收,而且脾胃差更易出現消化不良,最終可能影響睡眠,損害健康。 忌食生冷、肥甘厚味食物 所以如想身體好,便要先養好脾胃。陳敏提醒,首要是戒食生冷及減少食肥甘厚味食物,並多食蓮子、准山、茨實、節瓜、薯仔及蘋果等,有助健脾。另外,也要多食潤肺食物,如雪梨、蘋果及百合等,戒食熱氣食物,減少喉嚨痛等炎症。陳敏建議以下2款湯水,多飲有助健脾: 陳敏(許朝茵攝) ■蓮子准山茨實鵪鶉湯 材料:蓮子、准山、茨實各15克,鵪鶉1隻,水1.5公升 煮法:洗淨材料,把肉類先汆水,水滾後加入所有食材,煲1.5至2小時 功效:除可健脾,鵪鶉也可養陰潤肺 ■太子參無花果湯 材料:太子參15克、無花果4至5粒、瘦肉500克,水1.5公升 煮法:洗淨材料,把肉類先汆水,水滾後加入所有食材放,煲1.5至2小時 功效:健脾和胃,滋補肺氣。如小朋友患傷風感冒,則不宜飲用 另外爸媽也可多按摩孩子的肚臍,以肚臍為中心,輕力地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按肚子100次,有和胃健胃功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寄養兒童:關愛寄養孩子 分享溫暖的家

快樂安穩——Carrie希望在孩子有需要時,為他們提供安穩的家庭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快樂的氣氛。(林藹怡攝)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相信在今個農曆新年,不少爸媽的最大願望就是一家平安,可是人生豈會順風順水,如果家庭遭逢巨變,剎那間未必能照顧子女,孩子又該何去何從?幸好社會不乏有心人,全職媽媽鄧家怡便是其中之一,她願意開放自己的家,讓外面的孩子住進來,短期照顧他們,陪伴他們渡過難關,發揚關愛。 文:許朝茵 互相適應——身為緊急寄養家長,Carrie有時在兩三日前,甚至即晚收到通知將有小朋友到來,因此成年人和小孩子也要互相適應。(黃志東攝) 鄧家怡(Carrie)本身育有3歲多的兒子謙謙,約2年前她轉為全職媽媽,不久後更成為寄養媽媽,主要為那些因突發或緊急事故而未能得到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即時及短期的照顧服務。孩子入住時間不多於6星期,之後便會被安排回到父母身邊,或獲其他長期住宿安排。現時Carrie家中4歲的輝仔(化名),便是她照顧的第4個寄養孩子,輝仔入住了Carrie的家約2星期。 有「衣食」易親近人 訪問當日,記者相約Carrie和2名小朋友一起到公園玩耍,而腹大便便的她原來正懷有第二胎,「一拖三」前來。記者和謙謙、輝仔打招呼,輝仔即熱情走到我面前,嚷着要玩這玩那,之後更在公園內興奮地跑來跑去。我跟着他後頭跑了一會,便說了句「不如我抱你吧!」輝仔聽到後便立即停下來,企定定,張開雙手,等待我的擁抱,當我抱起他後,便乖乖在我懷中安靜下來,不再嚷着玩遊戲。 記者興奮地向Carrie分享輝仔讓初相識的陌生人抱起來這件事,她聽罷卻不覺出奇,更說不少寄養孩子樂意接受陌生人的擁抱。「可能他們自細缺乏關注,如果有人肯和他們玩或抱他們,寄養孩子會開心地接受。」 培養感情——謙謙(右)和寄養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從中培養出感情,有時寄養孩子離開,謙謙會依依不捨。(林藹怡攝)   背景不同性格有異 寄養孩子不單易親近人,普遍更非常有「衣食」,吃飯時會乖乖吃清食物。「通常他們知道開飯時,會即時跑來吃,除非碰到非常討厭的食物,否則一定吃清光,而且吃得好急,好像怕下一餐無得吃,這時我會安慰他們慢慢吃。」看到這個情景,Carrie不諱言感覺有點心酸,尤其是現今的孩子大多不愁衣食,但社會上仍有小孩子擔心有沒有下一餐。 然而,Carrie表示每個寄養孩子背景不同,性格也有分別,有些孩子性格較溫順,易湊易養;但有些剛好相反,隨時觸動她的情緒。「之前有個寄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高,常說不出自己要求,於是便在家中搞破壞,試過有次把玩具扔出窗口,引我們注意。」這個孩子有好幾次令她激氣不已,唯有向自己說可能因為家庭背景因素,這孩子想要更多關注才會做出這些行為,她說待自己心情平復一點後,再慢慢跟他溝通說教。 家庭生活——Carrie讓寄養孩子知道自己一樣是家庭成員之一,大家會一起上街或吃飯,讓孩子感受一個正常家庭的生活。(受訪者提供)   讓孩子感到有人關愛 可是無論多寵愛寄養孩子,作為短期寄養媽媽,大家始終有離別的一天,而且孩子仍年幼,日後可能忘記在寄養家庭的日子。想到這些,旁人可能覺得唏噓,但Carrie輕鬆說:「寄養孩子日後可能忘了我,但沒所謂,我只希望當孩子在家庭遇到困難時,仍為他們提供安穩的家庭生活,讓他們感到有人愛惜、有人照顧。同時,我也當作是預演謙謙離開我的一刻,提早體會『放手』,因為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成人,離開我們。」 成年人或許較易控制自己情緒,但謙謙只得3歲多,對於離別總有些傷感吧?「由當寄養媽媽開始,我已向謙謙解釋,寄養孩子的父母出現問題,暫時照顧不到他們,需要到我們家暫住。離別時,我也會向兒子解釋有另一個姨姨的家更適合照顧他們,我們應該一起祝福他們,日後能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她又說,為人父母,不是要孩子在無風無浪中成長,正如謙謙日後在幼稚園畢業,部分好朋友也未必可以經常見面。 Carrie婚前一直積極做義工,如為孩子舉行遊戲工作坊,讓他們發揮創意,又因經常接觸不同階層的小孩,留意到他們因為欠缺家庭的關愛,故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及關注,從而衍生各種情緒或行為問題。她相信要解決這些孩子的問題,可從根源入手,給他們足夠的愛、關注及教養,因而促使她投身寄養服務,「每個孩子也需要有健康的家,寄養孩子也一樣,所以我開放自己的家,提供關愛給這些有需要的孩子」。 和同輩相處——聖誕節期間,Carrie帶着謙謙及輝仔到農莊,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學習和同輩相處。(受訪者提供)   寄養家庭:全職照顧 居住環境要足夠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全港可提供服務的寄養家庭共有927戶,而正接受服務的寄養兒童則有898名。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總幹事陳王麗芬指出,需要寄養服務的家庭,部分因父母健康問題,如長期病患、精神病等要經常住院,或者爸媽涉及虐兒或疏忽照顧等而未能照顧家中孩子。 雖然單從數字看,服務好像很充足,但事實上仍然是供不應求。陳王麗芬解釋,由於所有寄養家庭是半義務性質,有需要時可暫停提供服務,因此活躍參與的家庭大約是總數的一半;加上寄養孩子要與寄養父母經過配對,合適才可安排入住。「若暫時找不到合適家庭,孩子可能要留在原生家庭等待,或者寄宿在兒童之家等。」 她續稱,成為寄養家長須符合多項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有足夠的居住空間,「為了尊重孩子,最理想是讓他們有自己的一間房,否則最基本條件是有一張固定的牀位,不能朝行晚拆,但可以和寄養父母的原生子女同房」。家居安全亦是另一考慮因素,社署要求居所設有窗花;同時,寄養父母其中一人必須是全職照顧者,所以很多雙職家庭也被拒於門外。 雖然寄養家庭在照顧孩子期間可獲津貼及獎勵金(見下表),前者是用作孩子的生活開支,後者是對寄養家長的獎勵。但陳王麗芬強調不能把寄養服務視為「一份工」,因為對寄養家長來說,這些金額未必是大數目,何况照顧孩子要勞心勞力,收入與付出絕不對等。她相信,在寄養孩子家庭遇有困難時,寄養家長能為他提供合適的照顧,幫助孩子成長,是富有意義的服務。 陳王麗芬(受訪者提供) ■寄養服務部分津貼︰ ◇ 寄養兒童每月生活津貼 $6228 ◇擔任寄養家長服務每月獎勵金 $4672 ◇擔任緊急寄養家長服務每月獎勵金 $6228 註︰實際金額視乎個別情况而定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