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國際親子台:誰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Control of error(錯誤控制)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意即在活動及教學細節中刻意加入一些設計,讓孩子自行發現做得對錯與否,並思考如何修正。 舉些實際例子,例如我們經常給孩子玩的配對板,因為每個凹位設定了特定的圖案,當形狀不對時,就放不入,那孩子就會在自己玩的過程中,發掘出哪個圖案該放哪裏。而這教具本身,就有所謂control of error的元素。當然,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學中,有更整全的配套,包括擺設、程度、示範,以及3階段教學等。 今次集中談control of error概念,是因為它與孩子成長心理關連甚大。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就指出,孩子在18個月至3歲期間,需要建立的是自主性(autonomy),否則孩子會落在自我質疑中;接着下一階段,3至6歲前,孩子要建立的則是自發(initiative),否則他們只會落在內疚當中。讓孩子自行發掘出路,自主如何修正,是他們建立自我價值的方法。 (作者提供) 孩子1分鐘冤枉路 受益無窮 我們當父母的,有時總會忍不住想孩子少行一些冤枉路,所以經常忍不住出口糾正他們,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反而阻礙了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須知道,學習最寶貴的,從來也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每拿走了一次由孩子找出錯誤的時刻,就是拿走他本來可以成長的機會。 這不是說看到孩子走歪路有危險,我們也撒手不管,但在安全的情况下,孩子花1分鐘完成這遊戲,與用40秒完成,對我們來說有分別嗎?對成年人來說,或許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心急;但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很大,即使用上1分鐘,只要成年人沒插手,小朋友便能自己克服、修正錯誤,從而建立出解難能力和自信,這1分鐘最難能可貴。將心比心,當有錯誤時,我們情願被指摘,還是自行找出方法改正?前者帶來的是批評和自我質疑,後者帶來的卻是被欣賞與信任。 思考中隨便介入是一種打擾 更值得留意的是,孩子在思考過程中,我們隨便介入,有時會是一種打擾。當我們希望孩子專注力強、學習集中,那首要的,便是信任孩子有發現錯誤及自我修正的能力,然後願意忍一忍手,保持對孩子的信任,耐心地等待。 當父母明白control of error這概念,相信小朋友本來就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我們將會發現更多驚喜!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貓孩一家:「癲噹」一家 3人3貓 毛孩小孩 融洽共成長

雖然可可是獨生女,但有3隻貓哥哥及貓姐姐相伴,不愁寂寞。(受訪者提供) 虐待和遺棄動物的問題,近日再度惹起關注。本地人氣漫畫角色「din-dong 癲噹」作者陳宇峰(John),本身亦是貓奴,家中有3位「主子」(貓兒),再加上他的小公主,一家六口,好不熱鬧。雖然女兒只得1歲,但跟3隻貓有很多互動,再次證明毛孩和小孩,可以和平共處。 文︰許朝茵 John和太太Pam都是愛貓之人,現時家中飼養了3隻貓,分別是年約12歲的癲噹,以及一對1歲多的貓姊妹,牠們的性格全都很溫馴,很愛逗人玩。去年10月,Pam誕下女兒可可,當夫婦抱BB回家一刻,貓兒們齊齊上前迎接,但牠們只在BB身邊徘徊及嗅嗅,沒有觸摸。「平日3隻貓都會主動爬上我們身上,但對於可可,牠們總會保持距離,我估計貓咪也怕一不小心會弄傷BB。」 雖隔着圍欄,但人貓仍玩得相當開心。(受訪者提供) 可可有時也會拍拍貓兒,但可能會不自覺地過度用力,弄痛貓兒,此時爸媽便會教導女兒要輕力摸牠們。(受訪者提供) 現時可可差不多1歲,開始學行,也懂得拋扔物件,與貓貓的互動愈來愈多。John為她在家中設下一個小圍欄,劃出一個範圍,讓她安全地活動。雖然貓兒身處圍欄外,但無阻人貓耍樂。「之前可可試過隔着圍欄以逗貓棒和牠們玩。人貓也玩得很開心。」 貓兒甚少主動觸摸可可,一般只會靜靜地在她附近「守護」着。(受訪者提供) 貓兒陪玩 不怕孤單 疫情期間,John減少帶女兒外出玩耍,可可被迫要經常留在家裏,這時,貓兒正好充當「哥哥姐姐」的角色,伴陪着她,「我們向囡囡說,3頭貓兒是哥哥姐姐,有貓咪相陪,女兒也不太孤單」。雖然女兒和貓相處融洽,但John也不諱言,小孩和毛孩玩樂時,他或太太都會在旁監察,「就算是兄弟姊妹,也不時會爭執打罵,身為家長的要適時管教」。 孩子氣管過敏未必與貓毛有關 可可和陳家3位「主子」相處融洽,不過,有很多家長也疑惑,究竟養貓會否影響孩子健康,特別是貓毛會否引起小孩氣管敏惑?兒科專科醫生溫希蓮指出,導致過敏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及塵蟎等,未必與貓有關。但貓毛是否真的會引起兒童過感反應,暫時未有肯定的答案,「因為曾有研究指出,讓1歲以下小朋友經常接觸貓兒,有助他們預防日後出現過敏症;惟與此同時,亦有研究得出相反結果,指貓毛會令兒童出現過敏症」。 溫希蓮(受訪者提供) 找出致敏原最重要 溫希蓮說,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過敏徵狀,可先看醫生,找出致敏原因,如果真的跟貓有關,也不一定要棄養,仍有很多處理方法,例如讓小朋友服用藥物等,家長宜與醫生商討。 另一方面,如果想毛孩和小孩均可有健康生活,家長首先要保持家居整潔,以及避免讓小朋友接觸貓冀便等,因為人類可透過動物冀便感染弓形蟲。同時,最好不要讓貓兒進入孩子房間,一來是衛生問題,二來也慎防孩子和貓兒單獨相處。「因為貓和幼兒玩耍時,人和貓都未必懂得顧及安全,可能會傷害到對方。」 培養愛心責任感 但她補充,只要家長適當地管教貓兒及子女,孩子在寵物陪伴下成長,其實有不少好處,「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可以學到愛惜及照顧貓兒,從而培養出愛心和責任感。而且有貓兒陪伴,可為孩子帶來不少歡樂,讓小人兒開心成長」。 活動推介:親子設計P仔T-Shirt (楊柏賢攝) 愛護動物協會正舉辦第6屆「愛『飾』動物日」,更特別推出「Dress P仔 Up」親子版T-Shirt及可水洗顏料套裝,讓爸媽和孩子齊齊在T-Shirt上發揮無限創意,為P仔設計出百變的穿搭。 ◆2020「愛『飾』動物日」 詳情:bit.ly/3k1VM8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外籍教師增潤費

資助小學嫌每校一外籍英語教師(NET Scheme)唔足夠,平均一班一星期冇一堂,紛紛以多聘外籍英語教師為由,向家長收取額外費用。其中一個名稱令王師奶擊節到五體投地,既體貼,又溫情。王師奶斗膽詳釋「增潤」兩字含義,主要解釋是「潤」字,連同潤字應用的詞一般有「潤澤」、「潤飾」,四字詞又有「溫潤如玉」。小婦人慣用草根語言,最貼切的相反意思可能是「糠」,「嚡」或「dry」。就因為糠、嚡、dry,所以要增潤,仲要收費?。由唔夠外籍教師而聯想翩翩到「增潤」一詞,話佢咬文嚼字又得,話佢巧言令色玩嘢又得。 王師奶唔知教育局是否正式批准學校,可以因多聘外籍英語教師而收費,但學校在《小學概覽2020》列明此收費,似乎經過教育局批准。《小學概覽》由官方刊印,如果是枱底交易,無理由蠢得咁堂而皇之。問題來了,每間學校收費不同,由300元至1000元都有,增聘外籍教師人數亦校校不同,有些達4人之多,有些是2人,不增潤而「糠」得只有1人的亦有,王師奶想知道標準如何定?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列明2020/21年全年收費1000元,用作聘請游泳課、外籍英語或普通話教師費用。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一年收310元,指明作增聘英語外籍教師之用,主要入課堂訓練學生閱讀和說話能力。 學校任意收費 星星之火足燎原 王師奶相信絕大部分校長都是好意,想學生多些機會接觸英語語境,提升英文程度。一般家長希望子女英文程度好,增加派入英文中學機會,即使節衣縮食,死慳死抵都在所不計。學校捉住家長這個死穴,愈多紅鬚綠眼、金髮鈎鼻的教師,就表示這學校英文程度愈高,於是1個唔夠就請夠4個,300元唔夠就收到1000元。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收到2000元都有可能。其中沙呂小在《小學概覽2020》列明除加聘外籍教師外,連游泳課及普通話教師費用都收埋,似乎資助小學有直資化的趨勢。楊局長,我知你日理萬機,這是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吖,不可不慎。 照王師奶記憶所及,NET Scheme計劃始於1998年左右,每校一名外籍教師。由於本港教師待遇高,又有房屋津貼,申請人不少,多來自英、美、加、澳。外籍教師原意是輔助性質,並不視為主力入課室教英語。一間24至30班的小學,正如有些校長所言,1個外籍教師確實每周見唔到一次。20多年來,NET Scheme計劃不變,但家長的「人心」已變。家長心中,英語就是一切,是入大學的一切,是前途的一切,是黄金屋的一切,是顏如玉的一切,是一切的一切。 為什麼有些學校仍停留在1個外籍教師階段?是他們懶惰還是他們守規矩?一個計劃執行20多年是應該檢討的時候。如果1個外籍教師不足以應付所需,教育局就跟班級數量依比例增加,所有資助學校劃一看待,不能任由學校自行向家長收費,這是一個財政混亂的缺口,貪污舞弊多由此起。你收了學生1000元,包括游泳課,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强制參加?普通話不是已有正式教師負責?為什麼要像NET那樣多設NCT(Native Chinese Teacher)?楊局長,你手下官員眾多,難道樣樣都要你親自落手落腳?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教局局部「解封」學校 小一生初嘗上學滋味

(黃志東攝) 昨日(16日)雖然天氣麻麻,驟晴驟雨,但無損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一班小一生的興奮心情,這班小豆丁穿上整齊校服、背起新書包,雀躍地踏進校園,象徵正式榮升小學生,展開學習旅程的新一頁。 全港學校昨日起可安排小部分學生回校活動,人數以全校學生六分之一為限。禤景榮學校便率先讓新生回校適應,除了希望爭取更多時間照顧這班「BB」,校長李小寶笑言,也不想家長再承受「陪太子讀書」的壓力,遂決定提早「接回」這班學生。 本來疫情下開學,無什麼氣氛可言,但難得校長今年「破例」讓家長分批進入課室,使他們可為孩子拍些第一天上小學的照片,也為這個不一樣的新學年留個歷史印記,算是一點意外的驚喜。 (受訪者提供) 小息禁吃東西操場不開放 首天上學,都以處理班務、學習課堂常規、參觀校園為主,尚算輕鬆,不過,有一課卻不可缺—學洗手!當老師講解完正確的洗手程序後,所有同學都需要在課室內的洗手盆「實習」一次,場面很認真。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這班「小學雞」在短期內都難以體驗到小息時瘋狂吃喝暢玩的樂趣。李小寶說,由於疫情不穩定,即使全校正式「復課」,學校小食部仍會暫停營業,校方也不建議學生在小息時進食,亦不會開放操場給學生使用,避免聚集人流,「明白小朋友會不開心,但為了保障各人的健康,希望大家體諒和忍耐」。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被耽誤了的藝術夢

一個熱愛畫畫的中四女孩,在上學年復課後未有回校,起初還以為是她抱恙的緣故,但有天她突然告訴我希望退學,在外報讀藝術課程,更向導師寫了封「千字文」,講述她在停課期間如何在無壓力下畫出好作品,想通了要轉修讀藝術。 當女孩的母孩和導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突然,急忙了解事件。雖然我也有點錯愕,但可以想像到,女孩有這想法其實早已醞釀多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女孩邊流淚邊向我說:「難道只有讀書才代表成功嗎?我不想這僅餘的『藝術夢』白白溜走……」多年來,女孩一直順從母親的意思,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 這天,我約了女孩和母親到校與教師會面,先讓兩人各自提出想法,再詢問她們對彼此的想法有何感受。母親表示希望女兒至少完成中六,她實在不了解修讀藝術的出路,因此相信繼續升學的前景,總比修讀藝術好。「知道女兒在學校過得快樂嗎?」我問女孩母親。母親頓了一會,說她不知道。 最渴望母親明白支持 之後,我們便仔細地了解女孩的學業壓力。她說出曾被同學欺凌的經歷、壓力,導致她身體出現很多不同的毛病等。女孩甚少在母親前說出這些「不快樂」,瞬間崩潰了。我們問女孩,為何一直不向母親表達,她哭着說曾經嘗試,但從未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她逆來順受。修讀藝術看似是表面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她最渴望的,是母親的明白和支持。 我們最後為女孩找了一間能完成中六的藝術學校,分析該校的認受性、課程、藝術氣氛,還有她將來想做插畫師的出路與挑戰等。雖然這間學校的學費昂貴多了,但最終母親仍答應讓女兒報讀。 女孩的故事,讓我思考親子在「衝突」和「分歧」下該如何化解。明顯地,女孩和母親一直以來沒有好好溝通,母親沒有機會認真傾聽女孩的訴求,女孩亦因為被母親清晰卻不一樣的立場嚇怕,以致把內心的聲音埋沒了,導致事件無聲地爆發。 母親私下曾跟我說,她十分自責,自認為是個不稱職的媽媽,作為單親媽媽的她,因為要肩負起養家的責任,甚少與女兒溝通和表達關心,也不容對女兒有太多妥協的餘地。其實母親也十分無奈,而女兒也不習慣向母親說出感受。如果母親早點知道女兒的想法,明白她熱愛的夢想,女兒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事情不會發生得如此突然。 溝通不單是說說而已,很多時候,只要雙方都願意聆聽和表達,踏出第一步,才能把分歧化解。 文:翁茗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重要日子提提你

●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21/22小一入學申請日期:即日至9月18日申請方法:於學校網頁填寫申請表格網址:www.spccps.edu.hk● 啟思小學 21/22小一入學申請日期:即日至9月30日申請方法:於學校網站下載、親身或郵寄索取請表格,填妥後連用所需文件親身或郵寄回校網址:www.creativeprisch.edu.hk● 九龍塘宣道小學 21/22小一入學申請日期:即日至10月9日中午12:00申請方法:於學校網填寫申請表格網址:www.apskt.edu.hk[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知多啲:3次優質相處 擋7次親子衝突

鄭惠君(受訪者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Joel)表示,親子衝突在所難免,但衝突過後能否修補關係,要視乎平日有否「儲蓄」感情,「有研究說,縱然親子間經歷7次衝突,但只要大家之前『儲』過3次非常優質的相處時間,仍足以抵擋這7場風暴」。適時讚賞 勿只關注壞行為她補充,家長和子女建立共同興趣、製造共同經歷,是「儲蓄」感情的好方法,「若然大家都在同一起步點,可以一起經歷成功,一同面對失敗,那就更佳」。另外,透過言語、文字或擁抱,具體地向孩子傳遞愛意,並且適時讚賞,以及多關注子女的舉動,都有助促進親子間的感情。「很多時,家長只會關注孩子不好的行為,例如見到他們跳梳化,便喝斥『唔准跳梳化』;反之,當小朋友安坐時,我們又不會作出任何回應,因為總認為『坐定定』是理所當然的事。」但Joel提醒,家長多向孩子發出正向關注,有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並增加對父母的信任,使彼此關係更緊密,其實效果不遜於陪伴他們玩樂。[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知多啲:成人小孩學溜冰 各有優勢

袁嘉曦(黃志東攝)卓嘉單線滾軸溜冰學校主席及首席教練袁嘉曦(Doon)表示,近年明顯多了家長來學滾軸溜冰,他相信是因為大家更重視親子關係;另外,滾軸溜冰鞋的入門門檻不斷降低,比起以前要千多二千元一對,現在數百元已有交易,更容易吸引家長投入這種運動。他說,成年人學滾軸溜冰,最大優勢是一聽即明,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小朋友學員,尤其是2、3歲那些,你看他們好像也跟到,但其實他們只是在模仿,並非真正掌握到每個動作背後的意思」。惟另一方面,成年人的柔軟度及協調能力不及小孩子,也比較怕跌,進步可能不及小朋友快,「小朋友因為矮和輕,即使做錯少許動作、放錯重心,亦未必會導致他們跌倒;但成年人則不同,只要重心歪少少便隨時倒下,亦因為身形較高,跌下來真的會比較痛」。[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秘笈:共同興趣作橋樑 滾軸溜冰家族 親情滾滾來

共同興趣 儲蓄「情感帳戶」(蘇智鑫、黃志東攝) 小朋友才剛剛網上開學,有多少家長已經大動肝火呢?其實親子關係就好比銀行帳戶,感情只消耗沒增長的話,最終只會入不敷支,「破產」收場。趁新學年伊始,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家庭的親子秘笈,為一家人的「情感帳戶」儲蓄多一點吧!有家長跟孩子一同學滾軸溜冰儲「感情」,也有爸爸以汽車作為跟兒子溝通的橋樑,希望以共同興趣為彼此的「情感帳戶」儲備多一點。 文︰沈雅詩 Hero(後)把很多寶貴的實戰經驗傳授給Loki,令弟弟進步得很快。(黃志東攝) 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的滾軸溜冰場,都經常看見Ken和Emily兩夫婦,以及他們兩個兒子的蹤影。不是爸爸陪長子Hero集訓,就是初學滾軸溜冰的媽媽和次子Loki彼此打氣,甚或是一家四口齊齊落場,互相切磋。 比起其他家庭成員,Emily(右)只是滾軸溜冰的新手,尚要下很多苦功。(黃志東攝) 父母向兒子請教 Emily笑說︰「講到滾軸溜冰,我們這家人最權威的,當然是Hero啦!每次『踩街』,我都要問他攞貼士,例如碰到地面凹陷、有渠蓋,應該要怎樣做吖?」10歲小子被媽媽「笠高帽」,也難掩興奮之情,「我很開心,竟然連爸爸、媽媽也要問我、請教我,因為平日其他事情,多數都是他們教我」。 這個四口之家,個個都是好動之人,大家也喜歡做運動,但由「各有各玩」到有共同目標,當中經歷過不同的階段。最先與滾軸溜冰結緣的是Hero,當年他只有4歲,「那時跟朋友一起去試堂。我記得第一堂便跌倒了,覺得很痛,不想再學」。 自從兩兄弟學滾軸溜冰後,在嚴師訓練下,自理能力也提高了。(黃志東攝) Ken(後起)、Emily、Hero和Loki一家四口,最開心是齊齊落場,互相切磋技術。(黃志東攝) 為了鼓勵兒子堅持下去,Ken二話不說也買了一雙滾軸溜冰鞋,跟兒子一起拜師。「一來想陪Hero,二來也想滿足自己,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現在有經濟能力,便想找回失去的童年回憶。」一把年紀才學滾軸溜冰,Ken形容是「易學難精」,「如果想去到好像Hero現在的水平、速度就沒可能;但如果純粹想享受『踩街』的快感,我已經做到」。 Emily則形容Hero由當初的膽怯小子,到今天勇於落場,成為比賽場上的常客,丈夫功不可沒,「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全靠當日他願意這樣陪着哥哥,哥哥才會繼續學,由沒信心到單人匹馬去南京、高雄作海外訓練,漸漸見到成績」。 行動化作支持 互相打氣 Ken守護着長子多年,Emily最近也仿效丈夫,用同一方式支持6歲次子Loki學滾軸溜冰,「我最近開始和其他家長一起跟教練學,挺開心的!」這位廿四孝媽媽表示,每當小兒子上滾軸溜冰課時,她便走到一旁練習,「希望用行動告訴弟弟,媽媽也在努力,大家要互相加油!」 談到一家人建立共同興趣,Emily認為有助維繫親子感情,「雖然爸爸只學了兩年,現在已經退役,我們3母子的上課時間、程度又夾不到,但因為大家都懂得玩,就可以互相交流技術,有共同話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讓孩子自製玩樂天堂

再生玩具是一個共享平台,使孩子發揮他們的創意,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玩具,創造屬於他們的「玩樂天堂」。所謂的「玩樂天堂」,即是一個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夢想世界。 (作者提供) 牀單變公主袍 廁紙筒成望遠鏡 回想起兒時,大家都可能曾經幻想自己是城堡的公主、拯救人類的超級英雄,或是來自宇宙的外星人。隨手拾起的舊牀單,就是你的公主袍;筆盒中的間尺,就是你的加龍炮;兩個廁紙筒,就是你的監察望遠鏡。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不受世俗所限。 諷刺的是人們經歷現實生活的磨練,都被馴化得要腳踏實地做人,不再保留這份內心深處的童趣。早前有合作伙伴拍攝筆者DIY玩具的過程時,要求提供分毫不差的模型樣本和巨細無遺的說明講解,認為這就是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模式——標準化。 強加規範 阻孩子自我探索 現今的教育風氣,讓孩子都活在社會規範的框框之中,模造他們的發展面貌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時下的成長方程式,3歲能歌善舞,6歲文武雙全,12歲才學兼優,18歲出類拔萃。家長的用心栽培,是一種悉心的規劃,造就孩子無時無刻在處處受管教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溫室中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學會自我探索、自我指導和突破潛能,發揮無窮的創造力。 其實孩子的創作力量和幻想,真的會嚇你一跳。家長不妨勇敢地放下執著,讓孩子放膽嘗試,或許會找到另一片自由開闊的美麗天空。空閒時與寶貝的子女共創玩具,你會發現更多意外的驚喜。 文:黎俊業 (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