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打機:走進子女打機世界 聆聽心聲 助戒癮

叫停孩子打機 唔使靠鬧!(黃志東攝) 「唔准再打機吖!」會否是爸媽們過去一年說得最多的說話?疫情下,學童經常留家上網課,就算偶爾可上學,也頂多只有半天。於是不少孩子便把餘暇用來瘋狂打機,家庭衝突亦由此而起。怎「收科」?正如今期受訪註冊社工陳澤鋒說,沒收手機、關Wi-Fi、拔電線都無濟於事,唯有家長願意放下成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打機背後的需要,才可平息這場成長風暴。 疫情下,學童打機問題困擾更多家庭。(黃志東攝) 談起子女打機這話題,不少家長都大呼頭痛,Emma也是過來人,「真的很困擾、很迷惘」,令她如此心煩的,是其13歲長女Kimmy,「以前可以說是機不離手,她什麼也不做,功課亦不理」。聽到媽媽的控訴,身旁的Kimmy選擇不自辯,直接「認罪」,「是的,我以前很喜歡打機」。 新移民藉打機交朋友 事實上,打機問題一直困擾不少家庭,亦是造成親子衝突的常見原因之一,只是疫情令問題進一步惡化。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陳澤鋒解釋,在新常態下,學生經常留在家中上網學習,「攞正牌」使用電子產品,變相更容易接觸到各種遊戲軟件,「去年開始,中心陸續收到家長的求助,指孩子在家裏終日打機,當中由學前幼兒到中學生都有,親子摩擦也因而增多」。 陳澤鋒(黃志東攝) 惟他指出,沉迷打機只是「表徵」,反映孩子背後有其他需要,而每個的需要亦不盡相同。以Kimmy的個案為例,背後隱藏的,是她對朋友的渴求。 Kimmy是新來港人士,2019年尾才來到這片陌生土地,礙於人生路不熟,唯有通過打機維繫和建立友誼,「起初都是跟內地的舊同學一起上網玩,後來,結識到一些香港朋友、同學,於是又跟他們一起打」。Kimmy說,打機可以讓她擴闊社交圈子,「其中一個我常玩的遊戲叫《Sky光.遇》,玩時會遇見很多不同玩家,可以結交朋友」。 不過,若非參加了明愛中心的「正向打機」親子小組,Kimmy的心聲,就未必有人聽到。陳澤鋒說,「很多時家長一見到子女打機已經『着火』,不停鬧,根本不會去聽。我常告訴家長,不是要你認同,但至少要明白」。Emma不諱言,之前對女兒沉迷打機的原因只是一知半解,「我原先估計是因為她青春期,所以叛逆,加上我還要照顧另一個3歲多的孩子,沒太多時間陪她,她覺得悶」。 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去年開展「正向打機」親子小組,鼓勵家長以不批判的態度,聆聽孩子的打機心聲。(受訪者提供) 不批判 了解孩子背後渴求 「正向打機」親子小組在去年11月展開,中心依據心理學的3大理論,包括潛能取向(strength-based)、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和「人生八階」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theory of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來建構8節課堂,讓家長以不批判的態度認識孩子在打機中所獲得的滿足。 「在課堂上,我們不會跟孩子說『打機很差』、『不准再打』等說話,反之會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每一個都有機會在其他人面前,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電子遊戲、遊戲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等。」陳澤鋒續稱,在過程中,大家都聽到孩子的心聲,也看到他們的另一面,「有些說在學業上,很難取得成功經驗,但打機只是按幾個鍵,便有即時回饋,可以過關、升級,獲得很強的能力感;我們亦看見,有些孩子平日欠缺自信心,從不和陌生人溝通,但當分享最愛遊戲時,卻能滔滔不絕,講足半小時」! 發掘潛能 重拾畫筆減打機 打開溝通之門後,下一步便要發掘孩子的潛能。Emma素知女兒有藝術天分,Kimmy也曾經表達過,喜歡《Sky光.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遊戲畫面很美,能夠欣賞不同風光,於是Emma便鼓勵她重拾畫筆,「她小時候學過畫畫的,我明白現在是網絡世界,於是買了一支電子畫筆給她,讓她在平板上畫」。自從Kimmy投入繪畫創作後,她花在打機上的時間明顯減少,「因為打機久了,也會覺得無聊,想轉做其他事情」。 除打機外,Kimmy最近亦愛上用繪圖軟件繪畫。(黃志東攝) 陳澤鋒形容Emma有很大進步,是很正面的例子,「她成功引導了孩子在打機以外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為很多時,家長只一味禁止小朋友打機,但又沒有提供其他選擇,那就算沒收手機、關Wi-Fi、拔電線,其實都是沒有用,孩子不打機也是無所事事」。 問Emma,Kimmy是否已經完全戒掉「打機癮」?她直言還沒有,但至少「叫得停」,「自從我了解多了她的需要,大家的溝通和關係都比以前好。現在如果我要她溫書做練習,只要早15分鐘預告要她收機,她也做得到」。 打機前「約法三章」學懂節制 學童打機愈來愈低齡化,只因有家長把它充當「電子奶嘴」。但同時,亦有家長視之為洪水猛獸,一律嚴禁小孩接觸電子遊戲。不過,新手爸媽阿德和Wendy,則採取中庸之道,既不放任,亦不全面禁止。「這個世代,很難完全禁止小朋友打機,這是他們的社交話題。我覺得,與其不讓孩子接觸,不如教懂他們要有節制地玩。」阿德說。 阿德(右)逢周六、日都會陪伴女兒一起玩跳舞遊戲,逗得小妮子興奮不已。(蘇智鑫攝) 阿德和Wendy育有5歲女兒家悅,她去年在朋友家初嘗打機的滋味。Wendy透露,那是一個跳舞遊戲,「因為家悅很好動,這個遊戲可跟着一起跳舞,而且有她最愛的Moana公主做主角,所以家悅特別喜歡,之後每次去朋友家都要玩」。今年初,這個電子遊戲終於「入屋」,阿德把它下載了,好讓寶貝女在家也可以玩得到。 不過,為免家悅過度沉迷,兩夫婦在下載遊戲前,早跟她「約法三章」,「她一定要完成了功課、練好鋼琴、行為良好,那麼周六、日便可以在我們陪同下,玩不多於30分鐘的跳舞遊戲」,阿德一口氣說出長長的規條。 雖然只是實行了短短3個月,但暫時家悅也很守規矩,只要爸媽在收機前5分鐘提示,她亦肯乖乖停下來,「最重要我們立場一致,當然亦要有家傭姐姐的配合,周一至五絕對不能拿出來給她玩」。夫婦異口同聲說。 生活充實 抗打機誘惑 自言亦愛打機的阿德,並不抗拒女兒偶爾以電子遊戲作消閒娛樂,但一如其他父母,也不想孩子將來變「隱青」,因此,夫婦認為,從小給小朋友過充實、有規律的生活十分重要。Wendy說︰「我有一個時間表給家悅的,早、午、晚她需要做什麼,都寫得清清楚楚,既然一切都編排妥當,便不會覺得悶。」另外,一家人亦有很多親子活動,包括玩桌遊、行山、釣魚等,那小腦袋便不會終日只想着打機這回事。 媽媽給家悅每天安排的活動都很充實,其中不可或缺的是閱讀時間。(蘇智鑫攝) 三口子都喜歡玩桌遊,培養感情之餘,亦可動腦筋。(蘇智鑫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7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親子理財:利市錢咪亂花 教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蘇智鑫攝) 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小朋友,既有吃不盡的糖果糕點,亦有收不完的利市。不過,新春除了是孩子吃喝玩樂的日子,亦是他們學習理財與分享的黃金機會,一於坐言起行,讓今個農曆新年過得更有意義。 學習理財——利市錢是父母教導孩子正確理財的好教材。(蘇智鑫攝)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王偉傑(王sir)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和香港商業教育學會合辦的「企業與理財教育教學獎2019/20」大獎得主,他既是學校「企業及個人理財」科的科主任,亦是2孩之父,他的理財教育經驗,值得和大家分享。 王偉傑(受訪者提供) 設計棋盤遊戲 教學生處理財務 王sir對推動理財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我在一間基層學校任教,家長未必有太多零用錢給子女,不少學生為購買心頭好,會做兼職」,這不單影響學業,更令他心痛的,是年輕人缺乏理財觀念,「辛辛苦苦掙來的,不消一刻就全部花光」!他新撰寫的「財來自有方」教案,當中便透過自家設計的「理財強人」棋盤遊戲,讓學生學習不同財務情况的處理方法。 推動理財教育——王sir痛心不少基層中學生為買奢侈品而跑去做兼職,既荒廢學業,亦不合乎理財原則,所以決心在校內推動理財教育。(受訪者提供) 培育感恩的心 奉獻助他人 不過,他不諱言,中學才起步學「使錢」是有點晚,所以為人父的他,早已向6歲兒子和3歲女兒灌輸理財觀念,尤其農曆新年,更是大好機會,「我會跟他們一起拆利市,讓他們感受什麼是錢,辨別一下不同的紙幣」,也會向兒女解釋︰「這是姨姨、叔叔們的祝福,他們共同送一份由你們自己挑選的禮物」,培育孩子感恩的心。 耳濡目染——雖然王sir一對兒女仍年幼,但耳濡目染下,已明白到購物分「想要」和「需要」,不會胡亂花錢。(受訪者提供) 不過,選禮物也有原則,「我不會以銀碼設限,而是我需要知道他們買這個東西的理由。是否已經擁有類似呢?若是,舊的打算怎樣處理?我會引導他們每次購物前,都想清楚」。餘下來的利市錢,王sir會代孩子儲起,也會奉獻教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辨清需要——小朋友收到利市後,家長要教導他們如何好好運用金錢,辨清想要和需要。(設計圖片,蘇智鑫攝) 愛心分享 不止新春「例行公事」 每到農曆新年,不少學校都會響應慈善機構的呼籲,邀請學生參與「一人一利市」、「紅封包行動」等捐款活動,救恩學校(小學部)新任校長歐偉民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同時兼任專做基層關懷工作的工業福音團契(工福)總幹事的他,建議學校和家長都可以多走一步,讓孩子的愛心分享不止是新春的「例行公事」,而是可深化到日常生活中。 歐偉民(資料圖片) 分享經歷——歐偉民收到不少學生的來信,分享他們在網課期間,如何關心有不同需要的弱勢群體。(受訪者提供) 每科滲入愛「鄰舍」信息 歐偉民今年把「有愛同行」的主題帶入校園,每科都滲入愛「鄰舍」的信息。眼見疫情之下,本港貧窮人口再創新高,於是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學校便鼓勵學生把祝福帶給一班無家者,「先透過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為學生準備的短片,讓孩子了解無家者的處境,產生同理心,然後再請他們購買超市券和撰寫祝福卡送贈我們身邊這些『鄰舍』」。 愛「鄰舍」精神——小一女生拍短片介紹並送出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實踐愛「鄰舍」的精神。(受訪者提供) 不要小覷這一點一滴的教導,孩子原來挺「上心」的,「有家長告訴我,有朝早天寒地凍,小朋友醒起居所附近有無家者,於是央求媽媽帶他去超市買禮券,又買了麵包和豆奶,親手送到無家者手上」。歐偉民又說,學生的關懷行動也不限於金錢,「有一個小一女生,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與基層孩子分享,還拍下短片,逐一介紹每份玩具的名稱和玩法。沒想到,收到玩具的女孩同樣是小一生,她親自寫回便條,表達感動與感謝。當捐贈者收到對方的道謝,亦非常開心,彼此就這樣連結在一起」。 寫卡答謝——同樣是小一基層女生,當收到禮物時,立即主動提出寫感謝卡答謝跟她分享心愛玩具的學生。(受訪者提供) 關懷行動不限金錢 他呼籲有資源、有能力的小朋友,今年收到利市後,不要單單為自己儲蓄,應在能力範圍內,學習把這份祝福和別人分享。 小模特兒:Nathan Yeung & Murphy Yeung 文︰顏燕雯、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睛靈貼士:長時間上網課 近視加深 按穴+食療 搶救孩子靈魂之窗

學童經常上網課,導致患上近視或近視加深的個案急增,中醫提倡以按壓臉部穴位來幫助孩子促進經絡的氣血循環,達到放鬆眼周肌肉的效果,進而改善視力。(Shelyna Long@iStockkphoto) 過去一年,孩子在家上網課的日子,分分鐘多過在學校課室,眼睛長期聚焦在電子屏幕,令不少學童近視飈升。除了可參考眼科醫生、視光師建議使用控近視鏡片、眼藥水之外,中醫也鼓勵透過按壓穴位來養眼明目,預防近視加深。爸媽們,一於中西合璧,合力搶救小寶寶的靈魂之窗吧! 西醫認為,眼睛長時間聚焦,睫狀肌需要持續收縮繃緊,會加重眼睛負荷,久而久之更會令眼球拉長,導致近視。中醫亦有相類似的看法。香港催眠輔導中心駐診註冊中醫胡凱淋更指出,眼睛長期疲勞,不單有損視力,還會傷及肝脾。 胡凱淋(楊柏賢攝) 脾胃差影響眼睛聚焦能力 她解釋,脾臟主管身體全身肌肉,包括微細的眼肌。脾胃受損,便會出現惡性循環,眼睛聚焦能力變差,眼部肌肉控制力減弱,令近視加深,「脾胃差的小朋友,最明顯是睡醒後也不夠精神,眼矇,而且消化力弱,經常肚瀉或大便稀爛。」 過度用眼,亦會耗損肝臟,胡凱淋說︰「在中醫角度,我們身體每個器官,都有相對應的臟腑。眼屬肝,所謂『肝開竅於目』,所以任何和眼部有關的症狀,其實也是和肝有關的。」 想小朋友有良好視力,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固然重要,但在這個無可避免的網課時期,她建議家長可讓孩子使用耳穴貼,「根據中醫理論,我們的耳朵是一個倒胚胎形的小身體,內有五臟六腑。只要通過刺激耳部的穴位,便可以調整全身臟腑的功能」。 調整臟腑功能:從中醫角度,藉耳穴貼刺激耳朵穴位,可調整全身臟腑及器官,包括肝、脾、眼的功能。(楊柏賢攝) 胡凱淋補充,醫師會將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膠布貼緊在選定的耳穴上,一般會選3至5個穴位,小膠布要保持在穴位上3天,使用者期間要定時按壓,製造刺激效果。「小朋友1歲以上已經可以做耳穴貼,這個也不像天灸,要在特定日子才能做,反之隨時可做,亦不限次數,可視為長期保健。」 ■按穴健眼 除了使用耳穴貼,胡凱淋亦教路,家長可透過每天替小朋友按壓臉上3個穴位,幫助他們改善眼周循環,消除乾澀疲勞,同樣有助預防大近視! 睛明穴:位於眼眶內眼角稍上方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攢竹穴:位於眉頭邊緣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絲竹空穴:位於眉尾末端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用雙手指頭以微微旋轉的方式,同時按壓左右眼的穴位,每個穴位按壓10下,每天做1次。但需注意,由於睛明穴和攢竹穴都比較貼近眼睛,所以按壓動作要輕柔,避免弄傷小朋友眼睛。 ■護目飲食 從日常飲食入手,透過針對性的食療和茶療,都有助孩子養生保健,改善視力。胡凱淋各推介一款食療和茶療,普遍學童都適合食用。 鮮奶杞子麥皮材料︰ (楊柏賢攝) 紙包鮮奶一盒,少許即食麥皮、即食腰果和合桃、杞子、紅棗、蓮子、鮮或乾百合、龍眼,分量可按個人喜好增減 做法︰ 1. 所有食材洗淨 2. 蓮子和乾百合先用熱水泡10分鐘(鮮百合可免此步驟),備用 3. 鮮奶加熱 4. 所有食材放入湯碗中,加入熱奶攪拌,即可食用 功用︰補心脾,補肝腎,寧心安神 明目四君子材料︰ (楊柏賢攝) 杞子、菊花、決明子、黃芪各3克 做法︰ 1. 藥材以清水略微冲洗 2. 把所有藥材放入茶壺,以200毫升熱水冲泡 3. 飲用一半後,再加入熱水回冲,重複2至3次 功用︰降眼壓,解乾眼,紓緩眼睛疲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文︰沈雅詩 小模特兒︰Hailey

詳細內容

健康家庭:胡亂進補 小心吃壞孩子脾胃 簡易湯水、少吃甜食更實際

想孩子身體好,中醫建議毋須刻意進補,應避免讓他們進食生冷、燥熱或肥膩食物,以清淡健康的家常菜式為宜。(Tomwang112@iStockphoto) 踏入冬天,疫情持續嚴峻,一眾爸媽都想盡辦法幫子女提升抵抗力,為小人兒進補。中醫卻提醒,孩子不宜胡亂進補,只要確保他們脾胃健康,便已經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一說到要增強體質,難免會即時聯想到用人參、燕窩或花膠等材料煲湯,更有不少人認為,藥材愈名貴,成效愈好。但註冊中醫潘咨遐卻不認同,「從中醫角度,人體內有陰陽之氣,只要陰陽平衡,身體機能便可正常運作。一般健康的孩子,本身陽氣已很充足,所以毋須進補提升陽氣,否則陽氣過盛,反而會出現心煩及燥熱等問題」。 潘咨遐(許朝茵攝) 花膠易致孩子滯胃 她提醒,如小朋友長期飲用補湯,可能會加重他們的脾胃負擔,反而適得其反,影響健康。「孩子的臟腑仍處於發育中,而花膠這些進補食材,對於孩子的脾胃來說,可能會過於滋膩容易滯胃,會導致脾胃不適。」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影響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臟腑,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運送營養到全身各器官組織,若脾胃功能欠佳,那便吸收不到足夠營養,最終有損健康。 「想孩子身體好,首先要讓他們有良好的脾胃功能,這樣才可確保他們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潘咨遐說,爸媽只需適時安排孩子飲用健脾胃及滋潤身體的湯水,日常也應以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吃太過肥膩的食物。 過多甜食傷脾胃損腎氣 想孩子脾胃健康,她建議要減少孩子吃甜味重的零食,因為小孩如長期進食過多甜食,會令脾胃生濕,以致脾胃健康受損,長遠而言,更可能耗損腎氣,影響發育。「因脾胃和腎是互相牽連,脾胃健康欠佳,便會損害腎氣。而『腎是先天之本』,腎可主發育,腎氣受損,自然影響孩子的成長。」 適當放電維持肌肉健康 除了要留意飲食,潘咨遐還提醒家長,即使留家抗疫,也要適當地讓孩子「放電」,「中醫認為『久坐傷肉』,因活動時可令氣血津液運送去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讓肌肉有足夠的養分,維持肌肉健康,如欠活動量,未能有效地輸送氣血津液予肌肉,便有損肌肉的生長。」况且,久坐另一壞處便是影響脾胃運化,令人食慾不振,最終也有損健康。她建議,平日父母可和孩子在家多玩拋波等體能遊戲,提升他們的活動量。 中醫認為「久坐傷肉」,欠缺運動會影響肌肉發展,即是留家期間,也要和孩子多做運動。(ake1150sb@iStockphoto) 另外,潘咨遐也強調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孩子要作息定時,不可熬夜,「當睡眠不足或瞓得不好時,可能會引起肝火上升,體內熱氣增加,出現口乾或脾氣差的毛病」。可是有些家長見孩子晚上睡不好,便讓他們日間補眠,她認為這樣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令孩子晚上更不願入睡,「要避免小孩日間午睡,即使要小睡,最多只可睡15分鐘,以防影響晚上的睡眠質素」。 ■保健貼士 簡易湯水 健脾補肺氣 潘咨遐提供以下保健貼士,有助提升孩子健康: 1. 避免進食生冷、燥熱或肥膩食物 2. 多曬太陽及適量運動 3. 盡量不要熬夜,應早睡 4. 要根據氣溫適時增減衣物 以下兩款湯水,可作日常保健之用︰ 雪梨無花果南北杏湯 材料:南杏6克、北杏6克、無花果12克、雪梨2個,瘦肉500克,水1.5公升 做法: 1. 雪梨洗淨,去心及切塊 2. 瘦肉汆水待用 3. 其餘材料用水洗淨備用 4. 將全部材料放入水,水滾後改用文火煲1.5小時,加入適量食鹽調味 功用:滋潤及補肺氣  紅蘿蔔粟米南瓜豬?湯 材料:南瓜半個(約800克)、粟米1至2條、紅蘿蔔1至2條、水1.5公升,豬?500克 做法: 1. 豬?汆水待用 2. 將南瓜洗淨,毋須去皮,切件去核備用 3. 粟米洗淨,紅蘿蔔去皮,切件備用 4. 水滾後,將所有食材放進煲中,煲約1小時,加小量鹽即可 功用:健脾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 文︰許朝茵

詳細內容

溫書有法:摸清性格 激勵有策 讀得其法 溫書非苦差 輕鬆易入腦

掌握竅門 溫書快靚正(蘇智鑫攝) 考試季節又殺到,若孩子能「過目不忘」,溫習不費吹灰之力,那當然皆大歡喜,可惜現實與想像,總有莫大的落差。其實想小朋友溫書「快、靚、正」,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只要找到竅門,爸媽和孩子都可以從此脫苦海!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何解我的小朋友總是提不起勁讀書?」「為什麼孩子的記性好像特別差,溫書很難入腦?」這是從事全人發展培訓工作近20年、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講座的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最常聽到的問題。 面對家長的疑惑,Tommy的答案是︰「因為大家未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和訓練技巧。」他補充,想孩子「讀好書」其實牽涉兩方面,一是讀得其法,二是激勵有策。 陳志耀(沈雅詩攝) 針對動力來源 激發學習 先說激勵有策。Tommy指出,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借助家長的激勵去激發學習動力,但必須因應小朋友的特質,方法亦各有不同。「首先要辨識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動力來源是什麼。有些是『關係推動型』,有些屬於『成就型』,也有『逃避痛苦型』。」 踏入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想讀得輕鬆易入腦,便要掌握時間管理、溫習技巧及鞏固記憶的方法。(imtmphoto@iStockphoto) 針對關係推動型的小朋友,Tommy建議家長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親和的關係,然後再運用這種關係來推動孩子的學習,「這類孩子特別重視感情聯繫,如果他們感受到被關心、被聆聽,內心深處有安全感的話,家長的期望將會化成他們的目標,自然產生動力」。 要激發「關係推動型」的孩子用心向學,家長先要跟他們建立親暱關係,然後再運用這種關係來推動孩子努力讀書。(AsiaVision@iStockphoto) 成就型的孩子,很喜歡享受成功帶來的滿足感,「這類小朋友,由於本身已經有很強的自我推動力,因此父母只需要偶爾幫忙突破樽頸位或提供資源輔助,若經常在他們身邊『指指點點』,孩子會覺得厭煩」。 至於逃避痛苦型的小朋友,天性就是想逃避痛苦,因此家長不妨利用此特性來激勵他們。「只需要清楚告知期望便可以,例如希望小朋友在什麼時間內完成習作、溫習等。」Tommy笑言,這類孩子只要知道任務完成後,便可得到「甜頭」或玩樂時間,他們便會乖乖聽從。 配合學習風格 圖像或錄音輔助 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力,還要讀得其法。Tommy表示,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偏重某一種學習模式,包括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和動感型(kinesthetic),家長要發掘並配合到小朋友的學習風格,才能事半功倍。 因應3大學習模式,Tommy分享了一些小貼士︰ 視覺型:這類小朋友比較容易記憶圖像,所以可引導他們多利用腦圖或在書本上描繪圖像,來提高學習效率。 聽覺型︰他們吸收知識,主要靠「聽」書而非「看」書,因此,不妨鼓勵孩子溫習時朗讀課文內容,並且錄下來,再不斷重複播放,可加強記憶。 動感型︰這類孩子肢體動作較多,集中力稍遜,家長先要突破學習必須「坐定定」的思維框架。由於動感型的小朋友,拍子、節奏感都很強,由他們「郁身郁勢」甚至「rap」着去讀書,效果會更佳。 動感型的孩子較難「坐定定」學習,家長需要理解,由得他們「郁身郁勢」,這反而會學得更好。(maroke@iStockphoto) 溫習分4階段 掌握節奏更重要 Tommy當年以一級榮譽畢業於港大土木工程學系,在學期間更獲頒15個獎項和獎學金,他強調,掌握時間管理、溫習技巧及鞏固記憶的方法,是成功關鍵。「溫習需要分4大階段,分別是熱身期、醞釀期、學習高峰期,以及衝刺期。」 他解釋,熱身期是要讓孩子大概知道今次測考的內容、重點,並閱覽模擬試題,因此用不着押上「最有效率的時間」(即精神狀態最好、最高度集中的時段),只需要運用「零碎的時間」(即等人、坐車的時段)即可。「當大腦對這些資訊有初步印象,它便會自動工作,進入醞釀期。」 熱身期、醞釀期過後,孩子需要進一步高度理解和背誦內容,便是學習高峰期,這時要運用「最有效率的時間」,「每個孩子『最有效率的時間』都不同,有些是假日早上,亦有些是愈夜愈醒神」。但Tommy補充,最終還要加上衝刺期,學習才有成效,「即是考試前一天,把腦海中的知識,重新整合一遍,來增加記憶痕迹」。 說到增加記憶痕迹,很多家長都認為「溫得多自然熟」,但Tommy對此做法有保留,「當孩子慢慢升班,需要應付的測考次數愈來愈多時,假如每次都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苦讀,即使可取得好成績,恐怕他們承受的壓力也很大,長此下去,有可能負荷不到」。因此,他認為掌握有效率的溫習節奏更重要。 綜合多年的讀書心得,Tommy教路,初次溫習一個全新的內容時,不要把時間「用到盡」,最後的5至10分鐘,應該是複習時間,重溫剛才所學的,「家長可以請孩子覆述一次,覆述時,如果有東西忘掉,便立刻再多看一遍」。翌日,同樣需要有5至10分鐘的複習時間,「這天,可能只記起八成的內容,有兩成已經遺忘了,不打緊,又再速望一遍」。如是者,一星期後,再花10至15分鐘重複溫習,這樣,遺忘速度便會顯著減慢。 他說這種溫習節奏的好處,是能讓大腦意識到,這些資料是需要儲存,「當有些東西適當時間在大腦內重複出現,而且比率較密,它便會判斷到這些資料是重要的,需要牢牢記着」。 屋企變教室 黑板放大生字助記憶 為了讓小二長子Marcus學得更好、溫書更入腦,當過幼稚園教師的Nana可說費盡心思,把家居打造成教室一樣。甫入屋,最吸引記者眼球的,是牆身一幅全落地的磁力黑板,黑板中央還有一張訂製的「田字格」,上面寫滿Marcus中文科將要默寫的生字,遇到要特別注意的筆畫,更用上不同顏色的粉筆標示,「這個是環境學習法,小朋友可無時無刻看到,也方便我抽些字來考考他」。 媽媽Nana為兒子Marcus匠心設計的中文字卡,前頁主要剖析四素,後面則用來作句。(蘇智鑫攝/沈雅詩攝) 自製字卡 學習生字作句 另一套好工具,是Nana自家設計的字卡,有中文和英文版本。英文卡分前後兩頁,前頁給孩子寫生字,需要註明詞性;後頁則用來作短句。中文卡的製作就更加專業,前頁需要孩子填寫四素句(時間、人物、地點和事情),揭往後頁,便要運用這四素作一則短句。 作為用家,Marcus又有何看法呢?「我很喜歡這些字卡,我會用不同的顏色筆寫字,又會畫公仔,有時我不停寫、不停寫,真的停不下來。」 Nana不諱言,當初辭工做全職媽媽,無非想幫兩個兒子打好學習基礎,並讓他們體驗愉快學習的樂趣,「除了由Marcus親手做字卡,我們溫習時,還會玩很多輔助記憶的小遊戲。或者有人會覺得,溫習怎麼要搞一場『大龍鳳』,但慢慢你會見到成效」。 Nana(後)為當全職媽媽,辭去幼稚園教師的工作。但藉着過往的教學經驗,她用上很多有趣又高效的學習法,希望Marcus(前)不會視讀書為苦差。(蘇智鑫攝) 問及Marcus的成績如何,Nana道︰「他英文信心比較大,小一時,每次默書都是100分!」但她強調,分數並非首要,最重要是幫助小朋友取得成功感,建立自信心,「讓他知道,原來只要有工具、有方法,溫書並非苦差」。 每次考試前,Nana必定細心擬定好溫習時間表。當日溫好的課本,即晚必定再抽10分鐘快速重溫,然後分別在48小時內和一星期內再複習一遍,幫助把資料轉化成長期記憶。(蘇智鑫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初小周一起停面授課堂14天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有上升趨勢,加上多間學校持續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宣布,由11月23日(周一)起,小一至小三暫停面授課堂14天,至12月6日,預防疫情在社區大爆發。 陳肇始說,今天新增26宗本地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初步確診的有30宗,因應疫情急速轉變,當局必須嚴陣以待,加上截至11月19日下午5時,衛生署共錄得439宗上呼吸道感染爆發感染個案,超過4040人受影響,其中266宗、近六成涉及小學,當中七成是初小生,情况令人憂慮。為此,當局決定下周一起,暫停小一至小三面授課堂14天,而較早前已暫停面授課堂或服務的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相關安排亦由原本的11月27日(周五)延長至12月6日(周日)。 她強調,現階段認為小一至小三學生風險較高,但不排除若疫情進一步惡化,會全面暫停小學及中學的面授課堂,局方會密切檢視情况。

詳細內容

幼稚園周六起停面授課堂14天

因應連日多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宣布,所有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由11月14日(本周六)起,暫停面授課堂或服務14天,至11月27日(五),以減低再大型爆發的風險。 陳肇始說,鑑於本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隱,加上近日學校錄得上呼吸道感染個案亦有所增加,為免增加醫療系統的負荷,亦考慮到幼兒的衛生自理能力較弱,因此決定暫停幼稚園及幼兒中心面授課堂14天,局方之後會再檢討安排。她強調,在目前的上呼吸道感染個案中,並沒有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者。

詳細內容

教授爸爸另類育兒工具 桌遊訓練數理語文 育成伶俐子女

一家同享桌遊樂 邊玩邊學邊溝通(劉焌陶攝) 大學教授和桌上遊戲設計師,兩種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因着興趣,陳文新(Mansun)把兩者完美結合。從事桌遊設計這「副業」,雖不能令Mansun賺大錢,但為他賺來幸福家庭,以及賺得一對聰明伶俐的子女。 在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擔任教授的陳文新(Mansun),中學年代開始接觸桌遊,自此成為「發燒友」,10年前,在公在私,既為教學,也因興趣,他開設公司設計桌遊,不計一系列純作教材沒有投產的產品,現於市場推售的,共有4款,題材涉獵投資理財、宇宙星空等。 Mansun設計的桌遊,全部娛樂與教育並重。其中「Constellation Explorer 星座歷奇」(右下)和 「Planet Explorer 行星歷奇」(右上)特別推介給高小生,前者在遊戲中可學習星座的位置及其中主星的距離,後者則可學習行星的溫度、重力、自轉等,勝過死讀常識教科書。(黃志東攝) 「發燒友」自家設計 收藏200多盒 「通常做教育的人,他們設計的遊戲都是玩不到的,因為過於真實,失去了fun(趣味)的元素。」Mansun引以為鑑,於是借鏡德國桌遊大國所設計的產品,用虛擬幻想的場景,融入教學內容,令玩家吸收到知識之餘,亦感到玩樂的趣味。 走進Mansun的家,客廳3列大櫃放滿200多盒桌遊,場面非常壯觀,「其實這裏只是一部分,有很多已經轉送朋友了」。說起桌遊,他有數之不盡的話題,「其實每個地方所設計的桌遊,風格都不同,台灣的公仔造型很可愛;日本的就很精緻,連遊戲規則也寫得很仔細;德國的桌遊,比較迎合家庭」。 這個桌遊「發燒友」,家藏逾200盒桌遊,放滿客廳3列大櫃。(劉焌陶攝) 一家四口 每晚玩家庭式桌遊 Mansun說,自己偏向喜歡玩策略性桌遊,「要玩十幾小時才分出勝負」,但自從一對子女出世後,也多了玩家庭式桌遊,「因為想每晚都跟他們玩一陣子,而且小朋友年紀還小,需要玩些簡單點的,半小時、1小時內已經可完成的就最適合」。 Mansun說,有愛動腦筋的家長,才有愛動腦筋的孩子。因此,他和太太堅持每晚飯後都跟子女玩桌遊。不知是否這個緣故,12歲的Altan(右)特別醒目,曾被選作「小太空人」;6歲的Charisse(中)也口才了得,有條不紊地向記者介紹多款桌遊的玩法。(劉焌陶攝) 桌遊不單為Mansun一家建立起溝通橋樑,還成為育兒工具,「小朋友在桌遊第一樣學到的是『認輸』,怎接受自己輸定了,仍要繼續那一局呢?當然,也學到計數,亦訓練到語文,因為我不會解釋,要他們自己看說明書,還要解釋給朋友知道怎玩,這便訓練到口才、表達力」。 溝通橋樑:「家事」桌遊促進溝通了解 本身亦是桌遊迷的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青少年服務)、註冊社工吳浩希(Elvis)說,若從小孩的角度,玩桌遊有助減壓、訓練合作精神、提升溝通能力,其實對家長來說,一樣「治癒」,「我不時辦親子桌遊班,發現3、4堂之後,玩得最興奮的,不是小朋友,而是家長,或許大家做了父母之後,都很忙碌,很少機會玩」。 吳浩希(受訪者提供) Elvis的團隊最近便設計了一款桌遊——「家事研究所」,專供一家人開心玩,而且透過「研究」難題,增進彼此了解。「我們去年展開『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研究,究竟大家眼中的『家庭幸福』是什麼呢?很多人都認同是一家人關係好、多聊天、多溝通,桌遊就可以充當工具。」 「家事研究所」的「問題牌」和「行動牌」都設計得很有心思,可以幫助我們對家人有更多的認識。想親身體驗,可透過家福會網頁(bit.ly/3dZAQgD)免費下載。(黃志東攝) 他補充,平日一家人的所謂「傾偈」,都比較帶有目的性,尤其是家長面向子女時,聊的往往是「做好功課了嗎?」、「何時考試?」但在《家事研究所》,大家可以談到「最想聽到家人/朋友怎樣稱讚你?」、「這輩子最害怕的事」、「你最想家人改善的地方」等,對加深一家人的了解,很有幫助。 「感受需要卡」 打開一家人心窗 想多些聆聽家人的心聲?了解彼此的感受?桌遊一樣幫到手!註冊非牟利機構 「Just Feel 感講」設計的「JUST FEEL感受需要卡」,是一套專門幫助玩家表達所思所感的桌遊。 該機構項目主任霍靖兒(Rachel)指出,「整套桌遊,是建基於『善意溝通』理論,強調透過4個步驟,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建立互相尊重的溝通模式」。 霍靖兒(受訪者提供) 遊戲玩法很簡單,家人例如父母和子女,各自從36張「感受卡」中,例如「興奮」、「感動」、「委屈」等,揀選最貼切形容當天感受的卡牌,再一起細訴今天大家經歷過什麼事情,為何會有這些感受。之後再從25張「需要卡」中,例如 「被理解」、「自己決定」、「關心」等,看看哪個需要可對應他的感受,當中哪些是已經被滿足,哪些是未被滿足。 機構鼓勵親子定期使用「JUST FEEL感受需要卡」(定價$199) 聊天,既有助家長走進小朋友的感受世界,亦有助孩子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受訪者提供) 「華人世界、香港家庭,或許都比較少表達自己的心情,也不知怎開口說,所以,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具體的方法,藉着這套桌遊,幫助大家好好建立關係,增進溝通。」 Rachel說。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8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被耽誤了的藝術夢

一個熱愛畫畫的中四女孩,在上學年復課後未有回校,起初還以為是她抱恙的緣故,但有天她突然告訴我希望退學,在外報讀藝術課程,更向導師寫了封「千字文」,講述她在停課期間如何在無壓力下畫出好作品,想通了要轉修讀藝術。 當女孩的母孩和導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突然,急忙了解事件。雖然我也有點錯愕,但可以想像到,女孩有這想法其實早已醞釀多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女孩邊流淚邊向我說:「難道只有讀書才代表成功嗎?我不想這僅餘的『藝術夢』白白溜走……」多年來,女孩一直順從母親的意思,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 這天,我約了女孩和母親到校與教師會面,先讓兩人各自提出想法,再詢問她們對彼此的想法有何感受。母親表示希望女兒至少完成中六,她實在不了解修讀藝術的出路,因此相信繼續升學的前景,總比修讀藝術好。「知道女兒在學校過得快樂嗎?」我問女孩母親。母親頓了一會,說她不知道。 最渴望母親明白支持 之後,我們便仔細地了解女孩的學業壓力。她說出曾被同學欺凌的經歷、壓力,導致她身體出現很多不同的毛病等。女孩甚少在母親前說出這些「不快樂」,瞬間崩潰了。我們問女孩,為何一直不向母親表達,她哭着說曾經嘗試,但從未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她逆來順受。修讀藝術看似是表面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她最渴望的,是母親的明白和支持。 我們最後為女孩找了一間能完成中六的藝術學校,分析該校的認受性、課程、藝術氣氛,還有她將來想做插畫師的出路與挑戰等。雖然這間學校的學費昂貴多了,但最終母親仍答應讓女兒報讀。 女孩的故事,讓我思考親子在「衝突」和「分歧」下該如何化解。明顯地,女孩和母親一直以來沒有好好溝通,母親沒有機會認真傾聽女孩的訴求,女孩亦因為被母親清晰卻不一樣的立場嚇怕,以致把內心的聲音埋沒了,導致事件無聲地爆發。 母親私下曾跟我說,她十分自責,自認為是個不稱職的媽媽,作為單親媽媽的她,因為要肩負起養家的責任,甚少與女兒溝通和表達關心,也不容對女兒有太多妥協的餘地。其實母親也十分無奈,而女兒也不習慣向母親說出感受。如果母親早點知道女兒的想法,明白她熱愛的夢想,女兒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事情不會發生得如此突然。 溝通不單是說說而已,很多時候,只要雙方都願意聆聽和表達,踏出第一步,才能把分歧化解。 文:翁茗湘(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