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孩子在關愛中獲安全感
初小的朗仔(化名)平常容易發怒,甚至會尖叫、掉書本發泄情緒。他在接受遊戲治療時,最喜歡玩射球,因為他可以不斷入球,為自己創造很多勝利場面,更會在遊戲中加添小懲罰,從而建立一些能力感。 有些孩子總會給人較反叛的感覺,但其實每個不合作的行為背後,可能顯示孩子的不同需求。反叛行為愈多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小朋友經歷更多,更需要被人關愛。朗仔的外婆表示,朗仔在幼兒時期已經歷父母離異,他們各自有新家庭或伴侶,從那時候開始,朗仔便由外婆照顧。當別人問及他的父母時,他都會大發脾氣,並指父母是拋棄他的「衰人」。同時,朗仔從小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每逢溫習做功課時,家裏都會上演「六國大封相」,令外婆無計可施,甚至會向朗仔說:「你再不聽話,我便不要你,不再愛你!」 相信很多父母也對自己的小孩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這麼簡單你也不懂?」、「你初小時仍會溫習,現在高小便不聽教了,真的比弟弟更難教呢!」當家長急於掌控孩子反叛的場面,很多時會將他和其他孩子比較,又或者指摘子女的行為不符合期望,令孩子容易感到被嫌棄,認為自己總是被家人比下去,變得更不願跟父母合作。 怕被拋棄 情緒不受控 朗仔最大恐懼是再被人拋棄,他很清楚自己已經失去了父母,不想再失去外婆。面對外婆的責罵,朗仔會選擇抑壓情緒,不再吵鬧,但他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一直存在,所以有時候朗仔會很頻密地問外婆:「我乖嗎?」、「外婆愛不愛我?」期望獲取肯定及關愛。如果提問中得不到讓他安心的回應,脾氣便會變得更不受控。 每個小孩都怕自己不被父母所愛,其實大部分家長並非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曾經有幾名中學生向筆者透露心聲:「因為我成績較差,媽媽較疼妹妹,我覺得自己好無用」、「像我們這些天生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其實怎樣努力,父母都不會滿意」。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父母並非真的偏愛其他兄弟姊妹,而孩子想表達的是他們十分需要被關愛、肯定和接納。有些有特殊學習需要及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會較難達到一定的學習水平或遵從大人所設立的規則,因此,孩子會較主觀地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很難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或許他們不擅長讀書,但不難發現孩子在籃球、排球、藝術或樂於助人的性格中有可取之處。作為父母,有時也需要學習接納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可能與其他孩子有異,容許他們與自己心中的期盼不同,同時也可以嘗試找出孩子努力過並值得欣賞之處。 經過社工輔導後,外婆對朗仔「說教」前,會先了解其出現情緒問題背後的原因,明白他能力有所限制,漸漸地外婆沒再說出威嚇的說話。有時朗仔只是做出很微小的舉動,外婆也會給予肯定,這樣也令朗仔知道與他相依為命的外婆心底裏仍然很愛他。這一年朗仔再配合遊戲治療,明顯少了脾氣,即使間中情緒失控,但過後也會自覺地向外婆道歉。孩子有了足夠安全感,內心便有愛自己的能力,也會開始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 文:呂雅欣(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