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小小作家培訓班 互動遊戲激發寫作潛能

有信心寫作——泳峯(左起)、梓晞和樂妍,由當初抗拒到現在有信心寫作,他們更想一嘗做小作家的滋味。(劉焌陶攝) 提起中文寫作,不少孩子都皺眉頭,家長費解何以子女經常閱讀,但總是「有入無出」,寫不出好文章來。針對學生的難處,有出版社就舉辦別開生面的寫作班,希望透過圖像、互動遊戲,啟發學生的寫作潛能,讓小朋友愛上寫作,甚至一嘗成為小作家的滋味!   在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讀五年級的泳峯、梓晞和樂妍,3人都不諱言以往很害怕中文寫作。泳峯和梓晞的壓力,主要來自文章的字數,「要寫200多字,有時覺得很困難。試過因為湊字數而刻意拖長,其實那些字都沒有意思」,梓晞靦腆地說。至於樂妍則經常遇到執筆忘字的問題,「會寫錯字,又或者忘了有什麼詞語可以用來表達想法」。 不過,自從校方安排3人參加小皇冠童書館與小麥文化聯合舉辦的「小小作家培訓班」後,他們的態度卻起了180度的變化。泳峯喜孜孜地告訴記者:「我現在對寫作信心大了很多,因為在培訓班學到怎樣創作人物角色,令內容更豐富。」樂妍也有同感:「我也信心強了,因為我在這裏學到的,會比其他沒參加課程的學生多。」至於梓晞,更用「享受」來形容她的寫作歷程,「我很享受和組員邊討論邊寫,很開心啊」!究竟這兩個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孩子身上施展了什麼魔法呢?記者日前就「旁聽」了他們的課堂。 分享想法——小班形式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劉焌陶攝) 角色矛盾衝突情節最吸引 相比起傳統課堂,「小小作家培訓班」加入更多討論和遊戲元素。像這天,編輯導師為強化學生們在「起承轉合」敘事手法中「轉」的技巧,先要他們化身成「城市老鼠」或「鄉村老鼠」,然後輪流猜拳,爭取揀選有利圖卡的機會,用以證明城市抑或鄉村更適合老鼠居住。當城市老鼠一方說「城市交通方便,有病可以立即打999,去醫院接受治療」,鄉村老鼠便反擊:「城市人口擠迫,傳染病散播更快啊!」鄉村老鼠又說,住在鄉村,鄰里關係更佳;城市老鼠就覺得住在城市,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非常方便。兩組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已實踐編輯導師在課堂開首所講,「文章或故事,最吸引讀者、最有張力的描寫,往往是角色間的矛盾與衝突」。 輪流猜拳——為增加課堂氣氛,導師安排同學猜拳選圖卡,大家都玩得很投入。(劉焌陶攝) 老鼠開會——學生化身成「老鼠」,一起討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的優劣之處。(劉焌陶攝) 寫成文章——一輪「腦震盪」後,學生馬上記下點子並加以組織,寫成短短的文章。(劉焌陶攝)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長鄭安娜認為,在課外活動引入這種小班形式的寫作班,更能照顧每個學生的需要,「平日課堂只有30分鐘,一班有20多人,教師能夠給學生分享的時間很有限;但這個寫作班有1小時,而且只得10個學生,每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機會就有很多」。她更欣賞共同創作的過程,「因為每個組員都拋出點子,一組合起來至少有3、4個想法。學生又馬上記錄下來,令他們動筆寫文章時,速度提升很多」。 鄭安娜(劉焌陶攝) 帶着任務去創作 談到小朋友「有入無出」,即閱讀很多書但寫不出文章的問題,任教該校的中文科科長謝恬頤相信,孩子的腦袋裝着很多東西,只是受制於寫作題目或環境,令他們過於「循規蹈矩」,沒有膽量用文字表達創意,「我觀察到,很多學生也喜歡看偵探類小說,若然我們改變一下寫作環境,例如要他們帶着任務、挑戰去創作故事,或許孩子會更容易把平日所看的運用出來」。她透露,中文科寫作稍後會有一些更考創意的題目,例如改寫《西遊記》結局,希望有更多空間讓小朋友發揮。 謝恬頤(劉焌陶攝) 自本學年推出「小小作家培訓班」後,青馬文化及小麥文化總編輯林慧儀(Ruby)接觸不少高小學生,雖然整個活動只得4節,Ruby已見證到很多孩子的轉變,「我見到學生『入』和『出』的過程愈來愈快,大家討論5分鐘、8分鐘後,很快已經可以轉化成文字,再發表,令我好興奮」。她續說此計劃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個學生創作的故事集結成書,因此編輯團隊會以出版書籍的經驗,傳授寫作心得,「4堂各有不同主題,包括第1堂着重啟發創作靈感、設定角色;第2堂是描寫精彩的場景;第3堂則怎樣做好起承轉合,製造高潮;第4堂就使用mind map(腦圖),把之前所學的整理好,正式下筆」。 林慧儀(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動手學習:脫離教科書評測框框 LBD學習法 手腦並用建構知識

在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下,學與教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通過「手腦並用」去建構知識。但回歸現實,教師往往受制於教科書海量的內容、測考評估的安排,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空間有限。為了替教師拆牆鬆綁,推動革新學習的慈善團體「教育大同」兩年前大膽地為初小常識科設計了一個無教科書、不用測考,卻強調「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的課程,共有14間小學參與。究竟什麼是LBD呢?   祖堯天主教小學在今個學年首次於一年級開展LBD課程,記者早前實地觀課。承上堂,學生今回繼續學習「保護身體」的課題。常識科科主席譚清儀老師甫入課室,先跟學生們玩一個「身體大作戰」的遊戲。她邀請了幾個學生,從她手上抽出情景卡,然後再判斷卡上的活動,例如「做運動」、「洗手」、「吃辣椒」、「黑漆漆下打機」,哪些對身體好?哪些對身體不好?當中保護或傷害了哪些器官? 分組討論匯報 抽圖卡作故事 「吃多少隻辣椒才會傷害身體?吃一隻可以嗎?」「黑漆漆下打機,會盲嗎?可能會有散光,要戴眼鏡啊!」這個小小的熱身遊戲,成功令課堂氣氛升溫,大家都踴躍發問和作答。不過,「戲肉」其實在下一個環節。 譚清儀先請學生調動桌椅,分成6個4人小組去討論和匯報。起初記者也狐疑,這班「BB」才「升呢」做小學生不過兩個多月,他們做得到嗎?但事實證明,教師願意放手,學生就有進步空間。「你們今次分組比上次更安靜、更快捷啊!」譚清儀正面回饋學生。 這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抽圖卡,卡上面都是一些可應用於身體的物品,例如太陽油、口罩、手套等,然後每組要從教師設定的9個情景圖中選擇其中1個,再利用各組員手持的圖卡,合力創作一個故事。不過在開始之前,譚清儀先問學生:「萬一在選擇情景圖時,組員之間有不同意見,可以怎樣做呢?」有學生立即舉手獻計:「可以禮讓別人、可以投票決定!」後來,記者果真見到有女學生把選擇權讓給男學生,亦有組別猜「包剪揼」,由勝方做話事人。 別以為小人兒不懂討論,據記者觀察,組員間的對答也很有紋路。來到匯報時間,譚清儀先在黑板上列出步驟,「1.說出組別;2.自我介紹;3.分享故事;4.說再見」。由於課時所限,今堂先由3組匯報,坦白說,孩子的匯報技巧和故事的完整程度當然仍有待提升,但至少每個站出來的學生也願意參與。記者特別欣賞其中一組「橙組」的創意,此組所選的情景圖是有人站在濃煙密佈的建築物前咳嗽,學生就利用「護目鏡」、「口罩」、「耳筒」和「清水」創作了以下的故事:「因為有濃煙,消防員戴上護目鏡保護眼睛,也戴上口罩避免吸入濃煙,然後還戴上耳筒,他聽着音樂進入火場用清水救火!」 投放資源多——祖堯天主教小學為推動LBD課程,投放大量人力資源,課程除有4名主教教師,還有4名輔助教師,並有教學助理支援,確保大大小小的課堂活動都順利進行。(受訪者提供) 學生投入 70分鐘無冷場 2節共70分鐘的常識課,在毫無冷場下完結。譚清儀說,小一生的專注時間很短,一般僅約20分鐘,但因為LBD課程的課堂活動多,所以即使是「孖堂」,學生也可以一直維持高度投入,令她欣喜。 投入參與——雖然轉行LBD課程後,小一常識科仍然維持每周5節,但就由原先一次的「孖堂」增至兩次。而2節長達70分鐘的課時,難得學生仍精神奕奕,投入參與。(劉焌陶攝) 為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在2019年,「教育大同」轄下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計劃,嘗試在教育局的課程框架下,重新整合一至三年級常識科的6大學習範疇,把原本割裂的課題重新連貫成有意義的脈絡,並加入LBD元素。擔當計劃的「學校同行者」角色的莫蔚峰(Candace)透露,LBD課程之所以沒有教科書,只得基本的教材,是想給教師留更多的空間,可按校情、班情去調適教案,「很難『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沒可能一本教科書會間間學校都合用」。 莫蔚峰(劉焌陶攝) 教科書內容過多 應思考孩子需要 說起教科書,料不到各人都有很多「苦水」。祖堯天主教小學校長陳志恒認為,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愈來愈廣,部分教科書的內容亦和孩子的距離很遠,「於是我會問:究竟常識科目的是什麼?小朋友最需要學的是什麼?有了答案,便要再剪裁」。曾擔任常識科科主任的陳詠茵副校長亦有同感:「坊間的教科書,會盡量把最多的內容都放進去,藉此吸引多些學校去選用它們。但站在教師的角度,其實內容太多了;然而買了書若不教,又很難向家長交代。」 家長試堂——學校在推行LBD課程之前,不單舉辦家長講座,更透過工作坊,讓家長親身感受LBD的運作模式、學習方法,以釋除疑慮。(受訪者提供) 該計劃助理項目經理程頌琪(Karis)則表示,當教師要拿着課本逐頁教授時,便無法做到LBD,「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小朋友要學幾深、學幾闊?他們所學的,跟生活有無關係?當我們這樣想時,就不會被教科書所局限」。 程頌琪(沈雅詩攝) 裝備態度技能 比學知識優先 難得LBD課程可以拋開課本,亦無考試的後顧之憂。譚清儀說,不單部分課題可以處理得比以往更深入,亦有更多空間,裝備學生在知識以外的其他技能和態度。「傳統常識科,着重的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但現今互聯網資訊發達,學生要掌握知識有很多渠道,所以LBD課程強調的是ASK,即以態度、技能為先,最後才是知識」。她以剛才的課堂為例,「做小組討論需要有的態度、怎樣組織故事,以至匯報技巧,學生都經驗得到」。 如何照顧學習差異,亦是持份者所關注的。陳志恒表示,學習差異不是純粹指學習能力高與低,而是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所有人都只靠閱讀文字或聽教師講解就明白,有些孩子需要動手做、親身經驗才學到,LBD就提供了這些機會」。 學生跟得上 收窄能力差異 作為計劃的「牽頭老師」,譚清儀也認同LBD課堂有助收窄差異,「換着是傳統課堂,老師難免要依着課本、作業去教,能力弱的學生,可能會不出聲、不表達,他們吸收到幾多,其實是一個問號。但我發現,LBD課堂裏沒有一個學生跟不上,大家都很積極參與」。她補充,教師抱開放心態亦是關鍵,「在這個課程,學生不會有典型的常識工作紙、作業,只有一本學習紀錄冊,他們可以選擇用任何形式表達想法,包括只用圖像。你看,剛才我也沒有硬銷『護目鏡』、『護膝』等詞語,但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小朋友已不知不覺學了。假如有學生想學寫字,他們會主動舉手問,這也是我所期盼的,由小朋友主導自己想學什麼」。 學習紀錄——課堂只有一本學習紀錄冊,讓學生簡單回應課堂所學。(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遊戲學習兒童為本 創價適合好動孩子 問◢ 兒子今年讀傳統學校N班,但性格好動,教師表示兒子經常離開座位,似乎不太適合坐定定的學校。他吸收能力不錯,能掌握加減數及一般中英文認字,九龍塘區香港創價幼稚園是否比較適合他?或有什麼九龍塘區或沙田區幼稚園推薦? 答◢ 你兒子好動,學習能力強,不肯坐定定,當然適宜報香港創價幼稚園,因為該校以兒童為中心,透過遊戲來學習,正適合你兒子就讀。九龍塘區還可以考慮保良局陳黎惠蓮幼稚園暨幼兒園,以及東華三院羅黃碧珊幼兒園;沙田區可以報讀馬鞍山靈糧堂幼稚園和明愛沙田幼兒學校。 盼升直資小學 將軍澳幼園推介 問◢ 家住將軍澳,有三胞胎小朋友,屬2019年10月細B,請問選擇什麼幼稚園對升將軍澳區直資小學較有優勢? 答◢ 可以考慮東華三院香港華都獅子會幼稚園、綠茵英文(國際)幼稚園(將軍澳)、救世軍明德幼兒學校及學之園幼稚園(海翩康城)。有一點要留意,直資小學要求語文程度高,所以有些幼稚園會因而過於着重成績而忽視遊戲與休息時間。 15分報協和要靠運氣 20分選九龍塘官小機會大 問◢ 小兒即將要報小一,現心目中有兩所心儀小學(太子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九龍塘官立小學),但仍在煩惱選擇事宜,盼能給予一點意見或建議。我家校網為32,小兒現就讀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幼稚園,本人最希望小兒入讀協小,但除了校網外並沒有其他優勢,亦知道協幼不是與它一條龍,因此想以111報考;而九龍塘官小雖然有20分優勢,但亦明白不是必收。現問題是雖然較想入協小,但自行派位是否應填九龍塘官小較好?因九龍塘官小有20分,入到機會大,但萬一九龍塘官小不收,那我又沒有了111協小的誠意分,就會大大降低了成功叩入協小的機會。 答◢ 魚與熊掌,你一定要二擇其一。你想兩者俱得,是自尋煩惱。既然你報九龍塘官小有20分,報協和只有15分,而兩者都是名校,報前者有九成入到,報後者只有一成,因為前者無宗教背景,20分已是高分數,後者有宗教背景,要有25分才算高分數,所以用15分來報,機會甚微。唯一希望是統一派位運氣好,但有誰可以預測得到?而九龍塘官小是可以計算到成功機率,你信運氣便報協和,信實際計算結果便報九龍塘官小吧!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48校網 校長大改革 走「國際」路線 寶校大翻身

閩僑小學 寶校變身搶手校(劉焌陶攝) 區區有「寶」校 在家長口耳相傳下,區區都有「寶校」,48校網亦不例外。曾經被家長網民喻為「觀塘三寶」之一、「入到喊三聲」的閩僑小學,6年前,由年輕並且曾在直資、私立學校任教的葉淑婷接任校長後,她揮一揮「神仙棒」,閩僑小學年年擴班,今年更誇張至一位難求,成為「逆市奇葩」!究竟這位校長身懷什麼絕技,能夠令一間「寶校」大變身呢?   位處牛頭角的閩僑小學,是一間舊式設計的「火柴盒」學校,但推門而進,卻找不着歲月的痕迹,裏裏外外,看起來也挺簇新,「我最初來這裏,整個校舍環境也很殘舊,街坊說它是鬼屋,連工程人員也對我說︰『不如拆卸算吧!這樣殘。』不過,靠着政府的『火柴盒學校改善計劃』,再加上我自己幫學校籌錢做工程,現在差不多每個角落也翻新過了」,葉淑婷校長說。 葉淑婷(劉焌陶攝)   近兩年再無收生壓力 2015年,她空降來到這間學校做校長,當時不單校園破落,學校門前,更彷彿高高懸掛着一個無形的「寶校」牌匾,叫家長「生人勿近」,「以往,有家長收到子女派來這裏,喊足半小時的,我都拿紙巾去安慰她,告訴她,歡迎你去叩其他學校,但就請她不要把這些情緒帶回家給小朋友」。時至今天,同一個場景,家長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沒見到有家長喊了,而且不論是今個學年或下個學年,我們在小一自行階段的收生也多了很多」。她笑稱,最初幾年,即使放暑假時也「心掛掛」收生人數的多寡,但這兩年已經沒有收生壓力了,「算是『逆市奇葩』,我知道這一年,大家收生也收得很痛苦的」。 與其說葉淑婷有神仙棒,不如說她懂得化腐朽為神奇。在家長眼中,什麼是閩僑小學的「腐朽」呢?相信是它有大量非華語學生。2006年,該校曾被政府「欽點」成為取錄非華語生的「指定學校」之一,雖然在2013年,當局取消了相關政策,但學校仍保留着這個「傳統」,「我初來時,學校非華籍學生佔的比例較華籍學生多很多,並不是像現在各一半的」。但那些年,香港家長卻普遍對非華籍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學童存在偏見,「他們最大的誤解是Non-Chinese就會打人。我很不喜歡這種歧視,其實這班孩子很親切、很友善,而且非常單純」。 加上當年閩僑小學的編班機制,是把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分開班別的,葉淑婷認為,這種「河水不犯井水」的模式不利彼此發展,「我發現,華籍學生學不到很好的英文,而外籍的小朋友又不太學到中文」,而且難以建立共融文化。 閩僑小學以「津校國際化」做定位,上課模式亦參照國際學校般採用活動教學。像這節英文課便在「烹飪室」上課,同學們一邊製作班戟,一邊學習英語詞彙。(劉焌陶攝) 全校非華籍學生和華籍學生的人數剛好各佔一半,每班比例亦相若,有利建立共融文化。(劉焌陶攝) 學校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不論主科和術科,都是「專科專教」,其中視藝科團隊更於今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獲頒「學校藝術教育獎」 ,表揚他們努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劉焌陶攝) 華籍、非華籍生混合編班 多活動教學 她逐決定捉緊學校較多非華語生的特色去做改革,「我們是津校,沒有權去揀學生,但既然每年都收到很多非華籍學生,我就定位做『津校國際化』,反正這個是要有Mixed Cultures(多元文化)才做到的」。上任翌年,她改變編班方法,刻意把各班都同時編入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而且除中文科外,所有科目都轉用英語教授。 既然要做「國際化」的學校,當然亦參照國際學校般多用活動教學。記者採訪當日,就看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英文課。一班二年級的學生,竟然走入「烹飪室」,一邊親手製作班戟,一邊學習各種食材、調味料、烹飪步驟的英語詞彙! 「其實這個是多用途課室,揭開每張枱面,都有一個無火電池爐,英文科老師可以在課堂,透過製作美食去讓學生愉快學英文,又或者在課外活動,提升他們的烹飪技巧,因為小朋友最喜歡吃的。但只要把枱面放下,它又是一張普通的桌子,可以用作小組教學的課室。」 為支援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校投放資源開發粵語點讀筆和英語點讀筆,每個學生各有一支,讓他們可隨時聆聽教師朗讀課文內容,方便溫習。與此同時,中文科就按非華籍學生的中文能力分成3組去授課,英文科亦設有拔尖班和補底班,務求盡力照顧不同國籍學生在中、英文科上的學習差異。 經歷時間的洗禮,改革漸見成果,「我看見華籍小朋友聽和講的英文,進步不少,而外籍的小朋友,廣東話亦好了很多。小息見到他們,也是一起玩的」。她又透露,正研究在高小的正規課程加入外語課,「希望學生多接觸一種外語,例如是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這個對他們會有幫助」。 愉快上學:「寶校」大變身後,學生都變得充滿正能量。(劉焌陶攝) 引入「夾公仔機」 建歡樂校園 除課程上全面革新,在校園建立正向和歡樂的氣氛,亦是葉淑婷的改革方向,「有次去澳洲交流,遇見一間學校的校長,他70多歲了,說了一句令我很扎心的話︰『為什麼學校不可以像迪士尼樂園呢?』意思是要把學校做到好像迪士尼般開心,那小孩子便喜歡上學了」。於是在上學年,學校於操場添置了兩部「夾公仔機」和一部「夾鑽石機」,配合正向活動和學業獎勵計劃,每個積極投入參與的學生,都獲得遊戲的機會。 被問及家長最關心的升中派位表現時,葉淑婷喜孜孜地告訴記者:「上一屆,我們其中一班24人,有19人去了band 1中學,另外,八成學生也獲分配首三志願」。翻查學校網頁,去屆有部分畢業生升讀藍田聖保祿中學、聖羅撒書院、聖傑靈女子中學、聖言中學、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等。然而,她亦坦白分享,並非每個學生都有亮麗的成績表,儘管有些孩子無法入讀band 1中學,但教師團隊都會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物色最適合他們的學校,「在疫情期間,我便曾經聯同社工、幾位老師,親身到香港航海學校參觀,了解他們的課程,最後亦推薦了一個學生入讀,希望孩子畢業之後,可以從事海事工作,多一條出路」。 哪個孩子不愛「夾公仔」?學校添置了「夾公仔機」、「夾鑽石機」,為他們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歡樂氣氛。(劉焌陶攝) ◆後記 曾到邨校實習 立志服務基層 葉淑婷的童年在名校度過,但讀得不太開心,「在小學階段,我讀一間傳統女名校,老師很惡的,做錯小小事,已經被鬧到『開花』。試過有次默書不及格,老師向我『飛簿』,我要在地上執回,很不開心。這些經歷,更加令我記着,不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她真正接觸基層學童,是當年在香港教育學院實習時,「第一、二年,分別去了柴灣、深水埗的屋邨學校,怎麼有些學生經常上課睡覺呢?細問之下,原來他晚上要幫忙父母派報紙;又有打魚的,小學生竟然也要上船工作。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不是不想專心上堂,而是家庭環境影響。由那刻開始,我已經很想服務基層學童」。 可是,畢業後,卻碰不上機會,她一直在私校、直資學校任教,直至6年前,來到閩僑小學。不過,在一間千瘡百孔的「寶校」做校長,挑戰遠比想像多,「每逢下雨天就滴水、塞渠,試過有次天台變成泳池,然後水湧下來,當時還碰着有團體正在替學生們驗眼,大家都急忙疏散,我就幫忙拖地;但同一時間,下層又有一條水渠爆了,情急之下,我們只好找毛巾替它『包紮』」。回憶起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葉淑婷笑中有淚。 剛上任時,身邊不少朋友都勸她此校不宜久留,但葉淑婷一留,便踏入第7個年頭了,「我不會選擇退縮或放棄,做得校長,就有責任把它搞好」。終於明白葉淑婷所懷的絕技是什麼?正是一份堅毅的精神。   破落的校園,經翻新及悉心設計後,令人眼前一亮。(受訪者提供) 學校建於1969年,屬於「火柴盒」校舍 。(劉焌陶攝) ■INFO 閩僑小學 校網:48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香港閩僑會館 創校年份:1969 校訓:明德修身 地址:牛頭角上邨安善道 第三校舍 查詢:2757 0490 網址:www.mkaps.edu.hk ■有片睇︰bit.ly/3loWa4x 有片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英倫助鄰:何謂好學校? 還看Ofsted報告

上次談過英國學校的「成績」,今次要說一說「校風」:校風如何,好多時都要靠口碑。如果生活在同一個時空,日子久了就自然會對該所學校有個印象,或許你會從朋友圈中聽得到家長的意見,亦可在網絡上的討論區中去嘗試探討。英國也有Mumsnet,更可以從Google Comments中看看留言。但這些都只是道聽塗說。當我們仍未落地,哪裏可以找到對學校有全面及代表性的評價呢? Ofsted派員到學校審查 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是負責監督提供教育、兒童服務及培訓機構的部門,獨立於政府行政部門,直接向國會匯報。Ofsted會定期派員到學校,就着學校的「領導及管理」、「教學質素」,學生的「行為與安全」、「個人發展」和「表現結果」等幾大範疇作全面的審查。視學督察會通過審查資料文件,實地視學考察,與管理層、師生和家長面談去撰寫報告。 評級差不等於成績差 視學督察會在報告內就每個範疇及學校整體表現撰寫評語及評級。Ofsted Ratings分4級:Outstanding、Good、Requires Improvement及Inadequate。但大家別用直線思維,以為評級愈好就等於成績也是愈好,這是坊間常見的誤會。承上文提到幾大審查範疇,心水清的讀者都知道成績只是學生「表現結果」的一個部分。當然,許多傳統名校都長期既是Outstanding School亦是成績出眾,但這並不是必然掛鈎的。我就在為家長尋找學校和落腳點時,發現了有少數學校成績出眾但卻被評為Requires Improvement甚至Inadequate。其中有一所三年GCSE平均成績達全英Top 10%的State School竟然在今年被評為Inadequate!這樣特別的個案當然吸引了我的眼球去細閱整份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我的面書專頁看看。 公開試成績、家長意見 資料公開 其實香港都有校外評核報告,可惜教育局並沒有公開上載報告。家長如欲窺看,只能透過公開資料途徑,通過教育局向有關學校索閱,惟學校可決定是否公開該校的報告。相反在英國,無論是學校的公開試成績還是Ofsted reports都是公開資料。再加上Ofsted Parent View會開放網上問卷供家長填寫,並把所有學校的家長調查結果在網上向公眾公開。所以,只要你肯勤力蒐集資料,懂得如何分析解讀,一樣可以掌握心儀學校的情况,為選擇適合子女的學校做好準備。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跨學科統整 對抗疫境 體驗式學習 走入米行上常識課

受疫情所困,本港小學生已是第3個學年維持半天上課,在課時大打折扣下,如何確保學生「學得到」、「學得好」,是學界最關心的課題。於是,有學校選擇下午增設網課,自行實施「全面復課」;也有學校大刀闊斧地剪裁課程,索性把部分內容捨棄不教。不過,亦有些學校既不增加課時,又不刪減內容,而是作跨學科統整,再選取個別單元配以體驗式活動,深化學生所學。雖然工程浩大,但成效不錯,經驗值得跟同儕分享。   9月份的一個周末,愛秩序灣官立小學(愛官)常識科教師與大細路出版社「玩轉常識FUN FUN FUN」項目導師又再聯袂行動,今次,他們帶領該校一班小四學生來到位於上環的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 走出課室 跨學科學習.落田插秧 逛米行嗅米氣!(賴俊傑攝、受訪者提供) 與米行老闆互動 了解運作 這班小豆丁,似乎對這間有近70年歷史米行所出售的25公斤袋裝米特別感興趣,「為什麼這兒的米比超級市場的米大包許多」?又有同學拿起昔日用來抽查白米質素的「探筒」研究一番,就連桌上一個「密底算盤」他們都不放過,總是「打爛沙盆璺到篤」。雖然這一個半小時的課堂沒有書本,但透過學生與米行老闆的互動,記者觀察到,同學們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米行的運作,也了解到不同產地的米和米種的分別。 在疫情前,愛官已推動體驗式學習,疫情之後,就進一步催化它的發展。「現在半日課,有更多空間去做。」校長崔家祥說。在小學,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是4大核心科目,當中又以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最廣泛,「它既是成長課,講個人、家庭、鄰里、價值觀和態度;亦是科技課,講STEM、資訊科技;它又是歷史課,講香港歷史、中國歷史;也是自然課,講動植物、環境保育」。莫說現在只得半天面授課,就是在疫情前,要全部「依書直說」教一遍,也不容易。 崔家祥(蘇智鑫攝) 面對這個局面,崔家祥笑言,唯一方法是「拿出勇氣來,做好跨學科統整」。他分享,最重要是找出各科的主線,再把彼此架牀疊屋的部分整合,「譬如常識科,某些內容是可交給成長課教的,也有些可由語文科處理」。今個學年,愛官更嘗試在各級上下學期的常識科各抽走一冊課本,取而代之,是校本課冊,再配合體驗式活動。 崔家祥以四年級的常識科為例,經剪裁的校本課冊,涵蓋了STEM、中華文化、區本特色(探討東區)的內容,而「香港社會的變遷」更是重點教學單元,並以「香港米業」做切入點,「在這個題目上,想學生學得準,當然是找米行老闆、農夫去教,因為老師在這方面不會比他們叻」。因此,除今次參觀米行,教師在8月暑假時,也曾率領學生到大埔跟農夫學插秧,12月會再一起去收割和打穀。 要設計一系列體驗學習活動殊不簡單,所以愛官一向抱「小學校大社區」的宗旨,樂於找不同伙伴協助。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兼「玩轉常識FUN FUN FUN 」項目負責人盧志妮(Eunice)亦認同愛官的做法,「其實不少團體、組織,都有共享資源庫,只是沒有一個平台,把這些材料串連。於是我們項目組就擔當這個角色,負責整合,減省老師的工序」。 盧志妮(蘇智鑫攝) 設計卡牌 認識12行業變遷 Eunice和團隊還為這個課題設計相應學習活動套件,其中「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便透過12張行業卡,包括人力車夫、苦力、媒人、裁縫、農民、理髮匠、米商、鞋匠、漁民、寫信佬、朝奉和工廠工人,以遊戲方式,讓學生多了解各行各業的轉變。 「配合課程的課題,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套件,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在課堂上,玩得輕鬆之餘,也深化知識、擴闊思考,我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Eunice說。 崔家祥補充,要做好課程統整,首先要了解該學科的主線,「常識科其中一條主線,是要透過學習內容,從知識層面,去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所以,這副卡牌,最重要的,不是那12張行業卡,而是『過去』、『現在』、『未來』3張培育學生反思和創造力的功能牌」。他解釋,從「過去」,學生認識到昔日的工種,也要學習尊重,尊重當年從事這些行業的長輩;立足「現在」,學生就要思索當前的社會,是否還需要這些行業來推動經濟,「這是自主學習經常強調的反思能力」;邁向「將來」,學生能為這些行業重新定位嗎?它們是否仍存在發展潛力?這就需要孩子運用創造力了。 同學手持的密底算盤,是昔日米行老闆用來傾生意用的。由於算盤底密封,可防止被同行見到自己的出價。(賴俊傑攝) 密底算盤(賴俊傑攝) 在常識科教師和活動導師帶領下,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小四生來到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小朋友難得有機會把不同產地的米、米種拿上手,逐一分辨。(賴俊傑攝) 在米行試食熱騰騰的白飯,別有一番滋味。(賴俊傑攝) 暑假時,愛官教師帶領學生到大埔下田插秧,體驗農夫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讓學生加深認識昔日香江行業,透過卡牌遊戲,不單可深化學習內容,還培育學生的反思和創造力。(蘇智鑫攝) 學生心聲:新奇有趣 比坐在課室好玩 ◆鄧哲朗: 我一開始聽到「苦力」這個字時,還以為是遊戲角色(Minecraft的苦力怕)。以前的人沒有學習機會,只可以做勞力工作,苦力每次要抬100公斤的米,掙錢很辛苦。我不會看不起他們,反而覺得他們很偉大。 鄧哲朗(蘇智鑫攝) ◆謝子晴: 我很喜歡走出課室去上堂,不論參觀米行、玩卡牌,我都學到很多東西,比起坐在課室,開心、好玩很多。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會給11分! 謝子晴(蘇智鑫攝) ◆楊懷輝: 我從來沒聽過「朝奉」這種職業,覺得很新奇和有趣。我以前曾經見過店舖門口有一個很大的「押」字,但沒有試過進去,不知道裏面做什麼的?但上堂玩卡牌時,就明白是什麼一回事,是貸款。 楊懷輝(蘇智鑫攝) ◆黃諾忻: 參觀米行時,見到很多有趣的工具,例如是探筒,用來插入麻包袋抽些米出來檢查。也認識到以前米行的運作,對我來說,很新奇。 黃諾忻(蘇智鑫攝) 米行工具:探筒(上)和手鈎(下)都是經常在米行出現的工具。前者用來抽查白米質素,後者用來拖拉貨物。(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文化共融:「童」玩「童」創作 由心領略共融

「文化共融」4個字,不難讀,也不難寫,但實踐起來,就不容易。為幫助小朋友有更深的體會,有慈善機構主動走入學校,透過一連串學生有份參與的藝術項目,讓孩子由心出發,領略共融精神。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創不同協作主辦的文化共融學習項目「細世界嘉年華」,上月一連3星期在通德學校舉行,藉着小食、玩具和故事這3個小朋友最感興趣的主題做切入點,讓他們了解多元文化。「自從教育局取消少數族裔『指定學校』的政策後,不同學校都有非華語學生。但社會對於少數族裔的支援,往往是實務性的,例如語言上、翻譯上。其實同學之間的相處、交流、人際關係等,也是值得探索的範疇。」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梁棨豪(Nicky)說。 梁棨豪(黃志東攝) 探索食物味道 了解各地玩意 這個項目的對象,以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主,分成3個階段。在「熱身」階段,學生先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回憶成長經歷,又一起探索食物的味道,了解各地有趣的玩意;第2階段是深化學習,學生可自由選擇加入「小食組」、「玩具組」或「故事組」作進階創作;第3階段,學生的任務是把學習成果整合成一個嘉年華,並向校內師生、家長展示和分享他們的作品,提高所有參加者對不同文化的認識,促進文化共融。 位於元朗錦田的通德學校,近年愈來愈多非華語生入讀,該校課程發展主任葉麗嫦表示,計劃切合校情,「學校有來自尼泊爾的學生,亦有巴基斯坦籍、美籍、英籍、非洲等,在一個多元種族的校園,我們十分看重同學之間的共融觀念,所以今次雖然要花上大量人力物力調動課時,讓學生每天有75分鐘參加這個活動,我作為老師,還是覺得值得」。 葉麗嫦(黃志東攝) 「真人圖書館」培養同理心 為配合「故事組」的「真人圖書館」環節,校方更邀請了3個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來接受學生的訪問,之後學生再抽取受訪者的人物特徵,分組創作故事,「故事的主軸,都是要他們想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如何共同生活,目的是鼓勵學生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出發」,葉麗嫦說。 Nicky補充,活動設計有助不同族裔的小朋友都有機會投入參與,「例如當導師介紹清真食品(Halal)時,本地學生一頭霧水,我們就順勢邀請在平日課堂參與度稍遜的南亞裔同學親身分享自己族裔的文化」。他透露,「細世界嘉年華」合共在4間各具特色的小學推行,盼在各區散播共融的種子。 在「玩具歷險樂園」,學生的任務是設計一些共融的玩具、玩意,並把創作意念,呈現在小火車上。(黃志東攝) 這個「跳飛機」遊戲,由學生設計的共融圖案串連而成,亦有別於一般「跳飛機」的玩法,它的起點由四方八面開始,終點設在中央,讓多個學生可同時起步及一起邁向終點,帶出彼此連結的信息。(受訪者提供) 在「聯合國小食街」,每個學生檔主都用心設計自己的小食攤檔,還糅合共融元素,同時照顧不同客人,例如回教徒、素食者、糖尿病患者等對食物的需要。(黃志東攝) 共融圖案:有學生以「大家手拉手」的圖案(左圖)象徵共融,亦有用「地球村」(右圖)來表達概念。(受訪者提供) 學生透過氣味去辨別不同的香料,認識各地的飲食文化。(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34校網 領島校長勇於創新 課程大改造 孩子如獲至寶

在家長圈子中,大家會把名氣不高、「叫座力」一般的學校戲謔「寶校」,家長們亦避之則吉。但其實在新一輪校長退休潮下,近年不少「寶校」已換上新校長,接棒的,更不乏年輕一輩,他們的創新思維,有望為學校帶來一番新氣象。《HappyPaMa教得樂》推出全新欄目——區區有「寶」校,將帶大家深入各校網,蒐羅有真正做到家長和孩子心目中的「寶校」,就像我們第一期的受訪者,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說的,是人人都當「寶」的寶校。 李安迪走出安舒 自我挑戰 來到何文田、有60多年歷史的天主教領島學校(領島),推門進入校長室,坐在辦公桌前的,是去年履新時,才38歲的李安迪校長。李安迪上一份教職,是在沙田區一間近年人氣急升、不愁收生的小學當副校長,但他卻毅然走出安舒區,來到這間在34校網被喻為「寶校」之一的學校「坐正」做校長,為的是想挑戰自己,「如果在一間本來已經很好的學校做管理層,你再努力,也只是錦上添花,喜悅感未必很大;但如果我能夠把一間『寶校』成功轉型,變成一間真真正正人人都當『寶』的學校,那種成就感、這些經驗,肯定是千金難求」。 學校「疫」流而上 人人都當寶(黃志東攝) 李安迪去年上任不久,即遇上本港新冠病毒疫情第三波、第四波,全港學校停課,於是他馬上利用自己IT背景的優勢,火速重整領島的網上平台,「根據我以往推e-Learning(電子學習)的經驗,學校是需要一個比較統整的平台去處理停課安排的。領島以往只用一個操作簡單的平台去做線上課堂,學生交功課,又用另一個平台,我覺得情况不理想。於是用2星期時間,替學校轉用了另一個平台,它可以做線上課堂之餘,又可在教學時加插互動白板、討論區、玩小遊戲,兼可派發、收集功課,方便很多」。 學校不斷改善課程,提升教師的教學質素,課堂設計着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引發學習動機。(黃志東攝) 建網課框架 為教師「補底」 硬件固然重要,但提升線上教學質素,才是李安迪重中之重的任務。「我每日都會觀課,然後歸納要點,再給意見。後來,我們建構起共同的網課框架,每一堂,老師都要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而課堂上的活動,亦必須要和這個目標掛鈎。落堂前,就預留少許時間做進展性評估,檢視學生所學。」由於遙距教學有一定難度,他遂請來在電子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同行來替其團隊「補底」,「我們的老師開眼界之後,就漸漸懂得如何設計一個好玩、能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網課。例如有些會用故事形式、歷險遊戲去串連課堂,有些則用白板、開breakout rooms(分組討論室)增加互動」。 學校全面推行電子學習,上學年並以四年級做試點,開展BYOD(自攜裝置)計劃,今年會擴展至四、五年級。(黃志東攝) 見微知著,記者翻開領島在停課時所編排的網課時間表,非常人性化,就感受到這個年輕校長,是心思細密的人,「沒可能把實體課的時間表,直接搬去線上課的,要顧及小朋友的生理需要」。他說,考慮到網課期間,學生需要長期聚焦於電子產品,於是把每節課時濃縮到25分鐘,每節之間又設15至25分鐘的休息時間;為減輕家長的壓力,每天午膳前撥1節作導修課,由教師幫學生解決當天功課上的難題;下午則有線上多元學習活動,務求在停課下,學生都有健康的全人發展。 參考國際學校的做法,把學生的視藝作品、功課佳作貼在班房走廊,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欣賞,也是對「貼堂」學生的一種鼓勵。(黃志東攝) 獲教局認同 培養學生軟能力 結果這一疫,為李安迪成功打響頭炮,也令大家對領島另眼相看,「去年教育局派員到來視學,很開心得到局方認同,他們特別讚賞我們在停課期間的安排,讓學生無論在學習及情緒上都得到最好的支援;香港教育大學更邀請我們的團隊去為他們的準老師做培訓,分享如何規劃一堂出色的網上課堂」。該校更剛獲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授憑,於今個學年,在學界肩負起推動電子學習及科普教育的重任。 新官上場,很多人都選擇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觀望態度,但連串舉動,都反映出李安迪是勇於變革、敢於創新的先鋒,「我常對家長說,學校不改變,其實便對不起小朋友。因為若用很傳統、以往的做法,是應付不到小朋友未來的需要」。他心中的願景,是要打造領島成為21世紀的天主教學校,「我們有足夠的課時,讓小朋友從做中去學習;有足夠的課時,讓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價值觀,亦有足夠的課時,讓每個小朋友去發揮他的強項」。 為打造領島成為21世紀的天主教學校,學校今年加入Leader in Me(領導力培訓)課程,重點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領導能力。(黃志東攝) 辦活動接觸家長 建立口碑 為落實這幅藍圖,領島今個學年繼續改善課程,「我們加入了Leader in Me(領導力培訓)課程,每周1節,目的是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領導能力;亦有Learning by Doing(動手做)時段,每周4節,重點培養學生不同的軟能力,包括解難、溝通、合作、創新等未來社會需要的重要技能」。另外,亦會延續上學年開展的BYOD(自攜裝置)計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上學年,學校一連多個周末舉辦社區教育活動,透過不同的學習主題,接觸區內的家長和孩子。(受訪者提供) 34校網是本港4大名校網之一,校網覆蓋17間資助小學,包括很受家長歡迎的協恩中學附屬小學、聖羅撒學校、陳瑞祺(喇沙)小學等,領島要在當中分一杯羹,是歷任校長一直面對的難題,「其實今次疫情,不論本校家長、同區幼稚園校長,他們都看得出我們的努力、學校的改變,而上學年,我們亦透過多場不同主題的社區教育活動去接觸區內的家長,口碑漸漸傳開了。我都收到幾位家長打電話來,表示想幫小朋友插班讀小二、小三,對我們的團隊來說,是十分鼓舞的」,李安迪說。 問李安迪可有信心,在他掌舵下,能幫助領島成為家長學生們的「珍寶」?他這樣答:「我相信領島學校,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為區內別具特色的學校,它不再是以前大家所指的那種『寶』,而是一個寶藏,在家長心目中是一間寶貝的學校,小朋友來這裏讀書,就好像如獲至寶!」 ■有片睇︰bit.ly/3AiWBCx (有片睇) 後記:受父薰陶立志執教鞭 30多歲就當上小學校長,年輕、有魄力、敢於創新,是李安迪最大的本錢。(黃志東攝) 一間學校怎發展,很看掌舵校長的性格,認識李安迪校長多年,聽過他執教鞭的故事,我相信他真是有能力「做起」領島的。話說李安迪受在中學任訓導主任的父親薰陶,自幼已立志當中學教師,可惜讀大學時碰上SARS爆發,主修生物科的他,已預視到畢業後未必容易在中學找到教席,也認同父親所言,「育人」的工作,應該從小做起,遂改變主意,希望在小學工作,「但我讀理科,當年很難在小學找工作,因為很多校長都覺得數學、常識科人人都可以教,他們只想請中、英科老師。於是,我膽粗粗去中大報讀中文科PGDE(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沒想到他們會收我,之後,再由一個原本不懂普通話的人,靠死記爛背,通過了普通話基準試,成功當上小學中文科老師」! 有趣的是,李安迪在學界最廣為人熟悉的,並非語文科上的發展,而是他「IT達人」的背景,他現分別是「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創新社群領袖和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執行委員會委員,原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他透露,初出茅廬時,獲慈幼學校時任校長聘請任教電腦科,「校長說我年輕,對電腦一定有認識。但其實我只得『半桶水』,不過,本着『做好呢份工』的心態,就不斷進修」。領島有這位不怕困難、敢於嘗試的校長主持大局,肯定會有一番新氣象。 天主教領島學校(受訪者提供) ■INFO 天主教領島學校 校網:34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天主教 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 創校年份:1955 校訓:明辨篤行 地址:何文田俊民苑 電話:2713 9233 網址:www.lingto.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看繪本助適應新環境 解開孩子心結 投入新學年

開學已經半個月了,你的小朋友上學前仍然哭哭啼啼?爸媽們先別擔心,初次上幼稚園或升上小一的學生,一下子未適應新環境亦屬正常,不妨透過故事書打開溝通之門,大人亦可從中得到解開小朋友心結的靈感,幫助他們投入新學年。   踏入新學年,代表孩子又要面對新挑戰,回想我們第一天上班的心情也是戰戰兢兢,更何况只有幾歲的小朋友?有些孩子也許連自己為何感到焦慮不安也不懂得描述出來,爸媽們正好利用兒童繪本,藉故事主人翁的遭遇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聲音,從而找出方法為他們梳理不安的情緒。 與好友分離 用書信圖畫聯繫 近日的移民潮令很多親人和好朋友要分隔兩地,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Candice Ng特別找到一本講述小刺蝟搬家的《在我離開之前》,把小朋友們掛念遠方同學,又或者跟好友分開就讀不同學校的心情一一道出。「小刺蝟要搬家,跟朋友道別時,大家都很捨不得對方,因為不知何時何日會再見。但在搬到新家園後,小刺蝟拆開了朋友們給牠的圖畫和書信,這正好是牠開學的第一天,望着這些圖畫和文字,牠忽然感到朋友彷彿出現在自己面前鼓勵着牠。」Candice說,這本書很切合現時大家面對的景况,面對與好友分離,小朋友也許會失落,也許不想說再見,也許會傷心,如何仍能保持友誼不變呢?小刺蝟就把朋友送贈的東西作為對自己的鼓勵,令我們明白即使無法見到對方,也可以利用另一些方式聯繫,這確是幫助小朋友適應新學習環境的其中一個方法。 Candice Ng(受訪者提供) 《在我離開之前》作者:潔西莎.貝格利。繪者:潔西莎.貝格利。譯者:宋珮。出版社:道聲。(網上圖片) 小刺蝟掛起朋友給他的圖畫和信件,令他感到朋友們猶如在自己身邊。(受訪者提供) 留意孩子小動作 理解心理狀况 另一本《我好擔心》或可幫家長領悟到如何替小朋友紓緩緊張的情緒。故事中的主角小莉是個凡事都會擔心的小孩,小至屋前大樹的狀况,大至搞生日會有沒有人來參加也成為她焦慮不安的原因。而即將要上學會遇到的種種情景,包括吃什麼點心、如何上廁所、老師喜不喜歡她,更令她擔心到極點。「小莉的父母會告訴女兒不要擔心,但好像只是為了息事寧人,並沒有問她擔心些什麼,沒有嘗試了解背後的原因。」Candice指出,小朋友有時候即使不作聲,父母都可透過他們的小動作猜到他們感到緊張,如咬手指、緊握毛巾等,書中的小莉便會捉着兔子毛公仔的耳朵。「這書正提醒家長們,要透過留意孩子的小動作,理解他們的心理狀况。」最後小莉不但可以帶同毛公仔上學,老師更介紹了一個與她情况差不多的同學給她認識,兩個小朋友因為有相似之處和共同話題而忘記了上學時的緊張。「這本書不會看到小朋友因上學而大哭大鬧,而是以內斂的手法,讓大人們學習從細微處發現小朋友難以開口解釋的各種情感,同時也用小莉的例子,提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釋放壓力。」 《我好擔心》作者:凱文.漢克斯。繪者:凱文.漢克斯。譯者:方素珍。出版社:三之三。(網上圖片) 至於講述月亮上一年級的《月亮上學了》則沒有「家長」的角色出現,反而以月亮這個有趣的身分,寫出我們可以憑自己的長處而獲得別人認同。月亮原本很期待上學,但是同學們都不相信他是真「月亮」,因為「月亮」只會在晚上出現,但上學時間卻是白天呀!因為得不到認同,月亮開始不想上學了,但他想到明天自己當值日生,於是趁同學未回校,一早便到課室做他做擅長的事——把黑板擦得閃亮亮,自此,同學便相信他是晚上那個月亮,他又再次喜歡上學了。 Candice認為,對孩子來說,上學時很多時候都是自己一個去面對問題,家長可能幫不上忙,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家長除了要從溝通、觀察去了解原因,也可以作出鼓勵和肯定,如告訴他們可以像故事中的月亮一樣以自己擅長的東西去獲得大家的認同,讓孩子忘記焦慮,以正面的角度尋回上學的樂趣。 《月亮上學了》作者:北山葉子。繪者:安德烈‧德昂。譯者:蘇懿禎。出版社:上誼文化。(網上圖片) 月亮提早回校把黑板擦得光亮,得到同學們的讚賞。(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

詳細內容

幼園面試:良好親子溝通 角色扮演練習 幼園面試 小兒主動無扭計

2019年出生的小朋友即將要報考幼稚園,不過由於疫情反覆,一兩歲人仔這段時間未必有機會經常接觸陌生人或上playgroup,隨時會出現不合作情况;加上大部分幼稚園仍未落實最終面試模式,爸媽們不但要做好拍片、視像及實體面試的「三手」準備,同時也得學懂為子女在失分位「打圓場」,提高考入心儀學校的機會!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幼稚園面試也一樣,特別是小朋友容易受外來環境影響,爸媽更加要懂得臨場應變,以免在面試時失分。無論是到學校與教師實體見面,或者是在家ZOOM,小朋友都有可能表現失準,常見的失分位包括依賴父母、沒有耐性、不肯與陌生人對話或欠缺眼神接觸、坐姿不正如坐在梳化蹺腳等,疫情期間小朋友容易在家中養成以上壞習慣,若沒有及時糾正,難免給校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練習面試時,小朋友未必會一下子做到要求,家長不宜太急進,以免嚇怕他們,如訓練耐性,小朋友第1次能坐定1分鐘,第2次可坐5分鐘,已經很理想。(資料圖片)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註冊社工王美玲表示,無論是好動或是文靜的小朋友,身處陌生環境或面對陌生人時,都容易出現分心或害怕的反應,若這時候希望他們能聽從家長指示做到面試的要求,最理想是一早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默契,而這套親子溝通形式在子女年幼、仍然受教時建立最為有效,不過若爸媽有恆心,也有機會在一星期內啟動這套溝通機制。 王美玲(資料圖片) 先喚名字 眼神接觸才說話 「當家長想與子女溝通時,先叫喚孩子的名字,或在他面前輕拍他的膊頭,讓他的焦點回到你身上。當看到孩子與你有眼神接觸,才開始對他說話或給予指令。很多時候,小朋友愈叫愈走,是因為他們未啟動與家長溝通的機制,只是家長單方面在叫,但小朋友還未準備去聽。這套習慣建立後,即使在緊急場面(如面試),只要家長按以上步驟做,小朋友也會聽從指令。」 要避免小朋友在面試時不聽話,家長宜一早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黃志東攝) 輕鬆模擬面試 提點錯處 其次,王美玲指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來教導小朋友面試。「讓小朋友擔任老師或爸媽的角色,在家中拿一些公仔示範,例如假裝公仔坐得不好,或答問題時不肯望着老師,從中教導小朋友正確的面試方式。之後可以與小朋友模擬面試,並拍下影片,一同重溫時談及哪些地方做得好,不要只提出錯處。如小朋友表現理想,可送貼紙或零食獎勵,切記整個過程不要如臨大敵般考核小朋友,而是從欣賞角度去讚賞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令他們覺得整件事是好玩的。」 教師會注意小朋友有沒有耐性和眼神接觸,家長在事前宜多加提點。(資料圖片) 拍片視像實體面試   家長也要好回答準備 大部分幼稚園會因應疫情狀况來決定今年的面試模式,嵐天教室課程總監楊蔚嵐(Miss Blue)表示,家長不宜在這個階段致電學校查問,「一來學校在疫情期間處於被動狀態,可能在最後一刻才會公布;二來冒昧致電可能會令學校對學生留下不好印象」。此外,她提醒家長,即使學校沒有安排實體面試,教師也會在視像面試或呈交的錄影片段中要求家長回應問題,所以爸媽們也要為自己的答案做好準備,如對小朋友期望、為何會選擇他們學校等。 楊蔚嵐(資料圖片) 以下是不同面試模式要注意的地方: (1) 拍片 誠意比拍攝技巧重要 形式: 小朋友自我介紹,包括講出名字、年齡、喜愛的食物、平日有什麼興趣等;親子活動如講故事、遊戲、唱歌和律動;小朋友自己活動如日常生活片段、玩小肌肉玩具等 注意地方: 拍片時要注意光線,不宜太光或暗,也要留意角度,應從小朋友視線水平拍攝,讓學校可以看清楚小朋友樣子。此外要留意學校的要求,例如親子活動,學校會期望家長入鏡,不要因為怕醜而只讓孩子出鏡,這樣可能會扣分 Miss Blue不建議家長請專業公司拍攝,「因為學校不會在意拍攝技巧,反而誠意才是最重要,專業公司大都是一式一樣的拍攝模式,學校一眼便看得出」 拍片時要注意學校要求,如親子活動便不能只讓小朋友上鏡。(資料圖片) (2) 視像(ZOOM) 勿「偷步」開啟教材 形式: 可以是個人或是小組形式,教師會透過視像跟小朋友講故事、談天,問題與實體面試大同小異,過程中會觀察小朋友反應,以及是否懂得回答問題等 注意地方: 有些學校或會邀請家長事先到校取教材,要求在視像面試時才打開。如果家長提早開啟了教材,整個面試便可能作廢。也有學校會請家長預備一些家庭照,會根據照片問小朋友問題,所以家長可預先為小朋友拍一些近照,並與他們談談當中內容,讓他們對照片中的人物和活動有較深記憶 學校或會要求家長在視像面試前準備某些教具,爸媽應按指示完成。(資料圖片) (3) 實體面試 養成良好坐姿 形式: 可以是個人或小組形式,不過由於疫情關係,玩玩具的活動已大大減少,較多改為一起聽故事,以考驗小朋友耐性,以及是否懂得舉手答問題等 注意地方: 由於少了玩具環節,教師會多留意活動中小朋友的眼神和坐姿,以及對答是否完整等。注意這段期間小朋友有否在家養成不良的坐姿,如有應加以糾正 很多小朋友在家養成慵懶或隨便的坐姿,家長切記教他們正確的姿勢。(黃志東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文:顏燕雯 模特兒:湯爾澄

詳細內容